A. 中國境外上市公司有哪些
1、阿里巴巴。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國成功上市。23日上午,胡潤研究院發布《2014胡潤百富榜》,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以1500億元身家成功登頂中國首富。
2、京東。
美國當地時間2014年5月22日,京東在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JD」,開盤報價為21.75美元,較發行價19美元上漲14.47%,市值達到約297億美元。
3、愛奇藝。
2019年2月22日晚間,愛奇藝交出了在美上市後的首份成績單,2018財年,愛奇藝實現營收25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受該消息影響,美股開盤後,愛奇藝股價大漲。
4、網路。
北京時間2005年8月5日晚11點40分,中文搜索網路在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正式掛牌上市,成為納市第22隻中國概念股。幾個小時之後,這個納市的新面孔便改寫了中國股的江湖位次,發行價27美元的網路,上市當天便以66美元高開,並直線上闖至151.21美元,收盤於122.54美元。
5、騰訊音樂。
2018年12月12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簡稱騰訊音樂)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開盤價為每股13美元,最終報收每股14美元,較發行價上漲7.69%。
B. 是誰帶領唐朝走向全盛之時
說起「開元盛世」,人們就會想到風流天子李隆基。的確,「開元盛世」在他當政期間出現,是與他的勵精圖治分不開的。但是,志滿者易驕,貪色者易迷。聰明非凡、多才多藝的李隆基的一生,可以說是用鶯歌燕舞和腥風血雨的雙重筆墨,塑造了一個善始而不能善終的帝王典型。
一代女皇武則天死後,在宮廷幾度喋血之中,唐玄宗李隆基登上了皇位。這位自命不凡的天子,選賢任能,發展經濟,收復失地,在前代奠定的基礎上,把隋末戰亂後百年的封建社會推向了一個巔峰階段。可惜在他當政後期,志得意滿,出現種種失誤,終於導致了「安史之亂」,使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他本人也在鬱郁寡歡的「太上皇」生活中離開了人世。
李隆基自幼聰慧果敢,抱負不凡。他先與太平公主聯手,佐父平定韋後之亂,成為皇儲,繼而受父之禪。在太平公主發動政變的危急關頭,先發制人,粉粹政變。在宮廷幾度喋血之後,掌握了最高權力。
唐武則天垂拱元年(685年),李隆基誕生於有名無實的睿宗之家。他睜眼看到的,不是李唐江山,而是武周天下。這個睿宗李旦的第三子,自幼聰明果敢,抱負不凡。他在宮中常以「阿瞞」(曹操)自詡,表示自己要有一番作為。據說7歲那年,他例行到朝堂參加祭祀儀式,當時頗為得勢的金吾將軍武懿宗對他的隨從大聲喝斥,李隆基意識到這是對自己的輕蔑,立刻聲色俱厲地回答武懿宗:「這是我家的朝堂,關你什麼事?你敢欺負我的隨從?」他的祖母武則天知道這件事後,對李隆基馬上另眼相看了。第二年李隆基被封為臨淄郡王。
武則天去世後,唐中宗李顯昏庸懦弱,大權操在妻子韋後、女兒安樂公主手中。曾擁立中宗復位的張柬之等功臣均遭貶逐,武三思等武氏勢力重又崛起。中宗的太子李重俊在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的幫助下,率千餘騎兵發動政變,殺了武三思、武崇訓等武氏同黨。在進入古代人物後宮,准備追殺韋後、安樂公主時,被反戈的亂軍所殺。韋後經此宮門變故後,更加兇狠起來。她向中宗誣告當時的相王李旦(李隆基之父,中宗李顯之弟)和太平公主(李顯之妹)參與太子李重俊的政變陰謀,要求中宗將他們處斬。中宗驚愕不定,幸虧吏部尚書兼御史中丞肖至忠提醒:「難道陛下就容不下一弟一妹嗎?」李旦和太平公主才免遭一死。
韋後與安樂公主均非等閑之輩。韋後想學武則天的樣子,當女皇,安樂公主則想當「皇太女」。太子李重俊政變失敗被殺後,韋後更加肆無忌憚。她援用從兄弟韋溫等掌握大權,縱容安樂公主賣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寺院道觀,朝政日非。景龍四年(710年),韋後與安樂公主在中宗最喜歡吃的餡餅內放入毒葯,中宗中毒身亡。韋後扶持16歲的溫王李重茂即位,自己以太後身份臨朝稱制,並准備在清除相王李旦、其子李隆基及太平公主後,正式登位當女皇。這時,李隆基與其姑母太平公主聯手,率萬名羽林軍搶先突人皇宮,將韋後及其黨羽一網打盡。由太平公主出面,恢復李旦睿宗的帝位,李隆基也因功立為太子。
睿宗也是一個軟弱無能的皇帝。太平公主既是其妹,又有平亂擁立之功,本身又具有母後武則天的陰狠剛烈的性格;李隆基自幼聰慧不凡,文兼武備,又是正兒八經的皇太子。二人由起初的聯手,開始對峙起來,當時稱為「太子派」與「公主派」。太子派以李隆基為首,包括姚崇、宋璟等人。「公主派」以太平公主為首,包括竇懷貞、肖至忠、岑羲、崔浞等人。兩派勢力旗鼓相當,各不相讓。睿宗李旦被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只好稀泥抹光牆。先是重用李隆基的「太子派」,後又重用太平公主的「公主派」。實在平衡不下去了,就准備退位,讓李隆基接班。但太平公主豈能袖手,因為她也想當女皇。她曾以天象之變,對睿宗說:「彗星出現在天上,地下就要除舊布新,皇太子想要當皇帝了!」本想以此激起睿宗對李隆基的忌恨,不料反而促使睿宗下了最後的決心,表示要「傳位避災」。於是,先天元年(712年)八月,睿宗李旦傳位給太子李隆基,但礙於太平公主的意見,規定三品以上官吏的任免和大案件大政事,仍由「太上皇」李旦親自處理,李隆基尚未掌握重要實權。
李隆基登位之後,太平公主仍不放棄爭奪最高權力的企圖。她在宮中大量培植自己的勢力。當時的7個宰相中,有4個是她的親信黨羽。文武百官大多數也都依附於她。李隆基當然也在聚集力量,准備一決雌雄。先天二年(713年)七月三日,當李隆基獲悉太平公主及宰相竇懷貞等,將率領羽林軍於次日發動政變時,先發制人,率廄牧兵馬殺太平公主及其黨羽數十人,依附太平公主的官員盡被黜逐。至此,經過幾度宮廷喋血,李隆基才真正獲得最高權力。
在實際掌握朝政後,唐玄宗首先著力於整飭吏治,選用賢才。他裁汰冗員,恢復諫官參加議事之制,尤重縣令的選用,實行嚴格的考核制度,獎罰分明,使吏治煥然一新。他注重宰相人才的選用,開元期間,賢相畢至,成為「開元盛世」形成的主要因素和標志之一。
武則天當政時,出於廣泛籠絡人心的需要,在選用官吏方面,有極為冗濫的一面,故當時有「補闕(諫官)連車載,拾遺(諫官)用斗量」的「車載斗量」之說。中宗復辟時期,韋後、安樂公主把持朝政,在用人方面更加不守章法。安樂公主私用中宗的墨敕,納賄賣官。她先准備好敕文,向父皇撒嬌,央求中宗簽上名,蓋上御印,然後斜封,交由中書省,時人稱為「墨敕斜封」,用這種方式獲得官職者被稱為「斜封官」。只要有人出30萬錢,便可買到墨敕,出3萬錢,則可買到當僧人的度牒(官方文書)。當時,不僅安樂公主,其他如長寧公主、上官婉兒等也都用這種方法納賄賣官,每年少則數千人、多則上萬人成為「斜封官」,使官吏隊伍魚龍混雜,甚至正不敵邪。
唐玄宗即位後,針對這一狀況,首先大刀闊斧地精簡機構,裁汰冗員,曾一次就裁汰員外官、試官、檢校官數千人,使官吏隊伍面貌一新。並且明確宣布,自今以後,「官不濫升,名不虛受」,一定要量才委用,符合章程。
唐太宗時期,皇帝與宰相議事時,允許諫官與史官參加,以便「有失則匡正,美惡必記之」。但武則天當政時,許敬宗、李義府擔任宰相,不敢把朝政公開,取消了諫官和史官參加議事會的制度。這樣,諫官無法直接了解皇帝與宰相決策的內幕,很難及時提出中肯的意見,史官也只能聽宰相的一面之辭,很難客觀地記載皇帝的活動。唐玄宗親自執掌朝政之後,於開元五年(717年),下令恢復貞觀年間的制度,除了朝廷內特殊機密外,允許諫官、史官參加皇帝與宰相的議事會議。
對於直接與老百姓打交道的縣令人選,唐玄宗尤為重視。他說:郡縣是國家行政的根本所在,郡縣長官是首要的人選,我非常留意這方面的人才,量才委用,絲毫不敢大意。他有時親自出題,考試縣官,了解應試者是否了解治國安民之道。凡是考試成績優秀者,即加以委任,拙劣者,即被罷免。開元四年(716年),在他組織的縣令考試中,有45人不合格,這些人馬上被淘汰。每當縣令上任前,唐玄宗還要親自召見,面授機宜。
為了確保官吏隊伍的質量,唐玄宗還實行嚴格的考核制度。開元年間,專門頒布了《整飭吏治詔》,規定每年十月,委託各道按察使到各地巡省風俗,觀察得失。將地方官的政績按5等劃分,然後上報吏部審核。上等稱為「最」,下等稱為「殿」,中間三等依次定優劣,按最、殿來升降官吏。同時選京官中有才識的人任命為地方上的都督、刺史,地方上優秀的刺史升任京官。開元十六年(728年),唐玄宗還親自選拔廷臣(京官)出任刺史。通過嚴格的考核和交流制度,較好地改善了吏治狀況。
在嚴格考核制度的同時,嚴明賞罰。唐玄宗認為,有善必賞,才能激勵有才能德行的人;有罪必誅,才能有效打擊無才行惡之人。開元年間,他在整頓吏治中基本貫徹了這一原則。如同州刺史姜師度,重視農業生產,任職期間,組織農民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擴大了農田灌溉面積,玄宗知道後大為贊賞,專門頒布了《褒姜師度詔》,並賜帛300匹,加封金紫光祿大夫。相反,刺史裴景先非法聚斂5000匹絹,玄宗親自下令將其處以死刑;前太子太傅肖嵩,因向中官牛仙童行賄,被貶為青州刺史。
整飭吏治,除了裁汰冗員外,更重要的是選用賢才。唐玄宗深知這一點。因此,在他當政的前期,十分注意賢德之才的選用,尤其重視宰相人才的選用。開元年間,可謂是宰相人才濟濟一堂,如姚崇,因善於處理棘手政務,又通權變,被稱為「救時宰相」。史載姚崇與盧懷慎同時為相時,一次姚崇請假十餘天,回來後發現政務堆積,盧懷慎不能決斷,姚崇用了一會兒工夫,便處理得井井有條,人人嘆服。某年山東發生蝗災,地方官上書報災,不願捕殺,還說:「蝗蟲是天災,人力怎能捕殺,朝廷要行德政,災害自然消失。」姚崇馬上回書說:「依你的意見,假若地方官實行德政,飛蝗就不入境了。你那裡蝗蟲為害,那不就是你這個長官無德嗎?」地方官被質問得無言以對,只好從命捕殺蝗蟲。姚崇以後有宋璟,善於依法行政,選用人才。史稱「姚宋」,成為賢相的代名。此外還有張九齡、韓休,敢於並善於進諫,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對玄宗都有匡正;張嘉貞善於治吏;張說善文章;李元德、杜暹尚節儉。均各有所長,相互補充,相得益彰。「開元盛世」的出現,與這一時期朝廷中賢相濟濟,有直接的關系。
在整飭吏治、任用賢才的同時,唐玄宗敢於懲治不法豪強,大規模檢田括戶,興修水利,抑佛戒奢,使當時的農業、工商業及文化科技事業出現空前發展繁榮的局面,成為「開元盛世」的重要標志。
玄宗即位之前,由於政府的勒索和豪強的兼並,均田農民的負擔越來越重,以致出現「天下戶口逃亡過半」的局面。為了解決政府的財政危機,緩和階級矛盾,玄宗積極支持官吏懲治地方上的不法豪強。如李元紘任京兆尹時,王公權要之家,都在鄭白渠邊上立水磑,妨害古代風景農田。元紘下令全部毀掉,以保證農田的灌溉,當地百姓拍手稱快。薛王李業的舅父王仙童侵暴百姓,強奪民田,玄宗聽從宰相姚崇的建議,依法懲治了王仙童,其他王公貴族見玄宗如此不講情面,不以親疏害法,都有所收斂。
為了把由豪強大族霸佔的「籍外之田」收歸國有,把由他們蔭庇的「私屬」逃戶變為國家的稅戶,玄宗於開元九年(722年)到開元十三年(725年),用了4年時間,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大規模的檢田括戶運動。他任命宇文融為全國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頭到全國各地檢查「黑地」和豪強蔭庇的「客戶」,並把檢括出來的土地全部沒收,按均田制分給無地的農民使用;對於帳外人口,一律登記注冊,就地入籍。經過4年的努力,中央政府增戶88萬,檢出大量土地,使得國家財政收入增加數百萬。
武周和中宗時期,主要由於朝廷的提倡,佛教勢力惡性膨脹。當時全國各州都設置大雲寺,寺院僧侶兼並土地,逃避稅賦。時人稱「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由於造寺不止,枉費財力達數百億;不停地度人為僧,使免租庸者達數十萬。國家財政支出成倍增加,收入成倍減少。唐玄宗即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開元二年(714年),他下詔裁汰天下僧尼,當時就有1萬多人還俗。接著又下令,嚴禁新造佛寺,禁鑄佛像,禁抄佛經,並且禁止貴族官員與僧尼交往,使佛教惡性膨脹的勢頭得到遏止。同時,他大力倡導節儉之風,下令銷毀乘輿服御、金銀器玩、珠玉錦綉等奢侈品,宮中後妃以下都不得佩珠玉、刺錦綉;禁止天下採珠玉、織錦綉等物。又裁汰宮女,將她們送還家中;毀掉武後所造的天樞,韋後所立的天台,以示與奢侈浮華的弊政決裂。
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和努力,開元、天寶年間,唐朝的經濟社會出現了空前發展繁榮的局面。據時人元結說,開元天寶年間,從事耕作的農民的積極性很高。四海之內,無論山川溝壑,都是一片農耕興盛的景象。稍後的杜佑也記載道,當時天下一斗穀物的價格,多則一二十文錢,少則只賣幾文錢。一代「詩聖」杜甫曾熱情謳歌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農業的發展,帶來工商業的繁榮,這在當時都城長安的興盛中可見一斑。史稱長安城中,東、西兩市,店鋪林立,四通八達,每當午時,擊鼓300響,店鋪落板,市者雲集;市井中,貨物充足,胡商絡繹不絕。當時來自亞洲各地,遠至波斯和大食的使節、商人,數以萬計,長安城中的大明宮麟德殿,就是專門用來宴請外域賓客的。
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文化科技事業也隨之繁榮發達起來。南北朝時期,文物典籍喪失殆盡,唐初雖然做了一些搜集整理工作,但收效不是很大。唐玄宗即位後,非常重視這項工作。他任命昭文館學士馬懷素為修圖書使,與另一位大臣儲元量一起,組織整理和編寫事務;他還下令在長安、洛陽創建集書院,組織全國著名學者,集中力量著書立說,並提供種種優惠條件。宋代歐陽修曾評論開元年間編書盛況,他說:自漢朝以來,史館對圖書的分類一直按照前代的六藝九種七略之法進行,到唐代開始按經、史、子、集四類分列;至於藏書之盛,都沒有超過開元年間,當時共著錄了5.3915萬卷,而唐朝學者又撰寫2.8662萬卷,可真是空前之舉。
編修圖書以外,唐玄宗還重視其他藝術和科技事業的發展。他本人就是音樂家、戲劇家和詩人。在新、舊《唐書》的《音樂志》和《禮樂志》中,有不少他與妃子們唱和的記載;他還曾選樂工300人,宮女數百人,教授樂曲於梨園,號「皇家梨園弟子」,後世稱戲班為「梨園」,戲曲演員為「梨園弟子」,即緣此而來。此外,唐玄宗還非常注意徵召各種藝術科技人才,給他們創造發揮才智的條件。著名大詩人李白,就曾在玄宗朝做過翰林供奉,享受優厚的待遇。著名天文學家張遂,曾因拒絕與武三思合作而隱居到嵩山當了和尚,唐玄宗即位後,把他召到長安,讓他當天文學顧問,張遂利用玄宗給自己創造的條件,刻苦鑽研,終於創造出著名的《大衍歷》,並指導實測子午線,成為歷史上卓有貢獻的天文學家。
唐玄宗即位以前,邊防危機已十分嚴重。開元期間,唐玄宗順應時勢,改府兵為募兵,養馬屯田,憑借強盛的國力和兵力,逐一恢復了失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邊疆的安寧。這也是「開元盛世」的標志和保障。
唐玄宗即位之時,面臨的邊防危機十分嚴重。早在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奴隸主李盡忠利用民族矛盾,煽動其部屬舉兵反叛,攻佔了營州,緊接著,營州都督府管轄的連昌等12城也相繼失守。武則天曾派王孝傑反擊,結果大敗,王孝傑陣亡,全軍幾乎覆沒。此後契丹貴族利用占據的有利地位,常常進犯內地,殘害各族人民。長安三年(703年),西邊的突厥貴族烏質勒攻陷了安西四鎮之一的碎葉鎮,接著又攻佔了北庭西部一些地方,使安西道絕,「絲綢之路」被堵。在北方地區,突厥貴族在弘道元年(683年)進攻蔚州(今河北蔚縣)、定州(今河北定縣),長城以北大片領土失守,唐政府於垂拱元年(685年)不得不將安北都護府臨時僑置同城,一直到開元初。也就是說,唐玄宗即位,西邊的碎葉、庭州,北邊的雲州以北,東北邊的遼西12州,都已分別被突厥、契丹族攻佔,隴右及河北人民經常遭受劫掠和屠殺,唐朝的邊防極不安定,統一的局面也受威脅。
面對這一嚴重局面,唐玄宗即位後,在著力整飭內政、發展經濟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備戰工作。
首先是改革兵制。玄宗之前,一直沿用府兵制。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之上的。高宗、武後以來,由於土地兼並等多種因素,均田制漸漸有名無實了。當時,農民不斷逃亡,兵源困難,府兵多不按時上番,教習也趨於廢弛。府兵本應免除的租調,也不能免除,自籌器械供養的負擔沉重。因此,到開元之初,府兵逃匿,軍府空虛,宿衛不足的情況已十分嚴重。有鑒於此,開元十一年(723年),宰相張說建議改行雇傭兵。玄宗順時應勢,採納了這一建議,下令從關內召募12萬軍士,充作衛士,叫「長從宿衛」,或稱「長征健兒」,代替了有唐以來府兵輪番宿衛之制。這項重大改革,經過十餘年的實踐,證明切實可行,於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推行全國。從此,各地民丁再無番上戍邊之苦,消耗於往來路上的大量社會勞動因此得以節省,募兵實行之初,既吸收社會上的失業丁口,緩和就業矛盾,又可常駐各地,加強訓練,有利於提高軍隊素質和戰鬥力。
接著是整頓軍旅。玄宗頒布了《練兵詔》,令西北軍鎮增加兵員,精加選擇,強化軍事訓練,並規定不得因他事役使兵士。為了確保訓練有素,玄宗還派兵部侍郎裴漼、太常卿姜皎,往各軍州督促檢查詔令執行情況,處理具體問題。
同時,解決軍馬和軍糧供應問題。玄宗即位時,軍馬只剩24萬匹。為保證軍馬供應,玄宗任用太僕卿王毛仲為內外閑廄使,專管養馬一事。到開元二十三年(725年),軍馬增至43萬匹,牛羊數量也相應增加。玄宗這時又下令在西北萬里邊防線上,以及黃河以北部分地區,設置龐大的屯田,據統計,開元年間全軍屯田總數為1141屯,面積有五百餘萬畝,為解決戰時軍糧問題提供了有效的供給保障。
在積極備戰過程中,玄宗運籌帷幄,分別情況,逐一出擊,收復失地。先是於開元五年(717年),把淪陷17年之久的營州等13州全部收復,並派宋慶禮任營州都督,重建營州防務,開屯田120區。這時,長城以北的拔也古、同羅、回紇等也見勢宣布取消割據稱號,與唐政府合作。唐朝重新恢復了安北都護府,統一了長城以北。
古代人物接下來,是解決較為麻煩的西域問題。第一步是於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派磧西節度使蓋加運打敗了突騎施(突厥部落之一),捉拿其可汗吐火仙,收復了碎葉,使淪陷了37年的碎葉鎮重歸唐朝。第二步,是擊敗吐蕃、小勃律,重新打通「絲綢之路」的門戶。開元初年,西域小勃律(今克什米爾以北)可汗曾到唐朝請降,唐政府在那裡設置綏遠軍。天寶六年(747年),小勃律王娶吐蕃王女,因此依附於吐蕃,與唐為敵。唐玄宗派安西副都護高仙芝打敗了吐蕃,俘虜了小勃律和公主。這一戰爭勝利後,佛棘(羅馬)、大食(阿拉伯)等72國都大為震恐。唐朝重新打通「絲綢之路」,不僅維護了國家安全,也有利於東西經濟文化的交流。
盛極而衰。在「開元盛世」的歌舞昇平之中,唐玄宗開始躊躇滿志、高枕無憂了。他不再任賢納諫,勵精圖治,而是親近奸佞,縱情聲色,漸肆奢欲,怠於政事,且又好大喜功,輕啟邊釁,並且將「內重外輕」的軍事布局變為「內輕外重」的布局,終於釀出「安史之亂」。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他本人也在晚年不那麼歡愉的「太上皇」生活中鬱郁而逝。
唐玄宗前期出現的「開元盛世」,在唐以前的歷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的,這最容易使人陶醉。唐玄宗果然也就陶醉了,他躊躇滿志,感到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於是,像他以前的幾乎所有稱得上是偉大的封建政治家一樣,自身潛在的毛病一一暴露出來。
他不再樂於任賢納諫了。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十月,他想從洛陽回長安,天子出朝,是會「地動山搖」的。宰相張九齡、裴耀卿認為當時秋收未畢,恐怕沿路擾民,建議改期。但李林甫待張、裴二人退出後,對玄宗說:「洛陽、長安是陛下的東、西宮,隨時可以往來行幸,何須擇時日?即使妨礙了農民收獲,到時候免去他們的賦稅就可以了。」玄宗聽了覺得很順耳,就聽從了。由於李林甫極善逢迎,頗得玄宗寵信,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反被疏遠,不久又罷相。李林甫為了堵塞言路,公開向諫官說:「你們見過儀仗馬嗎?它的食料相當於三品官的待遇,但只要叫出一聲,就被斥去,後悔也來不及了。」意思是你們少對朝廷提意見,否則就要像儀仗馬一樣被斥去。有人上書言事,果然第二天就被降級外調,從此諫官們很少有人再敢進諫。天寶六年(747年),唐玄宗命各地推薦人才,舉行考試,李林甫不錄取一人,還向唐玄宗說:「這些人的才能都很平常,可見現在天下是沒有遺漏的人才了。」就是這樣一個奸佞之輩,唐玄宗寵信日隆,甚至想把全部國政委託李林甫,在徵求貼身宦官高力士的意見時,高未表示贊同,玄宗還很不高興。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玄宗因寵愛的武惠妃死去,整日鬱郁寡歡。當他聽說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之妃楊玉環體態豐艷、絕世無雙時,便命太監將楊玉環接進宮來侍酒,一見鍾情,從此如獲至寶,幾乎形影不離。雖然楊玉環曾幾次惹他生氣,被逐出宮去,但又都很快被重新迎進宮中,愈加寵愛。正如白居易《長恨歌》中所描寫的,「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楊玉環生在南國,喜食荔枝,但荔枝不易保存,離枝三五日色味俱變。為了使楊玉環能吃上新鮮荔枝,唐玄宗下令專門開辟了從嶺南通往長安的數千里貢道,沿途設驛站,供快馬,日夜兼程,馬不停蹄,給貴妃運送新鮮荔枝。故又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嘲諷詩句。唐玄宗愛屋及烏,楊玉環的三位姐姐後來也來侍奉玄宗,被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從兄楊鍤被封為位當四品的高官,楊鏑娶了公主為駙馬,楊國忠官至宰相,領有四十餘職,權傾天下。而楊國忠與李林甫、安祿山三者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成為導致「安史之亂」的一個重要因素。
宮中有貴妃,身邊是小人,唐玄宗日益昏聵,怠於政事,奢欲漸肆,不問民瘼了。一年大雨成災,玄宗不知道災情如何,這時楊國忠叫人弄了一些大的粟穗給玄宗看,說雨雖大,收成卻好。玄宗竟然相信,不準下面報災,當扶風太守房瑁報災求救時,他大怒,下令將房琯交司法機關懲處。
如果僅僅是怠於政事,為患還小,問題是晚年的唐玄宗,還極好大喜功,尤其是在對外關系方面,輕啟邊釁,屢次動武,發動了一系列不義之戰。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他迫使河西節度使崔希逸在青海襲擊吐蕃,徹底破壞了唐蕃和好的局面。天寶初年,他先命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王嗣宗進攻吐蕃的石堡城(今青海西寧西南),王嗣宗沒有從命,他免了王嗣宗的官,又派繼任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攻下石堡城,城裡守兵幾百,唐軍損失數萬。天寶十至十三年(751~754年),唐玄宗又發動征伐南詔的不義戰爭,唐兵戰死和不服水土患流行病死的,前後達20多萬人。白居易《新豐折臂翁》中「無何天寶大徵兵,戶有三丁抽一丁」、「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爺娘夫別妻,皆雲前後征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的詩句,描繪的就是當時征伐南詔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在這期間,東北方面的安祿山領兵6萬攻契丹,損傷大半,高仙芝攻大食國,5萬軍士幾乎全軍覆沒。
更為嚴重的是,當時均田制和府兵制逐漸廢弛,代之的是募兵制。在府兵制下,全國軍事力量的分布是「內重外輕」,即以60%以上的府兵集中在京都周圍的關中及其附近,以確保中央王朝直接控制的軍事力量占絕對優勢。實行募兵制後,這一格局被打破,而唐玄宗因為要拓疆擴土,便把大部分軍事力量擺在邊境上,領兵的節度使又多用少數族人,且久不調換,於是形成了「內輕外重」、「尾大不掉」之勢,由此演變下去的必然之勢,就是邊將擁兵自重,叛亂割據,果然,在多種矛盾因素作用下,天寶十四年(755年),發生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發生後,唐玄宗倉皇出逃。逃至今陝西興平馬嵬驛時,將軍陳玄禮以軍士不滿為名,殺了楊國忠,逼迫唐玄宗讓楊貴妃自縊。在西行途中,太子李亨又被百姓截留,乘機北上寧夏靈武,被臣下擁立為帝,即唐肅宗,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在郭子儀等重臣的努力下,至德二年(758年)末,唐軍收復長安、洛陽兩京,玄宗也由成都返回長安。再次路經馬嵬驛時,觸景生情,「天旋日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白居易《長恨歌》)
回到長安後,玄宗住在城南的興慶宮里。肅宗本就對玄宗心懷猜忌,加上奸相李輔國的挑撥,對唐玄宗更是冷漠少禮。實際上在肅宗的默許下,李輔國先是將興慶宮中的300匹馬取走290匹,只留下10匹;又將玄宗連騙帶逼地轉移到太極宮,以便監控;最後又把幾十年的貼身宦官高力士流放巫州(今湖南黔陽縣)。唐玄宗在這樣的環境中,更覺寂寞、凄涼,他整日鬱郁寡歡,連飯也越來越吃不下去了。上元三年(762年)四月五日,唐玄宗死在長安太極宮神龍殿,享年77歲。後人有詩形容他的晚年說:「南內(指興慶宮)凄涼西內(指太極宮)荒,淡雲秋樹滿宮牆。由來百代明天子,不肯將身做上皇!」
C. 無錫盛力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於2006年3月21日,張德剛先生(通過其配偶朱纓璇女士)及張德強先生在中國成立前身公司為有限責任公司,於2012年7月24日,無錫盛力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根據相關中國法律及法規由前身公司整體變更而成立為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張德剛
成立時間:2006-03-21
注冊資本:128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0206000106863
企業類型:股份有限公司(台港澳與境內合資、上市)
公司地址:無錫惠山經濟開發區堰新東路1號(經營場所:無錫市惠山經濟開發區標准廠房A區B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