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唐朝建築的梁思成、林徽因調查唐代建築
目前,經過建築學家、考古學家多年考察確證,全國共有4處保存較為完整的唐代木構建築——山西五台山南禪寺、佛光寺、芮城廣仁王廟、平順天台庵,它們都奇跡般地存於山西省境內。這些榫卯結構不著一釘的木構建築,傳達著唐代獨特的藝術神韻。
如果只能選擇一座唐代的古建築,也許就是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它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有分量的唐代建築,梁思成先生形容為「國內古建築的第一瑰寶」。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關於古建築的研究及發現幾乎是一片空白。曾有日本學者斷言:中國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構建築,要看唐代木構建築,只能到日本的奈良去。然而建築學家梁思成卻不相信這一點。一次偶然的機會,梁思成看到了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在敦煌石窟按實物拍攝的《敦煌石窟圖錄》,其中117號洞窟的唐代壁畫讓梁思成怦然心動,這張「五台山圖」不是繪制了佛教聖地五台山的全景嗎?其中一座名為「大佛光之寺」的古寺不就是他夢寐以求的唐代木構建築嗎?
然而時間已過去一千多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蟲蛀、火災、戰亂……對木構建築都是致命的威脅。加之當時戰亂頻繁,許多極具價值的廟宇都可能被毀於一旦。
1931年至1937年間,為了收集編寫中國建築史的資料,梁思成與當時營造學社的同仁們跋山涉水,跑了200多個縣,調查研究了2000多座古建築和早期造像石窟。
當時,民生凋敝,梁思成、林徽因的野外調查也異常艱苦。他們在一篇調查日記里寫道:「行三公里雨驟至,避山旁小廟中。六時雨止,溝道中洪流澎湃,不克前進,乃下山宿大社村周氏宗祠內。終日奔波,僅得饅頭三枚,晚間又為臭蟲蚊蟲所攻,不能安枕尤為痛苦。」如此,他們卻甘之如飴。
墨跡透露建造年代
1937年6月26日,梁思成、林徽因騎著毛驢來到山西五台山腳下的豆村。黃昏時分,這個偏僻村落背面山坡上的一座外形奇特的大殿映入他們的眼簾。巨大、堅固和簡潔的斗拱、超長的屋檐,顯示其年代之久遠,梁思成驚喜萬分,「它能比我們此前所發現的最老的木建築還要老嗎?」
繁復的測量與艱難的考據開始了。他們看到殿內的22根檐柱和14根內柱圍成一個「回」字形,在宋人李誡所著《營造法式》中,這種形構被稱為「金廂底槽」,這正是中國古代早期木結構建築特有的型制。梁思成又發現,這大殿的屋頂架構,只在唐代繪畫里才有。而塑像、梁架、斗拱、藻井甚至壁畫、墨跡都明白無誤地傳達出晚唐遺風。在手電筒的幫助下,他們還看見梁架上有古法「叉手」的做法,是國內木構中的孤例,這種做法只有在唐代繪畫中才有。但建築的確切年代依然不詳。
兩天後,遠視眼的林徽因在一根頂梁下發現有墨寫的淡淡的字跡,這些字跡需用布蘸水慢慢擦拭才可顯露,水干字跡又會模糊,為了看清字跡,林徽因和梁思成足足花了3天時間。在這根頂梁下依稀可辨出「佛殿主女弟子寧公遇」幾個字。她猛然想起,大殿前聳立的經幢上有同樣的字跡,柱上刻的年代是:唐大中十一年,相當於857年。橫梁和經幢上的字跡吻合。原來,那個謙恭地坐在平台一端,被巨大的天王像擋住的女性雕像,並不是僧人所說的「武則天」,而正是出資建殿的施主寧公遇本人。
梁思成先生說,「這是我們這些年的搜尋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構建築。不僅如此,在這同一座大殿里,我們找到了唐朝的繪畫、唐朝的書法、唐朝的雕塑和唐朝的建築。個別地說,它們是稀世之珍,加在一起它們更是獨一無二的。」至此,中國不存在唐代木構建築的說法被否定。佛光寺這座被忘卻千年的奇珍驚動了世界。後來梁思成在五台山發現了另一處更早的唐朝建築南禪寺。尋覓古代建築之旅,困難重重。為了拍攝應縣古塔的照片,梁思成和他的助手莫宗江差點從六七十米高的塔檐摔下去。
就在佛光寺發現後不久,「盧溝橋事變」爆發。國難當前,這一中國建築史上最偉大的發現,頓時顯得無足輕重。直到1961年,佛光寺才和敦煌千佛洞、北京天安門、故宮等一起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2年1月,梁思成先生因病去世。直到去世前,他也沒有機會再去一次佛光寺。
唐朝的住宅沒有實物遺留下來。當時文獻所述的貴族宅第,只能從敦煌壁畫和其它繒畫中得到一些旁證。貴族宅第的大門有些採用鳥頭門形式。宅內有在兩座主要房屋之間用有直欞窗的迴廊連接為四合院,但也有房屋位置不完全對稱的,可是用迴廊組成庭院則仍然一致。至於鄉村住宅見於展子虔(游春圖}中,不用迴廊而以房屋圍鐃,構成平面狹長的四合院;此外,還有木籬茅屋的簡單三合院,布局比較緊湊,與上述廊院式住宅形成鮮明的對比。
值得往意的是這些園畫所描寫的住宅多數具有明顯的中軸線和左右對稱的平面布局,無疑地,這是當時住宅建築中比較普遍的布局方法。 這時期貴族官員,不僅繼承南北朝傳統,在住宅後部或宅旁掘池造山,建造山池院或較大的園林,還在風景優美的郊外營建別墅。這些私家園林的布局,雖以山池為主,、可是唐朝士大夫階層中的文人、畫家,往往將其思想情調寄託於詩情畫意中,同時也影響到造園手法。以官員而兼詩人白居易暮年因洛陽楊氏舊宅營建宅園,宅廣十七畝,房屋約占面積三分之一,水占面積五分之一,竹占面積九分之一,而園中以島、樹、橋、道相間;池中有三島,中島建亭。
以橋相通;環池開路;置西溪、小灘、石泉及東樓、池西樓、書樓、台、琴亭、澗亭等;並引水至小院卧室階下;又於西牆上構小樓,牆外街渠內疊石植荷,整個園的布局以水竹為主,並使用劃分景區和借景的方法]。至於社會上層人士欣賞奇石的風氣,從南北朝到唐朝,逐漸普遍起來,尤以出產太湖石的蘇州,園林中往往用怪石夾廊或疊石為山,形成咫尺山岩的意境。
五代衛賢所繪(高士圖)中的山間住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房屋、山石、花木相結合的情況。在傢具方面,從唐代,席地而坐與使用床(榻)的習慣依然廣泛存在。床(榻)下部,有些還用壺門作裝飾,有些則敢為簡單的托腳。嵌鈿及各種裝飾工藝已進一步運用到傢具上。
但另一方面,垂足而坐的習慣,在隋唐時期從上層階級起逐步普及全國。據敦煌壁畫和五代韓熙載夜宴圖所示,已有長桌、方桌、長凳、腰圓凳、扶手椅、靠背椅、圓椅和閃形平面的床在大型宴會的嶺合,出現了多人列坐的長桌及長凳。可見後代的傢具類型,在唐末五代之間已經基本具備。傢具的式樣簡明、樸素、大方,桌椅的構件有些做成圓形斷面,既切合實用,線條也柔和流利。五代王齊翰(勘嘗圖)中的三折大屏風附有木座,置於室內後部中央,成為人們起居活動和傢具布置的背景,使室內空間處理和各種裝飾開始發生變化,與席地而坐的建築已迥然不同了。
❷ 林徽因和梁思成為中國的建築史貢獻了多少
林對中國建築界的貢獻主要有三點:和梁一起整理中國古建資料,開創中國建築歷史理論,還有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協助梁一起建立了清華建築系,成為建築老八校之首(當然那七個有不服的,不過也是事實),為中國培育了大量建築業中堅人才
梁林兩口子很多事都是一起乾的,梁比較細致,林比較有靈感,梁很多文章的」眼」是林點上去的(梁自己說的),林死以後梁的文章水平就不如以前了(梁學生說的);清華建築系建系時梁在美國講學一年,是林帶著年青教師把系建起來的
❸ 梁思成、林徽因,他們是如何用建築解讀古典中國的美學的
我們都知道梁思成是梁啟超的兒子,他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而林徽因是民國出色的才女,她也是中國近現代傑出的建築師、詩人和作家。二人後來姻緣結為夫妻。
梁思成和林徽因從研究中國建築的結構原理入手,指出它在不同朝代由於結構構件的功能變化而導致的形式變化和發展過程,因此賦予中國建築一個與西方建築相同的「歷史的建築」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們採用了西方建築史家制訂的結構理性的評價標准來審視中國建築,因此使中國建築獲得了一種在當時具有普遍性的建築美學的認證。
❹ 有誰知道林徽因的啊詳細。
建築師、教授、詩人、作家——林徽因
--------------------------------------------------------------------------------
http://www.sina.com.cn 2004/06/09 11:45 新浪文化
原名徽音,福建省閩侯人。l904年6月10日生於杭州,1955年4月1日病逝於北京。1916年入北京培華女子中學,1920年4-9月隨父林長民赴歐洲游歷倫敦、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布魯塞爾等地,同年人倫敦聖瑪利女校學習。1921年回國復人培華女中讀書。1923年參加新月社活動。1924年留學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築系課程,1927年畢業,獲美術學士學位。同年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學習舞台美術設計。1928年3月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婚後去歐洲考察建築,同年8月回國,並回福州探親。在福州期間,曾為烏石山第一中學演講《建築與文學》,為倉前山英華中學演講《園林建築藝術》,1929年出任東北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講授《雕塑史》和專業英語。是年,張學良出獎金徵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中獎。1930年因患肺病到北京香山雙清別墅療養。1931年應聘到北京中國營造學社任參校。
從1931年到1946年在中國營造學社期間,參加調查研究中國古建築,足跡遍及北京、河北、山西、浙江、河南、山東、陝西等地。
1946年後擔任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講授《中國建築史》課並為研究生開設《住宅概說》等專題課。1949年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工作,1951年為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設計紋飾和浮雕圖案,1951年調查研究景泰藍生產工藝並設計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景泰藍新圖案,還親自參與測試。
1950年兼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工程師,1953年當選中國建築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建築學報》編委、中國建築研究委員會委員。
參與設計的工程有北京大學地質館、灰樓學生宿舍。雲南大學學生宿舍、清華大學教師住宅。中南海懷仁堂裝修工程等。
她發表的有關建築的論文主要有《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平郊建築雜錄》(與梁思成合著)、《清式營造則例》第一章緒論、《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寧寺談到建築年代的鑒別問題》(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國建築史》(遼、宋部分)、《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與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她的文學作品主要有《誰愛這不息的變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晝夢》、《瞑想》等詩篇幾十首;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陽光》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林徽因詩集》(198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與香港三聯書店聯合編輯出版了《林徽因》(中國現代作家選集叢書之一)。
林徽因是20世紀中國建築界的才女。
❺ 求梁思成《中國建築史》及《林徽因建築文萃》電子版,郵箱[email protected],謝謝
只有一本,要不
❻ 林徽因在建築方面的成就有沒有名過其實
我們對林先生的學術水平和成就認識的還不夠!
❼ 林徽因為建築界帶來了哪些貢獻
林徽因在建築上面的貢獻以及影響大體可以分為三點:中國建築理論與歷史的建立;對於民居建築的關注及實踐;對於梁思成建築思想的影響。
1. 中國建築理論與歷史的建立:
「如果我們把由中國近代首批建築學者建立起來的中國建築學術體系之核心,定義為中國建築的歷史與理論的話,也就是中國學者對中國建築做出的建築學專業的診釋,我們應該認識到:林徽因正是真正對中國建築歷史與理論最早作出主要貢獻的學者,她是這一學科的奠基者,她是思想上的先行者。」——趙辰
在《營造學社匯刊》第三卷第一期中,林徽因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系統地對中國古建築的系統進行總結。
文章中林徽因試圖:(1/2/3 點)
(1).詳細系統地總結中國古建築的特點
包括「屋頂」「斗拱」「台基」「平面布置」方面,奠定了往後中國古建築理論研究的基礎。
(2).將中國古建築體系納入到國際建築理論體系中
具體是:引用維特魯威的建築三要素:「實用、堅固、美觀」,闡述古建築的「木架構「體系與當時現代主義建築中的「框架式」建築進行類比。提出中國古建築是屬於結構理性主義的,承重的柱與圍合的牆窗可以相互脫開。
(3).利用當時的藝術理論對中國古建築進行發展進行風格性斷代分析
引用近代藝術史奠基人溫克爾曼的「循環理論」認為中國建築也有其「嘗試」、「成熟」以及「因襲」「墮落」的過程,對應於溫氏的理論則是 起源 - 發展 - 變化 - 衰亡。而後利用該理論講中國古建築的發展風格定義為:唐「豪勁」,宋「醇和」,明「羈直」。
(4).與梁思成一同成立清華大學建築系,為學科的建立完善起到很大的作用
(5).提出「建築意」的建築理論
題外話:朱濤曾在《梁思成與他的時代》提出梁林的理論是先於他們到鄉野的建築實踐的,也就是時先有理論,而後去發掘實物以填充他們的體系,同時也質疑林的文章有多處借鑒日本建築史學家伊東忠太的著作。但其實林徽因的文章中最核心的要點是將中國建築的木構架與國際的框架結構進行直接比較,得出中國古建築是結構理性主義的。而伊東忠太恰恰關注的表面上的形式,而這些往往是眾人皆知的「常識」。所以,如果追究林徽因的思想來源的話,將中國建築以結構理性主義的眼光看待的來源可以說更加重要。李軍在論文《古典主義、結構理性主義與詩性的邏輯——林徽因、梁思成早期建築設計與思想的再檢討》提出,最早將中國建築看待成框架結構的是喜龍仁(Siren)的《支那古代美術史》,有興趣的可以延伸閱讀。
2. 對於民居建築的關注及實踐:
在當時主流主張建立官式建築和外國的古典建築體系進行抗衡的時候,林徽因特別關注民居建築。
林徽因特別關注了山西的民居,並且在由她執筆的《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中描述了那些民居的狀況,這應該是最早出現在營造學社匯刊上的
關於民居實物的描述之一。——趙辰
融合民居精神的設計——雲南大學映秋院
也就是說林徽因在 80 年前就考慮中國建築現代化?=、=|||
3. 對於梁思成建築思想的影響:
梁思成在 1930 年前的建築實踐深受他在賓大的老師保羅 - 克列(Paul Cret)的影響,在這一段時期的時間都是古典 - 折中主義,與保羅 - 克列的「現代古典主義」和茂飛的「適應式建築」思想相一致。在 1932 年以後,梁思成想法經歷從現代古典主義向結構理性主義的轉變,其源頭是林徽因同年發辮的《論中國建築之幾點特徵》一文。
❽ 林徽因資料
林徽因,建築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其中代表作為《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小說。三十年代初,與夫婿梁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僅51歲。
❾ 林徽因在建築方面有哪些貢獻
林徽因的建築貢獻在於實地考察中國古代建築,並參與《中國建築史》的編纂工作,雖然她不是主要執筆者,但是《中國建築史》的潤色修改等環節她功不可沒。林徽因《平郊建築雜錄》等建築文章也體現了林徽因的建築功底。此外,林徽因尤其擅長建築雕飾設計,人民紀念碑基座部分雕飾由她設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