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能告訴我有關邁克爾·傑克遜的
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被譽為流行音樂之王(King of Pop),是繼貓王之後,西方流行樂壇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其成就超越貓王。是出色的音樂全才,作詞,作曲,場景製作,編曲,演唱,舞蹈,樂器演奏都有著卓越的成就。他融合了黑人節奏藍調與白人搖滾的獨特的MJ樂風,時而高亢憤疾、時而柔美靈動的嗓音,空前絕後的高水準音樂錄影,規模宏大的演唱會無不在世界各地引起極大轟動,他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億萬歌迷,他擁有世界銷量第一的專輯《THRILLER》,其唱片總銷量數以億計(2006年底統計,其正版專輯銷量已超過7.5億),被載入「吉尼斯世界大全」。他魔幻般的舞步更是讓無數的明星效仿。2006年,吉尼斯世界紀錄頒發了一個最新認證:世界歷史上最成功的藝術家。他一個人支持了世界上39個慈善救助基金會,保持著2006年的吉尼斯世界個人慈善紀錄,是全世界以個人名義捐助慈善事業最多的人。他患有白癜風皮膚病,皮膚呈白色。
有人說邁克爾傑克遜是一個神奇的怪物,渾身上下充滿了一股神秘的力量,在音樂響起時他的節奏能帶動全世界的脈搏。至今全世界仍有上億歌迷。
全 名:Michael Joseph Jackson
中譯名:邁克爾·約瑟夫·傑克遜
其他譯名:台灣譯名:麥可·傑克森;香港譯名:米高積遜 ;米高積臣
簡稱:MJ.
昵稱:邁邁
性別:男
出生日期:1958年8月29日中午12:13
星座:處女座
出生地點:美國 印第安納州 加里市 Jackson街21號(Gary, Indiana, USA)
現今居所: 美國 未知
主要音樂風格:新傑克搖擺舞曲(New Jack Swing),俱樂部舞曲(Club/Dance),流行/搖滾(Pop/Rock),摩頓黑人音樂(Motown),都市流行(Urban),放克(Funk),節奏布魯斯(R&B)
主要歌唱特色:假聲,痙攣,活力,熱情,傷感,警醒,快樂,自信,豐富,時髦,真誠,盛典,神秘,口技
主要舞蹈風格:現代舞、太空步、機械舞、霹靂舞、踢踏舞
【MJ個人詳細資料】
身高:5英尺10英寸 (約178公分)
體重:130磅(60公斤左右)
視力:遠視
眼珠色:深棕
發色:黑色
鞋碼:美國8.5號(歐洲:42)
學歷:畢業於美國黑人聯合大學。並於1988年獲得了有色人種聯合大學基金會(UNCF)頒發的Fisk大學人道文學博士榮譽學位。
職業:歌唱家、舞蹈家、歌曲作者、音樂製作人、編舞、演員、導演、企業家
興趣愛好
業余愛好:閱讀、油畫、素描、武術(功夫、柔道、空手道)、舞蹈、游樂園、旅行、購物、看電影、看卡通、打電子游戲
收集愛好:油畫、雕塑、電影大事記、古董服飾
熱愛關心的事物:兒童(尤其是身瘓絕症以及貧窮的兒童),動物
【MJ親屬】
父親:Joseph Jackson(出生日期:1929年7月26日)
母親:Katherine Jackson(出生日期:1930年5月4日)
大姐:Rebbie (又名:Maureen Reilette,出生日期:1950年5月29日)
大哥:Jackie (又名:Sigmund Esco, 出生日期:1951年5月4日)
二哥:Tito (又名:Toriano Adaryll,出生日期:1953年10月15日)
二姐:LaToya Yvonne (出生日期:1956年5月29日)
三哥:Jermaine (又名:Lajaun, 出生日期:1954年12月11日)
四哥:Marlon David (1957年3月12日)
小弟:Randy (又名:Steven Randall, 1961年10月31日)
小妹:Janet Damita Jo(出生日期:1966年5月16日)
【MJ婚姻】
第一任妻子:Lisa Marie Presley (1994年5月26日——1996年1月)
附註:Lisa Marie Presley出生於1968年,職業:歌手,是「貓王」Elivis Presley的獨生女。她在同MJ婚姻之前曾同音樂人Danny有過一段婚姻並育有一子一女。
第二任妻子:Deborah Rowe (1996年11月14日——1999年10月)
附註:Deborah Rowe,又稱Debbie Rowe ,出生於1960年,德國同愛爾蘭混血,金發碧眼,職業:皮膚科護士。她在MJ婚姻之前曾同一名職業為中學教師的男子有過7年的婚姻,但無子嗣。
【MJ子女】
長子:Prince Michael Jackson, Jr(出生日期:1997年2月13日,Debbie Rowe所生)
長女:Paris Michael Katherine Jackson(出生日期:1998年4月3日,Debbie Rowe所生)
次子:Prince Michael Jackson II(出生日期:2002年3月,為試管嬰兒生母不詳)
教子: Michael Gibb (「Bee Gees」樂隊成員 Barry Gibb的兒子 )
【MJ偶像】
1、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好萊塢默片時代最偉大的戲劇大師);
2、弗雷德·阿斯泰爾(Fred Astaire,好萊塢歌舞片巨星,一代舞王);
3、金·凱利(Gene Kelley,亦是好萊塢歌舞片巨星,踢踏舞王);
4、白瑞·葛迪(Berry Gordy,向世界推廣黑人文化和音樂的Motown唱片公司創辦人和前總裁);
5、昆西·瓊斯(Quincy Jones,超級黑人製作人,創作家,音樂家,一代爵士樂傳奇);
6、「三個伙計」(Three Stooges,即是Moe、Larry、Curly,他們與自己的經典作品——系列喜劇《三個伙計》聯系在一起。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國,《三個伙計》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伴隨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他們瘋狂誇張的表演、經常被折磨得死去活來的狼狽樣子,給人們帶去了無盡的快樂。甚至,《三個伙計》在美國已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影片中你可以管窺到三、四十年代美國的社會變遷和人事百態。史無前例跨越三十五年的製作過程,還可以堪稱為美國早期電影發展的編年史。);
7、沃爾特·迪斯尼(Walt Disney,世界動畫電影之父)
【MJ之最】
最好的朋友: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著名美國女影星)
最喜歡的顏色:紅與黑
最喜歡的服飾:黑色軟呢帽
最喜愛的香水:「Opium」香水(「Opium」香水——即鴉片香水,1977年由法國「Ynes Saint Laurent」公司推出,風靡整個歐美,並成為1979年世界上銷量最大的香水品種之一,至今仍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最喜愛的糖果:Skittles 、M&Ms
最喜愛的礦泉水:依雲(Evian)
最喜愛的飲料:礦泉水、橙汁、胡蘿卜汁,佳得樂(Gatorade,運動型飲料,演唱會運動會專用)
最喜愛的食物:墨西哥菜、異國情調的辛辣素食、壽司、比薩餅、雞、魚、新鮮水果、爆米花、甜麵包加香草冰塊、向日葵種子、油炸卷餅、加霜片的牛奶……
最愛的快餐:肯德基(KFC)
最喜歡的蛋糕品種:帶有巧克力糖霜的蛋黃蛋糕
最喜歡的棋盤游戲:「壟斷者」
最喜愛的電視節目:Malcom In The Middle(一個博得6~34歲的觀眾青睞的家庭節目)、 The Simpsons(動畫片《辛普森一家》)、Seseme Street(兒童益智節目《芝麻街》)、Discovery(《探索》)、Flip Wilson Show、Brady Bunch(情景喜劇《布雷迪家庭》)、Road Runner Show
最喜愛的迪斯尼人物:米老鼠(Mickey Mouse),小飛俠彼得·潘(Peter Pan),木偶皮諾曹(Pinocchio)
最喜愛的文學作品: James Matthew Barrie的「Peter Pan」(詹姆斯·巴里《彼得·潘》)、Richard Bach的「Jonathan Livingstone Seagull」(里查德·巴奇《喬納森·利文斯東的海鷗》)、Ernest Hemingway的「The Old Man And The Sea」(海明威《老人與海》)
孩童時期最喜愛的歌曲:誘惑樂隊的 「Tobacco Road」、「You Are My Sunshine」、「Cloud Nine」
最喜歡的音樂類型:古典樂、歌劇
最喜歡的歌手:James Brown, Jackie Wilson, Smokey Robinson, Sammy Davis Jr.,The Temptations和Diana Ross
最想合作的歌手: 爵士歌王納特·金·科爾(Nat King Cole)、著名女歌手惠特妮·休斯頓(Whitney Houston)
最喜愛的古典樂作曲家: Claude Debussy (德彪西,'Afternoon of the Fawn')、 PjotrI ljitsch Tschaikowsky(柴科夫斯基) 、Sergey Sergeyevich Prokofiev(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
最喜愛的電影演員: 秀蘭·鄧波爾(Shirley Temple,著名童星)、 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 凱瑟琳·赫本(著名女影星,4次奧斯卡影後,Katherine Hepburn)、 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著名黑人影星,代表作《肖申克的救贖》)、馬龍·白蘭度(演技之神,好萊塢之王 Marlon Brando)
最欣賞的歌手:黛安娜羅斯(傳奇女歌手)、惠特妮休斯頓(著名女歌手)、納特。金。科爾(爵士之王)
最喜愛的電影: 「Peter Pan」(《小飛俠》)、「E.T.」(《ET外星人》)、「Star Wars」(《星球大戰》)
最喜愛的藝術家: Michaelangelo(米開朗其羅)、Leonardo Da Vinci(達·芬奇)
最喜愛的自創歌曲:Earth Song
最喜愛的J5時期的作品:「The Love You Save」,「I'll Be There」,「Never Can Say Goodbye」
最喜愛表演的曲目:「Billie Jean」
最喜愛的MV:「Thriller」,「Smooth Criminal」,「Ghosts」
最想居住的地方:英國白金漢宮
最遺憾的事:至今未能完成一幅油畫
最討厭的事物:小報
最自豪的事:數次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至今仍保持10項世界紀錄
第一部電影:「The Wiz」(《新綠野仙蹤》,1978年)
第一張購買的唱片:Smokey Robinson與Miracles樂隊的「Micke's Monkey」
第一張錄制的唱片:「Big Boy」 (Steel Town Records)
簽約公司:Motown、Epic Records (Sony Music)
自己的廠牌:MJJ proction-Mijack music
著名的合唱者:Paul McCartney, Stevie Wonder, Janet Jackson
1958年8月29日,Michael Jackson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Indiana)蓋瑞市(Gary)。
2006年11月14日,流行音樂之王Michael Jackson到位於英國倫敦的《吉尼斯世界記錄》總部接受表彰。
Jackson其實在到來倫敦之前就與《吉尼斯世界記錄》取得了聯系,稱自己可以過來收攬他該獲得的一系列證書。《吉尼斯世界記錄》欣然同意並作出安排.《吉尼斯世界記錄》今天總共給他頒發了八張世界記錄認證書。其中主要包括:世界史上最暢銷的專輯——《Thriller》。據《吉尼斯世界記錄》的認證書上稱:該專輯已在全球賣出了超過1.04億張。在美國《Billboard》音樂排行榜的前十名內連續停留了80周。這比起之前的那些銷量4000萬到6000萬張不等的說法,這是獲得認證的最新統計數據。
Michael的名字是其母親根據他祖母的建議而取的。
Michael在9個兄弟姐妹中名列第7,在6個兄弟中名列第5。
邁克爾傑克遜根本沒有漂白!
以目前的科技還沒有可以使人全身漂白而可以安然無恙的健康的活幾十年的技術,因為裡面涉及到基因。
邁克爾傑克遜是因為患有嚴重的家族遺傳的白癜風皮膚病(他的祖父就是),因而只能用化妝品來掩蓋。
投資顧問透露:邁克爾·傑克遜財政狀況良好
面臨有期徒刑 邁克爾傑克遜精神狀況惡化
據邁克爾·傑克遜身邊的朋友向媒體透露,現年45歲邁克爾·傑克遜由於涉嫌猥褻男童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被判處有期徒刑。迫於可能承擔這一罪名的壓力,傑克遜現在的精神狀態已經開始惡化
現在邁克爾在巴林居住,在巴林王室由巴林王子親自接見。
目前他在准備號召世界眾多明星錄制一首公益歌曲
捐錢給美國颶風災難受害者~
美國人那樣對待他~他還在關鍵時刻想著為美國做事~
不愧是世界流行歌王!!!
B. 阿根廷經濟走勢如何阿中貿易前景如何阿根廷是否仍有可能暴發金融危機
A、阿根廷金融危機的由來及前景
1982年拉美國家債務危機的悲劇如今在阿根廷又一次重演。作為拉美第三大經濟實體的阿根廷自1970年以來已經發生8次貨幣危機。2001年初以來,阿金融形勢不斷惡化,數次出現金融動盪,7月份危機終於爆發。證券股票一路狂跌,反映一個國家信貸風險度的國家風險指數狂升不止,資金大量外逃,國際儲備和銀行儲備不斷下降,同時,政府財政形勢極端惡化,已經瀕臨崩潰的邊緣。
一、危機的過程
2001年7月,由於阿根廷經濟持續衰退,稅收下降,政府財政赤字居高不下,面臨喪失對外支付能力的危險,醞釀已久的債務危機終於一觸即發,短短一個星期內證券市場連續大幅下挫,梅爾瓦指數與公債價格屢創新低,國家風險指數一度上升到1600點以上,國內商業銀行為尋求自保,紛紛抬高貸款利率,其甚至達到250%~350%。 ①幾天來,各商業銀行實際上停止了信貸業務,布宜諾斯艾利斯各兌換所也基本停止了美元的出售。8月份阿外匯儲備與銀行存款開始嚴重下降,外匯儲備由年初的300億美元下降到不足200億美元。危機爆發後短短幾個星期內,阿根廷人已從銀行提走了大約80億美元的存款,占阿根廷私人存款的11%。 ②11月份阿根廷股市再次暴跌,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更是達到250%~300%的天文數字。受此影響,紐約摩根銀行評定的阿國家風險指數曾一度突破2500點。12月,阿實施限製取款和外匯出境的緊急措施,金融和商業市場基本處於停頓狀態,並進一步削減公共支出,加大稅收力度。同時,阿政府與IMF有關12億美元貸款到位的談判陷入僵局。有關阿陷入債務支付困境和貨幣貶值的謠言四起,銀行存款繼續流失。2002年1月3日,阿沒有按時償付一筆2800萬美元的債務,正式開始拖欠該國高達1410億美元的債務。1月6日,阿國會參眾兩院通過了阿新政府提交的經濟改革法案,為放棄執行了11年之久的聯系匯率制和比索貶值開了綠燈。此後,在國會的授權下,阿終於宣布放棄了比索與美元1∶1掛鉤的貨幣匯率制,阿比索貶值40%。目前,由杜阿爾德總統領導的新政府正號召全國團結起來,積極配合國際經濟組織,尋求國外援助,盡快擺脫經濟崩潰的厄運。但阿政府面臨的經濟和社會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新經濟措施的實施仍然面臨嚴峻的挑戰。
二、危機的影響
盡管阿目前的債務危機沒有如1982年墨西哥債務危機那樣迅速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引發國際性的經濟危機,但其影響是巨大的。
首先,政府和銀行信用降至最低。阿目前政府外債已達1322億美元,其中946億美元為政府債務,其餘為國際金融機構的貸款。並且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僅2001年上半年財政赤字就接近50億美元,由於一再突破國際貨幣組織規定的財政赤字指標,其與各國借款銀行及貨幣基金組織的借款談判舉步艱難。與此同時,阿銀行面臨擠兌危機,各大銀行門前紛紛出現排隊提款的現象,於是政府不得不實施金融監管,直到目前下令凍結個人存款,甚至出動警察搜查外資銀行,防止大量資金的外逃。
其次,債券市場大幅波動。梅爾瓦股票指數幾經反復,政府公債價格一路下跌,在紐約上市的布雷迪債券價格也遭受相同命運,銀行貸款利率更是成百倍的上漲。再次,波及周邊國與債權國。首當其沖的是阿根廷鄰國,巴西及智利貨幣兌換美元迭創新低,盡管巴西央行曾入市干預,但是其貨幣雷阿爾仍大幅貶值。阿放棄比索與美元1∶1匯率而將比索貶至40%,立即在巴拉圭和烏拉圭等國產生了連鎖反應,這兩個國家目前已相繼宣布貨幣貶值,以減少阿比索貶值後阿商品的競爭沖擊。與此同時,歐洲、中東及非洲等地新型債券、貨幣及股票市場,在波蘭貨幣茲羅提及南非貨幣蘭特的帶動下全面大跌。
最後,引發社會動盪。阿債務危機爆發後,阿政府數易總統及經濟部長,經濟政策也屢屢調
整,但成效不大。政府先後採取的提高稅收,削減公有機構員工工資和補貼,凍結個人存款
等極端措施,遭到民眾的強烈反抗,騷亂時有發生。
B、關於阿根廷金融危機的分析與思考
眾所周知 , 阿根廷於 2001 年至 2002 年爆發了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 , 並同步發生財政危機、企業危機、政 治危機、社會危機、體制危機。對此, 阿根廷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 努力走出危機陰雲, 使 GDP 逐季增長 , 增幅超過 0.5%,2002 年第四季度曾高達 2.0%,2003 年 GDP 估計增長 6%, 2004 年預計增長 5% 。財政經常 性賬戶從 2002 年 5 月起出現盈餘, 收支逐月增加。
一年多來, 阿根廷政府為化解金融危機, 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 在金融危機初期 , 被迫採取了兩項措 施 : 一是通過《公共緊急狀態和匯率體制改革法》 , 賦予新總統幾乎不受限制的經濟權力以應對危機。凍結 銀行存款和對美元存款按 121.4 的匯率強制比索化。 二是通過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援助、「倒賬」( 即暫 時停止支付到期外債本息 )末日與國際金融機構等國際機構債權人進行債務重組談判等形式, 獲取貸款援助, 減輕和延緩債務償還負擔。
金融危機之後 , 採取四項措施 : 一是在國際貨幣基 金組織的談判要求下 , 在 2004 年前先確定一個貨幣發行控制在 30% 的增幅內、通貨膨脹 5% 的漲幅內的貨幣 政策目標 , 然後從 2004 年 1 月 1 日起 , 根據通貨膨脹 預期確定保持穩定的浮動匯率制。二是努力恢復人們 對銀行的信心。危機發生時 , 全國銀行由 90 多家減少 到 50 多家 , 員工收入水平也下降一半 , 凍結存款和強 制比索化等措施對儲戶傷害較多 ( 比索存款貶值 2/3以上 ), 人們不願也不敢向銀行存款。危機之後 , 政府 向人們發出恢復對銀行信心的號召時 , 人們響應了政 府的號召 , 儲蓄很快回升 ,2003 年 6 月已達 6472 萬比 索 , 較最低的 2002 年 7 月的 54 包 0 萬比索增加 992 萬 , 月均增長 1.7% 。三是鼓勵銀行向私營部門增加貸款 , 根本改變危機前要求銀行過多向公共部門增加貸款的 做法 , 促進經濟恢復。四是嚴格限制美元匯出和商品進 口 , 鼓勵農產品出口 , 吸引國外遊客來阿旅遊 , 以增加 經常性賬戶盈餘。四是在改革稅制、加強征管的同時 , 努力控制財政支出 , 實現財政收支平衡或盈餘。
阿根廷金融危機成因的分析
( 一 ) 僵硬的貨幣局制度使本幣價值被嚴重 高估, 削弱了阿經濟競爭力。問根廷之所以在 1991年選擇與美元掛鉤的貨幣局制度 , 即貨幣發行量以國 際儲備為基礎。 1991 年之前常用發行鈔票的辦法彌補財政赤字, 加上其他因素 , 致使通貨膨脹長期居高不下 ,1989 年曾高達 49% 。 1991 年採取貨幣局制度後 , 通脹很快得到控制, 1994 年消費品價格僅增長 3.9% 。但 在注重控制通脹的同時 , 沒有注意美元的走向 , 使得比索也隨之被逐步高估, 商品進口便宜 , 出口較貴 , 進而 逐步削弱了阿根廷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 經常性收支長 期處於赤字狀態 , 國際儲備逐步減少 , 實行貨幣局制度的基礎也就薄弱起來。
( 二 ) 金融監管過於簡單化、行政化。阿是全面實行金融自由化的國家 , 銀行不僅私有化 , 而且為 外資控制 ,10 大私有銀行中 ,7 家為外資獨資 ,2 家為外資控股, 外資控制了商業銀行總資產的近 70%, 資本也是自由流動的。在危機發生之前 , 一些引致危機的因素已經發生了量變, 大量的外資抽逃, 但政府缺乏金融 風險預警體系, 金融監管不力 , 以致沒有做好應有的防範。危機發生後, 政府倉促行動 , 採取了一些過於簡單化、行政化的措施, 如限制居民提取存款, 控制資本流動 , 暫時停止支付到期外債, 大幅度削弱工資和養老金等, 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反而激化了矛盾 , 加劇了危機。
( 三 ) 國家財政支出難以控制 , 收支狀況逐 步惡化。阿根廷公務員隊伍龐大 , 公務員工資高、福 利好 , 財政支出居高不下。阿全國人口 3600 萬 , 其中 公務員 200 萬。 20 世紀 90 年代以前 , 盡管政府曾通過 發行貨幣的方式彌補收支缺口 , 但經濟基礎還比較好 , 稅收是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實行貨幣局制度後 , 政府 很快找到了一個很好的、重要的替代收入來源 , 即在 1990-1995 年通過對 123 家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獲取 了 184.5 億美元的收入。 1996 年以後 , 這筆收入就銳減了 , 而阿根廷梅內姆總統為了第三次連任 , 中央政府支 出不僅不能減 , 而且還要繼續增加 , 對地方政府不願也 難以進行控制和約束 , 這使各級財政收支狀況逐年變化 , 不得不通過舉債為繼。
( 四 ) 沉重的債務負擔使政府不得不「倒賬」。各級政府為了彌補公共財政收支缺口 , 大量舉借外債 , 中央政府債務從 1996 年的 900 億美元急速上升 到 2001 年的 1550 億美元 , 占 GDP 的比例超過40% 。 按照國際通行的60% 的警戒線 , 這一比重並不算高 , 但主要問題是阿根廷是發展中國家, 債務結構不合理 , 還本付息期限集中在 2001-2004 年 , 且利率較高 , 加重了債務負擔。同時地方政府債務也較多, 因為阿憲法規定 , 省政府不必經中央政府批准只須省議會批准就可自行舉債。這樣, 阿根廷各省就直接在國內外舉債和發行代幣券 ( 即准貨幣發行 ) 。當借新債還舊債的鏈條斷裂時, 債務危機也就爆發了, 阿政府不得不宣告暫時停止支付到期本息。金融危機後 , 中央政府為進行債務重 組 , 加強外債管理 , 統一接管了地方政府主權外債。
( 五 ) 脆弱的財政經濟基礎抵擋不了外部環境沖擊。近年來, 由於阿根廷經濟不景氣 , 進出口能力大幅下降, 在阿的外商投資企業和銀行贏利能力下降, 加上比索價值高估, 大量外資抽逃, 吸引外資的難度加大 , 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蔓延和沖擊下, 阿根廷也就不可避免了。
( 六)國內政局不穩是果也是因。自 20 世紀 80 年代初阿軍政府實施「還政於民」的策略以來 , 政治民主化不斷發展 , 黨派之爭也日趨激烈 , 出現經濟問題 政治化傾向。執政黨欲推行的一些經濟政策受到很大掣肘 , 難以落實 , 不僅中央政府債務管理失控 , 地方政府債務管理也失控。由於國內問題的累積 , 政府高層也 產生了矛盾 , 過於簡單化、行政化應對危機的措施使民眾對政府大為不滿 , 導致政權頻繁更迭 ,12 天之內換了五位總統 , 炙手可熱的總統寶座一時成了燙手的山芋。 政治危機又使金融危機的危害性加重。
阿根廷金融危機留給我們的思考
( 一 ) 金融穩定對經濟、社會和政治穩定至 關重要。在現代經濟社會中 , 金融一活全盤皆活 , 金 融一亂全盤皆亂。拉丁美洲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 社會動盪和政權更迭已經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 在加 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的我國 , 金融發揮著越 來越重要的作用 , 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 , 維護金融穩定 對於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 順利實現全面 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 , 我們應該進一步提高認識 , 保持警惕 , 未雨綢繆 , 標本 兼治 , 確保金融穩健、高效運行。
( 二 ) 不斷增強民族經濟競爭力是實現金融
穩定的重要基礎。 1997 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從我國 東南邊國家蔓延到俄羅斯和拉美 , 我國安然無恙 , 主要原因有二 : 一是實行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並重的外資 引進戰略 , 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 , 形成了強大的外匯儲備;二是在因周邊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外需不振的情況 下 , 及時啟動了擴大內需的政策 , 迅速收到成效, 不僅 通過擴大內需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而且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增加企業技改投資等方儼式 , 強身健體 , 增強了發展後勁。
( 三 ) 切實管好政府債務 , 特別是主權外債
是實現金融穩定的重要內容。大力吸引外資 , 有利 於緩解國內資金的短缺 , 促進本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 但借債是要還本付息的 , 因此借債要考慮項目的使用 效益和償還能力。阿根廷的教訓告訴我們 , 政府舉債規 模必須有所控制 , 舉債許可權必須集中到中央政府。盡管 我國實行分級財政, 地方也多次呼籲自行舉債 , 但我們 認為對舉債許可權問題仍應持相當謹慎的態度 , 避免地 方政府行為短期化 , 避免債券市場出現混亂。中央財政應切實履行統一管理政府主權外債的職責, 相關部門 要做好配合工作; 政府債務特別是主權外債的結構要 合理 , 規模要適當, 必須與政府的償還能力相適應。在加強政府主權外債管理的同時, 對其他外債也要借鑒 國際慣例進行管理和運作。
( 四 ) 健全金融監管體系是實現金融穩定的 重要措施。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的今天 , 匯率成為一個重要的紐帶, 成為國家調控的重要工具。阿根廷實 行固定匯率制的最大感受就是對控制通貨膨脹非常有力 , 但「進去容易 , 出來很難」, 即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沒有理由拋棄 , 在困難的情況下拋棄很難 , 一旦拋棄 結果很糟。我國現在成功地實行以市場需求為基礎的、 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 主要因為我國有較多的外匯儲備 , 並且只放開經常性項目收支。他國教訓和我國經驗告訴我們 , 應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 同時在深化金融改革中進一步探索 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金融自由化, 特別是資本 項目自由兌換、金融開放化 , 要在完善監管的前提下穩步推進。
( 五 ) 建立穩固、強大的國家財政是實現金融穩定的重要保證。綜觀世界各國的經驗和教訓, 金 融風險最終要反映和體現到國家財政上來。因此 , 政府 在注意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同時, 要注意加強財政 收支管理 , 壯大財政實力。當前我國財政赤字不斷增加 , 面臨的各種風險也在累積 , 因此 , 必須清醒地認識 到警惕和防範財政風險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 不僅要對 中央政府預算內的顯性債務 , 而且要對中央政府預算 外的顯性債務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顯性債務 , 進行全口徑預算管理 , 還要對公共機構和國有企業的各種欠賬、掛賬、虧損、不良資產等隱性和或有債務進行有效監 控 , 並研究制定各種防範和化解財政風險的積極措施。
C. 關於阿根廷金融危機
2002年新年伊始,阿根廷新政府宣布繼續執行停止償還外債的政策,不久又宣布其貨幣比索對美元貶值29%,這是解決阿根廷金融危機的兩大關鍵舉措。其效果如何,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阿根廷金融危機是一件意味深長、不可忽視的大事,它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國際金融體系內在缺陷的深刻思考。
一、阿根廷金融危機的基本經過
到目前為止,阿根廷金融危機大致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2001年初到7月,為第一階段。2001年3月,阿根廷出現了一個小的償債高峰,而此時市場對阿根廷政府借新債還舊債的能力有些疑慮。於是,在2001年3月下旬新上任的阿根廷經濟部長卡瓦諾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應付,主要內容是削減政府開支,降低赤字,與外國債權人談判進行債務重整,這樣暫時躲過一劫。但是,整個市場對阿根廷的疑慮沒有完全消除。到7月10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各兌換所的匯率突然出現波動,到7月12日達到高峰,此時比索實際上已貶值5%左右。
2001年7月到12月初為第二階段。7月風波過後,由於阿根廷政府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總算漸漸趨於平息。11月1日,德拉魯阿總統宣布,阿根廷將實施重新談判外債、調整稅收、支持困難企業、發行新債券等一攬子經濟調整措施,以克服金融危機。但這些措施並未得到積極的反應,相反,卻出現了7月以來最大的動盪。11月2日,阿根廷證券市場梅爾瓦股票指數比前一個交易日下降2?84%。政府公共債券價格持續下跌。與此同時,貨幣市場利率急劇飈升,以致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竟高達250%至300%。受此影響,紐約摩根銀行評定的阿根廷國家風險指數曾一度突破了2500點大關,創歷史紀錄。於是阿根廷政府繼續緊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但到了12月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拒絕向債務累累的阿根廷提供13億美元緊急援助貸款,從而使該國面臨著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債務危機。
2001年12月12日到2001年底,為阿根廷金融危機的第三階段,這個階段的突出特徵是金融危機演變為政治危機。從12月12日起,阿根廷街頭開始爆發抗議活動,而12月18日反對經濟緊縮措施的遊行轉變為一場暴亂,導致28人喪生。12月20日總統德拉魯阿和經濟部長卡瓦諾引咎辭職。此後11天里,阿根廷更換了4位總統,成為歷史上非常罕見的由金融危機導致的政治危機事件。
2002年初到現在為第四階段,矛盾開始緩和。主要表現是阿根廷新總統宣布了兩個重要政策,一是堅持停止償還外債(共計1500億美元),二是宣布比索貶值,即將比索從1美元兌1比索貶到1美元兌1?4比索,貶值幅度為29%。這兩個政策都沒有引起市場太激烈的反應。特別是宣布貶值政策後市場波動不大,不象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中宣布比索貶值後的動盪。
二、阿根廷金融危機背景分析
經濟衰退――基本誘因
1999年開始,阿根廷經濟發展態勢急劇惡化。從經濟增長速度上看,1998年GDP增長速度尚有3.8%,而1999年則變成了負的3.4%,2000年為負0.5%,2001年也肯定是負增長。由於國際經濟環境變化,不利的外部因素進一步加重了阿根廷的經濟衰退。突出地表現為兩點:一是2001年以來,由於美國經濟大幅下滑,給阿根廷的出口造成極大損害;二是1999年拉美經濟實力最強的巴西為了促進出口,將其貨幣貶值40%,這對阿根廷出口的沖擊也是非常大的。
貨幣局制度(CurrencyBoard)――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20世紀90年代初,在經歷了整個80年代的惡性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之後,阿根廷政府採取了貨幣局制度,即將阿根廷比索和美元以1∶1固定匯率掛鉤,其目的是恢復公眾對本國貨幣的信心。在具體操作上,其中央銀行每發行一個比索,就要有一個美元的外匯儲備做基礎。相應的,中央銀行要無條件以固定匯率接受市場對美元的買賣要求。換言之,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由外匯儲備決定。應該說,貨幣局制度對付惡性通貨膨脹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阿根廷也因此從1991年起迅速恢復了經濟增長。但由於阿根廷的貨幣供給要由外匯儲備決定,這就意味著決定外匯儲備的外國資本流入一旦發生波動時,阿根廷的貨幣供給也要發生波動,進而引起經濟震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資本對新興市場的流入減少,阿根廷未能倖免。由於貨幣局制度的作用,阿根廷貨幣供給受挫,從而極大地抑制了經濟增長。結果,從1999年開始,阿根廷正式進入經濟衰退。
國際社會救援不力
阿根廷發生金融危機後,從傳統和道義上而言,國際社會中最重要的救援夥伴是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但這二者都沒有積極開展救援。
早在「9.11」事件之前,布希政府的財政部長保羅.奧尼爾(Paul0'Neill)就曾暗示,美國對於像阿根廷這樣的新興市場所出現的危機將採取更為強硬的方針。「9.11」事件後,美國忙於反恐怖戰爭,對阿根廷的金融危機自然無暇以顧。
2000年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牽頭,組織了約400億美元的緊急救援貸款,幫助阿根廷過關,但是條件是2001年經濟增長2.5%,財政赤字不得超過65億美元。這兩個條件阿根廷都未能實現,加上2001年美國布希政府上台後態度轉變,於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救援阿根廷的態度也轉為消極,乃至出現了2001年12月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拒絕向阿根廷提供貸款的一幕。
三、阿根廷金融危機的影響和啟示
首先,金融危機在阿根廷演變成了全面的危機。在經濟上,金融危機使得阿根廷政府和企業更加難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集資金,並加劇了經濟衰退。在政治上造成了社會動盪,和政權頻繁更迭。如12月18日的遊行演變為暴亂,有28人死亡,並導致在12月20日到12月31日連續更換了五名總統,這是非常少有的政治事件。
其次,金融危機影響了國際資本對新興市場的信心,導致資本重新選擇注入歐洲或美國這樣成熟的資本市場。比索貶值後,阿根廷政府無法贖回債券,或者外幣借貸的呆壞賬增加,均會影響全球性金融機構的盈利。由於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會引發投資者的緊張情緒,因此阿根廷的鄰國,如巴西、委內瑞拉及哥倫比亞,更難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籌得資金。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國際資本好不容易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對新興市場的信心,但隨即又受到阿根廷事件的影響。2001年突出的一個例子是,香港的「小超人」李澤楷發行25億美元債券的計劃就受到投資者對新興市場信心下降的影響而宣告流產。
第三,由於中國和阿根廷的經貿聯系有限,加上兩國相距甚遠,因此在阿根廷金融危機不大規模擴散的情況下,這場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是有限的。但它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卻是深遠的。
最大的啟示是在人民幣匯率安排方面。從1994年1月1日到現在,人民幣匯率安排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安排,從實際運行上看接近於盯住(美元)匯率制度,與聯系匯率制度有相似的地方。這就意味著在我國的貨幣政策操作中,有相當一部分貨幣供給是受外匯儲備變動影響的。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而言,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一定要注意匯率安排對貨幣政策乃至整個宏觀經濟的影響。
四、從阿根廷金融危機看
國際金融體系缺陷
阿根廷金融危機讓人們很自然地又聯想起1982年爆發的拉美債務危機,以及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199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在這些金融危機中,受損最嚴重的無一例外都是發展中國家。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除了發生金融危機國家自身的內部因素之外,國際金融體系的內在缺陷也是導致危機發生或使危機進一步惡化的重要因素。國際金融體系的內在缺陷,突出表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表現和國際匯率體系安排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認為是國際金融體系的衛士。但近年來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維護國際金融體系中扮演的角色,卻有很多的批評,總體上可歸為四方面:第一是不能准確估計可能爆發危機的國家和地區,即預防危機的能力比較差;第二是出現危機後反應速度往往比較慢,即有很長的決策時滯;第三是對接受救援國家所提出的條件,即所謂「葯方」,往往千篇一律,總是以緊縮為特徵的三板斧;第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金實力顯得越發有限,難以充分提供被救援國家所需的資金。
在這次阿根廷金融危機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突出缺點是,反應速度太慢,而且要求實行緊縮政策的「葯方」恰恰加重了阿根廷的經濟衰退。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1年7月稱,阿根廷如果想獲得去年批準的400億美元債務支付補助的話,2001年就必須把財政赤字限制在65億美元以下,同時把2002年的財政赤字限制在400億美元以下。而非常關鍵的是,在阿根廷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如果遵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緊縮政策,必然進一步惡化經濟形勢。
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國際金融體系中對匯率的安排實際上處於一種無安排的狀態,即每個國家或地區可以自由選擇其匯率制度。結果形成美元、歐元和日元三大國際儲備貨幣匯率相對浮動,多數國家貨幣以各種形式與上述三大貨幣掛鉤的局面。對於許多經濟總量不大,但對外依賴度很高的國家和地區而言,貨幣局制度,就成為匯率安排方面一種重要的選擇方式。在拉美國家,除了阿根廷以外,還有好幾個國家甚至採取了更加激進的美元化政策,即放棄本國貨幣,採用美元為通貨。現在阿根廷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人們重新去思考貨幣局制度、美元化問題以及全球的匯率安排。阿根廷金融危機的爆發,迫使我們重新去思考,在現行的國際金融體系下,實行貨幣局制度或實行美元化的國家如何避免和阿根廷類似的金融危機。
D. 固定收益證券手冊的目錄
第1部分 背景
第1章 固定收益證券類型與特徵概覽
第2章 投資固定收益證券的風險
第3章 貨幣的時間價值
第4章 債券定價和收益率衡量
第5章 利率風險衡量
第6章 利率的期限結構
第7章 債券市場指數
第2部分 政府和私人債券
第8章 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
第9章 市政債券
第10章 私人貨幣市場工具
第11章 公司債券
第12章 中期票據
第13章 通脹指數債券
第14章 浮動利率債券
第15章 不可轉換優先股
第16章 國際債券市場與投資工具
第17章 布雷迪債券
第18章 固定價值投資
第3部分 信用分析
第19章 公司債券的信用分析
第20章 高收益債券價值評估中的信用分析
第21章 投資於申請破產的公司和其他處於困境的公司
第22章 一般責任市政債券和收入市政債券的信用分析指導原則
第23章 新興市場債務的高收益分析
第4部分 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資產支持證券
第24章 抵押貸款與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概述
第25章 轉手抵押證券
第26章 擔保抵押證券
第27章 非機構擔保抵押證券
第28章 商業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第29章 汽車貸款支持證券
第30章 封閉式住宅權益貸款支持證券
第31章 預制房屋貸款支持證券
第32章 信用卡應收款支持證券
第5部分 固定收益分析和模型
第33章 可贖回證券的特性和策略
第34章 嵌入期權的債券的估價
第35章 擔保抵押債券估價
第36章 固定收益債券風險模型
第37章 期權調整利差與有效久期
第38章 攤還資產支持證券估價:靜態利差的初步介紹
第6部分 投資組合管理
第39章 債券管理:過去、現在和將來
第40章 在消極管理和業績基準選擇中的積極決策
第41章 指數化和增強指數化的債券組合的管理
第42章 全球公司債券投資組合管理
第43章 管理高收益債券投資組合
第44章 債券免疫:一種資產/負債的優化策略
第45章 貢獻策略債券組合
第46章 對於長期投資基金的市場風險的積極管理
第47章 增加保險公司投資組合的收益
第48章 國際債券投資與投資組合管理
第49章 國際固定收益投資:理論與實務
第7部分 股票連結類證券及其估價
第50章 可轉換證券及其投資特徵
第51章 可轉換證券及其估價
第8部分 金融衍生工具及其投資組合運用
第52章 利率期貨和期權合同的引入
第53章 期貨定價及其投資組合應用
第54章 國債期貨的機制和基差定價
第55章 利率期權的基礎
第56章 運用期貨及期權控制利率風險
第57章 利率互換
第58章 利率上限和下限以及復式期權
索引
譯後記
E. 1987年美國發生了什麼大事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這一天對於美國紐約所有股票持有者來說,是一個難忘的災難性日子———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的道·瓊斯30種工業股價平均數突然從開盤時的2247.06點,下跌到1738.74點,在幾個小時內暴跌了508.32點,跌幅達22.62%,為1929年10月崩盤時的2倍多;標准普爾500種股票價格指數也下降了57.65點,跌幅達20.5%。在此之後的一星期內,道·瓊斯股價平均數和標准普爾500種股票價格指數下降幅度達到了1/3,美國當日一天中股票市場財富縮水超過5000億美元,佔美國當年國民生產總值(GNP)的1/8左右。由此使得全球經濟的病變迅速蔓延整個歐洲,覆蓋到亞洲、大洋州等。據保守估計,此次瘟疫一樣的病變,使得全世界的股票持有者大約損失了2萬億美元財富。
那麼是什麼的原因引發了1987年的美國「股災」呢?
這是因為,市場過熱,市場運行和實際運行不匹配,導致出現經濟泡沫。此後又由於實際經濟運行指標惡化,導致財政赤字居高不下,通貨膨脹泛濫,股票市場積弱難返,貿易糾紛不斷,使投資者對全球經濟驚恐不安。
其次程式交易和投資組合保險策略的技術操作缺陷,和市場信心脆弱等因素,最終誘發導致了股票市場的大崩盤。
F. 股指期貨是股市穩定劑嗎
股指期貨是現貨市場的穩定劑,還是暴漲暴跌時的催化劑?這一問題自五年前滬深300期指推出以來,一直爭論不休。而今年上半年,中證500、上證50兩大期指新品種推出兩個月後,A股市場的接連重挫,更是將這一話題推上了風口浪尖。
以葉檀、劉姝威為代表的財經圈知名人士,直言股指期貨為A股暴跌元兇,損失慘重的股民更是群起而攻之,呼籲取消股指期貨的聲音甚至影響了高層決策——8月25日起,中金所接連拋出大招限制股指期貨交易。而另一邊,以巴曙松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則竭力為股指期貨辯白,認為不僅不應遏制,還應加強股指期貨的發展。
這一場景讓人想起了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那時,華爾街投機風盛行,股市波動劇烈,1982年,紐交所為了給投資者增加避險工具,首次推出了股票指數期貨。平穩運行5年後,華爾街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暴跌,恐慌的投資者紛紛將股災的原因歸咎為股指期貨。著名的《布萊迪報告》指出,指數套利和組合保險這兩類交易在股指期貨和現貨市場上互相推動下造成了股市崩盤。從此以後,否定股指期貨的聲音佔了主流。直到1991年,諾獎得主Merton Miller經過詳實的調查,否定了《布雷迪報告》中關於股指期貨引致股災的結論,指出1987年股災和1929年股市「崩盤」原因一樣,都是宏觀經濟問題累積以及股票市場本身問題導致的,從此股指期貨才得以正名。
不止是美國,日經225股指期貨也曾被認為是日本股市90年代初期下跌的主因,使得日本從1992年開始對股指期貨市場採取諸多限制性措施,但後此後,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發生股災時,也一度將原因歸咎為股指期貨,不過,這些措施非但沒有取得預想效果,後來逐漸被修正。
此外,香港、新加坡等地,也曾因股災而爆發過關於股指期貨對現貨市場波動性影響的討論,綜合學界、業界的觀點來看,認為股指期貨與股指期貨相關度不高、或股指期貨有助於減緩現貨市場波動的觀點占據主流。例如,Lee&Ohk(1992)分別研究了香港恆生指數、美國價值線指數、新加坡日經指數和澳洲所有普通股指數、英國的FT-SE100指數期貨與相應的股票現貨市場的關系發現,它們之間長期的相互影響並不顯著。Bessembinder,Hendrik和Seguin(1992)、Robinson(1994)和Antoniou等(1995)分別研究了S&P500指數期貨、中國香港恆生指數期貨、FTSE100指數期貨以及DAX指數期貨上市對相應股指波動性的影響,結果都發現指數波動有所減小。
中國學者也曾就此課題進行研究,學者楊再斌2008年統計了30個市場自美國次級貸危機爆發以來的最大跌幅,結果表明,22個已經推出股指期貨的國家股票現貨平均跌幅為46.91%,8個沒有推出股指期貨國家現貨指數平均跌幅高達63.15%。
G. 美國歷史上的五件大事
波士頓傾茶事件1776
獨立戰爭1779-1783華盛頓
1787年第一部憲法出台
19世紀6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成為第一強國
1914-1918一戰,戰勝
1939-1945二戰最大的勝利國
1947杜魯門主義出台,蘇聯美國兩國冷戰正式開始
1949北約正式成立
H. 求美國歷史大事年表(找到加分)
1607.5 英國倫敦公司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建立第一個永久居留地。
1620.12.26 英國清教徒移民乘「五月花」號輪漂洋到達普利茅斯,在船上通過了五月花號公約。
1636.10.28 美國第一所大學——哈佛大學在馬薩諸塞的坎布里奇成立。
1740 丹麥人維特斯·白令受俄國人僱傭,抵達阿拉斯加進行探險。
1752.6.15 本傑明·富蘭克林在風暴中放風箏,證明閃電是一種電,並發明避雷針。
1765 英國頒布印花稅條例。因遭到抵制而在次年3月被廢除。
1767 英國頒布唐森德稅法。1770年廢除,只保留對茶的征稅。
1773.12.16 波士頓發生傾茶運動,以抗議茶葉條例。
1774.9.5 第一屆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抗議英國的行為,呼籲人民起來斗爭。
1775.4.19 列剋星敦和康科德人民對英軍進行反抗,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
1776.1.9 托馬斯·潘恩發表小冊子《常識》。
1776.7.4 大陸會議通過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草案。
1784.8.30 美國商船「中國皇後」號抵達中國的廣州進行絲茶貿易,中美關系由此開始。
1784.9.21 美國第一份日報《賓夕法尼亞郵船和每日廣告》開始發行。
1786.12.26 馬薩諸塞州爆發由丹尼爾·謝斯領導的起義。
1787.5.25 制憲會議在費城召開,草擬了新憲法。1789年3月4日,憲法正式生效。
1787.7.13 聯邦國會通過西北土地法令。
1789.4.30 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喬治·華盛頓就任第一屆美國總統。
1789.9.24 根據聯邦政府條例,最高法院成立。
1791.12.15 美國憲法增列十條修正案,即權利法案。
1792.4.2 美國國會通過造幣法,在費城建造一座造幣廠。
1794.11.19 美國政府與英國政府簽定傑伊條約。
1800.12.1 聯邦政府首都從臨時所在地費城遷往華盛頓特區。
1803.4.30 美國從法國拿破崙手裡廉價購買路易斯安那全部土地,使美國領土面積增加一倍。
1807.8.17 羅伯特·富爾頓乘著自己設計的平底蒸汽船,由紐約市碼頭出發,32小時後抵達奧爾巴尼,成功地進行了首次
輪船航行。
1812.6.18 美英爆發第二次戰爭。
1814.9.11 美國贏得尚普蘭湖海戰勝利,同年12月24日,美英簽訂根特條約。
1816.3.14 美國政府頒布關稅條例及第二國家銀行法案。
1819.2.22 美國和西班牙簽訂條約,西班牙把佛羅里達割讓給美國,並放棄對俄勒岡地區的全部領土要求。
1820.3.3 國會通過密蘇里妥協案,重新劃分自由州和蓄奴州的邊界線。
1821.4.24 聯邦政府頒布土地法,降低出售土地的單位面積。
1823.12.2 門羅總統在其致國會的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門羅主義,反對歐洲干預美洲事務。
1828.4.21 諾亞·韋伯斯特的《美國英語詞典》出版。
1830.4.6 約瑟夫·史密斯在紐約費耶特組建摩門教會。
1842.8.9 美英簽訂韋伯斯特-阿什伯頓條約,劃定美國和加拿大在緬因州和明尼蘇達州的邊界。
1844.5.24 電報發明人塞繆爾·莫爾斯從華盛頓向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發出第一份電報。
1844.7.3 美國與中國簽訂望廈條約。
1846.5.13 美墨戰爭爆發,北方輝格黨反對戰爭,南方人支持戰爭。
1848.1.24 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
1848.2.2 美墨簽訂一項條約,規定墨西哥把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亞利桑那、猶他、內華達以及科羅拉多
的一部分割讓給美國。
1850.9.9 美國國會通過1850年妥協案,制定逃奴追緝法,鎮壓廢奴運動。
1852.3.20 美國女作家哈麗特·比徹·斯托發表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
1853.7.14 美國兵艦在海軍准將馬修·C·佩里率領下抵日本,次年,脅迫日本簽訂向美國船隻開放的條約。
1858.6.18 美國強迫中國清政府訂立中美天津條約。
1861.2.8 南部七個州組成美國聯邦同盟,傑斐遜·戴維斯為臨時總統。
1861.4.15 林肯總統宣布國內存在叛亂,並召募75000名志願者,南北戰爭爆發。
1862.7.7 土地贈予法獲得通過,規定由政府撥地,在各州建立州立大學,以推動學業和機械技術的發展。
1863.1.1 林肯簽署《解放宣言》。
1865.4.9 南部邦聯軍投降,美國內戰結束。
1865.4.14 林肯總統在華盛頓福德劇院看戲時被剌,次日死亡。
1867.3.30 美國從沙俄手中購買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從而使美國邊界線擴大到北冰洋。
1869.5.10 中太平洋鐵路與聯合太平洋鐵路在猶他州的普洛蒙托萊正式接通,成為第一條橫貫大陸的鐵路。
1879.12.21 托馬斯·愛迪生發明電燈。
1882.5.6 美國通過一項排斥華工法,規定十年內暫不接受華工移民,並且對非美國出生的所有華人後裔的國籍不予承認。
1883.1.6 旨在改革聯邦文官制度的彭德爾法(又稱文官改革法)獲得通過。
1892 美國政府制定苛刻的排斥華人的吉爾里法。
1898.4.22 美國對西班牙宣戰。同年12月,根據簽訂的巴黎條約,西班牙將菲律賓、波多黎各、關島等地割讓給美國,
並確立古巴為主權國。
1898.7.7 麥金利總統簽署一項兼並法案,宣布夏威夷為美國的一部分。
1899.9.6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使中國成為列強掠奪的開放國際市場,同時又保持國家統一。
1903.12.17 萊特兄弟首次成功地駕駛由發動機推進的飛機。
1905.5 美國通過新的排華法,加緊迫害華僑,引起中國國內掀起廣泛的抵制美貨運動。
1906.4.8 美國歷史上破壞最嚴重的一次地震及隨後的大火,毀壞舊金山的大部分地區。
1909.3.8 芝加哥婦女舉行盛大罷工和遊行示威。此後,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勞動節。
1912.12.3 塔夫脫總統正式提出以金元代替槍彈的「金元外交」政策。
1917.2.5 美國國會通過一項關於從美國排斥所有亞洲移民的法律。
1917.4.6 美國對德國宣戰,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11.2 美國和日本簽訂蘭辛——石井協定,美國承認日本在中國山東、東北和內蒙古的特權,以換取日本對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的承認。
1928.8.27 美國與其他14個國家一起簽訂了凱洛洛——白里安條約,又稱巴黎非戰條約。
1929.10.29 紐約股票行情猛跌,美國最嚴重的經濟蕭條從此開始。
1930.4.22 美國、英國、義大利、法國和日本在倫敦簽訂海軍削減條約。
1930.12.11 合眾國銀行在紐約歇業,此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銀行倒閉。
1931.6.20 胡佛總統發表緩付債款宣言,即胡佛計劃。
1932.1.17 美國國務卿史汀生發表對中日事件採取維護在華利益的不承認主義。
1933.3.4 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美國第32屆總統。
1935.8.14 國會通過社會保障法案,規定設立老年和失業保險,救濟貧苦的老年人、盲人及兒童。
1941.8.12 羅斯福總統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大西洋的紐芬蘭島附近的軍艦上舉行會談,發表《大西洋憲章》。
1941.12.7 日本偷襲珍珠港。次日,美國對日宣戰,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2.6.4 美日爆發中途島之戰,這是太平洋上的關鍵一戰。
1944.6.6 美國軍隊及盟軍在諾曼底登陸。
1945.2.4 美國、英國和蘇聯領導人舉行克里米亞會議,發表克里米亞聲明,並於同月11日簽訂雅爾塔協定。
1945.7.16 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
1945.7.27 美國、英國和中國在波茨坦對日本提出勸降牒文——波茨坦宣言。
1947.5.22 杜魯門簽署援助希臘、土耳其的法案,後稱為「杜魯門主義」。
1947.6.5 國務卿喬治·C·馬歇爾提出一項恢復歐洲經濟的援助計劃,即馬歇爾計劃。
1949.8.24 美國、加拿大和14個西歐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一項公約,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50.6.27 杜魯門發表聲明,宣布武裝干涉朝鮮,並決定以武力阻撓中國人民解放台灣,美國第七艦隊向台灣出動。
1950.9.15 美軍在朝鮮中部仁川登陸。
1950.9.23 美國政府頒布麥卡倫國內安全法。
1951.9.1 美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簽訂一項共同防禦協定,即美澳新條約。
1952.6.27 美國國會通過麥卡倫——沃爾特移民法。
1952.11.1 美國在太平洋實驗場爆炸一顆氫彈。
1953.7.27 美國在朝鮮板門店簽訂朝鮮停戰協議。
1954.4.22 美國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開始操縱國會聽證會,清洗所謂國內的共產主義影響。
1954.9.8 美國與英國、法國、紐西蘭、澳大利亞、菲律賓、泰國和巴基斯坦建立東南亞條約組織。
1954.12.1 美國一黑人婦女在蒙哥馬利城的公共汽車上拒絕把自己的座位讓給一個白人男子。聯邦法院非法宣布公共汽車
種族隔離命令。
1958.1.31 美國在佛羅里達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美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探險者」一號。
1959.1.3 阿拉斯加成為美國第49州。同年8月21日,夏威夷成為第50州。
1960.2.2 4名黑人學生在一家雜貨店的午餐台受到冷落,以靜坐表示抗議。截至1961年9月止,有7萬多名黑人和白
人學生加入靜坐示威。
1961.4.17 美國策動豬仔灣事件,企圖推翻古巴政府。
1962.10.22 美國和蘇聯之間爆發古巴導彈危機。
1963.8.28 20萬美國人在首都華盛頓遊行,呼籲和支持黑人的平等權利。
1963.11.22 肯尼迪總統在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遇刺身亡。
1965.4.28 以保護美國公民的生命和財產為名,美國政府派遣軍隊1萬4千人前往多米尼加。
1968.4.4 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在田納西州孟菲斯遭暗殺身亡。
1969.7.20 「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成功,人類首次踏上月球。
1969.11.15 約25萬人的遊行大軍進入華盛頓,要求美國政府結束在越南的戰爭。
1972.2.21 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8天的訪問,與中國領導人舉行會談。訪問結束時,中美簽署上海
公報。
1973.1.27 越南和平協定在巴黎正式簽字,美國結束越南戰爭。
1973.11.7 美國國會推翻尼克松總統對戰爭權力議案的否決。該議案旨在制約總統在沒有國會的批准下對外調動武裝力量
的權力。
1974.8.9 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辭去總統職務,由副總統吉拉爾德·福特繼任總統。
1975.12.15 福特總統訪問中國,並與毛澤東主席及鄧小平副總理會談。
1979.1.1 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全面外交關系。
1980.4.24 美國營救被伊朗扣押的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人質的行動失敗,4名美國人喪生,5人受傷。
1982.12.2 在鹽湖城,美國醫生成功地為一患者進行人工心臟移植手術。
1983.10.25 美國海軍及別動隊會同其他6個加勒比海國家的部隊入侵格瑞那達島。
1984.4.26 美國總統里根訪問中國,與中國領導人舉行會談。
1986.1.28 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發射一分鍾後爆炸,機上6名宇航員和1名教師遇難,釀成航天史上一大悲劇。
1986.4.15 美國戰斗機轟炸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聲稱是對該國恐怖主義組織的報復。
1986.7 美國以圍剿毒品為由,出兵玻利維亞。
1988.7.3 美國海軍戰艦「文森尼斯號」發射一枚導彈,擊中一架伊朗班機,機上290人全部喪生。
1989.12.20 美國軍隊入侵巴拿馬。
1990.8.7 美國沙漠盾牌行動部隊前往沙烏地阿拉伯,聲稱保護該國不受伊拉克於8月2日入侵科威特後對該國的可能進攻。
1991.1-2 在中東海灣戰爭中,美國及其盟國打敗伊拉克,解放科威特。
1993.2.26 紐約市世界貿易中心發生惡性爆炸事件,造成60人死亡,1000多人受傷。
1993.11.20 美國批准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該協定於1994年1月1日生效。
1993.11.30 美國政府通過布雷迪防止槍支暴力法。
1994.3.25 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中最後一批美國士兵撤出索馬里,美國在該國的維和行動失敗。
1994.7.30 美國入侵海地,驅逐該國軍政府領導人,幫助恢復民選總統的統治。
I. 商品期貨貴金屬9月2日文件
看看這個吧。
股指期貨保證金提高了,手續費漲了,股指期貨悲壯自殘讓人驚呆,怎麼辦呢?現在管理層又在強關配資埠,國內股指期貨已經名存實亡!散戶已經被擋在顧指期貨門外!
9月2日發布公告,宣布再出四項措施抑制股指期貨過度投機,其中包括單個產品、單日開倉交易量超過10手的構成「日內開倉交易量較大」的異常交易行為;非套期保值持倉交易保證金標准提高至40%,套期保值持倉交易保證金標准提高至20%;日內平今手續費提高至按平倉成交金額的萬分之二十三;加強股指期貨市場長期未交易賬戶管理。
這種震撼到底到了怎樣的程度?
盡管此前已三番兩次出招,但勝利日小長假前夕放出這則消息,還是讓整個市場為之震驚。市場人士紛紛表示「股指期貨已經沒有交易價值」、「股指期貨功能基本消失」,諸多文章以「紀念股指期貨」為話題進行回顧。專業人士普遍認為,正是近期專家、學者、股民對期指持續不斷的輿論轟炸,逼出了監管層的「自殘」行為。那麼這幾項措施到底有多嚴重,讓人震撼到什麼程度呢?基金君這里先略作分析:
首先,「10手」限制,每天你不管開多單還是空單,開滿10手之後就算違規。8月25日第一次出手的時候,這個數字是「600手」;8月28日第二次出手的時候,這個數字是「100手」,由此可見力度大到難以想像。一個股民每天買上10手股票也是常事,何況期貨市場。此招讓程序化、高頻交易基本告別股指期貨。對於規模稍大的機構來說,除了做套保不受限,10手限制使其在期指上的交易也基本上失去意義了。
其次,40%保證金,在世界期貨歷史上都極為罕見。按照滬深300股指期貨2965點的收盤價和40%保證金計算,一手保證金在36萬左右,此前正常時期保證金是10%。原來可以做4手的錢,現在只能做1手,資金成本上升了4倍。那些剛湊夠50萬開戶門檻的投資者,現在入場只夠做上1手。另外,套期保值保證金提至20%,機構套保成本也大為提高。
第三,當日平今倉萬分之二十三的手續費。「當日平今」即為俗稱的「T+0」,粗略估算,「T+0」一次手續費為2000多塊!即便是只做一手的投資者,對於如此恐-怖的手續費恐怕也已望而卻步。而8月26日之前的手續費是萬分之0.23,8月26日之後的手續費是萬分之1.15,萬分之二十三的力度大家可以體會吧。滬深300股指期貨一個點是300塊,投資者必須做對8個指數點,「T+0」才有賺錢的意義,如此一來,日內交易急劇下降幾乎不可避免。
第四,如果有人想通過多開幾個賬戶規避,那麼「加強股指期貨市場長期未交易賬戶管理」也將堵上這個漏洞。
綜上所述,想必讀者都已看出,哪怕您僅是個剛夠格的投資者,都已經覺得期指「沒法做」了。下周一開市後的期指,應該再也不用為「抑制投機」而擔憂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今年做到全球第一的中國股指期貨,其實已經「廢了」。接下去最大的可能,是期指逐漸成為只有零星成交的小品種。
從理性上看,世界上任何一個交易所,都做不出如此堪稱不可思議的「自殘」舉動。那麼,究竟是怎樣的壓力迫使這個世界第一品種走到如此境地呢?
針對期指的慘烈「輿論戰」
6月15日以來的大跌成為了期指命運的轉折點。2010年4月16日期指上市後,滬深300股指期貨經過5年的發展,基本做到了日成交量100-200萬手,日持倉量20萬手左右的大品種,用來衡量期指成熟度的成交持倉比也在5比1左右,已經逐漸向成熟市場靠攏。然而股災的發生,引來了鋪天蓋地對於期指的指責,其中以劉姝威、葉檀、易憲容等非業內專家的聲音最為響亮。當然,也不乏巴曙松等學者的反擊,這其中尤以巴曙松的《股指期貨,該責難還是該大力發展》為代表,論證了「股指期貨市場始終自身多空平衡,沒有給股市施加壓力,反而承接了股市拋壓。據統計,2015年6月15日至7月31日,股指期貨日均吸收的凈賣壓約為25.8萬手,合約面值近3,600億元,這相當於減輕了現貨市場3,600億元的拋壓。」但這一研究公布後,依然遭致了網友們的猛攻。
也就是從6月底開始,由於融券通道關閉、個股大量停牌,期指相對於現貨的「貼水」大幅增加,市場指責期指帶動下跌的聲浪逐漸增大。於是,期指「限制開空」等消息不斷傳出,外界也將此視為監管層應對輿論壓力的動作。然後正是這些非常規的措施,引發了一些參與期指的長線、穩定資金流出,持倉量大幅減少,導致了期指成交持倉比的惡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又為外界指責期指「過度投機」提供了佐證。而管控措施的進一步出台,又導致期指流動性的進一步消失,導致期指貼水進一步加大,貼水擴大又進一步加劇了非專業的人士的怒火,將之又視為期指「帶動下跌」的證據。由此,期指市場陷入了百口莫辯的惡性循環,直至最後用異常慘烈的方式「自廢武功」以求自保。
不論這場巨大的論戰中誰對誰錯,這一情景都將載入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史冊。同樣的事件,曾經在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中都發生過,並且都成為了後世研究的經典。
先看當年的第二大經濟體日本。1990年日本股市崩盤後,輿論紛紛譴責股指期貨是下跌元兇,甚至有些學者專門出書論證股指期貨導致股市下跌。在此壓力下,日本對股指期貨實行了提高保證金、征稅、增手續費等系列手段,「廢掉」了股指期貨。不過隨著日本股市步入長達20多年的熊市,後來的人們也逐漸看到了是泡沫破滅造成了股災,對於期指的爭議在1995年以後就逐漸褪去,但日本期指的市場已經被新加坡占據了較大份額。
而美國則是在1987年爆發的「八七股災」之後,迸發出了對於股指期貨的強烈質疑,以至於美國財政部長布雷迪出了《布雷迪報告》進行譴責,美國調查機構以卧-底形式進入期貨公司調查。隨著調查深入,以及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國會作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頓米勒的獨立調查完成,美國股指期貨並未像日本那樣遭受抑制,反而加快了發展步伐。
從歷史經驗看,各國股指期貨發展,都經歷了較大的磨難。中國期指市場能否躲過此劫,是像日本期指一蹶不振,還是像美國期指涅槃重生,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沒了股指期貨,我們將失去什麼
股指期貨是股票價格指數期貨的簡稱,是指以股票價格指數為標的物的期貨。比如滬深300股指期貨,就是以滬深300指數為標的進行指數交易的期貨品種。投資者根據自己對股市的走向預期,報出不同的價格指數進行交易,如果認為指數會漲,便買進股指期貨,反之則賣出。股指期貨的最大作用,是投資者可以拿來做套期保值。
如果一個投資者看好格力電器(17.85 -1.87%,咨詢),想要長期持有獲取分紅收益,同時又不想在大盤下跌中被迫止損拋售,他就可以做相應的股指期貨空單,相當於給持股買了一份「保險」,這就是套期保值。對他來說,大盤下跌風險就被轉移到了期指多頭身上。很明顯,運用期指套期保值的人,其實本質也是多頭,而且其目的就是為了不賣掉股票。如果是一家機構運用期指做套期保值,那麼也會有利於其長期持股,減少其在股災中的拋壓。這也是前述巴曙松研究的理論基礎。
那麼,在期指實質上「自殘」以後,會出現哪些可能的後果呢?
首先,失去了套期保值這把「保護傘」的機構投資者,其行為將徹底回歸散戶化,財富管理能力將大幅下降。在股市中與散戶完全一樣追漲殺跌,接下去的市場波動可能會進一步加大。而剛剛發展起來的中國對沖基金行業,也將因為失去工具而大幅萎縮。不少基金專戶、券商資管、理財產品的策略可能將不得不終止。從此絕對收益是路人。
滬上一家私募基金在6月中上旬對市場做出了准確的判斷,大幅度降低倉位,只留下了極為看好的部分優質個股並進行了期指套保。由於准確的操作,該基金逃過了6月最初的暴跌。但是隨後由於股指期貨一再「限空」,該機構不得不在暴跌中大量拋售股票,引發了基金凈值的大幅回撤也在事實上形成了對市場的拋壓。而就整個市場而言,面臨這樣局面的私募又何止一家。
因此有業內人士感嘆,失去了股指期貨,整個財富管理行業都將倒退十年,回到完全「靠天吃飯」的時代。
其次,一個失去了「做空機制」的市場,可能會變得更加情緒化。從成熟市場來看,有做空機制,市場的意見能夠得以更好的博弈,價格也會更快更高效地趨於真實。這種真實有時可能也是以泡沫提前一步被刺破為代價,對於情緒高漲的大眾來說,也許難以接受。但是在滅掉期指這個「不配合者」之後,市場會不會迎來更為波瀾壯闊的大漲和大跌,會不會恢復到從前從998點暴漲到6124點再暴跌回1664點的那種巨幅波動的市場環境?
而第三點,也是非常現實的一點是,期指是沒有國界的。中國股指期貨消滅了,新加坡、美國的涉中國期指可能會迅速發展壯大。對應國內市場的新加坡A50股指期貨,已成為國內股指期貨的首要替代標的。近期伴隨著國內股指期貨的「不斷自殘」,新加坡的股指期貨倒是不斷加強宣傳,吸引內資出海交易。該做期指的繼續做期指,只不過監管會變得更難了。只是,普通基民可能很難再有渠道分享這一「跨國」避險工具了。
股指期貨簡介
一、股指期貨的基本概念
期貨是與現貨相對應的,是一種由交易所統一制定的、在將來某一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產品或金融資產的標准化合約。期貨包括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股指期貨是金融期貨的重要品種之一。
股指期貨是股票價格指數期貨的簡稱,是指以股票價格指數為標的物的期貨。雙方約定在未來的某個特定日期,可以按照事先確定的股價指數的大小,進行標的指數的買賣,到期後通過現金結算差價來進行交割。比如滬深300股指期貨,就是以滬深300指數為標的進行指數交易的期貨品種。投資者根據自己對股市的走向預期,報出不同的價格指數進行交易,如果認為指數會漲,便買進股指期貨,反之則賣出。
二、股指期貨的基本作用
股指期貨主要發揮風險規避、分散和轉移作用。這是通過套期保值來實現的,投資者可以通過在股票市場和股指期貨市場兩個市場反向操作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有利於幫助投資者規避股票現貨市場的價格風險。
對整個市場而言,股指期貨有利於化解股票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即發生系統性風險時,各種股票的市場價格會朝著同一方向變動,單憑股票市場的分散投資顯然無法規避價格整體變動的風險。股指期貨具有賣空機制,擔心股票市場會下跌的投資者可以通過賣出股指期貨合約來減輕集體性拋售對股票市場造成的負面影響,有效對沖股票市場整體下跌的系統性價格風險。
另外,股指期貨由於採用保證金交易制度,交易成本很低,因此被機構投資者廣泛用來作為一種提高資金配置效率的手段。機構可以利用很少的資金買入股指期貨,從而可以獲得股市上漲的平均收益,提高資金總體的配置效率。
三、股指期貨的基本制度
(一)保證金制度
期貨合約的買賣不需要付合約價值的全部金額,只要交納合約價值的一定比例,作為履約的保證。這一制度確保了期貨市場的高度流動性,可以在化解風險方面提供更高的效率。2010年4月17日滬深300股指期貨上市時,將保證金標準定為18%。考慮市場實際需求,經過幾次調整,2014年9月1日起,保證金標准再次下調為10%,且設立最低保證金標准為8%,2015年4月新上市的上證50和中證500股指期貨同樣採用了這一標准。
(二)漲跌停板制度
對股指期貨產品實行漲跌停板制度,上證50、中證500和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的漲跌停板幅度均為上一交易日各股指期貨結算價的±10%。我國股票現貨市場目前設置了每日±10%的漲跌停板,因此各股指期貨產品均設置了與現貨市場相同的±10%的漲跌停板幅度。
(三)持倉限額制度
持倉限額是指交易所規定會員或者客戶對某一合約單邊持倉的最大數量,通過設置持倉限額制度,交易所可以分散單個合約的持倉集中度,防範某些客戶利用持倉優勢操縱市場價格。
(四)大戶報告制度
根據多個股指期貨產品的情況,對大戶報告制度進行了適當的調整,通過採用分產品、多產品合並等不同形式的報告標准,細化報告要求,及時了解投資者在所有股指期貨產品總體持倉的情況,做好風險的預研預判,切實防範系統性風險的發生。
(五)強行平倉制度
強行平倉制度是交易所在監測到會員或客戶已經發生風險時採取的措施,強行平去會員、客戶持有的股指期貨頭寸,以避免因市場波動而導致風險進一步擴大,防範出現股指期貨嚴重違約事件,將不穩定因素消滅在初始階段。
(六)強制減倉制度
強制減倉是當市場出現重大風險,如連續兩個及兩個以上交易日的同方向漲跌停等情況時,為迅速、有效化解市場風險,防止會員大量違約而採取的措施。
四、股指期貨的發展歷史
從國際成熟資本市場發展歷程來看,股指期貨是金融期貨中歷史最短、發展最快的品種之一。1982年全球首個股指期貨在美國上市。經過30多年的發展,股指期貨成為國際上成熟的金融期貨產品,全球已有股指期貨產品400多個,這已經成為現代資本市場結構的基本特徵。各個國家都將發展金融期貨等金融衍生品市場,作為國家金融戰略來考慮,通過佔領金融領域的「制高點」,維護本國金融安全。
我國在2010年4月16日上市了滬深300股指期貨,在2015年4月16日上市了上證50、中證500股指期貨。
五、中國為何需要股指期貨
(一)加強基礎制度和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股票市場內在穩定機制,抑制單邊市場。在一個缺乏對沖工具的市場,投資者只能通過單邊做多才能盈利,市場無法在多空雙方的平等博弈中實現平衡制約。股指期貨提供的雙向交易和風險對沖機制,有助於平抑股市頻繁、大幅波動,是市場基礎制度和基礎設施建設之必需。
(二)提供避險保值工具,抑制財富劇烈波動,有效保護各類投資者利益。股指期貨具有流動性好、交易便捷和沖擊成本低的特點,面對市場風險,投資者能夠靈活運用避險策略,採取套期保值操作。推出股指期貨,提供市場避險工具,成為保護投資者利益最好的制度性措施。
(三)推動長線資金入市,積極推動機構投資者發展。有了股指期貨這一避險工具,機構投資者採取套期保值操作,穩定經營業績,從而吸引更多長線資金進入。
(四)倡導理性投資、長期投資理念,培育先進市場文化。通過股指期貨進行避險,有助於改變市場上的過度投機氛圍,改變熱衷炒作題材股、重組股的習慣,營造避險文化,讓投資者深刻領會到「上漲也有風險、下跌也是機會」,形成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性投資理念,培育股市先進文化。股指期貨保證金提高了,手續費漲了,股指期貨悲壯自殘讓人驚呆,怎麼辦呢?現在管理層又在強關配資埠,國內股指期貨已經名存實亡!散戶已經被擋在顧指期貨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