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量化分析是什麼意思
量化分析就是將一些不具體,模糊的因素用具體的數據來表示,從而達到分析比較的目的。
量化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方便和直觀地衡量風險和收益,但需要強調指出的是,美國華爾街頂級量化金融大師、哥倫比亞大學著名教授伊曼紐爾·德曼,在《數學建模如何誘騙了華爾街》一文中,毫無忌諱地承認:我們根本不可能(通過數理分析方法)發明出一個能夠預測股票價格將會如何變化的模型;如果我們相信人類行為可完全遵守數學法則,從而把有著諸多限制的模型與理論相混淆的話,其結果肯定會是一場災難。
(1)alphadex台灣指數etf股票分析擴展閱讀:
量化投資技術幾乎覆蓋了投資的全過程,包括量化選股、量化擇時、股指期貨套利、商品期貨套利、統計套利、演算法交易,資產配置,風險控制等。
量化分析法將對通過定性風險分析排出優先順序的風險進行量化分析。盡管有經驗的風險經理有時在風險識別之後直接進行定量分析,但定量風險分析一般在定性風險分析之後進行。定量風險分析一般應當在確定風險應對計劃時再次進行,以確定項目總風險是否已經減少到滿意。
㈡ 《對沖基金到底是什麼》:阿爾法和貝塔
阿爾法和貝塔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叫做錢。我們把一些錢放在一起管理和運作,基金(fund)一般就是指這筆用於特定目的的錢,有時候也可以指管理和運作這筆錢的組織。 如果這筆錢的目的是為了錢生錢,可以稱為投資基金(Investment Fund)。 錢怎麼生錢呢?如果錢用來購買實物商品,然後再賣了變成錢,這是貿易,不是我們說的錢生錢。當然錢也不能直接就變成更多的錢。在錢生錢的過程中,錢要先變成一些虛擬的但是又值錢的東西。這些虛擬的東西是各類財產所有權或債權的憑證,也就是證券(securities)。 在投資完成以後,錢的變化就是回報,或者叫收益率(return)。我們希望收益率是正的,但有時候它也可能是負的。在投資之前,我們無法知道會賺錢還是會賠錢。這種不確定的損失叫做風險(risk)。 最安全的投資是購買國債(或者存銀行)。我們基本把它們視為無風險投資,它們的回報率也就是無風險收益率(Risk Free Return)。投資就是為了獲得比無風險收益率更高的回報。接下來我們考慮的收益率都是超出無風險回報率之上的那一部分,可以稱為額外收益(Excess Return)。 風險和回報一般成正比,風險越高,回報越大。 我們通常同時投資多個證券產品,這些產品的集合就叫做投資組合(portfolio)。 到這里需要暫停一下,我們要引入兩個希臘字母,阿爾法(α,alpha)和貝塔(β,beta)。這兩個拗口的名字是希臘語的前兩個字母,相當於英語的A和B或者中文的甲和乙。 現代金融理論認為,證券投資的額外收益率可以看做兩部分之和。第一部分是和整個市場無關的,叫阿爾法;第二部分是整個市場的平均收益率乘以一個貝塔系數。貝塔可以稱為這個投資組合的系統風險。 初中物理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在行駛中的火車上走的時候,他的速度等於他對於火車的相對速度加上火車的速度。證券投資組合的額外收益率等於它的相對收益率加上整個市場的漲跌所提供的那一部分。但區別在於,火車速度對於在同一輛火車上的每個人而言都是一樣的,而整個市場的漲跌對各個投資組合提供的收益率卻可能不同。這就是貝塔系數,它取決於這個投資組合和市場的相關性以及投資組合相比市場的風險大小。 一般的投資組合的貝塔系數通常是正的。這樣,如果整個市場漲了,整個市場的平均收益率乘以貝塔系數就是正的,對投資組合的貢獻也是正的。但如果整個市場跌了,這一部分對投資組合的貢獻也就是負的了。股票指數基金的貝塔系數一般在1左右。 在把收益率分解成阿爾法和貝塔兩部分以後,一個最重要的事實是,這兩部分的價值是不一樣的。 簡單地說,阿爾法很難得,貝塔很容易。只要通過調節投資組合中的現金和股票指數基金(或者股指期貨)的比率,就可以很容易地改變貝塔系數,即投資組合中來自整個市場部分的收益。而阿爾法是如此難得,以致許多金融教授們根本不相信它的存在。 因此阿爾法會很貴,而貝塔很便宜。 指數基金(Index Fund)和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Exchange Traded Fund)是購買純貝塔的工具。因為只有貝塔,所以它們一般只收取很低的基於資本總量的管理費(Management Fee)。沒有阿爾法,所以它們一定不會收取基於利潤的分成費(Incentive Fee)。 我們常見的公募基金,即共同基金(Mutual Fund),除了指數基金以外有許多是主動型的,基金經理試圖獲得更好的績效,也就是除貝塔以外還想得到些阿爾法。但美國的學術研究發現,一般來說共同基金其實是沒有阿爾法的,所以共同基金一般都只收取比較低的管理費。 想獲得阿爾法靠的是真本領。貝塔只是隨大勢,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國內的許多基金都只有貝塔,當然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金融工具的選擇,比如在融資融券出台之前不可以沽空。當大盤開始暴跌的時候,也就是「股神」神話破滅的時候。 業內的朋友劉震有個比喻:阿爾法是肉,貝塔是面。指數基金全是貝塔,賣的是饅頭;主動型公募基金賣的有肉有面,是包子;而對沖基金賣的就是純肉。肉比包子貴,包子比饅頭貴。 多年以前學術界不相信阿爾法的存在。沒有肉,只吃饅頭。業界因此催生了指數基金等產品,目的就是為了給公眾提供便宜的貝塔。近年來,許多人漸漸相信阿爾法是存在的。專攻阿爾法的投資開始興起,它們被稱為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或者替代投資、非主流投資。主流投資是購買貝塔,非主流投資是購買阿爾法。 另類投資有許多種。如果投資於非上市股權,或者上市公司非公開交易股權,就叫做私募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簡稱PE)。廣義的私募股權投資涵蓋了企業首次公開發行前各階段的權益投資,包括大家可能熟悉的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簡稱VC、創投)等。 那我們最關心的對沖基金(Hedge Fund)投資什麼呢?現在的對沖基金基本上投資所有的有價證券。只要證券有價格,有可能在買進賣出的過程中賺錢,就可能有對沖基金去做。為了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區別開來,如果基金主要做的是上述的私募股權投資,它就算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不然就可以算做對沖基金。現在對沖基金也可能做私募股權投資,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也可能做對沖基金做的事情,界限越來越模糊。 現在我們漸漸清楚了,試圖獲得純阿爾法的,又不像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那樣投資於非公開上市交易股權的基金,就是對沖基金。 因為對沖基金獲得的是純阿爾法,阿爾法又很難得,所以它們才有資格收取很高的管理費(一般是每年收取資產的2%左右)和分成費(一般是利潤的20%左右)。因為它們一般沒有什麼貝塔,所以它們的收益率基本不受整個市場走向的影響。不論市場大盤漲了或者跌了,成功的對沖基金都應該賺錢,基本沒有市場系統風險,這也就是「對沖」這兩個字的意義。 正因為阿爾法難得,對沖基金行業中濫竽充數者也比比皆是。有些號稱對沖基金,其實提供的都是貝塔。說賣的是肉,其實只是饅頭,或者是包子里搭了那麼一絲肉。要甄別阿爾法和貝塔,有時候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為了最大限度獲取難得的阿爾法,對沖基金往往運用最新的投資理論和極其復雜的金融市場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種金融產品,承擔風險,追求高收益。因為它們需要操作靈活,所以政府對它們的監管很少,也正因此往往限制它們允許接納的投資者的類型。現在一般局限於機構投資者和被認為可以承擔高風險的富有人群,不可以對普通公眾開放。 豬就是肉吃起來味道不錯的動物。
㈢ 這次股票大跌,是回調嗎有幾天
上證50和中證500股指期貨明日正式上市,新合約上市會造成什麼影響?2010年滬深300股指期貨推出後,滬指曾暴跌24%,5年後,面對與之前截然不同的市場,歷史會否重演?
業內專業人士認為,期指新品推出與市場走熊沒有必然聯系,不過兩期指新品推出必然增加期指市場交易量,同時增加對沖套利的工具和方式,對量化對沖投資形成利好。
從國內歷史來看,經過2009年滬深300指數大漲,在2010年4月推出滬深300股指期貨後,短期市場的波動有所增加。從中長期來看,滬深300指數期貨推出後並不會對市場波動造成影響,市場長期走勢則由基本面因素決定。
從海外經驗來看,股指期貨推出後,短期內大多數國家或地區標的指數走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反轉,即股指期貨推出前上漲,股指期貨推出後現貨市場短期內會不同程度地下跌。不過,雖然短期內許多市場都出現反轉,但股指期貨的推出並沒有改變這些市場中長期的走勢。
上證50指數成分股代表了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型企業,目前流通市值約9.6萬億元,約占滬深A股流通市值的30.38%,主要集中在金融、地產、能源等支柱性行業。推出上證50股指期貨,一是有利於增強大盤藍籌股的流動性,穩定藍籌股價值中樞,推動藍籌股市場建設,提高投資者持股信心,實現股市長期穩定發展;二是有利於機構投資者價值投資功能的發揮和資產配置效率的提高,目前跟蹤上證50指數的指數基金資產凈值超過450億元;三是能夠更好地配合已經上市的上證50ETF期權,為期權做市商和普通投資者提供更有效的對沖手段,促進期權市場定價更趨於合理,流動性進一步改善。
中證500指數成分股是滬深兩市中500隻中小市值上市公司,目前總市值為5.4萬億元,約占滬深A股市值的14.42%。該板塊公司數量多、單個公司市值小、行業覆蓋面廣,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技術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重要依託力量。根據研究,中證500指數的行業分散度非常好,不會受到單一板塊階段性表現的過度影響,有利於對沖交易投資者在尋求穩定的alpha的同時,盡量降低beta風險,因此更適合作為量化對沖的工具。經測算,與利用滬深300指數期貨對沖相比,利用中證500指數將顯著提升策略的收益風險比。
以史為鑒:滬深300期指上市後曾滬指暴跌24%
面對新品種的來襲,投資者最想知道其對市場到底會產生怎樣影響?
這里不妨來看一看歷史上的相關情況:比如2010年,滬深300指數期貨推出後的52個交易日,滬指暴跌24%,此後滬指調整時間長達兩個半月。此外,還可以參照其他地區資本市場的情況,比如富時100指數期貨、日經225指數期貨等推出後的狀況。
時間回到2010年4月16日,跟蹤滬深300指數的股指期貨正式推出。推出當日,滬指表現平穩,以1.1%的跌幅完成一天的演練。而在第二個交易日,在市場有所鬆懈之際,"噩夢"來襲。
就盤面顯示得情況來看,2010年4月19日,滬指在經歷了一個周末後,並沒有消化滬深300指數期貨上市的消息,當日跳空低開之後震盪下跌,當日滬指暴跌了150點,擊穿數根均線,報收2980點,跌幅高達4.79%。
由此來看,滬指"這一跳"重挫了市場信心。隨後滬指的走勢如決堤一般,被已經掉頭的5日均線壓著不斷走低,52個交易日,滬指累積下挫24.71%,最終在2010年7月2日下探2319點後,重新站穩反身向上。
申萬宏源的研究報告指出,滬深300股指期貨推出後,換手率和相對換手率均出現一定下行,暫不支持股指期貨增加股市流動性的結論。與此同時,滬深300股指期貨推出後,以日收益率標准差衡量的波動率水平出現下移,但相對波動率水平上移,這意味著股指期貨推出並沒有優化降低市場的波動率水平。
以上供您參考!
㈣ 什麼是α,β收益,量化投資的策略創建與分析
α收益:一攬子可以自定義低估、同質化並且有波動的股票,不斷買入更便宜的,賣出更貴的,從而獲得的收益。
例如:幾個跟著滬深300的ETF,你發現手中持有的滬深300ETF溢價2%了,而市場上同時存在一個折價1%的ETF,那麼就賣出溢價高的滬深300ETF,去買折價的,這樣雖然始終持有滬深300ETF,但獲得了超越滬深300指數本身的收益,就是α收益。
解釋一下同質化:明顯所有的滬深300ETF是同質化的,也可以認為最小市值20個股票是同質化的,所有銀行股是同質化的,分級A是同質化的。下文中有解釋自定義低估。
β收益:基本面本身上漲是β收益。
例如,自定義最小市值的10個股票為一個指數,這些最小市值從5億漲到20億,這就是β收益。自定義最低股價10個為一個指數,從牛市的5元跌到2元,那麼β收益就是負的
量化策略創建三個步驟:
策略的理論基礎
歷史回測
找到策略黑天鵝。
(一)策略的理論基礎:(大致分為三類):
基本面理論
按基本面又可以分為:1.價值型;2.成長型;3.品質型;按中國特色A股基本面又可以添加;4.小市值型;5.股價型
技術面理論
按技術面又可以分為:1.趨勢型,2.趨勢反轉型,3.縮量反彈,4.指數輪動,5.擇時
風險套利
風險套利(或者稱輪動):不斷買入更便宜的,賣出更貴的。
注意:
有些理論基礎並不牢固,並且不能很好解釋(這也導致了各種投資流派互相不服)
有些量化跳過了理論基礎,直接根據歷史統計進行量化(本文不討論),例如,統計兩會前後漲跌,一季度歷史表現最好板塊
對策略理論的解釋:
基本面策略可以定義什麼是低估,比如低PE是低估,低市值是低估,低股價是低估,高ROE是低估,高成長是低估;也可以自定義低估,PB*PE是低估,總市值*流通市值小是低估
基本面理論提供了一攬子同質化並且有波動的股票。有些基本面策略的股票間波動較小,例如最低PE股,一段時期內總是那麼幾個銀行股;有些波動較大,比如小市值型
技術面理論有些很難定義什麼是低估,比如趨勢型;有些則看似可以定義低估,例如,BIAS最小,20日跌幅最大,其實也不是
能自定義低估的策略是風險套利,不能自定義低估的策略是統計
基本面本身能上漲,就獲得了β收益
我得出的結論是:風險套利策略的核心是對自定義低估的輪動,即不斷獲得α收益!!
如何獲得α收益:大部分基本面策略的收益是因為風險套利獲得的;也就是不斷買入更低估的,賣出更貴的;也就是因為調倉周期內因不同股票的波動而產生收益,因此適當縮短周期有利於提高收益;所以在一年內交易次數越多,alpha收益越大(投資大師說的減少交易次數,並不適用於套利)
理論本身獲得的β收益並不多,甚至為負(價值型由於近幾年市場估值不斷降低,不調倉的話,收益是負的)
我們應當尋找的是:基本面理論本身能上漲,且能提供同質化,波動較大的策略(即獲得α,又獲得β)
統計策略其內在邏輯說服力小,是過去的概率來預測未來
(二)歷史回測:回測中最重要一點是:不要欺騙自己
歷史回測中要用到一個哲學思想,叫做奧卡姆剃刀:較簡單的理論比復雜的理論更好,因為它們更加可檢驗
改變測試起始時間。調倉周期超過2天的策略,應該試遍每個起始時間,取平均收益,這才最接近策略真實歷史回測,因為理論上起始時間變化一兩天對策略收益影響是不大的,如果變化很大就說明過度優化。
不要創建靜態股票池。歷史上每個階段都有大牛股,完全可以收集大牛股作為股票池,算好調倉周期,每個階段買最牛的,收益可以美到不敢想像
不要用PE.PB等指標精確逃頂抄底,最多用來確定一個大致范圍。每次大頂點位都是不同的,這樣的擇時毫無意義。
先用25個以上股票測試,確定策略有效性,再減少數量做策略,如果25個測試無效,那麼一兩個即使收益很好,也該放棄。
改變條件權重。如果稍微改變權重,收益變化很大,那麼就降低策略未來預期收益,別指望策略以後會表現這么好。
盡量從07年開始測試。除非你能確定每個時間市場的風格,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同一套擇時系統,如果用在策略1上回撤是30%,用在策略2上回撤是15%,你肯定會選擇策略2,如果策略1和2本質上是差不多的策略,別太高興,在未來,策略1和2表現誰好誰壞也是難說的
(三)找到黑天鵝:每個策略都有黑天鵝
價值型,成長型,品質型策略,黑天鵝是過一個季度,可能財務數據完全變了,因此持倉個數不能太少,行業要分開
小市值,低價,低交易額策略,黑天鵝是出現仙股
統計類,技術類策略,黑天鵝是理論本身就不完美
㈤ 投資中的α和β分別是什麼意思
投資α和β是證券投資的額外收益率之和。α是和整個市場無關的,β是整個市場的平均收益率乘以一個系數。
阿爾法(α,alpha)和貝塔(β,beta)這兩部分的價值是不一樣的。 簡單地說,阿爾法很難得,貝塔很容易。只要通過調節投資組合中的現金和股票指數基金(或者股指期貨)的比率,就可以很容易地改變貝塔系數,即投資組合中來自整個市場部分的收益。
(5)alphadex台灣指數etf股票分析擴展閱讀:
指數基金(Index Fund)和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Exchange Traded Fund)是購買純貝塔的工具。因為只有貝塔,所以它們一般只收取很低的基於資本總量的管理費(Management Fee)。沒有阿爾法,所以它們一定不會收取基於利潤的分成費(Incentive Fee)。 我們常見的公募基金,即共同基金(Mutual Fund)。
㈥ 普通指數基金和增強型指數基金有什麼區別
1,普通指數基金
普通指數基金是完全跟蹤和復制滬深300指數的基金,分為場內的ETF和場外的指數基金,場內ETF的挑選標准,一個是流動性要好,另一個是費率要低,場外基金則要關注跟蹤誤差,一般跟蹤誤差越低越好。
從費用的角度,場外的基金要比場內基金稍微高一點,除了管理費和託管費,還要加上一個申購費和贖回費。
既然都是跟蹤指數,何必要多花手續費買場外基金呢?盤ETF不就完了嗎?
所以場外基金我直接放棄,重點看看場內滬深300ETF,我們從總費率和成交額以及規模三個指標來評測一下:
目前交易額和基金規模排在前四位的分別是華X柏瑞滬深300ETF、嘉X滬深300ETF、華X滬深300ETF、易方X滬深300ETF。
這四隻都是老牌指數基金了,成立時間都在6年以上,基金規模超過90億,日成交額最低也有1個億。跟蹤誤差都在0.03%左右,嘉X的這只在0.02%。
按規模來說,華泰柏X滬深300規模403億,流動性也最好,常常登上各大權威基金榜單。
但大家仔細看費率,易方X滬深300真是一個奇葩的存在,別人加起來都是0.6%,就他直接把費用砍了一大半,只有0.2%,實在是業界良心!比一些流動性更差的指數基金費用還要低。
所以,滬深300ETF該選哪個,大家自己掂量唄。
2,增強型指數基金
凡是帶有「增強」兩個字的指數基金,都不再是單純的被動基金,目標是追求比指數更高的超額收益,基金經理可以有20%自由決策的空間,意思是這類基金80%的倉位需要配置成指數的成分股,剩下的可以進行主動管理。
其實買增強指數有點背離了我們賺運氣的錢的初衷,就像混合債基一樣別扭,但市場上確實有一些表現優異的增強指數基金,長期投資下來,會比單純的買指數獲得更好的收益,所以不妨也看看。
既然是獲得超額收益,那考核的唯一指標就是是否長期能跑贏指數,以及跑贏的幅度。
目前市面上有72隻增強型指數基金,持有一年費率大概在1%到1.5%之間,比單純的指數基金還是要高出不少。
我們根據成立時間大於5年、基金規模大於10億、基金評級等指標,鎖定了5隻表現優異的增強型基金可以看到:
把時間拉長到五年,這五隻基金都跑贏了滬深300指數。比如,五年來滬深300收益率實際上是-12%,而興全滬深300增強指數A收益率則是31%,最低的嘉實滬深300增強也有12%的正收益。
在2015到2019這五年裡,每年的收益也都能超過滬深300指數,回撤幅度也要小於指數。
從長期來看,富國滬深300增強和興全300表現優異,而短期來看,易方達滬深300量化增強要更優秀。
㈦ 怎樣理解fama french三因子模型
Fama 和French 1993年指出可以建立一個三因子模型來解釋股票回報率。模型認為,一個投資組合(包括單個股票)的超額回報率可由它對三個因子的暴露來解釋,這三個因子是:市場資產組合(Rm− Rf)、市值因子(SMB)、賬面市值比因子(HML)。這個多因子均衡定價模型可以表示為:
E(Rit) − Rft= βi[E(Rmt− Rft] + siE(SMBt) + hiE(HMIt)
其中Rft表示時間t的無風險收益率;Rmt表示時間t的市場收益率;Rit表示資產i在時間t的收益率;E(Rmt) − Rft是市場風險溢價,SMBt為時間t的市值(Size)因子的模擬組合收益率(Small minus Big),HMIt為時間t的賬面市值比(book—to—market)因子的模擬組合收益率(High minus Low)。
β、si和hi分別是三個因子的系數,回歸模型表示如下:
Rit− Rft= ai+ βi(Rmt− Rft) + SiSMBt+ hiHMIt+ εit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三因子模型並不代表資本定價模型的完結,在最近的研究發現,三因子模型中還有很多未被解釋的部分,如短期反轉、中期動量、波動、偏度、賭博等因素。
㈧ 什麼是量化投資交易策略
一文看懂量化投資策略
閑話基
量化投資在近些年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包括規模、策略、業績。量化投資,是指通過藉助統計學、數學方法,運用計算機從海量歷史數據中,尋找能夠帶來超額收益的多種「大概率」策略,按照策略構建的數量模型嚴格執行投資,力求獲得長期穩定可持續高於平均的超額回報。
跨市場策略涉及外匯兌換、國際期貨交易對沖,交易實現難度大,國內用得少。
由於期貨具有杠桿屬性,這類策略持倉的市值往往很大,有時候甚至超過產品資產總值,導致收益率的波動率是所有量化策略中最大的。在市場出現連續震盪行情時,這樣策略由於杠桿屬性會出現較大的回撤。另外一個對這類策略的一個限制是,目前市場上活躍交易的期貨品種不多,高頻交易很大程度倚重於品種成交量,開平倉時間間隔較短,使得策略容量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