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希特勒說話為什麼驚人的誠實
文字太長,不能發消息給你,就先貼在這里!
來源:
希特勒中文網(此網資金周轉不濟,暫時已關閉…事實上該網關閉很多次了)
《希特勒的政治遺囑》
說 明
這份政治遺囑寫於1945年4月29日,希特勒自殺前一天。
這是本人根據1987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戈培爾日記》附錄原文輸入到網路上來的,網路上出現的各種譯本都沒有此譯本譯文流暢、清晰、易懂。請尊重我的勞動成果,如果要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希特勒的政治遺囑》
自從我竭盡綿薄,在德國被迫參加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充當一名志願兵以來,已經有三十多年了。
在這三十多年中唯一指導我全部思想、行動和生活的是我對人民的熱愛和忠誠。這種熱愛和忠誠給了我力量,使我能夠做出人世間最艱難的決定。 在這三十多年中我消耗了我的時間、我的工作力量和我的健康。
說我或者任何其他的德國人在1939年要戰爭,是不真實的。需要和煽動戰爭的,完全是那些猶太血統的或為猶太利益服務的國際政客。
我曾經為限制和控制軍備提出過無數次建議,這是後代任何時候也抹煞不了的,誰也不能把戰爭爆發的責任推到我的頭上。我也從來沒有希望在可怕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還會再經歷一次以美國或英國為敵的世界戰爭。時光會流逝,但是在我們的城市和建築物的廢墟上,對最終要負責任的人們的仇恨將永遠不會消滅。他們就是對眼前這一切負有責任的人們:國際猶太人集團和他們的支持者。
還在德波戰爭爆發前三天,我已向英國駐柏林大使提出解決德波問題的建議,同時包括解決處於國際控制下的薩爾地區的問題。這一建議不容否認。僅僅由於英國統治集團需要戰爭,這才遭到拒絕。他們之所以要發動戰爭,一方面是商業上的原因,一方面是他們受到國際猶太人集團的宣傳影響。
但是我也不懷疑,如果歐洲人民只是重新被視作國際財政金融界陰謀家的股票,那隻有一種人會這么干,就是猶太人集團。他們是這場可怕戰爭的罪人,要追究他們的罪責。我要讓所有的人都明白,這一次歐洲千百萬雅利安孩子要餓死,千百萬成年人瀕臨死亡,城市裡幾十萬婦女和兒童也許被燒死或炸死,而負罪者自己卻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哪怕是用極人道的方法。
六年的戰爭盡管遭受種種挫敗,但終有一天會被認為這是一個民族為爭取生存而進行的最光榮、最英勇的壯舉,它將載入青史。在六年後的今天,我不能拋棄這個國家的首都,在這兒繼續抵抗敵軍的進攻,已勢單力薄。我方的抵抗因那些喪失理智的傢伙而漸漸失去作用。我要與千百萬留守在這個城市裡的人們生死與共。而且,我不會落入敵人手中。我知道他們正需要猶太人導演一場新戲,來取悅他們的歇斯底里的群眾。
因此我決定留在柏林,在我認為元首與總理職位已經不能維持下去的時刻,以身殉國。看到我們的農民和工人的無比功勛和業績,看到以我名字命名的年輕一代所作的史無前例的貢獻,我將含笑與世長辭。
我衷心地感謝他們,不言而喻,我也希望他們在任何情況下不要中斷斗爭,應該永遠與祖國的敵人戰斗,忠於對偉大的克勞塞維茨的信仰。我們犧牲了的戰士以及我和他們永久的團結是德國歷史中的種子。種子已經撒下去,有朝一日會生長起來,在一個真正團結的民族中,民族社會主義運動將獲得光榮的再生。
多少英勇的男子漢和婦女們決定將他們的生命和我的生命系在一起,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我請他們並最後命令他們不要這樣做,他們應該繼續戰斗。我請海陸空三軍將領以各種手段加強士兵們對於民族社會主義的信仰,以便提高他們的抵抗精神,並特別強調這一事實:我,作為民族社會主義的創建者,寧願犧牲而不願怯懦的辭職或投降。
希望我們的陸軍軍官將來像我們的海軍那樣,把決不放棄一城一池看作是榮譽攸關的大事;尤其重要的是,指揮官們至死也要忠誠地恪盡職守,作出光輝的榜樣。
政治遺囑補充部分
在我去世以前,我將帝國元帥赫爾曼·戈林開除出黨,並且剝奪1941年6月29日命令中以及1939年9月1日我的帝國國會聲明中授予他的一切權力。我任命鄧尼茨海軍元帥為德國總統兼國防軍最高統帥。
在我去世以前,我將黨衛隊全國領袖兼內政部長海因里希·希姆萊開除出黨,並革除他一切職務。我任命大區黨部書記卡爾·漢克為黨衛隊全國領袖兼德國警察首腦,任命大區黨部書記保羅·吉斯勒為內政部長。
戈林和希姆萊不僅對我不忠。還瞞著我,違背我的意志私自與敵人談判,並企圖非法奪取國家控制權,而給整個國家帶來了無法彌補的恥辱。
為德國人民創建一個由誠實的人組成的政府,這個政府會採取一切手段完成繼續作戰的任務,我作為國家元首任命下列同僚為新內閣成員:
帝國總統:鄧尼茨
帝國總理:戈培爾博士
黨務部長:鮑曼
外交部長:塞斯-英誇特
內政部長:大區黨部書記吉斯勒
作戰部長:鄧尼茨
陸軍總司令:舒埃納爾
海軍總司令:鄧尼茨
空軍總司令:格萊姆
黨衛隊全國領袖兼德國警察首腦:大區黨部書記漢克
經濟部長:馮克
農業部長:巴克
司法部長:蒂拉克
文化部長:謝爾博士
宣傳部長:瑙曼博士
財政部長:施維特·克羅西克
勞工部長:胡普福爾博士
軍備部長:索爾
德國勞工陣線主席兼內閣成員:萊伊博士
盡管在這些人中,個別人如馬丁·鮑曼和戈培爾博士等包括他們的妻子都自願留在我身邊,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願意離開首都,而且准備在這兒與我一起以身殉國。但我務請他們聽從我的要求,把國家的利益置於個人的感情之上。他們通過工作和對我的忠誠,即便在我去世以後,作為同伴也與我心連著心。我希望我的精神留在他們中間並永遠陪伴著他們。願他們堅強,但要公正;尤其願他們不要把恐懼當成行動的指南;願他們把國家的榮譽放在第一位;願他們明白今後世世代代的任務——建設民族社會主義國家,使每個人都有責任永遠為大家服務,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二位。我要求所有的德國人、所有民族社會主義者、男人們、婦女們和國防軍的所有士兵們,誓死忠於新政府,誓死忠於並順從它們的總統。
最重要的是,我命令政府和人民要竭盡全力用戶種族法律,無情地打擊一切民族的毒害者——國際猶太人。
阿道夫·希特勒
1945年4月29日凌晨4時於柏林
見證人:
約瑟夫·戈培爾博士
威廉·布格道夫
馬丁·鮑曼
漢斯·克萊勃斯
『貳』 希特勒的人品
優點:素食,愛藝術,不抽煙不喝酒,更不亂搞男女關系,個人生活簡朴,重視民族教育和素質,致力於整個民族的強大
缺點:剛愎自用,在很多重大問題上獨斷專行,容不得不同意見,神經質,情緒不穩定,氣急時愛竭斯底里地咆哮,種族偏見
『叄』 元首希特勒一共封了哪些元帥他們的主要功績是什麼呢
二戰期間,元首希特勒一共晉升了27位德國元帥,其中帝國元帥1位,陸軍元帥19位,空軍元帥5位,海軍元帥2位。他們的主要功績介紹如下:
赫爾曼.戈林(帝國元帥)1938年被希特勒晉升為空軍元帥;1940年被晉升為帝國元帥。戈林是希特勒授予的唯一帝國元帥,他領口帶著三枚勛章,分別是:騎士鐵十字勛章、藍色麥克斯、大鐵十字勛章。納粹黨首批成員,參與「啤酒館政變」,創立了「蓋世太保」及帝國空軍。戈林是僅次於希特勒的納粹二號人物,主管政治、經濟。1946年10月15日服用氰化鉀自殺。
1940年被希特勒晉升為陸軍元帥。擔任過第十二集團軍司令、巴爾干佔領軍司令、A集團軍群司令。 1942年調往蘇德戰場,任進攻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司令。同年8月,因與希特勒意見分歧被解職。1945年被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無期徒刑。1971年去世。
格爾德·馮·龍德施泰德(陸軍元帥)
1940年被希特勒晉升為陸軍元帥。龍德施泰德的正直、忠誠及敢言使希特勒都為之敬重。龍德施泰德在西線和東線的表現均讓人嘆服,希特勒幾次罷免又幾次起用他,最後一次是在西線總司令任上。戰後,龍德施泰德是為數不多的未被起訴的陸軍元帥。1945年,龍德施泰德獲釋,1953年因心臟病去世。
『肆』 戈林和希特勒之間的相互影響
戈林是地位僅次於希特勒的, 1941年6月29日, 希特勒曾經專門發布一道指令, 宣布 他宣布希么呢, 他說一旦我因病或其他原因, 不能履行我的職務, 我制定帝國元帥赫爾曼·戈林代表我的一切職權, 也就是說希特勒明令宣布, 戈林是他的接班人, 然而1945年4月23日, 希特勒卻下令, 將他親(自)挑選的接班人, 立即逮捕, 理由是戈林背叛了他,
戈林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怎麼說呢, 我想如果簡單的, 用三句話來概括, 第一句話 , 戈林是一個有驚人能力的人, 第二句話, 他用他的能力製造了罪惡, 第三句話, 為了製造罪惡他不擇手段,戈林出生於1893年1月12日, 這個人自幼喜歡軍事, 他學習不好 他也不願意讀書, 他特別喜歡軍事, 他幻想著自己的胸前, 掛滿了軍功章, 1911年他以優異成績, 從柏林軍官學校畢業, 他幾乎所有的功課是滿分, 這個軍校的校長, 在他的操行鑒定上寫道, 你創造了這個軍校歷史上, 最好學生的記錄 , 離開軍校不久 他就參軍了, 直接分到部隊 擔任少尉軍官, 那麼1915年他從步兵部隊, 調往剛剛成立的德國飛行部隊, 成為德國第一代飛行員, , 戈林的飛行技術, 是非常漂亮的 非常好, 他高超的飛行技術, 使得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擊落了敵機22架, 成為德軍王牌飛行員, 當時德軍另外一個, 王牌飛行員李希特霍芬, 就是在他的飛行中隊, 所以說如果後來, 戈林沒有遇上希特勒, 沒有參迦納粹黨, 從戈林的能力來看, 他肯定會成為, 一個出色的飛行家, 戈林還是一個, 很有藝術細胞的人, 他藝術造詣很深, 更讓人驚嘆的是, 他從軍校畢業後(在), 休假的短短幾天內, 就學會了鑒賞藝術品, 我給大家講講這個事, 他是1911年從軍校畢業的, 我剛才談了, 畢業之後要分到部隊, 他有一段空閑時間, 於是他和幾個同學, 就來到義大利的米蘭, 他在米蘭觀光旅遊的時候, 他第一次看到了達芬奇, 「最後的晚餐」的原作, 他頓時被這個藝術品, 所深深吸引, 所以在以後的幾天里, 他一直到各個博物館, 包括在大街上, 看看館藏的和街上的雕塑品, 藝術品和街上的雕塑品, 當他離開米蘭的時候, 他已經能夠鑒別一件藝術品, (是)真品還是贗品, 這個人的藝術細胞很深, 西方人講戈林在藝術鑒賞上, 有著天才般的能力, 沒有人教他, 他也沒有上過什麼藝術學校, 如果戈林後來不遇到希特勒, 沒有參迦納粹黨, 他也很可能成為, 最著名的藝術收藏家之一了, , 然而從天文學的角度講, 兩顆行星運行得過近, 會相互影響, 使其各自運行軌道, 發生部分偏移, 有時人也是這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由於德國不允許擁有空軍, 所以戈林失業了, 他十分痛恨《凡爾賽和約》, 中斷了他的飛行事業, 就要他最不得志的時候, 他遇上了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 1922年10月的一天, 這天是星期六, 他到慕尼黑參加一個集會, 這個集會大家都去做演說, 其中有一個人的演說, 深深吸引了他, 這個人就是希特勒, 他對希特勒那種, 天才般的演說才能, 特別是演說里所講的內容, 演說中所闡釋的這種, 極端民族主義的政治理念, 深深折服, 所以戈林當時說, 他說 我終於找到了一個, 能夠代替德國皇帝的人, 這就是我們後來的元首, 所以他開始結識希特勒, 而希特勒也非常喜歡戈林, 就讓戈林擔任, 自己的沖鋒隊隊長, 一開始是私人衛隊, 因為戈林很魁梧, 我這里有張畫 這個人就是戈林, 從那天開始, 戈林就成為希特勒, 和納粹運動的忠實信徒, 他拿出全部的能力, 為希特勒 為納粹運動製造罪惡, 從1923年11月, 參加啤酒館政變開始, 戈林一直全力從事, 納粹黨奪取政權活動, 直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 納粹德國建立後, 納粹對人類犯下的罪惡, 至少有五項出於戈林之手 , , , 1933年他建立起, 納粹帝國秘密警察機構, 從1933年到1945年戰爭結束, 在12年中, 德國秘密警察秘密迫害 逮捕, 屠殺了幾百萬人, 後來他又將秘密警察, 交給西姆萊領導, 西姆萊進行戈林的衣缽, 繼續進行迫害反納粹人, 繼續迫害那些被希特勒, 稱為劣等民族的人 , 這是第一個, , , 1933年1月30日, 希特勒上台之後, 戈林當納粹德國的議長, 他向希特勒建議要建立集中營, 關押那些反對民主社會主義, 德國工人黨的人, 也就是反對納粹黨的人, 那麼從1933年, 德國建立第一座集中營, 到1945年戰爭結束, 在12年中有幾百萬人的生命, 在他的集中營(里)消失了, , , 1937年11月, 在霍斯巴赫會議上, 這是德軍 納粹德國, 一個最重要的擴軍備戰會議, 他提出建議 要重建德國空軍, 並擔任德國空軍總司令, 因為他當過飛行員, 他有高超的飛行技術, 他成納粹德國空軍的總司令, 德國空軍在他的指揮下, 戰爭期間幾乎, 將整個歐洲變成廢墟, 德國空軍的炸彈, 奪走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比如在德國1940年空襲, 英倫三島的作戰中, 考文垂一地, 五百架德國飛機, 投入了4500噸燃燒彈, 幾乎將這個城市從地球上抹去, , 1941年他發動命令, 為了戰爭的需要, 必須掠奪佔領區的一切物資, 包括使用佔領區的勞工, 四年戰爭計劃是他制定的, , 1939年起, 他以公告形式3次發布, 自己簽署的《反猶太人法令》, 600萬猶太人, 就是在這個法律下消逝了生命, , 所以說他這個人, 第一句話不是說, 他是有驚人能力的人, 第二他將全部的能力, 用於製造罪惡, 第三句話就是為了製造罪惡。
『伍』 希特勒上台後進行改革的詳細內容
一、面對經濟危機,希特勒上台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恢復經濟的發展。
1.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稅收、擴大國債和實行通貨膨脹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國家稅收收入由65.6億馬克驟增到177億馬克,六年中實收稅款共增加了600億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國國債由115億馬克上升到371億馬克。帝國銀行和幾家最大的私人銀行是國債的主要持有者。勞動者的小額儲蓄存款也被強迫投入公債。帝國銀行以國債為擔保大量增發銀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銀行券由26億馬克驟增為110億馬克。這些積極的財政政策使德國國家有能力進行有規模的投資和軍事訂貨。
2.大規模的軍事采購和訂貨
1932年,德國的軍費支出為6.7億馬克,約占當年國家總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國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的六年備戰期間,德國全部備戰支出在400億馬克以上,約占同一時期國家預算總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國民收入的10.6%。巨額的軍事訂貨使德國壟斷資本集團獲得了高額利潤。以軍火工業康采恩克虜伯公司為例,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公司從國家接受的軍事訂貨總值由930萬馬克猛升到1.45億馬克,即提高了近15倍。在同一時期,公司的純利潤額則由650萬馬克上升到1.22億馬克,即提高了近18倍。
3.剝奪猶太人資本
希特勒等人登台以後,大量開展「排猶運動」,幫助「雅利安」財團剝奪猶太人的財產。由於這一「運動」,共計約60-80億馬克的德國猶太資本,通過強力沒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轉到了「雅利安」財閥和納粹黨魁手中。
4.強制卡特爾化
強制卡特爾化是希特勒政府擴大壟斷組織統治及加速生產與資本集中的重要措施,並且比歷屆德國政府實施得更徹底。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頒布所謂的「卡特爾條例」,規定帝國經濟部有權建立新卡特爾,而一切卡特爾則有許可權令局外企業合並起來。任何反對這種規定的局外企業,有關的卡特爾可以拒絕承認它們,從而剝奪它們得到原料和商品供應等權利。這實際上是在經濟上宣布了它們的死刑。在這種威脅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並如壟斷組織,受壟斷資本的直接統治。卡特爾的數目迅速增加,1930-1936年,德國已登記的卡特爾總數,由2100個增加到2500個。
5. 淘汰中小企業,擴大壟斷組織
1937年,希特勒頒布了「股份公司改革法」,規定凡是資本不組10萬馬克的小股份公司應予淘汰;而新設立的股份公司,資本不得少於50萬馬克。結果,據德國官方統計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資本不足10萬馬克的公司絕大部分遭到淘汰,資本為10-50萬馬克的公司減少一半,而資本在500萬馬克以上的大公司,在股份公司資本總額中的比重由1931年的74.5%上升到1939年的78.8%。中等資產階級被大大削弱了。此外,希特勒政府還強迫封閉大量手工企業和小型零售商號。從1937年起,由於局勢工業的勞動力供應問題日益尖銳,希特勒政府以「清理」手工企業和小商號為由,連續頒布了若干法令,勒令所謂「負擔過剩」及「經濟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業和小商號停業,把數十萬手工業者及小商人騙入軍事工廠服苦役。據統計,到戰爭爆發時止,被迫停業的手工企業近20萬家,小商店約10萬家。 通過這種方式,德國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過程大大加速了,壟斷資本的勢力空前加強起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各部門生產的壟斷化達到驚人的程度。壟斷組織控制生產的比重在鉀鹽、煉鐵、金屬加工、人造氮、水泥、製糖、化學及葯品、電力等部門為95-100%,在機器及運輸工具製造、人造絲、麻織業、制紙業等部門為80-95%,在優等鋼生產中為60-70%資本進一步集中於各康采恩手中,到30年代末,他們已經控制了了全國股份資本總額的85%,為數眾多的小業主淪於破產。
6.政府全面干預國民經濟,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軍事化經濟調節機關,1933-1936年秋,帝國經濟部是最高中央調節機關。它下面設有各種專業管理局,分管各工業部門、農業、時常、對外貿易、物價等等。同時,根據1934年的「德國經濟有機結構條例」,在原有企業主聯合會及各壟斷組織基礎上,新設立了按部門和按地區的兩類經濟調節機構,交由壟斷寡頭及其親信直接掌握。部門調節機構的組織形式是經濟集團,共有四級。最上級為工業、商業、銀行、保險業、動力和手工業等6個最高集團;下屬44個經濟集團;它們下面又分350個部門集團;最下一級則為640個專業集團。地區調節機構採取了省經濟廳(下屬市、區分支機構)的形式,全德共有18個。這兩類調節機關都具有政府機構的權力,它們統一歸帝國經濟部下設的全德經濟院管轄,同時,兩者的地方基層組織有是同一的東西。通過各級經濟集團和省經濟廳系統,在有關中央專業管理局的協同之下,壟斷資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圖自上而下地實現對國民經濟的雙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國經濟部下面還設立了「德國經濟總委員會」,它是由壟斷寡頭直接把持的備戰經濟總參謀部,擁有很大權力,負責指導國家經濟政策和法令的制訂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經濟調節機構已形成為一個自中央到地方的龐大體系,按軍事化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干預和調節。1936年秋,「四年計劃全權督辦」戈林又設立了一個調節機構「四年計劃全權機關」,引起了兩大機關職能的重復。 有計劃的經濟使德國的工業發展速度超過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1933年-1939年,德國軍火生產增長11.5倍。但同時,德國的部門經濟卻出現了不平衡。在軍火工廠加緊製造武器的同時,德國的紡織及製鞋工業的半數設備被閑置起來。在農業方面,帝國糧食局及其下屬的數萬個基層機構,是希特勒政府幹預農業活動的基本工具。不過全部的農業事務,包括播種面積及作物類別、農業就業人數、化肥的分配、飼料的購買、農產品義務上繳數量、農產品價格、經營農產品貿易的利用額、農戶的收入,甚至農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運送給城市親友的蛋品數量等,都受到國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時期的德國糧食產量基本停滯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糧食進口量與20年代差不多,約在400萬噸上下。
7.一方面加強和擴大國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將國有財產轉到私人壟斷資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時期,德國國家所掌握的股份資本絕對和相對額都增長。1932-1939年,「國有的」股份資本額,由29億馬克提高到36億馬克,它在全國股份資本總額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國國家壟斷資本共計248億馬克,佔全國總資本的五分之一。 在擴大國有化的同時,希特勒政府還執行了國有財產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期間,當時的德國政府為挽救一系列壟斷資本集團,以優惠價格收購了柏林各大銀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業公司的部分股票。隨著這些企業的扭虧為盈,希特勒政府把國家持有的巨額股票廉價賣給有關的私人壟斷資本集團。在德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壟斷企業同政府的結合也加強了。企業主職能與國家官僚職能達到了高度的融合。
8.擴大對外貿易
1932-1938年,德國在保加利亞、希臘、匈牙利、羅馬尼亞及南斯拉夫等國的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分別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國對外投資急劇上升,由12億美元增加到40億美元。1933年5月,德、法、比、盧等國鋼鐵壟斷組織又聯合成立國際粗鋼輸出協會,從而恢復了國際鋼鐵卡特爾。在國際鋼鐵卡特爾和國際鋁卡特爾中,德國壟斷組織也分別擁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額或股份額。
9.興辦公共工程
希特勒政府頭兩年(1933-1934年)用於興辦公共工程的開支共約50億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築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億馬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築物與住宅(後來不少成為兵營)約7億馬克,開墾荒地與改良土壤等約7億馬克,整治河道、開鑿運河和架設橋梁等3.5 億馬克,修復和更新鐵路設備約5億馬克;對參加公共工程的私人發放補助金和減免稅金約6-7億馬克。
二、貨幣新經濟政策
1.拒絕接受國外借款,以生產為德國貨幣的基礎,而不以黃金為本位。
2.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
3.停止所謂「外匯自由」,即准許在貨幣方面實行賭博並按照政治情況,把私有的財產由國移到彼國。
4.當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資時,就製造貨幣,而不向外國借債。
三、社會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
2.擴大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使工人享有過去只有資產階級才能享受的休假旅遊。
3.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
以上措施對於起動處於危機最低點的德國經濟,減少龐大的失業人數,起了很大作用。客觀評價希特勒,不能抹殺他對德國經濟的貢獻,就經濟發展而言,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國民生產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納粹創造了德國經濟恢復的奇跡。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使得二十年前慘敗的德國,又重新崛起成為歐洲大國。
『陸』 希特勒的忠實信徒是
凱特爾,因為戈林和希姆萊都是一群怕死鬼,看見希特勒靠不住了馬上就去投降盟軍,而凱特爾卻忠誠地遵循希特勒命令直到德國投降。凱特爾在臨刑前說過的表達他至死都忠於祖國一句話:
「我希望上帝能夠保佑德國人民,超過兩百萬德國士兵在我之前為國捐軀,而我也要隨他們而去了,一切為了德意志!」
『柒』 希特勒憑什麼讓德國人死心塌地跟著他
希特勒讓德國人死心塌地跟著他的原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社會歷史原因,當時的德國處於社會動盪局面,亟需走出困境;二是希特勒本人的個人才能,包括演講的才能、煽動人們情緒情感的才能。
說德國主導了德國,不如說德國選擇了希特勒。在德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時候,希特勒出現了,他給了當時的德國人民以幻想和希望。另外,希特勒的口才是無與倫比的,不在蘇格拉底之下,通俗的語言瞬間獲得了德國人們的認同感;還有就是他善於進行情感言語的煽動,給德國人民描繪了美好的未來,讓他們相信只有發動戰爭,德國才能走向富強,從而使得他們誓死要追隨他。
『捌』 希特勒手下得力干將有哪些
希特勒手下的元帥們
http://bbs.tiexue.net/post_1176230_1.html
『玖』 希特勒是如何發展納粹經濟的
希特勒如何發展納粹經濟:
一、經濟措施:
1.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稅收、擴大國債和實行通貨膨脹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國家稅收收入由65.6億馬克驟增到177億馬克,六年中實收稅款共增加了600億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國國債由115億馬克上升到371億馬克。帝國銀行和幾家最大的私人銀行是國債的主要持有者。勞動者的小額儲蓄存款也被強迫投入公債。帝國銀行以國債為擔保大量增發銀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銀行券由26億馬克驟增為110億馬克。這些積極的財政政策使德國國家有能力進行有規模的投資和軍事訂貨。
2.大規模的軍事采購和訂貨
1932年,德國的軍費支出為6.7億馬克,約占當年國家總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國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的六年備戰期間,德國全部備戰支出在400億馬克以上,約占同一時期國家預算總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國民收入的10.6%。巨額的軍事訂貨使德國壟斷資本集團獲得了高額利潤。以軍火工業康采恩克虜伯公司為例,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公司從國家接受的軍事訂貨總值由930萬馬克猛升到1.45億馬克,即提高了近15倍。在同一時期,公司的純利潤額則由650萬馬克上升到1.22億馬克,即提高了近18倍。
3.剝奪猶太人資本
希特勒等人登台以後,大量開展「排猶運動」,幫助「雅利安」財團剝奪猶太人的財產。由於這一「運動」,共計約60-80億馬克的德國猶太資本,通過強力沒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轉到了「雅利安」財閥和納粹黨魁手中。
4.強制卡特爾化
強制卡特爾化是希特勒政府擴大壟斷組織統治及加速生產與資本集中的重要措施,並且比歷屆德國政府實施得更徹底。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頒布所謂的「卡特爾條例」,規定帝國經濟部有權建立新卡特爾,而一切卡特爾則有許可權令局外企業合並起來。任何反對這種規定的局外企業,有關的卡特爾可以拒絕承認它們,從而剝奪它們得到原料和商品供應等權利。這實際上是在經濟上宣布了它們的死刑。在這種威脅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並如壟斷組織,受壟斷資本的直接統治。卡特爾的數目迅速增加,1930-1936年,德國已登記的卡特爾總數,由2100個增加到2500個。
5. 淘汰中小企業,擴大壟斷組織
1937年,希特勒頒布了「股份公司改革法」,規定凡是資本不組10萬馬克的小股份公司應予淘汰;而新設立的股份公司,資本不得少於50萬馬克。結果,據德國官方統計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資本不足10萬馬克的公司絕大部分遭到淘汰,資本為10-50萬馬克的公司減少一半,而資本在500萬馬克以上的大公司,在股份公司資本總額中的比重由1931年的74.5%上升到1939年的78.8%。中等資產階級被大大削弱了。此外,希特勒政府還強迫封閉大量手工企業和小型零售商號。從1937年起,由於局勢工業的勞動力供應問題日益尖銳,希特勒政府以「清理」手工企業和小商號為由,連續頒布了若干法令,勒令所謂「負擔過剩」及「經濟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業和小商號停業,把數十萬手工業者及小商人騙入軍事工廠服苦役。據統計,到戰爭爆發時止,被迫停業的手工企業近20萬家,小商店約10萬家。 通過這種方式,德國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過程大大加速了,壟斷資本的勢力空前加強起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各部門生產的壟斷化達到驚人的程度。壟斷組織控制生產的比重在鉀鹽、煉鐵、金屬加工、人造氮、水泥、製糖、化學及葯品、電力等部門為95-100%,在機器及運輸工具製造、人造絲、麻織業、制紙業等部門為80-95%,在優等鋼生產中為60-70%資本進一步集中於各康采恩手中,到30年代末,他們已經控制了了全國股份資本總額的85%,為數眾多的小業主淪於破產。
6.政府全面干預國民經濟,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軍事化經濟調節機關,1933-1936年秋,帝國經濟部是最高中央調節機關。它下面設有各種專業管理局,分管各工業部門、農業、時常、對外貿易、物價等等。同時,根據1934年的「德國經濟有機結構條例」,在原有企業主聯合會及各壟斷組織基礎上,新設立了按部門和按地區的兩類經濟調節機構,交由壟斷寡頭及其親信直接掌握。部門調節機構的組織形式是經濟集團,共有四級。最上級為工業、商業、銀行、保險業、動力和手工業等6個最高集團;下屬44個經濟集團;它們下面又分350個部門集團;最下一級則為640個專業集團。地區調節機構採取了省經濟廳(下屬市、區分支機構)的形式,全德共有18個。這兩類調節機關都具有政府機構的權力,它們統一歸帝國經濟部下設的全德經濟院管轄,同時,兩者的地方基層組織有是同一的東西。通過各級經濟集團和省經濟廳系統,在有關中央專業管理局的協同之下,壟斷資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圖自上而下地實現對國民經濟的雙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國經濟部下面還設立了「德國經濟總委員會」,它是由壟斷寡頭直接把持的備戰經濟總參謀部,擁有很大權力,負責指導國家經濟政策和法令的制訂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經濟調節機構已形成為一個自中央到地方的龐大體系,按軍事化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干預和調節。1936年秋,「四年計劃全權督辦」戈林又設立了一個調節機構「四年計劃全權機關」,引起了兩大機關職能的重復。 有計劃的經濟使德國的工業發展速度超過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1933年-1939年,德國軍火生產增長11.5倍。但同時,德國的部門經濟卻出現了不平衡。在軍火工廠加緊製造武器的同時,德國的紡織及製鞋工業的半數設備被閑置起來。在農業方面,帝國糧食局及其下屬的數萬個基層機構,是希特勒政府幹預農業活動的基本工具。不過全部的農業事務,包括播種面積及作物類別、農業就業人數、化肥的分配、飼料的購買、農產品義務上繳數量、農產品價格、經營農產品貿易的利用額、農戶的收入,甚至農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運送給城市親友的蛋品數量等,都受到國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時期的德國糧食產量基本停滯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糧食進口量與20年代差不多,約在400萬噸上下。
7.一方面加強和擴大國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將國有財產轉到私人壟斷資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時期,德國國家所掌握的股份資本絕對和相對額都增長。1932-1939年,「國有的」股份資本額,由29億馬克提高到36億馬克,它在全國股份資本總額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國國家壟斷資本共計248億馬克,佔全國總資本的五分之一。 在擴大國有化的同時,希特勒政府還執行了國有財產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期間,當時的德國政府為挽救一系列壟斷資本集團,以優惠價格收購了柏林各大銀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業公司的部分股票。隨著這些企業的扭虧為盈,希特勒政府把國家持有的巨額股票廉價賣給有關的私人壟斷資本集團。在德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壟斷企業同政府的結合也加強了。企業主職能與國家官僚職能達到了高度的融合。
8.擴大對外貿易
1932-1938年,德國在保加利亞、希臘、匈牙利、羅馬尼亞及南斯拉夫等國的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分別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國對外投資急劇上升,由12億美元增加到40億美元。1933年5月,德、法、比、盧等國鋼鐵壟斷組織又聯合成立國際粗鋼輸出協會,從而恢復了國際鋼鐵卡特爾。在國際鋼鐵卡特爾和國際鋁卡特爾中,德國壟斷組織也分別擁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額或股份額。
9.興辦公共工程
希特勒政府頭兩年(1933-1934年)用於興辦公共工程的開支共約50億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築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億馬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築物與住宅(後來不少成為兵營)約7億馬克,開墾荒地與改良土壤等約7億馬克,整治河道、開鑿運河和架設橋梁等3.5 億馬克,修復和更新鐵路設備約5億馬克;對參加公共工程的私人發放補助金和減免稅金約6-7億馬克。
二、貨幣新經濟政策
1.拒絕接受國外借款,以生產為德國貨幣的基礎,而不以黃金為本位。
2.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
3.停止所謂「外匯自由」,即准許在貨幣方面實行賭博並按照政治情況,把私有的財產由國移到彼國。
4.當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資時,就製造貨幣,而不向外國借債。
三、社會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
2.擴大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使工人享有過去只有資產階級才能享受的休假旅遊。
3.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
以上措施對於起動處於危機最低點的德國經濟,減少龐大的失業人數,起了很大作用。客觀評價希特勒,不能抹殺他對德國經濟的貢獻,就經濟發展而言,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國民生產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納粹創造了德國經濟恢復的奇跡。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使得二十年前慘敗的德國,又重新崛起成為歐洲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