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股權之爭這個問題
這次風波,可能是馬雲的危機,但也可能是馬雲的機會。「雅虎獲得控制權,只能說是增加了談判籌碼,但最終把股權賣給馬雲是必然的,」前阿里巴巴高管稱,「商業終歸是商業。」自雅虎、阿里巴巴就控股權公開爭執後,阿里巴巴股價開始上漲,一度摸高至14.31美元。
沸沸揚揚的阿里巴巴控股權之爭,從最初雅虎CEO巴茨咄咄逼人、「馬雲會否出局」的懸念到現在的「衛哲放狠話」,「交惡」兩年多的台下之爭正演變為一場檯面上的口水仗。
雅虎與阿里巴巴,有哪些不得不說的故事?這場「控股權」風波,背後是誰在控制?
馬雲和楊致遠:親密的接觸
這場阿里巴巴控股權之爭的公開化,是由一份即將生效的協議引起的。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集團B2B業務在香港上市時的招股說明書中,披露了5年前雅虎入股阿里巴巴雙方簽訂的協議內容。這份被外界稱為「雅巴合作」的協議稱,雅虎以10億美元及雅虎中國全部資產,換取阿里巴巴集團39%股權,約定在2010年10月後,雅虎將獲得阿里巴巴董事會的第二個席位,同時雅虎的投票權將由35%增至39%,馬雲等管理層則從35.7%降至31.7%,軟銀則保持29.3%不變。由此,馬雲可能失去對阿里巴巴的控制權。
馬雲當年為何簽這么一份可能對自己不利的協議呢?這離不開楊致遠。
馬雲與楊致遠結識於1997年底,彼時馬雲就職於外經貿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
「那時我在雅虎,來北京出差,當時開通了雅虎中文版,我陪楊致遠回來,在北京有個新聞發布會,馬雲當時在外經貿部,他代表政府來接待我們。」曾任阿里巴巴美國公司總經理和阿里巴巴集團CTO、現任北極光創投合夥人的吳炯對時代周報說。
此後,馬雲與楊致遠及吳炯都保持著聯系,直到1999年馬雲創辦阿里巴巴並融來2000萬美元時,吳炯決定加盟阿里巴巴,「我當時就想馬雲這個人以後一定能成大事,」吳炯說,「一見面馬雲就展示了他准備做的阿里巴巴網站的雛形,我一看就明白,這又是一次機遇。」
雖然馬雲從雅虎挖人了,但馬雲與楊致遠仍交好。與馬雲的強勢相比,楊致遠被業界公認為「作風平易近人、處世謙虛謹慎」。
於是就有了2005年8月時的「雅巴交易」。彼時的阿里巴巴遠不是今天「等同於中國電子商務」的地位,對於雅虎的10億美元及對阿里巴巴的認同帶來的好處,馬雲顯然無法拒絕。
阿里巴巴前高管認為,馬雲當時需要雅虎,但能有那樣一個協議,還是因為對楊致遠在雅虎地位的絕對信任。在阿里收購雅虎中國、雅虎獲得阿里集團40%股份後,楊致遠對雙方關系的互動和管理也可謂良好。雖為第一大股東,但楊致遠基本不插手阿里巴巴的運營,他認為「這是馬雲的事」。以楊致遠的商業邏輯來看,雅虎對阿里巴巴是一項財務投資,這完全是馬雲的生意,由馬雲說了算。
這就是楊致遠,或許這正是馬雲能夠簽那份「雅巴合作」協議的根本原因。這樣的關系讓馬雲認為,即使到2010年10月,雅虎也不會行使上述條款所賦予的權益。
但不得不說,在這件事情上,馬雲有點樂觀了。
馬雲和巴茨:犯沖的「對決」
馬雲與楊致遠的蜜月因巴茨的到來而結束。2009年1月,卡羅爾 巴茨擔任雅虎CEO並成為雅虎董事會成員,楊致遠則因與微軟洽購案的失敗辭去CEO一職,但仍留任雅虎董事會成員,並重新扮演「雅虎酋長」的角色。
作為「前互聯網時代」的英雄,楊致遠對雅虎的發展有「錯誤」的一面,比如「搜索只是吸引網民來雅虎的招牌菜,留住人還要靠雅虎的媒體內容」,之所以有這類的發展思路,因為楊致遠不理解搜索的根本,那時也沒有競價排名之類的業務模式。雅虎空有搜索技術先發優勢,卻沒法化為商業價值。
如今被谷歌超越、被各種互聯網新應用所淹沒的雅虎,已是「沒落的英雄」。香港一位財經分析師表示,雅虎全球收入的85%來自對阿里巴巴的控股和雅虎日本的收入。的確,據時代周報記者在日本的調查了解,雅虎的搜索引擎至今雄踞日本市場第一名。
由此可以理解,5年前阿里巴巴與雅虎的交易,曾有人覺得楊致遠是「冤大頭」,但現在業界的評論是:「這單交易可能是楊近年來職業生涯唯一正確的決定」。
對於巴茨,馬雲也有點大意。2009年3月,即巴茨上台兩個月後,馬雲在一次采訪中表示:雅虎去留無所謂,只是一個股東。但一向風格強硬的巴茨未必這么認為。
巴茨剛上任想做出業績,而雅虎最大的收益來源—阿里巴巴的收入—則是她「耍威風」的重點。據外國媒體報道,巴茨在雅虎主營業務的決策上並沒有體現出她對互聯網的理解,導致公司屢屢流失人才,業績讓投資者失望。
但越是這樣,巴茨越要體現自己的價值。據外媒報道,馬雲在2009年巴茨上任之初時去美國拜訪,巴茨當著阿里巴巴管理層的面,指責馬雲沒有把雅虎中國做好。
據稱,隨後巴茨還有很多強勢舉動和意圖控制阿里巴巴的想法表露出來。在這種情況下,馬雲和他的管理團隊開始重新審視雅虎39%股份給公司帶來的不確定性。
在這期間,在微軟欲收購雅虎時,阿里巴巴方面放出風聲,希望籌集資金回購雅虎手中的股份,增強其自身獨立性。但是,雅虎不肯放棄阿里巴巴的股份。
因而,從技術層面上看,正如互聯網資深評論人士方興東所言:「馬雲甚至可能下課。」
馬雲危機如何化解?
9月初,巴茨表示無意出售持有的阿里巴巴39%的股份,她本人也可能加入阿里巴巴董事會。這一言論非常符合巴茨的風格,但沒料到半個月後會在中國媒體上掀起一場關於阿里巴巴控制權的爭奪風波。
「一言以蔽之:馬雲鬧庄,不是雅虎挑事。」阿里巴巴前資深高管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道,「這次在媒體掀起的風波,應該是馬雲的公關戰。馬雲的公關戰是世界級的,成功地撬動這個話題,旨在吸引公眾關注,從而給雅虎壓力。」
可佐證的是,在中國媒體掀起風波之後,巴茨在美國開始服軟:「我們作為股東對阿里巴巴的投資是戰略性的,對公司和股東來說是一項很好的投資。」巴茨還對馬雲贊譽有加:「作為股東,雅虎不會干涉阿里巴巴的經營業務,我們支持馬雲及其團隊的經營決策。」巴茨稱馬雲是「我們這個時代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企業家之一」。
但阿里巴巴並不想放過巴茨。巴茨曾表示,在支付寶和淘寶上市之前,雅虎不會減持阿里巴巴的股份。但對巴茨的這個期待,阿里巴巴副總裁、雅虎中國總經理、淘寶首席市場官王帥回應稱:「淘寶網沒有上市計劃。暫不會考慮以贏利為目的的商業模式的嘗試,更不會為上市而去改變和調整自己的核心目標。」
隨後在給時代周報的回應中,王帥稱,所謂控制權之爭,其核心是對中國市場、對客戶、對合作夥伴的理解尊重之爭。拋開上述基礎,憑空討論所謂「控制權」之爭毫無意義。對於雅虎CEO巴茨提出的「可能將加入阿里巴巴董事會」的表態,王帥表示,自巴茨出任雅虎CEO以來,其對互聯網業務、中國市場以及合作夥伴的種種決定和表態,讓人難以理解。先集中精力努力提升美國雅虎現狀,或許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不僅王帥頻頻發話,9月21日,阿里巴巴網路有限公司CEO再放狠話:「對於阿里巴巴而言,雅虎是爺爺輩的企業,但作為爺爺輩的雅虎為老不尊」,並指責雅虎並不曾提供搜索技術。
公關戰至此,阿里巴巴方面有點「過了」。事實上,阿里巴巴前高管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2006年並購了雅虎中國後,曾想用雅虎搜索替換掉最原始的淘寶搜索程序,但覺得替換非常麻煩,就一直用到現在。」
換言之,不是雅虎沒有提供搜索技術,而是阿里巴巴方面不願意用人家的。對此,時代周報記者曾向阿里巴巴方面求證,但阿里巴巴不予回應。
另一個對雅虎的指責是,去年9月中旬,阿里巴巴股價達到20港元上下,在阿里巴巴十周年生日前兩天,雅虎拋售阿里巴巴近1.1%的股份,讓「阿里巴巴措手不及」。但阿里巴巴卻沒有指出,就在雅虎拋售阿里巴巴股票的六天前,是馬雲先以20.78-21港元的價格,高位拋售公司1300萬股股份,套現約2.70億港元。正如洪波在其博客中指出,「馬雲可以出售,雅虎就不可以?都是商業行為,都在追求投資回報,還是客觀一點吧。」
事實上,對於馬雲是否有可能出局的擔心,業界大多數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個「偽命題」。因為,馬雲對阿里巴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馬雲在中國政府層面的影響、在國際上的影響,更是不可小看。不僅職業經理人巴茨明白這一點,軟銀的孫正義更是明白這一點,讓馬雲出局,除非大家不想玩了。但從巴茨女強人的個性、不肯輸於馬雲、甚至還要以此立威的心態來看,巴茨拿控股權來說事,一點也不奇怪。
馬雲應如何應對?阿里巴巴前高管認為,馬雲有兩個可行方案,一是爭取孫正義,抗衡雅虎。「雅巴爭執中,真正的關鍵角色是孫正義。孫會比較傾向於支持馬雲。因為淘寶和支付寶的上市,對他利益最大,雅虎呢,會坐等分肥。而這一點,正是馬雲遲遲不願上市的核心原因。」
二是吸引投資,返購雅虎。「買下雅虎25%股權即可控股,需要50億美元,但馬雲目前沒有。」
中國的明星企業家們開始為第一波融資還債了,馬雲也是如此。有傳言稱,馬雲「很有可能以支付寶的控股權換取資金,並取得阿里巴巴的控制權」。
這次風波,可能是馬雲的危機,但也可能是馬雲的機會。「雅虎獲得控制權,只是增加了談判籌碼,但最終把股權賣給馬雲是必然的,」阿里巴巴前高管稱,「商業終歸是商業。」
❷ 利用技術分析方法對阿里巴巴股票進行分析
西安市澳我 chengtang1764
❸ 阿里巴巴的優勢和劣勢分析
1.零售業的霸主。GMV比排名第二的電商亞馬遜高出一倍多(亞馬遜的數據按2018年報批露的第三方銷售1600億美元,佔比58%推算,總額約2700多億美元,人民幣大概2萬億)。電商的雙向規模壁壘~供應商越多,消費者越想去逛,消費者逛得越多,供應商越想去開店。
我眼中阿里巴巴的優缺點
2.在電商的大規模運用中磨練出先進的技術,向雲計算延申。按Gartner的數據公有雲國內排名第一,全球第三。增迅超過亞馬遜。
我眼中阿里巴巴的優缺點
再說缺點:
1.電商的雙向規模壁壘,可靠性不如IM和社交那樣高。參見阿里過去在中國,東南亞,包括目前正在歐洲發起的對亞馬遜的挑戰。以及拼多多對阿里的挑戰。。。
我眼中阿里巴巴的優缺點
2.雲計算到後面有可能成為企業間的社交關系,潛力巨大,但現在持續虧錢,最新毛利還是負數。也面對國內其它增速更快對手的競爭。
3.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地面生鮮新零售,商業模式上還有不少存疑之處,需要時間來觀察。但現實燒錢厲害。
4.在外賣,文娛,健康等等方面多點出擊,而且都是控股,自己投入其中直接參與競爭。目前也都虧損。重要的還不是一時的虧損問題,而是這種模式讓人有一種:一個公司的聰明人,想要與全天下的聰明人競爭的感覺。
最後,阿里好像從不派息。我個人理解這是他們相信自己把公司的自由現金流用於再投資,會比股東自己做更好。結合前面提到的,他們獨有的多點出擊,全面參與各個領域競爭的模式,估計這種做法會長期持續下去。
放在以前,我會斷然認定這種做法是錯誤的。而今天,我已經學會了用更開放的心態來看待這個問題:
世界本身是失控的,不應該給任何事物限定邊界。自己不懂的東西,不一定是錯的,也有可能成功~希望藉此拋磚引玉,讓真正懂阿里的朋友出來講講不同意見,給我學習的機會。
但自己不懂,至少自己不能投,這個基本原則不能變。
❹ 阿里巴巴股票K線方法分析
K線理論發源於日本,是最古老的技術分析方法,1750年日本人就開始利用陰陽燭來分析大米期貨。K線具有東方人所擅長的形象思維特點,沒有西方用演繹法得出的技術指標那樣定量,因此運用上還是主觀意識占上風。面對形形色色的K線組合,初學者不禁有些為難,其實濃縮就是精華,就如李小龍把招式從復雜化為簡單反能一招制敵,筆者也把浩瀚的K線大法歸納為簡單的三招,即一看陰陽,二看實體大小,三看影線長短。
一、看陰陽
陰陽代表趨勢方向,陽線表示將繼續上漲,陰線表示將繼續下跌。以陽線為例,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多空拼搏,收盤高於開盤表明多頭占據上風,根據牛頓力學定理,在沒有外力作用下價格仍將按原有方向與速度運行,因此陽線預示下一階段仍將繼續上漲,最起碼能保證下一階段初期能慣性上沖。故陽線往往預示著繼續上漲,這一點也極為符合技術分析中三大假設之一股價沿趨勢波動,而這種順勢而為也是技術分析最核心的思想。同理可得陰線繼續下跌。
二、看實體大小
實體大小代表內在動力,實體越大,上漲或下跌的趨勢越是明顯,反之趨勢則不明顯。以陽線為例,其實體就是收盤高於開盤的那部分,陽線實體越大說明了上漲的動力越足,就如質量越大與速度越快的物體,其慣性沖力也越大的物理學原理,陽線實體越大代表其內在上漲動力也越大,其上漲的動力將大於實體小的陽線。同理可得陰線實體越大,下跌動力也越足。
三、看影線長短
影線代表轉折信號,向一個方向的影線越長,越不利於股價向這個方向變動,即上影線越長,越不利於股價上漲,下影線越長,越不利於股價下跌。以上影線為例,在經過一段時間多空斗爭之後,多頭終於晚節不保敗下陣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不論K線是陰還是陽,上影線部分已構成下一階段的上檔阻力,股價向下調整的概率居大。同理可得下影線預示著股價向上攻擊的概率居大。完整圖文教程:https://www.youxiagushi.com/main/viewthread.php?tid=27099&fromuid=69176
❺ 阿里巴巴贏利點分析
淘寶的盈利主要依靠各種形式的廣告,而天貓主要是向賣家直接收租,賣家需要為通過支付寶交易成功的訂單,支付一定比例的傭金,不過天貓的賣家也會購買營銷產品吸引流量,包括直通車產品和展示廣告。只可惜這三個平台的獨立運營數據在IPO招股書中並沒披露,只是籠統的將B2C和C2C業務打包算成「批發」業務,進行了整體的財務數據披露。
❻ 阿里巴巴的為何不在大陸交易所上市從股權結構和上市條件分析
阿里巴巴為何不在國內上市?1、從法律角度分析阿里巴巴的上市地選擇:阿里巴巴在境內上市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首先,拆除VIE結構技術復雜。將境外權益轉到境內,過程中涉及到系列協議的終止、廢除等諸多法律問題,需要付出相應的對價。
軟銀、雅虎持有阿里巴巴開曼公司股份,阿里巴巴開曼公司通過VIE結構控制境內阿里巴巴集團的權益。「如果把阿里巴巴開曼公司變成空殼,權益轉回到境內,不再向其輸送利益,軟銀、雅虎持有的是空殼,需要獲得什麼樣的收益?是不是該在境內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團中,也持有30%股份?但問題就在於,當初設置VIE結構就是不讓外資投資境內的公司。」
且不說軟銀、雅虎願不願意退出,假設二者願意退出,阿里巴巴集團按照上市的價格贖買股份,如果阿里巴巴集團估值達到千億美元,雅虎軟銀所持股份加起來估值幾百億美元。通常拆除VIE架構,可以通過內地人民幣基金接盤。「但阿里巴巴體量這么大,沒人能接這個盤子。」
其次,牽扯到的稅務、審計和時間成本高昂。阿里巴巴集團之前為上市所做的准備,包括文件、期權等方面,都是按照境外規則設計。如果轉回境內,一是面臨大量稅收,二是需要按照境內的會計准則重新設計。「稅務、審計的成本都是非常驚人的,超出很多人的想像。」
登陸A股也不利於阿里巴巴的國際化進程。「如果在美國上市,可以用美國上市的股份直接做股權並購,成本很低。如果轉移到國內,對未來在國際上並購無正面影響,轉移到國內不是理性的做法。」
再來看看阿里巴巴董事局執行副主席蔡崇信的公開說法:
中國資本上市環境有幾個技術問題。首先,貨幣不是完全流通的,阿里要成為國際公司,就必須讓國際資本進入,但是A股市場對外資交易有很大限制;而從法律的角度來說,中國上市的公司主體必須在中國,但是和很多其他互聯網公司一樣,阿里也是VIE結構,母公司注冊地點並不在國內。
2、阿里巴巴的大股東——雅虎和軟銀都是外國公司。阿里巴巴上市後仍然想維持創始人對公司的控制。阿里集團目前採用的是比較特殊的合夥人制度,這種制度可能在大陸上市以後無法延續。但這種公司治理結構被馬雲認為是阿里集團生命的基礎。
目前馬雲及他的合夥人只擁有阿里巴巴集團約10%的股份(馬雲持有7%左右股份),但他們有權提名董事會的大部分董事,當然阿里巴巴的股東們可以否決合夥人提出的這些董事候選人,但之後仍然由這些合夥人重新挑選新的候選人以供股東批准。
馬雲希望,公司上市之後創始人也依然對公司緊握掌控權,現在阿里巴巴擬赴美上市,應該就是奔著合夥人對上市公司控制權的優惠而去。
A股承載力虛弱。盡管A股市場規模較大,總市值20多萬億元,即使和全球成熟市場相比,這個市值規模也名列前茅,但由於機制等問題,其體質較為虛弱。
3、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阿里巴巴之所以擬在美股上市,是由於其成熟市場嚴格的監管和法律法規,以及集體訴訟制度,使得上市公司不敢肆意妄為,濫竽充數的壞公司將會原形畢露並被及時清除出場,好公司則會只爭上游從而贏得投資者青睞,這樣的環境更有利於阿里巴巴的茁壯成長。
❼ 如何為阿里巴巴估值
可以通過收益法來做。
據預計,阿里巴巴很快將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IPO申請文件。屆時,這家占據中國電子商務80%份額電子商務巨頭將首次對外公開其內部情況。基於不同的標准,市場當前對阿里巴巴的估值在800億美元至1500多億美元之間。
基於合成證券(Synthetic securities)
由於等不及阿里巴巴IPO,香港一些對沖基金已經開始從投資銀行購買旨在模仿阿里巴巴股票表現的股票憑證,甚至有對沖基金創建了自己的股票憑證。
這些憑證通過長期持倉阿里巴巴主要股東軟銀和雅虎的股份,然後通過短倉來隔離其阿里巴巴股份。從而自製出阿里巴巴合成股。
美銀美林預計,依據這些憑證,阿里巴巴的估值最低為800多億美元。但投行分析師認為,銀行憑證通常有約20%的折扣,因此阿里巴巴的真正估值應該接近1000億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組合證券的估值並不穩定。在過去的一年中,以日元計價的股指已翻了近一番。盡管科技股近期出現了低迷,但軟銀和雅虎的股價自2012年9月阿里巴巴發行可轉換債券以來還是上漲了130%。
基於可轉換債券
來自債券持有人和其他投資者的信息顯示,阿里巴巴未上市股票及可轉換債券的潛在買家為阿里巴巴做出了1200億美元至1500億美元的估值。
這與2012年阿里巴巴發行16億美元可轉換債券形成鮮明對比。當時,阿里巴巴的估值還不到400億美元。根據協議,這部分債券在IPO之後可以轉換為股票。
今年2月份的一筆股票交易凸顯了阿里巴巴估值的變化幅度。當時,美國投資基金老虎環球(Tiger Global)從中國游戲開發商巨人網路購買了阿里巴巴股份,為阿里巴巴估值約1280億美元。知情人士還稱,考慮到費用和交易結構等他因素,阿里巴巴的實際估值還要略高。
但鑒於市場的高度流動性,由這樣一筆股票交易所體現的估值也存在一定的動盪性。有投資者表示,許多試圖購買股票的對沖基金根本找不到賣家,甚至在估值接近1500億美元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這意味著,與2012年向淡馬錫基金等發行可轉換債券時估值僅400億元相比,阿里巴巴的IPO估值仍要高出2倍多。阿里巴巴競爭對手騰訊和網路的股價在開盤當天都大幅上漲,分析師稱,這是因為投資者越來越相信這些科技公司有能力從智能手機用戶身上贏得利潤。
基於競爭對手市盈率
理論上講,將阿里巴巴與競爭對手相比來計算其估值是最簡單、可靠的方法。但問題是,當前缺乏有關阿里巴巴的足夠信息,且真正能與阿里巴巴相對比的企業也少之又少。
其中,最常見的是將阿里巴巴與Facebook、騰訊和亞馬遜向對比。Facebook在業務方面與阿里巴巴相差最遠,但兩家公司有一些類似的發展經歷。至於騰訊,如果投資者認為中國所有大型互聯網公司都差不多,則兩家公司確實具有可比性。至於亞馬遜,兩家公司都在銷售商品,但模式不同。
相比之下,日本的樂天(Rakuten)可能最適合與阿里巴巴直接對比。與阿里巴巴一樣,樂天也運營著一個在線市場,並不銷售商品,而是收取傭金。
當前,投資者所掌握的阿里巴巴的唯一的信息來自雅虎的季度財報。據雅虎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財報顯示,阿里巴巴2013年的利潤為35億美元。
基於去年的利潤,Facebook當前的市盈率為100倍,亞馬遜為500倍,騰訊為50倍,樂天為40倍。基於上述市盈率,對比阿里巴巴2013年的利潤,其估值在1410億美元至1760億美元之間。
阿里巴巴價值評估案例分析報告
一、公司概況
二、基於財務視角的企業價值分析
(一)盈利能力狀況的分析
1、凈資產收益率
2、總資產報酬率
3、銷售利潤率
4、盈餘現金保障倍數
(二)資產狀況分析
1、總資產周轉率
2、應收賬款周轉率
3、不良資產比率
4、流動資產周轉率
(三)債務風險狀況分析
1、資產負債率
2、速動比率
3、現金流動負債比率
4、已獲利息倍數
(四)經營狀況分析
1、銷售增長率
2、資本保值增長率
3、銷售利潤增長率、
4、總資產增長率
5、技術投入比率(本年科技支出合計/主營業務收入凈額)
(五)綜合財務分析
提示:凈資產收益率可以細分為三個指標:營業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和權益乘數,通過分解,可以把這個綜合指標產生升降變化的原因具體化。即運用杜幫財務分析法。
三、基於評估視角的企業價值分析
提示:可以運用市場比較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等估值方法對企業價值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