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情解析 » 哥倫比亞國家石油股票走勢分析
擴展閱讀
中國和印度相關的股票 2025-07-09 20:43:12
銀行銀行股票代碼 2025-07-09 19:48:28
武漢弘芯的股票代碼 2025-07-09 18:02:15

哥倫比亞國家石油股票走勢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6-20 21:55:10

⑴ 美油今天那個股漲的最多

哥倫比亞國家石油

⑵ 哥倫比亞國家石油公司的合作合同

哥倫比亞國家石油公司與外資公司和本國私人公司合作合同有兩種 :標准合作合同和邊境地區合作合同。第一種合同適用於哥境內絕大部分領土,第二種適用於沿海岸線地區 ,目前該區域地質資料較少。標准合作合同規定,石油勘探期限為6年,開發期限為22 年,勘探期間費用100%由夥伴公司投資,開發期間哥國家石油公司投資30%,夥伴公司投資 70%。產量在6000萬桶以下的區塊分成比例為夥伴公司佔70%,哥國家石油公司占 30%;產量在6000萬桶以上的區塊分成比例按R值分成,在1.5~2.5之間。邊境地區合作合同規定 ,石油勘探期限費用為6年,開發期限為22年,勘探期間費用100%由夥伴公司投資 ,開發期間哥國家石油公司投資30%,夥伴公司投資70%。產量在2.5億桶以下的區塊分成比例為夥伴公司占 70%,哥國家石油公司佔30%;產量在6000萬桶以上的區塊分成比例按R值分成,在2.0~2.5之間。(R值計算方式:每塊油田的總收益/每塊油田的總投資 ,其中總收益為產量×價格,總投資包括開發研究的總投資的70%、直接開發費用 、直接勘探費用補償(最高70%)和夥伴公司開辦費用)。

⑶ 哥倫比亞國家石油公司的公司簡介

自1974年起,外資和當地私人資本進入哥石油領域必須與哥倫比亞石油公司簽署合作合同。2003年,哥倫比亞通過1760號法令決定對國家石油公司進行改組,成立下設於能礦部的石油天然氣管理局(ANH),負責制定政策和勘探開發項目的招標。國家石油公司的主要業務范圍包括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管線建設和石油煉制等。
2012年財富世界500強排名第303位。

⑷ 哥倫比亞國家石油公司的介紹

哥倫比亞國家石油公司(Empresa Colombiana de Petroleos,Ecopetro)成立於1951年,是一家完全由國家控股的綜合石油公司,下設勘探開發、運輸、煉油和市場銷售、國內貿易和天然氣等15個部門。通過直接作業和同私有公司聯合管理的方式管理國家的油氣資源。

⑸ 高分求簡答!200分!

●2005年
2005年7月7日,英國倫敦市區在當地時間早上8時50分的繁忙時間,倫敦市中心金融區的地鐵站開始相繼發生爆炸,受襲的包括位於利物浦街、穆爾門和艾德門東等車站。在地鐵沿線共發現了五個炸彈。另外區內再有兩輛巴士發生爆炸,造成52人死亡、700多人受傷。
●2006年
2006年在下班繁忙時間發生的7次連環爆炸炸毀多個火車車廂,造成187人死亡;
●2008年
2008年11月26日晚間到27日凌晨,印度金融中心孟買市中心的火車站、酒店和市政府等多處建築遭到武裝恐怖分子的襲擊。截至29日,孟買恐怖襲擊中的死亡人數已升至195人,另有295人受傷。

⑹  國際石油合作安全

現代石油工業始建於美國。1859年8月27日,美國人E.L.德雷克(Edwin L.Drake)在賓夕法尼亞州打出了世界第一口現代工業油井。這標志著礦物油開始取代動植物油。此後,現代石油工業從勘探、開采、煉制加工、儲運直到銷售迅速發展起來。至19世紀末,美國發現的石油成倍增加,俄國在高加索發現了儲量豐富的油田,委內瑞拉、伊朗、羅馬尼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也開始大量生產原油。世界性石油工業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一直具有國際合作的色彩,但是,國際石油合作卻經歷著投資國與東道國的種種矛盾,其矛盾的關鍵在於利益之爭。

一、國際石油合作發展史

對於到底什麼叫作國際石油合作,至今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但是,根據人們的經驗,國際石油合作應該是不同主權國家之間的石油經濟協作活動,它不同於一般的國際貿易。在這種協作中,合作的主體是代表主權國家形象與利益的跨國石油公司,在跨國石油公司跨國界的經營業務中,應該具有跨國界的生產要素領域的協作、協作具有相對長期性,當然也包括國際石油政策方面的協調。就這種理解來看,國際石油合作史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時期,前一個時期是指20世紀70年代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成立之前,這段時間的合作在投資國和東道國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合作關系;70年代以後,國際石油合作才真正走上正軌。針對這兩個時期,我們又可以將國際石油合作分為四個階段,從這四個階段可以了解國際石油合作中世界各國的利益關系,它間接地影響著一國的油氣安全。

1.西方跨國石油公司瓜分和壟斷世界石油工業階段(1900~1945)

由於石油在軍事、經濟中的作用日益提高,西方列強在二戰以前就開始了對油氣資源國的掠奪。首先,美國跨國石油公司興起,導致了跨國石油工業的迅速發展。同時,英國、法國、荷蘭等國,也通過政府的殖民政策發展了跨國石油工業。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在南美的墨西哥、委內瑞拉、秘魯、阿根廷等地區,以及中東地區的波斯(現伊朗)、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巴林等地區開展了鑽探開發活動,獲得了大量石油租讓地和開采權,掠奪開采資源國的石油。這一階段的國際石油協作,是西方跨國公司在不平等的條件下,通過租讓制,只付少量的礦區使用費,就獲取了產油國石油資源的開采與收益權。如1928年7月簽訂的西方大國瓜分中東石油資源的國際卡特爾協議——「紅線協定」和1928年9月簽訂的西方大國瓜分和壟斷世界石油資源、生產、價格和市場的國際卡特爾協定等,都是西方跨國公司的一相情願。顯然,這種國際石油經濟協議不能被稱作國際石油合作。

2.美國成為統治世界產油國的霸主(1946~1959)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石油出口中心從墨西哥灣向波斯灣地區的轉移,美國在世界石油供應上所佔的統治地位開始消失,並開始了對中東原油的依賴。美國憑借其戰後的巨大實力,撕毀了「紅線協定」,取代了英國在中東的石油霸主地位。到1954年中東已經沒有一個產油國不受美國跨國石油公司的控制。與此同時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許多產油國政府在政治獨立以後,紛紛要求經濟上的獨立。這些國家先後提出了將石油公司收歸國有的口號。但是這些斗爭並未使這些國家在國際石油經濟關繫上處於平等的地位。這一階段中東各國仍然處於一種被統治地位,石油資源被美國等國幾乎是無償佔有。

3.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1960~1969)

20世紀50年代由於許多獨立石油公司大規模湧入中東,石油產量和供應量急劇上升,造成國際市場原油價格連續下跌。1959年3月美國決定實行限制石油進口限額,以保護國內石油生產者的利益。這一決定將國際石油市場石油價格進一步推向了深淵。1959年2月國際石油壟斷資本為了轉嫁危機,強行將原油標價降低9%,給產油國造成了巨大的稅收損失。據估計這次壓價使產油國損失4.76億美元的收入。1960年9月委內瑞拉、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為抵制西方各石油公司強制壓低原油價格的行動,發起組織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縮寫OPEC,中文為歐佩克)。歐佩克章程第2條規定:該組織的主要目標是協調和統一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並確定最有效的手段以單獨或集體方式維護其利益。歐佩克的成立,標志著第三世界產油國爭取平等經濟關系和聯合行動抵制西方跨國石油公司的開始。在這一階段,歐佩克的斗爭主要是反對跨國石油公司壓低油價、改變租讓地使用費、取消銷售補貼、收回未開採的石油租讓地等防禦性的斗爭。

4.國際石油合作時期(1970至今)

20世紀70年代以後,歐佩克的斗爭由防禦性轉入進攻性,斗爭的內容圍繞著提高原油標價、收回石油資源主權等。產油國收回石油主權主要是通過逐步提高石油資源國在外資經營公司中的股份,以及國有化而逐步掌握了本國石油資源的控制與統治權。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國家不得不改變過去的政策。西方國家同意在新的比較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第三世界產油國簽訂一些新的石油合作協議與合同,例如建立合營公司的協議、產品分成合同、提供服務的合同和新的條件下的租讓協議等,用提供自己的技術、資金和勞務幫助資源國勘探和開採石油的辦法,換取資源國給予一部分石油或其他利益。

二、國際石油合作的主要類型

國際石油合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逐漸形成了比較規范的合作模式。一般來說,國際石油合作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國際石油信貸合作。包括外國政府信貸、國際金融組織信貸、出口信貸、商業銀行信貸、混合信貸、吸收外資存款、發行國際債券及國際租賃信貸等。

第二,國際石油投資合作。主要指石油生產領域的直接投資,包括一個國家引進的其他國家在石油方面的投資和在其他國家進行的石油方面的投資。其具體方式有租讓制、聯合經營、產品分成等。

第三,國際石油服務合作。主要包括國際石油工程承包、勞務進出口和國際咨詢等。

第四,國際石油科技合作。包括有償轉讓和無償轉讓兩個方面。有償轉讓主要指國際石油技術轉讓。其採取的方法有帶有技術轉讓性質的石油設備或相關設備硬體交易、專利、專有技術或商標使用許可貿易等。無償轉讓一般以石油科技交流的面貌出現,其具體方式有交換石油科技信息、資料、儀器樣品,召開專題研討會,專家互換與專家技術傳授、共同研究、設計與試驗攻關、建立聯合科研機構等。

第五,國際石油信息與管理合作。國際石油信息合作主要指國際石油經濟信息的交流與交換。國際石油管理合作的具體方式有聘請國外管理咨詢機構、管理專家進行講學和進行石油經營管理咨詢、合作聯合管理、交流管理經驗與資料,以及舉辦國際石油經營管理講習班等。

第六,國際石油經濟援助。主要有資金、物質和技術援助等方式。

第七,國際石油經濟政策協調與合作。包括聯合國系統國際石油經濟組織進行的協調、政府首腦會議及互訪進行的協調,以及國際性石油行業組織和其他有關國際能源經濟組織進行的協調。

以上各種合作形式都以一定的方式影響著世界油氣供應問題,在世界各國紛紛提出利用兩種資源、兩種市場,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機遇的時候,各國在選擇石油合作類型時,需要根據自己的資源、區位、技術、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的環境條件來決定。否則,石油的高技術、高投資、高風險等特點將導致投資國的失敗。中國從1993年開始走出去,一開始選擇了秘魯的一個已經由包括跨國石油公司在內開發了100多年的老油田,油田生產已近枯竭,日產量只有100桶,但是,我們在這里打出了該地區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高產油井,做出了許多外國人都不可想像的業績。中國在委內瑞拉也創造了優異的成績,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把一個開采了40多年的油田從日產量1萬桶提升到3萬桶,而且作業成本是所有的外國公司中最低的。在蘇丹,中國隊伍用不到兩年半的時間,建立了一個年產1000萬噸規模的油田,還修建了1506公里長、管徑為28英寸的輸油管道等,使得中國石油工業由「走向世界」向「融入世界」跨越。這些成績的取得有各種因素的力量,但是,在石油對外合作中,我們正確地分析國際環境,抓住機遇,恰當地選擇平等互利、實現雙贏的合作方式是我國對外石油合作取得如此成功的關鍵因素。

三、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石油合作的特點與趨勢

有資料顯示(致遠等,2002),世界主要跨國石油公司控制著世界30%以上的石油工業產值,其貿易量和直接投資金額超過全世界的三分之二,並擁有80%以上的世界石油石化先進技術。經過新一輪的兼並重組,世界前四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英荷殼牌、BP和道達爾菲納埃爾夫的石油產品銷售佔到世界的32%,煉油能力佔世界的19%。進入90年代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國際油氣公司石油天然氣部門的資本支出居公司各部門之首,其比例高達80%以上,有的公司甚至達90%以上,而在油氣部門中,勘探開發支出占整個油氣部門支出的絕大部分。從投資方向來看,它們的跨國投資主要在發達國家間進行。但是,跨國石油公司為了進一步優化配置世界資源,爭奪全球市場,尋求新世紀的利潤增長點,在鞏固已基本飽和的歐美市場的同時,把發展的重點轉向石油工業正蓬勃發展且市場需求旺盛的以亞太地區為主的新興市場,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越南、中國和澳大利亞;歐洲的獨聯體和北海地區;非洲的奈及利亞、安哥拉和埃及;拉美的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巴西等。就投資而言,雖然中東國家和其他地區的產油國的外資也在不斷增加,遠東/太平洋盆地和前蘇聯地區是世界潛力最大的地區,其次是拉美地區。主要原因是:

第一,中東地區多年來戰亂不斷,發達國家的投資轉向更加安全的地區。

第二,濱裏海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還是為世界所公認,濱裏海地區很有可能成為第二個中東地區。為了獲得盡可能多的油氣供應,為了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發展空間,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就通過外交、軍事和政治等手段,以其雄厚的資金為基礎,進軍中亞和濱裏海地區。

第三,中國由於經濟持續高速健康發展,對石油產品需求旺盛,以及南中國海地區石油地質條件非常好,眾多的成油條件在此形成了最佳匹配,發揮了最佳的成油效果,中國逐漸成為跨國石油公司投資的熱點之一。據統計,目前《財富》雜志排名世界前500家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幾乎都在華投資建廠設點,有的公司在華業務發展已初具規模(表2-2)。BP是目前在我國油氣領域投資最大的跨國公司之一。累計投資總額已達45億美元,在華擁有36家合資加油站及多家天然氣合資公司。殼牌在華總投資達17億美元,其中,石油勘探方面的投資超過了6億美元,並擁有20家企業和40家加油站。同時,世界前100家化工公司幾乎也都已在華投資,其中包括巴斯夫、拜耳、杜邦、道化學、阿克蘇-諾貝爾、荷蘭國家礦業(DSM)、恩格哈德等歐美著名跨國公司。

表2-2大型跨國石油石化公司在華投資情況

(據劉劍平等,2003)

第四,非洲,特別是北非的油氣資源非常豐富,近年來,非洲國家的政局在不斷地穩定之中,經濟也在逐步恢復和發展,許多西方石油公司在非洲也有較長的存在歷史。從地域上看,北非與南歐很接近,南歐對北非的油氣有巨大的依賴性,這樣非洲對西方的投資有越來越大的吸引力。

但是,隨著全球油氣資源的進一步大量消耗、濱裏海地區和南中國海地區的石油不確定而導致的勘探開發的步伐放慢和油氣儲采比急劇下降,中東地區的石油貿易將在世界石油貿易中所佔份額越來越大,世界經濟發展和石油消費對中東地區的依賴性越來越大,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也越來越重要。

⑺ 哥倫比亞國家石油公司的經營范圍

1、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主要勘探開發區是拉洛斯和中馬格達萊納有潛力的地區是卡塔通博、佩 圖馬約、聖約格、中和下馬格達苤納盆地。
2、管線建設:公司計劃今後幾年增加對油氣管線建設的投資。
3、石油煉制:該公司共有5座煉油廠,總年加工能力為1391萬噸。

⑻ 國家石油利益的代表——國家石油公司

(1)國家石油公司的興起和發展。
國家石油公司是指那些由國家投資組建、以實施國家戰略目標為使命的石油公司。世界上曾有80多個國家成立過國家石油公司。目前,國家石油公司仍然在世界石油工業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與國際大石油公司一並成為世界石油勘探開發領域的主力軍。在發展過程中,國家石油公司也曾經歷私有化浪潮的沖擊和洗禮,但其中的一些堅持至今,它們已經發展壯大並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從1922年阿根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石油公司以來,國家石油公司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重要性不斷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並成為世界石油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推動力量。
20世紀初,政府對石油工業的介入意味著國家石油公司的萌芽。這期間重要的事件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海軍同英波(斯)石油公司(英國石油公司的前身)簽訂長期購油合同,英國政府進而控制了公司51%的股份;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建立了管理高加索地區重要油田的國家機構;法國政府為接管一戰戰敗國德國的部分石油權益,倡議建立了法國石油公司;義大利政府為尋找石油資源組建本國國家石油公司。
阿根廷是發展中國家創建國家石油公司的先驅。20世紀初,以「七姊妹」為首的國際大石油公司逐步建立起全面控制整個西方世界石油的勘探、生產、加工、儲運、貿易和價格一體化的石油壟斷體系。發展中國家不甘於長期受制於國際大石油的控制和剝奪,收回石油主權運動也從此發端。阿根廷1907年和1918年先後在打水井時發現了石油,政府專門成立石油礦產局以開發油田,這個機構後來改組為國家石油公司(YPF),負責石油的國內外勘探開發活動。
1938年,墨西哥政府沒收外國公司在墨西哥的石油資產,實行國有化,把石油業務交由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Pemex)經營,由此產生了第一家現代模式的石油資源國國家石油公司。之後,隨著非洲獨立運動的開展,收回石油主權和建立國家石油公司的浪潮又在非洲興起。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的成立在當時的西方世界曾引起強烈反響,遭到英美石油公司及其政府政治上的威脅和經濟上的制裁。但是,墨西哥人民和國家石油公司頂住了巨大的壓力,堅持下來,在20世紀60—70年代陸續發現一系列油田,成為世界重要的產油國。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50年代,世界上又誕生了一批國家石油公司。戰後,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讓西歐國家大量使用中東廉價石油,促成西歐能源結構迅速從煤向石油轉變。而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石油大多控制在以美國資本為主的石油「七姊妹」手中。為了打破外國公司對本國石油市場的壟斷,保障本國能源供應,一些西歐國家先後建立起本國的國家石油公司。法國於1945年成立石油勘探局,在本土和法屬殖民地找油。1966年該局發展成為經營石油勘探的公司ERAP,1976年發展成為埃爾夫—阿奎坦公司。1953年,義大利經過近3年的醞釀,在AGIP等國有企業的基礎上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埃尼集團。1950年,奧地利在英美法蘇四國結束對奧地利佔領的時候,建立起國家石油公司OMV。
20世紀70年代是國際上國家石油公司涌現的高潮期。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紛紛成立國家石油公司是這一輪國有化浪潮中最重要的事件。在此浪潮推動下,許多中東資源國都先後實現了石油工業國有化。其中,阿拉伯各主要資源國基本上採取逐步提高國家參股比率的辦法把外國人掌握的石油資產轉為國有。委內瑞拉等國採取先取消租讓制,繼而接收外國石油資產的辦法,把接管來的石油資產交給新成立的國家石油公司管理和經營。有些國家,如委內瑞拉、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甚至完全實行了國家石油公司對本國石油工業的壟斷,不允許外國公司插手。這是世界石油工業的一場大革命。它使長期以來通過租讓制掌握資源國石油資源,控制石油生產,壟斷世界石油市場,操縱石油價格的石油「七姊妹」從第三世界國家的石油上游工業中被攆了出去。由此,世界上絕大多數石油儲量和產量轉到了資源國國家石油公司的手中。
20世紀70年代接連出現的石油危機和高油價,給石油消費大國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也促進了一些發達國家國家石油公司的建立。日本的石油供應基本上來自中東,依賴於外國公司,為了保障石油供應,日本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日本石油公團,著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政府還積極贊助私人企業到國外去開發石油。加拿大是個產油國,但是它的石油生產和銷售掌握在以美國資本為主的外國公司手中,為了對本國石油市場有所控制,加拿大也成立了加拿大國家石油公司。
石油危機促進了歐洲北海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石油勘探和開發。英國、挪威、丹麥等發達國家和馬來西亞、菲律賓、剛果、安哥拉等先後成立國家石油公司來保障本國石油權益。一些發展中國家石油進口國,如斯里蘭卡,在高油價沖擊下也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來控制本國石油市場,減少國際風險。
(2)國家石油公司的特點及發展趨勢。
國家石油公司不同於一般的國有或國營石油公司,不僅是國家所有的公司,而且具有代表國家、維護國家權益、為國家總體利益服務的基本特徵。各國成立國家石油公司的背景和目的各不相同,大體上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發展中的石油出口國的國家石油公司,是在石油工業國有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們的主要任務是代表政府全面接管所有的外資石油公司,對其資產加以經營管理,並進而發展本國的石油工業,為振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第二類,石油依靠進口的國家成立國家石油公司,是為了打破外國石油公司對本國石油供應的控制和對本國石油市場的壟斷,從戰略上保障本國的石油供應。
第三類,油氣資源國成立國家石油公司,是為了代表政府同外國石油公司打交道,受政府委託經營管理石油資產,收回曾經被西方石油公司廉價佔有的油氣資源。
國家石油公司的作用趨向於發展並服從於當時政府具體政策的要求。比如,發展中國家的國家石油公司,其經營活動常常是從石油工業的低技術領域,即銷售部分開始;然後,延伸到相近的技術較復雜的領域中,如煉油;最後,進入最高技術領域的勘探與生產。這成為國家石油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典型模式。
從全球范圍來看,近幾十年來,國家石油公司的自身規模和實力都得到了加強。這期間,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出於提高石油生產效率、保障國家的石油利益和解決自身投資不足等種種原因,國家石油公司出現了私有化和加強國家控制兩種不同趨勢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起,石油領域的私有化從歐洲興起,波及了整個石油領域。英國帶頭領導了向私有化的轉變,廢除了英國國家石油公司,轉向私營。私有化的傾向很快得到加速和擴展,並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雷普索爾公司、道達爾公司、埃爾夫—阿奎坦公司、新加坡石油公司、加拿大國家石油公司和秘魯國家石油公司及義大利埃尼集團。
在石油工業私有化運動中存在兩種趨勢。一種是類似英國、阿根廷石油工業的私有化,是政府放棄對本國石油工業的控制,國家資本退出石油工業,取消國家石油公司。另一種是石油資源國對本國國家石油公司的私有化,反映的是對石油工業管理體制的改革和石油工業的開放,旨在搞活國家石油公司,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加快本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使國家石油公司為本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其石油工業改革開放的基本內容為政企分離,對國家石油公司實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提高效率和效益,但政府保持對國家石油公司的控制權。上游歡迎外資參與勘探和開發,由國家石油公司代表國家維護石油資源的權益;下游開放油品市場,允許外國公司參與競爭,但國家通過國家石油公司對石油進口和市場價格實行一定的控制,對一部分「包袱」性資產予以出售。種種跡象表明,世界范圍的石油工業私有化仍將持續,但是,國家石油公司不但不會消亡,而且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拉美地區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如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秘魯、厄瓜多等,為了振興本國石油工業,恢復和發展經濟,都逐步放寬或解除了對本國能源部門的壟斷控制,推出一系列石油業開發措施,積極鼓勵引進外資與對外合作。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哈薩克等獨聯體國家的石油工業開始對外開放,為外國石油公司和資金、技術介入開辟了新的合作空間。甚至像沙烏地阿拉伯這樣自20世紀70年代實現石油工業國有化以來就一直不允許外國石油公司進入本國勘探開發市場的中東產油大國也開始出現政策松動的跡象。上述國家放寬對本國石油工業的管制、開放本國石油市場的做法為國際大石油公司跨國經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市場。
然而,近幾年來,伴隨著世界油價的不斷攀升,尤其是從2003年以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拉丁美洲國家的石油國有化呼聲日益高漲。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無疑是20世紀石油資源國為保護自身石油權益進行斗爭的延續和升級。查韋斯領導下的委內瑞拉政府,不斷調整石油投資政策,並通過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逐步實現國家對其石油產權的全面控制和石油資源國有化。玻利維亞、阿根廷、哥倫比亞等國也積極響應,不同程度的通過國有化加強了對本國石油資源的控制。
綜合分析國家石油公司的成功案例,多數都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都有本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做後盾。政府在外交、政策、稅收、金融等方面對國家石油公司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同時,國家石油公司代表國家對本國的油氣資源進行管理和經營,維護國家權益,利稅上繳國家。
其次,都依託上游逐步建立起一體化的產業鏈條,實力大增。通常石油儲產量是國家石油公司的最大優勢。世界上擁有石油儲量最大的10大石油公司都是國家石油公司。國家石油公司初創之時,下游非常薄弱。以前,國際大石油公司都是在發展中國家開採石油,然後把原油運送到發達國家去煉制和銷售。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國際大石油公司雖然失去了在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油氣田,卻依然控制著世界石油市場,發展中國家的國家石油公司不得不把原油賣給它們。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墨西哥、伊朗、科威特等國的國家石油公司下大力氣發展下游業務。它們不僅在本國大力發展煉油和銷售,而且還打入歐、美發達國家開拓業務。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不僅在國內擁有6座煉油廠,而且在國外擁有11座合營煉油廠,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德國、瑞典各有一家從事下游的合資公司。下游業務能力甚至超過了一些國際大石油公司。經過20多年的奮斗,上述5家公司的原油加工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98年在世界煉油能力最大的企業中分別居第8、3、10、13和15位。1998年OPEC成員國國家石油公司的煉油能力總計達5.2億噸,油品銷售量達6億噸,徹底打破了跨國大石油公司把持煉油和銷售的局面。
其三,以國際化經營帶動公司快速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石油公司打破只在本國范圍內「守攤」的局限,先後走出國門,到國際大舞台上去參與競爭。在上游參與全世界油氣資源的再配置,在下游爭奪、鞏固和擴大市場份額,並以國際化促進上下游一體化。在這方面,科威特國家石油總公司(KPC)、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和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都是比較突出的。例如,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國際化業務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90—2000年,國際業務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比例由零上升至31.3%,並以此帶動公司的各項業務和整體實力的根本性改變與提升,在2006年度世界500強中排名第86位。
歷經幾十年的摸索發展,各國國家石油公司憑借其資源稟賦優勢,憑借其多年來在石油技術、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積累和儲備,憑借其在開展國際合作和跨國經營中的豐富經驗,已具備相當雄厚的實力,成為世界石油舞台上一支頗具影響力的「國家隊」。
面對未來,國家石油公司除了發揮其上游優勢外,都在努力加快一體化進程和跨國經營步伐,調整和改革石油工業結構,增強自身活力和國際競爭力,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⑼ 巴菲特 都買了中國哪些股票

結緣中國公司
【投資中石油】巴菲特於2003年4月開始分批吸納中石油股份,累計買入23.84億股,金融危機前成功出逃。
巴菲特於2004年買入中石油23.39億股,斥資約38億港元。巴菲特說,「當年入股中石油的價格為20美元,出售價介於160至200美元,總共獲
利35.5億美元(約277億港元),相當可觀。」【投資比亞迪】2008年9月,巴菲特斥資18億港元認購了2.25億股比亞迪股份。
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公司在去年金融風暴發生前出脫中石油股票,報酬率高達700%,不久後投資的比亞迪又讓他一年間賬面獲利13億美元,成為他投資中國的第二個代表作。【看上創世西裝】大楊創世(600233)董事長李桂蓮稱,巴菲特表示要參與經營創世品牌。
大連大楊創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桂蓮2009夏季達沃斯期間在與新浪財經獨家對話時表示,巴菲特表示要參與經營創世股份的品牌。李桂蓮透露,巴菲特已經給其來信表達了合作意向。
巴菲特:希望再找到類似中石油的公司
我們選擇中國公司和標准,和選擇美國公司或者其他國家的公司沒什麼差別:首先要了解這家公司,了解其優勢所在;希望這家公司有長期的競爭力,公司管理層誠實、可信並且穩定;在這些前提下,我們再選擇那些股票具有相對價格優勢的公司。
我們喜歡那些有長期競爭優勢、高資本回報的企業。如果我們能相信它們可以在長期范圍內取得高資本回報,又喜歡它們的管理團隊,同時又能夠以合理價格買入的話,我們就會寫支票。
目前還沒有購買其他高科技股的計劃。中石油和比亞迪兩個投資計劃成績不錯。中石油的投資已經結束了,賺了大約35億美元,希望能在中國再找個類似的公司。對比亞迪的投資還沒有結束,但看好在中國的投資。中國已擁有一些偉大的公司,我們傾向於中國某些出口產品良好的公司,主要是消費者產品。中國已擁有一些巨型公司,它們的市值將超越某些美國公司。

⑽ 分析當前及明年石油的海上運輸的市場狀況

美國《管道與氣體雜志》最新調查表明,世界在建和計劃建造的油氣管道有96434千米。世界能源環境的變化影響著未來的管道建設,據BP2001年的《能源統計評論》,2000全球的天然氣消費增長了4.8%,亞太地區增長最快達8%,中國可能增長了16%;加拿大增長了5.1%;原蘇聯增幅為 2.9%,改變了一直下跌的趨勢。全球的天然氣產量增長了 4.1%,奈及利亞和阿曼由於LNG項目投產,天然氣產量增幅超過50%;土庫曼產量則增長了一倍。
原蘇聯和東歐
原蘇聯和東歐的新建和計劃建造的管道達28967千米。俄羅斯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和出口國,土耳其75%的天然氣消費要靠俄羅斯供應,歐盟國家消費的天然氣有1/3來自俄羅斯。
裏海管道集團(CPC)由田吉茲至新諾沃西斯克的石油管道將於今年投運,全長1579千米。田吉茲油田可采儲量有60億至90億桶,預計2010年日產量高峰可達70萬桶。
土庫曼伊朗天然氣管道工程已進入第二階段,2002年可望每日向伊朗供氣2000立方米。
裏海至波蘭的輸油管道工程進展很快。石油先經由巴庫蘇普薩(Supsa)管道,再通過油輪運往奧德薩,最後再由奧德薩布羅迪管道及其相連的友誼管道運抵波蘭,最終年輸油能力可達4000萬桶。
巴庫 — 第比利斯 — 傑伊漢輸油管道的工程研究基本完成,管道全長1743千米,投資1.5億美元,預計2002年第二季度開工,2004年可把阿賽拜疆的石油運往西方市場。
跨裏海的藍流管道將於明年把俄羅斯的天然氣輸往土耳其,管道全長1206千米,水下部分長約350千米。
計劃中的還有把亞塞拜然的天然氣輸送到土耳其的埃爾祖魯姆霍拉桑,管道全長980千米,該系統將與伊朗天然氣管道和安卡拉以東50公里的藍流管道相連。
BP與俄伊爾庫茨克地方政府合作開發東西伯利亞的柯維克金巨型凝析氣田,雙方計劃建造3000千米管道,管道將進入中國,可能還會連接韓國。這條管道可將對中國的天然氣供應量增加一倍。據估計,柯維克金氣田的儲量達1萬億立方米,2005年至2010年投產。
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十分重視對西歐的天然氣供應。公司還計劃在2010年前投資200億美元,提高本國的管道網路效率,10年內還要再建造1.5萬千米管道。未來15年公司將重點對北方海洋大陸架進行開發。
歐洲建設與開發銀行擬向烏克蘭、俄羅斯、土耳其三方合資公司提供7000萬美元信貸,為阿納聶夫 ? 蒂拉斯波 ? 伊茲梅爾管道修建一條70千米長的復線,使俄羅斯向土耳其和巴爾干國家的供氣量增加到700萬立方米。
亞美尼亞、希臘和伊朗為加強能源合作,三國外長簽署了諒解備忘錄,亞美尼亞和伊朗還表示要建造一條天然氣管道,由伊朗向亞美尼亞出口天然氣。
哈薩克為向中國出口阿克托別油田的石油,計劃建造一條3000千米的管道,項目投資預計達30億美元,但這要取決於阿克托別油田的儲量大小。
在遠東的薩哈林島,俄有7個處於不同開發階段的油氣田,估計天然氣儲量36億立方米,石油儲量10億噸。其中薩哈林1、3區塊的開發項目將要建造2299千米海洋管道,連接日本,預計2006年開始輸氣,2010年日輸氣量可達283萬立方米。
非 洲
非洲在建和計劃建造的管道有8183千米,政治趨於穩定和燃氣發電,使非洲對管道的需求增加。 埃克森美孚承擔了查德的一個最大的項目,今年開始建造1049千米輸油管道,使這個內陸國家的原油通過喀麥隆出口海外市場,管道項目投資35億美元,埃克森美孚擁有項目權益40%。
阿爾及利亞是北非最大的管道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供應國,未來5年將有大量管道工程。包括:為開發陸上阿赫奈特 ? Ahnet ? 氣田而建造380千米天然氣管道,由BP和阿國家石油公司施工;連接豪德-哈姆拉的阿爾澤油田與地中海阿爾澤港煉廠的原油管道,由一個美國阿爾及利亞財團與俄羅斯公司承擔,管道長822千米。
由多家公司參與的西非天然氣管道項目(WAG),投資4億美元,已指定雪佛龍公司為經營者。該管道長804千米,其中新建管道569千米,將通過貝南和多哥向迦納供氣,預計初期日供氣量為283萬立方米。
在南非,沃利(Worley)公司獲得南非薩索爾(Sosal)公司的合同,要建造一條900千米天然氣管道,自莫三比克的特馬內氣田至南非的塞肯達(Secunda)煉廠,明年第三季度開工,計劃在2004年第一季度供氣。目前在南非西海岸新發現的一個氣田正在鑽井,預計將要建造連接氣田和開普敦、薩爾達尼亞港以及位於莫賽爾灣天然氣合成液廠的管道。
西歐與歐盟
西歐將新建管道近5630千米,天然氣供應格局正在發生改變。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天然氣需求增長很快,近期內對基礎設施的需求也在增加。
愛爾蘭的海上科裡布氣田將於2003年投產,目前管道正在義大利南部的一家管道生產廠製造。
在北海,BP的馬格努斯(Magnus)氣田正在安裝一條418千米的天然氣管道。挪威的海德羅公司將為開發格拉納油田,明年將安裝235千米管道;挪國家石油公司為實施克維特(Kvitebjorn)項目,將建146千米管道,處理特羅爾(Troll)油田的天然氣,預計2003年開工。為開發挪威西北的奧爾曼-朗奇(Ormen Lange)氣田,將需要建造多相流管道,該氣田預計要在2007年以後投產。
另外,波蘭、丹麥和挪威的三家公司將組建一個財團,實施230千米的波羅的海管道工程,把丹麥和挪威的北海氣田與波蘭西北部的涅霍爾茲(Niechorz)連接起來。波蘭過去主要靠俄羅斯供應天然氣,為了能源供應安全,波蘭目前正同荷蘭和德國就天然氣供應進行談判。
加拿大
加拿大在建和計劃建造的管道有7597千米。美國近期完成的5個主要天然氣管道項目增加了兩國之間的天然氣貿易。
加拿大為阿爾薩巴斯卡(Althabasca)油砂開采項目建造的克里多爾(Corridor)管道,長455千米,已完成了40%,預計2002年投運。整個系統把馬斯基格礦與斯科特福德(Scotford)煉制加工廠連接起來。
為了將新斯科舍的海上天然氣供應新布倫瑞克、魁北克和安大略市場,計劃在魁北克建造262千米管道。
帝國石油公司已得到正式批准,要建造251千米管道輸送冷湖的攙稀瀝青,同時建造156千米管道由哈迪斯蒂向冷湖輸送液態輕烴,該項目目前正在進行市場研究。
中南美洲
在該地區,南美各國新建和在建管道有3855千米,墨西哥有1609千米。兩個地區都有可觀的原油儲量和未探明天然氣儲量。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智利和玻利維亞的天然氣市場十分活躍。
智利已經有兩條跨國天然氣管道,計劃還要建幾條管道。一條是連接巴西和玻利維亞的管道,另一條則要從阿根廷的巴拉那至巴西的烏魯瓜尼亞納。
隨著美國天然氣需求的增長,1998以來,墨西哥的管道出口能力增加了70%,為擴大兩國間的貿易,一些項目紛紛出台。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表示,要增加天然氣產量,計劃在2004年實現零進口。
一個主要項目是將連接阿根廷和巴西的565千米管道兩端各延長25千米,一端是向特莫發電廠供氣,另一端是特里溫福石化廠供氣。
安然公司計劃自哥倫比亞北部海上氣田建一條527千米管道,把天然氣引向巴拿馬的科隆,向計劃興建的熱電廠供氣。
在秘魯,卡米西(Camisea)天然氣項目將需要建造兩條跨安第斯地區管道,把天然氣和凝析液輸送到首都利馬,從卡米西至潘帕-克拉里塔的液體管道長540千米,預計明年開工,2003年投產。
中 東
中東未來的天然氣出口將推動近期的管道建設,該地區在建和計劃建造的管道總共有13022千米。最近剛竣工的伊朗 ? 土耳其管道長2574千米,7月31日已開始輸氣。阿曼氣體公司計劃建造一條707千米的管道,把沙赫-勞爾(Salh Rawl)氣田與阿拉伯海的濱海城市沙拉拉連接起來。預計2002年第三季度通氣。雖然中東產油國不希望外資介入本國石油業,但這些上百億美元的大項目促使它們改變態度,沙特就已同埃克森美孚、大陸、殼牌等跨國公司開始合作。
亞 太
未來20年,亞太地區天然氣的需求將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新建和計劃建造的管道達27595千米。印尼和新加坡已正式達成協議,由西納土納17個海上氣田通過656千米管道向廊裕島供氣。另外,蘇門答臘的3個氣田也要在2003年之前向新加坡供氣。西納土納系統還要建立第二條管道,與未來的東南亞國家供氣網路相連。
今年6月,馬蘭帕亞項目已經開工,從菲律賓的海上生產平台建造通往呂宋島的天然氣出口管道,全長505千米。
全球的經濟衰退延緩了馬來西亞-泰國的管道項目,但並沒有放棄的跡象。這個項目要建兩座氣體分離廠,還要建一條360千米管道,將天然氣運出馬泰海上聯合開發區。
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官員現與菲律賓談判,打算通過卡馬哥(Camago)-馬蘭帕亞南中國海管道,把馬來西亞東部的沙巴同菲律賓的巴拉望連接起來輸送天然氣,馬蘭帕亞氣田將於10月投產。
中國的西氣東輸工程全長4000多千米,將把塔里木盆地、鄂爾多斯盆地的天然氣輸送到長江三角洲、上海及其周邊新興天然氣市場,預計在2005年竣工。
聯合加州公司計劃斥資9億美元,建造一條天然氣出口管道,把孟加拉東北部與印度新德里地區連接起來,該管道全長1350千米,其中350千米在孟加拉境內,1000米在印度境內,年輸氣量可達50億立方米。
印度石油公司也有幾個要開發的管道項目,如從瑟拉亞至馬圖拉的原油管道,為科雅里(Koyali)項目增建的兩條管道。
在越南,為了確保外商投資的海上南崑山盆地油氣田明年投產,將要建造一條360千米管道,把天然氣輸送到南部的胡志明市。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是亞太的一個熱點,也是國際投資者的首選,近期有100億美元投資用於新油氣田的開發。最有影響的基礎設施項目之一就是達爾文到蒙巴的管道,長約2000千米,還有提升蒙巴至阿德萊德管道輸送能力的工程。預計2004年投運。
澳大利亞三家電力能源公司達成協議,要在維多利亞至阿德萊德之間建造660千米天然氣管道,預計2003年開始輸送維多利亞氣田的天然氣。
杜克(Duke)能源國際公司,計劃在維多利亞和南澳大利亞州之間建造416千米天然氣管道,估計投資1.32億美元,預計工程在2003年竣工。
菲利普斯等公司已達成意向協議,要建500千米海上管道,為新建的達爾文LNG廠提供天然氣,預計自2005年開始供氣,為期20年。
澳大利亞管道托拉斯首席執行官最近宣布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要將天然氣管道系統與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昆士蘭、南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連接起來,使澳東部地區的用戶用上西澳大利亞邊陲東部所有盆地的天然氣。
杜克能源公司計劃在今年12月開工建造塔斯馬尼亞天然氣管道,該管道長735千米,其中陸上部分長430千米。另外305千米將橫跨巴斯海峽,管道將使貝爾發電廠改造為燃氣電廠,預計在2002年6月竣工。(《石油商報》) 我國船舶工業造船產量已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三位,在世界船舶工業中所佔份額由2000年的6%提高到2005年的20%。到2015年我國的船舶產量將達2400萬載重噸,達到「世界第一」。造船業高速發展主要有以下一些誘發原因:一是中國對鐵礦石等原料的巨大需求,導致散裝貨船供不應求;二是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原油進口國,政府要求原油進口50%要自己運輸,導致對油輪需求增大;三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造成集裝箱船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