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現在買什麼樣的基金好
在現在的大盤形勢下,我建議你做基金定投,這樣可以進一步分散風險,也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保證一定的收益,
基金定投:可以積少成多
銀行的"基金定投"業務是國際上通行的一種類似於銀行零存整取的基金理財方式,是一種以相同的時間間隔和相同的金額申購某種基金產品的理財方法。基金定投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平均投資成本,因為定投的方式是不論市場行情如何波動都會定期買入固定金額的基金,當基金凈值走高時,買進的份額數較少;而在基金凈值走低時,買進的份額較多,即自動形成了逢高減籌、逢低加碼的投資方式。
長期下來,每月的分散投資能攤低成本和風險,使投資成本接近大多數投資者所投成本的平均值。在這種情況下,時間的長期復利效果就會凸顯出來,不僅資金的安全性有保障,而且可以讓平時不在意的小錢在長期積累之後變成"大錢"。
例如:投資者每月只在基金定投業務中投資300元,假如所投基金的未來平均收益率為5%,投資五年之後,投資者所能獲得的資金總額將達到20427元。即使不考慮延期投資的成本降低因素,其實際投資收益率仍將達到13%。另外,基金定投的辦理手續十分便利。目前,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和民生銀行等都開通了基金定投業務,並且進入的門檻較低,例如工商銀行的定投業務最低每月投資200元。
現在是公認的做基金定投的好時機,但是關鍵的是你怎麼利用定投來幫你賺錢,
我個人的看法是做基金定投組合,可以進一步的分散風險,提高收益,
我給您推薦的是華夏回報(混合型)和嘉實300(指數型)
華夏回報在最近一年的時間內,總體規模較高於同類基金的規模;分紅風格方面的表現為在整體基金中偏好分紅。在風險和收益的配比方面,該基金的投資收益表現為很高,在投資風險上是非常小的。
在該基金資產凈值中,投資的股票資產佔比。華夏回報基金經理的管理綜合能力非常強,穩定性好。在選擇基金投資對象方面,偏好投資大市值類的股票,該類型股票具有成長與價值的混合性。該基金重倉股的集中程度中,股票所屬行業集中度集中度一般。
從該基金所屬基金公司的總體管理水平來看,該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基金整體收益稍大於其他基金公司平均整體收益,收益差異度稍大於平均水平,整體風險水平等於平均水平。
所以,建議您推薦買入並長期持有該基金。
在指數基金裡面,嘉實300是當中的佼佼者, 關於這個基金的種種分析,相信你也已經看過了,
推薦指數基金是原因有:
1,按照大盤現在的點位,已經不可能再出現大幅下跌
2,我國的基金經濟面並沒有改變,投資嘉實300,可以享受大盤藍籌上市公司的高速成長的利潤
3,現在的行情,定投指數基金必須在3年以上,這樣才能保證獲得收益
我個人覺得這個定投組合還是不錯的。
『貳』 介紹一下中國股票市場的發展歷史
中國證券市場從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三個時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證券市場,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灣證券市場,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灣證券市場,形成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三個階段。
1.1870—1949年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股票是洋人發行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商開始在中國興辦工商企業並開始發行股票。最早在中國設立股份銀行的是英國匯豐銀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設立總行,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187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買賣外商股票的的經紀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為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由於帝國主義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放鬆了對中國市場的控制,中國民族工商業迅速發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發行,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條例,證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規。當時的上海股票商業公會設在上海二馬路一帶(今九江路)。最初有會員12家,後增至15家,會員繳納12兩白銀作為公會資本,每月還要交會費2兩。交易品種包括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及外匯等等。交易方式是現貨交易,交易時間為上午9——11時,手續費按1%—5%收取。這標志著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第一家現代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1920年孫中山先生與虞洽卿聯名向北洋政府申請成立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集資500萬元,於同年7月1日開業,經營品種除證券之外還有金銀、皮毛、花紗布、糧油等等。與此同時,上海股票商業公會也根據北洋政府頒布的《證券所交易法》改組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集資300萬元,經紀人有55名,主要經營北洋政府發行的公債。這兩個交易所業務興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業半年就賺了100多萬,引起了各方面投資者的注意,各種證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後春筍般的建立起來,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隨後全國一些大城市陸續建立了證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當時的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資本200多萬元,分為10萬多股,由天津和上海兩地籌資,理事長為曹錕之弟曹均,滬方代表由孫棣三擔任,監督人為天津一位巨紳。當年10月1日在天津東馬路開業,先是買賣公債,然後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興盛一時。
1921年秋,風雲突變,當時上海先後興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發行股票成立了信託公司,因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而倒閉,引起了連鎖反應,上海有近百家證券物品交易所倒閉,只剩下包括上海貨商交易所在內的十幾家。天津的證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價暴跌、交易所倒閉之風的影響,於1922年停止了營業。後來人們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託公司的倒閉風潮稱為信交風潮,這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以前中國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個證券市場。香港是開業最早的證券市場,1891年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成立,1914年易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個證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軍佔領,這兩個交易所停止活動。1947年兩個交易所合並,成立了香港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實際上,香港從1866年開始股票買賣到1947年香港香港證券交易所成立這一階段,市場規模很小。
2.1950—1980年
1949年6月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為了穩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軍管會接收和清理了原國民黨時期的證券交易所,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該所於1949年6月正式營業,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這兩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對融通社會資金,恢復生產起了積極作用。1950年以後金融和物價趨於穩定,證券交易減少。1952年天津證券交易所並入天津投資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業。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大陸的有價證券是國家發行的公債,但只能還本會息不能買賣和轉讓。80年代中國大陸又興起國債、企業債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證券市場是1949年以後一部分內地資金的轉入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但市場狹小,銀行信貸是各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營業額410萬美元(約3200萬港元),1967年8月31日恆生指數曾降至58.61點,香港證券交易所曾兩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經濟增長,使證券市場成為地方實業重要的資金來源,1969年平均月營業額2720萬美元(約2.12億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遠東證券交易所開張。
1971年9月15日金銀證券交易所開業,1972年九龍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開業,在如此狹小的地區擁有四個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見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發展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港英當局和中外財團的投資迅速增長。1972年香港四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種,當年上市的就有98種,成交額達到43.397億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額達到482.17億港元,比1968年增長了53倍,總市值達到了1734.5億港元。在這期間香港股市也經歷了1973年和1982年的兩次暴跌。
1980年7月7日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冊。1978年以後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促進了香港的進出口和轉口貿易,香港房地產興旺,恆生指數又恢復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達到1810點,成交額達到957億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寧事件和撒切爾夫人訪華引發的所謂「信心危機」發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恆生指數跌至750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公布,人心穩定,恆生指數又上升到1200點。
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949年國民黨當局逃到台灣以後,通過發行所謂「愛國債券」促進證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證券市場是從1953年開始的。台灣當局為了把地主的土地轉換給農民,對地主實行贖買政策,以七成稻穀實物債券和三成的公營事業股票(主要是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台灣農林四大公司)換取地主的土地。當時地主所得的債券和股票,連同台灣當局發行的愛國公債共22億新台幣,地主對其所擁有的股票不感興趣而大量開價出售,場外交易的商行應運而生,最繁榮時達到二三百家。
3.1980—1997年
1981年10月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選舉了第一批成員,經過三年,原來的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停止營業,1986年4月2日聯交所正式開業,並亨有在香港建立、經營和維護證券市場的專營權,使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新時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納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開始向國際金融市場邁進。
當時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證券330種,其中260種是普通股票,21種是認購權證,7種是公司債券,1種是政府債券,36種是單位信託,5 種是優先股。1987年恆生指數接近4000點,但由於美國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災,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點,1990 年重新恢復到3500點。90年代香港股市雖然也受到各種外界影響,但搞風險能力較強,1992年恆生指數曾達到12000點,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隻股票,其中包括綜合企業、航運貨倉、酒店飲食、金融投資、地產建築、零售傳播、電子玩具、工業和公用事業九類,此外還有基金16隻,認股權證36 只,中國H股22隻,共624隻。
台灣股市80年代初的加權指數在400至500點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點,此後幾乎是翻倍的的增長,1987年達到4673 點,1988年8789點,1989年10773點,1990年12495點,終於暴發了一次暴跌,從90年2月的12682點跌到10月份的2485 點,跌幅達80%,到年底又回復到4530點,當時的355家證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損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中國境內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灣四個證券市場。
1981年中國政府開始發行國庫券,1984年7月北京天橋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這是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證券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到1989年全國發行股票的企業達到6000家,累計人民幣35億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河北、安徽、湖北、遼寧、內蒙古等省市,其中債券化的股票佔90%以上,經正式批準的比較規范的股票發行的試點企業有100多家。
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陽信託投資公司率先開展了債券買賣和抵押業務,到1988年全國61個大中城市開放了國庫券流通市場,1989年全國有100多個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機構開辦了國庫券轉讓業務,1990年全國累計發行各種有價證券2100多億,累計轉讓交易額318億,證券中介機構網點達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動報價系統(STAQ)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營業,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啟動階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銀行信託投資公司靜安業務部開始了股票櫃台交易,主要交易飛樂音響和延中實業兩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萬國、振興三家證券公司成立從而初步形成了場外證券交易市場。到1990年上海市場上有延中實業、真空電子、飛樂音響、愛使電子、申華電工、飛樂股份、豫園商場、鳳凰化工等8隻股票進行交易,這就是所謂的老8股。
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時除老8股之外,還有89年保值公債三種,87至91年國庫券四種,工行債券六種,交行債券一種,中行債券兩種,建行債券一種,還有上海石化、氯鹼化工等企業債券十四種。深圳證券市場從1987年啟動,到1990年已有發展、萬科、金田、安達、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開交易,證券公司12家,營業網點16 個,深圳與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債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繼開放股價,同時在兩個交易所進行規范化的場內交易,兩地綜合指數分別達到1429點和312點,到11月又分別回落到 386點和164點。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隻,B股9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隻,B股9隻。1993年2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又上升到1558點和369點,同時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隻,B股22隻,國庫券5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隻,B股19 只。
1994年7月29日滬深股市在擴容的壓力下分別降到325點和94點,從8月份管理層提出暫停發行新股等三項政策,兩市指數在9月份又上升到 1052點和210點。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隻,B股32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5種,期貨10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隻,B 股18隻,基金8隻,國債期貨15種。
1995年初由於大量資金雲集國債期貨市場,深滬股市分別降到524點和122點,5月18日國務院宣布停止國債期貨交易並處罰違規的券商,3天之內滬深股市指數上升到927點和175點(成份指數1473點),到95年底在滬深證券市場上市的證券達到460個,全年累計成交額64097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隻,B股35隻,基金12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 只,B股34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7種。
1996年初滬深股市指數在522點和104點徘徊,但是隨著宏觀經濟的好轉和 97年香港回歸以及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大次代表大會即將召開,兩市指數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別達到1258點(30指數3064點)和476 點(成份指數4522點)。96年底,滬深兩市上市的證券達到667個,全年成交額41610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隻,B股42隻,基金15 只,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隻,B股43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9種。
1997年5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分別達到1510點(30指數4286點)和520點(成份指數6130點)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隻,B股48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隻,B股51隻。中國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金融界的極大關注,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發展股份制進行企業改革之後,證券市場將進一步發揮它的籌資和融資功能。
拓展資料:
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開始發展。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中國證券市場作為一個新興的高速成長的證券市場,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結算網路覆蓋了全國各地。證券市場交易技術手段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全國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也已經建立。證券市場在促進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中國證券市場-網路
『叄』 影視傳媒概念股有哪些
華聞傳媒(000793): 媒體資源優質而豐富投資虧損拖累本期業績
收入毛利率雙增長投資虧損拖累凈利潤增長 2011 年上半年,公司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8%,銷售毛利率同比增長3.9PCT,收入與銷售毛利率的共同增長帶動毛利潤同比增長32.2%。受益於規模效應,公司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同時下滑,兩者對凈利潤增長率貢獻37.8PCT。由於公司公允價值變動和投資凈收益共帶來2347 萬元的虧損,影響了凈利潤的增長率-53.5PCT,導致公司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增長率最後為23.63%。
傳播與文化業務是公司收入與利潤的來源 2011 年上半年,公司傳播與文化業務共計貢獻了收入的78%,貢獻了毛利潤的91%,特別是其中的信息傳播服務業,雖然只貢獻收入的59%,卻貢獻了毛利潤的78%;公司大宗商品貿易屬於微利業務,2011 年上半年毛利率僅為7.7%,該業務貢獻了收入的15%,卻只貢獻了毛利潤的3%,而在2010 年,該業務虧損,毛利率為-5.1%;由於上
游氣源價格的上漲,燃氣生產與供應毛利率逐年下滑,2009 年毛利率為29%,2010 年僅為19%,2011 年上半年仍維持在19%的水平,遠低於公司整體36.7%的毛利率。
公司媒體資源優質而豐富共有「五報四刊」與公司簽訂有獨家經營權,子公司時報傳媒與證券時報社簽訂有《經營業務授權協議》,其中《華商報》、《新文化報》、《華商晨報》、《重慶時報》、《證券時報》是公司主要收入來源。公司合作的報紙既有區域性主流報紙:《華商報》(陝西)、《新文化報》(吉林)、《華商晨報》(遼寧)、《重慶時報》(重慶)、《大眾生活報》(天津),又有全國性專業財經報紙。並且公司所合作的報紙質量優秀,區域性報紙除《大眾生活報》因面向中產階級,發行量只有20 萬份外,其它報紙發行量均在35 萬份以上,特別是《華商報》發行量高達60 萬份,在中國廣告協會公布的《2010 年度中國媒體單位廣告營業額前100 名》中名列第24 位,而《證券時報》則是中國四大證券報紙之一,是中國證監會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中國保監會指定披露保險信息的報刊。這種「區域性+專業性」的資源組合,有助於公司分散經營風險,保證業務穩定增長,並且由於報紙覆蓋對象定位明確,具備細分市場競爭優勢,有利於吸引廣告客戶。公司與5 家主要報社是按照廣告分成模式簽署協議,並簽訂有最低付款金額,這種模式將報社與上市公司利益緊密相聯,有利於提升報社主動性,保證報紙的高質量,促進報紙發行與廣告收入的穩步增長。
投資虧損拖累本期業績報告期間公允價值變動帶來-802 萬元損失,主要由於公司持有中國平安股票股價下跌影響。如果按8 月12 日中國平安的收盤價測算,公司公允價值變動帶來損失將增加至1513.07 萬元。報告期間投資收益為-1546 萬元,主要因為公司套期保值帶來1916 萬元虧損。
股權變更已完成新股東與公司業務具有協同效應 2011 年5 月12 日,上海渝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協議轉讓方式受讓首都機場集團持有的公司267,205,570 股股份,本次股份轉讓完成後,首都機場集團將不再持有公司的股份。上海新華聞和上海渝富為公司的並列第一大股東。上海渝富控股股東國廣環球傳媒控股有限公司背後股東包括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浙報傳媒集團等,均與公司主營業務同處於傳媒行業,具有經營協同效應。
中視傳媒(600088):影視業務市場化轉型初見成效
轉型突破初見成效公司制訂了「以影視業務為突破口,帶動三大主營業務協調發展」的戰略,影視業務正向「面向市場、背靠央視」轉型。雖然由於《歡樂中國行》欄目停止了室外錄制形式,使得2011 年上半年的影視業務收入同比下降了19%,但電視劇的轉型初戰告捷,《中國地》在央視一套的晚上黃金時間播出,收視率超過了4%,並創造了央視一套今年3 月以來單日收視率最高值,播映期間在全國的收視率位居首位。也為二輪銷售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俠隱記》、《孔雀翎》、《梨花淚》和《香格里拉》等優秀電視劇也在央視一、八套電視劇場陸續播出。
影視業務收入和毛利率增長將上新台階隨著下半年和明年更多精品電視劇的製作和播出,我們預計公司的影視收入將和毛利都將邁上新的台階。公司和中央電視台版權轉讓及製作關聯交易的上限從2010 年的2 億元(實際完成1.81億元)提高到2011 年的3 億元,也預示著影視收入的大幅增長空間。相比同行業公司,2011 年上半年華策影視的電視劇業務的毛利率為65.7%,華誼兄弟電視劇業務的毛利率為50.2%,公司影視業務上半年17.6%的毛利率具有很大的改善彈性。
門票提價催化旅遊業務潛能展現 2011 年上半年旅遊業務收入6622 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77%。其中無錫影視基地收入為5925 萬元,南海影視城收入為697 萬元。從2011 年8 月1 日起,無錫影視基地的門票價格上調,三國城門票從70 元上調到90 元,水滸城門票從65 元上調到85 元,三國水滸景區聯票從120 元上調到150 元,提價幅度在25%-30%。門票單價的提高將會促進無錫影視基地的總體收入增長。而未來隨著景區內表演節目內容的更新,作為國家5A 級景區的無錫影視基地的潛力還遠沒有被充分挖掘,相比華東的周邊景區,年入場人數和收入都有相當大的增長空間。
『肆』 中國未來股市能跟上美國嗎
中國未來股市能跟上美國嗎?美國股市大跌,以及股市將牽動經濟下行。
他發推特說,去年3.7萬美國人死於普通感冒,每年平均死亡人數在2.7萬至7萬之間。一切都沒有關閉,生活和經濟繼續。
「現在才有546例確認新冠肺炎病例,22人死亡。想想吧!」
這個想想吧,就是說給做空和看空美國股市和經濟的投資者聽的。
美國股市沒聽他的話,止不住的跌。
但特朗普最不開心的事情,還不是美國股市跌,而是美國股市大跌,中國股市卻在漲。他的推特對做空中國股市失靈了,對做多美國股市也不靈了。
你漲我跌最可恨,這樣的心情,炒股的很多人都曾有過體會:
真正的不開心並不是賺和賠,而是別人比你賺更多,比你賠的少。我虧30萬,你虧80萬,我彷彿賺了50完。我賺30萬,你賺80萬,關燈吃面。
可以負責任地說,特朗普還會不開心下去,直到告老還鄉。
如果美國股市和中國股市是兩條線,我們不能說美國會從3萬點往下走,我們會從3000點往上走,然後兩條線相交。但中國股市和美國股市兩點相交前,中國股市要快速往上走,美國股市會走得慢,等著我們去接近的這個大趨勢——
不會有改變。
前段我曾在旗幟鮮明唱多中國股市的一個稿子里說,現在,要用大格局去看中國股市,而不是用傳統的估值模式。對中美股市的未來預期,也是這個邏輯。
打仗,當然要看眼前的兵馬糧草與敵強我壯還是不壯,但幹革命,大時代分水嶺上,要看大趨勢,看大方向。如果只看兵馬糧草這些,誰能看到雪山草地的勝利。
經濟也是一樣。平時,當然看技術指標、GDP數字、債務等等等。但到大節坎上,這些都不重要了,要越過問題看大方向,有多少人,能折騰多少生產和消費。
中美經濟和股市,現在就在這樣的分水嶺上,實際上也不是現在了,而是從有位老人在南海邊就開始了。只不過,現在比賽到了沖刺的關鍵時候。
為什麼對中國這么有信心?來看一看大趨勢,大方向。
先用比較接近華商韜略頭條的語言來一段大道理:技術創新驅動經濟,中國將在未來走在相對美國的前頭。
英國人口學家、經濟學家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曾因一個深深的憂慮聞名於世:「人口增長超越食物供應,會導致人均佔有食物的減少,最弱者就會因此而餓死。」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指出了馬爾薩斯的短視之處,稱他「從未預料到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技術奇跡……技術的進步拓寬了生產可能性邊界」。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的經濟增長就開始科技驅動了。
1950年代,美國的房子、汽車等等衣食住行基本設施,如果算普及率和經濟貢獻,基本就和我們現在差不多了,甚至更高。
此後,其經濟增長,基本上都是技術驅動的升級換代和新消費、新生產、新經濟,比如汽車、信息科技等等。這期間的美國,某個角落某個人的靈光閃現,便隨時掀起一場產業和經濟變革,甚至一輪全球科技產業的興衰交替。
比如,1957年秋天,八位年輕人在美國加州的農地里成立了一家做集成電路的新公司Fairchild(仙童)。之後,八個年輕人中的諾伊斯和摩爾又獨立創辦英特爾。這類橫空出世的、當時不起眼的發明、創新,就對美國經濟起到巨大影響。
喬布斯曾比喻仙童半導體公司「就像個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美國的經濟,尤其最近20來年的增長驅動器,幾乎可以說就是那朵蒲公英飄揚的種子不斷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我們從南海邊畫圈到現在的經濟驅動,科技創新當然有功勞,但主要還是靠基本設施和基本建設。而現在,我們走到了更靠科技創新驅動的大時代分水嶺上。
『伍』 想在工作之餘投資點東西,請幫忙推薦一下,基金,股票,證券什麼的。
每個人告訴你的可能都不一樣。如果有一樣東西能收益高又不會虧,那可能大家都去賺去了。可是沒有,每個人都在摸索,我估計有,別人自己去賺去了也不會告訴你了。你想要投資,就是這樣問個問題,你期望別人怎麼回答你呢?什麼什麼很賺錢,這能信么?還不如自己老老實實買幾本投資入門的書,然後到專業的投資網站找找新手入門的資料,好好了解下基金,股票到底是怎麼回事。然後再著手投資。這樣,你自己心裡起碼有底。別人告訴你買哪個哪個,那隻是別人的觀點,而且可能今天那個好,明天就不好了。而且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就去告訴別人了。相信別人還不如相信自己。不是么?
『陸』 我想知道哪些板塊或者是哪些股票適合中長期投資,請說明原因。
新興產業:
中材科技:特種纖維,復合材料,風電葉片,業績預告1.3元
富春環保:杭州垃圾發電,業績預告1.07元
禾盛新材:家電彩鋼板,成長性,業績預告0.76元
國電南瑞:電力自動化龍頭,業績預告0.75元,華商盛世成長、嘉實增長、天治創新先鋒、大摩領先優勢等牛基四季度增持,10送10派1
東方電氣:核電,業績增長預告1.15元,華夏優勢增長、匯添富策略增倉
華東數控:數控機床龍頭,全球只有德國博格機床廠是競爭對手,業績增長預告0.63元
中國南車:高鐵,業績增長預告0.24元
航天信息:華夏大盤增倉
東軟集團:軟體技術,未來5年外包業務年增速45%,業績預告0.48元,
航空動力:航空發動機製造,資產業務整合機會,業績預告0.44元
恆瑞醫葯:生物醫葯、新葯龍頭
雲南白葯:生物醫葯,嘉實優質企業增倉
新和成:原料葯,信達澳銀增倉
特變電工:特高壓電網,業績增長預告0.92元
軟控股份:信息技術,嘉實增長增倉
登海種業:農業、生物育種,華商盛世成長增倉
葛洲壩:水利,華夏策略精選增倉
業績增長:
麗珠集團:醫葯企業,新疫苗、新葯上市,業績預告1.63元
蘭花科創:業績增長,市盈率低
平煤股份:煉焦煤,估值便宜,穩定增長,業績預告1.35元
寶莫股份:聚丙烯醯胺提供商,採油助劑和水處理化學品,業績預告0.52元
正泰電器:低壓電器龍頭。超跌次新股。
消費升級:
瀘州老窖:四大名酒,業績預告1.49元
東阿阿膠:最大阿膠生產企業,業績預告0.97元。華夏優勢增長、嘉實優質企業、泰達宏利增倉
宇通客車:客車製造龍頭,新能源汽車,業績預告1.57元
伊利股份:奶製品龍頭,業績預告0.97元
蘇寧電器:家電零售龍頭
重組整合:
ST東盛:中葯,清理債務,扭虧轉盈
ST唐陶:1月5日證監會批復重組方案,資產注入,凈利大增
ST能山:電線電纜,華能入主
*ST秦嶺:陝西水泥龍頭,資產注入,業績預告0.35元
*ST傳媒:出版,1月20日工信部計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將股份全部轉讓給湖南信託,承諾12個月內資產重組
*ST中房:與中國交運建設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