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京杭運河開鑿年代
開鑿歷史 京杭運河的開鑿經歷了3個大階段:①公元前5世紀,由吳國開鑿的邗溝 , 從今揚州附近的邗溝引長江水向北流,經高郵、寶應、淮安入淮河,溝通了長江和淮河。②7世紀初,隋朝定都洛陽,605年開通濟渠,把洛水東引入黃河,再從黃河引水至今河南滎陽北,經鄭州、開封折向東南直到江蘇清江(淮陰)與邗溝相通,長約1000多千米。後又於 608 年鑿永濟渠,從洛陽向東北,經武陟、新鄉、汲縣到山東臨清,北上到天津 、河北涿郡, 全長約1000千米。610年,又從江蘇鎮江經丹陽直達浙江杭州 ,開鑿了一條長約400千米的江南運河 。至此 ,從北京繞洛陽南達杭州的京杭運河全部開挖完成,全程長2700多千米。③元代全國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以後,為了縮短從北京到杭州繞道洛陽的航線,1283~1293年,先後挖通了北京到通縣的通惠河、山東臨清到東平的會通河、東平到濟寧的濟州河。把運河改成直線後,比隋代京杭運河縮短了900多千米。
❷ 楊廣開鑿京杭大運河,真的動用了幾百萬農夫嗎
歷史的痕跡,往往都是掌握在下一任君王手裡,君王讓怎麼寫就怎麼寫,史官只是一個間接的記錄者,所以隋煬帝到底是昏君還是庸君,還是暴君呢?那麼請接下來看。
考官正在批閱考生的考卷
此外,楊廣通過開創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給民間高手一個嶄露頭角的機會,這開創了教育史上的先河。不然,如果我們生活在古代,可能我,你,他,現在都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作(只有當農民一條出路可走)。而且,科舉制可以說是為現今的高考制度奠定了基礎。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高考是唯一一個,不看臉,不看爹,不看錢,只要你有本事,有能力,一樣的一飛沖天,開始人生轉折,這也得給楊廣記一功吧!
總的來說,不管是功也好,過也好,楊廣至少讓國家的發展在前進,而不是倒退。而歷史的成與敗,不用自己傳唱,就讓他人傾訴,其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但從中國歷史的發展角度來說,楊廣依舊是功不可沒的帝王之一。
❸ 京杭運河煤運需求行情
勤奮
1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2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韓愈
3 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卡萊爾
4 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華羅庚
5 好學而不勤問非真好學者。
6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7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 眠 --達·芬奇(義大利)
8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 -郭沫若
9 靈感不過是「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列賓
10天才不是別的,而是辛勞和勤奮 —— 比豐
11謹慎和勤奮帶來好運 —— 英國
12科學是為了那些勤奮好學的人,詩歌是為了那些知識淵博的人 —— 約瑟夫·魯
13沒有人會因學問而成為智者。學問或許能由勤奮得來,而機智與智慧卻有懶於天賦 —— 約翰·塞爾登
14沒有任何動物比螞蟻更勤奮,然而它卻最沉默寡言 —— 富蘭克林
15勤奮的人是時間的主人,懶惰的人是時間的奴隸 —— 朝鮮
16勤奮和智慧是雙胞胎,懶惰和愚蠢是親兄弟 —— 民諺
17天才絕不應鄙視勤奮 —— 小普林尼
18勤奮者廢寢忘食,懶惰人總沒有時間 —— 日本
19智慧源於勤奮,偉大出自平凡 —— 民諺
20我在科學方面所作出的任何成績,都只是由於長期思索、忍耐和勤奮而獲得的 —— 達爾文
21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民生在勤.——張少成
22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華羅庚
23在藝術上我決不是一個天才。為了探求精深的藝術技巧,我曾在苦海中沉浮,漸漸從混沌中看到光明。蒼天沒有給我什麼獨得之厚,我的每一步前進,都付出了通宵達旦的艱苦勞動和霜晨雨夜的冥思苦想。——范曾(當代書畫家)
24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華羅庚
25我們每個人手裡都有一把自學成才的鑰匙,這就是:理想、勤奮、毅力、虛心和科學方法。 ——華羅庚
26對搞科學的人來說,勤奮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現代橋梁工程專家)
❹ 京杭大運河是幾年開鑿的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春秋末期。運河最初開鑿的部分位於紹興市(越國都城)境內的山陰古水道,始建於春秋時期。胥溪、胥浦也是大運河最早成形的一段,相傳是以吳國大夫伍子胥之名命名。當時統治長江下游一帶的吳國末代君主夫差,在吳國早已攻克楚國、越國之後,擋在他面前的只有齊國,夫差為了北伐齊國,爭奪中原霸主地位,他調集民夫開挖自今揚州向東北,經射陽湖到淮安入淮河的運河(即今里運河),因途經邗城,故得名「邗溝」,全長170公里,把長江水引入淮河,成為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運河就是為水上運輸而生的。吳王此後在艾陵(今山東泰安)打敗齊國。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率精銳大會諸侯,與晉爭霸,結果吳國被越國偷襲所滅。夫差雖然身死,但是他留下來的不僅有揚州的雛形,而且這些運河至今仍在使用,成為京杭大運河的「第一期工程」。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紀初隋煬帝統治後,遷都洛陽。為了控制江南廣大地區,使長江以南地區的豐富物資運往洛陽。(1)廣通渠,從長安至潼關東通黃河。以渭水為主要水源。(2)通濟渠,從洛陽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3)山陽瀆,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市淮安區),徑直向南,到江北的江都(今揚州市)西南接長江。(4)永濟渠,在黃河以北。從洛陽對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紀末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了使南北相連,不再繞道洛陽,元朝花了10年時間,先後開挖了「洛州河」和「會通河」,把天津至江蘇清江之間的天然河道和湖泊連接起來,清江以南接邗溝和江南運河,直達杭州。而北京與天津之間,原有運河已廢,又新修「通惠河」。這樣,新的京杭大運河比繞道洛陽的隋唐大運河縮短了九百多公里。京杭大運河沿線是中國最富庶的農業區之一,工業生產很發達。
❺ 京杭運河 開鑿的時期
運河的萌芽時期:春秋吳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開鑿邗溝,以通江淮.至戰國時代又先後開鑿了大溝(從今河南省原陽縣北引黃河南下,注入今鄭州市以東的圃田澤)和鴻溝,從而把江,淮,河,濟四水溝通起來.
❻ 杭此前進這只股票怎麼樣
不宜持有
❼ 開鑿京杭運河的目的(只考慮目的,不考慮意義)
隋煬帝花了整整七年時間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在隋朝短暫統治被推翻後,唐朝人一口咬定隋煬帝挖河的目的只是為了南下江都到揚州看花,依我看來,這個說法很難成立,你想隋煬帝為什麼非得坐船下江南看花呢?他可以騎馬坐轎啊,秦始皇巡遊天下不都乘馬坐轎嘛。何況說他修七年的河為了看花,邏輯上很難成立啊,歷史都是勝利者撰寫的,成王敗寇只是結果,其中很多內容被扭曲了,隋煬帝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暴君的代表,什麼荒淫無度啊,驕奢淫逸啊,弒父奸母的屎盆子盡往他頭上扣,其實楊廣作出的歷史功績數不勝數,其能力在中國自古帝王中也算的上佼佼者,我看來他命太背。。。。。。撤遠了,再說京杭大運河的目的吧,我覺得隋煬帝是為了鼓勵商業發展,古時水運交通便捷經濟,大運河通航後能促進南北沿岸的商貿往來,從大運河之後的歷史功績來看亦是如此。這么大的工程,每月役使的民工就達200萬人,確實苦了當時的百姓,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從歷史角度出發,隋煬帝這項工程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作為深受其利的後人,我們更應還他一個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