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情解析 » 盎格魯力學股票行情
擴展閱讀
富迪科技股票查詢 2025-07-05 13:12:27
大智慧如何搜股票代碼 2025-07-05 12:47:30
哪些屬於科技類股票 2025-07-05 12:08:17

盎格魯力學股票行情

發布時間: 2021-08-17 20:31:38

A. 盎格魯—撒克遜模式是怎樣的

「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總是以刻板的編年史的面貌出現,久而久之難免令人生厭,所以這次一我想從這一時代的史書談起。現在一般公認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第一部史書是威爾士修道士吉爾達的「Liber querulus de excidio britanniae」《哀訴不列顛的毀滅》其完成的年代約在公元540年,然而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它都稱不上是一部良史。它的價值在於,在有關盎格魯.撒克遜人征服不列顛的歷史材料中,它是最接近那個時代的。不過它的歷史價值很小,因為它是「對不列顛諸候和教士邪惡的一部冗長的控訴」(《英國歷史評論》),而不是一部嚴肅的歷史。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最值得一提的歷史著作無疑是比德的《英國教會史》。人稱「英國歷史之父」的比德可以說是第一個將盎格魯.撒克遜時代入侵的傳說作為信史來記述的人。吉爾達在其著作中將盎格魯.撒克遜的入侵作為上帝對不列顛人罪惡的報應,這一主題在比德的著作中也再三的被重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吉爾達的記述中,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土著的不列吞人在他的那個時代並未處在敵對的狀態。我們現在可以肯定的是,羅馬時代的不列吞人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入侵中大都安然無恙,絕大多數的現代英格蘭人都是他們的後裔。換句話說,作為入侵者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人數上是遠少於土著不列吞人的。那為什麼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如此之少的人數卻能最終成為人多勢眾的不列吞人的主宰呢?約翰.戴維斯部分解決了這個問題,他指出被盎格魯.撒克遜人所征服的恰恰是那些羅馬化程度最高的地區。羅馬帝國四個世紀的統治即給不列吞人帶來了文明又使得他們處處依賴帝國政府,因此在失去了羅馬軍團的保護後,不列吞人在政治和軍事上都無法自立。因而肯特和蘇塞克斯等東南部的土著面對著極少數的盎格魯.撒克遜入侵者所做出的唯一反應也就是屈服。戴維斯的另一種解釋引人注目:不列吞人被迅速征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瘟疫。六世紀時不列顛遭到了發源於埃及而後席捲整個地中海周邊國家的瘟疫襲擊。瘟疫是由來不列顛貿易的東方商人傳入的。如果說這場瘟疫真的在不列顛流行的話,對於不列吞人而言絕對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從現在的研究來看,盎格魯.撒克遜之入據不列顛更有可能是一個在數百年間逐步完成緩慢進程。當然這一進程有時是平和的有時也會有流血沖突發生,在諸多的武裝沖突中不僅有盎格魯.撒克遜人和不列吞人的還有凱爾特人、皮克特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所謂的大破壞和大屠殺更多是古代作家的誇大其詞,沒有證據表明曾經發生過一場盎格魯.撒克遜人對不列吞人的決定性戰役。故而有關瘟疫導致征服的論斷也就不那麼深入人心了。
五世紀和六世紀不列顛的歷史今天我們了解的很少,傳說中的英雄阿瑟王就生活在這個時代中。在比德的著作中記載了不少的國王和首領,或許阿瑟的原型正是其中的一位,總之這一時期的許多史實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澄清。
七世紀和八世紀時,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王國逐漸興起了:肯特(裘特人的王國)、諾森伯里亞、麥西亞、韋塞克斯。在我們關注這些王國的興衰起伏的同時,盎格魯.撒克遜人宗教信仰的轉變更加引人注目。公元597年凱利安修道院院長聖奧古斯丁受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之命前往肯特傳教。聖奧古斯丁除了大力傳播福音外還大聲疾呼歸還羅馬帝國的故地以此來抬高教皇的聲望。在肯特國王艾塞爾伯特那裡聖奧古斯丁受到了禮遇。艾塞爾伯特剛娶了一位墨洛溫王朝的公主貝沙--一名虔誠的基督徒。盡管不很理解,艾塞爾伯特還是在他法蘭克妻子的影響下昄依了基督教。比德記載了羅馬教庭在英格蘭發展勢力的史實,格里高利一世在他給聖奧古斯丁的信中稱:「……蒙主的仁慈和你的不懈努力,英格蘭新教會已經被引領到全能的天主的恩惠之中……」(之所以只提英格蘭是因為在威爾士和蘇格蘭羅馬帝國時代的教會組織保存了下來)。聖奧古斯丁在英格蘭的頭一年裡成功得使大批的異教徒轉變了信仰,這成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格里高利一世對英格蘭教會的經營一個宏偉的藍圖:倫敦和約克將各有一位大主教(每位大主教下各有十二位主教)。由於倫敦不在艾塞爾伯特國王的治下,肯特的坎特伯雷進入了教皇的視野。在坎特伯雷聖奧古斯丁晉升為大主教,坎特伯雷作為大主教的駐節地直至今日。以坎特伯雷為中心聖奧古斯丁開始了英格蘭教會的建設工作,格里高利通過信件對聖奧古斯丁不斷的施加影響,使得英格蘭的教會事務得以按照他的想法進行。不過從史料中我們看不到格里高利或聖奧古斯丁有任何企圖與凱爾特教會建立聯系的行動和意圖。建立教會的繁重工作幾乎將聖奧古斯丁壓垮,因他雖然精於宗教事務但對日常的紛繁俗務卻力不從心。公元605年,格里高利一世和聖奧古斯丁先後逝世。不久以後,對聖奧古斯丁給予熱情支持的艾塞爾伯特國王去世。艾塞爾伯特的繼承人伊德鮑爾德重新恢復了偶像崇拜,根據比德的說法後來他在親眼目睹聖彼得的聖跡而迷途知返。此時英格蘭北方的強大王國的統治者是愛德文,他娶了艾塞爾伯特的女兒艾塞爾伯格(小名塔塔)。王後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她在教皇卜斯法尼的感召下使自己的丈夫昄依了耶酥基督。公元625年,格里高利一世夢想的約克教會成立了,艾塞爾伯格選擇了波萊納斯作為約克的主教。盡管看上去「主的事業」進行的很順利,可是麥西亞王彭達的進攻表明及至八世紀中葉基督徒在北英格蘭的影響依然有限。
公元668年,坎特伯雷大主教的職位空缺,塔爾蘇斯的西奧多被任命為新任大主教。由於他原本是一位希臘學者,因此他必需接受完全陌生的西方教會的儀規(把原來的聖保羅發式改為冠狀式)。在另一位希臘教士哈德良的輔佐下西奧多大主教巡視了全英格蘭奠定了各地主教轄區的基礎還任命了多伊奇、溫徹斯特、羅切斯特的主教。當西奧多到達坎特伯雷時,有一位主教在亨伯河以北另有兩位在亨伯河以南這兩位主教分別是凱爾特人切德和里彭的威爾弗雷德。里彭的威爾弗雷德因在諾森伯里亞大力宣揚教會的權威而聲名大振,然而後來他由於與埃格弗里德國王的一次爭吵而被流放。西奧多心滿意足的看著這個曾經頂撞過自己的主教的垮台,他還不失時機的改組了英格蘭北方的教會組織,新教會規模雖小但效率很高且便於大主教的控制。此後的二十年間,英格蘭的主教轄區被確定為約克、赫克瑟姆、里彭和林塞四地。西奧多還重新確立了不分政治邊界的全英格蘭的宗教會議。西奧多在不列顛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他建立了一套將凱爾特教會的教產轉移至英格蘭教會的機制。這一在羅馬教廷和凱爾特教會共同努力下所達成的創舉使諾森伯里亞王國在得七世紀末期出現了一個文化高潮。在後來的漫長歲月中從不列顛這個基督教世界的北方邊陲逐漸形成了一種濃厚的學術傳統,這一傳統成為中世紀的西歐文化的發展源泉之一。恐怕當時西奧多並沒有想到這一步,這真可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英格蘭修道院的出現和一位虔誠的諾森伯里亞貴族別號本尼狄克的比斯科普有關,他分別於公元674年和681年建立了韋茅斯和賈羅的修道院。這兩座修道院對於修道士制度在英格蘭的推廣起了重要的作用。比斯科普長途跋涉六個月前往羅馬面見教皇阿加塞並帶回了許多珍貴的手抄本,正是這些抄本將諾森伯里亞的文化引入了一個黃金時代。在這一時代中所涌現出來的最傑出的學者無疑就是比德。這位被子孫後代尊稱為「庄嚴比德」的神父生於公元673年逝於公元735年。比德在七歲時「由他的親屬託付給本尼狄克院長撫養。」(托馬斯.富勒《教會歷史》)他此後的一生便都在修道院中度過,先是在韋茅斯一年,後前往賈羅。盡管比德最遠也只不過到過約克,然而他卻毫無疑問是當時全英格蘭最最博學多才的人。在比德所在的修道院中,圖書室的藏書非常豐富,這使他獲益匪淺。他曾激動地談到了本尼狄克.比斯克普訪問羅馬時帶回的那些珍貴的手抄本。比德的崇高聲望正源自於他對比斯克普的手抄本的注釋以及他所編寫的諸多歷史著作,其中最富勝名的就是那《英吉利教會史》。比德的著作反映了新興的英格蘭本土文化的發展,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已經在不列顛紮下了根,他們需要有人可以將本民族的歷史記載下來流傳後世。在結束對英格蘭宗教歷史的回顧以前,我想簡單介紹一下英格蘭教會對歐洲大陸的影響。加洛林朝的查理.馬特和「矮子」丕平在與好戰的北方日爾曼諸部族(主要指薩克森人和維金人)的斗爭中都以基督教作為精神武器。來自英格蘭教會的教士們尤其受到法蘭克君主的器重,他們經常隨軍出征足跡遍及西歐和北歐。上文曾經提到的那位里彭的威爾弗雷德在被驅逐出諾森伯里亞後來到了歐洲大陸,他和另一位名叫威力布洛德的修士改弦更張奉羅馬教廷為正宗。在所有的英格蘭教士中數邦尼費斯最有作為,他以自己在美茵茲的主教轄區為中心極大的拓展了日爾曼腹地的教會組織。出身約克的阿爾昆是被視為當時歐洲最卓越的學者之一。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英格蘭的教會對於中世紀早期西歐文化文明開化的作用是多麼的巨大。可以說盎格魯.撒克遜教會這個羅馬教會與凱爾特教會結合的產物其對今天的歐洲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就在英格蘭的教會聲名遠播之際,英格蘭的政治版圖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公元418年最後一批羅馬帝國的駐軍撤離英格蘭,早已習慣帝國政府管制的不列吞人的感受就有如被親生父母拋棄一樣。北方的凱爾特人和愛爾蘭的皮克特人趁著羅馬駐軍撤退的機會重現開始了對英格蘭的侵襲。五世紀三十年代起這種侵襲愈演愈烈,公元443年最後一位不列顛使節來到了羅馬懇請西羅馬帝國施以援手,並保證不列吞人願意永遠作羅馬皇帝的順民。然而此時的西羅馬帝國早已失去了當年西歐諸民族宗主的威風。羅馬大將艾息阿斯為了抵禦巴蘭德和阿提拉數十萬匈奴鐵騎的威脅將萊茵河和高盧的守軍全部撤走。對於不列吞人的呼籲,他只能委婉的表示自己實在無能為力。遭到拒絕的不列吞人終於意識到羅馬軍團是不回再回到不列顛來了,為了自衛他們作出了一個歷史性的抉擇:向盎格魯—撒克遜人求援。
參考資料:http://www0.hotqq.com/cgi-bin/mybbs/b/bad/view.asp?j=0&id=1725248

B. 盎格魯撒克遜計劃是真的嗎

盎格魯撒克遜計劃是真的。

這是企圖謀殺十四億中國人的魔鬼計畫,未來的假期有可能會一直執行,共濟會的魔鬼小組正在動員人馬。

英美共濟會已經對中國地區的互聯網開啟Twitter與Feedback,時機成熟的時候,衛星將聯結到手機,提供免費信息給用戶。初階段由吸毒分子帶頭遊行,吸引盲目無知的工農學生慢慢跟隨,然後喊口號,再來由美國中情局的特工指派自殺小組鬧事,從中引爆內亂開始任意殺人放火,參與遊行的人糊里糊塗地成為孤魂野鬼。

邪教幹部將會使用葯物控制信徒去自殺,再來使用葯物控制參與遊行的工農學生去自殺,千萬不要參與這些非法的遊行,逮捕後就沒有人生可言了,因為罪名是企圖謀殺十四億人。

牢記:千萬不要參與這些遊行,有任何風聲要趕快向公安機關報告,不用來信向修行人報告,大慈大悲功德無量,因為這些都是企圖謀殺十四億人的魔鬼犯行,參與遊行就是屬於現行犯,每一位中國人都有權利阻止。



中國的精英們依然在醉生夢死。反省近十年來中國外交有三點偏失:

1、唯美是從。

2、在國際上寡恩無友。

3、丟棄了第三世界而自我孤立。 最根本的問題是,一個大國的外交不應無遠見、無目標、無方向,外交不該只是一種國際關系的維持會。 為中華民族的久遠生存,中國必須有勇氣正視和面對日益緊迫的內外危機。應當擺脫親美外交的思路,走獨立自主的路線。必須加快建立核防禦和對抗體系,這是遏制核戰爭爆發的決定條件。在國際上,中國應當交些窮朋友。

中國應當審時度勢,制訂一套有遠見的新亞非拉戰略。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從歷史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多次臨海刻石,矚目於海外。漢武帝以下,隋唐宋元明,中國一直是一個雄踞海陸,有勇氣挑戰世界和走向世界的偉大民族。所謂中國是一個內陸封閉的黃土文明,這是對中國歷史的無知妄論。

C. 盎格魯-撒克遜的詳細信息

大部分英國人就是盎格-撒克遜人。盎格魯、撒克遜是古代日耳曼人的部落分支,原居北歐日德蘭半島、丹麥諸島和以及德國(從丹麥奪取的)西北沿海一帶。
公元五世紀——六世紀,盎格魯、撒克遜兩部都有人群南渡北海移民大不列顛島,在此後的三四百年間,兩部落才融合為盎格魯·撒克遜人。
通過征服、同化,盎格魯·撒克遜人與大不列顛島的「土著人」(凱爾特人),再加上後來移民的「丹人」、「諾曼人」經長時期融合,才形成近代意義上的英吉利人(包括蘇格蘭人)。
盎格魯·撒克遜人屬於日耳曼民族,按英國早期歷史學家比德(673—735年)的劃分,他們來自三個不同部落:由丹麥半島盎格恩(Angeln)來的盎格魯人(Angles),由易北河下游來的薩克遜人和由丹麥日德蘭半島來的朱特人(Jutes)。盎格魯·撒克遜人對不列顛的征服開始於449年,遇到凱爾特人的頑強抵抗。公元500年,凱爾特人贏得巴頓山戰役的勝利,半傳奇式的亞瑟王就是率領凱爾特不列顛人抵禦入侵的民族英雄。①在整個中世紀,圍繞著亞瑟王形成了亞瑟王的宮殿、魔劍、圓桌騎士等等傳奇。盎格魯·撒克遜人征服不列顛以後,相繼建立10來個小王國,經過合並剩下7個:3個撒克遜人王國——威撒克斯、蘇撒克斯、埃撒克斯;3個盎格魯人王國——東盎格利亞、諾森布里、麥西亞;1個朱特人王國叫肯特。英國史上稱這七個王國並存的局面為「七國時代」(600—870年)。「英格蘭」(England)來源於Englaland,意即盎格魯人的土地。7個王國中以威撒克斯為最強,國王愛格伯特(802—839年)於829年初步統一英格蘭。

D. 什麼是盎格魯

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又稱新美國模式,該模式信奉盡量少的政府幹預、鼓勵自由競爭、推動貿易自由化和資本流動的便利化。在過去的20年中,這一模式推動了整個美國經濟保持了相對較快的增長速度,受到了政治家和學者們的大力推崇。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推動的「華盛頓共識」,實質就是在推廣這一發展模式。上世紀九十年代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盎格魯-撒克遜模式更是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學習的教材,沒想到的是,學生尚未畢業,老師出了問題。 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又稱「新美國模式」,是指80年代裡根和撒切爾夫人發動新保守主義革命後發展起來的經濟模式;「萊茵模式」是指萊茵河流經的國家,即瑞士、德國、荷蘭等西歐國家,也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所奉行的經濟模式。歐元區的國家屬於這個模式的范疇。 「新美國模式」和「萊茵模式」的差別,可以從宏觀經濟、中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三個方面分析。從宏觀經濟看,美國賦稅水平低,歐洲賦稅水平高(兩者的稅收收入大約各佔GNP的30%和40%);從中觀經濟看,兩種模式對企業的投資方式不同,美國企業主要是金融市場融資(約佔80%),歐洲企業主要是通過銀行貸款(約佔60%—65%);從微觀經濟看,企業的領導方式不同,美國是股東領導企業,歐洲則是合作管理制。「新美國模式」體現了新保守主義所倡導放棄管制、削弱國家作用的所謂「國家最小化,市場最大化」原則,「萊茵模式」則是社會民主主義思潮的產物,德國奉行的社會市場經濟是「萊茵模式」的典型。

E. 盎格魯-亞美利加體系」

「亞美利加洲」在西半球。位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北瀕北冰洋,南與南極洲隔德雷克海峽相望。由北美和南美兩個大陸及其附近許多島嶼組成。巴拿馬運河一般作為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在政治地理上則把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統稱為拉丁美洲,北美洲僅指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百慕大群島。面積4,200餘萬平方公里。人口6.47億(1983)。歐洲移民後代、印歐混血種人、黑白混血種人佔多數,還有黑人、日本人、華人和原居民印第安人、因紐特(愛斯基摩)人等。大陸從東向西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東部是久經侵蝕的山地和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西部為年輕的高峻山地,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漢科烏馬山海拔7,010米,是全洲最高點。山脈逼近海岸,沿海平原狹窄;東西部之間是廣闊的大平原,北美中部大平原和亞馬孫平原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平原。主要河流有亞馬孫河、密西西比河等;北美洲還有世界最大淡水湖群——五大湖。跨有不同的氣候帶:北美大部分屬亞寒帶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有面積遼闊的針葉林和大草原;中美和南美北部主要屬熱帶氣候,有廣大的熱帶雨林和熱帶稀樹乾草原。南美南部則屬溫帶氣候。地下資源十分豐富,煤、鐵、石油,銅、鎳等有色金屬均佔世界重要地位。十五世紀末以來,西、葡、英、法等國進行探測和殖民。1776年美國宣布獨立。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各國也相繼獨立。
[編輯本段]美洲包括國家
阿根廷 巴哈馬 貝里斯 美國 玻利維亞 巴西 巴貝多 加拿大 哥倫比亞 智利 哥斯大黎加 古巴 委內瑞拉 薩爾瓦多 厄瓜多 格瑞那達 瓜地馬拉 蓋亞那 宏都拉斯 海地 牙買加 聖露西亞 墨西哥 尼加拉瓜 巴拿馬 秘魯 烏拉圭 巴拉圭 蘇利南 多米尼加 多米尼克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安地卡及巴布達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北美洲大部分地區已經過勘查。北美洲的森林面積約佔全洲面積的30%,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8%。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盛產達格拉斯黃杉、巨型金針柏、奴特卡花柏、糖槭、松、紅杉、鐵杉等林木。草原面積佔全洲面積14.5%,約佔世界草原面積的11%。北美洲可開發的水力資源蘊藏量約為24 800萬千瓦,佔世界水利資源蘊藏量的8.9%,已開發的水利資源為5 360萬千瓦,佔世界的34.7%。
北美洲沿海漁場的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20%,西部和加拿大東部的邊緣海區為主要漁場,盛產鮭、鰈、鱈、鯖、鰻、鯡、沙丁、比目、薩門等魚類及*類,在加拿大東部邊緣海區還產鯨。北部沿海有海象、海豹以及北極熊等。
南美洲礦物 資源尚未很好勘探,目前已知現代化工業中所需要的20多種最重要的礦物原料大部分都有,且儲量豐富。委內瑞拉石油儲量、巴西的鐵礦儲量居世界前列;天然氣主要分布在委內瑞拉和阿根廷;煤主要分布在哥倫比亞和巴西;鋁土礦主要分布在蘇利南;銅礦的金屬儲量在1億噸以上,居各洲首位,智利銅的儲量居世界第二位,秘魯居第四位;鉍、銻、銀、硝石、鈹和硫磺儲量均居各洲前列;錫、錳、汞、鉑、鋰、鈾、釩、鋯、釷、金剛石等礦物也很豐富。
森林:森林面積約92 000萬公頃,佔全洲總面積的50%以上,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3%,盛產紅木、檀香木、鐵樹、木棉樹、巴西木、香膏木、花梨木等貴重林木。草原面積約44 000萬公頃,約佔全洲總面積的25%,佔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4%多。 水力資源:水力蘊藏量估計為46 700萬千瓦,約佔世界水力蘊藏量的16.9%;已開發的水力資源為560萬千瓦,約佔世界水力資源總開發量的3.6%。
漁業:智利北部沿海和巴西東南部沿海盛產金槍魚,秘魯沿海盛產魚,智利沿海盛產沙丁魚,鱈和鯨。此外,巴西、阿根廷沿海還盛產鱸、鯔、鯷、鯖、鱈等魚類。秘魯沿海、巴西沿海為南美洲兩大漁場。
[編輯本段]經濟簡況
北美洲
美洲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除美國和加拿大是經濟發達的國家以外,其他都是發展中國家.
工業:美國和加拿大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工業基礎雄厚、生產能力巨大、科學技術先進。農、林、牧、漁業也極為發達。北美洲其他國家除墨西哥有一些工業基礎外,多為單一經濟國家。北美洲采礦業規模較大,主要開採煤、原油、天然氣、鐵、銅、鉛、鋅、鎳、硫磺等,而錫、錳、鉻、鈷、鋁土礦、金剛石、硝石、銻、鉭、鈮以及天然橡膠等重要的戰略原料幾乎全部或大部靠進口。主要工業品產量在世界總產量中的比重為:生鐵、鋼、銅、鋅等均佔20%左右,鋁佔40%以上,汽車約佔37%。
農業:北美洲農業生產專門化、商品化和機械化程度都很高。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之一,農作物以玉米、小麥、水稻、棉花、大豆、煙草為主,其大豆、玉米和小麥產量在世界農業中占重要地位。中美洲、西印度群島諸國和地區主要生產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熱帶作物。
交通:北美洲鐵路總長420 000多千米。內河通航里程約55 000多千米。公路四通八達。美國東北部是交通最發達的地區,其次是美國中部、東南部、西部沿海地區;加拿大東南部;墨西哥東部,以公路和鐵路運輸為主。古巴的糖廠鐵路專用線較發達。加拿大中部地區的夏季河運、冬季雪橇運輸也很重要。北部沿海地區以雪橇運輸為主。
南美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南美洲經濟發展很快,經濟結構發生顯著變化。但各國經濟水平和經濟實力相距甚遠。巴西、阿根廷已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民經濟體系,兩國國內生產總值約佔全洲2/3。委內瑞拉、哥倫比亞、智利、秘魯經濟也較發達。
工礦業:工業以采礦業和製造業最為重要。采礦業是南美各國的基礎部門,大部分礦產供出口,委內瑞拉、阿根廷、厄瓜多、秘魯等國的石油;巴西、委內瑞拉、智利的鐵;玻利維亞的錫、銻;智利、秘魯的銅;蓋亞那、蘇利南的鋁土;秘魯的鉛、鋅、銀、鉍;智利的硝石、鉬;巴西的鈮的產量或出口量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輕工業為南美多數國家製造業的主體,肉類加工、製糖、飲料、皮革、紡織、服裝等部門較發達。鋼鐵、汽車、化工、橡膠、電器、機械等重工業集中在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智利、秘魯、哥倫比亞等國家。
農業:農業在南美各國經濟中具有重要意義。種植業中經濟作物占據絕對優勢。南美洲是可可、向日葵、菠蘿、馬鈴薯、木薯、巴西橡膠樹、煙草、金雞納樹、玉米、番茄、巴拉圭茶、辣椒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甘蔗、香蕉、咖啡分別佔世界總產量的2005%,其中巴西的咖啡和香蕉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可可、柑橘均佔世界總產量的25%左右,其中巴西的可可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劍麻產量居各洲第二位,主要產在巴西;巴西木薯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南美洲向世界提供所需咖啡、香蕉、蔗糖的絕大部分及大量的棉花、可可、劍麻等。東南部阿根廷等國則大量出口肉類和糧食。牛、羊的總頭數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沿海盛產鯷魚、沙丁魚、鰻魚、鱸魚、金槍魚等,秘魯和智利為世界著名漁業國。南美洲大部分國家中多數人從事農業生產,但糧食生產仍不足自給,大多數國家需進口糧食。
[編輯本段]美洲文明
美洲文明的代表有瑪雅文明,印加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此外,奧爾梅克文明,瓦哈卡文明,特奧蒂瓦坎文明和托爾特克文明等在美洲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F. 盎格魯-薩克森模式

法國學者米歇爾·阿爾貝爾(Michel Albert)提出兩大資本主義模式,英美代表的盎格魯-薩克森模式和德國代表的萊茵模式,奉行該模式的國家多在萊茵河岸,因此得名。前者重效率,股東價值至上,後者重公平,傾向雇員利益。英國學者羅納德·多爾(Ronald Dore)則分別將它們稱為股票資本主義和福利資本主義。有段時間還叫做東京—萊茵模式,日本的奇跡變泡沫以後,就只剩下萊茵模式了。

G. 什麼是盎格魯-薩克遜式的金融體系

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又稱新美國模式,該模式信奉盡量少的政府幹預、鼓勵自由競爭、推動貿易自由化和資本流動的便利化。在過去的20年中,這一模式推動了整個美國經濟保持了相對較快的增長速度,受到了政治家和學者們的大力推崇。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推動的「華盛頓共識」,實質就是在推廣這一發展模式。上世紀九十年代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盎格魯-撒克遜模式更是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學習的教材,沒想到的是,學生尚未畢業,老師出了問題。
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又稱「新美國模式」,是指80年代裡根和撒切爾夫人發動新保守主義革命後發展起來的經濟模式;「萊茵模式」是指萊茵河流經的國家,即瑞士、德國、荷蘭等西歐國家,也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所奉行的經濟模式。歐元區的國家屬於這個模式的范疇。
「新美國模式」和「萊茵模式」的差別,可以從宏觀經濟、中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三個方面分析。從宏觀經濟看,美國賦稅水平低,歐洲賦稅水平高(兩者的稅收收入大約各佔GNP的30%和40%);從中觀經濟看,兩種模式對企業的投資方式不同,美國企業主要是金融市場融資(約佔80%),歐洲企業主要是通過銀行貸款(約佔60%—65%);從微觀經濟看,企業的領導方式不同,美國是股東領導企業,歐洲則是合作管理制。「新美國模式」體現了新保守主義所倡導放棄管制、削弱國家作用的所謂「國家最小化,市場最大化」原則,「萊茵模式」則是社會民主主義思潮的產物,德國奉行的社會市場經濟是「萊茵模式」的典型。

H. 盎格魯-薩克遜國家是指那些國家

現在的英國。盎格魯-薩克遜人的祖先來自歐洲大陸,是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魯人、薩克森人。大不列顛島的土著居民是來自比利牛斯半島的伊比利亞人,他們以創造了巨石文化而著稱。後來,克爾特人中的不列顛人、別爾格人等從大陸進入大不列顛島,同化了土著居民,形成盎格魯-薩克森人的最早基礎。從公元5世紀起,盎格魯人、薩克森人進入不列顛。他們同化、消滅了一部分克爾特人,將另一部分克爾特人驅趕到西南和西北部的山區。9世紀,丹麥人對不列顛的侵略,促進了盎格魯-薩克森人的形成。1066年,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征服了不列顛,他們在英法百年戰爭後融合在盎格魯-薩克森人中。

考古學家發現早在3500年前,在不列顛島上就有人類居住,此後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1-5世紀英格蘭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

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他們由農夫、漁民、商人、戰士和航海者組成,裝備精良作戰勇猛最終將凱爾特人擊敗並在此定居,一部分凱爾特人則逃往蘇格蘭和威爾士的山區,一部分逃往愛爾蘭,他們是今天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愛爾蘭人的祖先。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在此之前居住在不列顛島上的人並不說英語,今天的英國人稱他們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後代,這些來自歐洲北部的人說的就是最早的古英語。

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到來自挪威和丹麥的維京海盜的入侵(今天的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有一部分維京人的血統),1016-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諾曼王朝由此建立,終結於1154年。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了限制王權的大憲章,新興貴族和地主的利益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