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情解析 » 從周期理論分析股票商品大勢
擴展閱讀
上海交易所股票行情 2025-07-11 08:14:15
最新股票交易時間 2025-07-11 07:29:48
股票開盤競價可以交易嗎 2025-07-11 07:06:48

從周期理論分析股票商品大勢

發布時間: 2021-08-19 15:50:10

A. 股票預測分析軟體股易中所說的周期理論,具體是咋回事

波浪理論(Band theory)又稱艾略特波段理論。是由美國證券分析家拉爾夫•.納爾遜•.艾略特(R.N.Elliott)利用道瓊斯工業指數平均(Dow Jones Instrial Average,DJIA)作為研究工具,發現不斷變化的股價結構性形態的呈現自然和諧。根據這發現提出了一套相關的市場分析理論,精煉出市場的13種型態或波,但是出現的時間間隔及幅度大小並不一定具有再現性。爾後他又發現了這些呈結構性型態之圖形可以連接起來形成同樣型態的更大圖形。提出了一系列權威性的演繹法則用來解釋市場的行為,並特別強調波動原理的預測價值。

都會是後一波的墊底價,在空頭市況下,每一個底價都會是後一波的天價。如果投資者能審時度勢,把握股價的波動大勢趨向的話,不必老圍著股價的小小波動而忙出忙進,而隨著大勢一路做多或一路做空,這樣既能抓住有利時機賺取大錢,又能規避不測之險及時停損,艾略特的波浪理論為投資者很好地提供了判別股價波動大勢的有效工具。 許多從事過波浪理論研究並在實際操作中付諸實施的投資者都曾會感到波浪理論不易領會,甚至望而生畏。波浪理論的基本原則其實很簡單,讀者在不久將會發現波浪理論涵蓋的許多要點。看起來似曾相識,這是因為波浪理論的許多架構,相當符合道氏理論的原理和傳統的圖型技術。不過,波浪理論已超越傳統的圖型分析技術,能夠針對市場的波動,提供全盤性的分析角度、得以解釋特定的圖形型態發展的原因與時機,以及圖形本身所代表的意義,波浪理論同時也能夠幫助市場分析師、找出市場循環周期的所在。 曾經有人說過,多數的技術分析,在本質上是屬於逐勢分析。道氏理論,且不談其所有的優點,也是在趨勢形成之後,才出現確認的訊號,波浪理論則能更進一步的對頭部與底部作出預警訊號,而且能以較傳統的分析方法加以確認,在以下的章節,我們將重點指出波浪理論與較為人熟知的圖型分析的兩者之間的共同點。

B. 股票技術分析周期關系

大周期決定小周期,小周期引領大周期,這兩句是概括性的理論。
在大周期趨勢明確的情況下,小周期的下跌是調整,其調整後的頂或底大多由小周期形成,也就是大周期決定小周期。當小周期的調整形成具備一定空間和時間的運動,將引領大周期趨勢逐步發生改變,但這種改變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除陡直快速的價格運動外,周期間關系是逐級關系,當這種逐級關系達到臨界點時,一個很小周期形成的新趨勢,將引領大周期發生反轉。
周期關系是非常復雜的研究,在價格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是不同周期關系的相互作用。

C. 大家知道股票理論有多少種,主要是主流理論

很多種 ·理論常識
道氏股價波動理論 波浪理論
成長周期理論 股票價值理論
信心理論 隨機漫步理論
亞當理論 黃金分割率理論
相反理論 證券市場分析論
1.技術分析的含義
所謂股價的技術分析,是相對於基本分析而言的。正如上一部分所述,基本分析法著重於對一般經濟情況以及各個公司的經營管理狀況、行業動態等因素進行分析,以此來研究股票的價值,衡量股價的高低。而技術分析則是透過圖表或技術指標的記錄,研究市場過去及現在的行為反應,以推測未來價格的變動趨勢。其依據的技術指標的主要內容是由股價、成交量或漲跌指數等數據計算而得的,我們也由此可知——技術分析只關心證券市場本身的變化,而不考慮會對其產生某種影響的經濟方面、政治方面的等各種外部的因素。

基本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判斷股票現行股價的價位是否合理並描繪出它長遠的發展空間,而技術分析主要是預測短期內股價漲跌的趨勢。通過基本分析我們可以了解應購買何種股票,而技術分析則讓我們把握具體購買的時機。在時間上,技術分析法注重短期分析,在預測舊趨勢結束和新趨勢開始方面優於基本分析法,但在預測較長期趨勢方面則不如後者。大多數成功的股票投資者都是把兩種分析方法結合起來加以運用,他們用基本分析法估計較長期趨勢,而用技術分析法判斷短期走勢和確定買賣的時機。

股價技術分析和基本分析都認為股價是由供求關系所決定。基本分析主要是根據對影響供需關系種種因素的分析來預測股價走勢,而技術分析則是根據股價本身的變化來預測股價走勢。技術分析的基本觀點是:所有股票的實際供需量及其背後起引導作用的種種因素,包括股票市場上每個人對未來的希望、擔心、恐懼等等,都集中反映在股票的價格和交易量上。

技術分析的理論基礎是空中樓閣理論。空中樓閣理論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於1936年提出的,該理論完全拋開股票的內在價值,強調心理構造出來的空中樓閣。投資者之所以要以一定的價格購買某種股票,是因為他相信有人將以更高的價格向他購買這種股票。至於股價的高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存在更大的「笨蛋」願以更高的價格向你購買。精明的投資者無須去計算股票的內在價值,他所須做的只是搶在最大的「笨蛋」之前成交,即股價達到最高點之前買進股票,而在股價達到最高點之後將其賣出。

2.道氏股價波動理論
根據道氏理論,股票價格運動有三種趨勢,其中最主要的是股票的基本趨勢,即股價廣泛或全面性上升或下降的變動情形。這種變動持續的時間通常為一年或一年以上,股價總升(降)的幅度超過20%。對投資者來說,基本趨勢持續上升就形成了多頭市場,持續下降就形成了空頭市場。

股價運動的第二種趨勢稱為股價的次級趨勢。因為次級趨勢經常與基本趨勢的運動方向相反,並對其產生一定的牽製作用,因而也稱為股價的修正趨勢。這種趨勢持續的時間從3周至數月不等,其股價上升或下降的幅度一般為股價基本趨勢的1/3或2/3。股價運動的第三種趨勢稱為短期趨勢,反映了股價在幾天之內的變動情況。修正趨勢通常由3個或3個以上的短期趨勢所組成。

在三種趨勢中,長期投資者最關心的是股價的基本趨勢,其目的是想盡可能地在多頭市場上買入股票,而在空頭市場形成前及時地賣出股票。投機者則對股價的修正趨勢比較感興趣。他們的目的是想從中獲取短期的利潤。短期趨勢的重要性較小,且易受人為操縱,因而不便作為趨勢分析的對象。人們一般無法操縱股價的基本趨勢和修正趨勢,只有國家的財政部門才有可能進行有限的調節……[詳細]

3.波浪理論
波浪理論是技術分析大師 R·E·艾略特(R·E·Elliot)所發明的一種價格趨勢分析工具,它是一套完全靠而觀察得來的規律,可用以分析股市指數、價格的走勢,它也是世界股市分析上運用最多,而又最難於了解和精通的分析工具。

艾略特認為,不管是股票還是商品價格的波動,都與大自然的潮汐,波浪一樣,一浪跟著一波,周而復始,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律性,展現出周期循環的特點,任何波動均有跡有循。因此,投資者可以根據這些規律性的波動預測價格未來的走勢,在買賣策略上實施適用。

波浪理論的四個基本特點

(1)股價指數的上升和下跌將會交替進行;

(2)推動浪和調整浪是價格波動兩個最基本型態,而推動浪(即與大市走向一致的波浪)可以再分割成五個小浪,一般用第1浪、第2浪、第3浪、第4浪、第5浪來表示,調整浪也可以劃分成三個小浪,通常用A浪、B浪、C浪表示。

(3)在上述八個波浪(五上三落)完畢之後,一個循環即告完成,走勢將進入下一個八波浪循環;

(4)時間的長短不會改變波浪的形態,因為市場仍會依照其基本型態發展。波浪可以拉長,也可以縮細,但其基本型態永恆不變……[詳細]

4.股市發展階段與成長周期理論
證券市場發展的道路不完全一樣,但一般都要經歷5個階段。

休眠階段:此階段了解證券市場的人並不多,股票公開上市的公司也少,但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投資者發現,即便不算潛在的資本增值,獲得的股利都超過其它投資形式得到的收益,於是他們就買進股票,但開始還是小心謹慎。

操縱階段:一些證券經紀商和交易商發現,由於股票不多,流動性有限,只要買進一小部分股票就能哄抬價格。只要價格持續高漲,就會吸引其他人購買,這時操縱者拋售股票就能獲取暴利。因此,他們開始哄壓市價,操縱市場,獲取暴利。

投資階段:有些人通過買賣股票得到了大量的資本增值,不管已經實現了的或還只是帳面上的,這些暴利的示範作用都會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投機行列,投機階段就開始了,股票價格大大超過實際的價值,交易量扶搖直上。新發行的股票往往被超額急購,吸引了許多公司都來發行股票,原來惜售的持股者也出售股票以獲利,於是擴大了上市股票的供應。

崩潰階段:到一定時機,用來投機的資金來源會枯竭,認購新發的股票越來越少,而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頭腦靜下來,開始認識到股票的價格被抬得太高了,與本來的價值脫節得太厲害。這時只要外界一有風吹草動,股價就會動搖,然後價格開始下降。

成熟階段:在股市下跌之後,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使公眾對股票市場重新恢復信心。這個時間的長短視價格跌落的幅度,購買新股票的刺激,機構投資者的行為等因素而定。跌市使有這些人虧了大本。他們只留著作長期投資,寄望於將來價格的回升,一些私人投資者變得謹慎了,一些沒有經歷過崩潰階段的新的投資者加入進來,機構投資者的隊伍也擴大了,這樣成熟階段就開始了這里股票供應增加,流動性更大,投資者更有經驗,交易量更穩定,雖然股票價格還是會波動,但不像以前那樣激烈了,而是隨著經濟和企業的發展上下波動……[詳細]

5.信心理論
信心股價理論,是基於市場心態的觀點去分析股價。由於傳統股價理論,過於機械性地重視影響公司盈餘,而並不能解釋在多變的股市中股價漲跌的全盤因素。尤其當一些突發性因素導致股價應漲不漲,反而下跌,或應跌不跌,反而上升,此種現象,更使傳統的股價理論變得矛盾。因此信心股價理論,強調股票市場由心理或信心因素影響股價。

根據信心理論,促成市場股價變動的因素,是市場對於未來的股票價格、公司盈利與股票投放比率等條件,所產生信心的強弱。投資者若對於股市基本情況樂觀,信心越強,就必然以買入股票來表現其心態,股價因而上升,倘若資金本身過於樂觀時,可能漠視股票超越了合理正常價格水平,而盲目大量買入,使股票價格上漲至不合情理的價位水平。相反,投資人士若對股票市場基本情況表示悲觀時,信心轉低落,將拋出手中股票,股價因此而下跌,倘若投資人士心理過度悲觀,以致不顧正常股票價格、公司盈餘與股息水平而大量拋售股票,則可導致股票價格被拋低至不合理水平。就因為投資人信心的強弱,而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情況,有時甚至與上市公司營運狀況,以及獲利能力等基本因素完全脫節,使股價狂升暴跌原因就在這里。

信心股價理論,以市場心理為基礎,來解釋市場股價的變動,並完全依靠公司財務的上的資料,故此理論可以彌補傳統股價理論的缺點,對股市的反常現象,提出合理的解釋。譬如經濟狀況良好,股價卻疲弱,或者經濟情況欠佳而股價反而上升的原因,如果這個理論是對的話,投資的策略就是研究市場心態,是悲觀還是樂觀,而順應市勢去做,必可獲利。

但信心股價理論亦有其缺點。嚴重的弱點,因於股票市場的群眾信心很難衡量,常使分析股票市場動態的人士感到困惑,因此仍有不少投資人士信任傳統股價理論,可是在很多情況下,傳統股價學說,又被證明失敗。

比較上述的兩種股價理論,傳統股價理論過於重視公司的運作情況和經營獲利能力,忽視其他影響股價的眾多外在因素,自然有所缺失。信心股價理論則又過於重視影響股價的各種短期外來因素,而忽略公司本質的優劣。

6.股票價值理論
最初提出股票的價格與價值分離的是美國的帕拉特(S·S·Pratt),他在1903年出版的《華爾街的動態》(The mork of wall street,1903)一書中,提出股票價值的經濟本質在於股息請示權其影響因素中,諸如:股息企業收益、經營者素質以及企業收益能力,其中以前者最為重要,其他的重要因素均屬影響股息的間接因素。帕拉特認為,在理論上股票價格與真實價值是一致的,但實際上兩者差異頗大。但他認為兩者差異的現象並不限於股票,其他財產也有這種情形,只是股票比較特殊而已。因為就價格的形成而言,是由供需因素來決定,不見得就會與真實價值完全一致。而且,除了形成股票價格的主要決定因素真實價值之外,仍有許多其他的影響因素,諸如:這種好壞消息、證券市場結構、「股市人氣」、投資氣氛等,加上絕大多數對上市公司的生產事業外行的投資人結合成的各種判斷,帕氏雖然強調證券市場的分析,但其理論尚缺乏「嚴謹性」,不明確之處頗多。

其後,哈布納(S·S·Hebner) 在《證券市場》(The Stock Market,1934) 一書將帕氏的論點加以補充,哈布納以股票價值和價格的關系作為投資的指針,而且利用財務分析來把握股票價值,並強調股票標價格和市場因素與金融的關系,他認為「股票價格傾向與其本質的價值一致」,就長期的股價變化因素而言,與其本質的價值有關的即為長期預期收益與資本還原率。他認為,「就長期來看,股票價格的變化,主要是依存於財產價值的變化。」此外,哈布納還致力於證券分析與證券市場分析的結合。

賀斯物在《股票交易》(The Stack Exchange)一書中, 則站在證券市場分析的立場,除了區別股票的價值與價格之外,再進一步確認股票的本質價值在於股息,強調股票價格與一般商品價格的根本區別點在於股票價值與市場操作有所歧異。

與帕拉特同時代的莫迪(J·Moody) 在《華爾街投資的藝術》( The Art Of Wall Street Investing,1906)一書中,則認為普通股的權利重點不僅僅是領取股利權利而已,還要看「發行公司負擔其支出,諸如:公司債息、董事、監事酬勞、利息支出之後的可分配於股息之純收益之多少的大小來看。因為,大部分上市股票有限公司的收益情況變動幅度大,有時候扣除其他費用之後,企業收益變成虧損的情形也頗為常見。因此,對於普通股的議決權(參加經營權)與公司資產價值的的評價,需要加上「投機性」因素。

莫迪更強調上市公司產業別「質」的考慮,當時的兩大產業--鐵路與工業股票之中,前者富有安定性、發展性,後者具有較大的投機性。即使兩者收益一致,價格也會有所差別。因此,莫迪的著作中更進一步強調了資本還原率和風險因素對股票市場價格的影響。

探討股票價值本質的,還有戴斯(D·A·Dace)和埃特曼(W·J·Eiteman)兩人。他倆合著了《股票市場》(Stock Market,1952)一書。在該書中,作者從歷史, 法律的觀點來探討股份有限公司制度,從法律上規定股東的權利來把握股票本質。他們指出,股東有三個基本權利:(1)參加公司的經營決策權;(2)剩餘財產分配權;(3)股利請求權。但是由於現代證券流通市場的發達,中小股東越來越多,大部分的股東都沒有參與企業經營的打算,而且以分配剩餘財產目的才購買股票的已絕無僅有。從而,購買股票的目的於領取股息,而分配股息的多少又取決於企業收益,因此,作者認為,「投資人購買股票之際,實際上是買進企業現在和將來收益的請求權」。

7.亞當理論
從19世紀重視投機性的證券市場分析後,進入20世紀,證券分析家逐漸提出了理論上的體系。 首先是柯丁雷(W·G·Cordinly)在《證券交易入門》(Guide To The Stock Exchang,1907)一書中,提出「股票價格由供需規律來決定」的觀點。為了深入探討「供需規律和供求關系的變動」,必須重視社會大眾的意見。但他的著作的理論基礎仍然不夠,缺乏精確性。哥羅丁斯基(J·Grodinsky)在《投資學》(Investment.1953)一書中,從另一個角度對證券市場進行了分析。他從研究供需因此來預測股價,並具體指出了兩種途徑。

第一種途徑是重視股價與其他經濟現象的關系,從這些關系的變化來預測股價的波動,此種方法就是現在通稱的「基本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 另一種方法不重視股價與其他經濟現象的關系,而僅股票市場內部的技術性因素的各種現象來預測股價。此即為現在通稱「技術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前者考慮諸如:(1)股票利率與股價關系;(2)比較股息利殖率與債券利殖率來判斷市場狀況:(3)股價與利率的關系:(4)經濟成長,景氣與股價波動之關系。後者則考慮諸如:(1)證券市場內部投機因素之分析;(2)觀察過去股價趨勢推測未來股價動向,主要採用各種曲線圖;(3)觀察社會大眾的投資動向;(4)檢討股票交易量值與股價關系等等。

孟德爾(Mindell,J.)在《股票市場》(The Stock Market,1948)一書中,則認為股價的變動不僅僅是由單一因素決定的。事實上。影響股價變動的因素不但多,而且復雜,分析各種因素的影響程度及影響方向頗為困難。所以孟德爾列述以下各主要影響因素:(1)利率;(2)企業收益;(3)景氣活動;(4)股票市場動態;(5)貨幣政策情況:(6)價格總水平的變動情況;(7)大眾投資者的市場心理;(8)政治的影響;(9)天災人禍的發生;(10)經濟情況狀態;(11)人口變動等等……[詳細]

8.隨機漫步理論
一切圖表走勢派的存在價值,都是基於一個假設,就是股票、外匯、黃金、債券等。所有投資都會受到經濟、政治、社會因素影響,而這些因素會像歷史一樣不斷重演。譬如經濟如果由大蕭條復甦過來,物業價格、股市、黃金等都會一路上漲。升完會有跌,但跌完又會再升得更高。即使短線而言,支配一切投資價值規律都離不開上述所說因素,只要投資人士能夠預測哪一些因素支配著價格,他們就可以預知未來走勢。在股票而言,圖表趨勢、成交量、價位等反映了投資人士的心態趨向。這種心態去向構成原因,否認他們的收入、年齡、對消息了解、接受消化程度、信心熱熾,全部都由股價和成交反映出來。根據圖表就可以預知未來股價走勢。不過,隨機漫步理論卻反對這種說法,意見相反。

隨機漫步理論指出,股票市場內有成千上萬的精明人士,並非全部都是愚昧的人。每一個人都懂得分析,而且資料流入市場全部都是公開的,所有人都可以知道,並無甚麼秘密可言。既然你也知,我也知,股票現在的價格就已經反映了供求關系。或者本身價值不會太遠。所謂內在價值的衡量方法就是看每股資產值、市盈率、派息率等基本因素來決定。這些因素亦非什麼大秘密。每一個人打開報章或雜志都可以找到這些資料。如果一隻股票資產值十元,斷不會在市場變到值一百元或者一元。市場不會有人出一百元買入這只股票或以一元沽出。現時股票的市價根本已經代表了千萬醒目人士的看法,構成了一個合理價位。市價會圍繞著內在價值而上下波動,這些波動卻是隨意而沒有任何軌跡可尋……[詳細]

9.相反理論
相反理論的基本要點是投資買賣決定全部基於群眾的行為。它指出不論股市及期貨市場,當所有人都看好時,就是牛市開始到頂。當人人看淡時,熊市已經見底。只要你和群眾意見相反的話,致富機會永遠存在。

(1)相反理論並非只是大部分人看好,我們就要看淡,或大眾看淡時我們便要看好。相反理論會考慮這些看好看淡比例的趨勢,這是一個動概念。

(2)相反理論並不是說大眾一定是錯的。群眾通常都在主要趨勢上看得對。大部分人看好,市勢會因這些看好情緒變成實質購買力而上升。這個現象有可能維持很久。直至到所有人看好情緒趨於一致時,市勢社會發生質的變化——供求的失衡培利爾( Humphrey·Neil)說過:當每一個人都有相同想法時,每一個人都錯。

(3)相反理論從實際市場研究中,發現賺大錢的人只佔5%,95%都是輸家。要做贏家只可以和群眾思想路線相背,切不可以同流……[詳細]

10.黃金分割率理論
在股價預測中,根據該兩組黃金比有兩種黃金分割分析方法。

第一種方法:以股價近期走勢中重要的峰位或底位,即重要的高點或低點為計算測量未來走勢的基礎,當股價上漲時,以底位股價為基數,跌幅在達到某一黃金比時較可能受到支撐。當行情接近尾聲,股價發生急升或急跌後,其漲跌幅達到某一重要黃金比時,則可能發生轉勢。第二種方法:行情發生轉勢後,無論是止跌轉升的反轉抑或止升轉跌的反轉,以近期走勢中重要的峰位和底位之間的漲額作為計量的基數,將原漲跌幅按0.191、0.382、0.5、0.618、0.809分割為五個黃金點。股價在後轉後的走勢將有可能在這些黃金點上遇到暫時的阻力或支撐……[詳細]

11.技術分析的操作原則
由技術分析定義得知,其主要內容有圖表解析與技術指標兩大類。事實上早期的技術分析只是單純的圖表解析,亦即透過市場行為所構成的圖表型態,來推測未來的股價變動趨勢。但因這種方法在實際運用上,易受個人主觀意識影響,而有不同的判斷。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戲稱圖表解析是一項藝術工作,九個人可能產生十種結論的原因。為減少圖表判斷的主觀性,市場逐漸發展一些可運用數據計算的方式,來輔助個人對圖形型態的知覺與辨認,使分析更具客觀性。

從事技術分析時,有下述11項基本操作原則可供遵循……[詳細]

D. 「股票交易行情的周期」 怎麼理解

我覺得應該理解為分析股票交易引起波動的規律分析 這個規律應該是周期性波動 你應該從不同人群的交易心理對波動的影響 各種行業對波動的影響 幾個方面來闡述 我個人建議你就抓在中國人的入市心理這個角度分析 范圍可以小一點

E. 研判股市大勢的方法有哪些

在國外投資分析方法中,主要有兩種方法,即研判大勢和技術分析,但研判大勢一直在股市中占居主導地位。這兩種方法的主要區別有以下幾點:

1、產生的時代不同。研判大勢的方法早於技術分析法,從股票市場一產生,就有人開始研究了,當時主要側重於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發展潛力和經濟運行環境上,技術分析方法是在股票市場產生和發展幾十年後,由於經濟的周期波動性、股市莊家的炒作性和股民心理的從眾性作用使得股票價格經常背離價值形成獨特的波動規律,引起了許多投資專家、廣大股民的關注和研究,才形成了以數學、心理學為基礎的技術分析法。

2、關注的重點內容不同。看大勢主要是關心國內外的宏觀經濟環境、宏觀經濟政策,上市公司的獲利能力、發展潛力等,是研究股市、股價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從中尋找必然規律。技術分析方法重點關注股價與量能的結合、股價與時間的組合、股價與人氣的凝結,由此而產生一系列的技術指標,主要是尋找偶然性的東西。

3、具體的投資理念不同。研判大勢者是重於投資。而技術分析法是重於投機。重投資者,買進股票以後不在乎其股票在短期內的漲跌,不關心各種技術指標,不需要盯盤和聽股評,將一路持有其股票。而投機者不在乎什麼股票,完全依技術指標好壞進行操作,以短線為主。

4、主要代表者的成績不同。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技術分析代表者和理論是艾略特及其波浪理論和江恩及其理論。大勢分析的高手主要有格萊姆、沃倫·巴菲特、彼得·林奇、喬治·索羅斯等,他們與技術分析理論家最大的區別是,他們生前都是百萬甚至億萬富翁、市場的大贏家,而技術分析的代表者艾略特和江恩在生前並沒有在股市中發財,只能稱為股市的理論家。

5、發展趨勢不同。隨著股票市場的成熟,股民投資理念的建立,研判大勢的方法將越來越得人心,將在股市進一步得到發展。技術分析方法在股市中的地位將進一步弱化,只會起到一種輔助作用,當然退出股市的可能性也是沒有的,因為在股市中投機者是不會沒有的。

這些可以慢慢去領悟,在股市中沒有百分之百的成功戰術,只有合理的分析。每個方法技巧都有應用的環境,也有失敗的可能。新手在把握不準的情況下不防用個牛股寶手機炒股去跟著牛人榜里的牛人去操作,這樣穩妥得多,希望可以幫助到您,祝投資愉快!

F. 股市時間周期理論

股票沒有周期性,因為股票系統還是比較完善的系統,博弈系統就是0和1,如果有周期性那麼很容易算出來它的周期點,而環球經濟系統基本就不是一直的,可以說是市場獨立而又相通,比如歐盟,在英國離歐之前走勢幾乎前三國沒多大區別(英,法,德),但是英國離歐之後趨勢就不一樣了,當然在晚上美國開盤前後可以看出,歐洲收市之前和美洲開盤之後的走勢圖幾乎一樣,但是不會完全一樣,全球性的區別也可以通過查看20160104至20160131之間的全球K線你會發現,20180129至20180206之間的全球各國K線發現。金融會有蔓延性,重復性,還有特徵性。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要專業,希望網路貼吧見,也希望此微博對你有幫助網頁鏈接

G. 淺談股市周期理論的漲跌原因

構成股價漲跌變化的因素很多,除了政治、財經、業績等實質因素之外,人為因素等的變化,往往是促成股價漲跌的主要原因。雖說莊家能夠人為控制短期股價的波動,但卻無法左右長期運行規律,在長期統計和歸納之後,發現股價的漲跌具有規則的周期性,把這些周期循環的原則應用到股票的買賣操作上來,做到有的放矢,就會減少失誤並提高成功機會。
股價的漲跌並非無跡可循,而是有其自身內在的運行規律。熟悉了解股價的漲跌規律,盡可能減少操作失誤,這就是周期循環理論所要解決的問題。
股價的漲跌和趨勢的變化是由多空雙方力量的大小決定的,當多方力量強於空方力量時,股價就會持續上漲或大漲小回,直到空方力量強於多方力量,股價就由持續上漲轉為持續下跌或大跌小漲,直到多方力量再次強於空方力量時,股價又會重拾升勢。股票就是在這種漲跌循環之中運行的。一般來說,股價的漲跌都遵循以下兩條規律:
1、每一隻股票的漲跌都是在多空雙方取得的某個平衡點上下來回波動,當股價上漲遠離平衡點,就會下跌向平衡點靠近,而下跌太深遠離平衡點,又會上漲向平衡點靠近。一般來說對同一隻股票而言在一定周期內,這個平衡點是相對固定的,不同股票具有不同的平衡點。如果盲目進入一隻不熟悉的股票,因為不知道它的平衡點,今天漲停也許明天就會跌停,這就是我強調要買自己熟悉股票的原因。
2、當上市公司或股票市場本身發生質變後,多空雙方原來取得的平衡點就會被打破,而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平衡點。如資產重組、收購兼並後,公司的業績大幅提升,發展前景得以改觀,三線股就會上升為二線股甚至一線股;相反如果績優股業績大幅下滑就會變為二線股甚至三線股。
將股價漲跌的這兩條規律用圖形表現出來就形成了股價漲跌的周期,投資者會發現股價的運行往往分為四個階段:底部區間階段——上升趨勢階段——頭部區間階段——下跌趨勢階段。對應的各階段特徵以前也有過簡單介紹。之所以再次提到這個觀點,是因為以上觀點與周期循環理論實際上大同小異,只是周期循環理論說得更詳細,敘述得更全面。按周期循環理論的說法,循環周期又可細分為以下九個階段:
(1)低迷期:行情持續屢創低價,此時投資意願甚低,一般市場人士對於遠景大多持悲觀的看法,不論主力或中散戶都是虧損累累。做短線交易不易獲利時,部分中散戶暫時停止買賣,以待股市反彈時再予低價套現做空;沒有耐性的投資人在失望之餘,紛紛認賠拋出手中的股票,退出市場觀望。低迷期為真正具有實力的大戶(莊家)默默進貨的時候,少數較具長期投資眼光的精明投資者多在此時按計劃買入。該期盤旋整理的時間越久,表示籌碼換手整理的越徹底,而此期的成交量往往最低。
(2)青年漲升期:此時的人氣尚未好轉,但由於前段低迷期的長期盤跌已久,股價大多已經跌至不合理的低價,市場浮籌亦已大為減少,在此時買進的人因成本極低,下跌空間有限,大多不輕易賣出;而高價套牢未賣的人,因虧損已多,也不再斬倉拋售,市場賣壓大為減輕。此時的成交量大多呈現著不規則的遞增狀態,平均成交量比低迷時期多出一半以上。少數領漲股的價格大幅上漲,多數股價呈現橫盤整理局面,冷門股票也已略有成交並蠢蠢欲動。大部分的內行人及半內行人開始較積極的買進股票進行短線操作,但也有不少自認精明的人士及嘗到下跌末段做空小甜頭的投資者,仍予套現賣出。該期多數股票上漲的速度雖嫌緩慢,但卻是真正可買進作長期投資的時候,即為一般所稱的「初升段」。
(3)回檔期:股價在初升段的未期,由於不少股票已持續漲升,經過長期空頭市場虧損的投資者,在好不容易解套或略有獲利之餘,多數採取「落袋為安」的觀念,獲利了結改為觀望;而未及搭上車的有心人,及抱股甚多主力大戶,為求擺脫坐車浮額,大多趁著投資大眾的信心尚未穩定之際,向下打壓股價以收集到更多廉價籌碼。而多數股價在盤軟之餘,市場上大戶出貨的傳言特別多,此時空頭又再呈活躍,但股價下跌至某一程度時,即讓人有著跌不下去的感覺。回檔期是大戶真正進貨的時期,也是真正買賣股票的精明投資人,所樂於大量介入投資的時期,但該期真正到來時,中散戶的兩手大多空空,甚至有少數在低迷期嘗到作空小甜頭的散戶們,還沒清醒過來尚未補回。
(4)壯年漲升期:即為一般所稱的「主升段」,此時景氣已逐步進入繁榮階段,上市公司的業績大增,大戶手上的股票特別多,市場的浮動籌碼已大量的減少,有心人利用各種利多消息將股價持續拉高,甚至於重復的利多消息一再公布,炒冷飯也在所不惜,該期反應在股票市場是人頭攢動到處客滿。由於股價節節上漲,不管內行外行,只要買進股票便能獲利,空頭的信心已經動搖,並逐漸由空翻多,形成搶購的風潮,而股價會在此種越漲越搶,越搶越漲的循環中,甚至形成全面暴漲的局面。市場充滿著一片歡笑聲,從來不知道股票為何物的外行人,在時常聽到「股票賺了多少」的鼓動下,也開始產生興趣,進場少量買些試試。該階段的特性,大多為成交量持續大量的增加,上市公司趁著此時大量增資擴股及推出新股,上漲的股票也逐漸地由強勢熱門股延伸到冷門股票,冷門股票並又逐漸轉勢而列居於熱門榜中,「輪做」的風氣特盛,大戶的動態到處可聞。此期為有心大戶操作甚久之後,逐漸獲利了結的時期,他們所賣的雖非最高價,但結算獲利已不少,精明的投資人也趁此機會了結觀望,只有中散戶被樂觀氣氛沖昏了頭而越買越多。
(5)老年漲升期:即一般所稱的末升段。此時景氣十分繁榮,上市公司的業績均為大增,反映在證券市場上的,除了人氣一片沸騰之外,新股亦大量發行,而上漲的股票多為以前少有成交的冷門股,原為熱門的股票反而開始有著步履沉重的感覺。該期的成交量常破記錄地暴增,暴漲暴跌的現象屢有可見,投資大眾手中大多擁有股票,以期待著股價進一步上升,但是股價的漲升卻顯得步履蹣跚,而反映在成交量上面就是股價上升但成交量減少,股價下跌成交量反而增加。該階段行情的操作猶如刀口舐血,如果短線操作成功的話會大有收獲,但是一般投資人大多在此階段慘遭虧損,甚至落得傾家盪產的局面。
(6)下跌幼年期:即一般所稱初跌期,由於多數股價都已偏高,欲漲乏力的結果,不少投資人在較難獲利之餘已開始反省。此時大主力多頭均已出貨不少,精明的投資人見獲利日漸減少也開始擇機出逃。而大幅滿倉的中散戶們心裡雖然產生猶豫,但還是期望著行情僅是回檔,期待著另一段漲升的到來,甚至好多人採取下跌補倉以攤低成本的策略,可股價卻是越補越跌。此時冷門股已開始大幅下跌,此為該段行情的重要指標之一。
(7)中間反彈期:亦稱新多頭進場或術語上所稱的逃命期。該期由於成交量的暴減,再加上部分浮額的賠本拋售,使得多數股價的跌幅已深。高價賣出者和企圖攤平高檔套牢的多頭們相繼進場,企圖挽回市場的頹勢,加上部分短空的補貨,使得股價止跌而轉向堅挺,但由於反彈後搶高價者已具戒心,再加上部分短線者的獲利回吐,使得股價欲漲乏力,彈升之後又再度滑落。少數精明的投資人紛紛趁此機會將手上的股票賣出以求「逃命」,而部分空頭趁此機會介入賣出。
(8)下跌壯年期:一般稱為主跌段行情,此時大部分股價的跌幅漸深,利空的消息滿天飛,股價下跌的速度甚快,甚至有連續幾個停板都賣不掉的。以前套牢持股不賣的人信心也已動搖,成交量逐漸縮小,不少多頭於失望之餘紛紛賣光股票退出市場形成多殺多的局面,而做多的中散戶也已逐漸試著做點小空。
(9)下跌老年期:亦稱末跌段。此時股價跌幅已深,高價套牢要賣的已經賣光了,未賣的也因賠得太多,而寧願抱股等待,該階段的成交量很少是其特色之一。股價的跌幅已經縮小,散戶看空到處可見,多數股票只要一筆買進較多數量的話,便可漲上好幾檔,但不再有支撐續進的話,不久則又將回跌還原。投資大眾手上大多已無股票,真正有眼光的投資人及大戶們,往往利用此期大量買進。
大波段的周期循環即為上述九大階段,而有時最後的下跌老年期和第一階段的低迷期往往會合二為一,持續時間很長。只要我們能夠適時將現階段的行情性質予以分析,明確區分屬哪一時期,再確立做多、做空、長線、短線等操作原則,獲利機會便可增加許多。
以上就是周期循環理論的核心內容,仔細研究會發現該理論與波浪理論、趨勢理論也具有很多相似之處,有心的朋友可以自行對照比較一下,從中我們總結出兩點心得,即不管投資者運用哪種分析理論指導操作,只要真正理解並掌握了其中一種,長期按理論原理進行買賣,都會獲得不菲收益,即我們對朋友說的「一招鮮吃遍天」;另外,炒股最忌諱的就是追漲殺跌,只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過多關注短期的股價波動,頻繁操作來回換股,有九次操作正確,只要有一次失誤就會把以前的小利全部賠進去,甚至搭進去不少老本。
參考資料:《投資學》《東方華爾街網》

H. 股市循環周期理論

1、低迷期: 股市行情持續屢創新低,此時投資意願甚低,一般市場人士對於經濟遠景大多呈悲觀論調,不論主力或中小散戶,都是虧損累累。此時的股票市場炒短線的沒錢賺,炒長線的沒持股信心。很多人都不願意再談論股市、關心股市,甚至痛恨股市,紛紛賣出手中的籌碼,准備離場觀望。證券公司也是少人來往,一片蕭條。這是大多數人感到絕望的時刻,也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此時只有少數有遠見卓識的人及先知先覺的超級主力機構會進場吸納股票,他們都是將來的大贏家。盡管如此,市場上的成交量還是十分稀少,股價也十分低廉,此時應該是我們做中長線建倉的最好時機,可是很少有人敢這樣做。

2、初升段: 此時的大盤趨勢尚未好轉,股民也對股市未來不抱希望,感到一片茫然,變得對股票麻木不仁。但是,少數「熱門股」開始被推至一定的高度,同時多數的股票也會走出底部並逐步活躍起來,但不會升至很高。這時會有部分敏感的人開始重新關注股市,市場交易也變得活躍起來,成交量開始溫和放大。但由於長期受「熊市思維」影響,很多人都認為這只是個普通的反彈,而一般敢於在這個時期進入的多是一些曾經的職業大戶,出去的都是初嘗甜頭的中、小散戶。

3、回檔期: 此時的股票市場已有了一定漲幅,但由於長久的「熊市」,人們出手投資變得非常小心謹慎。以至於在股價上漲之時也不敢相信這是「牛市的到來」。在上漲之餘,許多人在賺得小盈利後,會採取「落袋為安」的操作觀念。於是大量的「套牢盤」與「獲利盤」會紛紛湧出。對沒有拋出股票的中小散戶,莊家機構為了減輕將來的拉升壓力及進一步地獲取廉價籌碼會趁著此時人心不穩之機,藉助各種不利股市消息,向下打壓股價,迫使你微利出局。由於以上的原因,股價在這段時間會出現明顯回落。隨著拋盤的減少,主力能吸納到的浮動籌碼會越來越少,成交量出現大幅縮減。多數人認為一輪反彈行情已就此完結。然而在經過「初升段」和「回檔期」的運作,大部分股票的股價都有跌不下去的感覺,且其走勢也都「初具成型」。既然強弱已分,也正是我們進場選股的最佳時期。

4、主升段: 宏觀經濟開始好轉,財政、貨幣政策面也暖風頻吹,各項股市利好政策也不斷出台,上市公司的業績也有大幅提升,主力手中握有大量籌碼。此時已是「天時、地利、人和」,有心人會不斷散布各種利好消息把股價持續拉高。由於股價的不斷上漲,不管內行外行,只要持有股票就能獲利,前期賣出股票的中小投資者也由空翻多,形成搶購風潮,而股價會在這種情況下越漲越搶、越搶越漲,以致形成暴漲的局面。證券公司里到處人頭攢動,充滿著一片歡聲笑語,從來沒有炒過股的人也會在周圍的賺錢氣氛感染下,抱著發財的夢想紛紛開戶入市。此時的成交量也迅速地放大,並保持在一個相當高的成交量水平上。在這個時期的末端,正是大量籌碼由主力手中向散戶手中轉移的時候,精明、理性的投資者會在這一時期逐步撤出股市。

5、末升段: 此時的市場一派繁榮景象,大量新股不斷發行並以「天價」成交。證券公司內人聲鼎沸,原來的「熱門股」在高位徘徊,「冷門股」瘋狂上漲。一方面黑馬頻出,另一方面又讓你無從下手,暴漲暴跌更是屢見不鮮,無論大盤還是個股成交常常創下成交「天量」。此時股民手中已經少有現金,都在持股待漲,對未來充滿希望。在此階段末期,大勢已是外強中干,成交量已很難再創新高,多數股票已呈現疲態,顯露下跌跡象。市場上的盈利者已不再佔多數,虧損者與日俱增,多年心血很可能在此時付之東流,我們不論盈虧都要抓住這最後的機會盡快離場。

6、初跌段: 由於多數股票的股價都已偏高,欲漲乏力,不少投資人都在較難獲利之餘開始反省。此時主力、機構均已出貨不少,精明的投資人也在做最後的了結,准備退出股票市場。後來的「新多」以為只是正常的回調,並在虧損之後予以補倉,期待著更高的點位。下跌現象也由「垃圾股」向「績優股」擴散,成交量也出現大幅萎縮,若在「初跌段」的初期出局損失還不算太大。

7、中間反彈期: 由於「初跌段」的下跌,此時不少股票已經有了相當的跌幅,不少短線客回來湊熱鬧搶反彈,原來的高位套牢者也會逢低不斷買入攤低股票成本,多種力量會把股價重新推高,但由於股票反彈後搶高價者已具戒心,後知後覺者也都學乖,所以反彈力量不是太足,股價和成交量都難以再創新高,此時也是最後的「逃命」機會。

8、主跌段: 國家開始進行宏觀調控,如利率上調、央票大量投放、存款准備金率上調等收緊銀根等利空消息滿天飛,雖然大部分股票跌幅已經很深,但受利空消息影響,股民還是不計成本地拋出,以致於股價下跌速度很快,甚至出現連續跌停現象。以前套牢持股不買的人在巨虧之後也開始信心動搖,此時的成交量也已縮至很小,不少人在絕望之餘也紛紛賣出股票。

9、末跌段: 此時股價跌幅已深,許多股票的面值已跌至發行價以下,並屢創新低,由於市場低迷,新股發行比較困難,所以大盤成交量也極為稀少,一切又回到了「低迷期」的狀態,多數股民又要離開,有識之士開始粉墨登場。
股市群體的心理行為循環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希望;二跟風;三狂熱;四保守;五失望;六悲觀;七絕望。

I. 論文:股票交易行情的周期分析

餓,我是學年論文,指導老師很忙就收上去了,沒什麼指導。
我好像是這樣寫的 , 我給你我的提綱吧。具體的我在家裡的電腦上,這沒有。
一、傳統的股票周期理論
二、傳統的股票周期理論的缺陷
三、證券投資心理學對股票周期的影響(我自己立的論,不知道給不給力,我指導老師也沒說什麼)
四、(我找了些投資心理對這個周期哪怕就一丁點關系的心理學,詳細講了下這些心理學)
五、結合我國市場,說個人認為或許是這個心理學造成的股票交易行情的周期

只能給你我記得的框架了,希望還是能給你有些幫助。

J. 股票時間周期理論圖解

斐波那契數列 不過沒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