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果讓諸葛亮和司馬懿比炒股,你猜他們誰更厲害
諸葛亮講究速戰速決,如果他炒股肯定是短線高手;至於司馬懿多次被諸葛亮算計,防守比較強,而且大局觀很好,適合價值投資,很可能成為長線高手。長短線高手,所在領域不同,各有優點各有缺點。難分高下!笑談而已笑談而已,哈哈哈
㈡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感想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一位大臣,司馬懿在曹睿死後成為託孤大臣,但是因為曹氏的抵抗,司馬懿裝病最後高平陵之變殺了曹爽
㈢ 簡述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司馬懿被解兵權之後,裝病不出,二子也退居閑職。面對曹爽心腹李勝的探聽,司馬懿去冠散發,擁被而坐,假裝行將就木;裝耳聾,將荊州說成「並州」。 進湯時,湯流滿襟,稱自己將死,要李勝幫助照顧他的兒子。消除了曹爽對他的戒心,後與兒子伺機殺了曹爽。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六回「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和第一百七回「魏主政歸司馬氏 姜維兵敗牛頭山」。
(3)司馬懿股票價值分析擴展閱讀:
後世評價
《孫子兵法·九地》對此有專論:「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於其途,使人不得慮。」
意思就是通過蒙騙和迂迴等辦法,使人們無法推測你的真正意圖。在環境不利於我的情況下,為了避敵鋒芒,保護自己,可以採取裝瘋賣傻、裝聾作啞的辦法矇混過關。想辦法蒙蔽敵人的視聽,不讓敵人了解我方的意圖,這是取勝的根本保證。
㈣ 三國里司馬懿如此厲害,為何在早期一直被埋沒
司馬懿這個人簡直可以說在三國後期是一個神一般的存在如果要是沒有司馬懿的話,我相信魏國的天下真的能夠做到延綿百年,而正是因為有了司馬懿才使得曹魏的國祚易手,讓司馬家最後成了三國的主人可以說在三國演義當中那個讓我們敬畏如天人一般的諸葛亮最後就是敗在了司馬懿的手中,那麼為什麼在早期的三國之中卻根本沒有看到司馬懿的身影了今天就給大傢具體的分析一下。
三;司馬懿的隱忍
司馬懿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也是一個非常有心計的人,這樣一個人他想要成功當然先要要求的就是自保,看出了曹操的多疑,看出當時朝廷的紛爭,所以他才想保存自己,那麼在前期的三國時期最好的保存自己的方法就是示弱,讓別人不注意自己的才華這樣才能夠活的更久,也才有更大的機會出頭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早期的時候根本看不到司馬懿掌握任何才華的真正原因。
㈤ 在空城計中看似丟了英名的司馬懿,實則賺到了哪些便宜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中極其精彩的篇章,蜀國在經歷了馬謖之敗後,已經如驚弓之鳥,因此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巧妙設計「空城計」,嚇退了老謀深算、智勇雙全的司馬懿。盡管空城計有其巧妙和智慧所在,但以司馬懿的處境和智慧不會看不破端倪,但司馬懿卻就坡下驢,讓諸葛亮賺足了聲望,其背後卻有極大隱情。
概而言之,空城計中司馬懿不殺諸葛亮,原因有三:
空城計司馬懿不殺諸葛亮,原因有三:
其一,諸葛亮生平謹慎,定有埋伏,司馬懿從歷史交戰序列資料分析,諸葛亮幾乎算無遺策,每戰必穩操勝券,因此無把握擊殺諸葛亮;
其二,司馬懿在朝中受到排擠,唯有諸葛亮進攻才能重掌兵權,因此自己最大的敵人是朝中諸多權臣,而非困守危城的諸葛亮;
其三,司馬懿若殲滅諸葛亮,取得作戰勝利,最多博得用兵如神的美譽,卻必然會落得鳥盡弓藏的結局,因此與諸葛亮配合默契。
㈥ 司馬懿都有什麼好的評價
希望對你有幫助一、軍事
諸葛亮兩大軍事戰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於司馬懿。
諸葛亮北伐出兵七次,多次無功而退兵。實因司馬懿是個強敵。曹操曾經在關羽軍事打擊下,惶惶欲遷國都。司馬懿不但阻止這一行動,還建議曹操致書孫權,趁虛抄關羽後路,致關羽敗走麥城。而諸葛亮作為蜀國軍事的總指揮,在關羽之敗中難道沒有責任嗎?所以軍事上司馬懿略勝一籌。
二、內政
諸葛亮在內政上是最為世人稱道的。在蜀地原劉璋的基業上靠法治的嚴明,一系列務農、息民政策使蜀國積蓄了與曹魏抗衡的實力。在劉備死後,他能繼續推行聯吳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舉。
而司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規模軍士屯田,是由於司馬懿的倡議而創辦的。司馬懿在主政時期更大興軍屯,廣開漕渠,使「百姓大悅」為統一中國打下良好的基礎。曹操死後,魏明帝奢侈無度,好修宮室役者萬餘人,雕玩之物,動以千計,司馬懿「皆奏罷之,節用務農,天下欣賴。」
應該說諸葛亮面對的困難、事物要比司馬懿艱難得多,復雜得多,所以內政方面諸葛亮略勝一籌。
三、用人
在劉備死後,蜀國人才逐漸凋敝。軍事後備人才唯姜維而已,諸葛亮出師表中提及的文臣,在諸葛亮後並未做出什麼能扭轉或延續蜀國的事來。第一次北伐,有人曾推薦素有戰功的魏延和吳懿,諸葛亮不聽,任用馬謖不當致使兵敗。在第五次北伐方起用魏延和吳懿,此次戰役,二將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後來,魏延造反,其原因與長久不被任用無關嗎?這些不能不說是諸葛亮一生的缺憾。應該說蜀國曾經的人才濟濟的局面功在於劉備,而非諸葛。
司馬懿在世族壟斷政權的社會中,提拔了不少出身低賤但有能力的人才擔任軍政要職,如後來對蜀吳作戰有功的大將鄧艾、石苞,都出自「草根」。從用人方面,司馬懿所勝應說已非一籌了。
從事實上講司馬懿實現了統一中國。
結論:司馬懿較諸葛亮更強一些。
國人論人重在品德,諸葛亮因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給後人樹立了萬世師表。他被後世樹為智慧的象徵,不為過;被後人神化也可以理解。但若對人進行評價、對比,還應排除感情因素,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
從客觀上來說:
1,司馬懿和諸葛亮他們倆誰更有才能?如果從純功利的角度講,司馬懿的才能是要遠遠大於諸葛亮的。為什麼這么說呢?這可以從當年二人在渭水前線打的一仗看出來。我們都知道,在戰場上沒有什麼公理法則,不管用什麼辦法,只要最終打敗了敵人,就是勝利者,而勝利者是不受責備的。當年諸葛亮伐曹操受到司馬懿的阻擊後,一籌莫展,無計可施,說得難聽一點已經是黔驢技窮了。而反觀司馬懿,卻處之泰然,游刃有餘。諸葛亮被司馬懿拖一個半死,實在沒有辦法,竟然想到要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來刺激他,這也太小兒科了,古今中外哪有這么用兵的?而從戰爭的結局來看,二人的高下就更加明顯了。諸葛亮打不過司馬懿,氣得不行,於是秋風五丈原,連翻盤的本錢都丟掉了。而司馬懿呢,回到魏朝後一門心思地開創了大晉王朝,成了「晉史」的主角。上面說的是軍事才能,而政治才能諸葛亮就更差了。且不說司馬懿老謀深算,活活把一個曹魏王朝拿了下來,就是司馬懿欲擒故縱活捉曹爽那一下子,也是諸葛亮一輩子都學不會的。而反觀諸葛亮,他雖然也把持著蜀漢政權,但卻玩得力不從心,險些將自己累死。最後,蜀漢還是因為人才缺乏而最先滅亡了。
2、倆軍交手過嗎?誰贏了?這個問題其實上面已經回答了,當然是司馬懿打敗了諸葛亮,諸葛亮還把一條姓命搭了進去。後世的人們神化諸葛亮,〈三國演義〉寫得二人交戰經常是諸葛亮打得司馬懿落花流水,但那都是後人的杜撰,當不得真。
3、他們的才能被劉備和曹操限制過嗎?這個問題不好說,因為人才只存在重用不重用,而沒有限制不限制的說法。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一般,所以劉備並沒有讓他打什麼仗,只讓他搞後勤。而諸葛亮的後勤工作做得還是不錯的。也可以這樣說,劉備雖然沒有完全發揮出諸葛亮的才能,但也是給了諸葛亮充分的政治舞台的,沒有限制他。說到曹操是不是限制過司馬懿,那可能還是有的。曹操善於觀察人,他認為司馬懿久後必反,所以對司馬懿有較大的戒心,沒有放手使用。只是司馬懿工於心計,他明知曹操對自己不信任,於是工作更加賣力,終於曹操打消了疑慮,沒有太為難司馬懿。等到曹操死後,曹丕上台,司馬懿的機會便來了。所以,曹操雖然限制過司馬懿,但這個限制被司馬懿巧妙地化解了。從這個層面來看,司馬懿仍然比諸葛亮要高。
㈦ 三國里司馬懿的典型事件
1、司馬懿受遺二主,佐命三朝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敗北,勢力減弱。孫權勢力達到交州地區,劉備也乘機佔有包括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皆在今湖南境內)的荊州江南部分。孫權和劉備的勢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已逐漸形成。
2、裝病拒曹
曹操當時剛打敗袁紹不久,急需人才,聽說司馬懿很有才幹,便徵聘他出來做官。司馬懿得知消息後,覺得曹操是宦官之後,不願意屈節侍奉他。但他又不敢公開拒絕曹操,便假說自己患有風痹病,起居不便。曹操懷疑司馬懿是有意推諉,秘密派人在夜間查看。
司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靜更深時,那人潛入司馬懿卧室,然見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馬懿揮去。眼見利刀奪命,司馬懿只是睜大眼睛看著那人,身體依然堅卧不動。那人這才相信司馬懿果真得了風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稟報了曹操。
曹操當了丞相急於網羅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馬懿,決定再次徵聘他。他對使者說,如果司馬懿再不應召,就把他抓起來。司馬懿知道,曹操雖然愛才,但對恃才傲物、不肯親附自己的人,卻是不能容忍的。司馬懿害怕被殺,只得乖乖離家應召。
3、徵召入仕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薦司馬懿為上計掾(佐理州郡上計事務的官吏)。當時曹操正任司空,聽說司馬懿的名聲後,派人徵辟他到府中任職。
司馬懿見東漢政權已經被曹氏控制,曹氏又是閹宦之後,不想屈節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風痹症,身體不能起居而不出仕曹氏。曹操不相信,派人夜間去刺探消息,司馬懿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為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徵召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他如果還和以前一樣躺在床上不出仕,便將他逮捕。司馬懿聽說後非常畏懼,只得就職。
曹操讓他與太子往來游處,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
而據《魏略》則記載,司馬懿好學,曹洪自以為才疏,想讓司馬懿去幫助他,司馬懿恥於和曹洪來往,假裝拄拐不去。曹洪記恨司馬懿,去跟曹操打小報告,曹操徵召司馬懿,司馬懿立刻扔了拐杖去見曹操為其效命。
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
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系很好,總是維護他,而得以無事,於是,司馬懿勤於職守,廢寢忘食,遂使曹操安心。
4、
㈧ 評價歷史上的司馬懿
人物評價
總評
司馬懿
李世民為《晉書·宣帝紀》作史論,指出了司馬懿在性格、軍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魏明帝將終,棟梁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雲:『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鍾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晉明帝時,王導侍坐,晉明帝問起晉前世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敘述了司馬懿的業績和手段,又說起司馬昭在高貴鄉公時的所作所為,晉明帝大慚,把臉埋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何去非對司馬懿的忍耐、氣度和用兵能力,都給予分析,不與諸葛亮正面對戰並非膽怯,而是高明的耗敵軍之策:「仲達提秦、雍之勁卒,以不應而老其師者,豈徒然哉!將求全於一勝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師引還,而仲達不窮追之者,蓋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飽,而軍未有變,蜀道阻而易伏,疑其偽退以誘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於相持,則仲達之志得矣。或者謂仲達之權詭,不足以當孔明之節制,此腐儒守經之談,不足為曉機者道也」。評其「制其兵,出奇應變,奄忽若神,無往不殄,雖曹公有所不逮焉」。詳見《何博士備論·司馬仲達論》
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在魏國威望是相當之高的,即使毌丘儉、文欽在其死後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 等贊譽。史書上稱其使「天下欣賴」「天下大悅」 。到晉朝初年,司馬炎在太康年間做到了「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73] ,人們對推動三國統一的司馬懿還是相當推崇。乃至司馬遹被傳像司馬懿,而能在當時「譽流於天下」。
司馬懿的名聲毀敗,是從永嘉之禍以後開始。其不肖子孫自相殘殺帶來諸多浩劫,南方的東晉,又長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晉室南渡,情況與當年蜀漢類似,以蜀漢為正統的呼聲日高;東晉滅亡後,情況更加明顯,到隋唐時代,民間說書戲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晉書》,以帝王的立場更不鼓勵效法。到明代《三國演義》之後,「空城計、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不實的司馬懿形象就被演義廣傳於民間了。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抗拒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㈨ 如何評價司馬懿
評價如下:
《晉書》:「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
曹叡:「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吾得司馬懿二人,復何憂哉!」
曹芳:「太尉體道正直,盡忠三世,南擒孟達,西破蜀虜,東滅公孫淵,功蓋海內。「
吳質:「驃騎將軍司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
陳矯:「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孫權:「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前。」
毌丘儉、文欽:「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託之任。懿戮力盡節,以寧華夏。」
虞預:「服膺文藝,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內外多難,謀而鮮過,舉必獨克,知人拔善,顯用仄陋。王基、鄧艾、周秦、賈越之徒,皆起自寒門,而著績於朝,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拓展內容: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丑」,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
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
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死,享年73歲,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謚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