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叫恆順眾生
這是普賢行願品里的第九句,第九恆順眾生,第十普皆迴向。意思是隨順方便為眾生說法,從而達到度化眾生的目的。
② 恆順眾生』,意義何在
恆順眾生 隨喜功德
凈空老法師講述 (摘自凈空法師《晚晴集講記》)
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這是我們今天必須要具備的觀念。我們學佛的同修對佛菩薩都很尊重,都樂意供養;但是對於眾生,疏忽掉了,不知道尊重、承事和供養。試問:我們供養泥塑木雕的菩薩有什麼作用呢?這些泥塑木雕的菩薩須要我們去供養他嗎?我們去供養他,他知道嗎?
諸位一定要曉得,佛像是一個象徵,這種設施啟發我們的心智——見到佛,我們知道要尊重佛。《華嚴經》、《圓覺經》上說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無量壽經》上說,一切皆成佛。所以我們隨順、供養、承事眾生,就是隨順、承事、供養諸佛。
現在問題又來了,假如這個眾生無惡不作,思想行為都是違逆本性,我們要不要隨順?好在世尊在世的時候,弟子代我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了。世尊告訴我們:「不可以隨順。」我們對於善行、善事要隨順,對於惡行、惡事不隨順。
見到眾生作惡,我們要以真誠的心、慈悲的心去勸導;勸導不聽就隨他去,不要再說話,這在佛法裡面叫「默擯」——我不贊嘆你,我也不說你的過失。佛的教導真正教我們實踐隱惡揚善,見到任何人的惡事,我們絕口不提,也不要放在心裡。我們的心清凈、善良,心裡只記好事,不記惡事。如果心裡頭記很多惡事,你的心就很惡,心就不清凈了,這個一定要懂,要明白這個道理。「隨順」,《華嚴經》上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里頭是有條件的,並不是無條件的。總而言之,字字句句都能夠幫助我們恢復性德。
所以佛陀教育是世出世間最好的教育,我們在佛菩薩這個地方所學的,就是完全應用在處世接物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它是最好的教育。而這些教訓要把它作到,一定要依智慧。
③ 菩薩恆順眾生的理由 ———普賢行願品
凈空法師---贊嘆如來就有條件,你看贊嘆換成如來,他不叫諸佛。
贊嘆,一定他是好事、善事,他做得不如法,不能贊嘆。所以如來是從性德上講的,諸佛是從形相上講的,這就不一樣了。由此可知,普賢菩薩教導我們「恆順眾生」,你就曉得恆順眾生是有分寸的,不是無條件的,裡面是有條件的,這個東西應當要好好的去學習。
問: 他說請問要如何把握隨順眾生的尺度?比如某事不隨順他人(集體),可能誤了他人事情;若隨順,會令自己犯戒,如借用我的名義辦理一些事情。
凈空法師答:這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那就是佛門裡面所說的,「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你就落到下流、禍害去了,所以要有智慧。跟眾生隨順的時候,你從十大願王裡面你就能夠體會得到。你看禮敬諸佛決定隨順,對人恭敬一定要隨順,對惡人也要恭敬。贊嘆如來就有條件,你看贊嘆換成如來,他不叫諸佛。
贊嘆,一定他是好事、善事,他做得不如法,不能贊嘆。所以如來是從性德上講的,諸佛是從形相上講的,這就不一樣了。由此可知,普賢菩薩教導我們「恆順眾生」,你就曉得恆順眾生是有分寸的,不是無條件的,裡面是有條件的,這個東西應當要好好的去學習。最基礎的當然還是《弟子規》,如果你能夠從弟子規學起,從十善業學起,從《太上感應篇》學起,那個分寸就非常明顯。你就知道在不同狀況之下,如何靈活的運用,運用到恰到好處。所以這是智慧。
借用名義辦一些事情,這個事情如果是不如法的,有時候自己還要負法律責任。縱然你自己覺得無所謂,你的家人會間接受到傷害,這都是不能不留意的。
凈空法師---「恆順眾生」。眾生習氣很重,你要不隨順他,跟他緣就斷掉,你修得再好,他不願意接近你,他不想跟你學。那怎麼辦?得順著他。我們覺得很困難,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恆順眾生的。眾生要造罪業,佛菩薩隨順他去造,造了罪業當然要墮惡道,佛菩薩很有耐心等待。惡道是什麼?惡道是消惡業的地方,他在那裡消他的惡業,惡業消了之後,他出來他就能接受了。
下面,「恆順眾生」。眾生習氣很重,你要不隨順他,跟他緣就斷掉,你修得再好,他不願意接近你,他不想跟你學。那怎麼辦?得順著他。我們覺得很困難,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恆順眾生的。眾生要造罪業,佛菩薩隨順他去造,造了罪業當然要墮惡道,佛菩薩很有耐心等待。惡道是什麼?惡道是消惡業的地方,他在那裡消他的惡業,惡業消了之後,他出來他就能接受了。有些人特別喜歡修福,想求福報,佛也隨順他,讓他修福報。福報修多了到哪裡去?到天上去了,天人福報大,佛也在那裡等待他。三善道是消福報的地方,三惡道是消罪孽的地方,統統都要消掉,你的心才清凈,清凈心才能學佛。所以佛家有兩句話說,「富貴學道難」,為什麼?他福報太大,障礙他修行;「貧賤學道難」,他罪孽很深重,罪苦障礙他學道。這不恆順不行,得有很大的耐心去等著,等到他的罪福都消得差不多,慢慢醒過來了。福報大也迷了,業障重是迷,福報大也迷,迷而不覺,佛菩薩聖賢對他是束手無策,只有等待。恆沒有條件,永遠要順著眾生。
④ 怎樣理解佛教恆順眾生
恆順眾生,恆,是恆久,堅持的意思。順,是隨喜隨緣的意思
注意,順不是盲目的順從,沒有智慧的跟風
佛法是智慧,學佛的人也要有智慧,幫助別人,贊嘆別人是恆順眾生,助紂為虐就不是了
所以,隨喜隨緣是需要有智慧的有慈悲心的,不是不分好壞一味順從。
從古道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相關的典故哦,先賢大德在恆順眾生的時候,也是需要分辨是非與好壞的,但不執著,不執著於好壞,不被世間好壞左右自己的信念和智慧
幫助一個人容易,隨喜贊嘆一個人容易,但是恆久不變的發起慈悲心去幫助所有眾生就很難哦。
純手打,個人見解
望採納
⑤ 諦深大師開示:什麼是恆順眾生
恆是以時間而論,長久不變之義,以空間而談,不分國土,遍及無量三千,無有距離;
順是隨順度化,悲憫柔和之義
《普賢行願品》
順是隨順度化,悲憫柔和之義。
發起恆順眾生之願,非菩薩人不能克成,最起碼亦得證成無生法忍,方得恆順眾生,不致有退墮之念。眾生是愚痴的,是剛強難調難伏的,是隨順五欲六塵的,是邪見不智的,是好辯的,是逞強的,是保護自己觀念的,是我執與法執的,若非菩薩得證無生法忍,無法做得到,菩薩今生度不了眾生,還有來生,甚至還有盡未來際可得度之,因為菩薩沒有隔陰之迷,內心無惑,了知眾生與他之關系,如是可耗下無盡的未來,以達到恆順眾生,並度化之功。
眾生未開悟,心地煩惱叢生,自利自度尚不能,焉能利他度他!今日不知明日事,尚存三惑之結,盡未來皆是生死業,若要恆順眾生而行化,這是夢人說夢話,水裡月一般的空言,不得實際。眾生僅能依佛菩薩三業而學之,由因至果,由漸而,頓由淺而深,由近而遠,菩薩可恆順眾生,眾生亦可恆順眾生,只是恆順眾生人人皆可行,但境界卻有深淺,因果不同,近遠有別,持續有長短,漸頓有異。
恆順眾生,是《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所在。見第十一章 《恆順眾生願》。
⑥ 普賢十大行願中「恆順眾生」是什麼意思呢
恆是以時間而論,長久不變之義,以空間而談,不分國土,遍及無量三千,無有距離;
順是隨順度化,悲憫柔和之義。
發起恆順眾生之願,非菩薩人不能克成,最起碼亦得證成無生法忍,方得恆順眾生,不致有退墮之念。眾生
是愚痴的,是剛強難調難伏的,是隨順五欲六塵的,是邪見不智的,是好辯的,是逞強的,是保護自己觀念的,是我執與法執的,若非菩薩得證無生法忍,無法做得到,菩薩今生度不了眾生,還有來生,甚至還有盡未來際可得度之,因為菩薩沒有隔陰之迷,內心無惑,了知眾生與他之關系,如是可耗下無盡的未來,以達到恆順眾生,並度化之功。
眾生未開悟,心地煩惱叢生,自利自度尚不能,焉能利他度他!今日不知明日事,尚存三惑之結,盡未來皆是生死業,若要恆順眾生而行化,這是夢人說夢話,水裡月一般的空言,不得實際。眾生僅能依佛菩薩三業而學之,由因至果,由漸而,頓由淺而深,由近而遠,菩薩可恆順眾生,眾生亦可恆順眾生,只是恆順眾生人人皆可行,但境界卻有深淺,因果不同,近遠有別,持續有長短,漸頓有異。
⑦ 什麼叫恆順眾生
恆——橫也,東西之。
順——上下,南北之。
恆左、順右,左右逢源者。
應通四海達三江,生意經久不衰。老字型大小,我喝恆順五十年。古稀依然健康,皮膚細膩不衰老。謝謝。
⑧ 恆順眾生股票行情好不好,我現在虧的很多
遠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是投資者應該知道的一件事, 這只能通過多樣化來實現。為了彌補 損失,這就是它的工作原理,你可以通過購買另一種可能在類似條件下上漲的股票來補充 可能下跌的股票 。但對女性來說也算不上什麼好事。男性們去
⑨ 凈宗法師 ,請問:該如何恆順眾生呢
1、恆順眾生,不是恆順個人,不是恆順哪一個人,而是所有一切生命,且不是生命中的一段而是生命的全部。舉例來說:張三希望競爭者李四倒閉,李四也希望張三倒閉,這種情況下,佛該幫誰呢?但世人全部的希望的總和,卻是全人類的進步!而這才是佛該恆順眾生的意義所在。
2、恆順眾生,我想可能就是說,不要隨意、刻意地去起心動念,更不要隨意去結什麼善緣、惡緣。修行只要依照空性而生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