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蒙娜麗莎的作品賞析
《蒙娜麗莎》的姿勢,已經升華為一種神聖的符號,它不僅僅是藝術規律問題,不僅僅是對文藝復興人文思想粗糙大潮的沖擊,而是心靈回歸者、覺醒者心中的一個崇高細致理想的顯現。
《蒙娜麗莎》具有另一種難以說明的象徵意義,如佛的坐勢、站勢、講道姿勢,菩薩的動勢,基督的幾種象徵性姿勢:如兩手攤開,一手持十字,一手指天,這有某種非世俗的意味,不是做作,而是不得不是如此,是最不自然最自然,最不簡單最簡單,最輕松最沉甸甸的樣式。
(1)蒙娜麗莎股票分析擴展閱讀
達·芬奇在《蒙娜麗莎》繪畫中,成功地運用了「漸隱法」繪畫技法。「蒙娜麗莎」人物形象,與背景界限不太明晰,人物輪廓不那麼明確,彷彿融人背景之中。
尤其是在該人物形象的眼角和嘴角處,作者是著意使用了「漸隱法」繪畫技法,讓眼角和嘴角漸漸融人柔和的陰影之中,從而造成了含蓄的藝術效果,極大地豐富了形象的意蘊。
《蒙娜麗莎》幅肖像中,那雙眼睛周圍、那生動的紅色小圈和毛發,不經過最精細的刻畫,是無法表達出來的。眼臉也自然得體,睫毛濃密,每一根都經過細致的描繪,曲折自如,宛如出自皮下,極為逼真。
② 蒙娜麗莎瓷磚股票代碼
蒙娜麗莎股權代碼:002918
③ 蒙娜麗莎的詳細資料
《蒙娜麗莎》微笑之謎
500年來,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哈佛大學神經科專家利文斯通博士說,蒙娜麗莎的微笑時隱時現,是與人體視覺系統有關,而不是因為畫中人表情神秘莫測。利文斯通博士是視覺神經活動方面的權威,主要研究眼睛與大腦對不同對比和光暗的反應。利文斯通說:「笑容忽隱忽現,是由於觀看者改變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類的眼睛內有兩個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視網膜上的淺窩)負責分辨顏色、細致印記。環繞淺窩的外圍部分則留意黑白﹑動作和陰影。據利文斯通說,當人們看著一張臉時,眼睛多數集中注視對方的雙眼。假如人們的中央視覺放在蒙娜麗莎的雙眼,較不準確的外圍視覺便會落在她的嘴巴上。由於外圍視覺並不注重細微之處,無形中突出了顴骨部位的陰影。如此一來,笑容的弧度便顯得更加大了。不過,當眼睛直視蒙娜麗莎的嘴巴,中央視覺便不會看到陰影。利文斯通說:「如果看著她的嘴巴,便永遠無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麗莎的笑容若隱若現,源於人們的目光不斷轉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臨摹《蒙娜麗莎》,描繪口部時便要望著別處。
1993年,加拿大美術史家蘇珊·吉魯公布了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她說蒙娜麗莎那傾倒無數觀賞者的口唇,是一個男子裸露的脊背。這一論斷既新鮮又荒誕,然而論證是有力的。集畫家、雕刻家、建築師、工程師及科學家等多種才藝於一身的達·芬奇,可謂是個「怪傑」。他喜歡穿粉紅色外套,在胡須上毫無顧忌地塗上五顏六色,還常稱自己解剖過不下30具死屍。他還是個左撇子,習慣從右到左倒著書寫,別人要藉助鏡子才能讀出他寫的東西。因此藉助鏡子亦不失為欣賞者讀畫的一種方法。旋轉90度後從鏡中看蒙娜麗莎抿著的笑唇,恰好是一個背部線條分明的結實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說,表現人體美和呼喚人性的覺醒,既是大師的人生哲學,又是他的藝術觀。
確實,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欣賞這幅畫,人們都會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時而溫文爾雅,時而安詳嚴肅,時而略帶哀傷,時而又有幾分諷嘲與揶揄,神秘莫測的微笑顯露出人物神秘莫測的心靈活動。
幾百年來,「微笑」的新解層出不窮。諸如微笑不露皓齒是因原型雖典雅美麗卻口齒不齊;原型因愛女夭折,憂郁寡歡,難掩凄楚之態;更有甚者,把蒙娜麗莎從貴婦寶座上推落下來,把原型貶為妓女,故而微笑中帶著譏嘲和揶揄。
美國馬里蘭州的約瑟夫·鮑考夫斯基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壓根就沒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說明她想掩飾自己沒長門牙。」
法國里昂的腦外科專家讓·雅克·孔代特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剛得過一次中風,請看,她半個臉的肌肉是鬆弛的,臉歪著所以才顯得微笑。
英國醫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麗莎懷孕了。他的根據是:她的臉上流露出滿意的表情,皮膚鮮嫩,雙手交叉著放在腹部。性學專家推測:蒙娜麗莎剛剛經歷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現出令世人傾倒的微笑。
還有一種近乎無稽之談的說法:她的表情就像吃了苯氨基亞胺似的,顯得很陶醉,這是吃完巧克力後人體內產生的一種歡愉激素。這種說法很少有人相信,因為當時還沒有巧克力呢。
畫中,左邊的地平線比右邊的低,蒙娜麗莎的左側看上去比右側大。歷史上左邊代表女性,體現達·芬奇崇拜女性。電腦分析顯示,蒙娜麗莎和達芬奇自畫像的臉部有多處相似,可能蒙娜麗莎就是達·芬奇本人,埃及傳說中主管男性生殖器的神叫阿蒙(Amon),主管女性生殖器的神叫伊西斯(Isis)——古代文字中曾將其讀做L'ISA,因此Mona Lisa就是暗示AMON L'ISA,即蒙娜麗莎非男非女,是兩性的融合體
④ 蒙娜麗莎股票還能漲嗎
中國石化這次導致大跌主力主要出貨的品種之一,後市主力不再次大規模介入,再窗新低都不要感到奇怪。
青山紙業該股除非能在短時間內收復5.96這個被擊穿的最後的支撐位,否則有可能再次下探尋求支撐,請注意迴避短線風險。
珠海中富該股主力出貨後弱勢明顯,建議盡早出局,後市主力不再次大規模介入該股就不更改對該股的評價。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請謹慎採納,祝你好運。
簡介: 1998年10月20日,公司前身南海市西樵樵東陶瓷裝飾材料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12月21日,南海市西樵樵東陶瓷裝飾材料有限公司更名為為南海市蒙娜麗莎陶瓷有限公司。 2002年4月24日,南海市蒙娜麗莎陶瓷有限公司更名為廣東蒙娜麗莎陶瓷有限公司;後又更名為廣東蒙娜麗莎新型材料集團有限公司。 2015年8月12日,廣東蒙娜麗莎新型材料集團有限公司整體變更為蒙娜麗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蕭華
成立時間:1998-10-20
注冊資本:23658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682000040374
企業類型: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佛山市南海區西樵輕紡城工業園
⑥ 蒙娜麗莎到底是什麼人
蒙娜麗莎是麗莎·格拉迪尼(1479年-1542年),義大利人,她曾經是佛羅倫薩絲綢富商弗朗西斯科的妻子,在丈夫死後就做了修女,並在聖厄休拉修道院度過餘生。
多年來,歷史學家們一直為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的原型爭論不休,最後得出結論:《蒙娜麗莎》原型是達·芬奇父親一位朋友的妻子麗莎·格拉迪尼,她是一名有5個子女的家庭主婦。
麗莎在1495年16歲時嫁給佛羅倫薩絲綢商人弗蘭西斯科·吉奧康杜,而吉奧康杜則是達·芬奇父親皮耶羅的好友兼鄰居。《蒙娜麗莎》的畫像完成於麗莎24歲那年,達·芬奇的父親安排了一切,自己花錢讓兒子為朋友的妻子畫了這幅畫。
(6)蒙娜麗莎股票分析擴展閱讀:
《蒙娜麗莎》油畫經過了四個創作階段
1、是一幅對未知對象的肖像草稿,從輪廓可以看出,有較大的頭、鼻、雙手和較小的嘴唇
2、達·芬奇用一幅《佩戴珍珠發飾的肖像畫》覆蓋了最初的草稿。
3、是1503年創作的《麗莎·格拉迪尼肖像》,畫中的蒙娜麗莎眼睛看向左邊,面帶微笑,這是當時標準的肖像畫模樣。
4、就是千古流芳的《蒙娜麗莎》油畫作品:臉微微向右轉了過來,就連目光也是向右的。
⑦ 蒙娜麗莎的賞析
500多年來,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500多年,這個傳奇始終生氣勃勃
閉上眼睛,張開嘴唇,說出「蒙娜麗莎」這四個字,就會有那個微笑出現在你眼前。「魅力」這個詞已經不足以形容這幅我們星球上最著名的肖像畫,也許「魔力」才是一個更恰當的詞彙。每年來到盧浮宮參觀的五、六百萬人中的大部分都會直奔德農館懸掛《蒙娜麗莎》的展室,宮中的其他瑰寶相形之下都黯然無光。上個世紀後半期,《蒙娜麗莎》曾有過兩次短短的出國之旅,結果在一、兩周內她就征服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六十萬美國人和二百萬蘇聯人拜倒在她的目光之下。
《蒙娜麗莎》的魔力所及還不止於此,在任何一個文明國家的角落裡,我們都能看到她的蹤影,不管是作為裝飾,被用於商業宣傳,還是衍生成了其他的文化產品。也許我們沒看到過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但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早生成了一幅自己的《蒙娜麗莎》,同樣的微笑、靜謐,真偽莫辨。
追問這個傳奇的源頭,當然是500多年前達·芬奇神乎其技的畫功。在當時一眾聖母和女神像中,一個衣著自然的世俗女子,束手微笑,神情泰然,所引起的震撼不亞於數百年後後現代藝術家給她添上的兩撇小鬍子。
然而,藝術上的成就能解釋她在行內人和藝術愛好者中的聲譽,卻很難解釋她如何獲得街知巷聞的知名度。更何況,達·芬奇本人另有許多傑作,遑論那些藝術水準堪與其比肩的同世或後輩大師,為什麼非典肆虐期間的中國人只給蒙娜麗莎加上了口罩,而無人念及大衛或者維納斯呢?
維特根斯坦說,文化就是文化之外的總和。對我們的《蒙娜麗莎》來說也是如此,圍繞畫作的種種千古之謎以及她問世以來的曲折經歷也許才是吸引大部分人注意的真正要素。500年,《蒙娜麗莎》美麗的臉龐上已經被遮上了一層隱約的面紗,有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面紗之後的真容,更多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文化之上的附屬物。這些附屬物,就像500多年來積累在畫像上的塵污一樣,遮蓋了達·芬奇創作畫作時的真實顏色,但就像專家們對盧浮宮提出的建議一樣,不要試圖抹去這些塵污,不僅僅是因為可能損害畫作,更是因為她現在的狀貌才是我們心中的那個經典的形象,藝術不是考古,《蒙娜麗莎》不是文物,她始終生氣勃勃。
但在這個高速運轉的、文化快餐統治的世界裡,再神聖的經典也擺脫不了被解構的命運。對此我們很難做出評判,也許我們會為設計家天才的創意而贊賞有加,或因玩世者褻瀆神聖而憤慨不已;然而,這都是確實的存在,我們除了承認別無他途。幾百年來,《蒙娜麗莎》受到太多的贊譽,超出了它自身的承載力;當人們對它的推崇達到了飽和,不再有更新的創意時,歪曲、嘲弄和揶揄就應運而生。而正本清源,又有專門研究和品評《蒙娜麗莎》的文章或專著不斷問世,包括各種推斷與猜測;就這樣,一幅畫成了一門學科,許多人願意耗費畢生的精力。未來的科學研究也許會為我們解答許多關於此畫的疑問,然而神秘一旦消失,一切便如同猜破的啞謎般索然乏味。畢竟,《蒙娜麗莎》是一幅畫,一幅美麗的肖像,我們帶著虔誠,也帶著無需解答的疑問去欣賞她,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