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情解析 » 理查德塞勒股票分析
擴展閱讀
證券APP如何交易股票 2025-07-31 22:29:50
領克股票代碼 2025-07-31 22:14:06
股票只開戶不交易 2025-07-31 21:25:17

理查德塞勒股票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9-27 02:51:20

『壹』 理查德·塞勒是誰

據報道,北京時間10月9日晚,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的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獲得這一殊榮,理由是其在行為經濟學的成就。

在塞勒的理論體系中,有限理性是指人們在作決定時,會通過建立多個不同的「心理賬戶」來簡化經濟決策,同時傾向於狹隘地考慮單個決定的後果,而不是考慮整體效果。這一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在擁有某件物品時會比沒有時更看重其價值。

希望所有的學者都可以再接再厲,繼續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貢獻!

『貳』 理查德塞勒三大理論先從哪看起

這個理論真的沒有看過,但是沒有什麼,從哪裡看起?看緣分

『叄』 理查德塞勒的名言是什麼

與得到某一樣東西願意支付的金錢相比,個體對出讓自己擁有的這樣東西要求得到的金錢通常會更多。
人類的大腦中存在兩種決策機制,一種是短視的、沖動的,另一種是長遠的、理智的。
人在思考問題時,並不會按照統一的成本收益核算,而是會在心裡構建出分門別類的心理賬戶,分頭進行計算。

『肆』 理查德塞勒為什麼會獲得諾貝爾獎

2017年10月,因行為經濟學方面的貢獻獲得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宣布獲獎後,瑞典皇家科學院這樣描述塞勒的研究(非全部內容):
理查德·塞勒將心理上的現實假設納入到經濟決策分析中。通過探索有限理性,社會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後果,他展示了這些人格特質如何系統地影響個人決策以及市場成果。
理性有限:塞勒開發了精神會計理論,解釋了人們如何通過在自己的頭腦中創建單獨的賬戶來簡化財務決策,重點關注每個決策的狹隘影響,而不是整體效應。他還表明,如何厭惡損失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在擁有它時比其他人更重視同一項目,而不是不稱為稟賦效應的現象。

『伍』 中外學者佛塞勒的觀點

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花落72歲的美國經濟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塞勒。這位參演過《大空頭》的經濟學家,在有限理性、社會偏好和缺乏自製三方面提出了精闢的論斷。

一直以來,諾貝爾經濟學獎都遠離普羅大眾,但今年是個例外。

為什麼這么說?因為塞勒的研究提供一些跟你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新發現。

「剁手黨」有了理論依據?

對於塞勒的獲獎,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審委員會成員加登福斯表示,塞勒使經濟分析變得更符合人性,他的理論能夠幫助人們作出更好的經濟決策。

毫無疑問,塞勒是將心理學與經濟學結合進行研究的先行者之一。有評論人士甚至開玩笑說,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一位心理學家。

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審委員會認為,塞勒的貢獻在於,有限理性、社會偏好和自製力缺乏這三種心理活動可能導致的經濟後果。

先來看看什麼是有限理性。塞勒研究發現,人們在作決定的時候,會建立多個不同的「心理賬戶」來簡化經濟決策,同時傾向於狹隘地考慮單個決定的後果,而不是考慮整體效果。

這一理論簡直就是「剁手黨」的福音啊。一般來說,人們在擁有某件物品時會比沒有時更看重其價值。照此說來,買買買完全是對的嘛。

所謂的社會偏好,就是說人們在作決定時不僅出於趨利心理,還會考慮社會公平。這既可能是出於維護正義,也有可能是因為嫉妒。塞勒的研究展示了消費者對公平的關注會反對企業在需求增加時漲價,但卻不會阻止企業在成本上升時漲價。

那麼,什麼是自製力缺乏呢?人們在新年伊始制定的宏偉目標,到頭來很多都難以實現。塞勒就用自製力缺乏來解釋這種長遠規劃與短期行動之間的鴻溝。不僅指出問題,塞勒還在實踐中發明了「助推」方法,幫助人們更好地實現自我控制。

在實踐方面,塞勒的理論推動美國實施「為明天多存錢」這一養老金計劃,令沒有儲蓄習慣的美國人開始提前存錢,通過把儲蓄率和薪酬增長掛鉤的方式,令參加美國養老金計劃的美國人同意在每次加薪後,自動提升他們放入養老金的儲蓄金。

可以這么說,塞勒的主要貢獻,就在於為個體決策的經濟學分析和心理學分析架起了一座橋梁。有了塞勒的這三大發現,很多現實中的問題,變得不那麼難以理喻。

如何花掉735萬獎金?

說了這么多,這位「令經濟學更有人性」的新晉諾獎得主,究竟打算怎麼花那735萬元的獎金呢?

對此,塞勒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會盡可能用非理性方式花掉這筆獎金。」

對於塞勒的介紹,芝加哥大學官網信息顯示,塞勒是芝加哥大學決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行為金融項目的共同負責人,而這個項目的另一負責人為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

塞勒所服務的芝加哥大學,可是盛產諾北極經濟學獎的搖籃。據統計,歷史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的79位得主中,有29人來自芝加哥大學,所佔比例達到37%。

如果你對塞勒有很濃厚的興趣,可以去看看他在2008年出版的暢銷書《助推》。值得透露的一點是,這本書嘗試運用行為金融學的原理解決社會重大問題。2015年,塞勒出版了《「錯誤」的行為》,這本書有點類似於塞勒本人的學術史回顧,通讀此書,可以全面了解塞勒的學術思想。

雖然如今塞勒已經爆的大名,但是,早年的時候,他可不是這個樣子。曾經師從塞勒攻讀金融學博士的余方教授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表示,塞勒是經濟學研究的挑戰者,他最希望自己的學術成就能夠應用在普通人的日常決策方面,比如個人投資和退休金管理。

但是,據余方介紹。塞勒的學術之路非常坎坷。上世紀70年代,他在羅徹斯特大學就讀哲學博士期間,他的導師一度認為他是一個庸庸碌碌的學生,天性也比較疏懶,論文也沒法發表,差點輟學,剛畢業時也找不到工作。最後他去了該校商學院找到了一份講師的工作,從此才踏上學術研究之路。

雖然塞勒玩笑稱要「盡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這些錢花光」,但他一輩子都是「理性消費」的呼籲者和推動者。他批判傳統經濟學中對人的經濟行為都是理性的假設,他以數學方法和各種來自現實生活的實證證明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總是存在的。

當然,關於消費、賭徒、股票,塞勒還有很多有意思的發現,你絕對值得一讀他的著作。

『陸』 為什麼經濟學經常能給人震撼的感覺呢

這讓我想到了201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查德塞勒。我在期末考之前看了他的一本書,名字叫做《Misbeaving錯誤的行為》,裡面說他列舉了一系列「非理性行為」的清單,我看了之後覺得每一個字都很有道理。

經濟學的假設裡面有一個「完全理性」,當然在實際情況中,人都是有限理性的。行為經濟學正是在「有限理性」的十幾種,用一種近似於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了人們一些看起來「錯誤」的行為。所以,人們看到的時候,就覺得非常震撼。

經濟學之所以讓人感到震撼,其實跟它是解釋常識的科學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么說,可能引起一些人的反對。但是平時我們所說的能量守恆、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都跟收益與成本有關。經濟學的思維和假設可能很難真正實現,但是它卻能夠給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像社會關系、公共產品或者其他,如果都能夠實現最優,剛好符合經濟學說的最優化決策,那麼其實就已經是「理性經濟人」思維了。

『柒』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的成果有哪些

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是美國著名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家。他於1945年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1967年獲凱斯西儲大學學士學位;1970和1974年分獲羅徹斯特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先後執教於羅徹斯特大學(1971-1978)和康奈爾大學(1978-1995),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生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決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同時兼職於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塞勒主要致力於心理學、經濟學等交叉學科的研究。在理論研究中,他對反常行為、經濟人假設、稟賦效應、跨期選擇、心理賬戶和股票市場等方面研究做出重大貢獻;在實際應用上,他分析和解釋了消費者行為、社會福利政策、儲蓄投資政策等行為經濟案例。其代表作有《贏者的詛咒》(R.Thaler,1991a)、《准理性經濟學》(R. Thaler,1991b)和《助推》(Sunstein & Thaler,2008)等。

『捌』 在局勢動盪的情況下,股市一般會有什麼走向

十月股市開門紅,創業板距離年內突破3000點的目標又近了一步。北向資金節後第一個交易日凈流入近136億,創7月7日以來的凈流入新高,之後連續4個交易日凈流入。更重要的是:北向資金成交總額占兩市成交總額的比例再度提高了,這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25%很可能是北向資金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點

但是要特別提醒的是:新興股市跨境資金的成交金額佔比接近或超過25%的時候,即量變到質變,或將開啟大動盪模式。

最早的股票投資理論是道瓊斯指數的創立者道先生的理論,在道先生1902年辭世後,由後人(哈密頓和雷亞)總結歸納而成為「道氏定理」:

1.市場趨勢有三種,短期、中期、長期。短期趨勢持續數天或數周;中期趨勢持續數周或數月;長期趨勢持續數周或數年。投資者和投機者的差別,往往是參與的不同趨勢的時間周期不同。

2.牛熊周期有長短,可以做多亦可做空。空頭市場趨勢向下,多頭市場趨勢向上。每一個牛市或熊市又可以分為不同階段,有修正(Corrections),有反彈,也有暴漲暴跌。

3.空頭市場三階段,第一階段股市恐慌,投資人不再追高;第二階段經濟衰退,企業盈利減少;第三階段悲觀失望,逐漸走向均衡,投資人對利空消息有了免疫力。

4.多頭市場也有三階段,平均持續時間超過兩年。第一階段信心逐漸恢復,第二階段企業盈利提升,第三階段投機風潮再起。

5.牛市、熊市都有拐點,但准確判斷折返拐點非常困難。逾60%的拐點的回撤或回升幅度為前一波段走勢的30-70%,每一次級折返都包含著股市的暴漲暴跌。

道氏定理站在股票市場的宏觀層面,重點研究股票投資的趨勢和波段,不同於格雷厄姆-巴菲特倡導的「微觀研究+長期價值」。兩種研究思路都有價值,從道氏定理看當前股市,股市研究應該像地震預測學一樣,把牛熊周期進一步細分為不同等級,這就有了一個新的投資學概念:大動盪。人們心目中的牛市和熊市其實都有一個量化的「錨定」:牛市是20%-25%年度漲跌區間;「大動盪」的標准則是:漲則翻番,跌則腰斬,疊加在牛熊周期之上。


台灣地區股市的大動盪「範例」

股市「大動盪」可追溯到1987年10月19日美國的「黑色星期一」前後數年,幾乎就在同一時期,還有1988-1991年的日本股市和1986-1990年的台灣地區股市等。

可以說,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初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全球股市進入了「動盪年代」。

1986年10月17日,台灣地區股市首次突破1000點後,一路飆升,至1987年10月1日達到4673點後急轉直下,兩個月內腰斬;再從2230點爆炸性上漲,1988年9月達到8790點後暴跌逾40%;又從5119點起跳,1990年2月狂飆至12680點,之後上演了從巔峰到瀑布的股市奇跡:1990年10月跌到2485點,最大跌幅逾80%!如果把台灣地區股市的「大動盪」刪除,1986年10月突破1000點到1990年10月的2485點是一個很平和的股市上漲,然而在這兩個10月之間的4年間,台灣地區股市歷經三次巔峰,堪稱股票市場的「通古斯大爆炸」,2008-2009年的次貸危機和今年美國股市「大動盪」都難以望其項背。

按照上述標准,中國A股2005年跌破1000點到2007年10月(也是10月)沖上6124點,之後暴跌到1664點,也是一次股市「大動盪」。和台灣地區股市不同的是:2005年到2008年的A股「大動盪」沒有跨境資金流動的推波助瀾。今年美國股市也經歷了一次「大動盪」,2020年2月22日到3月23日,道指從29500點暴跌至18200點區間,之後半年內反彈到29000點之上,也不能「錨定」在年度漲跌幅度20%-25%的牛熊周期概念中。


看懂大動盪,要深刻理解投資行為學的「助推」概念

在這里,我們引進一個投資行為學概念:助推(NUDGE)。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創造了一些投資行為學概念,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是稟賦效應,二是助推效應。

助推效應何來?一個有自殺傾向的人站在峭壁邊緣,自殺,未必是有意識的,而是在那一瞬間的「無意識行為」。行為經濟學把這個概念引入投資決策,解釋了投資人群體「非理性沖動」的助推效應。

股市大動盪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沒有必然聯系,如果說基本面是內在價值,環境就是外在因素。任何一個投資人群體的一致行動,相對於其他投資人群體而言就是外部「推動」,換句話說就是「助推」。從這個角度看A股市場的北向資金,作為A股市場上新的投資人群體,北向資金的資金量逐漸增大,可能「助推」的資金量更大。

由此演繹,股票市場的開放性也是一種趨勢,而在股市開放的過程中,外部增量資金的流動是重要「推手」。基於新興股市的有限數據分析,外部資金的交易量佔比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觀測指標。在此提示:北向資金的交易量佔比提升到25%以上,有可能是A股市場再次發生大動盪的導火線。

股市大動盪和牛熊周期不同,在牛市情緒佔主導的階段,「助推」的力量可能驅動牛市的情緒性溢價翻番。反之,在熊市情緒佔主導的階段,尤其是在牛轉熊的拐點之時,突發性暴跌本身會觸發斷崖式暴跌。這就是台灣地區股市1986-1990年大動盪的啟示,也可以解釋中國A股2005-2008年暴漲暴跌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