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OSI七層模型具體怎麼講解
OSI七層模型介紹 :
OSI是一個開放性的通行系統互連參考模型,他是一個定義的非常好的協議規范。OSI模型有7層結構,每層都可以有幾個子層。下面我簡單的介紹一下這7層及其功能。
OSI的7層從上到下分別是 :
7 應用層
6 表示層
5 會話層
4 傳輸層
3 網路層
2 數據鏈路層
1 物理層
其中高層,既7、6、5、4層定義了應用程序的功能,下面3層,既3、2、1層主要面向通過網路的端到端的數據流。
㈡ 在計算機網路中OSI和ISO分別是指什麼
計算機網路中的OSI,即OSI模型,指開放式通信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RM,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的一個試圖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連為網路的標准框架,簡稱OSI。這是一種事實上被TCP/IP 4層模型淘汰的協議。在當今世界上沒有大規模使用。
計算機網路中的ISO指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在80年代提出的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這個模型將計算機網路通信協議分為七層。這個模型是一個定義異構計算機連接標準的框架結構。這七層具有如下特點:
①網路中異構的每個節點均有相同的層次,相同層次具有相同的功能。
②同一節點內相鄰層次之間通過介面通信。
③相鄰層次間介面定義原語操作,由低層向高層提供服務。
④不同節點的相同層次之間的通信由該層次的協議管理,
⑤每層次完成對該層所定義的功能,修改本層次功能不影響其它層、
⑥僅在最低層進行直接數據傳送。
⑦定義的是抽象結構,並非具體實現的描述。
㈢ ISO提出OSI的關鍵為什麼是系統互連
因為在當時很多計算機設備生產上沒有統一的生產標准,各自按照自己是
企業標准
生產,導致了只有同一家廠商生產的設備之間才能互通,從而形成了一個個的「網路孤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才提出來OSI(
開放式系統互聯
模型)
㈣ OSI怎麼樣,好不好
OSI是一個定義良好的協議規范集,並有許多可選部分完成類似的任務。它定義了開放系統的層次結構、層次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各層所包括的可能的任務,作為一個框架來協調和組織各層所提供的服務。
OSI參考模型並沒有提供一個可以實現的方法,而是描述了一些概念,用來協調進程間通信標準的制定。即OSI參考模型並不是一個標准,而是一個在制定標准時所使用的概念性框架。
㈤ OSI參考模型特點及功能
作者:閔柯
鏈接:https://zhuanlan.hu.com/p/3132731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網路發展的初期,許多研究機構、計算機廠商和公司都大力發展計算機網路。這種自行發展的網路在體繫上結構差異很大,以至於它們之間互不相容,難以構成更大的網路系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了開放互聯OSI參考模型。 OSI參考模型將計算機網路分為7層,OSI參考模型只是一個理論化的模型,現在使用最成功和最頻繁的互連協議TCP/IP參考模型是一種實際化的模型,它是以理論性的OSI參考模型為原型建立的。七層的OSI參考模型具體如下:1.物理層 物理層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相鄰節點之間原始比特流的傳輸,它關心的典型問題是,使用什麼樣的物理信號(電信號或者光信號)來表示數據「0」和「1」。通俗的來說,物理層要做的就是使用怎麼樣的物理信號來表示數據。物理層常用的網路設備有中繼器和集線器。2.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的主要功能是在不可靠的物理線路上進行數據的可靠傳輸,為了保證數據的可靠傳輸,發送方把數據封裝成幀的形式。該層作用的區域為區域網。通俗的說,數據鏈路層的主要功能就是將數據以幀的形式進行傳輸。數據鏈路層的常用網路設備有網橋,交換機,網卡等。3.網路層 網路層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網路中主機間的報文傳輸,它對應的是網路主機到網路主機的報文傳輸。該層說到底還是數據的傳輸,只不過是網路中主機到主機的網路傳輸,它傳輸數據依據的是主機的IP地址。該層常用的網路設備有路由器,三層交換機等。4.傳輸層 傳輸層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網路中不同主機上的用戶進程之間可靠的數據通信,傳輸層是真正的端到端的連接。換言之,源端主機上的某進程是利用報文頭和控制報文與目標主機上的對等進程進行對話。通俗的來說,傳輸層的實質也是傳輸數據,只不過它對應的直接是進程與進程之間的數據傳輸,它依據的是進程的埠號(比如WWW服務的埠號是80,FTP服務的埠號是21等)。5.會話層 會話層允許不同機器上的用戶之間建立會話關系。會話層提供的服務之一是管理對話控制。會話層是一種與對話控制有關的令牌管理(就像是十字路口的紅綠燈一樣,控制著哪個方向的車流什麼時候通行,什麼時候禁止通行),它相當於一個智能管家,對數據進行有序的傳輸控制。6.表示層 表示層關心的是所傳送信息的語法和語義。表示層服務的一個典型例子是用一種大家都能理解的標准方法對數據進行編碼。簡單來說,表示層就是對數據的解碼,解釋成程序都能理解的程序語言。7.應用層 網路的目的在於支持運行於不同計算機的進程之間的通信,而這些進程則是為用戶完成不同任務而設計的。應用層的功能就是將解碼後的計算機程序語言表示出來,從而展示給用戶,實現用戶操作計算機程序的目的。
㈥ ISO的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中包含
1. 物理層:主要定義物理設備標准,如網線的介面類型、光纖的介面類型、各種傳輸介質的傳輸速率等。它的主要作用是傳輸比特流(就是由1、0轉化為電流強弱來進行傳輸,到達目的地後在轉化為1、0,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模數轉換與數模轉換)。這一層的數據叫做比特。
2. 數據鏈路層:主要將從物理層接收的數據進行MAC地址(網卡的地址)的封裝與解封裝。常把這一層的數據叫做幀。在這一層工作的設備是交換機,數據通過交換機來傳輸。
3. 網路層:主要將從下層接收到的數據進行IP地址(例192.168.0.1)的封裝與解封裝。在這一層工作的設備是路由器,常把這一層的數據叫做數據包。
4. 傳輸層:定義了一些傳輸數據的協議和埠號(WWW埠80等),如:TCP(傳輸控制協議,傳輸效率低,可靠性強,用於傳輸可靠性要求高,數據量大的數據),UDP(用戶數據報協議,與TCP特性恰恰相反,用於傳輸可靠性要求不高,數據量小的數據,如QQ聊天數據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傳輸的)。 主要是將從下層接收的數據進行分段和傳輸,到達目的地址後再進行重組。常常把這一層數據叫做段。
5. 會話層:通過傳輸層(埠號:傳輸埠與接收埠)建立數據傳輸的通路。主要在你的系統之間發起會話或或者接受會話請求(設備之間需要互相認識可以是IP也可以是MAC或者是主機名)
6. 表示層:主要是進行對接收的數據進行解釋、加密與解密、壓縮與解壓縮等(也就是把計算機能夠識別的東西轉換成人能夠能識別的東西(如圖片、聲音等)。
7. 應用層 主要是一些終端的應用,比如說FTP(各種文件下載),WEB(IE瀏覽),QQ之類的(你就把它理解成我們在電腦屏幕上可以看到的東西.就是終端應用)。
㈦ 真正懂OSI七層模型的大俠告訴我OSI到底是什麼
1. osi參考模型的最大作用是降低網路的復雜性,將復雜的網路問題簡單化,以便快速定位和解決網路故障。
2. OSI參考模型是一個邏輯上的定義,一個規范,它把網路從邏輯上分為了7層,每一層都有相關的物理設備,比如路由器,交換機。
我們舉個例子:現在兩台主機不能通信,原因可能有很多,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OSI參考模型的7層(由低到高,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來發現故障,解決故障:首先檢查物理層,我們可以檢查網線,介面是否正常;再檢查數據鏈路層,比如交換機的配置,VLAN的劃分是否准確;再檢查網路層,IP地址,網關配置是否合理,等等等等,以此類推。
至於你說的不知道數據傳輸到哪一層了?我個人認為,可能是你對數據封裝的過程不是很了解:
先說封裝:發送數據,數據由高層向下層走,每到一層,就會在原始數據上加上當前層的PDU(PDU你可以理解為是這一層的一個標示);
再說解封裝:接受數據,數據又底層走向上層,每到一次,就會去掉當前層的PDU。
至於說到底到了哪一層,只要了解了當前層的PDU就知道了:
舉個簡單例子:如果給上層數據加上了埠號,那麼就是到了傳輸層;加上了IP地址就是到了網路層;同樣去掉的時候也是一樣的。
㈧ ISO/OSI主要的特點是什麼
你好,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開放式系統互聯。 一般都叫OSI參考模型,是ISO(國際標准化組織)組織在1985年研究的網路互聯模型。該體系結構標準定義了網路互連的七層框架(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即ISO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在這一框架下進一步詳細規定了每一層的功能,以實現開放系統環境中的互連性、互操作性和應用的可移植性。
特點:
(1)網路中各節點都有相同的層次;
(2)不同節點的同等層具有相同的功能;
(3)同一節點內相鄰層之間通過介面通信;
(4)每一層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並向其上層提供服務;
(5)不同節點的同等層按照協議實現對等層之間的通信。
㈨ si系統時代有一個著名的國產軟體現在叫什麼
說的是不是ucd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