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選股票
如何選股
——選股的動機、原則和程序
關於「炒股」的一些最基本的理念和原則就是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的基礎就是買企業、買被低估的企業,並長期持有,而且不熟不做,利用市場的愚蠢進行投資,那麼如何才能選到好的企業呢,一個已漲了n倍的股票還能買嗎?如何利用市場的愚蠢進行投資?主要精力要用在討論如何選擇企業上,因為選的企業好,就可以戰勝大盤,戰勝股市的調整,甚至戰勝熊市。今年是一個分水嶺,以後指數(特別是成份指數)會不斷創新高,而個股將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以下分三個方面討論如何選股,一是點評一下國外大師的選股方法。二是介紹一下選股的動機、原則和程序。三是以一些具體的上市公司為例,說明如何選股。首先談一下選股的動機、原則和程序。
一.選股的動機
首先我們要區分短線投機的和中長線價值投資,樹立中長線價值投資的理念,因為前者和後者之間選股的動機不同、理念、行為和結果也就是完全不同。
動機決定理念,理念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
短線投機者的主要動機是想一夜暴富,不找到很快翻倍的股票或第二天就漲停的股票不痛快,因此更注重概念,題材,有沒有人坐莊,消息來源是否神秘可靠,而忽略了股票的風險,沒有考慮股票的安全邊際。而中長期理性的價值投資者,期望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及未來的復合增長,因此,更注重企業的實質和未來的成長及安全邊際。後面我們討論選股都是基於中長期價值投資的理念。
二.選股的基本原則
第一. 有較好的安全邊際;
第二. 行業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三. 產品清晰便於了解;
第四. 經營穩健;
第五. 最好是行業里的龍頭企業;
第六. 未來有較大的成長性。
三.選股的程序
第一步.檢查自己的選股動機;
第二步.確定長期投資的理念並制定基本的選股原則;
第三步.選擇行業;
第四步.對行業進行細分;
第五步. 選擇行業里的龍頭股或細分行業龍頭股;
第六步.建立海選股票池(不超過300個)(普通投資者可以利用基金重倉股、滬深300和次新股里的股票作為海選股票);
第七步.進行比較分析(確定備選組合30隻);
第八步.再深入分析選出精選組合(約10隻);
第九步.根據資產組合原則配置自己的組合。
選股先要選行業
---如何選股(2)
在2005年熊市底部上海各行業指數的上漲幅度和啟動時,到2007年5月雖然上證指數還不到4600點,但是有色金屬、房地產、銀行指數分別是8300點、7500點和7700點。如何才能判斷哪些行業好呢?
首先,要了解一下行業性質
為了配置投資組合的需要,通常把行業分為三類,一是進攻型行業,二是防守型行業,三是周期性行業,而對應的股票則稱為進攻型股票、防禦性股票和周期性股票。一般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才配置周期型股票,在牛市增加進攻型股票的配置,在熊市的時候增加防禦型股票的配置。比如有色金屬、金融、網路傳媒都是進攻型股票,有較大的風險,但也有較大的收益,而交通設施、葯業、供水和供氣等公用設施屬於防禦性股票,而鋼鐵、煤炭行業屬於循環型股票。
第二、選行業要選朝陽產業,支柱產業,國家扶持的產業,有發展空間的產業、景氣度好的產業,競爭不太激烈容易形成壟斷市場的產業。
第三、要對國家的經濟現狀和產業升級狀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已經過20多年的改革,改革初期我們主要在解決溫飽問題和日用品問題,那時輕工業特別是家電產業是國家扶持的產業,也就有四川長虹(那時的家電龍頭)等龍頭股。後來大家需要裝電話、買電腦,所以1997年就炒了通信、電腦。溫飽問題解決了,就需要解決住、行、玩和保險的問題。因此汽車、房產、保險、旅遊又成了熱點。
以前中國是世界輕工產品的加工中心,中國人口多,隨著重工產業比如裝備製造、造船業向中國轉移,對金屬、特別是稀有金屬的需求就會增加,由於中國資源有限,比如中國的石油40%需要進口,而大部分是韓國人幫我國運進口石油,石油和航運就會有很大發展空間。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向外開拓資源,為了在外獲得資源,必須要有綜合國力,這就需要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建立強大的國防,因此航天軍工會很大的發展空間。最後科技興國一直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因此科技股(需要細分)也是一個看好的行業。
第四、了解一下世界的經濟形勢
比如1999年美國新經濟形勢下的網路科技熱,也就帶來了當時國內的科技熱。再比如現在的國際商品期貨牛市,也就帶來了有色金屬行業的繁榮。
如果了解了世界的經濟形勢,知道了國家的整體戰略,自然就可以得出關注和選擇以下行業的結論:有色金屬,稀缺資源,金融,地產,電力,石化,汽車,科技,裝備製造,交通設施(防禦型)。像造紙、化纖、農業、計算機等夕陽產業和競爭很激烈,發展空間不大的行業,我看都不看。
選對了大的行業,然後再對行業進行細分,可以根據自己對行業的熟悉程度和專業知識進行細分出自己認為好的行業。比如,我對有色金屬就按主要產品細分為黃金、銅、鋁和其他有色金屬(鈦、鍺等)等。對金融細分為銀行、證券、保險和信託等。對電力細分為水電、火電、新能源等。對科技我主要關注生物、激光、網路等。交通設施細分為機場、港口和高速公路等。找出這些行業或細分行業的龍頭股,一個原始的股票池就出來了。如果有新股發行,我就看一看有沒有能取代股票池裡的股票。比如以前萬科是地產龍頭,保利地產上市時又加了保利地產。
要買就買龍頭股!
—如何選股(3)
一.為什麼龍頭股漲了又漲
在股市裡經常會出現「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局面。經常的情況是龍頭股沖鋒陷陣,漲了又漲,大漲了以後,二三線股才補漲。等二三線股好不容易漲一點時,大勢又要調整了。在調整時龍頭股跌幅比三線股少,或者橫向整理一段時間又會創新高,即使遇到熊市,龍頭股調整幅度通常也比其他股小。
為什麼好股票特別是龍頭股漲了又漲,不好的股票漲得不多呢?這是因為:1、最終決定股價的基礎是企業實質,因為企業不斷成長了,才有了股票價格的上揚。雖然莊家可以用資金短期推高股價,但企業沒有成長,股價還是會跌下來。2、在實際經濟中,由於市場競爭(在網路行里最明顯)往往只有優秀的公司能夠在市場中長期生存和贏利,而且通過競爭,大量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會破產或被收購兼並。讀了美國和香港的經濟史和證劵史,就可以發現,全世界看美國道瓊斯指數,而道瓊斯指數是成分指數,只有30隻股票。香港恆生指數也是成分指數,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指數都是成分指數,只有中國例外,大家看綜合指數,這是過去大鍋飯、平均主義的思想在作怪,是由於投資理念尚未建立,市場競爭還不充分,資本還有待於集中,尚未形成壟斷造成的。隨著機構投資者的發展,市場競爭的加劇和資本進一步集中以及指數基金和指數期貨的推出,以後「炒股」會出現二元結構(或稱2:8現象),大家的注意力會慢慢轉向強者恆強的成分指數(比如300指數的股票)而能進入成分指數的股票很可能就是龍頭股。
二,為什麼買股就買龍頭股
為什麼買股就買龍頭股呢?從股價來看,因為龍頭股漲得快跌得少,其他股漲得慢跌得快,而且跌得多。從企業來看,龍頭股代表龍頭行業(隨著大批優秀公司上市這種情況會更加明顯),龍頭股都不行了,通常是這個行業里出現了問題,如果幾乎所有行業的龍頭股都不行了,說明整個經濟有問題了,至少說明整體市場被嚴重高估了,那時買其他任何股票掙錢的概率都小了,通常是熊市來了。因此買股就買龍頭股。
三,為什麼不敢買龍頭股
為什麼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很早以前「炒股」都不敢買龍頭股,經過自我反思和調查發現:
1.大部分都是膽怯的,沒有信心和勇氣去挖掘和持有龍頭股;
2.大部分人都選擇了短線投機跟風操作。通常的作法是,等某個板塊的龍頭股上漲後,大多數分析師就會推薦這個板塊未漲的低價股,讓大家跟跟風,如果某一板塊都漲了,比如;銀行、劵商都漲了,就會推薦大家買參股銀行、參股劵商。但是很少有人讓大家緊緊鎖定龍頭股。即使龍頭股回調或橫盤整理時也沒有勇氣買進;3.心理比價誤區。由於龍頭股漲得快、股價高,覺得貴、風險大,而不好的股票,漲得慢、價格低、甚至比起龍頭股不漲反跌,認為安全、便宜;
4.大部分人都是被動向市場學習的。只有等龍頭股漲了又漲,通常漲過了頭,大幅回調甚至開始走熊時才買進,只有少數優秀的主力和高手才是主動向市場學習,挖掘龍頭股,發現並放大其價值;
四,改進措施
1.盡早選出行業和細分行業的龍頭股,通常是帶領板塊上漲的股票,放在股票池裡並熟悉和研究它們,如果龍頭股暫時高估了等回檔或市場犯錯誤時買進。
2.克服膽怯心裡,要有買龍頭股的勇氣。
3.注意辨別真假龍頭,對龍頭股要越早買越好,不要等嚴重高估時才買。
打一個比方:在戰場上只有那些有膽有謀的人才會在戰場上沖鋒陷陣,也只有帶領士兵攻城拔寨的人能當上將軍和元帥,如果貪生怕死,等大部隊仗都快打完了,才趕到戰場放兩槍,永遠也不會有什麼出息。
再比如,凱恩斯說過選股如選美,如果要找選一個溫柔美麗的姑娘為妻,至少要追身邊最溫柔美麗的姑娘,動手還要快,雖然成本會高一點,但是如果選得對又不輕意離婚,會幸福一生。巴菲特與奧尼爾選股標準的比較
---如何選股(4)
巴菲特的選股標准共8條:1,必須是消費者壟斷企業。2,產品簡單、易了解、前景看好。3,有穩定的經營史。4,經營者理性、忠誠,始終以股東利益為先。5,財務穩健。6,經營效率高、收益好。7,資本支出少、自由現金流量充裕。8,價格合理。
巴菲特與奧尼爾的選股標准既有相同點又有區別,奧利爾的選股標準是以美國近40年500隻飆股統計研究得出的結論,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屬於進攻型的選股標准,並沒有談到安全邊際也沒有談到飆股飆漲後能否能持續贏利和持續上漲的問題,即沒有告訴投資者買入飆股和賣出飆股的價格,巴菲特的選股標準是根據他個人的實踐得出來的,更注重安全性和長期穩定的收益及未來的復合增長,但是僅限於消費壟斷企業,限制了投資者的選股范圍。但是兩位大師都關注企業,特別關注企業過去和現在的業績卻是相同的,另外奧尼爾比較注重公司股本的大小和市場條件,不太適用於大資金運作,而巴菲特沒有考慮股本大小問題,而壟斷企業通常都是大型企業,股本較大,適用於大資金運作,在巴菲特看來買入股票的時機是這個企業有沒有低估,而不一定需要看整體市場好不好,如果公司值得投資,他願意等五到十年都可以,而奧尼爾更注重市場條件,即在市場條件好時才買入。綜合兩位大師的選股標准,並對奧尼爾S和M兩條標准進行改進就得出了我的十條選擇標准。
--如何選股(6)
前面也講過了如何選擇股票並建立精選股票池。今天談談如何配置股票組合。
一. 為什麼要配置股票組合?
在投資是否集中和分散上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另一種是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有人認為巴菲特是集中投資的典型,其實我不這樣認為,巴菲特其實也是分散投資的,只是他有所側重,對他收購的企業會重倉持有。在中國1996—2001年的牛市期間,股市處於庄股時代,莊家為了達到控盤的目的,通常會集中資金孤注一擲(有時會違規持有高達80%的流通股,而按規定超過5%就要公告)。普通投資者不能達到收購企業的目的,建議分散投資,這種分散投資有三個優點:
1,分散風險。避免某隻股票出現不可預見的損失(包括上市公司造假等),給整個投資帶來的致命打擊。比如,如果投資5隻股票,其中一隻股票連續跌停崩盤,最後也只給總資產帶來最多20%的損失。
2,通過配置不同類型的股票,實現投資策略。比如在牛市初期就可以多配置進攻性股票,牛市中期多配置一些大盤監籌股,而在牛市末期就可以多配置一些防禦性股票。
3,使整個投資的賬面價值有一個平穩的增長,而不會大起大落,避免心裡承受不了股價波動,做出追漲殺跌的行為。比如我現在的投資組合配置了銀行、地產、石化、有色、證劵、電力、交通設施、軍工等龍頭股。這些龍頭股在輪動,一隻龍頭股休息時另一隻龍頭股會創新高。即使某隻龍頭股大跌30%也不會恐慌,而另一支龍頭股可能輪漲,抵消這支龍頭股回調時的帳面損失。
二,如何配置投資組合
如何配置投資組合,取決於投資者的理財計劃和投資策略。而精選股票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投資組合的業績。普通投資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會頭腦發熱,得到了某個「可靠」的消息或自己認為「精確」的判斷往往又會改變計劃,孤注一擲。因此設置必要的原則並嚴格遵守它是非常必要的。在最初設置這樣的原則時,常常後因為某種股票漲了而後悔,後悔持股太少沒有全侖買入,但是時間長了,特別是買到了「地雷股」,就會認識到遵守這樣的原則非常必要。
我為自己設制的配置投資組合的基本原則:
1.投資組合中選擇5—8個品種(必須是精選組合裡面的股票)。
2.投資深圳、上海單一市場的資金不超過65%
3.投資每一種股票、基金的資金不超過30%
4.不同時投資同一板塊、同一行業、同一區域等相等關聯的股票
5.大勢向上時持倉不能低於30%,大勢向下時持倉不能超過30%
6.建倉和派發都分三次以上進行
7.每半年檢查一次投資組合,不頻繁買進賣出,資金周轉天數不少於30天
如何細分行業(金融)
----如何選股(7)
前面已討論了「選股先要選行業」、「要買就買龍頭股」。為了買到真正的龍頭股,必須對行業進行細分。細分龍頭的另一個原因是:很明顯的龍頭股已經在2004就被主力挖掘了,現在從細分行業里才能找到更多好股票。一個長線投資者或者機構必須首先關注金融業,因為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股市,金融業都占相當大的比重(參見附表)。今天先討論一下金融行業。
金融行業可以細分為四個子行業: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和信託業。先看銀行業,這四個行業裡面,不考慮現在的股價,只從行業屬性看,銀行業是安全性較高,必須長期關注和投資的行業。銀行業有兩點顯著的特點:一是銀行業是服務業,產品沒有生命周期,也就是說銀行業沒有朝陽和夕陽之分。從長期來看,經濟發展了,銀行業肯定會增長,因為企業和居民都離不開銀行。第二,銀行業在中國股市的比重很大,對大市的影響大,機構從戰略角度出發都會配置銀行股。再看保險業,隨著中國居民收入的提高,對健康、安全等保障的需求會增加,保險是一個增長很快的行業。但是保險的收入除了來源於保費收入還來自於股權投資,因此其業績會受到證券市場景氣度的影響,是帶有一定進攻性的行業。再看證券業,證券行業是典型的跟證券市場景氣度有關的進攻性行業。因此證券公司屬於進攻性股票,而且帶有周期性特點。最後是信託業,由於廣東國投事件的影響。中國的信託業一直發展不好,不確定性因素太多。
借鑒巴菲特的理念,不熟不做,加之保險業已帶有進攻性。因此我去掉了保險和信託,專注銀行和證券兩個子行業。
我國的銀行還有一個特點,銀行都比較大,幾乎都是國家控股,而且早期都有各自的分工。中國的銀行風險較國外的風險要小,而國外的銀行比較分散,且包括中央銀行(發鈔行)都是私人的,因此風險大。比如最近的次級債風波,國外的銀行就會受到影響。因此投資我國的大型商業銀行沒有退市的風險,就算投資我國較小的股份制銀行,如果出了問題,國家也會兼並收購過來,也就是說我國的銀行不完全是銀行信用,還包含一定的國家信用。
『貳』 民國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十股股票的價格
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
全稱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目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
中國銀行是1912年1月24日由孫中山總統下令,批准成立。1912年2月5日正式開業的。中國銀行的前身是1905年清政府成立的戶部銀行。在1908年改稱為大清銀行,負責整理幣制,造幣,發行紙幣,整理國庫,行使中央銀行權利,並添股招商。這是清政府「與國際接軌」的嘗試。
中國銀行成立後,繼續擔負中央銀行職責,到了1928年,國民政府另立央行,特許中國銀行為國際匯兌銀行。中國銀行一開始就走國際化道路,先後分別在香港、澳門、倫敦、大阪、新加坡、紐約等地設立海外分支機構。
舊中國的中國銀行是官商合辦的股份制銀行,早期的中國銀行在限制北洋軍政府開支,抵制袁世凱停兌令,支持民族經濟發展,組織愛國華僑支援國內抗戰等方面作了很多工作。
1935年之後,中國銀行的實際控制權已經落到四大家族中,成了官僚資本主義聚斂財富的工具,是中行歷史上的一個污點。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了中國銀行,1950年1月,周恩來總理向我國駐港機構發布保護,聽候接管的命令。中國銀行香港分行響應周總理的號召,率先起義,宣布接受北京總管理處的領導,不久,倫敦、新加坡、雅加達、吉隆坡、卡拉奇、孟買、加爾各答、仰光等分支機構紛紛宣布接受國內總管理處的領導,為新中國保存了大量的海外資產。此後,中國銀行成了新中國金融體系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1950年4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劃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
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銀行作為中國人民銀行領導的一個職能部門,利用信貸、結算、匯率等多種手段促進外貿的發展,使我國外匯收入不斷增加;積極參加反對凍結美元資產的斗爭,抵制美國政府對我國實行的經濟封鎖;支持交通部門逐步建立遠洋船隊,支持企業通過進口設備合遠材料來增加產量和質量;認真履行國家外匯專業銀行的職責,加強外匯管理發展與國際金融界的交往。
1979年3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外兩塊牌子,內部一套機構,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改為中國銀行總行,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匯業務。
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隨後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分設,各行其職,中國銀行統一經營國家外匯的職責不變。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此時中國銀行的身份才發生的根本性的變化,由原中國人民銀行的一個分支部門,國家金融管理機關,向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的各項業務得到了長足發展,跨入了世界大銀行的前列。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國家放寬對各家銀行經營領域的控制。根據國家金融體制改革的部署,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國家外匯由外匯管理局經營,中國銀行由外匯外貿專業銀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各外匯業務銀行在外匯業務經營方面享有平等地位,這打破了中國銀行在外匯業務方面的壟斷地位,這也標示中國銀行正式結束了國家外匯管理機構的歷史使命,完成了向綜合性商業銀行的轉型。
中國銀行集團成立於1990年代,由原來以中國銀行為首的13家銀行合並而成。根據中銀香港的網頁,這12家銀行分別是:
1. 中國銀行香港分行
2. 八家內地成立銀行的香港分行:廣東省銀行、新華銀行、中南銀行、金城銀行、國華商業銀行、浙江興業銀行、鹽業銀行、集友銀行
3. 兩家香港注冊的銀行:華僑商業銀行、寶生銀行
4. 南洋商業銀行(部份分行)
交通銀行在香港的業務曾經有一段時間也屬於中國銀行集團,但後來退出了。
從1994年到2004年這10年間,中國銀行憑借悠久的歷史、廣泛的海外網路、出眾的實力和國際金融、外匯業務優勢,使中國銀行成為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銀行,盈利總額在國內銀行中一直居於首列。許多權威的國際金融雜志一致認為,中國銀行是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中員工數量最少,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最強的銀行,人均利潤、人均資本合人均資產各項指標均居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之首。
中國銀行業務范圍涵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領域,旗下有中銀香港、中銀國際、中銀保險等控股金融機構,在全球范圍內為個人和公司客戶提供全面和優質的金融服務。按核心資本計算,2005年中國銀行在英國《銀行家》雜志「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列第十八位。
中國銀行主營商業銀行業務,包括公司、個人金融、資金業務和金融機構等業務。公司業務以信貸產品為基礎,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創新的金融服務和融資、財務解決方案。個人金融業務主要針對個人客戶的金融需求,提供包括儲蓄存款、消費信貸和銀行卡在內的服務。資金業務包括本外幣保值、資金管理、債務保值、境內外融資等資金運營和管理服務。而金融機構業務則是為全球其他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提供諸如資金清算、同業拆借和託管等全面服務。作為中國金融行業的百年品牌,中國銀行在注重穩健經營的同時積極進取,不斷創新,創造了國內銀行業的許多第一,在國際結算、外匯資金和貿易融資等領域得到業界和客戶的廣泛認可和贊譽。
中國銀行有近百年輝煌而悠久的歷史,在中國金融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國銀行於1912年由孫中山先生批准成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37年間,中國銀行先後是當時的國家中央銀行、國際匯兌銀行和外貿專業銀行。中國銀行以誠信為本,以振興民族金融業為己任,在艱難和戰亂的環境中拓展市場,穩健經營,銳意改革,表現出了頑強的創業精神,銀行業務和經營業績長期處於同業領先地位,並將分支機構一直拓展到海外,在中國近現代銀行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1949年,中國銀行成為國家指定的外匯外貿專業銀行,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1994年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中國銀行成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與其它三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一道成為國家金融業的支柱。
中國銀行於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試點銀行之一。圍繞"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目標,中國銀行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加強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建設,整合管理流程和業務流程,推進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加快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穩步推進股份制改造工作。2004年8月26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標志著中國銀行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篇章,啟動了新的航程。
中國銀行是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商業銀行。1929年,中國銀行在倫敦設立中國金融業第一家海外分行。此後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相繼開設分支機構,目前擁有遍布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的機構網路,其中境內機構共計11,307個,境外機構共計603個。1994年和1995年,中國銀行先後成為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發鈔銀行。中國銀行在國內同業中率先引進國際管理技術人才和經營理念,不斷向國際化一流大銀行的目標邁進。
2004年7月14日,中國銀行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北京奧運會唯一的銀行合作夥伴。中國銀行將為國內外客戶提供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宣傳和普及奧運精神,促進本次體育盛會的圓滿成功,提升本行企業形象和社會價值。
中國銀行多年來的信譽和業績,得到了來自業界、客戶和權威媒體的廣泛認可。曾先後8次被《歐洲貨幣》評選為"中國最佳銀行"和「中國最佳國內銀行」;連續16年進入《財富》雜志評選的世界500強企業;同時,被《財資》評為" 中國最佳國內銀行";被美國《環球金融》雜志評為"中國最佳貿易融資銀行"及"中國最佳外匯銀行";被《遠東經濟評論》評為"中國地區產品服務十強企業";中銀香港重組上市後,先後榮獲《投資者關系》"最佳IPO投資者關系獎"和《亞洲金融》"最佳交易、最佳私有化獎"等多個重要獎項。
在近百年的歲月里,中國銀行以其穩健的經營、雄厚的實力、成熟的產品和豐富的經驗深得廣大客戶信賴,打造了卓越的品牌,與客戶建立了長期穩固的合作關系。中國銀行將承秉"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強化公司治理,追求卓越效益,創建國際一流大銀行"的宗旨,依託其雄厚的實力、遍布全球的分支機構、成熟的產品和豐富的經驗,為客戶提供全方位、高品質的銀行服務,與廣大客戶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2006年6月1日起,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門戶網站域名由www.bank-of-china.com 變更為 www.boc.cn。新域名更方便訪問中國銀行門戶網站。
2006年6月1日正式在香港掛牌上市
內地股票代碼:601988
中國銀行與奧運
2005年2月22日
中國銀行作為國內獨家經銷「北京奧運金」的金融機構,在京成功發行第一組「北京奧運金」本色系列產品。
2005年2月2日
北京2008年奧運會合作夥伴俱樂部成立,北京奧組委向中國銀行頒發紀念牌和俱樂部會員證。
2004年12月8日
中國銀行和Visa國際組織在京舉行了全球首張北京奧運主題的「中銀VISA奧運信用卡」的首發儀式。
2004年11月3日
國際奧委會執委、市場開發委員會主席傑哈德·海博格先生及北京奧組委有關領導一行訪問中國銀行。
2004年8月23日
中國銀行在中國駐希臘大使館為中國奧運健兒舉辦慶功酒會。
2004年7月22日
中國銀行推出第一款奧運題材金融產品——長城VISA歐元卡雅典奧運珍藏版,支持中國體育代表團出征雅典。
2004年7月14日
北京奧組委正式宣布中國銀行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銀行合作夥伴。
『叄』 中國股市你究竟要走向哪裡
的資本市場處於總體PE較低的水準,比如英國金融時報、標准普爾指數中的許多品種動態PE為10倍左右,如果這些品種仍然受制於全球性通脹影響而下沉,其對全球股票市場品種的定位將形成沖擊;而新興市場中的過高PE股價可能隨之而落;周二深滬A股中的地產、金融等品種大跌正是對美國等股市相關品種重挫的一種聯動,正是由於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引發了A股主力機構參與度不足導致謹慎策略占據主流的格局。 其次,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及全球性通脹的影響。 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2008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只有去年的一半,全球經濟增長將從去年的3.7%放緩至2.7%。中國經濟在連續增長的同時,也面臨著經濟減速、CPI過高、煤電油運矛盾突出問題的出現。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11日發布的最新統計表明,東部沿海及珠三角地區的經濟增長「熱度」正在下降,東部經濟下行明顯。全球性的通脹起因是國際油價、農產品(000061)價格大漲等引發,而從石油價格來看,目前中東緊張的戰略對抗升級非常明顯,一旦引發沖突,石油價格可能仍將大幅度上漲,因此在這種世界經濟面臨通脹上升、中國經濟面臨挑戰的時期,主力機構參與A股的資金規模和中長期持倉信心面臨考驗。 第三,上市公司中期業績的不確定性。 今年以來,受全球糧食、能源等初級產品價格飆升的影響,我國出口企業也面臨原材料、燃料等成本加速上升的壓力。同時,勞動力成本的逐步提升,土地、銀根、環保等政策的不斷收緊,證券市場大幅度重挫,災情不斷發生、再加上外部需求的明顯減少,我國的出口企業、證券、保險、石油等行業的經營業績可能下降。以證券行業為例,數據統計,2008年1至6月份,所有券商股票、權證的交易總金額為40.6萬億元,較2007年上半年相比,成交金額同比大幅下滑了25.6%。兩市超過八成,共93家證券公司的經紀業務交易量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多達61家券商上半年股票、權證的交易總金額同比縮水超過25.6%,跑輸了市場的平均水平,其中主要以經紀類的中小型券商為主。如果考慮自營損失、承銷減少等因素,券商板塊恐怕面臨業績下落的可能性極大。因此在前期業績增長預告後,可能面臨許多行業類公司業績大幅度下降的局面產生,其不確定性仍然偏大。盡管前期許多公司業績預增,但我們看到作為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石油、證券、保險、地產、參與二級市場投資收益佔比過重的上市公司等權重性公司業績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周二,證券板塊中的首份上市券商年度業績快報出爐,數據顯示:國元證券(000728)經營業績指標下降50%。中報業績不確定性正是引發主力機構難以大規模介入的重要影響因素。 第四:技術形態保持跌勢 從技術面看,A股市場中長期技術指標的調整有待時日,期間的反彈參與資金,主力機構一定是有所控制。另外技術層面顯示:在此次反彈過程中,由於率先引領反彈的深成指出現了喇叭看跌形態。從價、量、時、空的角度來研判市場發現,目前深滬A股市場絕大多數股票價值並沒有低估。據兩個交易所數據顯示:2008年7月14日,上海市場平均PE為21.69倍,深圳市場平均PE25.95倍,中小板平均PE35.23倍,由於深滬兩市近年即使績優品種股息分紅率也末達一年同期銀行存款利率水平,因此在CPI達8%以上,其整體A股分紅回報率顯示較差,因此對應22倍左右的PE並沒有低估,在技術形態出現看跌形態及市場絕大多數品種估值並末低估情況下,主力機構參與的度不大也是一種正常的市場體現。 總體看,周二A股市場的回落收陰與市場主力機構參與度不足有直接原因,而市場主力機構參與度不大的情況下,A股可能仍有繼續回落的可能,引發機構參與度不足的原因需要引起投資者密切關注,只有機構資金大舉入市,市場才可能迎來具有持續性、空間相對較大的反彈,反之這種反彈過後,市場仍將進入漫長的尋底過程之中
『肆』 中國資源情況
中國自然資源 (natural resources of China)中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概括如下。
豐富多樣、潛力巨大中國自然資源種類多,數量豐,向有「地大物博」之說。
① 土地資源。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占亞洲大陸土地面積的22.1%,佔全世界陸地面積的6.4%,是世界上國土面積廣闊的國家之一。中國豐富的土地資源具有兩個顯著的地理特色:一、海拔較高、起伏較大的山地(包括丘陵、山地和高原)所佔的面積超過平地(平原和高平原),成2/3與1/3之比;二、在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中,形成草原多、耕地少、林地比例小、難利用土地比例大的特點。目前,草原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37.4%,耕地佔10.4%,林地約佔12.7%,而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冰川和永久積雪等難以利用的土地則合計約佔20.5%。盡管如此,中國土地資源進一步充分合理利用的潛力仍很大,除現有草地、耕地和林地外,估計全國還有約3300萬公頃的宜農荒地、6000多萬公頃的草山草坡和9000多萬公頃的宜林荒山、荒地和疏林地有待開發利用。
② 能原。中國常規能源的資源品種齊全,是世界主要能源國家之一。煤炭資源豐富,1990年底煤炭保有量達9014.53億噸,居世界前列;水力資源尤為豐富,理論蘊藏量6.76億千瓦,居世界第1位;石油儲量除已探明部分以外,全國陸上和海上遠景儲量都很樂觀。
③礦產。中國是世界礦產種類多、分布廣、儲量大、大部分礦產資源能夠自給的少數國家之一。截至1990年底,中國已探明有一定儲量的礦種達148種。其中以有色金屬居優勢,鎢、銻、錫、汞、鉬、鋅、銅、鉍、釩、鈦、稀土、鋰等均佔世界前列。如鎢的儲量為世界各國總儲量的3倍多,稀土金屬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銻的儲量佔世界儲量的44%。鉛、鐵、銀、錳、鎳等的儲量亦具世界意義。鐵和錳的儲量雖均佔世界第3位,但貧礦多,富礦少;此外,還多伴生礦。如攀枝花鐵礦中,有釩、鈦、鎳等伴生。非金屬礦中的硫鐵礦、菱鎂礦亦居世界首位,磷礦居第2位,石棉等居世界前列。
④水資源。中國水資源初步估算為27115億立方米。中國河川多年平均徑流相當於世界徑流總量的5.8%。
⑤ 森林資源。中國現有森林面積1.24億公頃,雖佔世界第8位,但森林覆蓋率僅為12.98%,列世界第121位;森林蓄積量91.41億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其中有多種材質優良、經濟價值較高的樹種。
⑥生物資源。中國生物資源非常豐富,僅種子植物即達2.45萬種,次於馬來西亞和巴西,居世界第3位。在種類繁多的植物中,經濟植物(按單項用途一次一種計)即達2411種,不僅提供各種食料、葯材、纖維和其他多種工業原料,並可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條件。水產資源中有色類約2400多種,其中海洋魚類約佔3/5,其餘為淡水魚類。此外尚有甲殼類、貝類和海藻類等。
人均資源佔有量低從中國各項自然資源的絕對數量看均甚可觀,但人均佔有量都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如中國土地總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不足1公頃,而世界人均卻達3公頃;耕地面積列世界第4位,人均約0.1公頃,世界人均約0.36公頃;草場資源居世界第3位,人均約0.35公頃,世界人均為0.76公頃;森林面積人均0.107公頃,世界人均為0.65公頃;地表徑流總量人均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同時,在世界上45種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價值比較中,按礦產總值比計,中國居世界第3位,而人均卻居世界第10位。
主要資源地區分布不平衡中國自然資源地區分布很不平衡,尤以水、能源和礦產三種資源更為突出。中國水資源的分布,南方多,北方少。其中,長江流域水量最大,佔全國總水量的37.7%,次為珠江和廣東、廣西沿海各河流域佔17.2%;反觀淮河以北,黃河雖為大河,但其水量僅佔全國徑流量的2%,海河、灤河為1%。但黃河下游及海、灤河流域的豫、魯、冀3省的耕地面積卻約佔全國耕地面積的21.25%,相互對照,水土資源的失調,灼然可見。能源方面,煤炭探明儲量將近80%分布於中國北方(其中64%集中於華北地區),10%在西南地區,而江南8省只佔2%;石油探明儲量98%在北方;天然氣探明儲量有限,67%在四川;水力資源西南、西北、中南3大地區佔90%,其餘10%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地區。中國東南部的滇、黔、桂、湘、贛、粵6省區具有世界上第1、2位的鎢、錫、銻、鋅、汞、鉛等儲量,成為中國礦產資源分布上一大特點。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對經濟發展、人民生活以及交通運輸有著重大的影響。
資源的地域組合各有所長自然資源的地域組合,關繫到地區的經濟發展。由於自然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平衡,全國6大地區自然資源的地域組合各有所長。現簡述如下:
①東北地區。多種自然資源富饒,且結合較好。可耕地廣,僅黑龍江一省耕地面積即佔全國的9.23%,且有大片宜農荒地。森林資源豐富,佔全國的33%,野生動植物資源亦豐。能源資源中以石油最為雄厚,探明儲量佔全國46~50%。煤炭資源不足,佔全國的9%,有賴調入。鐵礦儲量佔全國1/4,礦種配套以黑龍江、遼寧兩省較好,吉林較差。
②華北地區。為富煤省(區),內蒙古和山西並列全國前茅,河北次之。3省(區)的煤炭和石油探明儲量分別佔全國的1/2和1/3。鐵礦儲量大,與煤配套好。內蒙古的稀土礦馳名世界。但水和森林資源嚴重不足,水資源供需矛盾特別突出。區境北部草場廣大,是中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
③ 華東地區。為中國人口最密集,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耕地面積約佔全國1/5,農業生產水平較高。能源以煤為主,集中於魯皖蘇邊區,安徽且有一定儲量的鐵礦與之配合。山東礦種也較多,蘇、浙、閩3省則礦產貧乏。水資源以淮河以南較豐沛;杭州灣以南雖屬豐水區域,但河流短促。全區水力資源僅佔全國的4%。華東海域遼闊,東海魚類資源尤見豐富。森林資源則以杉木、毛竹和馬尾松等用材林著稱。
④ 中南地區。耕地面積佔全國的22.82%,居全國首位。除南部地區屬豐水帶外,其餘廣大地區為多水帶。森林和水產資源具有一定規模。森林面積雖略小於東北和西南地區,然其蓄積量則遠小於這2個地區。區內以有色金屬居優勢,湖南和贛南的鎢、湘中的銻、湘南、湘西的鉛、鋅及贛東北的銅礦在全國均負盛名。能源方面,水力蘊藏豐富,佔全國的13.8%。煤則集中於河南省。
⑤ 西南地區。以金屬礦產、水力和森林資源至為重要。金屬礦產,如鐵、錳、銅、錫、鉛、鋅等,在國內均具一定地位,並有鹽、磷等非金屬。水力蘊藏量佔全國的68%。黔、滇、川鄰界地區有相當規模的煤田,其中貴州為富煤省,居江南備省前列。川、黔2省還富天然氣。西南地區為中國第2大林區,木材蓄積量佔全國20%以上,僅次於東北。區內多山地,耕地佔全國比例最小。
⑥西北地區。耕地數量少,然宜農荒地廣,是中國重點墾區之一。草場遼闊,兼有乾草原、荒漠與高寒草甸等不同類型草場,牲畜種類多,是中國重要畜農業生產基地。林區分布星散,就面積論居全國第5位,而木材蓄積量則居全國第4位。能源種類齊全,蘊藏量豐富,除青海以外,其他四省區均為富煤省,其中又以新疆儲量居第1。水力資源佔全國的10%,黃河上游的青、甘、寧三省區水力資源尤為豐富。內陸盆地則是油田所在。阿爾泰山與祁連山有多種主屬礦產。柴達木盆地的鹽湖礦種多,數量大。
『伍』 如何選股票
如何選股票這個問題說難也難說簡也簡,大道至簡嘛,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做中長線投資的就與趨勢做朋友、問時間要利潤;做短線炒作的高手可以通過對盤面的分析判斷、博弈在盈虧之間,與莊家共舞。
做短線要從信息入手,緊抓熱點死追游資親睞的股票,利用小散忽進呼出來去如風優勢,追高殺跌掐頭去尾不亦樂乎哦;
做中長線投資就一勞永逸;不為一時的得失煩惱,所以作為投資股票這里就講講做長期投資,選擇優質股票的基本思路,也算是拋磚引玉吧:
1、000002萬科A:該股作為優質股票,曾經給堅定的持有者以豐厚無比的回報,作為中長線投資而買入股票的話,我認為當然買入股票的時機應該是在大盤點位1500點上下,股票的選擇應該行業的龍頭,具有穩定的經營收益和很好的分紅配送預期的上市公司,所以按這個思路買進房地產的龍頭股票為好了,因為房地產股票歷來就是股市中堅,理性十餘年的國民經濟發展的經歷,房地產的價格翻了很多倍,房地產產業是越來越發達了旺盛了;比如房地產板塊的000002萬科A應該就是首選,不僅是房地產的龍頭股票,也是深市權位極重的成分股,深市要漲首先是萬科漲哦;
目前國家為防止經濟下滑過快,試圖通過拉動內需來刺激經濟,銀行方面在國家政策的導向下,在房地產的貸款上已經有松動的跡象,這樣不久房地產板塊就會好轉了,加上目前萬科的股價偏低,大盤的反彈一般都是由金融、券商、房地產來領頭的,所以我認為目前就是戰略性建倉房地產股票的好時機啊。
2、600598北大荒:第二個選擇就是有國家政策扶持的上市公司,這些公司得益於國家政策的支持,後市也會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比如農業的北大荒就是其中之一的,人以食為天,農業也是國家所有事項中的最基本的,也是國家歷來很重視的行業,長期的農業扶植政策會使北大荒的發展越來越好的;
3、601186中國鐵建:所以選擇股票的時候一般都建議你選擇中國鐵建更有價值,再由就是有國家直接投資的上市公司,如中國中鐵就收益於國家7萬億的鐵路基礎建設的投資,這些上市公司由於目標明確,所以受到關注的程度就很比較大的,同樣他們的股票也就會被投資者看好而持有,這就奠定了日後高回報的基礎,而且最終的效益現實也是在5、6年以後了,符合長期投資的理念。
說明:中國鐵建繼承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的主要資產,由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獨家發起設立,其下屬企業有中國土木工程集團,中鐵十一局集團至中鐵二十五局集團,中鐵建設集團,中鐵建電氣化局集團,中鐵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中鐵第一、第四、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中鐵上海設計院集團,中鐵物資集團,昆明中鐵大型養路機械集團,中鐵軌道系統集團,北京鐵城監理公司等。
鐵路建設有三隻股票,中國鐵建、中國中鐵、中鐵二局,這三個公司的關系是:中國鐵建和中國中鐵都是同一級的國有企業,中鐵二局是中鐵的子公司;比較這三隻股票的情況,我認為中國鐵建在公司基本面、成長性和業績上都優於中國中鐵。
結論:
綜上所述選擇出來適合做中長線投資性的股票是:房地產板塊龍頭股票000002萬科A,農業板塊龍頭600598北大荒,基礎建設板塊潛力股601186中國鐵建;這些股票的後期發展預期是比較明確的,獲利豐厚也是可以期待的。
建議:
我認為現在還不是買進的最佳是時機,大盤經過連續的大幅度的殺跌之後,人氣難以在短期恢復,有的股票還沒有止跌企穩,就算目前的底是1650點,但築底是個漫長的過程;個人認為最佳的建倉時機應該是在大盤點位1650點上下,如果你要做戰略的建倉當然買入股票的,但建倉最好是分步進行為宜。
『陸』 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哪個股票好
從股本和收益來看交行更好些
『柒』 grk,股票行情中心
ksd美國MBA入學要求
為了保證MBA畢業生的質量,商學院從招生工作開始,要求申請者(applicants)符合一定的條件。美國各商學院的入學條件雖各不盡相同,但大致都有如下要求:
(1)已經獲得被認可的大學學士學位(四年制或五年制大學);
(2)GMAT的考試成績在450分以上,或GRE在1500以上(許多商學院可以用GRE取代GMAT);
(3)大學本科總平均成績GPA在2.5以上(4分制);
(4)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領導能力(Inadership potential);
(5)有兩年或兩年以上的工作經驗;
(6)單位主管或教授的推薦信(recommendation letters),一般要求至少兩封,其中一封來自於工作單位,另一封來自於教授或專業課老師;
(7)掌握一些基本的計算機技能和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如微積分等。
以上條件都滿足標准,各個學校也有所不同,這主要看各個學校申請者競爭的程度。如著名的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由於申請者成倍增多,使得其入學條件也越來越高,如1997年,斯坦福MBA的申請人達到近6000人而錄取的只有360人,錄取率還不足7%,GMAT的平均分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711分。
為何要攻讀MBA
許多調查表明,MBA畢業生在企業,特別是在美國企業中的身價日益提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美國著名的《商業周刊》於1998年向61所學校的9598名MBA應屆畢業生和350家積極招聘他們的公司發出了大量的調查問卷,結果表明:前25名商學院的畢業生平均有3.2個可供選擇的就業機會。企業的競爭招聘是薪水水漲船高,在排名前25位的學院中,學生的全部薪金的中間數比1996年提高19%,達到111420美元(包括工資,獎金和各種其它形式的獎勵)。另外一個具有說服力的數據是:在25所最佳商學院中,畢業生收入中間數達到了100000美元的就有18所,而前兩年前只有5所,而排名第九的斯坦福商學院畢業生平均年薪竟達到145000美元,位居榜首。
無獨有偶,《世界經理人文摘》也對MBA畢業生的供不應求作出了系列的報道:通用汽車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系統及零件供應商,在全球32個國家設有運作部門。他們正大力招募年輕的工商管理碩士。Delphi的總裁J.T.Battenberg說:「我們重視工商管理碩士給我們帶來的創新意識和專業只是,這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金融財務方面,我們已經將越來越多的MBA安置在運作部門,參與全球范圍的采購,全球性的戰略規劃及我們的國際運作事務。我們任命好幾位青年MBA擔任副總經理,我們就是依靠這種新觀念來保證我們的思想不落後。
企業大量招聘MBA的另一個原因是,越來越多的消費品生產企業在選拔生產部門經理時都喜歡用這類人才。例如,寶潔公司就一直堅定不移地執行這一用人政策。百事可樂國際食品公司在亞太的所有運作部門都聘用MBA。強生公司地集團董事局主席William Dearstyne 也說:「無論在香港,馬來西亞,泰國或是世界其它地方,企業不斷取得成功的最大潛在制約因素就是缺少有才幹,有戰略思想的經營管理人才來促進我們未來的發展」。
以上描述的全球趨勢表明,名牌商學院的MBA已供不應求,使其工資也日益看漲。學多在職從業人員尚未意識到,獲得名牌商學院的MBA學位可使他們獲得高額薪金;同時,他們也沒有注意到許多經常招聘該類人才的企業給這些人才提供了晉升的快車道。毫無疑問,現在選擇攻讀MBA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有利。已在積極進取的公司走上了快車道的優秀畢業生發現,現在去攻讀正是時候,可是自己升道高級管理職位或走向國際化的職業道路。
企業大量招聘MBA的另一個原因是,越來越多的消費品生產企業在選拔生產部門經理時都喜歡用這類人才。例如,寶潔公司就一直堅定不移地執行這一用人政策。百事可樂國際食品公司在亞太的所有運作部門都聘用MBA。強生公司地集團董事局主席William Dearstyne 也說:「無論在香港,馬來西亞,泰國或是世界其它地方,企業不斷取得成功的最大潛在制約因素就是缺少有才幹,有戰略思想的經營管理人才來促進我們未來的發展」。
以上描述的全球趨勢表明,名牌商學院的MBA已供不應求,使其工資也日益看漲。學多在職從業人員尚未意識到,獲得名牌商學院的MBA學位可使他們獲得高額薪金;同時,他們也沒有注意到許多經常招聘該類人才的企業給這些人才提供了晉升的快車道。毫無疑問,現在選擇攻讀MBA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有利。已在積極進取的公司走上了快車道的優秀畢業生發現,現在去攻讀正是時候,可是自己升道高級管理職位或走向國際化的職業道路。
MBA課程設置
MBA課程可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部分:
公共必修課程(公共基礎課)
包括商務基礎和高級選修課程。為能最大限度地使你在商學院的學習更有價值,你應該確保學校的課程符合你的需要與興趣。同時也應注意,有些門類,如金融與營銷,幾乎在每所學校都開設。但如果你的興趣是人力資源管理,那你就應該挑出主打課程包括人力資源管理在內的所有MBA學校。
每項MBA教學計劃都包括商務基礎課程。會計學、經濟學、財政學、組織行為學、營銷學、統計學和運籌學都是商務基礎學科,並被認為是每項MBA教學計劃的保留科目。兩年的全日制教學計劃將有大半年或一年的時間用於學習上述課程。
大多教學計劃認為上述科目屬於基礎背景知識,並希望你在上課以前便已經掌握。統計學、經濟學和會計學也經常劃入此類。當比較教程的好壞、衡量獲得學位的時間長短時,請別忘記考慮每項教學計劃的先決條件。微積分學和計算機技能也屬於MBA教程的公共必備要件。
如果你已預先完成此領域的學習,就可以免修某科公共必修課程--那麼,你可以完全放棄這門必修課,另選一門課程取而代之。這樣你的教程會大大縮短,在畢業時比其他的同學少修一門課。假如可以另選一門課程代替放棄的那門課,教程的長短將保持不變,但是,你卻得到了加學一門高等課程或選修課程的機會。
高等課程
盡管基礎商務課程非常重要,但大多數MBA教學計劃卻因其開設的高等研究領域而出名。雖然一些學校認為自己僅屬於綜合管理范疇,但大部分學校設有既定的高等研究領域、特定的中心課程及專項或主修課程。MBA教學計劃不可能囊括大學的全部專業課程。計劃中典型的中心課程由三組相關課程構成,其中的部分科目需被納入中心課程安排內。專項課程或主修課程基本都包括五門課,為這一領域提供了更深層次的培養。
這些學校在其中一些領域各具特色。譬如,凱洛格(Kellogg)以市場營銷專業著稱;沃頓(Wharton)和芝加哥(Chicago)以金融專業聞名;哈佛(Harvard)的綜合管理專業最為出眾;沃頓商學院以金融、期貨、股票類課程最為擅長;西北商學院特點是營銷;耶魯商學院以金融和非盈利性行業著稱。當然,也有許多哈佛(Harvard)的MBA學生從事金融行業;沃頓(Wharton)的畢業生從事營銷;芝加哥(Chicago)和凱洛格(Kellogg)的畢業生從事綜合管理工作。盡管如此,你仍應該對不同的MBA教學主要針對哪個領域有所了解,這將有助於你做出選擇。除了確保能受到特殊訓練外,你還需挑出那些可為你提供你最感興趣課程的MBA學校。不同的學校會在設立的科目及中心課程上大不相同。不管你最初喜歡的是涉足國際商務、保健護理、企業家專業,還是商務領域的其他方面,一定要選擇能實現你學業目標的學校。
長江商學院學費與費用:
關於境外匯款造成的匯兌損益或手續費:以本學院到賬人民幣金額為准(學院不承擔相關手續費和匯率差異)。
中國大陸學生:
• 申請費: RMB 500
• 學費: RMB 240,000,包括不可退還的注冊費RMB 30,000
• 教材: RMB 4,500
國際及港澳台地區學生:
• 申請費: USD 80
• 學費: USD 35,000,包括不可退還的注冊費USD4,400
• 教材: USD 730
其他費用:
• 住宿費: 雙人間住宿費為每人每年RMB 9,600;單人間為每人每年RMB31,200
• 生活費: RMB 36,000-96,000
• 國際交換費用
商學院的錄取
總的來說,商學院在錄取的同時主要考慮的有四個方面:學士學位成績、GMAT分數、工作經驗和英文水平。學士學位成績即大學的成績,很多商學院關注的是你最近50或60學分的課程,而且一般要求3.0以上(4分制)。在工作經驗方面,一般而言,申請者最低要有兩年工作經驗,三年則更為理想。而且這三年中,能夠有一、兩年擔任經理或行政級職位的人,就更是名校的「獵頭對象」。申請人的英文水平,一般北美(美國和加拿大)都以托福成績為依據,而550分是最低標准。但對於英國和澳洲的商學院,卻以GCSE的C級作為標准。在GMAT分數方面,雖然近年來對於中國學生來說所佔的比重越來越低,但是由於美國商學院在錄取第一關注的就是GMAT分數,所以你的分數一定要達到它的平均分,而且是越高越好。
如何選擇商學院
了解了世界各地主要的商學院後,就該選擇你說適合的學校了,首先你要考慮:選擇國外還是國內MBA,全日制還是非全日制MBA,選擇在國內還是國外MBA,主要是不同人力資源投資的問題。入學方面的要求也是影響你選擇的一個因素,這方面的要求是硬性的。在中國,你必須有三至五年的工作經驗,應屆畢業生在中國上MBA根本不行。或許將來有所改變。在歐美國家中,工作經驗方面的要求較松。如著名的哈佛商學院就沒有最低年限工作經驗要求。在入學考試方面,只需要參加TOEFL和GMAT考試。但是考試完後,你將要面對一大堆材料――你自己的材料,你的簡歷,教育背景都是商學院所關心的問題。不論你的GMAT分數有多高,你都必須寫好你的資料如推薦信,因為在歐美國家,特別是美國,GMAT分數只是決定因素的三分之一,你必須使這三方面平衡,而且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才有望被錄取。
影響你選擇MBA項目的因素多多,意向就以美國的商學院為例,介紹會影響你選擇的九個因素。
1. 商學院的總體狀況(Overview)
它是公立還是私立,是在城市還是在郊區,還有該校校史,學校規模大小都是你關心的問題。
2. MBA學生的基本情況(Highlights)
比如說,有多少MBA學生,平均年齡多大,男女比例如何,而MBA新生的GMAT、GPA平均分為多少,費用問題,該商學院是否受AACSB的承認將直接意向你的選擇。
3. 管理學研究生項目(Graate Business Programs)
面對傳統MBA(trakitional MBA――一般兩年制全日制MBA),非全日制MBA,遙距MBA(Distance Learning)、行政人員MBA和MBA 、JD聯合學位(MBA/JD),你將如何選擇。
4. 入學要求(Admission)
即使你有了足夠的自信,你也應該更具體的了解一下入學要求。如GMAT最低要求,工作經驗最低年限,都是硬性要求。另外,你還必須准備你的簡歷,個人陳述(personal statement)以及你怎樣看待、處理一件特定的事(essay)。
5. 學術水平(Academics)
雖然MBA教育似乎是一種職業培訓,但師資力量非常重要。學多學生選擇Pece University這個不太起眼的商學院制因為它的地點好(在紐約),而且師資力量雄厚(有數十名教授來自於名牌大學如哈佛、紐約、哥倫比亞以及耶魯大學)。另外該商學院是否有引人注目的交換項目(exchange program)也很重要。
6. 經濟問題(Finance)
你能支付多少學費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不過你可以考慮一下你能否獲得獎學金或其它的經濟援助,如貸款。一般情況下,你的GMAT分數超過其平均分30-40分左右就有很大的把握拿到獎學金。
7. 學校設備如何(Facilities)
MBA教育種有很大一部分事案例討論課(case study and seminar),你必須為你的上課作最好的准備。不僅如此,你將關系該圖書館是否實現計算機聯網。
8. 你是個留學生(International students)
留學生的比例將直接相關於商學院能為留學生提供什麼服務。比如說,商學院能否為留學生開設預科班以提高留學生的英語水平。再者,學多商學院對留學生也實行「區別性」的對待。
9. 畢業安置(Placement)
最後一點也是最終要的一點:攻讀完MBA之後,你必須獲得一份較滿意的工作。商學院是否專設畢業安置辦公室(MBA Placement Office)將影響你找工作的進程。有好的畢業安置服務及幫助是大部分學生所關心的。
以下是最受歡迎的20所美國商學院(僅供參考)
1 紐約大學 (New York University) 紐約州
2 波士頓大學 (Boston University Boston) 馬薩諸塞州
3 南加洲大學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加利佛尼亞州
4 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紐約州
5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德克薩斯州
6 俄亥俄洲立大學本校 (Ohio State University Main Campus) 俄亥俄州
7 普渡大學本校 (Pure University Main Campus) 印地安那州
8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密歇根州
9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威斯康辛州
10 伊利諾依大學香檳城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Champaign Champaign) 伊利 諾依州
11 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馬薩諸塞州
12 馬里蘭大學學院公園分校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馬里蘭州
13 賓夕法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賓夕法尼亞州
14 亞利桑那洲立大學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亞利桑那州
17 密歇根洲立大學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密歇根州
18 印地安那大學布魯明頓分校 (Indiana University at Bloomington Bloomington) 印地安那州
19 康奈爾大學 (Cornell University) 紐約州
20 休斯敦大學 (University of Houston) 德克薩斯州
中國MBA
1984年,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管理學院聯合在中國首次舉辦MBA教育,成為中國MBA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學制三年,第一年強化英語,第二年,第三年專學MBA課程。因為當時中國尚未有MBA學位,所以畢業授予美方學位。
1988年以經濟管理文明的中國人民大學開始嘗試MBA教育。當年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便與加拿大著名的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合作,對教師進行MBA師資培訓,以籌辦MBA。次年初,國務院發動成立「培養中國式MBA研究小組」,即後來的全國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由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袁寶華擔任委員會主任。在此基礎上,於1990年正式招收MBA研究生,並確定第一批MBA試點院校,共有九所:
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
廈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
天津大學管理學院
上海財經大學研究生部
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1993年,我國又批准了第二批MBA項目,共17所,招生人數也由每年幾十人增至幾千人,可謂發展迅速。第二批試點院校: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南京大學國際商學院
北方交通大學工業與建築管理工程系
北京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東北財經大學MBA教育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
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浙江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武漢大學管理學院
華中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湖南大學商學院
暨南大學工商管理教育中心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西南財經大學研究生部
中南財經大學MBA中心
在學制方面,中國MBA實行彈性學制,有脫產,半脫產和全日制三種。全日制一般為兩年半至三年,半脫產或不脫產學生根據其修滿學分及論文完成狀況決定學習期限,一般最長不能超過5年,最少不低於3年。其次在辦學方式上也形式多樣,綜合起來主要有三種:共同培養,畢業後給予國外大學學位;與國外大學在教學方法,內容上全面合作,發給本國MBA學位;自己辦學,發給本國學位,目前我國管理學院大部分採取這種方式。初次之外,也有政府間合作的MBA項目,如上海市政府與歐盟聯合舉辦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畢業後授與「中歐」學位。
在入學方面,我國各個試點院校自1997年起實行全國統一的「全國工商管理碩士生入學考試」(GRK)。考試科目為五門:政治,外語,數學,管理。語文與邏輯,滿分550分。其中政治由各校單獨命題考試,另外四門實行全國統考。
『捌』 中國資源年消耗量各是多少
2001年底以來,國際學術界出現了一種懷疑中國經濟增長率的思潮。克魯格曼講,我不明白為什麼香港的經濟增長率為零,中國卻能夠達到7%;許多海外經濟學家不相信能夠超過4%。最為系統的是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羅斯基(Tomas G. Rawski),列舉就業,收入,投資,農業,航空等數字,證明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不實,主要根據是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率不一致,1997-2000年期間,中國GDP累計增長24.7%,但同期能源消耗只增長了12.8%。特別在1998年,能源消耗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比,竟然比前一年和後一年都差出4個百分點,1998年能源消耗降低6。8%,經濟增長7。8%是不可能的。他認為1998年GDP增長率,2.2%是上限,實際上可能更低,1999年為2-2.5%,2000年為2-3%。
中國經濟學家紛紛指出羅斯基的錯誤。如張曙光指出,羅斯基推算的基本前提是:能源數字是准確的,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是嚴格匹配,高度相關。但這個假定不能成立。能源消耗系數取決於技術進步和結構變化。這兩點在中國有明顯變化。工業和農業增加值有高估,但服務業增加值明顯低估。從各地的情況來看,落後地區往往虛誇,而發達地區有的卻有瞞報。
周天勇在2002。6。15。中國經濟時報指出:由於國有經濟的改革和戰略性重組,對高消耗能源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向輕型化轉變,低能耗高附加值產業的快速增長,農村閑置勞動力轉移和利用,實行集中供暖供氣,調整生產和生活的能源消費結構,保護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使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向低消耗,中高增長率特徵的轉型,GDP產出的能源消費系數持續下降。1997---2000年期間,能源消耗下降了,但是耗能工業的產量如電力,冶金,建材,化工,農業生產資料,耗電量大的機床,硫酸,乙烯,汽車,家用電器等,產量都在增長。趙曉認為,中國財政收入,城鎮居民收入,銀行存款,出口和國債項目都有真實的增長,因此總體經濟增長率達到7%以上是可信的。
以上分析雖有道理,但未必能夠使羅斯基服氣,因為沒有能夠解釋1998年的情況。我可以提供兩個情況解釋1998年的能源消耗大幅度下降。第一,國有企業煤炭大量積壓,國家為了保護國有煤礦和環境資源,在1998年嚴令地方舉辦的小煤礦停產,實際上後幾年地方小煤炭有所恢復,但是在1998年的確大量停產了,如果真有繼續生產的,也絕對不會上報。企業所消耗的煤炭是以前的庫存和沒有上報的「瞞產」。第二,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地下經濟的泛濫,在1998年有一個增量。這主要是因為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了國內的出口和內需,某些地方政府放鬆了對地下經濟如「三陪」的控制。據我估計,1998年以來從事「三陪」的人員大約有500萬,每年小費收入可能達到5000億人民幣的規模,這部分貨幣支付沒有進入政府正式統計。1998年GDP是78345億人民幣,其中第一產業14552億,第二產業38619億,第三產業25174億。這部分地下經濟佔到第三產業總產值的20%,全部國內生產總值的6。38%。
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分收入所拉動的消費卻計入了正式統計,而且拉動消費鏈條相當長,從租房,計程車,高檔服裝和化妝品,到手機,「三陪小姐」們是全副武裝。如果有一半消費,乘數為4,拉動的總消費就是10000億人民幣,佔1998年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29152億人民幣的34%,佔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2。76%。
再看增量。假設1998年許多地區放寬了政策(不知道中國的主流經濟學家是否將其列入「制度創新」之類?),以「三陪」為中心的地下經濟有比較大的增量,比如比上年增加30%,即小費部分增加了30%,假設為1000億。假設邊際消費傾向是0。5,即500億進入當年消費增量,乘數為4即2000億。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額也不過2900億,國內GDP增長額也不過6110億!就增量而言,1998年的經濟增長有相當部分竟然來自地下經濟。
在5000億小費中,假設有50%是企業報銷的,即有2500億元,可以視為交易成本提高增加了企業的負擔,在數量上大致相當於企業的虧損額。就是說,生產企業虧損之所以沒有影響經濟增長率,部分原因是因為「服務業」的增長,而這部分服務業,當然是節省能源的。
從總量上講,我相信中國的經濟增長率虛誇不大,但決不證明在結構和性質上沒有問題。1998年以後中國經濟迅速惡化,生產企業不景氣,農民收入很少提高,兩極分化不斷擴大,所謂「服務業」加速發展,除去新經濟等健康部分以外,也存在非常不健康的「地下經濟」,這是由暴富階層和權力腐敗所帶動起來的奢侈腐朽性消費。如果我們考慮到1998年的以後的經濟增長,還包括大牛市,發彩票等金融手段,有人稱之為「辦賭場」。再加上借內債,並以未來國內市場換取外資進入。雖然我們不應該否定這些措施的積極意義,但是這樣「增長」與真正的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畢竟不能同日而語。迷信市場經濟的主流經濟學家簡單地把服務業的發展稱為「歷史進步」,忽視其背後的腐朽性地下經濟成分;把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稱為「金融深化」,忽視其表面上的泡沫經濟成分,把它們創造的GDP與生產科技部門,國防戰略產業等量齊觀,甚至凌駕於它們之上,是一種誤導。同樣的GDP,其實質性意義不一樣。妓女的小費,即使創造高得多的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益,也不能與航空航天業所代表的綜合國力相提並論。
羅斯基的計算雖然有誤,但是他的懷疑有根據。羅斯基在美國不是經濟自由主義者,他對於中國以前的成就一直高度肯定,但是對1998年以來的高增長率有懷疑,這和我們「非主流」相近,不能簡單歸為「中國崩潰論的反華大合唱」之列。1998年以後,中國「主流經濟學家」鼓吹的「帕累托最優」被打破,經濟增長的負面效應日益顯現,我們認為應該進行戰略調整,以避免出現重大危機。主流派卻認為,1998年以來中國在體制改革,與國際接軌方面有重大進展,他們不願意承認經濟增長速度背後掩蓋的重大問題,在澄清羅斯基數字時,有自己的價值取向。
我認為中國經濟學家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糾正羅斯基的數字錯誤但是肯定他的懷疑態度,以更加准確的數字和事實,對我國經濟增長率背後掩蓋的,比羅斯基質疑更加嚴重的問題,作出實證性的科學判斷。
二.GDP指標的重大缺陷及其修正
羅斯基的數字分析沒有抓住中國統計數字失真的要害。要害是什麼?是在經濟增長中,沒有扣除人為造成的災害和環境污染損失,我曾經當面對羅斯基指出這個問題,但他說美國也不計算。我認為即使全世界都不計算,中國也必須計算。
1981年,羅馬俱樂部在《關於財富和福利的對話》一書中提出:
「經濟和生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生態遭到破壞的世界裡不可能有福利和財富。旨在普遍改善福利條件的戰略,有圍繞著人類固有的財產(地球)才能實現;而籌集財富的戰略也不應與保護這一財產的戰略截然分開。一面創造財富,而一面又大肆破壞自然財產的事業,能創造出消極的價值或破壞的價值。」
我們在22年前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曾經揭露:「大躍進」直接經濟損失
1 200億,「文革」十年經濟損失5 000億,「三線建設」損失6 000億。但是,有哪一次戰亂哪一次浩劫比得上今天和平日子裡一年所支付的生態代價?誰敢大言不慚說這是歷史規律決定的,是現代化難以避免的代價?
修改目前GDP統計指標,已成為國際社會共識,這才是真正的「國際慣例」。
第一,現行宏觀經濟核算體系沒有反映資源與環境在生產過程中的破壞、投入和消耗。它的理論假設前提是:自然資源無限,無價格,環境污染無須治理。經濟學的基本假定:資源稀缺,實際上是指人的時間稀缺,所謂提高效率有效分配資源,是指有效分配人的時間。經濟學從來沒有假定自然資源是稀缺的,因為它把空氣和水(即自然資源)稱為「無限無價」。這與西方國家早期現代化的實際客觀環境是一致的,一方面國內人口和生產規模小,一方面通過強權殖民,掠奪全世界的資源。
第二,當人類生產活動嚴重危害環境,並且產生能源危機以後,經濟學並沒有修改其「資源稀缺」的假設前提,因為這就等於取消了經濟學。經濟學家們只是簡單地把資源從無價格變成有價格。這說明資源稀缺假設,的確不是指自然資源,所以無須做大的修正;當自然資源真正變成稀缺的時候,不但不把資源的使用,和破壞環境以後不得不花費的治理費用,從人類生產活動的統計中扣掉,反而把它進一步加進去,造成虛假的經濟增長。這是極為荒謬的,它告訴我們:得病吧再治病,污染吧再治理,災害吧再建設,只要能創造GDP。
第三,當人類追求產值和利潤的慾望,發展到不顧環境和資源的程度時,必然同時危害人類自身。經濟學和所有人文社會自然科學,都有倫理的底線,這就是:它是為人類謀利益求發展的,而不是損害或者毀滅人類自身的。但是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卻沒有區別損害人類和有利於人類。比如提倡高消費,奢侈消費和浪費,吃胖了再減肥,得了糖尿病再治糖尿病,都可以加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因此絕對不會再有簡朴,節欲,剋制,人與自然和諧的世界觀,不是因為它對人類沒有好處,是因為它對增加GDP沒有好處,對資本的擴張沒有好處。
第四,經濟增長背後是什麼?是政治家的豐功偉績,是資本家的利潤,少數人可以獲得經濟增長的大部分好處,而環境破壞的惡果卻要由大多數人承擔。如果水資源被破壞,使用市場經濟漲價的辦法,那麼,富人和特權階層可以用礦泉水洗澡,而窮人卻要飲用污染的水。GDP統計將「好的、壞的」產出一視同仁計入經濟增長,違背了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倫理前提,當然就不能反映經濟的公平性。
第五,經濟統計指標是為全部社會活動指引方向的,GDP的誤導,掩蓋了人類在追求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不公平性,先是少數人剝奪大多數人,然後是大多數人一起動手毀滅環境。發達國家仍舊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和特殊生活,他們所謂的環境保護,只不過是把污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發展中國家的「精英」則拾他們牙慧。現在是窮人,窮國在毀滅自己的環境,同時也就毀滅了全球環境,這是對發達國家以資本運動秩序,和西方價值觀念毀滅各民族傳統生活方式的一種負面懲罰。
自70年代起,國際社會已經把資源與環境的價值核算提上議事日程。
第一個試圖打破GDP荒謬性的,是1972年由兩位美國學者詹姆斯·托賓和威廉·諾德豪斯共同提出的凈經濟福利指標,主張把都市中的污染、交通堵塞等經濟行為產生的社會成本從GDP中扣掉。加入被忽略的經濟活動,如休閑,家政、社會義工等。他們將GDP分成好的及環的,好的減掉壞的是社會凈經濟福利。
1973年,日本政府提出凈國民福利指標。列出每項污染的可允許標准,超過污染標準的,必須編列改善經費,改善經費從國民所得中扣除。雖然GDP年增長8.5%,扣掉污染改善成本後只有5.8%。
對自然資源耗損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關系最重要的研究,是美國羅伯特·盧佩托在1989年發表的凈國內生產毛額。他們選擇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印尼為例,雖然印尼從1971至1984年間,GDP每年增長7.1%,若扣掉出口木材和石油的耗損成本,只有4%。
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標由美國戴利與科布1989年提出,英國、美國、德國、瑞士、澳大利亞已用來計算國家進步狀況。它計算財富分配狀況,分配在不平均標准之外要扣分;它計算社會成本,例失業率、犯罪率;它區分經濟活動中的成本與效益,如醫療支出、超時工作是社會成本,不算為對經濟的貢獻。1950---1996年,澳大利亞人均GDP從9000澳元增長至23000元。以新指標衡量,1996年只剩16000元。
199O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的」人力發展指標」。沙烏地阿拉伯國民所得1997年世界排名第41,在人力發展指標中為75。加拿大人均年國民所得世界第八,但人力發展世界第一。
聯合國在1995年提出可持續發展指標,重新定義增長與發展。發展是指一個社會在制度、管理、生活品質、財富分配等「品質」上的進步,一個社會可以有經濟增長,卻不一定有發展。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高速增長」來源於過時的發展觀,表現為對國民生產總值和高速增長的熱烈追求。嚴重後果是:環境急劇惡化,資源日趨短缺,人民的實際福利水平下降,發展最終難以持續而陷入困境。」而最新成果是「生態經濟學」提出的綠色GDP概念,將經濟增長導致的災害,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從GDP中扣除。
在中國,追求GDP增長,忽視甚至掩蓋環境問題,顯然比世界大多數國家更加嚴重。在經濟增長中獲得了巨大利益的權力資本階層,當然不會真正關心環境問題。他們是一群有美國綠卡,有鄉村別墅的人。各級政府的主要活動,仍舊是提高GDP增長率。為他們服務的主流經濟學家,大力鼓吹經濟自由主義和制度決定論,已形成話語霸權,壓抑許多有識之士的真知灼見。比如張祥平,把經濟學的基本圖表從一個象限擴大到4個象限,增加了「負數」部分,他的著作《制度對話》已經列入我主編的《世紀選擇》叢書,由石油出版社出版。另外一本是《中國人的生存環境》,非常感謝這位以筆名出書的易正先生,他在美國努力3年,搜集大量的中國出版物,以生態經濟學的方法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代價進行了計算,這是迄今所有研究中國環境資源的著作中,資料最為翔實,估計損失最大的一本書。我在下面主要引用他的研究成果。
三.中國:生態損失超過國內生產總值----驚人的推算
聯合國《2002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指出,環境問題使中國損失GDP的3。5---8%。中國作為世界受污染最嚴重的國家,正處於十字路口,目前的路是「危險之路」,另一條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而易正先生的計算的數字更大:
第一,森林。中國國土面積佔世界陸地面積的7%,而森林面積僅佔世界森林面積的4%。森林覆被率14%,世界平均為30%。森林資源消耗加速;八十年代年均消耗蓄積量3.44億立方米,比七十年代初年均1.96億立方米增加75%。
第二,水土流失。面積為367萬平方公里,佔全部國土面積40%。中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每年有100多億噸沃土付諸東流,相當於流失1000萬畝耕地上的30厘米厚耕作層,其流失的氮、磷、鉀等養分遠大於全國化肥的年產量,而有機質的損失則永難彌補。
水土流失的另一大危害是河床抬高,水患頻繁。淤積使通航里程,水庫庫容,湖泊面積都減少一半。1/2的人口、1/3的耕地和70%的產值處於江河的洪水位之下,七大水系成為懸河——高懸於中華民族頭頂上的七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第三,荒漠化。
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27.3%。18個省471個縣,近4億人口處於荒漠化威脅之中。新疆166萬平方公里只有不足10萬平方公里人類可以居住。甘肅和寧夏,荒漠化占總面積的1/3。東北科爾沁沙漠已越過內蒙古遼寧省界,以年均30米的速度向沈陽挺進。河南東北部、北京,鄱陽湖洞庭湖周圍,出現了2 350萬畝的荒漠化土地。西藏荒漠化土地1 860平方公里,連兩廣和海南島,也開始了荒漠化進程。「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楊林,從1957年到1977年的20年間,從5 680萬畝被砍掉砍70%,3 000多萬畝紅柳也被鏟除。
960萬平方公里家園,減去嚴重水土流失的國土面積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38.2%);徹底荒漠化國土(沙漠、戈壁)和不能維持人類生存的國土(冰川、石山、高寒荒漠等)約300餘萬平方公里(約佔33%),剩下300萬平方公里(佔28.8%)。與五十年代相比:人口翻了一番多,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各翻了約一番半,50年內人均生存空間已被壓縮到原來的1/5。
第四,地質災害40年60000次。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災害正在由自然動力型向人為動力型發展,人類工程活動強度越來越大,足以改變現代地殼運動的自然進程。地質災害從西北到東南,從內陸到沿海發展,在東部沿海,北京和上海為中心的地區最重。中國地質災害的分布,主要與經濟開發強度相關,與地質構造關聯甚少。生存空間越緊縮,越加大開發強度——越加大開發強度,生存空間越緊縮。
第五,耕地流失。
50年代中國耕地16億畝,人均2.7畝;90年代20億畝,人均1.6畝。
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60%耕地缺乏灌溉水源,40%退化,30%水土流失,中低產田佔78%,復種指數147%,長江以南高達180~250%,全部耕地超強度使用,土壤肥力持續下降,後備耕地嚴重不足。
1957年到1986年間,全國累計減少耕地6.1億畝,凈減少2.3億畝。其中,每年:城鎮擴張侵佔耕地4500萬畝,鄉鎮企業佔用耕地1 000萬畝,非農建設耕地800萬畝,水土流失600萬畝,農民建房佔用500萬畝,開發區佔用300萬畝,沙化200萬畝。半個世紀流失耕地20億畝,又開墾了耕地24億畝,但開荒,是以破壞林地、草地為代價的。
第六,草地退化。
中國可利用草地約33.6億畝,退化面積達85%,嚴重退化年均3 000萬畝。
與五十年代相比,草原生產力下降30~50%,等於減產年2 000億元。按草原承載算,中國是美國的1/3,浪費草地22.4億畝,摺合1.34萬億元。加上產草量下降0.20萬億,年損失草原資源1.54萬億。
第七,水資源危機。
中國的水資源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人均佔有量2 200立方米,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5,被列為世界13個貧水國之一。實際供水總量5 200億立方米,人均440立方米,國際水資源警戒線是1 000立方米,農業用水4 000多億立方米,畝均水資源200立方米。「賬面」水資源量與實際用水量巨大差別的主要原因是水資源分布失衡,北方16省,人均水資源300立方米,比以色列(370立方米)還乾旱。江河枯洪比極大,河川徑流量年際之間變化很,可出現連續多水年和少水年。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畝均水資源,可能僅150立方米,這是一個災難性的數字,可以和極度乾旱的西海固相比,那一帶的水窖,兩窖半蓄水量就是150立方米。目前技術條件下的最低需水量,種水稻每畝為280~300立方米,種小麥每畝為220~280立方米。
中國90年代受旱面積4億畝,比50年代增加1.5倍,600多個城市有300個缺水,這些城市工業產值佔全國的70%;廢水量70年代3 000萬噸,90年代中期超億噸,80%以上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90%以上的城市水環境惡化;地下水嚴重超采,100多個城市地下水位下降,50多個城市地面下降;水資源浪費,農業灌溉水利用率只有30%。
更加嚴重的是:中國的水循環似乎出了問題:100年以來,從西北到華北,一系列湖泊乾涸,黃河淮河從泛濫變為斷流,隨即是淤積和荒漠化。地下水位下降,泉水不再湧出。
第七,江河湖庫乾涸。
水庫8.5萬座,佔世界水庫總數的1/2,因淤積減少了1/3。
湖泊總面積8萬平方公里,2800個,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13個,估計近半世紀以來,圍墾加淤積,損失湖泊淡水儲量50%,1 000億立方米以上。
長江中下游湖泊面積從50年代2.2萬平方公里劇減到80年代的1.2萬平方公里,號稱「千湖之省」的湖北從1 066個減少為325個,水面縮小3/4。「八百里洞庭」退化為幾個支離破碎的小湖泊,萎縮40%,50年以後將從版圖上消失。鄱陽湖墾掉一半,每年湖底淤高3厘米。太湖出口河道84條剩下10來條,平均水深不足1.9米,100年將變為一片沼澤。青海湖是最大鹹水湖,水位下降3.2米。博斯騰湖是最大內陸淡水湖,水位下降了2米,野生蘆葦濕地減少一半,蘆葦產量也下降了一半。羅布泊於1972年消失。居延海曾是河西走廊最大內陸河,
維系一條數百公里的綠色走廊,現已消失,兩岸綠洲向荒漠演化。瑪納斯湖由於石河子大規模的開墾建設,只剩下一個巨大的乾湖盆。准噶爾盆地的艾比湖和烏倫古湖,將步瑪納斯湖徹底乾涸。內蒙古西部、甘肅西部和整個新疆的乾河床有160條。華北第一大湖白洋淀40年代面積1 00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3萬平方公里,接近於台灣,80代以來水資源超量使用,地下水超采31%,只要連續乾旱二、三年,白洋淀就可能乾涸。
第八,氣候災變。
溫室效應逐漸加劇,過去兩萬年間,地球溫度只上升5度。現在的速度增加了100倍。中國北部氣溫在30年內上升了0.3~1攝氏度,是目前世界平均速度的2倍;如果20---50年內再上升2攝氏度,又是中國速度的3倍。中國把地球史萬年計的漫長自然過程,人為地縮短到50---100年之內。
氣溫幾度變化意味著什麼?一萬年前氣溫升高3---7度,引起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130米,把連在一起的大陸分隔成今天格局。短期內如果升高2~3米,全球大部分工業和水稻產區,就在海拔不足3米的沿海地區,將被淹沒,許多島國將消失,許多國家以海堤困守海平面以下低地,全球民族大遷徙。對於生態極度脆弱,國土承載力已達極限的中國,幾度氣溫之變足以構成對基本生存的根本性挑戰。中緯度地區地表蒸發量增加20%,乾旱加劇,對於中國北中西部乾旱、地區是沉重打擊,使3.4億畝耕地淪為荒漠。如果氣溫上升2攝氏度並持續10---20年,中國將有40~50%永凍土消融,作為萬河之源的西部高原冰雪大量融化,許多河流面臨枯竭,首先是西北內陸河。西北地區綠洲消失,變為寸草不生的棄地。過去30年左右,西北平均氣溫升高0.2~0.4攝氏度,1990~1997年,長江黃河源頭地區氣溫上升0.8攝氏度,冰川加速消融,20年中後退10公里。
中國的森林水庫毀得差不多了,自然水庫(湖泊)和人工水庫淤掉一半了,氣候災變又開始毀滅固態水庫(冰川)-----最後的淡水儲備。如果海平面上升淹沒我國最繁榮的沿海地區,不知道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在那裡?
第九,水旱災害頻率加快
中國2200年以來發生1 600次大水災,1 300次大旱災,災害頻率不斷加快,平均每年災害,隋朝0.6次,唐朝1.6次,兩宋1.8次,元朝3.2次,明朝3.7次,清朝3.8次。1949年以來,每年旱災7.7次,澇災5.8次。清末----1990年80年,水旱災害從3.8次增加到13.5次,其增長速度為年均8。2%。70年代每10年一個重災年,90年代每3---5年一個重災年,水旱災害逐年加劇:1991年18個省市遭受本世紀來最大洪災,損失779億元。1992--1993年大旱。1994年中國南北澇中間旱,災害總面積5.33億畝。1995年華南地區本世紀最嚴重水患。1996年西部雪災,北旱南澇,直接經濟損失近3千億。1997年是1949年以來少有重旱年,受災人口3億。1998年西部特大雪災,北南大旱,然後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超歷史紀錄特大洪水,3.8億人受災,死亡4610人,經濟損失3千億元。災害頻率的加快,顯然是由於人為開發強度加快所致。
第十,污染加劇
中國廢污水排放總量佔世界10%,國民生產總值佔世界的3%,單位產值廢污水排放量為世界3倍。增長率7.7%,每10年翻一番。每增加相同的社會產值,中國增加的水污染量是發達國家的4倍。國土污水負荷量為世界的16.5倍。80%以上廢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江河湖庫普遍污染,七大水系40%的河段,流經城市78%的河段,即使按照中國不嚴格的標准,也無法飲用。700條河流,符合飲用水標准(一、二類)的河段只有32.2%,喪失任何使用價值的河水佔10.6%。嚴重污染的河流長度,從1984年的21.8%上升到90年代的46.5%。
城市地下水污染50%,32個特大城市71個水源地中,有30個達不到2類水飲用水標准。全國24%的人口(近3億)在飲用水質不良的水(其中0.7億人飲用高氟水,0.3億人飲用高硝酸鹽水,1.1億人飲用高硬度水);79%的人口(9.6億)在飲用受到污染的水(其中7億人飲用大腸桿菌超標水,1.7億人飲用有機污染水)。造成嚴重水污染的直接原因是粗放型增長方式和不合理的工業布局,鄉鎮工業排污量迅速增長,關閉企業的結果就是農村基礎政權負債2000億,農民就業和收入下降,對此國家沒有給予任何補償。
第十一,大氣污染
中國是全世界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總懸浮顆粒物,大多數城市年均值300微克/立方米,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90微克。中國二氧化硫排放量世界第一。由於機動車輛數量激增,氮氧化物平均濃度46微克/立方米,已經超過二氧化硫。因大氣污染致死人數年均36萬以上,各類污染直接經濟損失年均540億美元;其中大氣污染330億,其次是煤炭、水和酸雨,分別為10億、4億和5億美圓。
稱為「硫酸沉降」的酸雨區高速蔓延,范圍占國土面積的40%,約380萬平方公里,而且集中在東南地區。二氧化硫排放如果不嚴加控制,土壤幾十年後嚴重酸化,南方將變成不毛之地。
第十二,垃圾圍城。
中國400多座城市的2/3已陷入垃圾的重重包圍之中。垃圾圍城象徵著資源揮霍。垃圾的大量產生是由於資源不充分利用,中國長期採用以大量消耗資源和粗放經營為特徵的發展模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工藝、技術和設備落後,導致固體廢物產生量極大。
在垃圾處理問題上,暴露出極為薄弱的社會公德。北京從1993年實行垃圾袋裝化,有些房管部門怕垃圾袋破裂污染電梯,禁止居民乘電梯倒垃圾,於是,有人從樓上往下扔,有人貪小便宜,把垃圾倒了,把垃圾袋拿回去再次利用。中國目前最長的大瑤山隧道,全長14公里,每天過往客車31對,客車上違章向隧道里排放果皮、雜物、污水、剩菜剩飯及糞尿,使隧道里垃圾遍地,空氣惡臭,設備腐蝕,鼠害肆虐。隧道鐵路道床上有鼠洞2 000多個,多處道床被掏空,枕木斷裂,鋼軌松動。鐵路派75名工人專掃垃圾,每月清除250立方米。大量垃圾倒入河流,90年代河流每年輸送垃圾1~1.5億噸,占垃圾總量20%。
第十三,近海污染
『玖』 中國資源問題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資源問題主要是指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過量開采和不合理開發利用而產生的影響資源質量的一系列問題。同人口問題、環境問題一樣,資源問題說到底也是發展問題。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以及生態危機等一系列的世界性問題,已經直接威脅到我們和子孫後代的生存。
(9)中國資源交通股票行情擴展閱讀
世界森林衰退問題嚴重,據綠色和平組織估計,近100年來,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壞;土壤退化問題不容樂觀,土壤退化導致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減少,據聯合國統計,1975年至2000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積大約減少一半;水資源問題日趨嚴峻。
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已成為當代世界最嚴重和最重大的資源環境問題之一,也是未來人類將面臨的最為嚴峻的挑戰之一。
聯合國在發布2015年《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時指出,從目前的走勢來看,到了2030年,世界各地面對的「全球水虧缺」,即對水的需求和補水之間的差距,可能高達40%。
『拾』 中國資源三號03星什麼時候發射成功的
7月25日11時1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資源三號03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任務搭載發射了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天啟星座一零星。
資源三號03星是一顆高解析度立體測繪衛星,由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研製生產,將在軌與資源三號02星組網運行,主要用於獲取高解析度立體影像和多光譜數據,將為地理國情監測、國土資源調查、防災減災、農業水利、生態環境、城市規劃建設等領域提供應用服務。
搭載發射的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是一顆空間科學探測衛星,將在軌驗證X射線能段上的超大視場聚焦成像技術,對X射線能段上的暗物質信號進行深度探測;天啟星座一零星是一顆數據採集衛星,將在軌提供商業數據採集傳輸服務。兩顆衛星均由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生產。
這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41次飛行。
(10)中國資源交通股票行情擴展閱讀:
三維立體應用再添數據支撐
資源三號03星運行於505千米的太陽同步回歸軌道,具備多角度立體觀測和激光高程式控制制點測量能力,將進一步提升我國1:50000比例尺測圖及更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更新能力。
與常規的光學衛星相比,除可提供數字正射影像、數字表面模型等標准測繪產品之外,資源三號03星的突出優勢在於三相機立體觀測和激光測高儀獲取高程式控制制點,直接生成三維立體影像,可為實景三維中國建設、地理國情監測、耕地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提供高精度數據產品。
比如,在耕地管理工作中,通過資源三號03星,不僅能知道這塊地在哪兒、有多大,還能知道這塊地是不是坡耕地,坡度是多少;用於地質災害體的調查監測,不但能提供災害體地質地理特徵,還能定量估算災害體體積等關鍵參數。
資源三號03星組網運行後,重訪周期將從3天縮短到1天,獲取效率及應急監測能力將更強。該衛星將顯著提升自然資源立體調查能力,還可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水利、應急管理、生態環境等相關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