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戰爭對戰爭國的金融有何影響
2008年爆發的新一輪金融危機席捲全球,美國智囊蘭德公司向國防部提交了一份「戰爭救市」的報告,認為與其用7000億美元救市,還不如用這7000億來發動一次戰爭更有成效。一時,全球嘩然,如果被採納,金融危機的最壞後果――戰爭就爆發了。
一、世界大戰與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關系
(一)金融危機不一定會引發世界大戰
經濟危機是私有制生產體系貿易競爭的必然產物。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發生的時候,各國政府各出奇招,比如,政府主導大規模的建設項目增加就業機會,刺激消費;新技術新發明在生產中的應用,帶動了新一輪的經濟騰飛等等。二戰後的四次重大經濟危機的安全著陸,都說明了經濟具有自我調節功能。
(二)世界大戰的爆發總是由金融危機引起
回顧歷史,世界上所有現代戰爭都有金融的影子。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美各國發生了經濟危機,國內矛盾的尖銳,各列強以發動對外侵略戰爭轉嫁國內危機。由於利益的不均衡,發展成波及全球的戰爭。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整個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產值下降了40%,美、德、法、英有29萬家企業破產,3000多萬人失業。各列強在危機中若無法找到新的經濟突破點,就想方設法挑起戰爭,藉此把國內的危機轉嫁到其它的國家,結果爆發了世界大戰。
二、戰火紛飛中的金融推手
(一)軍火生意風生水起
軍火集團和金融集團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體味到發戰爭財的巨大好處。交戰雙方想在戰爭中處於優勢,裝備的先進性是一個很關鍵的要素。許多發展中國家由於自身的地緣政治、防務需要、甚至是軍備競賽均需要大量軍火。軍火大國通過軍售獲得了高額的利潤,美國的軍火商甚至已經「綁架」了GDP。此外,軍火生產也能拉動經濟,促進就業,緩解經濟危機的壓力。有統計表明,美國的軍工廠每生產1300億美元的產品,就能拉動1個百分點的GDP增長,每增加10億美元的軍工生產,就能新增上萬個就業機會。
(二)金融戰---無硝煙的戰場
戰爭中,巧用金融戰術也可以為戰爭的勝利奠定基石。1937年中日戰爭正式爆發,羅斯福總統立即聯合英國,意圖用封鎖切斷日本貿易線的手段迫使日本屈服,1941年美國太平洋艦隊移駐夏威夷的同時,抵制日貨,禁止美國石油輸入日本,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存款,這兩項金融措施足以瓦解日本的承受力。
與資源匱乏的日本相比,在前蘇聯的「和平」解體中,金融戰更占據半壁江山,1960年蘇聯重工業佔到GDP的72.5%,在嚴重畸形化的重工輕農下,前蘇聯經濟嚴重依賴進口。而當黃金儲備最緊缺的時候,美國又悄悄地利用石油的定價權使蘇聯的石油收入大幅下降,如此內憂外患的經濟危局,使得克里姆林宮上空的蘇聯國旗黯然落幕。
三、驚心動魂的後現代金融戰爭
(一)運用軍事手段,控制全世界的資本流
因為互聯網,整個世界變成了「地球村」,網上交易已是家常便飯,數萬億的資金通過互聯網可以快速完成轉移或抽逃,怎樣才能牢牢地控制住全球的資本流速和流向?美國為此動用了軍事手段,建立了一個「全球快速打擊系統」,號稱28分鍾可以打遍全球。這就意味著當一個地區受遠程導彈的威脅時,該地區的資產擁有者會以最快的速度,把資本撤離到安全區,這個安全區當然是軍事最強國,由此,軍事手段成為資本流的控制核心。整個資本流運作的過程,也大約需要28分鍾,可想而知,憑借這個打擊系統,一旦發生戰爭,華爾街振臂一呼,便可以爭得全世界的資本流。
(二)利用局部戰爭和金融手段掠奪各國財富
美國利用局部戰爭力挺金融業的發展,高舉正義之旗,不惜代價去攻打伊拉克,攻打利比亞。致使全球油價飆升。因為石油交易用美元來結算,油價上漲也就是意味著需要更多的美元。美國人通過戰爭打出了全球的美元需求,從而再一次名正言順地加印美元。就是說,美國向世界提供紙質美元,世界為美國提供實體產品,財富就這樣以不動聲色的方式流入美國口袋。同時,為了穩定其他國家對美元的信心,美國人又向全世界發行國債,這無疑讓美元又上了一道保險,美元變成「世元」。
9・11事件後,出於對美國這個最安全的投資環境的疑慮,大量的資金撤離美國,為了找回全世界投資人對美國的信心,在9・11事件兩個月後,美國打響了阿富汗的戰爭。當巡航導彈一落在阿富汗的土地上,道・瓊斯股指暴漲,華爾街一片叫好聲,隨著戰況的持續進行,大量撤離的資金又陸續回到了美國。目前,美國70%的就業人口從事金融和金融服務業――金融已經成為美國的命脈行業。
(三)金融殖民帝國顯現輪廊
1944年,美國憑借著全世界80%的黃金儲量,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即美元作為全世界的通用貨幣,美元鎖定黃金,每35美元可以兌換一盎司黃金。一舉確定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此後的27年,美國是世界上發展勢頭最好、最富裕、最穩定的國家。
但用戰爭解決金融問題會有許多不可控的風險。美國在持續17年的越南戰爭中就打掉了8000億美元,美國的黃金儲備也日漸減少。1971年,尼克松總統失信於世界,公然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這就意味著美元不受黃金儲量的限制,可以甩開手濫印。為了防止美元貶值,確保其的霸主地位,美國除了依靠其強大的科技創新力和強大的軍事實力外,還充分利用中東戰爭讓美元與世界上大宗商品――石油掛上了鉤。這樣,美元在脫離黃金後,依然可以作為硬通貨在全世界暢通無阻。此後的40多年,人類帝國史上的新物種――金融殖民帝國顯現出輪廊。1985年的廣島協議,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都是金融殖民帝國的「傑作」―― 把各國多年經濟發展成果洗劫一空。
金融戰、軍事手段都是為達到某種政治目的服務的。單純的金融戰爭未必能夠達到預期目的。而軍事本身就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國家的方方面面。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不僅是金融戰爭,網路信息戰、輿論戰等等,無時不在進行中。我們務必清醒的是:時刻都在備戰中。
2. 日本GDP世界第一
好像不曾超過美國
但廣場協議前是有趕超之勢
美國的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資金流入美國,導致美元飆升,從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匯率上漲了近60%,美元對主要工業國家的匯率超過了布雷頓森體系瓦解前所達到的水平。
美元大幅度升值導致美國的貿易逆差快速擴大,到1984年,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達到創歷史紀錄的1000億美元。
1985年9月,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日本財長竹下登、前聯邦德國財長傑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 Stoltenberg)、法國財長皮埃爾·貝格伯(Pierre Beregovoy)、英國財長尼格爾·勞森(Nigel Lawson?雪等五個發達工業國家財政部長及五國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Plaza Hotel)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這就是有名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
「廣場協議」簽訂後,五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各國開始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
1985年9月,美元兌日元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協議簽訂後,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快速下跌到200日元附近,跌幅20%。據說在廣場會議上,當時的日本財長竹下登表示日本願意協助美國採取入市干預的手段壓低美元匯價,甚至說「貶值20%OK」。
在這之後,以美國財政部長貝克為首的美國政府當局和以弗日德·伯格斯藤(Fred Bergsten,當時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為代表的專家們不斷地對美元進行口頭干預,表示當時的美元匯率水平仍然偏高,還有下跌空間。在美國政府強硬態度的暗示下,美元對日元繼續大幅度下跌。1986年底,1美元兌152日元,1987年,最低到達1美元兌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美元兌日元貶值達50%,也就是說,日元兌美元升值一倍。
有專家認為,日本經濟進入十多年低迷期的罪魁禍首就是「廣場協議」。但也有專家認為,日元大幅升值為日本企業走向世界、在海外進行大規模擴張提供了良機,也促進了日本產業結構調整,最終有利於日本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不應該全部歸罪於日元升值。
3. 人民幣升值,是促進還是阻止通貨膨脹為什麼股市相應是漲還是跌
人名幣升值是相對於外幣的,主要是相對於美元來講的。人名幣升值對外國投資者來說,中國房地產,股市等資產的投資價值都是上升的。因此可能會促使國際資本進入國內投資,從而引起房地產,股市等資產價格上漲。《廣島協議》之後日元大幅度升值,隨後資產價格暴漲就是這個原因。另外國際資本的流入會造成國內流動性的增大(外幣投資國內之前必須先交給央行,由央行印鈔兌換給外國投資人,外幣成為我國外匯),導致通貨膨脹的可能性較大 。
4. 廣島協議和廣場協議是什麼關系
廣島協議和廣場協議都是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所簽訂的協議。這兩個協議直接或間接引起了日本經濟的停滯。
廣島協議: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日本政府由於國防安全上依賴美國保護不敢公然違背美國,1985年9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廣島協議」,主要內容是增加了匯率的靈活性。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日元兌美元匯率從240:1升至120:1。
隨後,日本房地產和股票市場也在銀行的推波助瀾下產生了巨大的泡沫,日本經濟呈現出了虛假的繁榮,股市直沖四萬點。這時華爾街覺得時機已到,便傾巢而出,大肆賣空日本股市,經濟自此一蹶不振。
廣場協議: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
(4)1985年廣島協議股票分析擴展閱讀:
縱觀日本經濟近三十年來的發展,1985年的廣場協議是一個轉折點。有分析指出,廣場協議後,受日元升值影響,日本出口競爭力備受打擊,經濟一蹶不振了十幾年。甚至在經濟學界,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廣場協議是美國為整垮日本而布下的一個驚天大陰謀。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陷入了長達十年的經濟停滯,即「失落十年」(The Lost Decade)。從高速增長到長期停滯,日本的發展經歷為那些雄心勃勃致力於經濟起飛的新興國家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活教材。
作為最重要的產品輸出國,中國的外匯儲備已躍居世界第一,人民幣面臨巨大的升值壓力。這一局面與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的日本極為相似。
5. 日本85年房價暴跌後,普通人的生活受到了怎樣的影響
1985年宣布的《廣島協議》可以說是無數日本人民心中的痛,剛開始的時候大家以為這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後來在房價暴跌引起的一系列事件發生後,他們才領悟到這不是餡餅,而是一顆定時炸彈。今天我帶大家從四個角度來觀察房價暴跌後日本普通人的生活的改變。
以上四條就是日本當年房價暴跌之後普通人受到的影響,很多日本人在前幾年的時候才開始慢慢從那場風波中緩和過來。綜合來說,泡沫經濟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當年房價暴跌給普通人帶來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6. 日本曾經經歷過泡沫經濟,這個泡沫經濟我們會重蹈覆轍嗎
我們不會重蹈覆轍,可以從日本泡沫化形成始末,日本泡沫化的主要原因,中國經濟特點三個方面去分析。
日本泡沫經濟始末
日本泡沫經濟指的是日本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一種經濟現象,在此階段,日元升值,投機資本活躍,資產價格暴漲,實體經濟空心化,90年代初隨著投機資本的撤出,資產價格暴跌,日本陷入長期的經濟衰退周期。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快速崛起,日美之間存在巨大貿易順差,美國為保護本國產業優勢,強迫日本簽訂了日元升值為主要內容的廣島協議,投機資本瘋狂湧入日本市場,股票、房產等資產價格暴漲,服務業也空前繁榮,高科技、製造業成本高漲,紛紛外流,日本產業空心化。
中國具有自主、可控、完整的經濟體系
可見,中國不會有日本泡沫經濟產生的土壤,也不會重蹈覆轍,這一點完全放心。
7. 廣島協議的相關事件—人民幣升值
談到人民幣升值,就認為這是廣島協議的重演,當年阻止了日本的成長,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又來阻止中國的成長。中國的成長必將減弱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亞洲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一個區域,這絕對與美國的利益相背。2013年的中美關系是短期合作,創造了雙贏局面,但我們還沒有尋求出讓對方長期信任的方法。我同兩國的領導都打過交道,中國會不停同美國解釋,美國不相信中方的解釋,中方也會懷疑美國的意圖並不是如表述的一樣。所以這是一個真正的問題。 2013美國又瞄上了中國,人民幣升值,房價飈升,股市瘋漲。
現在有日本作為前車之鑒擺在面前,不知道中國的經濟學家們會使用什麼手段抵擋美國發動的經濟戰。
1985年《廣島協議》簽訂之後,日元大幅升值,日本國內企業開始向東南亞地區轉移。此後日本央行採取了低利率的政策,希望減輕日元再次升值的壓力,可大量日本企業轉而投資國內股市和樓市,最終產生大量泡沫,導致經濟持續低迷至今
中國股市不會重蹈日本覆轍
當前,很多人擔心我國股市漲得過快,而基本面方面如同當年的日本,如經濟長期穩定增長、本幣升值、消費物價不高、央行實行低利率、股民預期良好,等等;認為有可能導致經濟泡沫。如何衡量泡沫度?泡沫與國情、體制與經濟增長階段究竟是一個什麼關系?不說清楚這些,就不能對一些表面現象輕言泡沫。
對此,我們要認真研究中日兩國的不同點,才能真正弄清問題之所在。盡管對中國股市的擔憂不無道理,但中國目前經濟發展狀況和當時的日本有巨大的實質性區別:
人民幣升值與日元被動升值有本質區別。從2005年7月中國實行新的匯率體制以來,近兩年的時間,人民幣升值不到10%,而日本在「廣島協議」後,兩年內升值超過100%。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羅納德?麥金農認為,中國目前人民幣的升值速度是合理的,人民幣正在成為世界貨幣,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已經不再具有吸引力。把人民幣升值幅度控制為美國通貨膨脹率與中國設定的通貨膨脹率目標值之差,是一個非常合理的選擇。目前,人民幣的升值速度基本上滿足這一預期,中國依然有很大的主動性,這與當時日元的被動升值有著本質區別。
中國股市是補漲,並未失去理性。盡管上證指數已達4000多點,但這並不表明股市過度上漲。自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由於受國有股減持等因素影響,股市卻持續低迷,與我國經濟發展狀況極不相符。股權分置改革的順利推行,讓市場擺脫了束縛,經濟增長、人民幣升值、兩稅合一、新會計准則的實施為股市增加了新的活力。股市大幅上揚也在情理之中。盡管目前市場的平均市盈率同發達國家的成熟市場相比有些偏高,但依然相對合理,而且市盈率會隨著企業盈利上升而逐步下降。
本幣升值對中國進出口影響不大。人民幣緩慢升值並未對我國出口造成太大影響,我國外匯儲備依然較快增長。而「廣場協議」後,日元持續大幅升值卻嚴重打擊了日本的出口。日本是出口導向型國家,出口的大幅下滑嚴重動搖了日本經濟的根基。
目前中國金融體系比當時日本完善得多。1989年,日本大藏省採納「巴塞爾協議」,要求各商業銀行將自有資本比例提高到8%。由於此前銀行自有資本比例很低,執行「巴塞爾協議」後,銀行為滿足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不得不大規模縮減國內外貸款,這成為房地產泡沫破裂的導火索。而中國在匯率體制改革之前早已完成商業銀行改造,銀行自有資本率充足。同時,銀監會的成立使金融監管和中央銀行職能完全分離,金融監管遠比當時的日本要完善。
中日兩國海內外市場的投融資自由度不同。我國的海外投資才剛剛起步,數量有限,海外人民幣數量也有限,和日本當時海外投資數額巨大、擁有大量海外資產是不可比的。同時,外資進入我國市場還不是完全自由化的,我國資本項目至今沒有開放,而日本當時已是自由進出的體制。
經濟發展的基礎有所不同。表面上看,兩國都經歷了一定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但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日本當時經濟泡沫破裂是因為該國經濟增長走到了盡頭,開始下滑,已不能從根本上支撐股市上漲。而中國經濟增長依然強勁,從2001年開始進入黃金增長周期,還有十幾年甚至更高的增長空間。
無論是農產品價格,還是工業品、房地產和股票價格,只要出現大的波動,大家都習慣地認為市場失靈了,大談價格不合理。但從根本上講,我們還沒有真正地尊重市場,認為市場永遠是正確的。我們建設市場經濟體制,一定要走出這些理論怪圈,否則,市場永遠是被指責的對象。
8. 廣島協議的歷史背景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日本經濟對美有巨大的貿易順差,出口實力強大,經濟增長迅速。美國政府以解決美日貿易逆差為名與日本政府協商日元升值,這就是後來被認為是日本代價最昂貴的協議-「廣島協議」的由來。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日本政府由於國防安全上依賴美國保護不敢公然違背美國,1985年9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廣島協議」,主要內容是增加了匯率的靈活性。日元對美元和歐洲貨幣開始走強。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日元兌美元匯率從240:1升至120:1。隨後,日本房地產和股票市場也在銀行的推波助瀾下產生了巨大的泡沫,日本經濟呈現出了虛假的繁榮,股市直沖四萬點。這時華爾街覺得時機已到,便傾巢而出,動用巨額資金,大肆賣空日本股市,NIKKEI一路狂跌致一萬點,日本金融界吐血,股民跳樓,經濟自此一蹶不振。
9. 廣島協議怎樣使日本經濟垮了的
廣島協議是美國政府以解決美日貿易逆差為名與日本政府協商日元升值,這就是後來被認為是日本代價最昂貴的協議。簽訂協議後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日元兌美元匯率從240:1升至120:1。
廣島協議摧垮日本經濟的原因如下:
(1)打擊了日本的出口貿易,日元升值即在國際市場上日本的商品價格更高,對於日本商品而言這是很致命的。因為世界市場上有更多同類型價格卻低廉的商品,所以日本商品缺乏競爭性,外國不會選擇進口日本的商品,嚴重摧殘了日本的出口貿易。
(2)引發房地產泡沫,日本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在銀行的推波助瀾下產生了巨大的泡沫,日本經濟呈現出了虛假的繁榮,股市直沖四萬點。這時華爾街覺得時機已到,便傾巢而出,動用巨額資金,大肆賣空日本股市,NIKKEI一路狂跌致一萬點,日本金融界吐血,股民跳樓,經濟自此一蹶不振。
(9)1985年廣島協議股票分析擴展閱讀
廣島協議簽訂的詳細過程:
1985年,美國拉攏其它五國(7國集團)逼迫日本簽署了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其實的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過度」干預外匯市場。日本當時有充足的美元外匯儲備,如果日本央行干預,日元不會升值。
但由於美國駐軍,政治滲透,憲法由美國人制定等原因不得不簽訂了廣場協議。於是從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至1988年初,美國要求日元升值,根據推高日元的,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從協議前的1美元兌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時的1美元兌160日元。
由於美國里根政府堅持認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過口頭干預等形式繼續推高日元,這樣,到1988年年初,日元兌美元的匯率進一步上升到1美元兌120日元。
10. 廣島協議簽署約地址
摘要 地址是在美國華盛頓簽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