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股票和房地產有什麼相互關系
當前國內股市火爆,吸引了各方眼球,決策者密切注意,很多學者也紛紛發表宏見,縱論是真牛市還是幻像。但這里我不想點評股市火爆背後的原因,想關注的是,股市火爆之後,那些獲豐厚收益而暢懷開心的股民們會把盈利用到何方,特別是到底會把多少比例的盈利用到擴大自己的消費上。
真正意義的個人浮動資產
在過去,中國經濟主要是靠投資拉動,政府行為處於主導。但現在已經慢慢過渡到靠內需推動的時代,居民的消費行為對經濟增長起到決定性作用,而且這個重要性會越來越大。這時候,居民在消費傾向上的微小變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都能凸現出來了。
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人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個人資產,消費完全由收入決定,而絕大多數的收入就是靠工資,而工資高低又是由宏觀經濟,更准確地說,宏觀經濟中的實體部分來決定的。
居民的生活消費是完全被動地接受宏觀經濟作用,特別是國家政策和政府投資的作用。那時候,條件好一點的人能有一些現金和銀行儲蓄存款或者一點黃金,再後來,又開始擁有些國債和企業證券。中國居民們逐漸累積屬於自己的個人資產,其消費模式也不再是當月吃光工資,有多少用多少,而會開始做長遠決策和短期決策相結合,跨期消費。但這些個人資產收益小而穩定,資產價值幾乎不會發生波動,也不會對居民的消費發生任何意外的沖擊和干擾。
1991年國內股市開通,中國居民們開始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個人浮動資產。股市的第一桶金和幾輪牛市熊市變換行情讓很多人積累了大量的股票資產,也讓更多人認識到股市的陰晴變化之快,股價的變化無常。相當比例的人因為股市行情的一點波動就會使生活處境和消費能力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當房子有了價格
中國居民的經濟生活在上世紀90年代還遇到另外一件大事:房地產市場的放開。這意味著住房不再是免費發放的福利品,房子可以買賣了,有價格了,而且這個價格還會變化,且變化還很快、很大。
當資產價格變動引起居民消費的變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財富效應」。這個話題在國外已經被研究了很長時間。如前面所說,因為現金和銀行存款、債券等資產價值變化很小,一般人們主要討論股票市場和住宅房地產的財富效應。早在20世紀70年代,著名經濟學家、曾因為創立「生命周期消費假說」而獲198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莫迪格亞尼(Modigliani)就在一系列文章中就提出,假定勞動收入不變,財富每增加1美元會導致美國消費者支出增加5美分。從那時起,資產價值變動對消費的財富效應就逐漸成為經濟學尤其宏觀方針政策研究的一個討論重點。莫迪格亞尼的5美分論斷也被廣泛引用,包括成為美國宏觀經濟決策的參考。
之後的研究雖然對這個論斷有一些微調,但總體上經濟學界承認,財富變動會引起消費變動。
學者們開始區分股票價值變動對居民消費的長期效應和短期效應,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長期和短期效應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是僅僅影響當前消費支出,還是會作用到很久之後的消費決策。直接效應,簡單來說,就是覺得自己變富了,至少手頭變闊綽了,就想多花錢了。
有人就此質疑,股票盈餘還停留在賬面時候不存在這個效應,「紙面財富」只有真正賣了、套現了、落袋為安了,才可能算是財富。但如果套現了,那隻是一次性收益,該股民不會預期將來每次都遇上好運氣,不會認為自己的一生收入(勞動收入+資產收益)真的發生重大改善,那麼最多有短期效應,長期來看就沒有什麼了。所以,有人認為間接效應更重要。
直接和間接效應
所謂股票市場的間接財富效應,是指股票價格的變動,會被人們認為是重大的宏觀基本面信息,導致人們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期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居民的消費支出。簡單來說,股市上升會讓你對未來更加樂觀,你因此增加消費。你會預期到未來收入會增加,那麼何不現在就開始消費。但如果如此去理解股票市場的間接財富效應,那股市財富效應就變得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因為如果股票上升本身就不過是個傳導信號的作用,並不是效應發生的真正根源,股價和消費只是有形式上的統計關聯
⑵ 請教一下——房地產、證券和股票
房地產,證券,股票,甚至包括現金(各種貨幣,就拿人民幣和美金打比方)在不同時間有著不同的價值。就好比同一條馬路上的5量汽車,有的向前甚至,有的向後貶值,即使有的同方向但是速度不同。所謂的投資理財就是要想辦法通過換車等手段始終坐在最前面的一輛。別坐在最後的。
⑶ 麻煩專業人士幫幫忙解釋一下股票與房地產的一些話
1.房地產是個周期性行業。
你所指的房地產周期幾個字以及本輪房地產周期,這兩個片語是要帶到原文或者語境里才可以解讀他具體指的什麼。
因為房地產周期可以指開發周期,發展周期,盈利周期,政策對房地產的影響也形成周期。所以沒法解答您前兩個片語。
2.藍籌股平均31倍的市盈率已經不便宜。
首先這句話不是絕對的,只是一個人發表的見解,那麼你提出這個問題的原因是想讓我們解讀一下他為何如此說是嗎?
我想大概他是對比了美國標普500的平均市盈率 所以認為國內A股的藍籌股平均31倍還是比較高的。所以他說已經不便宜。某種程度上(注意,某種程度上,只為了解讀他的話)簡單的理解市盈率的話,市盈率越高代表該股已經離實際價值越遠。
3.信用擴張是個中性偏好的詞語。與之很相似的是信用膨脹。
下附一段轉帖的文章試著解讀下:
信用擴張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它的好處毋庸多言。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信用擴張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包含著巨大的危險。這是因為,在信用擴張的過程中,信用市場上對信用的濫用和各種投機行為很容易引發信用膨脹,即信用市場上的價格已經不能反映經濟運行中真實的經營績效,完全是信用濫用和投機的結果。二戰以後,國際資本流動和金融自由化獲得了巨大的發展,這些措施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也在世界范圍內加劇了信用膨脹,造成了世界經濟的不穩定。
一些事實說明了信用膨脹的嚴重程度。從金融資產的數量看,1998年全球股票市值和債券余額已達到60萬億美元,衍生金融工具櫃台交易額為80萬億美元,遠遠超過了實體經濟。而且,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金融資產的增長速度都高於gnp增長速度2—3倍。從世界經濟的格局看,美國的gnp只佔世界的25%,但外匯交易中美元佔了90%,美國的股值和債券余額佔全球50%,這說明美國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地位大大超過了其實體經濟在全球的地位。從國際金融市場的的參與者看,市場的主體是機構投資家,他們更重視短期的收益,這使得金融市場的交易活動與實體經濟的偏離越來越大。
信用膨脹的結果是虛擬經濟具有巨大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而這又會對實體經濟產生災難性的後果。信用是建立在人們對未來償付能力的預期上的,它反過來也在不斷加強這種預期。信用膨脹缺乏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持,高漲時它會把金融資產的價格推得很高,然而一旦人們的預期出現問題,就會引起信用鏈條的連鎖反應,造成整個信用體系的崩潰,最終使得實體經濟也陷於癱瘓。
具體地講,虛擬經濟會從下面幾個方面影響實體經濟。首先,虛擬經濟大大增加了實體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企業經營要面臨匯率、利率、股票價格的波動,虛擬經濟的發展使得波動的原因不僅來自宏觀經濟的變化,更受到金融市場投機活動的影響。其次,虛擬經濟的虛假繁榮會掩蓋實體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供求失衡和結構性問題,誤導投資者擴大投資和消費,進一步刺激虛擬經濟的增長,造成經濟過熱和金融泡沫。又其次,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元市場的格局會造成兩個價格信號。在雙重價格體制下,投資者追求利潤的理性會扭曲資源配置,造成市場失靈;同時,通貨膨脹從商品市場轉向資本市場,可能形成隱性通貨膨脹。再次,金融市場對實體經濟的偏離會誘發投機炒作活動,減少生產性資金,隱含鼓勵分配、壓制生產的制度誘導,形成惡性循環的路徑依賴。最後,東亞金融危機的事實也告訴我們,虛擬經濟崩潰以後社會穩定和國家經濟安全會受到極大的損害。
4.金融穩定是指一種狀態,即是一個國家的整個金融體系不出現大的波動,金融作為資金媒介的功能得以有效發揮,金融業本身也能保持穩定、有序、協調發展,但並不是說任何金融機構都不會倒閉。
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共有93個國家先後爆發117起系統性銀行危機,還有45個國家發生了51起局部性銀行危機。促進金融穩定日益成為各國中央銀行的核心職能。而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金融體系面臨巨大的挑戰和新的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已經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是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和社會長治久安的保障。
可瀏覽網路對金融穩定的解釋。
http://ke..com/view/1508174.html?wtp=tt
⑷ 房地產市場與證券市場有什麼樣的關系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552701da8a5f2c26
⑸ 房地產市場與股票市場有什麼關系
中國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相生相剋的辯證關系,因為兩者分別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代錶行業,每當中國房地產市場低谷時資金就會湧入股票市場,反之亦然。目前中國股市沉寂了多年,而房市價格卻節節上漲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政府、企業和民眾必須在彼此利益博弈中尋求平衡,否則就會引發泡沫破裂崩盤的危機。不過作為一個以資源換發展的農業國家,在世界競爭中沒有高端優勢行業支持的情況下,必然選擇持續大規模的城市化道路不斷激化內部市場需求,以拉動經濟增長。所以長遠看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仍然會是經濟的支柱行業之一,只是經常會有間歇式的調整以期平衡矛盾化解社會危機。
⑹ 房地產與股票市場關系是怎樣的
對於股市和樓市的關系,業內流行的看法是「蹺蹺板」理論。樓市低迷,樓價下調,社會資金流進股市推動股價上漲;樓市熱,房價漲,資金跑向樓市使股市低迷和股價下跌。
⑺ 房產交易與股票交易有何異同
(一)買賣股票、投資房地產,都有賺錢的機會,但也都有虧本的風險。
(二)從投資金額來講,股票也是可多可少;而房地產則需要動用少則幾百萬,多則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資本。
(三)從投資報酬(按投資金額計算)而言,期貨交易由於其保證金的杠桿原理,可以放大得益,四兩撥千金,以小博大,一般要比股票與房地產更高,但風險也相對較大。
(四)從資金靈活性來說,期貨使用保證金制度,只需付出合約總值的百分之十以下的本錢;買股票則必須100%投入資金,要融資則需付出利息代價;房地產除銀行貸款外(需承擔貸款利息),需要全數投入龐大的資金。
(五)從投資回報的期限來分析,期貨短至數分鍾或半年、一年都可以,包括現貨,中期及遠期,投資者可選擇遠期月份進行買賣,而不必顧慮現貨交割的期限,若因預測錯誤而導致暫時的浮動損失,你仍有充分的時間加以取巧挽救。
(六)以買賣手續來比較,期貨成交手續簡便迅速,可在數分鍾內甚至一剎那完成;買賣股票的手續也簡單,但必須馬上全額交割;房地產手續則最為繁雜,冗長。
(七)說到交易靈活性,期貨可作多頭或空頭買賣;而做股票則僅能先買後賣,我國《證券法》規定,嚴禁證券公司給個人或機構提供融資、融券服務;房地產也是只可先買後賣。
(八)就影響因素而論,期貨因為是大宗商品,商品的價格波動屬於公開性、國際性的,投資者可從報章、雜志、電視、廣播中得到氣候變化、產量增減、關稅變動等消息,不容易被少數大戶人為操縱;股票則容易受國家政策、上市公司及大戶人為因素影響;房地產供求雙方的參與者則遠不及期貨、證券市場那樣人多勢眾,相對影響因素亦較為狹窄,易受哄抬、打壓。
(九)若以技術性相比,期貨交易可以運用套利、對沖、跨期買賣等方式降低投資風險,而證券、房地產則辦不到。
⑻ 房地產與證券投資的區別
房地產屬於實體經濟投資,證券投資屬於虛擬經濟投資,實體經濟是基礎,虛擬經濟可以提供更廣闊的平台,促進經濟的發展,蓋多高的房子打多深的基礎,這就是他們的聯系.另外房地產保值增值效應比較明顯,
⑼ 樓市真的和股市一樣嗎
正常來看地產市場和證券市場的走勢應該是相一致的,因為如果M1充足,那麼這些錢可投入的兩個大區域就是地產和證券市場,所以兩個市場就會漲。而一旦熱錢流出貨幣收緊,證券市場跌的速度卻要快的多,地產市場就顯的慢一些,這是因為地產雖然是個投資的市場,但是老百姓畢竟還是要住房子的,這部分錢會使房價很難在短時間跌下來,這也往往是固定資產的魅力所在。
樓主所說房價形式如同股市,我不大明白什麼意思,房價目前來看一直是在漲的,而股市卻調整了很長一段時間,政策的調控造成了房價上升而地產股下跌這個很奇怪的背離現象,這也是造成股市調整的很大一個原因,沒有地產股這個大板塊的支持,股指是走不遠的。後面要麼房價維持平穩不下跌,地產板塊反彈帶動指數全面上升走出一波小牛;要麼房價通過調控開始下跌,股指波動後選擇方向。但是我們要知道地產關系的不僅僅是房價這么簡單,他會直接影響民生,影響金融,影響經濟,影響證券市場,一旦地產崩盤,我們就沒有必要在把錢投入股市了,出局觀望比較理智。所以關注房價是目前做股票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