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阿Q人物形象分析及典型意義
阿Q,姓名籍貫不詳,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對受居民尊敬的趙太爺和錢太爺獨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闊」,就是想「兒子會闊多了」,他總能在精神上獲勝。
被王胡揍了一頓,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著「兒子打老子」便忘卻了;調戲小尼姑便覺晦氣全消。
但這卻勾起了他的慾望,盡管嚴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壓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對吳媽叫著「我和你困覺」,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頓,阿Q的愛情夢被打破,隨即生計又成問題,於是打定進城。
回來時獲得村裡人一時的敬畏,但人們探聽底細後又對他「敬而遠之」。得知革命黨進村,本是「深惡痛絕」,但一看舉人和村裡人都怕他們,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卻一直沒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殺。
臨死前的遺憾是畫押的圈不圓。小說深刻地表現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則是這種國民性弱點的集中表現。「精神勝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徵。
(1)阿q股票分析擴展閱讀:
《阿Q正傳》中阿Q這個藝術形象,有兩個原始模型:一個叫謝阿桂,他住在紹必新台東面的戴家台門里;還有一個是謝阿桂的弟弟叫阿有。
據有關的回憶資料記載,在魯迅住過的舊台門里,確有阿桂其人,雖說他以打短工為生,實在還是游手好閑,有時靠做掮客或小偷弄點錢。
辛亥革命時,阿桂確曾在街上走著嚷著:我們的時候來了,到了明天,我們錢也有了,老婆也有了……但阿桂並不舂米,專門給人舂米的是他的胞兄阿有,魯迅曾說阿Q的模特正在給人家搗米,可能就指他。
但是,阿Q的很多事情又是從其他人身上取來的,如戀愛事件是從衍太太的侄兒桐少爺那裡來的;欺侮小尼姑,則是從一個秀才那裡取來改造而成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Q
⑵ 什麼是二馬概念股票
二馬指的是兩家公司的領導人:阿里巴巴(含淘寶網、支付寶)的馬雲先生、騰訊公司(最有名的QQ、微信)的馬化騰先生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被上述兩家公司之一持有股份或是與二馬公司有合作關系,都屬於二馬概念股票。
⑶ 阿q的形象分析
嫌多就取其中喜歡的兩點
我認為《阿Q正傳》所影射中國民族的劣根性,種類雖多,犖犖大端,則有下列數種:
一、卑怯
阿Q是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D,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其輕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徐旭生與魯迅討論中國人的民族性,結果說中國人的大毛病是聽天任命與中庸,這毛病大約是由惰性而來的。魯迅回答他道;這不是由於惰性,是由於卑怯性。「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以自慰,倘他有了權力別人奈何他不得時,則兇殘橫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並不中庸。」
二、精神勝利法
阿Q與人家打架吃虧時,心裡就想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中國人的精神勝利法發明固然很早,後來與異族周旋失敗,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三、善於投機
阿Q本來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盪到未庄,趙太爺父子都盤起辮子贊成革命,阿Q看得眼熱,也想做起革命黨來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過為了他自己的利益,於革命意義,實絲毫沒有了解。所以一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門里去告他謀反的罪名,好讓他滿門抄斬。《華蓋集·忽然想到》那一條道:「中國人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中國雖完,自己決不會吃苦的;因為都變出合式的態度來……這流人是永遠勝利的,大約也將永遠存在。在中國唯有他們最適於生存,而他們生存的時候,中國便永遠免不了反復著先前的命運。」善於投機似乎成為中國民族劣根性之一。
四、誇大狂與自尊癖
阿Q雖是極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裡,甚至趙太爺的兒子進了學,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得多。加之進了幾回城更覺自負。「但為了城裡油煎大頭魚的加蔥法和條凳的稱呼異於未庄,他又瞧不起城裡人了」。中國人以前動不動自稱其國為數千年聲明文物之邦,自己是軒轅華胄,神明貴種,視西洋人為野蠻民族,毫無文化可言。及屢遭挫敗,則又說西洋人所恃的不過船堅炮利而已,所有的不過聲光化電而已, 談到禮教倫常則何能及我們萬分之一?甚至於飽受西洋教育的辜鴻銘還說中國人隨地吐痰和娶妾制度是一種精神文明。這何異於阿Q將自己頭上的癩頭瘡疤當做高尚光榮的符號,當別人嘲笑他時就說「你還不配……」呢?
(節選)原載《國聞周報》,1934年11月5日,第11卷第44期
⑷ 對阿Q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試舉三種,並加以評析.
第一種:《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它的發表,有著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諷刺了一些心靈醜陋的舊中國人。(這是普遍認可的一種分析)。 第二種:認為阿Q是一個極端精神思維的人,因此在底層弱式群體這種行為可以借鑒,用偏激化來化解心結,以免引起社會矛盾,是自我發泄的一種手段。 第三種:啊Q的「精神勝利法」是奴性和因長期壓迫而產生的變態心理的強烈體現,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思想陳陳相因,封建禮教、封建道德規范一代代從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勞動人民。這種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後和麻木不仁
⑸ 論述分析阿Q意義、價值
意義:揭穿封建等級社會對人性的壓抑扭曲;揭露國民的麻木不仁,人情淡薄價值在古為今鑒,避免悲劇重演,更多的阿Q出現
⑹ 【阿q正傳】,簡要說說阿Q的事跡,並加以分析
阿Q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赤貧者,「四無」(即無名目、無姓、無名、無籍貫),他沒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從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慘重的剝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獨立生活的依憑,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說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阿Q的現實處境是十分悲慘的,但他在精神上卻「常處優勝」。
小說的兩章「優勝記略」,集中地描繪了阿Q這種性格的特點。他常常誇耀過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其實他連自己姓什麼也有點茫然;又常常比附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連老婆都還沒有;他忌諱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又認為別人「還不配」;被別人打了,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於是他又勝利了;當別人要他承認是「人打畜生」時,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打蟲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於是他又勝利了。遇到各種「精神勝利法」都應用不上的時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臉上打兩個嘴巴,打完之後,便覺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個,於是他又得勝地滿足了。
他有時也去欺侮比他更弱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後,就去摸小尼姑的頭皮,以此作為自己的一樁「勛業」,飄飄然陶醉在旁人的賞識和鬨笑中。但是這種偶然的「勛業」仍然不過是精神的勝利,和他的自輕自賤一樣是令人悲痛的行動。阿Q的「精神勝利法」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夠正視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地位。他的「優勝記略」不過是充滿了血淚和恥辱的奴隸生活的記錄。
阿Q正傳 共分九章。前三章屬於小說的交代部分。其中第一章「序」交代了給阿Q作傳的緣起,概略介紹了阿Q身世、處境;二、三兩章著重描寫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強凌弱,奴相十足。中間三章是小說情節的發展,重點描述了阿Q的精神痛苦與不幸。第七、第八章描寫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後,阿Q自發地「神往」革命的願望和行動,以及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以後,他對辛亥革命的極度失望。最後一章描寫了反動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害的悲慘結局。 阿Q是一個辛亥革命時期落後的不覺悟的農民,是「一個現代我們國人的靈魂」。他愚昧、貧窮,精神勝利法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徵,同時又表現了他的性格里其它許多復雜的因素。 阿Q的性格是充滿著矛盾。一方面,他是一個被剝削的勞動很好的農民,質朴,愚蠢。長期以來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和毒害,保持著一些合乎「聖經賢傳」的思想,也沒改變小生產者狹隘守舊的特點:他維護「男女之大防」,認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裡人,因為他們把「長凳」叫做「條凳」,在煎魚上加切細的蔥絲,凡是不符合未庄生活習慣的,在他看來都是「異端」。
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個失掉了土地的破產農民,到處流盪,被迫做過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好閑之徒的狡猾:他並不佩服趙太爺、錢太爺,敢於對假洋鬼子採取「怒目主義」;還覺得未庄的鄉下人很可笑,沒有見過城裡的煎魚,沒有見過殺頭。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裡普通農民所沒有的。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現在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一方面是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侵入後近代中國農村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的表現,另一方面也為阿Q本身的具體經歷所決定。
⑺ 阿Q形象分析的角度。要詳細。
阿Q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一個落後而不覺悟的農民典型。他愚昧,貧窮。精神勝利法是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徵,這也是阿Q落後不覺悟的重要原因。阿Q不滿別人的壓迫,想反抗又不得力,便用精神上的勝利掩蓋實質上的失敗。當辛亥革命的消息傳來時雖一時反對,但低下的社會地位使他本能地傾向革命。他對革命的理解是錯誤而可笑的,行動是遲鈍而軟弱的,最後在假洋鬼子的棒喝下革命美夢徹底破滅 。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整個國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阿Q也是一個無法替代的「典型形象」。 阿Q頭上的「光」,照出了中國人心靈上的黑洞。
魯迅在《我怎樣做起小說來》中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中間,意在揭出痛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先生就是通過阿Q這一典型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統治者所造成的國民的愚昧,深刻揭露了封建勢力兇殘狡猾的反動本質,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文學作品就是這樣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來反映社會現實,閱讀文學作品就應該鑒賞其人物形象,探討其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
⑻ 分析阿Q形象。
在魯訊的小說中,莫過於《阿Q正傳》最有名。但一提起《阿Q正傳》,就不能不提起文中的主人公阿Q。
阿Q這個典型的產生,至今已經七十多年了。七十多年來,阿Q已成為我國人民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對我國現代人民精神生活的影響是巨大而且深遠的。同時,多年來,阿Q也逐漸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知道,所熟悉,各國人民通過阿Q來了解中國人民過去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奴役的歷史。無論就反映時代生活的深廣程度上說,就對實際生活的影響上說,阿Q都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典型,同世界文學史上許多有名的典型可以並列而無愧。後出的阿Q,又因為處在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在十月革命影響下蓬勃發展的時代,而且處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革命已經開始的時代,社會主義思潮和無產階級革命精神的影響,使這個文學典型帶上嶄新的性質,為以前一些有名的典型所沒有。說阿Q基本還屬於批判的現實主義的范疇,我們認為是可以的;但是這已經不是十九世紀歐洲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批判現實主義,而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進入了無產階級的思想領導范圍的批判現實主義。阿Q可以說就是這種帶有嶄新性質的批判現實主義在中國最傑出的成就之一。
阿Q是怎樣一個人呢?
作者在小說的開頭就告訴我們,阿Q是未庄社會(這是當時中國社會某些本質方面的縮影)里無田無地,孤苦伶仃,生活充滿了屈辱和痛苦的一個小人物。他姓甚名誰,從哪裡來的,出生於什麼人家,不獨別人從未留心,就是阿Q自己也不清楚;獨有同別人口角的時候,間或瞪著眼睛 道:
"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
過去有人認為阿Q可能是出生於破落地主或小官僚之家的,那證據就是它上面所說的這句話。其實阿Q的話是靠不住的,不過是為了獵取精神勝利而臨時胡謅罷了;而且一說完也就忘掉,沒當作一回事。所以拿來作為科學考證的根據,實在是白費精神。
阿Q也沒有家,一個人借住在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工作略長久時,他也或住在臨時主人的家裡,但一完就走了。"可見他是一個一無所有,專以出賣勞動力為生的下層農民,換了話說,也就是農村的無產者。
阿Q和一般農民有著很大的不同。一般農民有著自己的家,自己耕種的土地(無論是祖傳的或從地主租來的),以及其他的一些生產資料;阿Q則什麼也沒有。地主階級對它的剝削並不是通過地租這種通常的形式,而是象資本家對工人一樣,直接榨取他的勞動力;因此阿Q比一般農民更慘苦地呻吟於地主腳下;地主一天不給他短工做,他就得餓一天。這就決定了他在政治上更不自由、更無權利。在未庄,豪紳地主以至地保、閑人,都把它視為無足輕重的賤物,高興時拿他開玩笑,不高興時就隨便侮辱他,敲打他;任何人都不會因為無端打罵阿Q而受到責難。豪紳地主甚至還可以以某種借口把他驅逐出未庄,不讓他回來。阿Q就這樣在嚴重的封建經濟剝削和封建政治壓迫之下,過著一種居無定處,顛連困苦的奴隸生活。
阿Q是怎樣對待自己的不幸的呢?象阿Q這樣的階層,本來是最易於產生反抗和革命的思想的。事實上,阿Q對於豪紳地主的迫害,總是不甘心的,他是有怨憤、有不平的;他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擺脫一切屈辱和痛苦,揚眉吐氣,做一個自由的體面的農民。毫無疑問,阿Q過去也曾為此進行過一些實際斗爭,只因為豪紳地主的勢頭太大,自己的力量太小,他的斗爭從未得到預期的結果,反而常常因此吃更多的虧,遭受更多屈辱和痛苦。"反抗,失敗,再反抗,再失敗,再反抗",這是無產階級和共產黨出世以前農民自發斗爭的一般規律。這固然也鍛煉了廣大農民的斗爭意志,加深了他們的階級仇恨,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象阿Q這樣的還缺乏革命覺悟的農民,對斗爭失去信心和勇氣。當時中國又正處在帝國主義步步進逼、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時代,封建統治階級當中應運而生的各種民族失敗主義和盲目的民族自大狂相結合的腐朽意識,對阿Q這個階層也有很大的影響;正是這種影響,加深了他們的消極的一面,使他們在重重的屈辱面前,逐漸失掉正視現實的勇氣,甚至於企圖用荒唐的方法來掩蓋自己的屈辱,麻醉自己的靈魂,沉迷於自欺欺人的精神安慰之中,而不再力求對壓迫者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阿Q的精神勝利就是這樣形成的。作為一個最受壓迫、生活最痛苦的農村無產者說來,這種情況是不正常的、可悲的,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卻不是不可理解的。
我們可以看到,阿Q突出地表現他的精神勝利法的時候,往往也就是遭受了無端的屈辱,感到無可奈和的時候。阿Q被未庄的閑漢打敗了,被他們揪住黃辮子往牆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這當然是他不甘心忍受的,但又無法反抗,悵惘地站了一刻,只好這樣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這樣一想,就好像保存了面子,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其他如被趙太爺打嘴巴,被賭徒搶去洋錢,阿Q都是利用這種自欺欺人的方法來掩蓋自己的屈辱,消除內心的痛苦,使自己忘掉殘酷的現實。這就形成了他生活上的極端的矛盾現象:在現實中是失敗者,而精神上卻以為是勝利者。他一生的許多喜劇和悲劇,都是從這里演出來的。
有時候,由於遭受的屈辱太多太重,自己明知無法解脫,阿Q就又產生了一種宿命的思想,好像以為,既然屈辱無法避免,也就證明這是自己應該承受的了,所以一時也就沒有什麼不平之氣。例如他被老把總逮捕之後,"第二次進了柵欄,倒也並不十分懊惱。他以為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有時要抓進抓出,有時要在紙上畫圓卷的"。被送進刑場的時候,他也在百忙中這樣想,"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他還"很羞愧自己沒志氣:竟沒有唱幾句戲。"這表明阿Q的精神勝利法已經同下層群眾中某些宿命的思想結合了起來。正是這種落後的意識,使阿Q沉迷於"得意"、"愉快"、"飄飄然"之中,很少發出真正的反抗聲音。
總之,阿Q的精神勝利法主要是一種愚妄的、落後的、不足為訓的東西。一個被壓迫者沾染了這種東西,必然要失去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失去深沉的反抗勇氣,同精神上的病人相差無幾。阿Q事實上正是一個精神上的病人,他終身悲苦,也終身糊塗。他對豪紳地主的仇恨,往往只是一瞬間,就消失於心造的所謂"精神勝利"之中了。阿Q爭面子,爭精神上的優勝,實際並沒有爭到,殘酷的現實既不許他進行實際的反抗,也不許他取得任何精神上的優勝。阿Q的"得意"、"愉快 "、"飄飄然" ,其實,都是帶著鐐銬的跳舞。而他自己卻分明認真的跳,還時時發出愚妄的歡呼,似乎極力要人們相信他的"勝利",分享他的"快樂",這就百倍地可哀。
自然,阿Q的麻木、健忘、自欺欺人,都是歷來過多屈辱折磨的結果,其中滲透著他的痛苦和眼淚,反映了他被壓迫被奴役的地位,所以這雖然不足為訓,卻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非常值得同情的。作者對於阿Q的悲劇命運,明顯流露出深切的同情,這就是所謂"哀其不幸"。自然,作者並不贊同他的精神勝利法,恰恰相反,作者始終批判這種落後的東西。因為,不敢正視現實,不敢對壓迫者進行針鋒相對的實際斗爭,只沉迷於瞞和騙,被壓迫的人民是永遠不能得救的。作者同情阿Q的命運,同情他的怨憤和不平而又反對他的精神勝利法,正是為了說明正視現實,進行實際斗爭的必要性。這是作者進步思想的表現。
不過,作者也沒有把阿Q的性格寫成始終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雖然作者無意把阿Q寫成革命者,但在文中多少也顯示了他在辛亥革命風潮中反抗精神的某些演變,性格的某些發展,(自然,這只是曇花一現的、不持久的。)這是符合於歷史真實的。上面說過,阿Q過去所以缺乏實際的反抗勇氣,是由於自己力量不足以取勝,又多吃了反抗的虧,所以只好忍氣吞聲。但他的階級怨憤和反抗要求並沒有死滅,他沒有心悅誠服、柔順有餘地俯伏於豪紳地主之前,甘心做一個萬劫不復的奴才,象武訓似的。(過去有人拿阿Q和武訓相比似,把他們說成彷彿並沒有什麼兩樣,這是不恰當的。)在辛亥革命爆發時,阿Q看見平時欺在他頭上作威作福、氣焰萬丈的豪紳地主驚慌萬狀,惶惶然若喪家之狗,就非常快意。他直覺的感到,革命既然使豪紳地主害怕,對自己就是有利的,如果要揚眉吐氣,就得跟著革命黨走。這種處於階級對立關系的朦朧認識使他對革命發生了強烈的嚮往。"革命也好罷,"阿Q想,"革這伙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向革命黨了。"阿Q並沒有說空話,他真的懷著又新奇又興奮的心情到處尋找革命黨。可惜,在未庄,除了阿Q應生計問題跑到城裡偶而見過殺革命黨外,根本見不到革命黨的影子,更別說投奔革命黨了。直待革命黨進了城,舉人老爺帶著家私倉惶逃難到未庄,這才把革命的消息帶給了農民,於是全村的人心都搖動了。可見,當時的革命黨人並沒有很好的藉助農民的力量來進行革命,這也是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之一。關於這方面的問題,以後還會逐步探討。
《阿Q正傳》這部傑出的作品已經誕生了多年,阿Q這個不朽的人物已在人民的生活中產生了巨大和深遠的影響,關於他形象而發表的觀點也是舉不勝舉。我這里僅是一家之言,還需深究後才能得到更深入的見解。
⑼ 股票不賣會怎麼樣
你好,股票一直不賣,只要上市公司一直存續,
那麼你會一直擁有股東的權益,
資產配置里也會一直留有股權配置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