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情解析 »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股票行情
擴展閱讀
股票交易買入和賣出時間 2025-08-06 14:39:36
中國建築股票牛 2025-08-06 13:56:23
航空科技股票有哪些 2025-08-06 13:49:11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股票行情

發布時間: 2022-08-02 15:00:46

❶ 加拿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資料,一戰對加拿大的影響,加拿大是什麼時間出的兵,有什麼損失

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加拿大經濟得益於特殊的國際環境而獲得迅速發展。戰時歐洲國家糧食需求增多,使加拿大小麥出口量大幅度增加。但統觀整個經濟形勢,盡管傳統農業在經濟中仍居於主導地位,但已沒有多少發展餘地。太平河谷被看作是加拿大農業的北部邊疆,這就意味著加拿大的農業拓殖已走到了盡頭。相比之下,製造業與原料加工則具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潛力。投入工業的資本從1911年的1.27億元增加到1916年的20億元,進而在1921年突破30億元;同期製造業生產凈值則從5.64億元增加到13.66億元。(19)紙漿與新聞紙的生產成為主要工業部門。同時,為滿足戰爭的需要,興建的許多新的工業部門、新型製造業工廠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原來依賴於歐洲進口的商品由於歐洲戰火而被迫轉為自產,客觀上刺激了本國製造業的發展。紡織、化工以及鋼鐵加工成為新的財源。工業的發展和工廠數量的增多,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到1921年,加拿大城市人口已經達到與農業人口相等的數量。在兩大工業省份安大略和魁北克,城鎮人口已經超過了農村人口。加拿大已經成為一個工業國。國家由戰爭時期過渡到和平時期,許多方面急待調整。退伍軍人需要安置,軍工生產要轉向民用,聯邦政府的職能也不得不有所收斂。戰後加拿大所面臨的最直接問題是如何安置50萬退伍軍人。由於過渡時期經濟形勢不穩,1920年還出現過短期的經濟衰退,增加了就業困難。為避免失業率上升,聯邦政府出資幫助戰時從事軍工生產的企業轉向民用。自治領各省也聯合起來為退伍軍人提供就業服務,為間歇性失業提供救濟金,為職業訓練與大學教育發放貸款。以土地獎賞勇士的做法在自由土地行將消失的最後階段又被運用,任何鐵路兩邊15英里以內的土地都為退伍軍人保留著,此外他們還可以得到部分宅基地作為饋贈。政府建立了一個士兵安置委員會,該委員會受權購買農田和為牲畜、設備、建築發放貸款。這一計劃取得了有限的成功。1921年該委員會提出的報告說有4.3萬名復員軍人得到了安置。自治領政府在戰爭期間獲得了廣泛的權利。但隨著戰爭的結束與和平時期的來臨,聯邦政府失去了在許多領域的控制權。為控制通貨膨脹,聯邦政府通過一項《合並與公平價格法》,由商業委員會負責執行,但卻被樞密院以越權為由宣布為違憲。戰時成立的小麥委員會也在1919年被解散。戰爭沉重打擊了加拿大鐵路事業。來自國外投資的終止,勞動力的極度缺乏,都加劇了因估算失誤和經營偏差造成的困難。到1916年加拿大北方鐵路和大幹線太平洋鐵路都瀕臨破產,大幹線鐵路也陷於困境。

1916年加拿大政府成立了一個3人委員會,對所有私營鐵路進行調查。該委員會提交的報告描述了一幅暗淡的景象。在所有私營鐵路中,只有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確有償付能力。其他鐵路已經到了得不到援助就無法經營的地步。該委員會由於意見分歧提出兩種不同的建議。其中一位委員認為應合並加拿大北方鐵路與溫尼伯以西的大幹線太平洋鐵路、由政府為其提供援助;而把溫尼伯與北部灣之間的鐵路租借給私人建設經營。另兩位成員則舉出以前政府資助私人鐵路的失敗紀錄以反對這種做法,提出由政府接管除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外所有私營鐵路的建議。博登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投鼠忌器,讓私營鐵路破產會影響加拿大在國外的信用,因為這些私營鐵路的許多股票掌握在外國人手中;而加拿大北方鐵路破產則會嚴重損害捲入其中的商業銀行,而後者對於加拿大經濟穩定關系重大。最後,政府決定接受委員會多數派建議,將加拿大北方鐵路的股票值交付仲裁,以各方均感滿意的價值將該鐵路移交政府。至於大幹線太平洋鐵路,則以破產的形式於1919年移交給管理人。大幹線鐵路在1919年秋也被接管。政府同意繼續為所擔保的股票支付4%的利息,將所有債券交付仲裁。由於鐵路股票多為外國人尤其是英國人所持有,鐵路問題的處理不可避免地遇到外來的巨大壓力。鐵路所有權雖然變動了,但問題並未徹底解決。1923年又出現新的統一局面。大幹線鐵路,大幹線太平洋鐵路和加拿大北方鐵路同國有橫貫大陸鐵路和殖民地間鐵路合並,組成加拿大國有鐵路。這是一個政府所有的,由眾多公共企業參與的橫貫大陸鐵路系統,總長度約2.2萬英里。鐵路是加拿大經濟發展的先行官,但因修築和經營鐵路所產生的眾多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加拿大各級政府。鐵路的影響波及到加拿大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甚至對外關系等各個領域,並且一直持續到未來。

舉例: 兵役法案與一戰加拿大聯合政府

靠愛國熱忱支持的志願兵役制度,隨著戰爭曠日持久地進行越來越難以發揮作用。1916年6月,登記入伍的人數僅為4月份的一半,而到12月又降為6月份的一半。1916年准備增加的25萬名兵員,前6個月完成12萬人,而後6個月只完成4萬人。與此同時,加拿大軍團的力量卻在不斷削弱。1916年4月在聖埃盧瓦之戰中損失2759人,6月在聖科托利森林戰役中損失8490人。(12)

1917年初的形勢對協約國來說仍很嚴峻。俄國的潰敗,法軍中的兵變,德國潛水艇對英國的封鎖,使站在協約國一邊的人們為之沮喪。 4月6日美國對德、奧宣戰給處於困境的協約國軍隊帶來希望,但其武裝力量的動員尚需假以時日。戰爭正未有窮期。在視察了加拿大軍營後,博登深感增兵問題必須迅速解決。雖然他曾阻止了休提出的擴充加拿大軍團的建議,但卻認為,加拿大的榮譽要求保持軍團的力量。

1917年春,博登從倫敦返回加拿大。5月18日,博登宣布男子將被有選擇地徵召參加在國外的服役。對於人口稀少、聯邦歷史較短、社會問題比較復雜的加拿大來說,徵兵制無疑會觸發一些隱存的症結,從而使之成為各種矛盾匯聚的焦點。實行徵兵制的最大阻力還是來自法裔加拿大人。法裔加拿大人對徵兵制的反對態度是由多種原因促成的。其一,法裔加拿大人長期形成對外界事物漠不關心的生活習慣。既往的歷史說明,除非其生存環境和生活准則受到嚴重威脅,樂天安命的法裔加拿大人很少為那些關於國家命運和世界前途的堂皇詞句所動。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加拿大人同仇敵愾的激情中,法裔加拿大人對參戰的支持也是有所保留的,那就是以志願兵役為原則。此外,法裔加拿大人一般結婚較早,並多從事農業生產,不象一些在工廠工作的英裔單身男子那樣沒有後顧之憂。其二,戰爭期間出現的一些種族問題打擊了法裔加拿大人的參戰熱情。馬尼托巴和安大略兩省對法語教學的限制激怒了全國的法裔加拿大人。曾一度是參戰鼓吹者的亨利·布拉薩早就對這場是非難辨的歐洲紛爭失去興趣,針對馬、安兩省的語言歧視問題,他憤怒地指出,法裔加拿大人的真正敵人不是德國人,而是「加拿大英語化主義者,安大略的陰謀家或愛爾蘭牧師」。(13)其三,戰爭初期,加拿大軍事當局沒有建立幾支象樣的法語營隊,也忽略了法裔加拿大軍官的升遷,此外還錯誤地任命了一個講英語的新教牧師在蒙特利爾地區作招募新兵的指導工作。凡此種種,大大損害了法裔加拿大人的民族感情,給他們本來就不怎麼強烈的戰爭熱情又潑一瓢冷水。其四,法裔加拿大人和英裔加拿大人對於這場戰爭性質的理解以及加拿大在其中的作用存在著根本分歧。事實上,盡管加拿大以積極的姿態參加了這場戰爭,但無論是聯邦政府還是加拿大人民都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只是一場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帝國主義戰爭。許多英裔加拿大人盲目地服膺於英國當局的宣傳,認為這是一次「爭取人類和平與幸福的道義斗爭」,加拿大應該站在母國「正義」的立場上充當主力軍。博登政府則把它看作一次為加拿大爭取國際地位的好機會。而法裔加拿大人既沒有強烈的國家觀念,也沒有與母國的密切聯系,它們對魁北克的忠誠遠甚於對加拿大自治領。他們關心的是保衛自己的文化傳統,使之不受外界的破壞與干擾,對所謂世界和平集體安全無動於衷。因此,他們也不理解加拿大要在世界事務中充當主角的努力。在這一點上,美國的孤立主義者向其提供了足夠的反戰思想。

布拉薩指出,絕大部分法裔加拿大人都認為在參戰方面已超出了合理的限度,但只要仍實行自願兵役制,他們會繼續保持沉默。如果博登打破了他自己及其魁北克同事所許下的諾言,那麼法裔加拿大人的反應會是由吃驚,到憤怒,到最終決心通過一切合法手段來反對徵兵制,他警告說:「兩百萬法裔加拿大人會群起反對徵兵制。任何屬於強迫服役的事,不管它看起來多麼公正,都將激怒法裔加拿大人,甚至全體加拿大人,因為他們首先是加拿大人,而非其他。」(14)誠如布拉薩所說,實行徵兵制的消息一傳出,法裔加拿大反應尤為強烈。1917年5月,魁北克省大小集會不斷。5月21日,數千人聚集在魁北克市政廳,抗議博登政府的背信棄義。博登政府遇到了上台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在野的自由黨領袖洛里埃,深知徵兵制問題關系重大,沒有馬上附和博登的倡議,表示要與其自由黨同事們商量以後再作決定。作為老牌政治家,洛里埃首先從國內政治的角度來考慮這一問題。他既不想觸怒反對徵兵制的自由黨人,又不想脫離支持徵兵制的自由黨人。因此,他總是避免正面表態,試圖把這個棘手的問題留給博登自己去解決。

博登也意識到,要解決一些關系重大的戰爭問題,尤其是兵員問題,僅靠保守黨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奏效的。只有建立一個由保守黨、自由黨及其他有影響的政治力量共同參加的聯合政府,才能推動國家機器在非常時期有效地運轉。

1917年5月25日,博登邀請洛里埃參加由兩黨共同組成的聯合政府,除總理外,兩黨在內閣中人數相同。洛里埃對徵兵制等問題仍然心存顧慮,擔心自己充當博登政治上的擋箭牌,拒絕參加聯合政府,而提出舉行一次大選來重新組織政府。6月11日,博登提出兵役法案,並先交洛里埃審閱。盡管博登努力強調其實施的必要性,並指出這一舉措絕非迎合英國的要求,義務兵役的原則早已體現於加拿大憲法之中,但洛里埃仍然堅持該法案須交人民公決後方能實施。

關於兵役法案的辯論持續了3個星期。安大略、東部沿海與西部諸省的自由黨人對該法案的支持率不斷上升,許多自由黨領導人開始擺脫洛里埃的控制,站到博登政府一邊。司法部副部長阿瑟·米恩措詞激烈地告訴洛里埃,他之所以相信加拿大沒有處於被侵略的危險之中,可以穩坐釣魚台,是因為他知道協約國可以守住在法國的防線。洛里埃同時還被指責應對魁北克的反英偏見和分離主義負責。(15)大多數英裔加拿大人支持兵役法案。他們認為,義務兵役制之所以必要,是因為魁北克在志願兵役制下不能完成其義務。

在另一邊,也有一個法裔加拿大人的堅強集團支持洛里埃的立場,但由於其影響僅限於魁北克省,所以作用不大。1917年7月6日,洛里埃要求公決的動議在眾議院被多數否決,而兵役法案卻得到有效支持。阿瑟·米恩在博登健康狀況不佳時在保守黨內發揮了領導作用。經過一番唇槍舌劍的爭吵,體現有條件徵兵制的兵役法案終於在1917年7月24日在議會通過。

10月6日,議會解散,按照洛里埃的提議舉行大選。在米恩建議下,博登政府在9月6日實施了戰時選舉法。給與在海外服役士兵的成年女性家屬以選舉權;剝奪全部德、奧裔公民的選舉權,這樣就嚴重削弱了不滿於徵兵制的反對力量。選舉的結果,博登以153席對82席的優勢擊敗了洛里埃。士兵為博登政府增加了14個席位和20萬張選票。10月12日開始了以博登為總理的聯合政府執政時期。

聯合政府上台以後,迅速實施了一系列計劃。1918年初制訂了戰爭期間和戰爭結束一年內進口、出售和分配酒類的規則。5月24日開始賦予加拿大婦女以選舉權。1917年12月,博登終於達到了他早在1904年就開始爭取的目標,將已破產的加拿大北方鐵路收歸國有。

1918年春,協約國在戰場上蒙受了一系列災難,損失慘重。為彌補戰爭減員,加拿大政府決定撤消兵役法案的一切例外。此外,聯邦政府還開始徵收財產稅、商業利潤稅和戰爭所得稅。聯邦政府授權警察部隊以煽動叛亂等罪名壓制激進工會和社會主義政黨,並將「敵對」語言出版物列為非法。工人罷工也遭禁止。如同在其他國家一樣,戰爭也摧殘了加拿大人民的民主權利和人身權利。

損失:加拿大軍人在一戰中共有67000人陣亡,173000人受傷,總傷亡人數高達24萬,對於當時人口只有900萬的加拿大來說,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全部貢獻給了一戰,所遭受的損失可想而知。
什麼時候出兵?不清楚,不過估計是應該跟英國的遠征軍一道去歐陸的吧,抱歉

❷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歷史,要詳細的!!!

http://..com/question/9665036.html
http://ke..com/view/1074224.htm
我不是很了解,只能引用,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再見。

❸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加拿大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加拿大經濟與社會的影響
(用WORD文檔翻譯過來就可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加拿大經濟得益於特殊的國際環境而獲得迅速發展。戰時歐洲國家糧食需求增多,使加拿大小麥出口量大幅度增加。但統觀整個經濟形勢,盡管傳統農業在經濟中仍居於主導地位,但已沒有多少發展餘地。太平河谷被看作是加拿大農業的北部邊疆,這就意味著加拿大的農業拓殖已走到了盡頭。相比之下,製造業與原料加工則具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潛力。投入工業的資本從1911年的1.27億元增加到1916年的20億元,進而在1921年突破30億元;同期製造業生產凈值則從5.64億元增加到13.66億元。(19)

紙漿與新聞紙的生產成為主要工業部門。同時,為滿足戰爭的需要,興建的許多新的工業部門、新型製造業工廠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原來依賴於歐洲進口的商品由於歐洲戰火而被迫轉為自產,客觀上刺激了本國製造業的發展。紡織、化工以及鋼鐵加工成為新的財源。

工業的發展和工廠數量的增多,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到1921年,加拿大城市人口已經達到與農業人口相等的數量。在兩大工業省份安大略和魁北克,城鎮人口已經超過了農村人口。加拿大已經成為一個工業國。

國家由戰爭時期過渡到和平時期,許多方面急待調整。退伍軍人需要安置,軍工生產要轉向民用,聯邦政府的職能也不得不有所收斂。

戰後加拿大所面臨的最直接問題是如何安置50萬退伍軍人。由於過渡時期經濟形勢不穩,1920年還出現過短期的經濟衰退,增加了就業困難。為避免失業率上升,聯邦政府出資幫助戰時從事軍工生產的企業轉向民用。自治領各省也聯合起來為退伍軍人提供就業服務,為間歇性失業提供救濟金,為職業訓練與大學教育發放貸款。以土地獎賞勇士的做法在自由土地行將消失的最後階段又被運用,任何鐵路兩邊15英里以內的土地都為退伍軍人保留著,此外他們還可以得到部分宅基地作為饋贈。政府建立了一個士兵安置委員會,該委員會受權購買農田和為牲畜、設備、建築發放貸款。這一計劃取得了有限的成功。1921年該委員會提出的報告說有4.3萬名復員軍人得到了安置。

自治領政府在戰爭期間獲得了廣泛的權利。但隨著戰爭的結束與和平時期的來臨,聯邦政府失去了在許多領域的控制權。為控制通貨膨脹,聯邦政府通過一項《合並與公平價格法》,由商業委員會負責執行,但卻被樞密院以越權為由宣布為違憲。戰時成立的小麥委員會也在1919年被解散。

戰爭沉重打擊了加拿大鐵路事業。來自國外投資的終止,勞動力的極度缺乏,都加劇了因估算失誤和經營偏差造成的困難。到1916年加拿大北方鐵路和大幹線太平洋鐵路都瀕臨破產,大幹線鐵路也陷於困境。

1916年加拿大政府成立了一個3人委員會,對所有私營鐵路進行調查。該委員會提交的報告描述了一幅暗淡的景象。在所有私營鐵路中,只有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確有償付能力。其他鐵路已經到了得不到援助就無法經營的地步。該委員會由於意見分歧提出兩種不同的建議。其中一位委員認為應合並加拿大北方鐵路與溫尼伯以西的大幹線太平洋鐵路、由政府為其提供援助;而把溫尼伯與北部灣之間的鐵路租借給私人建設經營。另兩位成員則舉出以前政府資助私人鐵路的失敗紀錄以反對這種做法,提出由政府接管除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外所有私營鐵路的建議。博登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投鼠忌器,讓私營鐵路破產會影響加拿大在國外的信用,因為這些私營鐵路的許多股票掌握在外國人手中;而加拿大北方鐵路破產則會嚴重損害捲入其中的商業銀行,而後者對於加拿大經濟穩定關系重大。最後,政府決定接受委員會多數派建議,將加拿大北方鐵路的股票值交付仲裁,以各方均感滿意的價值將該鐵路移交政府。至於大幹線太平洋鐵路,則以破產的形式於1919年移交給管理人。大幹線鐵路在1919年秋也被接管。政府同意繼續為所擔保的股票支付4%的利息,將所有債券交付仲裁。由於鐵路股票多為外國人尤其是英國人所持有,鐵路問題的處理不可避免地遇到外來的巨大壓力。鐵路所有權雖然變動了,但問題並未徹底解決。1923年又出現新的統一局面。大幹線鐵路,大幹線太平洋鐵路和加拿大北方鐵路同國有橫貫大陸鐵路和殖民地間鐵路合並,組成加拿大國有鐵路。這是一個政府所有的,由眾多公共企業參與的橫貫大陸鐵路系統,總長度約2.2萬英里。

鐵路是加拿大經濟發展的先行官,但因修築和經營鐵路所產生的眾多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加拿大各級政府。鐵路的影響波及到加拿大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甚至對外關系等各個領域,並且一直持續到未來。

❹ 求大神翻譯!英文!不要機器翻譯的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在自治領建立之初的一個時代里,既是整個加拿大西部

The Canada Pacific railway was viewed as a foundmental power not only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poment of western Canada, but also for the defence of America's expansion into north and support of Macdonald's political policies in the era of Canada's early independence. This railway successfully ties the whole Canadian states together like a great steel chain, realized Sir John Alexander Macdonald's political endeavor, and achieved inefface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anada.
手翻,好累~

❺ 早期加拿大的歷史,要關於17世紀到20世紀的!越詳細越好!

加拿大的歷史可追逆至二萬七千年前的冰川期結束的時候。育空地區出土的文物顯示,當時已有人類通過因為冰川退縮而顯露出來的陸橋,從亞洲遷徙到此地。

這些人是否就是加拿大的原住民因紐特人或印第安人的祖先,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作出判斷。但是對因紐特人語言的研究指出,他們的語言是古代亞洲語的一種,學術界稱之為古亞細亞語系愛斯基摩-阿留申語族。

在卑詩省的的史基納河谷有證據表明,印第安人至少已經在那裡連續居住了五千年。

歐洲人到來之前,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在加拿大的土地上長期靠採集、農耕或漁獵為生。

二、加拿大的發現

寫於十三世紀的北歐傳奇聲稱,"紅人"艾力克於公元九百八十五年左右到達格陵蘭,他的兒子在紐芬壯大的北端建立了一個短暫的定居點。

顯然,斯堪的納維亞的懷金人曾經多次橫渡大西洋前往加拿大,隨後歐洲的漁民也曾偶爾漂流到此地。但是,有正式文獻記載的發現則到十五世紀末才開始。

一四九七年,英國的探險家約翰.卡波特(John Cabot)到達了紐芬蘭島。他發現,這里有些地方魚群竟稠密到足以降低他的船速的地步。

一五三四年,法國人傑克。卡第艾(Jacques Cartier)到達了對羅倫斯灣。他發現此地盛產珍貴的毛皮。十六世紀上半期,法國航海家多次到達加拿大東海岸,他們把這一帶稱?quot;新法蘭西"。

直到詹姆士.庫克(James Cook)船長一七七六至一七七九年的航行探險之後,基督教世界才得知在洛基山脈以西還有大片土地存在。

從一七九二至一七九四年,喬志.溫哥華(George Vancouver)在測繪西北海岸線時,以蒙特利樂為基地的西北毛皮公司也在對加拿大西北的內陸進行勘察。

一七九三年,亞歷山大.麥肯錫(Alexander Mackenzie)橫穿了整個大陸。

一八O八年,西門。弗雷澤(Simon Fletcher)也克服了重重困難,翻越洛基山,發現弗雷澤河,並順流通到達太平洋的岸邊。

一七九八至一八O二年,大衛.湯姆森(David Thomson)花了四年時間,從頭到尾勘測了哥倫比亞河。

【沖突的年代】

一、財富的誘惑

約翰.卡波特、傑克.卡第艾和一六O三年來到加拿大的法國探險家山繆爾。迪尚普蘭,以及這些人的追隨時者前往加拿大的主要目的是尋找財富,結果也確實不虛此行。歐洲人終於發現這是一片富庶的土地。

加拿大最早的歐洲人定居點皇家港(1605年建立)及魁北克(1608年建立)完全是為了毛皮交易而設置的。約四百年前建成的魁北市是現在北美洲唯一的一座四周用城牆圍起來的城市。

當時最受歐洲人歡迎的是海狸皮,因為這種毛皮最適合十七世紀的加工程序。法國人建立的新法蘭西殖民地,初期便完全依賴毛皮交易公司。

毛皮交易為印第安土著帶來了許多他們前未所有的東西。其中有日用品,有鋼刀、鐵斧及火槍等武器,而且還有比武器危害性更大的朗姆酒和白蘭地。

土著居民與殖民者之間經常發生流血沖突。英、法殖民者間的利益之爭也不斷加劇。雙方都和印第安部落結盟,並與盟友聯合起來打擊對方,爭奪地盤。為便於收購毛皮,法國人在內陸建立了好些據點。英國人則把殖民點設置在沿海地區,以便充分利用海軍力量。

二、 英法沖突

從一六八九年起英法兩國之間發生了一系列爭奪北美控制權的武裝沖突。

一七一O年諾.斯高莎半島落入英軍之手;法軍則重新佔領了皇家島(如今的布列敦角)。法國人在那裡修築路易堡,來防禦從對勞倫斯水道而來的英軍,並以它為新生法蘭西與西印度之間的貿易樞紐。

路易堡在一七四五年被英軍攻佔,但到一七四八年雙為法軍所收復。英國人隨後建築了哈利法克斯城與之抗衡。

一七五五年七月法軍在杜奎斯要塞前打幾了英國將領布拉多克的軍隊。消息傳來,諾瓦.斯高莎的英國人總督查爾斯地勞倫斯害怕本地阿卡迪亞法裔居民乘機作亂,竟將這一萬人強行遣送到路易斯安納。

在七年戰爭中英國確立了世界頭號殖民強國的地位。在北美洲,傑弗雷.阿姆赫斯特將軍率部於一七五八年再次從法軍手中奪取了路易堡。

第二年,另一個英國將軍詹姆士.沃爾夫在魁北克的城外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佔領了魁北克城。一七六O年蒙特利爾也落入英軍之手。至此英國實際上已完全控制了新法蘭西。

一七六三年的巴黎和約使得新法蘭西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在北美洲的屬地當時是南至墨西哥灣,北達哈得孫灣。

英國的勝利意味著大約六萬法裔加拿大人(包括一千五百名從路易斯安納倒流回來的阿卡迪亞人)必須適應與原來大不相同的生活方式。

幸虧後來的事實證明英國的統治總的說來還相當溫和。英國統治者採用英國刑法,但很快就意識到必須保留原來通行的法國民法。一七七四年魁北克法令正式規定兩套法律同時有效。

一七七六年美國獨立,保皇派不分貴賤紛紛逃離新成立的美利堅合眾國前來加拿大安家。這些新來的人與原來的居民在宗教、法律和社會制度方面都有相當大的差異。兩者之間產生了如何互相適應,究竟以誰為主的嚴重問題。

一七九一年這個問題獲得部分的解決。殖民地政府將原有的魁北克省分成上、下加拿大兩個部分 ,即如今的安大略及魁北克省。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議會。

原來的諾瓦.斯高莎省也逐漸劃分成幾個部分:一七六九年愛德華王子島成了英國直轄殖民地;一七八四年紐布朗斯威克省創立;紐芬蘭原來只是個漁業基地,直至一八三二年才有了自己的省政府。

當時加拿大的西部和北部是哈得孫灣公司(成立於一六七O年)的特許地,其地盤包括注入洽得孫海灣報有河流的流域。

三、英美沖突

在一八一二年開始的歷時三年的英美戰爭中,美軍一度進攻加拿大,但未獲勝。兩國海軍也幾次交鋒,都沒有決定性的勝負。

最後雙方於一八一四年十二月簽訂協約,同意放棄在戰爭中佔領的領土,並成立一個委員會來劃定加美邊境線。但直到一八一五年一月八日英軍在新奧爾良敗北,戰爭才終於真正結束。

這聲戰爭加強了美國人的民族意識,並促進了美國工業的發展。因此美國人認為他們是勝利者。

盡管英軍、加拿大民兵及印第安武士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加拿大未失掉一寸土地,而且直到加拿大發生一八三七至一八三八年的叛亂之前,和約使得加、美雙方能基本上相安無事,因此加拿大人也滿有理由自我祝賀。

倒霉的只是英國。英國軍隊在戰爭中出了大力,但到頭來英國人還是情願忘掉這聲戰爭。

【聯邦的興起】

一、一八三O年代的動亂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加拿大政治、經濟問題叢生。下加拿大議會中法裔議員佔多數,但議會的執行委員會卻被英裔所把持。路易。巴皮諾為首的法裔一直企圖要奪過執委會的大權。另一方面,由於長期耕作不當,土地貧化,下加拿大小麥減產,出現了農業危機。

一八三七年,整個北美地區民生了貿易危機,使得下加拿大的經濟情況更加惡化。當年十一月,深具號召力的巴皮諾率眾暴動,但造反者的軍事力量遠遠比不上正規英軍以及相當兇猛粗野的民兵。

同年上加拿大地區也發生了規模較小的叛亂。新聞記者及議員威謙.麥肯齊大力宣傳美總統安德魯。傑克孫的民主思想,反對英國的統治,並發動了多倫多的暴動。這兩場叛亂都很快就被鎮壓下去。

巴皮諾和麥肯齊在指令性之後都有逃到美國。後者在美國的支持下還繼續製造了一些邊境事件。

一八三八年,達勒姆伯爵就任加拿大總督,受命調查研究加拿大的叛亂問題並提出解決辦法。此人思想開放,精明能幹,但獨斷專行,到任才半年就被解職。然而他在一八三九年提交的達勒姆報告書卻改變了英國政府治理這殖民地的方式。

他建議使法裔加拿大人與英裔同化,為此應該合並上、下加拿大。根據這個建議,原來的上、下加拿大兩個殖民地一八四O年變成了新的加拿大省。

達勒姆更有深遠影響的建議是,殖民地行政當局應該對民選的議會負責,而不受命於英國指派的總督。當時的倫敦保守黨政府認為這樣的制度根本就行不通。

後來保守黨下台,而且諾瓦.斯高莎省和加拿大省有羅伯特.包德溫、路易.拉封丹等人鼓動的民眾騷亂,英國政府才於一八四八年在加拿大採用達勒姆建議的制度。

後來英國其他的北美洲殖民地--紐芬蘭、愛德華王子島及紐布郎斯威克省--也在一八八五年以自己的方式解決了同樣的政治問題。

二、統一的過程

(一) 促成改革的壓力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在蒙特利爾與多倫多兩個主要城市之間修起了鐵路。這條鐵路後來又東聯美國緬因州的波特蘭港,南接美國的芝加哥市。

其他的一些鐵路也在這些年裡開始通車。

便利的交通打破了各個地區互相隔絕的狀態,不僅改變了農村,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鐵路大大促進了英屬北美洲的革新,使加拿大的社會發生了永久性的變化,為六十年代加拿大的聯合統一運動打下了基礎。外來因素也起了促進加拿大統一的作用。美國的南北戰爭爆發,美、加關系變得緊張。一八六一年十一月,美國戰艦聖傑西諾號攔截了英國貨輪特倫特號,並拘捕船上的兩個南部邦聯的特使。

英國為此極為憤慨,聲稱主權遭受侵犯,因而對美宣戰。第二年美國政府承認攔截英國船隻是非法行動,還釋放了那兩個南部邦聯的特使,兩國之間的戰爭狀態才告結束。

這一事件使加拿大更加感覺到美國的威脅。另一方面,大英帝國本身也處於對殖民地幻滅階段。

這一切使英屬北美洲的許多人深切地意識必須進行重大的政治改革。

加拿大內部促進聯合的勢力主要來自西加拿大(即原來的上加拿大)。這里的人對一八四O年上、下加拿大合並時所定的條件越來越不滿。

這時候西加拿大的人口已經是東加拿大(即原來的下加拿大)人強烈要求他們的議員數目應該和人口成比例。

(二) 最早的聯邦

保守黨盡可能地抵制這一變革要求。但到了一八六四年情勢已十分明顯:除非進行改革,否則不管是哪個黨執政,都無法維持下去。於是保守黨和改革黨在當年的六月結成同盟,確定了要組成英屬北美洲聯邦的目標。

大西洋沿岸的幾個殖民地與加拿大省之間相隔著廣闊的森林、阿巴拉契亞山脈以及緬因高地,相互之間基本上處於隔絕狀態。而且這幾個殖民地不僅歷史背景相異,興趣也不一致。

愛德華王子島和紐芬蘭的想法與大陸大有差距。但是諾瓦.斯高莎和紐布郎斯威克卻與愛德華王子島結成聯邦有興趣。

一八六四年十月,各方的代表提出的成立英屬北美聯邦的建議竟然取代了會議原來的議題。

英國政府熱烈贊成這一想法。五個殖民地的議會亦各自就這一建議進行了表決。

加拿大省在一八六五年三月通過了提案。但是紐布朗斯威克、愛德華王子島和紐芬蘭都有拒絕成立加拿大聯邦。諾瓦.斯高莎則決定,只有紐豐郎斯威克也加入的情況下才加入聯邦。

紐布朗斯克在一八六六改變了立場。這既因為受到英國政府的強大壓力,也因為面臨外來的軍事威脅--這一年的四月和六月,美國的愛爾蘭的人反英秘密會社芬尼亞兄弟會兩次襲擊了這塊英國的殖民地。

隨著紐布郎斯威克,諾瓦.斯高莎也同意加入聯邦。一八六九年初英國國會通過英屬北美法令,讓加拿大省、紐布郎斯威克和諾瓦.斯高莎組成一個名為加拿大自治領的聯邦。一八六七年七月一日法令正式生效。從此七月一日成了加拿大的國慶日。

新聯邦把原來的加拿大省分成安大略和魁北克,加上紐布郎斯威克和諾瓦.斯高莎一共有四個省份。

聯邦政府有權否決省政府的法案。各省的宗教少數派在遭受侵害的特殊情況下,可以就教育權向聯邦政府提出上訴。聯邦及各省都採用了英國的制度組閣,政府對民選的議會負責。

(三) 聯邦的擴大

新加拿大聯邦的首任總理是約翰.麥克唐納。除了一八七三至一八七八年之外,他一直聯任,直到一八九一年逝世。

在約翰。麥克唐納的任內,加拿大於一八六九年從英國哈德遜公司接管了西北領地,於一八七O年新設了明尼托巴省,於一八七一年合並了英屬哥倫比亞,又於一八七三年使愛德華王子島成了聯邦的新成員。

新入聯邦的西部各省地廣人稀,要治理本來就非常困難,加拿大政府既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對西部的實際上情況又缺乏了解。例如,只有在路易.李爾領導法、英與印第安土著混血兒舉行紅河起義之後,加拿大政府才迫於形勢成立了明尼托巴省。

一八七一年,麥克唐納政府為促使英屬哥倫比亞加入加拿大聯邦,匆忙許諾要在兩年內開始鋪設一條從東部直到太平洋岸的鐵路,而且還預計一八八一年全線通車。

這條鐵路要通過四千八百公里寬的大陸,其間不僅有重重險山惡水,無邊的森林沼澤,連綿千里的大草原,而且人煙極為稀少。要在這樣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勘測地形,開路造橋的任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盡管有許多私方的投資,整個計劃連同麥克唐納政府在腐化丑聞四齣的情況下於一八七三年垮了台。

新上台的自由黨總理亞歷山大.麥肯齊企圖使用政府的力量繼續這項工程,但收效甚微。一八七八年卷土重來的保守黨政府也無所作為。

直到一八八O年,才有一個私方財團承擔了這一空前艱巨的工程項目。新組建的太平洋鐵路公司開始運作。這公司有雄厚的財源,有政府的大力支持,還有一位能力非凡的總裁威廉.范翰。結果不到五年,從蒙特利爾到溫哥華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就打下了最後的一顆道釘。

這條鐵路反加拿大的東西兩端聯成整體,大大地促進了廣袤內陸的開發。鐵路沿線原來渺無人煙的大荒原出現了無數新的城鎮和鄉村。

一八八O年,英國政府將北極群島交給加拿大。

從一八七三年起,加拿大的西北皇家騎警為加拿大西部的治安作出了出色的工作,但這支警察力量不可能解決導致叛亂的種種政治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政府缺乏遠見的西部政策。

一八八四年路易.李爾再次率眾在沙斯卡曲灣造反。政府利用太平洋鐵路,很快就能派軍隊到達那裡,並於第二年擊潰了李爾領導的梅梯斯大林人(白人與印第安人的混血後裔)和印第安土著的聯合武裝力量。

保守黨政府一八八五年將李爾處以絞弄,結果引起了紛紛抗議,而且東部的抗議之聲比西部還要強烈。盡管加拿大的羅馬天主教會譴責李爾叛教,但他的命運卻觸動了法裔加拿大人的同情之心。,許多人認為他是個英雄。為此在法裔佔多數的魁北克省,保守黨的勢力大受削弱,並且長期不能恢復。

一八九一年麥克唐納在總理的任上去世。保守黨勢力因此進一步削弱。新領袖約翰.湯姆生既能幹又有魄力,盡力想保住保守黨的政權,而且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天不假年,一八九四年他也突然病逝。

一再受創的保守黨終於在一八九六年因復雜而棘手的明尼托巴學校總是被選民趕下了台。一八九O年明尼托巴省廢除按宗教分設學校的制度,並停止用法語充當官方語言。這個決定引起了強烈的爭議。

聯邦的保守黨怕引火上身,遲遲不加干預,直到一八九五年才受法庭之命提出恢復該省天主教學校的法案。國會反對派自由黨成功地阻止法案的通過。而在隨之而來的全國大選中獲得勝利。

【完成現代化的時代】

一、聯邦的繼續發展

接下來的十五年加拿大總理是自由黨領袖威爾弗里德.洛里埃。他是加拿大的第一位法裔總理。此人身材修長,風度文雅,很有政治魅力,而且頗具真正的自由思想。

洛里埃當政之年也是加拿大急劇發展的時期。在一九一四年之前,加拿大又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一九O五年在西部增設了阿伯塔和沙斯卡曲灣兩個省。

在一九一一年的聯邦大選中,洛里埃的自由黨被以羅伯特.博登為首的保守黨擊敗。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民間對自由黨簽訂的,由美國首先提出的貿易互惠條約感到不滿,而博登充分了選民的民族情緒。

博登政府因為提倡加拿大經濟民族主義,強調維持與英國的密切關系,在民間頗有勢力基礎。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後,博登的親英政策受到嚴峻考驗。一九一四年十月,加拿大派出三萬三千名軍人赴歐參戰。其中許多人將喪生疆場。

接著又有更多的加拿大師團奔赴歐洲戰場。很快加拿大軍隊成了協約在西線的突擊力量。

一九一七年四月,加拿大一個軍在英國名將朱里安,賓的指揮下攻克了德軍重兵把守的維米高地。協約國曾多次攻打這一軍事要地,但毫無進展,來自殖民地的一支軍隊卻創造了奇跡。為此加拿大在國際上的影響和聲譽大大提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雙方軍隊的傷亡都空前嚴重。僅僅在一九一六年的索姆戰役,協約國方面就失掉了六十二萬三千九百零七人。其中二萬四千零二十九人為加拿大人。而在維米一戰,就有三千五百九十八名加拿大人陣亡。

嚴重的傷亡使前往歐洲訪問的博登總理意識到,要使加拿大軍隊繼續戰斗下去,只有實行強制徵兵制度。但一九一七年五月他回到加拿大時,發現國內許多人不能接受他的看法,而法裔中反對徵兵者尤為眾多。

為發避免人民的分裂博登邀請自由黨領袖洛里埃參加他的聯合政府,但遭到後者的拒絕。雖然博登總算組成了有贊成徵兵的自由黨人參加的聯合政府,但總的說來因為這一政策疏遠了法裔人民。

博登在外交上堅持加拿大在英帝國的戰爭政策上必須有發言權。由於他的努力,一九一九年加拿大能夠以獨立成員的身份在凡賽爾條約上簽字。這使加拿大在實現完全自治的方向上邁出了很大的一步。

三、經濟動盪時期

在這個世紀的頭二十年裡,加拿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汽車變成了尋常物;婦女在一九一八年獲得了選舉權;禁酒運動勢頭增旺;老式的牛仔酒巴,連同地上的鋸屑和痰盂,成了世界大戰和婦女運動的永久性犧牲。到了大戰末期,全國各省份都禁止買賣酒精飲料。但加拿大並不象美國那樣在和平時期也禁酒。一九二O年後在省級政府的控制下,各地逐漸恢復了各種酒類的合法銷售。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加拿大通貨膨脹,也使加拿大內部經濟、政治關系失調。一九一九年五月溫尼伯市爆發了總罷工。一九二一年的全國大選結果也顯示各地區、黨派之間分歧嚴重,意見紛紜。

這時候上台執政的是麥肯齊.金。他在一九一九年洛里埃逝世後成了自由黨領袖。

二十年代後期加拿大深受股票市場起落的影響。加拿大人也和美國人一樣在股票價值猛升時染上了股票熱,結果在一九二九年股票行情大暴跌時受到災難的打擊。不少人多年的積蓄頃刻化為烏有。

麥肯齊.金的政府也隨之於一九三O年下台。新總理理查德.本涅特和他的保守黨政府呼籲加拿大人民束緊腰帶。同時聯邦政府大力削減財政預算,普通加拿大人也不得不束緊腰帶。同時聯邦政府大力削減財政預算,普通加拿大人也不得不緊縮開支。

加拿大完全自治的地位在一九三一年獲得了正式確認英國在這一年頒布的威斯敏斯特條例規定,不列顛與加拿大等英帝國的自治領互相平等。加拿大於是正式成為獨立和主權國家。

當時加拿大的小麥和其他主要的出口商品幾乎沒有買主。小麥價格從每浦式爾一無六十分暴跌至六十分。但更不幸的是,從三一年夏起發發生了持久的旱災,原來無邊的麥海變成了塵土滾滾的荒漠,數以萬計的農家因之破產。

以股市崩潰開始的經濟大蕭條的情況令人絕望。加拿大人民不禁對自由企業制度產生幻滅之感。他們紛紛向別的經濟哲學和政治黨派尋求出路。

一些的新政黨於是應運而生,鼓吹社會主義的合作共同體聯盟在一九三三年成立;一九三五年社會信用黨在阿伯塔省的選舉中獲得了政權;以莫里斯.杜布萊西為首的民族聯盟一九三六年也在魁北克上了台。

就連保守黨的本涅特,在無他路可走的情況下也於一九三五年初仿效美聯社國的羅斯福總統提出了新經濟政策 的加拿大翻版。但這並未能挽救本涅特和他的政黨。在同年舉行的大選中,保守黨大敗在麥肯齊.金的自由黨的手下。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 戰時總理

麥肯齊.金不公在一九三五年重新上台,而且一直保住政權直到四八年退休。在他領導下加拿大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表面上看這個老單身漢圓滾肥胖,談吐乏味,處事模稜兩可,據說還經常就重大政事求教他母親的鬼魂。但實際上他卻精明過人,是個堅持主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而且還有傑出的用人之道。

他遠不是什麼天生的戰時領袖,然而他深有自知之明,能挑選最勝任的人才來承擔各項要職。他的內閣可謂是人才濟濟,不拘一格。

麥肯齊.金對歐洲一向缺乏好感,並不熱衷於為英國效力。一九三九年十日,在英國對德國宣戰七天之後加拿大也宣布參戰。但當時金只想讓加拿大起有限的作用。

一九四O年六月戰局惡化到極點,當時法國已經投降,而美國尚未參戰。繼續抵抗納粹德國霸佔歐洲的只有英國。加拿大在和其它的英聯邦國家。於是加拿大在麥肯齊.金的領導下實行全民動員,在各方面為戰勝法西斯做出了巨大有貢獻和犧牲。

(二) 浴血奮戰的陸軍

戰爭爆發時加拿大人口約為一千一百二十六萬七千,到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時也不過一千二百零七萬二千。然而在這期間有一百一十萬人先後在軍中服役。在最高峰時加拿大陸軍有兵員四十九萬五千八百零四人。其中包括一萬五千八百四十五名婦女。加拿大皇家海軍大約有九萬二千人;而空軍人數在一九四三年達到二十萬零六千三百五十,到一九四五年時加拿大空軍的規模在全世界名列第四。

加拿大投入大量兵力,但是在加拿大政府的默許下,重大的軍事策略都由更重要的盟國決定。為此,在某些情況下加拿大軍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九日,英軍當局命令加拿大的一個師強渡英倫海峽,攻打德軍重鎮迪耶普海港(位於法國諾曼地北部)。迪耶普沿岸岩石高陡,又是德軍重點防守之地。加拿大軍隊英勇歷戰,但在寡不敵眾,既缺乏英軍曾許諾的空海軍火力掩護,又沒有增援的情況下慘遭失敗。五千名登陸者中竟有三千三百六十七人傷亡或被俘。當時蘇聯及美國都批評英國遲遲不在歐洲大陸開辟第二戰場。英軍統帥部命令加拿大軍隊發動這?quot;偵察性"攻擊,顯然主要是為了堵住蘇聯和美國的口。軍事史家普遍認為選擇這樣的地方來做登陸點是具顯而易見的錯誤。但是同盟國從這一指令性中汲取了教訓,更加意識到強行登陸必須有占絕對優勢的空、海軍支持。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同盟國軍隊發動世界軍事史上空前規模的諾曼地登陸戰役時就沒再犯同樣的致命錯誤。從這一角度來,加拿大人的鮮血並未白灑迪耶普灘頭。

在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的諾曼地登陸之戰中,同盟同軍隊的五個師(加拿大一個師,英、美各兩個師)分別攻佔了五個海灘。加拿大師不但攻破了德軍的海防陣線,還朝內陸向喀安城推進了十英里。

接著加拿大第一軍在數月連續苦戰之後,又於九月末進攻比利時謝爾特河港口安特衛普。同盟國迫切需要用這個港口來供應軍用品,而德軍則利用沿河沼澤頑強固守。加拿大軍隊從陸軍推進有極大困難,又無法利用登陸艇從水路進攻,因此傷亡非常嚴懲但經過兩個月流血奮戰,加軍終於攻克安特衛普。

這個勝利使同盟國船隻得以及時到達謝爾特港,為軍隊提供足夠的軍火及其他物資,為擊退那年冬天希特勒在比利時東部孤注一擲的大反撲奠定了基礎。

以後加拿大軍隊一直推進到德國荷蘭邊境的萊茵河,並強渡成功。接著又橫掃北德平原,在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五日到達北海之濱,切斷了荷蘭德國佔領軍的後退之路,迫使該地區的德軍向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投降。隨後加拿大部隊又奉命回師解放了荷蘭。當時荷蘭人民正受飢荒之苦,許多人竟用鬱金得球根充飢。加拿大軍隊及時到達,才使許多人不至餓死。

為感謝加拿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他們的幫助,許多荷蘭城鎮至今仍每年舉行解放日紀念儀式,表示對加拿大解放者的感激之情。荷蘭王室每年贈送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十萬枚鬱金香球根,為這城市美麗的春天錦上添花。

此外加拿大還有一個軍於一九四三年參加了義大利戰役,在那裡與英軍並肩作戰直至一九四五年一月。

❻ 太平洋鐵路是怎麼回事

太平洋鐵路——第一條橫貫北美大陸的鐵路
美國太平洋鐵路
——被英國BBC評為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七大工業奇跡之一。
太平洋鐵路為美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一定意義上說,正是這條鐵路成就了現代美國。它全長3000多公里,穿越了整個北美大陸,是世界上第一條跨洲鐵路,這條在美國人心目中被看成是奇跡的鐵路,在當時的條件下,建設過程極其艱難。其中西拉內華達山地勢險峻,是修築太平洋鐵路的最難關。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有一個事實鮮為人知,那就是:這條偉大鐵路最艱險的路段,是由以中國人為主的工人修建的。在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的鐵路工人薪水發放記錄中,華工的比例在工程後期甚至高達95%。
改變美國國運的太平洋鐵路
139年前,1869年5月10日,美國近代工業化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一條橫貫北美大陸的中央太平洋鐵路和聯合太平洋鐵路建成通車。
美國東部到西部加利福尼亞州之間距離超過4500公里,在1869年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修通之前,美國東西部被崇山峻嶺、浩瀚沙漠重重阻礙,沒有一條便利的交通線路。巴拿馬運河也沒有開通,美國人從紐約到舊金山需要乘船繞行南美洲合恩角,最短的時間也要六個月。地理和交通的原因使得西部成了美國相對獨立的地區,不僅經濟發展受到影響,也成為國家穩定統一的隱患。在中央太平洋鐵路建成以前,美國東部已經有了非常密集的鐵路交通網,但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幾乎是一片空白。

19世紀中後期,今天的得克薩斯、加利弗尼亞以及猶他州等地紛紛被並入美國版圖。西部廣闊、肥沃的土地等著更多的人前去開墾、耕種,大大小小的金礦銀礦也缺人開采,而東部反過來又為西部的各種自然資源提供了加工地和市場。但美國當時沒有一條貫通東西的交通運輸線路,東部人要冒著巨大的生命以及財產危險才能到西部去,同時,加州的物產也很難運到東部來。美國政府意識到交通對於促進人民交流和經濟融合的巨大意義,咬咬牙決定修建橫跨美國大陸的鐵路樞紐。
1862年美國總統林肯批准通過了第一個建設太平洋鐵路法案,該法案規定由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共同承建橫貫大陸的太平洋鐵路。聯合太平洋鐵路的起點站是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中央太平洋鐵路的起點則是加利福尼亞州的薩克拉門托。兩個公司東西相向鋪築鐵路。太平洋鐵路西段要穿越整個內華達山脈,工程極為艱巨。當時美國南北戰爭已經燃起戰火,這條鐵路對美國北方來講也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美國國會在林肯總統的支持下。決定以發行國債的方式籌集修路資金。為了早日開通鐵路,美國政府在法案中頒布了現金補助法,還規定無論哪一家公司,凡鋪軌兩旁的土地即歸其開發利用。參與修建太平洋鐵路的公司可以從政府那裡獲得的土地總數超過了52.61億公畝,比整個得克薩斯州的面積還要大;同時還獲准發行面值100美元的股票,數量多達100萬張。由於公司所獲的公債、授地及補貼是根據修建鐵路的里程來發放的,而政府並未規定鐵路東西兩段的會合地點。所以兩家鐵路公司都想加快建設速度以獲得更多的利益。當時,鐵路的建設速度,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能否找到吃苦耐勞而高效的築路大軍。
1863年1月,當這條鐵路動工的時候,人們還在計劃將用至少14年的時間來完成它。然而,僅僅用了7年的時間,這個計劃就實現了。1869年5月10日下午2點多,由加利福尼亞的薩克拉門托向東689英里與由內布拉斯加的奧馬哈向西1086英里的兩支鐵路大軍在猶他准州奧格登地區的普羅蒙特里丘陵處相接,這一壯舉宣告了美國大陸在經濟運行上開始連成一體,推動美國成為聯結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經濟大國。美國從一個只在名義上存在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真正完整的國家。美國經濟發展開始進入狂飆時期。
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在他的《八十天環游地球》里也提到了這段鐵路修建的意義:如果沒有它,八十天環游地球的夢想永遠只是夢想而已。過去,從紐約到舊金山最順當也要走六個月,而鐵路建成後只需要七天。但是,就在全世界對這個工程大唱贊歌的時候,根本沒有人注意到中國工人的貢獻。事實上,如果沒有華工的勞動和智慧,修建鐵路所花的時間將遠遠不止四年。在全長近1100公里的中央太平洋鐵路上,有95%的工作是在華工加入築路大軍的四年中完成的。
在這一美國近代工業化歷史的重大事件中,成千上萬的中國勞工應召參加了最艱巨的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建設。在工程中,他們以中國人特有的吃苦耐勞精神和出眾的聰明才智,為築路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他們還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大量華工在高強度、高風險勞動中死亡。然而令人憤慨的是,中國勞工在當時受到了酬金微薄、種族歧視和排華浪潮等不公正待遇。
白人工人幹不了的活
1863年,修建鐵路的工程最終承包給兩個公司: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和聯合太平洋公司。前者負責鐵路的西段建設,後者負責東段的修築。設計者計劃的是,西段鐵路從西向東修起,東段鐵路反之。兩段鐵路最終要在猶他州境內的某處匯合起來。
相比之下,鐵路的西段,也就是所謂的「中央太平洋鐵路」的修築要比東段艱難得多。東部的地勢以平原為主,而西部面臨的多是巍巍重山、氣候惡劣。東部的太平洋鐵路公司在遭到印第安人人的激烈抵抗後,又發生財務丑聞。有人指控承包商向政府虛報成本,高出1倍以上。該指控還同時指出,部分國會議員已經被鐵路公司收買,勾結鐵路公司詐騙了至少500萬美元,東部鐵路不得不暫時停頓。這一丑聞最終的解決只是鐵路公司董事長辭職,沒有其他處罰,也沒有處罰其他人。東部鐵路進度重新開始。
西段鐵路於1863年1月8日在加州首府薩克拉門托兩條街道的相交處破土動工。然而,從西部往東的路段,一開始便是最艱難的工程,在他們的前面是海拔2100米的內華達山脈,最初的40英里都是在崇山峻嶺中穿行,必須建設50座橋梁和10多條隧道。施工條件極為艱苦,開工沒多久,幾百名工人偷偷溜走,加入到淘金的行列中,緩慢的進度使得工程承包商面臨破產的危機。
起初,對於負責西段的中央太平洋局來說,找築路工似乎並不難,有大批的愛爾蘭人每天隨船抵達舊金山,但這些人根本無法適應危險且令人疲憊不堪的修路工程,酗酒、斗毆、持續性的要求增加薪資,即便如此,每天還是有數以百計的愛爾蘭勞工逃跑,工程進展之慢只能用蝸牛爬來形容——導致中央太平洋局在兩年之內只鋪設了僅僅50英里(約合80公里)的鐵軌,此外,白人工人還不斷罷工。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的高管克勞克建議僱用華工。管理層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加利福尼亞州僱用了首批來自中國南方的50名華工。當時,移民到美國加州的中國人已經有將近五萬人,其中90%是青年男子。當時華人來到美洲大陸,他們開金礦、修鐵路、開發加利弗尼亞的農業和參與小製造業、小餐飲業以及服務業,在一切可能生存甚至別人認為不能生存的地方,都留下了華人辛勤勞動的印跡。

❼ 加拿大歷史

遙遠的年代

一、原住民

加拿大的歷史可追逆至二萬七千年前的冰川期結束的時候。育空地區出土的文物顯示,當時已有人類通過因為冰川退縮而顯露出來的陸橋,從亞洲遷徙到此地。

這些人是否就是加拿大的原住民因紐特人或印第安人的祖先,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作出判斷。但是對因紐特人語言的研究指出,他們的語言是古代亞洲語的一種,學術界稱之為古亞細亞語系愛斯基摩-阿留申語族。

在卑詩省的的史基納河谷有證據表明,印第安人至少已經在那裡連續居住了五千年。

歐洲人到來之前,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在加拿大的土地上長期靠採集、農耕或漁獵為生。

二、加拿大的發現

寫於十三世紀的北歐傳奇聲稱,"紅人"艾力克於公元九百八十五年左右到達格陵蘭,他的兒子在紐芬壯大的北端建立了一個短暫的定居點。

顯然,斯堪的納維亞的懷金人曾經多次橫渡大西洋前往加拿大,隨後歐洲的漁民也曾偶爾漂流到此地。但是,有正式文獻記載的發現則到十五世紀末才開始。

一四九七年,英國的探險家約翰.卡波特(John Cabot)到達了紐芬蘭島。他發現,這里有些地方魚群竟稠密到足以降低他的船速的地步。

一五三四年,法國人傑克。卡第艾(Jacques Cartier)到達了對羅倫斯灣。他發現此地盛產珍貴的毛皮。十六世紀上半期,法國航海家多次到達加拿大東海岸,他們把這一帶稱?quot;新法蘭西"。

直到詹姆士.庫克(James Cook)船長一七七六至一七七九年的航行探險之後,基督教世界才得知在洛基山脈以西還有大片土地存在。

從一七九二至一七九四年,喬志.溫哥華(George Vancouver)在測繪西北海岸線時,以蒙特利樂為基地的西北毛皮公司也在對加拿大西北的內陸進行勘察。

一七九三年,亞歷山大.麥肯錫(Alexander Mackenzie)橫穿了整個大陸。

一八O八年,西門。弗雷澤(Simon Fletcher)也克服了重重困難,翻越洛基山,發現弗雷澤河,並順流通到達太平洋的岸邊。

一七九八至一八O二年,大衛.湯姆森(David Thomson)花了四年時間,從頭到尾勘測了哥倫比亞河。

【沖突的年代】

一、財富的誘惑

約翰.卡波特、傑克.卡第艾和一六O三年來到加拿大的法國探險家山繆爾。迪尚普蘭,以及這些人的追隨時者前往加拿大的主要目的是尋找財富,結果也確實不虛此行。歐洲人終於發現這是一片富庶的土地。

加拿大最早的歐洲人定居點皇家港(1605年建立)及魁北克(1608年建立)完全是為了毛皮交易而設置的。約四百年前建成的魁北市是現在北美洲唯一的一座四周用城牆圍起來的城市。

當時最受歐洲人歡迎的是海狸皮,因為這種毛皮最適合十七世紀的加工程序。法國人建立的新法蘭西殖民地,初期便完全依賴毛皮交易公司。

毛皮交易為印第安土著帶來了許多他們前未所有的東西。其中有日用品,有鋼刀、鐵斧及火槍等武器,而且還有比武器危害性更大的朗姆酒和白蘭地。

土著居民與殖民者之間經常發生流血沖突。英、法殖民者間的利益之爭也不斷加劇。雙方都和印第安部落結盟,並與盟友聯合起來打擊對方,爭奪地盤。為便於收購毛皮,法國人在內陸建立了好些據點。英國人則把殖民點設置在沿海地區,以便充分利用海軍力量。

二、 英法沖突

從一六八九年起英法兩國之間發生了一系列爭奪北美控制權的武裝沖突。

一七一O年諾.斯高莎半島落入英軍之手;法軍則重新佔領了皇家島(如今的布列敦角)。法國人在那裡修築路易堡,來防禦從對勞倫斯水道而來的英軍,並以它為新生法蘭西與西印度之間的貿易樞紐。

路易堡在一七四五年被英軍攻佔,但到一七四八年雙為法軍所收復。英國人隨後建築了哈利法克斯城與之抗衡。

一七五五年七月法軍在杜奎斯要塞前打幾了英國將領布拉多克的軍隊。消息傳來,諾瓦.斯高莎的英國人總督查爾斯地勞倫斯害怕本地阿卡迪亞法裔居民乘機作亂,竟將這一萬人強行遣送到路易斯安納。

在七年戰爭中英國確立了世界頭號殖民強國的地位。在北美洲,傑弗雷.阿姆赫斯特將軍率部於一七五八年再次從法軍手中奪取了路易堡。

第二年,另一個英國將軍詹姆士.沃爾夫在魁北克的城外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佔領了魁北克城。一七六O年蒙特利爾也落入英軍之手。至此英國實際上已完全控制了新法蘭西。

一七六三年的巴黎和約使得新法蘭西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在北美洲的屬地當時是南至墨西哥灣,北達哈得孫灣。

英國的勝利意味著大約六萬法裔加拿大人(包括一千五百名從路易斯安納倒流回來的阿卡迪亞人)必須適應與原來大不相同的生活方式。

幸虧後來的事實證明英國的統治總的說來還相當溫和。英國統治者採用英國刑法,但很快就意識到必須保留原來通行的法國民法。一七七四年魁北克法令正式規定兩套法律同時有效。

一七七六年美國獨立,保皇派不分貴賤紛紛逃離新成立的美利堅合眾國前來加拿大安家。這些新來的人與原來的居民在宗教、法律和社會制度方面都有相當大的差異。兩者之間產生了如何互相適應,究竟以誰為主的嚴重問題。

一七九一年這個問題獲得部分的解決。殖民地政府將原有的魁北克省分成上、下加拿大兩個部分 ,即如今的安大略及魁北克省。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議會。

原來的諾瓦.斯高莎省也逐漸劃分成幾個部分:一七六九年愛德華王子島成了英國直轄殖民地;一七八四年紐布朗斯威克省創立;紐芬蘭原來只是個漁業基地,直至一八三二年才有了自己的省政府。

當時加拿大的西部和北部是哈得孫灣公司(成立於一六七O年)的特許地,其地盤包括注入洽得孫海灣報有河流的流域。

三、英美沖突

在一八一二年開始的歷時三年的英美戰爭中,美軍一度進攻加拿大,但未獲勝。兩國海軍也幾次交鋒,都沒有決定性的勝負。

最後雙方於一八一四年十二月簽訂協約,同意放棄在戰爭中佔領的領土,並成立一個委員會來劃定加美邊境線。但直到一八一五年一月八日英軍在新奧爾良敗北,戰爭才終於真正結束。

這聲戰爭加強了美國人的民族意識,並促進了美國工業的發展。因此美國人認為他們是勝利者。

盡管英軍、加拿大民兵及印第安武士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加拿大未失掉一寸土地,而且直到加拿大發生一八三七至一八三八年的叛亂之前,和約使得加、美雙方能基本上相安無事,因此加拿大人也滿有理由自我祝賀。

倒霉的只是英國。英國軍隊在戰爭中出了大力,但到頭來英國人還是情願忘掉這聲戰爭。

【聯邦的興起】

一、一八三O年代的動亂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加拿大政治、經濟問題叢生。下加拿大議會中法裔議員佔多數,但議會的執行委員會卻被英裔所把持。路易。巴皮諾為首的法裔一直企圖要奪過執委會的大權。另一方面,由於長期耕作不當,土地貧化,下加拿大小麥減產,出現了農業危機。

一八三七年,整個北美地區民生了貿易危機,使得下加拿大的經濟情況更加惡化。當年十一月,深具號召力的巴皮諾率眾暴動,但造反者的軍事力量遠遠比不上正規英軍以及相當兇猛粗野的民兵。

同年上加拿大地區也發生了規模較小的叛亂。新聞記者及議員威謙.麥肯齊大力宣傳美總統安德魯。傑克孫的民主思想,反對英國的統治,並發動了多倫多的暴動。這兩場叛亂都很快就被鎮壓下去。

巴皮諾和麥肯齊在指令性之後都有逃到美國。後者在美國的支持下還繼續製造了一些邊境事件。

一八三八年,達勒姆伯爵就任加拿大總督,受命調查研究加拿大的叛亂問題並提出解決辦法。此人思想開放,精明能幹,但獨斷專行,到任才半年就被解職。然而他在一八三九年提交的達勒姆報告書卻改變了英國政府治理這殖民地的方式。

他建議使法裔加拿大人與英裔同化,為此應該合並上、下加拿大。根據這個建議,原來的上、下加拿大兩個殖民地一八四O年變成了新的加拿大省。

達勒姆更有深遠影響的建議是,殖民地行政當局應該對民選的議會負責,而不受命於英國指派的總督。當時的倫敦保守黨政府認為這樣的制度根本就行不通。

後來保守黨下台,而且諾瓦.斯高莎省和加拿大省有羅伯特.包德溫、路易.拉封丹等人鼓動的民眾騷亂,英國政府才於一八四八年在加拿大採用達勒姆建議的制度。

後來英國其他的北美洲殖民地--紐芬蘭、愛德華王子島及紐布郎斯威克省--也在一八八五年以自己的方式解決了同樣的政治問題。

二、統一的過程

(一) 促成改革的壓力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在蒙特利爾與多倫多兩個主要城市之間修起了鐵路。這條鐵路後來又東聯美國緬因州的波特蘭港,南接美國的芝加哥市。

其他的一些鐵路也在這些年裡開始通車。

便利的交通打破了各個地區互相隔絕的狀態,不僅改變了農村,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鐵路大大促進了英屬北美洲的革新,使加拿大的社會發生了永久性的變化,為六十年代加拿大的聯合統一運動打下了基礎。外來因素也起了促進加拿大統一的作用。美國的南北戰爭爆發,美、加關系變得緊張。一八六一年十一月,美國戰艦聖傑西諾號攔截了英國貨輪特倫特號,並拘捕船上的兩個南部邦聯的特使。

英國為此極為憤慨,聲稱主權遭受侵犯,因而對美宣戰。第二年美國政府承認攔截英國船隻是非法行動,還釋放了那兩個南部邦聯的特使,兩國之間的戰爭狀態才告結束。

這一事件使加拿大更加感覺到美國的威脅。另一方面,大英帝國本身也處於對殖民地幻滅階段。

這一切使英屬北美洲的許多人深切地意識必須進行重大的政治改革。

加拿大內部促進聯合的勢力主要來自西加拿大(即原來的上加拿大)。這里的人對一八四O年上、下加拿大合並時所定的條件越來越不滿。

這時候西加拿大的人口已經是東加拿大(即原來的下加拿大)人強烈要求他們的議員數目應該和人口成比例。

(二) 最早的聯邦

保守黨盡可能地抵制這一變革要求。但到了一八六四年情勢已十分明顯:除非進行改革,否則不管是哪個黨執政,都無法維持下去。於是保守黨和改革黨在當年的六月結成同盟,確定了要組成英屬北美洲聯邦的目標。

大西洋沿岸的幾個殖民地與加拿大省之間相隔著廣闊的森林、阿巴拉契亞山脈以及緬因高地,相互之間基本上處於隔絕狀態。而且這幾個殖民地不僅歷史背景相異,興趣也不一致。

愛德華王子島和紐芬蘭的想法與大陸大有差距。但是諾瓦.斯高莎和紐布郎斯威克卻與愛德華王子島結成聯邦有興趣。

一八六四年十月,各方的代表提出的成立英屬北美聯邦的建議竟然取代了會議原來的議題。

英國政府熱烈贊成這一想法。五個殖民地的議會亦各自就這一建議進行了表決。

加拿大省在一八六五年三月通過了提案。但是紐布朗斯威克、愛德華王子島和紐芬蘭都有拒絕成立加拿大聯邦。諾瓦.斯高莎則決定,只有紐豐郎斯威克也加入的情況下才加入聯邦。

紐布朗斯克在一八六六改變了立場。這既因為受到英國政府的強大壓力,也因為面臨外來的軍事威脅--這一年的四月和六月,美國的愛爾蘭的人反英秘密會社芬尼亞兄弟會兩次襲擊了這塊英國的殖民地。

隨著紐布郎斯威克,諾瓦.斯高莎也同意加入聯邦。一八六九年初英國國會通過英屬北美法令,讓加拿大省、紐布郎斯威克和諾瓦.斯高莎組成一個名為加拿大自治領的聯邦。一八六七年七月一日法令正式生效。從此七月一日成了加拿大的國慶日。

新聯邦把原來的加拿大省分成安大略和魁北克,加上紐布郎斯威克和諾瓦.斯高莎一共有四個省份。

聯邦政府有權否決省政府的法案。各省的宗教少數派在遭受侵害的特殊情況下,可以就教育權向聯邦政府提出上訴。聯邦及各省都採用了英國的制度組閣,政府對民選的議會負責。

(三) 聯邦的擴大

新加拿大聯邦的首任總理是約翰.麥克唐納。除了一八七三至一八七八年之外,他一直聯任,直到一八九一年逝世。

在約翰。麥克唐納的任內,加拿大於一八六九年從英國哈德遜公司接管了西北領地,於一八七O年新設了明尼托巴省,於一八七一年合並了英屬哥倫比亞,又於一八七三年使愛德華王子島成了聯邦的新成員。

新入聯邦的西部各省地廣人稀,要治理本來就非常困難,加拿大政府既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對西部的實際上情況又缺乏了解。例如,只有在路易.李爾領導法、英與印第安土著混血兒舉行紅河起義之後,加拿大政府才迫於形勢成立了明尼托巴省。

一八七一年,麥克唐納政府為促使英屬哥倫比亞加入加拿大聯邦,匆忙許諾要在兩年內開始鋪設一條從東部直到太平洋岸的鐵路,而且還預計一八八一年全線通車。

這條鐵路要通過四千八百公里寬的大陸,其間不僅有重重險山惡水,無邊的森林沼澤,連綿千里的大草原,而且人煙極為稀少。要在這樣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勘測地形,開路造橋的任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盡管有許多私方的投資,整個計劃連同麥克唐納政府在腐化丑聞四齣的情況下於一八七三年垮了台。

新上台的自由黨總理亞歷山大.麥肯齊企圖使用政府的力量繼續這項工程,但收效甚微。一八七八年卷土重來的保守黨政府也無所作為。

直到一八八O年,才有一個私方財團承擔了這一空前艱巨的工程項目。新組建的太平洋鐵路公司開始運作。這公司有雄厚的財源,有政府的大力支持,還有一位能力非凡的總裁威廉.范翰。結果不到五年,從蒙特利爾到溫哥華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就打下了最後的一顆道釘。

這條鐵路反加拿大的東西兩端聯成整體,大大地促進了廣袤內陸的開發。鐵路沿線原來渺無人煙的大荒原出現了無數新的城鎮和鄉村。

一八八O年,英國政府將北極群島交給加拿大。

從一八七三年起,加拿大的西北皇家騎警為加拿大西部的治安作出了出色的工作,但這支警察力量不可能解決導致叛亂的種種政治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政府缺乏遠見的西部政策。

一八八四年路易.李爾再次率眾在沙斯卡曲灣造反。政府利用太平洋鐵路,很快就能派軍隊到達那裡,並於第二年擊潰了李爾領導的梅梯斯大林人(白人與印第安人的混血後裔)和印第安土著的聯合武裝力量。

保守黨政府一八八五年將李爾處以絞弄,結果引起了紛紛抗議,而且東部的抗議之聲比西部還要強烈。盡管加拿大的羅馬天主教會譴責李爾叛教,但他的命運卻觸動了法裔加拿大人的同情之心。,許多人認為他是個英雄。為此在法裔佔多數的魁北克省,保守黨的勢力大受削弱,並且長期不能恢復。

一八九一年麥克唐納在總理的任上去世。保守黨勢力因此進一步削弱。新領袖約翰.湯姆生既能幹又有魄力,盡力想保住保守黨的政權,而且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天不假年,一八九四年他也突然病逝。

一再受創的保守黨終於在一八九六年因復雜而棘手的明尼托巴學校總是被選民趕下了台。一八九O年明尼托巴省廢除按宗教分設學校的制度,並停止用法語充當官方語言。這個決定引起了強烈的爭議。

聯邦的保守黨怕引火上身,遲遲不加干預,直到一八九五年才受法庭之命提出恢復該省天主教學校的法案。國會反對派自由黨成功地阻止法案的通過。而在隨之而來的全國大選中獲得勝利。

【完成現代化的時代】

一、聯邦的繼續發展

接下來的十五年加拿大總理是自由黨領袖威爾弗里德.洛里埃。他是加拿大的第一位法裔總理。此人身材修長,風度文雅,很有政治魅力,而且頗具真正的自由思想。

洛里埃當政之年也是加拿大急劇發展的時期。在一九一四年之前,加拿大又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一九O五年在西部增設了阿伯塔和沙斯卡曲灣兩個省。

在一九一一年的聯邦大選中,洛里埃的自由黨被以羅伯特.博登為首的保守黨擊敗。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民間對自由黨簽訂的,由美國首先提出的貿易互惠條約感到不滿,而博登充分了選民的民族情緒。

博登政府因為提倡加拿大經濟民族主義,強調維持與英國的密切關系,在民間頗有勢力基礎。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後,博登的親英政策受到嚴峻考驗。一九一四年十月,加拿大派出三萬三千名軍人赴歐參戰。其中許多人將喪生疆場。

接著又有更多的加拿大師團奔赴歐洲戰場。很快加拿大軍隊成了協約在西線的突擊力量。

一九一七年四月,加拿大一個軍在英國名將朱里安,賓的指揮下攻克了德軍重兵把守的維米高地。協約國曾多次攻打這一軍事要地,但毫無進展,來自殖民地的一支軍隊卻創造了奇跡。為此加拿大在國際上的影響和聲譽大大提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雙方軍隊的傷亡都空前嚴重。僅僅在一九一六年的索姆戰役,協約國方面就失掉了六十二萬三千九百零七人。其中二萬四千零二十九人為加拿大人。而在維米一戰,就有三千五百九十八名加拿大人陣亡。

嚴重的傷亡使前往歐洲訪問的博登總理意識到,要使加拿大軍隊繼續戰斗下去,只有實行強制徵兵制度。但一九一七年五月他回到加拿大時,發現國內許多人不能接受他的看法,而法裔中反對徵兵者尤為眾多。

為發避免人民的分裂博登邀請自由黨領袖洛里埃參加他的聯合政府,但遭到後者的拒絕。雖然博登總算組成了有贊成徵兵的自由黨人參加的聯合政府,但總的說來因為這一政策疏遠了法裔人民。

博登在外交上堅持加拿大在英帝國的戰爭政策上必須有發言權。由於他的努力,一九一九年加拿大能夠以獨立成員的身份在凡賽爾條約上簽字。這使加拿大在實現完全自治的方向上邁出了很大的一步。

三、經濟動盪時期

在這個世紀的頭二十年裡,加拿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汽車變成了尋常物;婦女在一九一八年獲得了選舉權;禁酒運動勢頭增旺;老式的牛仔酒巴,連同地上的鋸屑和痰盂,成了世界大戰和婦女運動的永久性犧牲。到了大戰末期,全國各省份都禁止買賣酒精飲料。但加拿大並不象美國那樣在和平時期也禁酒。一九二O年後在省級政府的控制下,各地逐漸恢復了各種酒類的合法銷售。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加拿大通貨膨脹,也使加拿大內部經濟、政治關系失調。一九一九年五月溫尼伯市爆發了總罷工。一九二一年的全國大選結果也顯示各地區、黨派之間分歧嚴重,意見紛紜。

這時候上台執政的是麥肯齊.金。他在一九一九年洛里埃逝世後成了自由黨領袖。

二十年代後期加拿大深受股票市場起落的影響。加拿大人也和美國人一樣在股票價值猛升時染上了股票熱,結果在一九二九年股票行情大暴跌時受到災難的打擊。不少人多年的積蓄頃刻化為烏有。

麥肯齊.金的政府也隨之於一九三O年下台。新總理理查德.本涅特和他的保守黨政府呼籲加拿大人民束緊腰帶。同時聯邦政府大力削減財政預算,普通加拿大人也不得不束緊腰帶。同時聯邦政府大力削減財政預算,普通加拿大人也不得不緊縮開支。

加拿大完全自治的地位在一九三一年獲得了正式確認英國在這一年頒布的威斯敏斯特條例規定,不列顛與加拿大等英帝國的自治領互相平等。加拿大於是正式成為獨立和主權國家。

當時加拿大的小麥和其他主要的出口商品幾乎沒有買主。小麥價格從每浦式爾一無六十分暴跌至六十分。但更不幸的是,從三一年夏起發發生了持久的旱災,原來無邊的麥海變成了塵土滾滾的荒漠,數以萬計的農家因之破產。

以股市崩潰開始的經濟大蕭條的情況令人絕望。加拿大人民不禁對自由企業制度產生幻滅之感。他們紛紛向別的經濟哲學和政治黨派尋求出路。

一些的新政黨於是應運而生,鼓吹社會主義的合作共同體聯盟在一九三三年成立;一九三五年社會信用黨在阿伯塔省的選舉中獲得了政權;以莫里斯.杜布萊西為首的民族聯盟一九三六年也在魁北克上了台。

就連保守黨的本涅特,在無他路可走的情況下也於一九三五年初仿效美聯社國的羅斯福總統提出了新經濟政策 的加拿大翻版。但這並未能挽救本涅特和他的政黨。在同年舉行的大選中,保守黨大敗在麥肯齊.金的自由黨的手下。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 戰時總理

麥肯齊.金不公在一九三五年重新上台,而且一直保住政權直到四八年退休。在他領導下加拿大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表面上看這個老單身漢圓滾肥胖,談吐乏味,處事模稜兩可,據說還經常就重大政事求教他母親的鬼魂。但實際上他卻精明過人,是個堅持主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而且還有傑出的用人之道。

他遠不是什麼天生的戰時領袖,然而他深有自知之明,能挑選最勝任的人才來承擔各項要職。他的內閣可謂是人才濟濟,不拘一格。

麥肯齊.金對歐洲一向缺乏好感,並不熱衷於為英國效力。一九三九年十日,在英國對德國宣戰七天之後加拿大也宣布參戰。但當時金只想讓加拿大起有限的作用。

一九四O年六月戰局惡化到極點,當時法國已經投降,而美國尚未參戰。繼續抵抗納粹德國霸佔歐洲的只有英國。加拿大在和其它的英聯邦國家。於是加拿大在麥肯齊.金的領導下實行全民動員,在各方面為戰勝法西斯做出了巨大有貢獻和犧牲。

(二) 浴血奮戰的陸軍

戰爭爆發時加拿大人口約為一千一百二十六萬七千,到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時也不過一千二百零七萬二千。然而在這期間有一百一十萬人先後在軍中服役。在最高峰時加拿大陸軍有兵員四十九萬五千八百零四人。其中包括一萬五千八百四十五名婦女。加拿大皇家海軍大約有九萬二千人;而空軍人數在一九四三年達到二十萬零六千三百五十,到一九四五年時加拿大空軍的規模在全世界名列第四。

加拿大投入大量兵力,但是在加拿大政府的默許下,重大的軍事策略都由更重要的盟國決定。為此,在某些情況下加拿大軍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九日,英軍當局命令加拿大的一個師強渡英倫海峽,攻打德軍重鎮迪耶普海港(位於法國諾曼地北部)。迪耶普沿岸岩石高陡,又是德軍重點防守之地。加拿大軍隊英勇歷戰,但在寡不敵眾,既缺乏英軍曾許諾的空海軍火力掩護,又沒有增援的情況下慘遭失敗。五千名登陸者中竟有三千三百六十七人傷亡或被俘。當時蘇聯及美國都批評英國遲遲不在歐洲大陸開辟第二戰場。英軍統帥部命令加拿大軍隊發動這?quot;偵察性"攻擊,顯然主要是為了堵住蘇聯和美國的口。軍事史家普遍認為選擇這樣的地方來做登陸點是具顯而易見的錯誤。但是同盟國從這一指令性中汲取了教訓,更加意識到強行登陸必須有占絕對優勢的空、海軍支持。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同盟國軍隊發動世界軍事史上空前規模的諾曼地登陸戰役時就沒再犯同樣的致命錯誤。從這一角度來,加拿大人的鮮血並未白灑迪耶普灘頭。

在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的諾曼地登陸之戰中,同盟同軍隊的五個師(加拿大一個師,英、美各兩個師)分別攻佔了五個海灘。加拿大師不但攻破了德軍的海防陣線,還朝內陸向喀安城推進了十英里。

接著加拿大第一軍在數月連續苦戰之後,又於九月末進攻比利時謝爾特河港口安特衛普。同盟國迫切需要用這個港口來供應軍用品,而德軍則利用沿河沼澤頑強固守。加拿大軍隊從陸軍推進有極大困難,又無法利用登陸艇從水路進攻,因此傷亡非常嚴懲但經過兩個月流血奮戰,加軍終於攻克安特衛普。

這個勝利使同盟國船隻得以及時到達謝爾特港,為軍隊提供足夠的軍火及其他物資,為擊退那年冬天希特勒在比利時東部孤注一擲的大反撲奠定了基礎。

以後加拿大軍隊一直推進到德國荷蘭邊境的萊茵河,並強渡成功。接著又橫掃北德平原,在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五日到達北海之濱,切斷了荷蘭德國佔領軍的後退之路,迫使該地區的德軍向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投降。隨後加拿大部隊又奉命回師解放了荷蘭。當時荷蘭人民正受飢荒之苦,許多人竟用鬱金得球根充飢。加拿大軍隊及時到達,才使許多人不至餓死。

為感謝加拿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他們的幫助,許多荷蘭城鎮至今仍每年舉行解放日紀念儀式,表示對加拿大解放者的感激之情。荷蘭王室每年贈送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十萬枚鬱金香球根,為這城市美麗的春天錦上添花。

此外加拿大還有一個軍於一九四三年參加了義大利戰役,在那裡與英軍並肩作戰直至一九四五年一月。

(三) 英勇獻身的空、海軍

加拿大的空、海軍也為戰勝法西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和巨大的犧牲。加拿大的飛行學校為英聯邦各國空軍訓練了大批飛行員。在戰爭初期,有八千餘名加拿大飛行員畢業後直接編者編入英國皇家空軍。

(四) 戰時的國內政策

戰爭年代在加拿大國內,政府動員、組織和規劃了全國的經濟,大量生產武器彈葯。英國的戰爭努力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是依賴加拿大的經濟;就美國也認為加拿大的幫助很大,在某些方面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❽ 加拿大維亞鐵路和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是不是中國人造的

太平洋鐵路從落基山到溫哥華這一段,主要是由中國華工修建的。
當年加拿大聯邦希望英屬哥倫比亞省(簡稱BC省,就是溫哥華所在的省)加入聯邦。但是因為BC省遠在太平洋海岸,遠離加拿大聯邦的核心區(現在加拿大的東部)。反而BC省離美國的華盛頓州更近,彼此的聯系也更緊密。於是BC省提出了一個加入加拿大聯邦的條件:限時修建一條從蒙特利爾到溫哥華的鐵路(即著名的太平洋鐵路),以便把BC省與聯邦的核心區聯系起來。如果在約定的時間內這條鐵路無法完工,BC省就將加入美國。
當太平洋鐵路延伸到落基山脈時,因為地形復雜,進展極為緩慢。眼看限定的時間就要到了,如果鐵路不能按時修到溫哥華,BC省就會轉頭加入美國。這時候有人向太平洋鐵路公司進言:招募中國華工!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能吃苦、最堅韌不拔的民族。果然,中國華工以極低廉的工資和巨大的犧牲,如期完成了太平洋鐵路工程,使得加拿大聯邦留住了BC省。
所以在加拿大,有「太平洋鐵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都躺著一個華工的冤魂」的說法。
至於你說的「維亞鐵路」,不知道是指哪條鐵路。但是加拿大西部的鐵路,主要是由華工修建的。因為太平洋鐵路完工後,相當一部分華工都留在了加拿大。這也是後來加拿大排華、制定人頭稅政策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