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情解析 » 逸仙控股股票行情
擴展閱讀
思朗科技股票代碼 2025-08-03 23:02:21

逸仙控股股票行情

發布時間: 2022-11-13 06:39:20

『壹』 9天跌去一個茅台,美國對中概股的全面圍剿開始了嗎


互聯網行業真的不行了嗎?


01

中概股繼續暴跌

3月11日,對全體投資海外上市中概股的投資人來說,都是一段難以抹滅的記憶。

滴滴暴跌44%,霧芯 科技 暴跌36%,在此之前的3月10日,逸仙電商暴跌39.5%,貝殼暴跌23.9%,愛奇藝暴跌近22%。



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創紀錄單日-10%。

3月14日,中概股在港股的表現再次刷新下限,阿里巴巴(09988.HK)跌超10%,股價續刷新低。美團(03690.HK)跌超15%,騰訊控股(00700.HK)跌超7%。


整個恆生 科技 指數一天之內被拉下將近10個點, 9天跌掉一個茅台, 歷史 罕見。

此情形只能用股災來形容。而在此之前,中概股已經歷了一波又一波大跌。

從2021年開始,中概股總體跌勢慘烈,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用實際行動向全世界詮釋了什麼叫做 「大跌不言底」

而且這種以國家為單位的股票下跌,近二三十年只出現兩個, 一個是中概股,另一個是俄羅斯的海外上市股。

一年多的時間,不少個股累計跌幅驚人。


圖源:格隆匯

272隻在美上市的中概股,2021年以來合計有244隻股票股價出現下跌,佔比約九成。

這裡面又有178股累計跌幅超過50%!佔比約為三分之二。

其中31股累計跌幅超過90%,股價幾乎跌空! 拼多多、貝殼、滴滴出行、愛奇藝2021年以來累計跌幅均已超過80%。好未來、霧芯 科技 、新東方、新蛋、金山雲、塗鴉智能跌去90%以上。

市值累計跌去1.5萬億美元,摺合人民幣將近10萬億元。


這是什麼概念呢? 相當於這一年來,中概股的市值縮水了俄羅斯一年的GDP,約等於世界第二經濟體(中國)GDP的10%以上,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財富的建立需要一點一滴,日復一日的積累,但摧毀財富只需一朝一夕。

面對集體普跌,哪怕是阿里巴巴這樣的巨頭也不能倖免。


阿里巴巴上市7年半時間里:收入從525億,增長到7172億,增長13.7倍;凈利潤從234億,增長到1432億,增長6.2倍。

但股價卻在7年半的時間里跌回原點。


02

阿里巴巴與比特幣

人與人最遙遠的距離是什麼?也許不是生與死,也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你買的比特幣,我買的阿里巴巴股票。

2014年9月20日,阿里巴巴在美上市, 股價93美元;比特幣當天是408美元。

七年多過去,2022年3月14日, 阿里巴巴是86美元;比特幣是39000美元。


人們常說,每個人離財富自由只有三隻十倍股的距離。其實不盡然,也許你離財富自由,只差了在合適的時候買入比特幣。

買入阿里巴巴,財富不增長,反而縮水8%;買入比特幣,七年暴漲百倍,立馬實現財富自由。

比特幣為什麼能漲這么厲害?很大概率,是因為他們正好站在了資本炒作的風口上。

從近期原因看。疫情原因,全球大放水,市場對於通貨膨脹的擔憂與日俱增。我們都知道,黃金是非常能抗通脹的硬通貨,原因無他,稀缺而已。黃金每年產量就那麼多,而且總量不會增加,只有超新星爆炸才會產生黃金。


巧了, 比特幣的數量也是有上限的 ,挖比特幣最多隻能挖出來2100萬枚,而且要等到2140年才能全部挖完。也就是說比特幣的數量比黃金還要少,所以基於同樣的道理,在全球大通脹的背景下,比特幣的稀缺優勢充分體現。

可僅僅因為總量稀缺,是無法解釋比特幣面世十來年一路暴漲,一路走牛的行情的,原因幾何?

其實,比特幣真正的底層邏輯在於, 它是個很好的投機品,非常適合炒作價格。

首先,比特幣天生帶有「貨幣革命」的基因,它的出現可以看成一個貨幣實驗,也就是把貨幣裡面的國家屬性給剔除了,也就是去中心化。

從實物貨幣—紙質貨幣,下一個貨幣形式大概率會是虛擬貨幣,「貨幣革命」有多大的市場想像空間,不言而喻。

如此便賦予比特幣無限可能性和想像力。

其次,比特幣是個完美的投機品 。總量有限,高度控盤,知名度高,天生的通縮性等等。 再賤的東西,就算是一坨狗屎,一條內褲,只要有足夠的熱度,足夠的資金進出,也能給他炒到天價。

站在風口,趨勢賦能,總量稀缺,投機屬性拉滿,比特幣自然能十倍、百倍、千倍增長。


03

阿里巴巴為什麼「拉胯」?

在這種泥沙俱下的大環境系統性風險面前,個人、個體公司再多的折騰,也是螳臂當車。

比特幣能漲上天,是順應了大勢。

阿里巴巴等中概股的下跌,也是同樣的邏輯——大勢不再眷顧他們。

許多人以為中概股是在「殺估值」,這個預判是錯誤的,中概股實際上是在「殺邏輯」。

除開疫情、經濟下行、互聯網存量見頂、國內共同富裕掀起反壟斷浪潮等等因素外,撥開迷霧看本質,導致中概股一路下跌,直至股價近乎跌空的最核心因素,是政策風險。

本質是中美關系在未來的不可預見性,以及中美對抗的超高市場風險(被清算、退市)。

做好一件事,需要八方合力;搞壞一件事,只需一方拆台。

川普在任內推出了一個《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它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必須遵守PCAOB的審計標准,需要提供審計底稿,這東西很敏感,我國證監會是不同意的。



根據《法案》細則,從2021年年報開始算起,只要不配合,就要被納入「預摘牌名單」。

今年是第1次,如果連續3次被納入名單,理論上美國證監會SEC很快會將公司從交易所退市。

這幾天,一共有5家中國公司在披露完Q4業績後第一次被納入了「預摘牌名單」,這說明《法案》真的正式落地了。


他們算是給中概股進入名單開了個頭,後續陸續會有大量中概股被納入名單,上三次,就退市。

所以,中概股一跌再跌。

再換個通俗易懂的講法:

假如你是俄羅斯人,你在烏克蘭有個超市,那麼現在兩國交戰,你的超市會怎麼樣,是不是命運都被捏在烏克蘭手裡了,就是人家烏克蘭民眾去你超市玩「零元購」,你也有苦說不出。

中概股現在就相當於這個超市,命運都在美國人手裡。

是去,是留,一切主動權,在美方;只要中美關系繼續惡化,可以把你的上市公司在美國全部退市。

如果你是中概股的股東,你會怎麼辦?

只有立馬把手裡的中國公司股票全部出售,恐慌式出逃自然帶來市場恐慌,一旦信心崩塌,股價跌成什麼樣都不奇怪。

股市本身就是個信心市場!



中美脫鉤加速,兩個合作逐漸淡化,競爭關系日趨明顯。中概股被制裁是美國的必然選擇,大部分中概股在未來三年內有很高的概率將要退市,那麼這些企業必然要尋找其他地方「二次上市」。

最近a股又在准備全面注冊制,接海外上市中概股回家的制度障礙即將被掃清。

不管是股市,還是其他什麼投資, 買的是未來,賣的是現在。

當現實風險累積,未來不再可期,中概股的下跌實際已是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