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價格知識 » 股民買股票一般選擇溢價多少

股民買股票一般選擇溢價多少

發布時間: 2021-06-24 18:48:03

㈠ 什麼是股票溢價率

股票是沒有溢價率的,權證才有
溢價率就是在權證到期前,正股價格需要變動多少百分比才可讓權證投資者在到期日實現打和。溢價率是量度權證風險高低的其中一個數據,溢價率愈高,打和愈不容易。
認購權證溢價率=[(行權價+認購權證價格/行權比例)/標的證券價格—1]×100%
簡單而言,投資者可以將溢價率視為投資成本之一。舉例來說,某認購權證的行權價100元,正股現價95元,權證現價1元,行權比例1:1。按此計算,該認購證的溢價率是6.3%,換言之,若投資者以現價買入認購證並持有至到期,相關正股必須上升至少6.3%至大約101元以上,該投資者才可以保本。

㈡ 股票的溢價率是怎麼算的啊越高越好還是越低越好

沒什麼很大意義。但某些時候認股權證B的溢價較高
我們經常在買賣權證時都會考慮其溢價,以便判斷其是否夠便宜,風險是否夠大?其實溢價到底對投資者有何意義?

要清楚當中的意義,可先從溢價的公式開始:來源: 棒槌股票知識網

[行使價+(認股權證價格×換股比率)]-正股價溢價(認購證)=×100%正股價正股價-[行使價-(認股權證價格×換股比率)]溢價(認沽證)=×100%正股價

這代表什麼?以認購證為例,如果將公式分為兩部份,首部份:[行行使價+(認股權證價格×換股比率)],這部分可簡稱為[行使總成本],換句話說,溢價就是:正股需要上升多少,投資者以當時價格買入認股權證並持至到期日時方可做到持平。

舉例說,某匯豐認購證的市價是0.77元,換取股比率是10兌1,行使價是117元,而匯豐現價是116.5元,透過公式,我們可以得出該證的溢價是7%。

[117+(0.77×10)-116.5]溢價(認沽證)=×100%=7%116.5

這意思就是,若投資者以現價購入此匯豐認股權證,並持至到期日,則匯豐股價要由現價116.5元上升7%至124.7元,投資者便能剛好打和。

假設有兩只認股權證,認股權證A的溢價是10%,而認股權證 B的溢價為20%,認股權證 B的溢價較高,正股需要上升的幅度要較大,才能令其持有的認股權證在到期時達到打和。如此看來,購入認股權證A會較劃算。但如果投資者僅僅是快入快出,並不是要持有至到期,投資者很多時候只持有認股權證5天、10天便在市場上沽出套利或止蝕。溢價高低對投資者來說,沒什麼很大意義。

但某些時候,溢價是有參考價值的,以下為兩個溢價變得有意義的情況。

第一,假設有兩只認股權證,相關資產、行使價和到期日都完全一樣,但其中一隻價格較高,計出來的溢價亦較高。

兩只認股權證的條款完全一樣,但一隻的價格較高,唯一的解釋是其引伸波幅較高,即認股權證價格較貴。在此情況下,溢價已反映引伸波幅的高低。兩只完全一樣的貨品,當然是選較便宜的一隻。注意這是唯一的情況下,單看溢價也可以得知哪一隻認股權證較便宜,哪一隻較貴。但現實中,很少會出現條款完全一樣的認股權證,引伸波幅其實才是真正比較認股權證價格的指標。

第二,我們說"若投資者沒有打算把認股權證持有至到期,溢價高低對投資者沒有太大意義",但反過來說,若投資者有機會持有認股權證到期,則可能需要參考溢價的高低。一般來說,投資者有幾個可能會持有認股權證至到期的。

1.買入的是較短期的認股權證,投資者本來就以認股權證到期時的價值為目標。

2.買入的是較長期的認股權證,但投資者知道自己止蝕止盈的紀律性偏低,因此要預期在最壞情況下,若真的持有認股權證至到期日,將如何做到持平。

3.基於需要作對沖或其他原因的考慮,投資者需持有認股權證至到期日。

若投資者決定(或被逼)持有認股權證至到期日,實際上他已預期放棄所有的時間值,純粹只以正股於認股權證到期前的升幅為目標。以此為原則下,溢價便相對地變得有意義。因溢價(認購證為例)的定義是:正股需要上升多少,投資者以當時價格買入認股權證並持至到期日方可持平。溢價愈低,回本愈容易,換句話說,在到期時賺錢的機會(正股價處打和點之上)便愈高。

在這情況下,以溢價買認股權證並不是基於認股權證的本身的高低,而是出於哪一隻較容易回本(盡管那隻認股權證可能是價格中最貴的一隻)。嚴格來說,投資者並不是以買認股權證的心態去作決定,而只是將認股權證當作以較低價買入的正股般看待,其引伸波幅、實際杠桿比率等數據已沒有用場,因為投資者已不是從正股短期的變化中獲利,而只是著眼於正股在認股權證到期時能否處打和點上,這與一般投資認股權證的目標和心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㈢ 在什麼情況下股票的買方會溢價買入股票

股票溢價:
是指股票的發行價格高於股票的面值,也稱為股票溢價發行。
股票的票面價值又稱面值,即在股票票面上標明的金額。該種股票被稱為有面額股票。股票的票面價值在初次發行時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1.如果以面值作為發行價,又稱平行發行,此時公司發行股票募集的資金等於股票的總和,也等於面值總和。
2.發行價格高於面值等於溢價發行,募集的資金中等於面值總和的部分計入資本賬戶,以超過股票票面金額的發行價格發行股票所得的溢價款列為公司資本公積金。
股票大宗交易,不僅僅有檯面上的溢價率,尚有檯面下的回扣傭金率。因此;我們不僅僅要分析溢價率,也要思考如何知曉檯面下的回扣傭金率,才能對未來股價走勢,更精確性的預測。再者;股票大宗交易也要思考交易目的。若是為了董監事的人士布局,此等股票的股價只有三天炒作空間。未來股價走勢堪慮。因此;股票大宗交易必須往後觀看三天的復合K線與成交量的配合,是多頭還是空頭格局?因為;我們只做有把握的投資策略。且此等投資策略也僅止於『短期投資』。短期投資要有止盈與止損的觀念。

㈣ 股民的四大認識誤區是

誤區一、股民賺多賠少
許多股民都是受炒股發財的效應而入市的,由於傳媒的影響,他們往往只見到股市的收益而看不到股市的風險,認為只要進入股市,必定是賺多賠少。
一般來說,人們總是不太願意承認自己的失敗,因為失敗總是和無能聯系在一起的,當在股市投資中遇到挫折時,不會有哪一個股民會四處張揚自己的虧損;而僅僅當在某個局部戰域中小有收獲時,大部分股民便會津津樂道、四處炫耀。另外股民在計算投資盈虧時,很少人能客觀地將套牢造成的市價貶值計算進去,其根據就是只要不賣就不算虧。所以在股民中往往造成一種假象,盈多虧少。
據國外的統計分析,在股市投資中股民是一賺、二平、七虧,賺錢的只佔10%。在我國股民中,賠錢的人數可能要佔到90%以上。因為從1993年下半年開始後股市就已進入調整階段,股票指數便一路下滑,而在此之後入市的股民大約要佔到整個股民人數的2/3以上。
在股市上有兩種錢可賺,一是股票的錢,這就是上市公司的分紅派息,它實際上是股民這個整體的收入來源,在一年中它是一個定數。不論股民有多少,股價有多高,炒作得如何瘋狂,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都不因此而受到影響。如滬深股市現在流通股數量有300億股,預計1996年上市公司的每股平均稅後利潤在0.33元左右,那麼上市公司這一年能給股民分紅派息的極限值就只有100億人民幣。現在滬深股市共有股民1700萬人,投入的資金近2000億,如果平均分配,每個股民也就能分到588元,每元資金的盈利水平也就約3分錢,這還沒有計入炒股所需的各種費用和消耗。
股市上可賺的另一種錢就是股民的錢,一是股票的差價,也就是股民自己賺自己的錢,一方賺的就是另一方賠的,其和為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股市上賺和賠的股民各佔一半。二是手續費和稅,這是政府、交易所和券商組織及管理股票交易所要提取的費用,它是和股票交易額掛鉤的,約為股票交易金額的1.5%左右。如1996年滬深股市的A股交易,估計交易額要達到1.5萬億,則股民在這一年要上交255億元的交易稅、費,它遠遠大於可能收入的股票紅利100億元。作為一個整體,股民在滬深股市交易一年、總共要賠125億元。均攤到每個股民身上,就是735元,比可能的收入588元要多147元。從以上兩個方面來分析,股民中肯定是賠多賺少,而不會是賺多賠少。
誤區二、長期投資收益大
許多人在股市投資中不講究時機的選擇,因為他們信奉一個教條,這就是長期投資收益大,一些在股市中深度套牢的股民也常常藉此而安慰自己。
從長期來看,各個股市都將是牛市,這是毫無疑問的。但股市的牛勁有多大,股民應心中有數。從長期來看,世界上還沒有那一個股市的年均漲幅超過了20%的。如香港股市,近30年年均增幅為16%;日本東京股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50年裡平均每年也就漲10%;美國紐約股市,其近70年來年均漲幅僅為6%。
從國外股市的運行來看,如果股市連續幾年的年均漲幅超過20%,其回檔調整將勢在必然。如紐約股市在20年代末期漲幅驚人,但其在1929年崩潰後,道·瓊斯指數在50年代才回升到1929年的水平。東京股市,80年代末期平均每年漲30%,從1986年的近14000多點漲到1989年的近4 點,隨後出現回調整理,10年後的今天,日經指數還在2 點左右徘徊。香港股市,在外資的刺激下於1994年初接近12000點,一年間的漲幅約為一倍,隨後便進入了調整階段,兩年後的今天才再創新高。我國滬深股市1993年上半年曾分別創下1558點和358點的高位,但此後的四年間,滬市的最高點位只有1000餘點,而深市只在今年的狂炒中才刷新了記錄。如果股民在股票投資時不注意時機的選擇,不慎在高價區域套牢,少則三、五年,多達幾十年,都極難覓見解套的機會。
而即使能解套,股民也喪失了許多投資機會。如在香港股市1994年初的12000點套牢,直到1996年的下半年才剛剛解套,雖然投入的資金沒有損失,但若將資金存入銀行,最少能獲得20%的收益,且還不需承受套牢所帶來的心理壓力。所以股市投資中,股民還是應講究機會的選擇,應注意在股市的低價區選擇績優股投資,這樣才能獲得比較高和穩定的投資效益。
誤區三、股票是高收益投資
和銀行儲蓄相比較,股市投資為直接投資,而銀行儲蓄為間接投資。對於相同數量的資金,通過銀行再貸款給企業,銀行將收取一定的手續費。而若直接將資金投入上市公司,股民可在稅後利潤中分紅,中間少了一道銀行的中介,因而直接投資的收益是要高於通過銀行的間接投資。但股民在購買股票時,其股價一般都要高於股票的凈資產含量。比如在發行股票時,發起人都是以凈資產等值入股的,如國家股東,有多少資產就取得多少面值的股份。但在社會上公開發行股票時,一般是要溢價發行,每股3元、5元,甚至10元以上,發行股票後的凈資產也就每股2元多一點。在二級市場上買進的股票,其價格可能更高。由於股票的買入價要高於股票的凈資產含量,股票的收益就可能不如銀行儲蓄。如1994年一年期的銀行定期儲蓄利率為11.98%,上市公司在這一年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只有13.5%,如果股民在購買股票時其價格等於股票的凈資產含量,一分錢買一分貨,則股民的投資收益就能達到13.5%,顯然比銀行儲蓄利率要高。而在二級市場購買股票的價格要遠遠高於股票的每股凈資產額,一般都在2-3倍以上。股民在這種情況下購買股票,其收益就要大打折扣了。
股票的投資收益是與股價密節相關的,不能片面認為股票就是一種高收益投資。只要股票的投資成本接近股票的凈資產含量時,股票的高收益性才能體現出來。
誤區四、不接最後一棒
有些股民熱衷於股市炒作,天天都在尋找股市熱點,今天這個概念,明天那個板快,買進賣出極其頻繁。其基本出發點就是:只要不接最後一棒。
所謂最後一棒就是最高價,如果接上最後一棒,其命運是非常悲慘的,它意味著高位套牢或巨額虧損。而在股市交易中,被炒手們炒熱了的東西是極燙手的,炒的時間越長,其風險就愈高。比如說有些股票每股稅後利潤只有幾分錢、凈資產也只有一元多,某些機構大戶硬是將它炒到20多元。看到股價一節一節往上竄,許多中小散戶禁不住誘惑,一頭扎了進出,正巧碰上大戶出貨,股價來了個高台跳水,瞬間就跌了下來。更有甚者,在權證的炒作之中,一些中小股民盲目跟風而利令智昏,硬是將其價格炒到比正股價格還高1/3,最後這些權證都變成一張張費紙。
只要是被股市炒起來的東西,其背後一般都有操縱者,也就是股民通常所說的"莊家"。當股票的價格象泡沫一樣被吹起的時候,此時的莊家早已完成了吸納過程而在靜靜地等待著上鉤者。只要有人跟進,莊家就趁機出貨而漁利。而跟進者接到手中的股票,往往市盈率極高,等分紅又不合算,但要想解套又不知猴年馬月。
不接最後一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也難,因為沒有一個股民能准確地預測股票的價格。接的是不是最後一棒,誰也沒有先見之明,事先只能推測,事後才能驗證。而一旦證明是最後一棒,風險已經發生了。

㈤ 發現股票有大宗交易,我是應該選擇大宗交易溢價率為正的買還是選擇大宗交易溢價率為負的買最好能簡單說

大宗交易簡而言之就相當於批發價交易。
如果有選擇當然要選擇正溢價率的股票,因為大宗交易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大戶或機構(通常掌握更多信息)認為而且願意花高於二級市場的價格去購買,以圖將來的更好收益。正溢價率是比較少的,如果有,而且股價不是經過瘋狂上漲,就可以考慮介入。
而負溢價則是當前大宗交易的普遍現象,正常折扣都會在九折左右,低於九折就說明看空較為明顯。
當然不排除爾虞我詐的可能,但畢竟這種正溢價率只要不是股價山頂,後續盈利的概率都會比負溢價大許多。

㈥ 股票問題 我是新手 准備炒股 問題1 股價為什麼可以溢價發行 股民只能低買高賣 這樣溢價意義何在 散...

你心目中的高手可能沒有時間跑這里來回答你這些問題。炒股,炒股,主要意義就是賺差價。
價格誰定的,沒有誰,是資金說的算,能高能低,肯定會有溢價、折價。
大資金在定價上有優先權,你想弄清最終決定者,恐怕誰都想找,能找到的話輕輕鬆鬆就成股神了。

㈦ 為什麼股票溢價程度越高對小股民的剝削越嚴重

股票溢價發行,是指股票的發行價格高於其面值,比如原始大股東是1元一股入股,但當該公司股票公開發行時,其新發行的股票定價為20元一股,那麼,小股民買一股的成本是原始大股東的20倍,這樣,小股民就被原始大股東剝削了。當然,如果新股上市上漲,則小股民還能掙點錢,但不管你掙多少錢,大股東掙的錢始終是你20倍以上!

㈧ 請問股市溢價是什麼意思啊溢價高好,還是溢價低好呢

你好,股票溢價是一個股市術語,是指股票的發行價格高於股票的面值,也稱為股票溢價發行。股票的發行溢價代表了市場對該股票的預期,是公司發展向上的一個代表指標。
股票的票面價值又稱面值,即在股票票面上標明的金額。該種股票被稱為有面額股票。股票的票面價值在初次發行時有一定的參考意義1.如果以面值作為發行價,又稱平行發行,此時公司發行股票募集的資金等於股票的總和,也等於面值總和。
2.發行價格高於面值等於溢價發行,募集的資金中等於面值總和的部分計入資本賬戶,以超過股票票面金額的發行價格發行股票所得的溢價款列為公司資本公積金。
股票溢價率高好還是低好?
一般來說,若投資者希望參與分級基金的溢價套利,可以選擇溢價率較高的分級基金;如果看好分級B未來一段時間的走勢,為避免套利盤的打壓,可選擇溢價率較低的產品。在參與溢價套利的時候,投資者應該盡量迴避那些規模較小、溢價過高、資金炒作較為明顯的品種進行溢價套利,選擇流動性較佳、規模較大,溢價處於中等偏上水平的基金實施套利。因為在湧入相同規模套利資金的情況下,大型分級基金受到的沖擊要遠小於流動性不佳的小型基金,這樣成功的概率就相對較高。過高溢價品種往往會在短期內吸引巨量資金參與套利,最終的結果是資金集中拋售,難以賣出兌現。
風險揭示: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㈨ 股票溢價是什麼意思,溢價在什麼范圍才是正常呢謝謝

1.
股票溢價這一個問題網友們已經做出了正確的回答,下面幫你轉達一下,方便你的工作.
面值是1元,這是資本核算價。益價是對它資本的預期價.
比如中行,它的資本值10億,它發行10億股,這樣面值是1元,但它的資產是可以升值的,這樣平均到每股就不是1元了,可能2年後就是3元,5年後就是10元,所以通過對它未來盈利能力的計算,中行的發行價定在了3.08元。
2.溢價在什麼范圍才是正常呢?成長性的中小板股票,在20倍以內,大盤股的在6-9倍.溢價的判斷與預測關鍵看該股的成長性,其他都不是關鍵的.

㈩ 溢價是什麼意思 股票溢價是什麼意思

你好,溢價,是指所支付的實際金額超過證券或股票的名目價值或面值。而在基金上,則專指封閉型基金市場的買賣價高於基金單位凈資產的價值。我們通常說一支股票有溢價,是指在減掉各種手續費等費用之後還有錢。我們說一支股票有多少的溢價空間,是指離我們判斷這支股票的目標價格和股票票面價格之間的價差。溢價是指交易價格超過證券票面價格,只要超過了就叫做溢價。溢價空間是指交易價格超過證券票面價格的多少。
股票溢價
我們通常說一支股票有溢價,是指在減掉各種手續費等費用之後還有錢。發行股票的成本較為復雜,它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純粹的發行費用,即股票發行人在發行過程中支出的相關費用,如股票印刷費用、承銷費用、宣傳費用、其他中介服務機構的費用等;二是發行公司每年對投資者支付的股息。因此,發行股票的成本與實際籌資額的比率等於股息除以扣除純粹發行費用後的發行價格,用數學公式表示為:
發行股票成本比率=股息/(發行價格-發行費用)100%
由於發行費用相差不大,股票籌資的成本主要取決於企業每年對投資者支付的股息。在實踐中,新股發行都以超過面值的價格溢價發行,在股利一定的情況下,這就大大降低了股票籌資的成本。

從實際情況來看,股票籌資成本與銀行貸款成本相比誰高誰低,取決於各個國家的金融環境、利率政策、證券市場發育程度以及公司股權結構等很多因素。另一方面,從企業籌資的財務負擔看,發行股票的成本也要低於銀行貸款。因為接受銀行貸款對企業而言是負債,體現的是債權債務關系,必須按期還本付息,所以成為公司較重的財務負擔;而通過發行股票籌集的資金是企業的資本金,它反映的是財產所有權關系,沒有到期之日,一經購買便不得退股,企業不用償還,因而財務負擔較輕。
風險溢價
風險溢價(Risk Premium):對於風險資產,投資者要求較高的投資收益從而對不確定性作出補償,這種超出無風險收益率之上的必要收益率補償,就是風險溢價。風險溢價又叫風險報酬,風險報酬是投資者因冒風險進行投資而要求的,超過無風險報酬的額外報酬。
風險資產的報酬=無風險報酬 風險溢價。
風險揭示: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