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票上漲~物價是不是也要上漲~
是物價上漲影響到股票,若是物價上漲,什麼都貴,消費者買的東西就少了,必然影響到上市公司的效益,因而物價漲的話,股票會跟著大跌,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2. 股票價格上漲對消費者行為有哪些影響
股市對消費的影響,傳統上往往被稱之為財富效應。這里的財富效應,是指由於金融資產價格――股價上漲(或下跌),導致金融資產持有人財富的增長(或減少),進而促進(或抑制)消費增長,影響短期邊際消費傾向(MPC),促進(或抑制)經濟增長的效應。其中,促進消費增長的效應稱之為正的財富效應,抑制消費增長的效應稱為負的財富效應。股市對消費的負面影響表現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狹義方面僅指股市下跌或者說持續下跌對消費的負面影響,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負財富效應。我們的分析,是從廣義層面來分析股市對消費的負面影響的。
3. 為什麼溫和的通貨膨脹可以導致股票價格上漲
溫和通脹可以讓產品的價格有所提升,生產原材料的企業則因為原材料價格隨通脹上升而獲益,那些再生產企業雖然成本上升了,但是可以將這些增加的成本隨通脹放入產成品中,轉嫁給消費者。員工的工資一般存在滯性,不會隨通脹上升馬上上漲,所以企業在產品上的收入會多於付出的成本,這樣必然使盈利空間加大,盈利加大了,股票價格上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惡性通脹則會使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再生產企業將這些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而消費者的工資沒有大幅增長前,會因大幅上漲的價格而減少消費,從而壓縮企業的利潤,導致股市下跌。
4. 股票價格下降對於消費者的支出決策有何影響
股市對消費的影響,傳統上往往被稱之為財富效應。這里的財富效應,是指由於金融資產價格――股價上漲(或下跌),導致金融資產持有人財富的增長(或減少),進而促進(或抑制)消費增長,影響短期邊際消費傾向(MPC),促進(或抑制)經濟增長的效應。其中,促進消費增長的效應稱之為正的財富效應,抑制消費增長的效應稱為負的財富效應。股市對消費的負面影響表現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狹義方面僅指股市下跌或者說持續下跌對消費的負面影響,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負財富效應。我們的分析,是從廣義層面來分析股市對消費的負面影響的。具體而言,包括三個層面: (一)負財富效應 主要表現在:
1.通過減少居民實際收入影響消費。
投資者投資於股市,一方面獲得股票分紅收益,如果投資者屬於長期性的投資行為,且投資對象為績優股,這部分收益將是穩定的,可視為持久收入。另一方面,是溢價收益,即投資者因股價上揚所獲得的資本利得。這部分收益可能是暫時性收入,在大牛市中,也可能轉化為持久收入,當然,在熊市市場,情況相反。根據美Economic Indicator FEB 99公布,1995-98年,股票分紅率分別為2.56,2.19,1.77,1.49,且呈下降趨勢。在一個持續下跌的股市之中,這些分紅難以抵消股價下跌導致的財富縮水量。2000年以來,美國股市縮水市值達6萬多億美元,以每個平均3口之家計算,相當於每個家庭損失約7萬美元,以負財富的MPC 0.07計算,且由於消費者支出佔美國GDP的70%,「財富效應」對經濟增長的負影響顯而易見。
如果這個市場中股票期權計劃(ESO,也包括員工持股制)比較普及,股價大幅度下跌不但使員工報酬急劇減少,還可能使員工的未來期權成為一張廢紙,從而減少員工未來的收入。
2、通過弱化居民收入預期,降低市場信心,縮減消費。
股市被認為是經濟的晴雨表,股市的變動影響投資者對未來經濟和未來收入的預期,從而影響到消費者信心。
消費者在某一時期的收入等於暫時性收入加持久性收入,在某一時期的消費等於暫時性消費加持久性消費。其中,暫時消費與持久消費之間不存在固定的比率,與暫時收入也不一定存在比率,只有持久收入與持久消費之間存在著固定比率。如果股市達到一定規模,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持續下跌,則投資者得自於股市的損失將由暫時性損失轉化為持久損失,從而與消費支出的減少產生某種固定聯系。而股市投資者的消費下降所產生的示範效應,又帶動股市中的非投資者,進而降低市場信心。
一個信用體系發達的市場,股市繁榮在加速儲蓄向投資轉化的同時,由於使投資者未來收入預期向好,股票財富的急劇膨脹也促使他們更大膽地進行消費信貸。但股市下降乃至蕭條將產生相反的效果,投資者消費行為將更趨保守,從而減少了消費信貸,其所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將使社會消費支出與企業投資進一步減少。
而且,若股市大幅度下跌,則那些在繁榮時期以股票財富為抵押品所產生的消費信貸由於股票財富的大幅度縮水,而使他們陷入財務危機,表現為投資者、家庭破產增加。如到2002年9月30日,美國破產申請達近155萬,比一年前增加了7.7%,已超過上年破記錄的數據。2003年6月30日的過去12個月里,美國的個人破產申請案再創歷史新高,美國個人申請破產的總共為161.3萬多例,比此前12個月中的146.6萬多例增加了10%。
同時,銀行抵押品價值的大幅縮水,又使銀行陷入財務危機之中,並可能產生信貸危機,從而使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之中。
3、 通過惡化企業投、融資狀況間接影響消費支出。
股市持續蕭條帶來負的「財富效應」,因為蕭條的股市使持股者的財富減少,這種不好的示範效應使更多的公眾投資避免進入股市,從而推動股市進一步蕭條,企業也因此得以以更高的成本去籌資,或者難以從證券市場籌資,從而難以進行內涵式或外延式擴大再生產,反過來又降低了企業盈利水平,也減少了員工的收入水平。
(二)股市「擠占」效應。
股市上漲,對消費產生兩種效應,一是通過增加財富,對消費正向影響的效應,即股市的「消費效應」。一是因股市持續攀升而產生的賺錢效應對社會資金的巨大吸引力而減少儲蓄,以及使原本用於即期消費的資金轉化為股票投資;或者因股市長期下跌,投資者被套牢,使當前消費資金減少,即所謂的「擠占效應」(也有學者稱之為替代效應)。股市持續上漲時,投資者認為持有股票,或者投入資金買入股票的賺錢效應要比即期消費所得到的效用大,尤其是在目前的中國股市表現較為明顯。
在股市發展初期,擠占效應往往超過消費效應,此時股市對消費需求影響較小,甚至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當前消費。其主要原因在於,股票上漲帶來的賺錢效用超過了即期消費的效用。如有專家認為,我國股民即使買賣股票賺錢,其良好的示範效應會首先吸引消費者將現金投入到股市中去,而不是用來消費。當股市發展到一定階段,投資者富裕程度增加,未來收入預期向好時,消費效應開始超過擠占效應,股市刺激消費的作用開始體現。隨著股市的繼續攀升與投資者股票財富的不斷擴大,消費效應與擠占效應的差距愈來愈明顯。
以我國股市為例,股市的擠占效應是不容忽視的。我國股市一些投資者長期虧損或套牢,對消費的負面影響很大。據統計,1993-1999年以來我國股市中的投資者中,不盈利或虧損的投資者兩市年平均所佔比重達68%。2001年以來,不盈利或虧損的投資者年平均所佔比重高達80%,尤其是2001年7月以來,中國股市大幅度下跌,投資者股票財富亦大幅度縮水,到2003年7月底,90%的投資者被套牢,其對消費的「擠占」也越來越顯著。
(三)泡沫經濟效應。
以股市為代表的證券市場持續繁榮,使消費需求急劇膨脹,這種態勢又增加了企業的投資慾望,整個社會經濟表現為消費、投資過度膨脹。如果由此引起的急劇膨脹的總需求遠大於總供給所能承受的范圍,並且股市的持續攀升的示範效應,使許多本來屬於生產性的投資轉向股市,於是泡沫經濟出現了。
如果泡沫的形成過程是緩慢的,不易察覺的,供求缺口的出現將在整個經濟形態中產生持續的通脹,國家可能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提高利率,減少貨幣供給量進而減少銀行的貨幣信用,減少人們投資於證券市場的資金,抑制經濟過熱。
如果股市中積累的泡沫壓力過大,而國家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收效甚微時,此時某一因素如來自國外投機力量的沖擊,就會促使經濟運行內在機制用急性、突發性的形式來釋放壓力。這種方式便是金融風暴,或稱之為股災,接踵而至的是匯市、期市齊跌;不動產、動產縮水以及證券市場上原來虛報利潤和有欺詐行為或存在經營問題的企業接連破產,數萬億財富付之東流,社會消費支出大幅度減少,導致經濟衰退。即使人們的消費習慣可能使消費支出不變或只有輕微的下降(即「棘輪作用」),不會影響社會消費的絕對量,但會致使社會消費的增量減少,在「加速數」的作用下,使整個國家產出減少。
從歷史經驗來看,股市過度繁榮的之後往往出現蕭條,如上世紀20年代美國股市持續繁榮,其後而來的是經濟大蕭條,50-60年代的股市繁榮,其後而來的是70年代的蕭條。80年代日本股市狂熱,其後是90年代的長期衰落。
5. 使股票價格上漲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策略吧股票配資平台:使股票價格上漲的根本原因是股票的內在價值。
從時間維度來看,影響股票短期或階段性上漲的原因必然為資金驅動;原因為該股票符合短期上漲相關板塊概念,從而吸引資金進入,同頻共振,也不排除有特立獨行的股票。
但放寬時間維度,導致股票整體向上,必然是該股票的內在價值在提升,市場整體看好導致產業資金長線資金進入,股票價格整體向上,不排除有短期波動。
因此,股票上漲的根本原因在於該股票基本面的提升,價值的提升,市場的認可度。 分析一下:1價值決定價格,如果一個公司的經營業績好每年的利潤都是不斷增長的那麼長期看這個公司的股價也會上漲。2供求關系影響價格,有利好消息或者人為炒作會使買方數量增加這樣股價也可以短期大幅上漲。3有些公司的市值可能遠遠小於公司的凈值這樣股價會有個價值修復也可以使股票上漲。最後提醒大家中國的股市人為炒做的成分比較大,國家的政策和監管也不夠完善,最好謹慎一些。
6. 請問一般情況下是股票價格上漲,買入股票的人增多還是股票價格下跌,買入的人增多啊
從人數上來說,股票價格上漲,當然是買入股票的人增多。廣大的股民基本上市買漲不買跌的。
7. 股票價格上漲對消費者行為有哪些
首先如果你說的是總體股票上漲,那麼也就是人們口中所說的牛市,那麼消費者其中有多數投資股票,於是他們開始貸款以及省吃儉用把能投資的錢投入到股市,以期望得到高的回報率那麼熱錢將要流向股市,同時企業家得到大量資金擴充業務,經濟會欣欣向榮,但是如果股票脫離實際最終會引起金融風暴。
8. 股市大漲和通貨膨脹有什麼關系
一、通貨膨脹影響股票價格的傳導機制通過3個模型描述的股票市場與宏觀經濟的關系,我們總結出三條通貨膨脹影響股票價格的路徑。在已經產生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一國央行會採用貨幣和財政的手段進行調控,以期將價格水平的波動控制在適度地范圍內。各種調控手段的運用會對經濟和資本市場產生整體性的作用。總體而言,通貨膨脹的發生將通過政策環境的變化、實體經濟的變化和投資者預期的改變而作用於股票市場。
1、政策環境對股市的影響機制。當物價上升速度過快或幅度過大,超過經濟增長速度時,就產生了通貨膨脹。一旦出現了通貨膨脹,政府會通過緊縮貨幣政策來對經濟進行調節,抑制價格水平的波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緊縮的貨幣政策一般包括降低貨幣供給量的增長率和提高利率。由於貨幣政策的調整會影響股票市場的資金供求,因此會對股票價格產生影響。
(1)貨幣供給量。一般而言,貨幣供給量與股票價格呈正比關系,即貨幣供給量增大使股票價格上升;反之,貨幣供給量縮小則使股票價格下降。這是由於當貨幣供給量趨勢性增長時,這段時期市場資金通常比較充沛,股票市場的購買力比較旺盛,會推動股票價格指數上升;反之,則促使股票價格指數下跌。貨幣供給量對股市的影響一般是通過以下4種機制實現的:
①流動性影響機制。
②托賓Q影響機制。
③財富效應影響機制。
④匯率影響機制。
(2)利率。一般來說,股票市場對利率的反應比較敏感,中央銀行的每一次利率調整以及投資者對利率走勢的預期都會造成股票市場的波動。利率變動對股票市場的影響通過兩種傳導機制實現,一種傳導機制是,利率變動影響存款收益率,進而影響資金流向和流量,最終會影響到股票市場的資金供求和股票價格。即,利率上升使存款收益率增加,投資者將更多的資金用於儲蓄,股票市場資金供給減少,最終導致股票價格下降;反之,利率下降使存款收益率減少,投資者將更多的資金用於投資,股票市場資金供給增加,最終導致股票價格上升。另一種傳導機制是,利率變動會影響企業的利息負擔,進而影響到企業的盈利狀況,最終會影響股票價格。中央銀行調高貸款利率會加重企業利息負擔,從而減少企業的盈利,進而減少企業的股票分紅派息,受利率的提高和股票分紅派息降低的雙重影響,股票價格必然會下降。相反,中央銀行調低貸款利率,將減輕企業利息負擔,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盈利能力,使企業可以增加股票的分紅派息,受利率的降低和股票分紅派息增加的雙重影響,股票價格將大幅上升。可以看出,利率調整對股票市場的影響一般是反向的,即利率上升,股票價格下降;利率下降,股票價格上升。
2、實體經濟變化對股市的影響機制。當通貨膨脹出現時,實體經濟的運行會因為物價的連續上漲而受到影響。微觀上,企業的盈利會受到價格水平波動的影響,而基本面的這種變化最終將引起股價的變化。通貨膨脹影響企業基本面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方面,在通貨膨脹時期,各種原材料的價格上漲,造成企業經營成本上升。而成本上漲的壓力如果很難轉嫁至企業的產品上,會造成盈利的下降,使微觀經濟主體遭受損失;另一方面,在發生通貨膨脹後,企業不會很快改變折舊計提的方式,如果繼續採用歷史成本折舊,會低估折舊額,造成應稅收入上升,從而稅蔽減少,導致盈利減少。以上兩種方式都導致企業盈利減少,在宏觀層面上表現為國民收入或工業產值的下降,最終引起股票市場的下跌。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通貨膨脹都會對實體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理論和現實都表明適度的通貨膨脹對一國宏觀經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這是由於根據「菲利普斯」曲線,一國的通貨膨脹水平與失業率成反比,適度的通貨膨脹會推動經濟的發展,降低失業率。因此,通貨膨脹對實體經濟的作用會由於通貨膨脹程度而異,因此向股市的傳導也會有一定不確定性。
3、投資者預期對股市的影響機制。由於其高流動性的特點,資本市場的運行除了受政策環境與宏觀經濟的影響,還隨著投資者的預期而波動。當然,投資者的預期一般都是根據目前經濟的整體態勢來預測未來的調控政策,進而預期未來的宏觀經濟。當出現通貨膨脹時,投資者預期兩方面:一方面是中央銀行將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貨幣供給減少,利率上升;另一方面是實體經濟的增長將受到通脹的負面影響。兩方面共同作用,改變股市的資金供給量,從而導致股票市場價格下跌。由於預期是先行類指標,往往包含了投資者對未來經濟的預測,股市通常更多地反映了對未來經濟的看法,因此與預期的聯系十分緊密。
二、美國通貨膨脹對股市的影響
通過對1979年時段的通脹和2002年時段的通脹的考察,我們得到了美國通貨膨脹向股市傳導的路徑。發現有如下相同點:一是通貨膨脹對股市有負面影響,消費者價格水平的上漲會使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二是貨幣政策的調整會直接作用在股市上,使股指發生波動。市場一方面對當前政策的出台作出反應,另一方面也根據政策對未來進行預期,最終反映在股票指數的走勢上。三是通貨膨脹通過預期向股市傳導的路徑在兩個時間段均得到較好的驗證。通貨膨脹的發生通常會影響到投資者和消費者對於未來經濟的信心,而信心的下降會馬上反映在股市上,產生明顯的利空情緒。四是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間的關系較為復雜,它們之間相互作用,不存在實體經濟對股市的單向影響。由於特定的外部環境,如宏觀經濟和政策手段,對股市有不同的影響,因此在這兩個時段內,傳導機制也有很大的差異。首先,從政策傳導的路徑上看,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不同。在前一時段,貨幣增長率、信貸增長率和貼現率都發揮了作用;而後一時段是聯邦基金利率和貼現率發揮傳導功能。其次,預期類指標的作用不同。前一時段中,預期通脹的上升會導致股指的下跌,而後一時段則相反,預期通脹的上升引起股指的上升。再次,實體經濟對股市的影響也不同。前一時段中股市先於實體經濟活動,也就是資本市場的變動引起實體經濟的波動,而後一時段兩者幾乎是一起波動,相互影響且幾乎沒有時滯。分析上述差異的不同,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通貨膨脹本身程度不同。1979年時段的通脹是美國在二戰後最為嚴重的一次,其波及面大,影響程度深,不僅經濟衰退明顯,並且嚴重打擊了大眾的信心。為此,美國政府不得不頻繁使用各種手段對經濟進行干預,甚至不惜以舍棄經濟增長為代價,堅決治理通脹。因此股市的走勢更多地受到政策的影響。相反,2002年時段的通脹程度很小,聯儲主要通過政策的微調來引導經濟走勢,因此股市發展與通貨膨脹的關系不是很密切。
(2)治理通貨膨脹的手段不同。通常貨幣政策在對通貨膨脹的控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美國在1970-80年代與1990年代後所遵循的貨幣政策並不相同。1979年,沃爾克當選為美聯儲主席後,主要受弗里德曼現代貨幣主義的影響,以控制貨幣增長率為主要的貨幣手段,逐漸淡化聯邦基金利率作為操作目標。從控制物價這個角度來看,美聯儲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很成功,但由於金融創新和放鬆金融管制使得貨幣增長函數變得愈來愈不穩定,以控制貨幣增長率為主要手段的貨幣政策已經不再適宜了。因此從1990年代以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發生了重大調整,開始以泰勒規則為理論基礎,實行以利率為中介目標的中性貨幣政策。這樣貨幣供應量在調控上的作用就逐漸被削弱了。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貨幣增長率在第一時間段內起到了中介作用,在第二時間段卻沒有。(3)對未來通脹的預期不同。預期之所以會引起股市不同方向的波動主要是取決於預期通脹水平的高低,這也是溫和通脹與惡性通脹的區別。適度的通脹預期會對經濟和股市有正面的作用,良性的通脹會刺激經濟增長和公司業績的增長,且流通中的部分流動性會進入股市,這樣共同作用,對股市產生助漲作用。而惡性的通脹預期則對股市有較強的抑製作用,對緊縮政策和實體經濟衰退的預期會造成股市的下跌。
9. 如果越來越多人炒股,股票價格一直上漲,上漲的意義——對誰有利公司還是投資者
股票上漲對該股票持有人有利,具體來說,對公司的股東和普通投資者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