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沙隆達A股票什麼時候上市
證券代碼:000553
證券簡稱:沙隆達A
公司名稱:湖北沙隆達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日期: 1993-10-28
發行價格: 3.10元
上市日期: 1993-12-03
湖北沙隆達股份有限公司是經湖北省體改委等部門批准,於1992年8月改製成為湖北省首家進行股份制試點的大型國營工業企業。1993年12月3日,公司股票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主要經營農葯、化工產品、醫葯產品的製造和銷售等。
沙隆達集團公司前身為國營湖北省沙市農葯廠,始建於1958年。1995年6月9日,經湖北省經濟貿易委員會鄂經貿企字[1995]043號文批准成立沙隆達集團公司。公司主營農葯化學品、化肥、獸葯、飼料及化工產品,熱電生產及經營,醫葯產品、農產品流通,房地產開發,貨物、技術、代理進出口等;兼營機械設備及配件、普通機械、金屬材料等。沙隆達集團公司是中國化工農化總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全國微生物農葯工程驗證中心」。現擁有湖北沙隆達股份有限公司、荊州市恆翔物資貿易有限公司、荊州沙隆達廣告有限公司、荊州鴻翔化工有限公司等四家子公司。2008年總資產25.53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22.31億元,銷售收入26.42億元,出口創匯1.77億美元。主要產品年生產能力:農葯8.76萬噸;燒鹼15萬噸;自采鹽礦25萬噸。沙隆達集團公司的核心企業湖北沙隆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A、B股上市公司,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O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體系認證。
『貳』 華新的華新水泥廠
1950年4月,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由武漢遷至黃石和大冶水泥廠合並,1953年9月8日,經過中央重工業部審批,公司更名為「公私合營華新水泥廠」,後經過社會主義公有制改造成為「華新水泥廠」。其後,因為「文化大革命」更名為「東風水泥廠」,1970年1月又恢復「華新水泥廠」的廠名。在解放後至1977年的18年裡,華新水泥廠於1952年12月和1977年7月分別建成K1和K3窯,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到1985年,水泥生產能力首次突破100萬噸大關。
「華新濕法水泥旋窯」是新中國水泥工業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由於企業為中國的水泥工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中國水泥工業的搖籃」。
1993年,華新水泥廠實行了股份制改組,向社會發行了A股股票,1993年11月28日,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告創立,A股股票於1994年1月3日在上海證卷交易所上市。
1994年11月,公司又發行了8700萬股B股股票,並於1994年12月9日在上海證卷交易所上市。1999年1月公司實行7700萬股B股戰略性配售,由瑞士HOLCIM B. V(原Holderbank)公司認購,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雙方建立起了戰略夥伴關系。
1994年12月31日,公司新建的2000t/d水泥熟料生產線一次點火成功投產,由此公司實現了濕法工藝向先進的干法工藝的歷史性轉變;1999年2月15日,公司的4000t/d水泥熟料生產線建成,一次點火成功投產。公司年水泥生產能力達到了500萬噸。
進入「十五」以來,華新進入了飛速發展期,先後建成了華新宜昌3200t/d熟料生產線、華新紅旗年產80萬噸粉磨站、武鋼華新年產60萬噸粉磨站、華新南通年產80萬噸水泥粉磨站、華新仙桃20萬噸粉磨站、華新陽新6000t/d熟料生產線等工程並投入生產;華新恩施2000t/d熟料生產線、華新西1000t/d熟料生產線、華新武穴5000t/d*4熟料生產線、武鋼華新年產60萬噸粉磨站二期工程、華新南通年產80萬噸水泥粉磨站二期工程、華新岳陽80萬噸水泥粉磨站等工程正在建設之中。
2003年華新又成功的收購了蘇州金貓水泥有限公司51%的股權,控制近12億元的資產,成立了華新金貓水泥(蘇州)有限公司,使華新進入了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長江三角洲地區。
2012年華新水泥(武穴)有限公司地處「鄂東門戶」武穴市,是中國著名水泥企業集團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具規模的子公司之一。公司規劃建設三條國產化日產6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最終形成年產水泥1000萬噸的大型生產基地。 一期一條日產6000噸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於2005年4月26日點火投產,具備了年產優質熟料200萬噸,優質水泥250萬噸的能力。二期日產4800噸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也於2007年10月16日順利實現點火投產,該項目無論是建設工期、工程質量、投資控制、項目管理等方面均達到國內水泥行業領先水平。
『叄』 鋼鐵股票有哪些
有股票的鋼鐵公司:
1、000569 ST長鋼 、000629 攀鋼鋼釩 、000708 大冶特鋼 、000709 河鋼股份 、000717韶鋼松山、000761 本鋼板材 、000778新興鑄管、000825太鋼不銹、000890 法爾勝 、000898鞍鋼股份、000932 華菱管線 、000959首鋼股份;
2、600005武鋼股份、600010 包鋼股份 、600019 寶鋼股份 、600022 濟南鋼鐵 、600102 萊鋼股份 、600117西寧特鋼、600126 杭鋼股份 、600165 寧夏恆力 、600231 凌鋼股份 、600282 南鋼股份 、600307 酒鋼宏興 、600357 承德釩鈦等。
(3)鄂資b股的股票價格擴展閱讀
國海證券分析師譚倩表示,上周京津冀及其周邊地區開始正式限產,受限產邊際放鬆影響,不同品種鋼材價格出現回調。但今年限產是燒結、轉爐、高爐等全環節限產,去年只有高爐限產,實際供給增加有限。
目前鋼鐵板塊基建補短板、地產高周轉需求韌性強、製造業投資趨穩的總體需求邊際好轉的中期邏輯仍然成立。且微觀表現優異、經過前期調整,優質個股PE估值再次回到3-4倍區間,估值與業績匹配良好。
同時申萬宏源證券也提示,限產邊際影響減弱,預計鋼價將出現回調。採暖季限產被非限產區增產抵消,預計產量將明顯高於去年採暖季水平,四季度難以出現供給緊缺局面。基本面走弱後股價難有表現。
『肆』 中國股票發展史
中國股票市場發展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創階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滬、深證券交易所的相繼掛牌營業,股票集中交易市場正式宣布成立,中國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備了資源配置的功能。這一階段是中國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項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資本市場大多處於自我演進發展狀態,資本市場體系初步搭建,整個市場規模較小,並以分隔的區域性試點為主,股票市場的發行和交易缺乏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缺乏統一規范和集中監管。同時,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在思想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試驗階段。
此時股市能否長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問題的困擾,姓資還是姓社,成為影響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話題。1992年1、2月間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視察時指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1]此後,中國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股份製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並開始在資本市場發行上市。1993年,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打開了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空間。由此中國股市也於1996年5月迎來了大牛市行情。由於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機制和市場監控機制,高速發展的股市立即出現了許多問題,股市價格暴漲暴跌,投資者尚未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投機之風盛行,黑市行為大量滋生等。打壓整頓股市也因此成為接下來的宏觀調控的內容之一。從證券監管的角度來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與地方、中央各部門共同參與管理向集中統一管理的過渡階段。股市的監管機制開始形成,監管體系初具雛形,並規定了漲跌幅及交易量限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從憲法的層次上承認「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個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場的地位正式確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規范階段。
從1998年開始,中國開始正式啟用法律法規手段規范管理股票市場。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國集中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國務院確定中國證監會作為國務院直屬單位,成為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主管部門,同時其職能得到了加強。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現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續到2001年。然而,太過火爆的股市已經嚴重脫離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違規行為也不斷被暴露出來,銀廣夏、藍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發生就是當時股市混亂的縮影。同時股市的作用被定義為「國企解困」的一個重要途徑,大量國企進入股市尋找資金,其上市公司質量參差不齊。以1999年7月《證券法》的頒布實施為標志,中國股票市場步入了以「規范與發展」為主題的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中國股票市場的制度建設也逐步走向成熟。經過幾年的法制建設,中國證券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中國證券期貨市場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證券法》為核心,以行政法規為補充,以部門規章為主體的系統的證券期貨市場法律法規體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轉軌階段。
隨著中國股票市場制度建設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發展階段,隨著國內宏觀經濟矛盾的轉移,對股票市場功能的認識不斷深化——它不僅是籌資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漲還能帶來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增長,有助於改善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等。股票市場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與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考慮。中國股票市場被賦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層領導提出股票市場不僅要為國有經濟改革服務,而且要為國家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服務。但是,由於此階段股票市場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設不盡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國(主要是美國)的經驗,對中國股票市場的特殊性認識不夠,使得中國股票市場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高層次、綜合性功能的發揮仍不理想,社會各界對中國股票市場功能發揮的現狀有頗多不滿。新一屆的中國證監會開始著手完善監管體制。然而在股權分置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的前提下,國家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改革並沒有收到預期的結果。這一階段股票價值被嚴重低估,價格甚至一度低於面值,股市不僅沒有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連最基礎的籌資功能也無法實現。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閩發、「德隆系」等證券公司長期積累的問題和風險集中爆發,是中國股票市場運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應。2004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九條」),表明了政府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決心,以促使資本市場的運行更加符合市場化規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階段。
2005年5月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是中國股市重塑的一個過程。作為歷史遺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權分置在諸多方面制約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截至2007年底,滬、深兩市98%的應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進入股改程序,股權分置改革在兩年的時間里基本完成。自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中國股市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正在承擔分流銀行資金和加快直接融資步伐的功能。尤為重要的是,股權分置改革以後,資本市場的融資和資源配置功能得以實現,中國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特別是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國航等超級大盤股的順利發行,表明股權分置改革後的中國股票市場已經完全恢復了首發融資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使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了藍籌時代。此外,中國股票市場還進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改革發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經過這些改革,投資者信心得到恢復,資本市場出現轉折性變化,滬、深股指紛紛創出歷史新高。人民幣不斷升值這一重大貨幣、匯率政策,也是造就中國股市2005-2007年大牛市行情的基本背景之一。截至2007年底,中國滬、深兩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總市值達32.71萬億,相當於GDP 的132.6%,位列全球資本市場第三,新興市場第一。2007年的IPO融資4595.79億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億,成為全球最為活躍的市場之一。[2]由於股票市場的改革和創新,資本市場由此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全社會開始重新認識和審視資本市場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