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三隻股票
有資金運做 與基本面無關
㈡ 哪位知道黃光裕入獄到底怎麼回事
為什麼坐牢?
黃光裕當時的三個身份:國美電器有限公司法人,北京鵬潤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法人,北京中關村科技發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黃光裕老婆杜鵑當時的身份:北京中關村科技發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監事。
另一個涉案人許鍾民:北京中關村科技發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北京中關村科技發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A股上市公司。
2007年4月,中關村上市公司擬與鵬泰公司進行資產置換,黃光裕參與了該項重大資產置換的運作和決策。在該信息公告前,黃光裕決定並指令他人借用龍燕等人的身份證,開立個人股票賬戶並由其直接控制。
2007年4月27日至6月27日間,黃光裕累計購入中關村股票976萬余股,成交額共計人民幣9310萬余元,賬面收益348萬余元。
2007年7、8月,中關村上市公司擬收購鵬潤控股公司全部股權進行重組。在該信息公告前,黃光裕指使他人以曹楚娟等79人的身份證開立相關個人股票賬戶,並安排被告人杜鵑協助管理以上股票賬戶。
2007年8月13日至9月28日間,黃光裕指使杜薇等人使用上述賬戶累計購入中關村股票1.04億余股,成交額共計13.22億余元,賬面收益3.06億余元。
這個在證券行業,叫內幕交易、操縱股價,是嚴重違法的。
2008年11月19日黃光裕以操縱股價罪被調查。
2010年5月18日,北京市第二中級法院作出一審判決,以非法經營罪,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和單位行賄罪判處黃光裕有期徒刑14年,罰金6億元,沒收財產2億元。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8月30日對黃光裕非法經營罪、內幕交易罪和單位行賄罪案終審宣判,維持一審判決,黃光裕獲有期徒刑14年。
㈢ 黃光裕案件始末
2008年11月19日黃光裕以操縱股價罪被調查。
2010年5月18日,北京市第二中級法院作出一審判決,以非法經營罪,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和單位行賄罪判處黃光裕有期徒刑14年,罰金6億元,沒收財產2億元。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8月30日對黃光裕非法經營罪、內幕交易罪和單位行賄罪案終審宣判,維持一審判決,黃光裕獲有期徒刑14年。
2012年11月22日,黃光裕內幕交易案引發的民事賠償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第三次開庭未宣判,舉證責任分配存爭議。
2012年12月20日法院判決,原告方敗訴,黃光裕無需賠償。
㈣ 黃光裕入獄的原因是什麼
入獄原因有三:非法經營罪、內幕交易罪、內幕交易罪。
2010年5月18日,一審判決:黃光裕犯非法經營罪判處有期徒刑八年,並處沒收個人部分財產人民幣2億元;犯內幕交易罪判處有期徒刑九年,並處罰金人民幣6億元;犯單位行賄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6年5月31日發布刑事裁定書,罪犯黃光裕減去有期徒刑11個月。減刑後,其應執行刑期至2021年2月26日。
(4)黃光裕當年買的那一隻股票擴展閱讀
國美失去在新業務新領域的增長增動
從2008年11月國美創始人黃光裕突然被拘。2010年8月終審判決有期徒刑14年,罰金6億元,沒收財產2億元。在已經過去的8年多時間里,因為黃光裕的意外入獄,而導致整個國美管理團隊和經營團隊的狼性文化,被極大削弱。
按照杜鵑在國美2016年度戰略大會上的講話,國美除了在實體零售和互聯網板塊之外,還布局智能製造、智能手機、金融投資、地產四大板塊,這些板塊都是新時代國美的「聯合艦隊」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不過,查閱國美電器在過去七年來的公司年報,可以清楚地看到,影音、空調、冰洗、通訊、電腦、數碼這些傳統的家電3C業務,仍然是國美電器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業。在近年來,涉及服裝、圖書、生鮮、百貨、商超等多個增長勢頭看漲的消費品領域,國美基本沒有建立深度布局。
與蘇寧相同的是,最近幾年以來,國美和蘇寧這兩家家電連鎖渠道的發展,仍然依賴的是家電零售業務。但與蘇寧不同的是,在近年來市場經營領域雙線擴張,以及經營品類的多元化布局上,蘇寧正在瞄準一家互聯網綜合零售商的目標快速前進,而國美還止步於家電零售,以及線下經營。
隨著當前整個家電零售產業的多元分化,從線下到線上,以及家電零售產業的發展放緩,市場增長陷入一定的停滯期。
㈤ 從白銀首富到資本囚徒,黃光裕究竟經歷了什麼
黃光裕作為曾經的傳奇人物,成為了當時很多創業年輕人的榜樣,他的發展一直都順風順水,但沒想到的是在他發展最好的時候,卻犯下了不可彌補的錯誤。
進了監獄之後黃光裕也沒有鬆懈,他一直都在掌管了國美的方向,國美的人也一直都在其他早日出來,重新掌管大局。
㈥ 黃光裕出來前一個月和當天會不會股票漲停
有很大的概率會漲,不過也說不定,利好出盡是利空,下跌也是有可能的。國美系有三家上市公司,A股的國美通訊、中關村,港股的國美零售。實際上這三家公司受黃光裕出獄傳聞影響,已經漲了一波。
㈦ 當年黃光裕是怎樣操縱股市的,具體手段是怎樣的
他最有名的就是操縱「ST金泰」在金泰連年虧損股價低廉是從二級市場大量吃進股票。再後來就是從一級市場對金泰收購部分股權行成重大利好,當利好推動股價上漲十多倍時再拋掉二級市場的股票。
㈧ 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股票上市後為什麼沒人要
1872年發行的「輪船招商公局」股票
上圖就是「中國第一股」的票樣,只看上面的文字代表的意味,足有亮瞎時下股民雙眼的效果。
大清朝廷「札飭商辦」,用今天的話講是「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造試點」;直隸總督李鴻章出手「奏准設局」,則「李鴻章概念股」,比「黃光裕概念」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輪船運漕」,每年幾十萬兩白銀旱澇保收,絕對的「高科技政府項目」,比起掛風帆的沙船運漕,妥妥的產業升級。
「產業升級加混改」題材集於一身,又是國內獨家「特許經營」輪船(當時的高科技)運輸企業,剛一出生就捧上了金飯碗,更何況1000兩一股的股票,先交500兩就能拿走,無論盈虧,股東每年都有1分的官利,也就是年固定股息10%。
這樣的個股,上市之後,是不是得連續10個漲停板才靠譜?
不幸的是,輪船招商局初創之時,招股極其困難,按照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的說法是「招股年余,無人過問。」
在此之前,李鴻章對於自己這套「官商合辦」的手段頗為自得,於1872年12月23日《試辦輪船招商局折》中述及:
「迭據稟稱:會集素習商業殷富正派之道員胡光墉、李振玉等公同籌商,意見相同,各幫商人紛紛入股,現已購集堅捷輪船三隻。」
可見李鴻章對於胡雪岩(胡光墉)主動當「肥羊」給予了厚望,起碼做個千金馬骨,引領商人入股也是正辦。不想事到臨頭胡雪岩以「畏洋商嫉忌,不肯入局」,搞得李鴻章只好從天津練餉錢中撥出20萬串(編者註:還記得盛宣懷的煤礦本錢吧?),不足部分,讓總辦朱其昂(註:沙船商人)自掏腰包墊付,經營更是舉步維艱。
原因何在?
以胡雪岩為首的買辦、錢商,按照今天的說法是「銀行家」,深知胳膊擰不過大腿,李中堂要和你合作「高新技術產業」,說好聽是生意,說不好聽了就是命令,真進了董事會,反倒要跪著聽招呼,何苦來哉?
至於說暴利誘惑就更是談不上了,10%的年收益率,在李中堂看起來是不少了,畢竟當時廣大農村的土地利潤率只有4%左右,但在胡雪岩、李振玉、南潯四象八牛之類的大商人眼裡,根本就不夠看。
當時僅僅內地貿易的利潤率即可達20%,國際貿易的利潤率更多達40%,沿海商人平均利潤率也能到30%左右。(郝延平[美]:《中國近代商業革命》)
在正常貿易之外,還有白銀銅錢兌換的投機、銀兩與銀元的投機、票據的投機等等伴生的機遇,胡雪岩、李振玉都是錢商出身,可謂此道的行家裡手,操盤利潤還要翻番。
因此,不僅胡雪岩等人不玩,江浙買辦圈子也少人問津「輪船招商公局」這個「大型壟斷國企」,原因很簡單,沒人願意自掏腰包給李鴻章製造一個「愛國大玩具」,同樣的「玩具」,在前幾章里就提到過,盛宣懷的湖北煤礦、鐵礦,終究只是個騙財政撥款的故事罷了。
李鴻章是一個合格的官僚,此路不通換條路,「官商合辦」不可取,「官督商辦」行不行?江浙商人不熱心,廣東買辦行不行?
1873年5月,掛牌開張半年的「輪船招商公局」又換了牌子,改名「輪船招商總局」,企業改為「商辦」,規定商股自負盈虧,官方只起監督之責,前期付出了巨大成本卻辦不成事兒的總辦朱其昂退居會辦,李中堂嫻熟地完成了一次「卸磨殺驢」。
接任總辦的是廣東香山商人唐廷樞,他的身後跟著兩位名人——香山人鄭觀應、香山人徐潤,香山買辦小圈子基本掌握了輪船招商總局,此後十餘年間,局面完全翻轉。
1875年,在英國太古、怡和輪船公司,美國旗昌輪船公司等外商聯手壓運價的惡劣形勢下,輪船招商局盈利15萬余兩;1876年,盈利34萬余兩;1877年,輪船招商局斥資200多萬兩白銀買下旗昌輪船公司,仍盈利45萬余兩;1879年,運價回歸正常,盈利翻倍,直超76萬兩。
公司治理水平飛躍,盈利能力節節攀升,1874年輪船招商局又開始發放10%的高額股息,利好消息不斷,股價卻仍然不溫不火。1876年,已經改小面額到100兩1股的招商局股價仍在40-50兩徘徊。
奇怪嗎?根本不需要喊冤,因為當時外資企業的股票也沒幾個人看得上,簡言之,市場沒培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