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買房子值不值(經濟學問題)
預期收益現值在摺合的時候考慮通貨膨脹,如果收益大於現在購房成本可以考慮買房
⑵ 買房子還是買股票的圖書目錄
專家推薦如果你想知道經濟學家怎樣思考
引言
第一部分生活的真諦
第一章激勵的力量:害人的安全帶?
第二章理性的迷局:滾石樂團演唱會的入場券為何搶手?
第三章事實還是推論:如何付賬,看哪一部電影,你決定了嗎?
第四章無差異原則:誰在乎空氣干不幹凈?
第五章生活中的電腦游戲:學學都有些什麼吧!
第二部分好東西與壞東西
第六章辨別是非:民主的陷阱
第七章稅收是個壞東西:效率的邏輯
第八章價格是個好東西:斯密vs.達爾文
第九章法庭上的經濟學:葯品和糖果,火車和火花
第三部分如何讀新聞
第十章毒品戰該支持誰:《大西洋月刊》錯在哪?
第十一章赤字的迷思
第十二章聲音與憤怒:言論版的欺騙話語
第十三章統計數據如何「撒謊」:失業對你有好處嗎?
第十四章政策的缺陷:我們是不是需要更多的文盲?
第十五章一點小小的建議:兩黨合作的終結
第四部分市場如何運轉
第十六章為什麼電影院的爆米花要更貴一些?為什麼顯而易見的答案是錯誤的?
第十七章求愛還是圖謀:雙方達成的游戲規則
第十八章被詛咒的贏家和郁悶的輸家:為什麼生活充滿了失望?
第十九章對利率的看法:搖椅上的預測
第二十章隨機漫步與股票價格:股票投資的第一步
第二十一章愛荷華州的「汽車作物」
第五部分科學的陷阱
第二十二章 愛因斯坦可信嗎:科學方法的經濟學
第二十三章改良版的新式足球:經濟學家是如何犯錯誤的?
第六部分信仰的陷阱
第二十四章我為什麼不是一位環保主義者:經濟學vs.生態「宗教」
⑶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看 假如你有十五萬 你是買車還是買房請說明理由 詳細點
分析這個問題之前,要先確定兩個前提條件。即購買意願和購買能力。
購買意願即購買需求,對房子存在購買需求的年輕人主要有幾類:
1、開始參加工作,有穩定收入,自己攢了首付或家人提供首付
2、即將結婚,買婚房
3、小中產,買房做固定資產投資
購買力也好理解,有首付、有固定的收入供房(全款的土豪請忽略)
湊齊了以上兩個條件的年輕人應該買房,下面從幾個方面分析。
1、居民將來能承受更高的物價
宏觀上說,中國人均GDP2015年是8016美元,1991年東京房價崩盤時日本人均GDP是28540.8美元,中國居民的收入增長空間仍然非常大,購買力亦然。也就是說,隨著收入的增加,房價還存在水漲船高的空間。此外,最近幾年來,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大,通過稅制改革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是遲早的事情(這只是一個方面)。
2、貨幣超發,財富無形縮水,買房可以轉移貶值
2015年中國通脹率是3%,眾所周知官方統計的通脹率會低過實際通脹率,甚至有據機構分析,2015年中國實際通脹率在約7%之間,存款利率、貸款利率的不斷降低,在加快貨幣貶值的速度。
從上表不難看出,當你把一筆存款放在銀行賬戶時,你的利息為0.35%或1.5%,但可能同時卻承受了7%的購買力縮水。你的錢躺在賬戶里會變得越來越不值錢。
再來看下上面的表格,商業貸款利率是4.35%-4.90%,公積金貸款是2.75%-3.25%。打個比方,如果你選擇公積金貸款買一套100平、2萬/平的房子,首付了60萬,剩下的140萬分5年供房(60個月,每月供20333),5年下來利息是38500。通過本金+負債,銀行幫你把購買力從60萬放大到了200萬。
如果你不買房,這購買力5年後如何?答案是最多下降35%,也就是說5年後你這200萬的購買力只剩下130萬了。
通過銀行貸款買房的好處在於,你的本金部分由於轉化成了固定資產,具有了升值空間。而你借來的140萬,利息與通脹差在官方的0.25%與機構預測的4.25%之間。也就是說銀行實際上幫你承受了0.25%-4.25%的損失。
3、房子仍然具有升值空間
除了上面提到的銀行替你承擔0.25%-4.25%的購買力損失之外,房子升值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利處,5年之後200萬的房子可能會升值到300萬,而這100萬的增值銀行和債主是不會跟你分的,頂多會在2手房交易時交一點增值稅。
為什麼我敢這么確認房價還會漲?除了前面提到的購買力提升,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中國居民理財方式的匱乏,百姓手裡有錢,卻不知道能拿來干什麼。時下最流行的理財方式主要有:炒房、炒股、P2P理財。股市經歷3波股災股民心有餘悸,P2P理財已經開始崩盤,3起數百億的金融傳銷大案已經宣告P2P理財走向毀滅,而炒房在2015年-2016年一季度之間再度爆發。
另外你還可以節省掉每月2000左右的租房成本,甚至你還可以出租掉其中的兩個房間,以此轉移購房成本到租客頭上。
4、除了向銀行貸款外,還有哪些渠道可以搞到資金?
答案是借錢,借錢的本質就是把貶值成本轉移到債主身上。能借到越多的錢來買房對你來說就越有好處。富人為什麼往往負債率高?因為他們善於用銀行的錢、用別人的錢來降低自己的成本。
親戚的錢躺在銀行賬戶里也是不斷的貶值的,還不如支援你來買房。你向他借5萬,兩年後也是還5萬,雖然購買力貶值成本依然由他承擔,但你提前使用了這5萬的購買力,不至於2年後只剩下4萬4的購買力。如果他拿這些錢去做P2P理財,那面臨的可能是血本無歸的風險,因為P2P金融傳銷是專向中老年人下手的。炒股就更不用說了,賠掉養老金的不計其數。
也許有人會問,買房並不是唯一的財富保值、升值渠道,同樣的錢可以去做其他理財。我相信有人是有這樣的能力的,但大部分人做不到,因為你的理財收益要跑贏利率、通貨膨脹率、房租等等之和,而且越高收益的理財方式風險越高,弄不好會血本無歸。
車子是純消耗品,投資價值明顯低於房產。
來源:簡書
⑷ 《買房子還是買股票:你不可不知的經濟學常識》讀後感(不用太好,只需有一個思路)(復制來的也歡迎)
通過這本書,Landsburg唯一希望傳達的是:經濟學家如何思考,這種思考與其他人有何不同,特別是邊際、均衡和無差別原理等視角。這是該書的核心價值所在,也是我推薦它的唯一理由,至於他對書中每個問題作出的分析和給出的解答是否正確,倒在其次(我只同意其中60%左右)。
確實,獲得經濟學家的觀察角度和思考方式很不容易,對某些人或許永無可能(這與智力沒有關系),以我個人的經驗,每次與人討論社會和制度話題時,主要的障礙就是如何將對方引導到經濟學角度上來,一旦做到這一點,常常會發現對方比我說的還要好,或者因為他比我掌握更多事實,或者他的邏輯能力比我更好,或者他更擅長運用語言,然而,這樣的機會很少;我把推薦這本書作為此類努力的一種替代,呵呵。
如果你不打算系統學習經濟學,但又對經濟學家們喋喋不休的那些話題感興趣,那就讀讀這本書吧,它至少可以讓你較容易識別那些充斥輿論的胡言亂語和陳詞濫調。
⑸ 為什麼人們購買債券和股票從個人來講是投資,但在經濟學上不稱為投資
個人認為樓主想要明白這個道理必須分清投資與投機的區別。
市場上通常把買入後持有較長時間的行為,稱為投資,而把短線客稱為投機者。投資家和投機者的區別在於:投資家看好有潛質的股票,作為長線投資,既可以趁高拋出,又可以享受每年的分紅,股息雖不會高但穩定持久,而投機者熱衷短線,借暴漲暴跌之勢,通過炒作謀求暴利,少數人一夜暴富,許多人一朝破產。
所以一般樓主講的人們應該是以個人行為為主,他們在整個過程中並沒有太多的嚴謹的分析與考量,整個過程一般也比較短所以一般不把這種行為認為為投資,而認為是投機
⑹ 為什麼人們購買債券和股票從個人來說算投資,但在經濟學上不能算做投資
因為股票是用戶用貨幣買相關企業的股權,也就是一種收益權,可以直接作用於市場,債券是用戶向政府購買的一種定期可見固定收益的證明,政府將所得款項用於大型公建和大型跨地區跨行業的項目。
對個人風險而言股票風險大於債券,尤其是經濟危機中,因為政府用誠信給債權做擔保,一般都比較穩定。股票則不同,一旦行業情況惡化,可能股票價格就會急轉直下,甚至企業會破產清算,收益最終為零。
(6)買房子還是買股票經濟學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投資時間觀念、版塊和市盈率都遠遠不夠,用戶應該有足夠的了解來選擇股票,只有前景良好的企業才能給用戶帶來穩定、長期的收益。
在牛市中,閉著眼睛買進的股票往往會上漲,但不要忘記,回報越大,風險也越大。大家都知道,當牛市達到頂峰時,就是股市崩盤即將到來的時候。一定要睜大你的眼睛,應該停下來的時候停下來。不要讓貪婪占據你的頭腦。
⑺ 200分,請問現在用手裡的錢買房子,股票還是存錢好
您能提出這么多的問題已經很高瞻了!在經濟動盪時期沒有任何辦法讓你的資產穩定保值。不過這一時期也有它的優勢,其實不止是你一個人在現在不知道該怎麼投資,全世界都一樣,「羊群效應」在這時體現的最為直接。
要想不被市場淘汰您就應該把握住這些潛在的規律適時而進,介於你對股市的認知有限,你可以分開進行投資:大多部分資金存入銀行,等待房價適宜的時候購買(記住,房價明年下跌是必然的,但不可能回到05年以前,這是中國貨幣通脹造成的);另一部分可以進行股市短線投資,可以利用羊群效應(在最近幾個月體現的尤為明顯),股票還是要自己選,不要買那些公司有問題的股票,再根據當天的新聞選擇合適行業,都想好了以後就等時機進場了(必須是開市前做好准備)。進場條件:看全球股市,必須是昨天全球各大股指普跌的情況下,早上英、法、德、納斯達克、道瓊斯全面上漲,你就可以設好買入點了。同樣,第二天開市之前,早上英、法、德、納斯達克、道瓊斯全面下跌應立即設好賣出點。在近期這段時間此方法准確率在80%以上,建議謹慎操作!
為什麼說明年房價下跌是必然的,以下幾點原因
1:受國際經濟形式和人民幣近期貶值影響,2萬億外匯儲備中的大部分熱錢陸續撤離中國資本市場,包括進入房地產的外資。
2:國內炒房者急於出手解套減少損失。炒房者房屋佔有率約15%
3:已進出口企業最為密集的勞動力已經減少,包括農村閑散勞動力在內可能已接近20%的實際失業率,影響了年輕人購房意願。
4:地產商無法堅持到最後,舉個例子:07年建一棟樓成本為1個億,08年底,各種建材價格縮水一半,而房價沒有下降這么大因為建造成本的原因,而一個新成立的地產商現在建同樣的一棟樓只需要0.5個億,因為它不用擔心按現價賣會影響到自己,到那時保持價格不動的老開發商只能按現價銷售了(有些人認為開發商不會賠錢賣房,我不贊同),不賣就意味著倒閉。
5:國家新建的限價房、經濟適用房在明後年會推向市場,在這種本來需求就下降的環境中,會給地產商造成更大的沖擊。
6:工薪階層對薪酬的預期會減弱,也就意味著貸款的意願下降(美國、日本等國家在幾乎零利率的情況下「房屋貸款指數」仍然呈下降趨勢),對未來的支出會明顯減少。
以上為「青雲遮日」的個人見解,如有異議請指教!
⑻ 宏觀經濟學里的投資和個人購買股票或債券有什麼區別
美股研究社指出:宏觀經濟學中的投資是指資本支出,購買資產用於生產,例如土地、廠房、設備等這些都是屬於資產,還有商標、專利這些無形資產。而普通人說的投資,可能只是購買股票、債券等以取得財產性收入。
一般認為,宏觀經濟學上的投資能形成實際支出,創造需求和財富;而我們普通人的投資,在經濟學家眼中只是各種資產之間的轉換(例如現金、存款換成股票),不創造財富,即不計入GDP,只有在這個過程中,中介或經紀收取的服務費才計入GDP。
⑼ 購買股票在經濟學中算不算投資
投資股票 在宏觀經濟學中不屬於投資,屬於儲蓄
投資是需要新的產出,而股票只是分紅憑證,並沒有真的投入生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