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價格知識 » 馬克思的股票價格公式
擴展閱讀
雲南錯業股票代碼 2025-08-29 22:49:17
2019股票最牛交易記錄 2025-08-29 21:51:49
天味火鍋底料股票代碼 2025-08-29 21:26:03

馬克思的股票價格公式

發布時間: 2021-09-12 23:02:05

❶ 股票定價理論發展歷史簡述:早期股票投資理論

傳統股票定價理論實際上主要指穩固基礎理論,其基本思想是,股票具有其內在價值,它是股票價格的穩固基點。股票價格以股票的內在價值為基礎,並決定於內在價值,當股票市價高於(或低於)其內在價值時,就出現賣出(或買進)機會,股票價格總是圍繞其內在價值而上下波動的。因而穩固基礎理論也稱為內在價值理論。
穩固基礎理論的鼻祖當推馬克思。馬克思把股票價格的決定因素歸納為預期收益和市場利息率。
希爾法登在其《金融資本論》一書中繼承馬克思的觀點,對更加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下的金融經濟現象作了理論分析,指出股票的虛擬資本價值可用預期每股股息收入除以市場利率得出。格雷厄姆和多德在其合著的《證券分析》一書中,對穩固基礎理論進行了全面闡述。他們認為,股票的內在價值決定於公司未來盈利能力,股票價格會由於各種非理性因素的影響而偏離其內在價值。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股票價格會回歸到其內在價值上,所以證券分析家要做的工作就是仔細地研究有關發行人的財務數據及其他資料,努力去發現該股票的內在價值,並以此作為判斷股票定價的合理性及其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指標。

❷ 馬克思價格價值理論

又稱市場生產價格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原理:

所費資本轉化為成本價格的原理 資本主義生產的每一個商品價值都包括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剩餘價值,用公式表示即W=c+v+m。然而,對資本家來說,在生產中耗費的資本價值僅包括其預付資本耗費的c+v兩部分,m是其無償佔有的部分,並不需要他耗費什麼東西。因此,c+v就構成商品的成本價格K。但成本價格並非生產商品的實際耗費。「商品使資本家耗費的東西和商品的生產本身所耗費的東西,無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0頁)。前者是用資本的耗費計量的,由c+v兩部分構成;後者是用勞動的耗費計量的,它形成的價值包括c+v+m三部分。所以,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費用小於商品生產的實際費用。這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工人自己在進入生產過程之後,就成為執行職能的並屬於資本家的生產資本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就是說,資本家是實際的商品生產者,所以,對資本家來說,商品的成本價格必然表現為商品本身的實際費用」(同前,第25卷,第30頁)。當所耗資本轉化為成本價格以後,商品價值公式也就發生了變化,由W=c+v+m轉化為W=k+m。這種轉化抹殺了c和v在剩餘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從而掩蓋了商品價值的創造和資本價值增殖之間的內在關系。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的原理 隨著所費資本轉化為成本價格,剩餘價值也就轉化為利潤P。由於成本價格表現為預付資本的耗費,所以,剩餘價值m就不再表現為預付的可變資本v的增加額,而是表現為成本價格的增加額。而且,剩餘價值「不僅對用商品的成本價格來補償的所耗費的資本來說是一個價值增加額,而且對生產中所使用的全部資本來說也是一個價值增加額」(同前,第25卷,第42頁)。「剩餘價值,作為全部預付資本的這樣一種觀念上的產物,取得了利潤這個轉化形式」(同前,第25卷,第44頁)。隨著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商品的價值形式也進一步轉化,由W=k+m轉化為W=k+p,即商品價值=成本價格+利潤。

各部門利潤平均化的原理 在各部門剩餘價值率平均化的條件下,由於各部門資本的有機構成不同,資本周轉條件不同,因而各部門會有極不相同的利潤率。然而,資本家投資的唯一目的是得到利潤。對於資本家來說,只要是等量資本,不管投在哪個部門,不管這些部門資本有機構成和資金周轉條件有什麼樣的差別,等量資本就應當得到等量利潤。如果某一個部門的利潤率很高,資本就會從利潤低的部門抽出,流入利潤高的部門。於是,這個部門生產能力擴大,當產量超過社會需要以後,市場價格就要下降,從而使利潤率降低,於是又有資本從這個部門抽走,投向利潤高的部門。這種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的流出流入,最終導致各個部門利潤率相等,各部門極不相同的特殊利潤率轉化為平均利潤率。

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的原理 隨著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生產價格=成本價格+平均利潤。對各部門來說,生產價格包含的成本價格因部門而異,具有特殊性,而利潤由平均利潤率確定,具有一般性。而構成價值的成本價格和剩餘價值都是特殊的,這是生產價格與價值的區別。但是,生產價格並不是對價值的否定,價值是生產價格的前提和基礎,生產價格是價值的轉化形式,它仍然由價值決定:生產價格的變動,最終受價值變動的制約;生產價格產生以後,各部門的成本價格總和等於生產要素價值總和,利潤總和等於剩餘價值總和,生產價格總額等於價值總額。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改變了價值規律作用的形式,商品的市場價格不再圍繞價值波動,而是圍繞生產價格波動。商品價值規律也主要表現為生產價格規律。

農、礦產品不參與利潤平均化的原理 農業和采礦業直接以自然資源為勞動對象。資源的有限性和壟斷性決定了農、礦產業不參與利潤平均化過程,而是保留一個超過平均利潤的超額利潤。這個超額利潤形成了地租,平均利潤歸資本經營者佔有,地租為土地所有者佔有。所以農、礦產品價格並不以生產價格為基礎,而是以劣等條件生產的農、礦產品的價值為基礎。劣等條件的個別價值與劣等條件的個別生產價格的差額,轉化為絕對地租。個別生產價格與劣等條件的生產價格的差額轉化為級差地租。

資本主義地租的原理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農業中存在著大土地所有者、農業資本家和農業工人二個階級之間的關系。土地所有者一般把土地出租給農業資本家,後者再僱傭農業工人進行耕作,並按照租地契約規定,將剝削農業雇傭工人得來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即表現為超額利潤的部分,作為地租交給土地所有者。這種地租體現著資本主義農業中三個階級之間的關系。資本主義地租有級差地租、絕對地租和壟斷地租(見地租)。

❸ 政治經濟學公式

政治經濟學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稱為考研政治中的「數學」,考研大綱中明確要求掌握的公式主要為以下三個:

1、資本有機構成=不變資本/可變資本 (c:v)

2、剩餘價值率=剩餘價值/可變資本 (m』= m/v)

3、商品價值=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剩餘價值 (w=c+v+m)

(3)馬克思的股票價格公式擴展閱讀

政治經濟學是一個傳統學科,經濟學從中繁衍出來,政治學也與其息息相關。但是,政治經濟學在中國並沒有被全面認識。

在西方(特別是美國),雖然政治經濟學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但能夠比較穩定地在政治學里發展,因此它的發展趨勢也與政治學的發展趨勢有直接的關系。

政治經濟學研究有以下特點:

1、研究視角的多樣性

從以個體為中心的理論視角到以國家為中心的理論視角,可以說是花樣繁多。比如,以國家為中心的理論視角在國內層面有國家主義。國家主義研究的脈絡主要是建立在國家的概念以及國家自主性、國家能力這一系列概念之上,通過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來探討政府對經濟的影響。

2、研究層次的多樣性

從個體到國家、再到國際多種研究層次。比如國家自主性這個概念的得來直接涉及到個體、國家、國際三個層次。因為國家自主性在政治經濟學當中經常關繫到這個國家有沒有能力去指導經濟的發展。

如果國家缺少自主性的話,它對國家經濟的干預經常是破壞性的,而國家自主性強的話,它就可能為國家去設定並貫徹一個全面發展計劃。

3、研究方法的多樣性

1988年出版的《統治與財政收入》(Margaret Levi, Of ruleand revenu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就是從理性選擇的視角來做政治經濟分析的。

4、關注政策背後的政經互動

政治經濟學研究一般是政策的研究,但政治經濟學家從來不相信政策是由幾個專家、學者研究然後向政府提建議所形成的。政治經濟學家認為政策尤其是經濟政策肯定要涉及到不同利益集團的爭奪,無論這些利益集團是在政府內還是在政府外。

股份比例公式

持股比例=出資額/注冊資本金。只出技術而不出資金,需經過技術評估確定價值,然後根據評估值跟其他股東投入的現金計算相互的比例來確定股份。股份是股份有限公司資本的構成成分,代表了股份有限公司股東的權利與義務,股份可以通過股票價格的形式表現其價值。規定: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向公司申報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及其變動情況,在任職期間每年轉讓的股份不得超過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總數的25%;所持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股東大會決議實行股份多數表決原則,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代表股份多數的股東出席;二是要有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多數通過。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法律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法典:應用版》

❺ 政治,馬經 關於股票價格還有利潤率的~

第一題。股票價格=股息/利息) 所以我覺得答案錯了。不該選A。應該是反比。
第二題。你簡單想想,產品周轉速度再快,跟利潤率也沒關系啊,利潤率如果是負數豈不是越轉越賠錢?利潤率=(銷售額-運營成本)/銷售額 和 存貨周轉率= 運營成本/存貨成本 沒有必然聯系。就算是存貨成本不變,那也是反的關系。
存貨周轉快-〉運營成本變大-〉利潤變小-〉利潤率變小
沒學過馬經。

❻ 馬克思經濟的資本循環公式的詳細解釋。

G代表貨幣,W代表商品,A代表勞動力,Pm代表生產資料,P代表生產過程,W′代表包含了剩餘價值的商品,G′代表實現了價值增殖的貨幣資本;實線"—"代表流通過程,虛線"…"代表流通過程的中斷和生產過程的進行。
從形式上看,資本總公式與價值規律存在著矛盾:按照等價交換原則,商品交換過程只能使價值形式在商品與貨幣之間轉換,而不能引起價值量的變化。但是,資本總公式在流通過程中發生了價值量的增殖。這就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
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解決資本總公式的矛盾,關鍵是要說明剩餘價值是在什麼條件下從哪裡產生的。對資本總公式的分析說明,在流通領域無論是等價交換還是不等價交換,都不能發生價值增殖;離開流通領域,也不能產生剩餘價值。所以,從貨幣到資本的轉化,既不能發生在流通領域,也不能離開流通領域,這就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
資本總公式矛盾的解決:價值增殖不能發生在G—W階段的貨幣上,也不能發生在W—G′階段上,只能發生在G—W階段的商品上。貨幣所有者購買到的這種特殊商品,通過對它的適用能創價值,而且創造出比這個商品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種特殊商品就是勞動力。因此,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並使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得到解決。
而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另一個條件,就是使商品交換和商品生產結合起來.只有將商品的交換和生產結合起來,勞動力才可能成為商品,勞動力才能創造新的價值(也就是,資本總公式所提到的增殖問題)

❼ 馬克思貨幣需求公式是什麼

執行流通手段的貨幣必要量= 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數量

公式:M=PQ*V

❽ 計算該股票的價值是多少

股票不可能有什麼准確的公式!
他是一個血淋淋的戰場,瞬息萬變!
如果你想炒股,那這樣算,根本就是錯誤!
如果你不炒股,只是想知道怎麼算,那我還真沒算過,因為我不知道算!
我只知道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出!

❾ 馬克思各個資本循環公式

公式:G — W — G′,即資本家先用貨幣購買商品,再出賣商品換回更多的貨幣,收回的貨幣G′大於最初預付的貨幣G。這里G′=G+ 腉 。腉是運動過程中的價值增殖額,稱為剩餘價值(m)。

這個公式來自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二卷第一章。130多年前,馬克思曾探討過用什麼方式概括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問題,認為:「貨幣資本的循環,是產業資本循環最典型的表現形式;產業資本的目的和動機——價值增值、賺錢和積累——表現得最為醒目」,最後用這個公式概括了企業貨幣資本運動的過程。

1867年馬克思出版資本論第一版時,用的是德語,上面公式中的G是金的單詞Gold的第一個字母,代表貨幣;W是商品的單詞Ware的第一個字母,代表商品,企業購買的商品是各種生產要素或生產用品,其中最主要的是勞動力和生產資料;G』表示W』賣出以後變成了貨幣,右上角的一小撇是貨幣化了的剩餘價值,也就是包含在產品中的剩餘價值變成了貨幣。字母間的連線「—」表示流通及買賣。

資本總公式表明,貨幣在運動中發生了價值增值。從形式上看,資本總公式存在矛盾。按照價值規律,商品交換應按其價值實行等價交換,因而在流通過程中,無論是G — W,還是W — G′,商品價值都不能變化,不能發生價值增殖。但資本總公式表現出來的卻是,經過流通過程,資本價值量卻發生了變化,實現了價值增殖。這就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資本總公式的這一矛盾,實際上也就是剩餘價值生產的秘密。

(9)馬克思的股票價格公式擴展閱讀:

1、流通目的:資本流通公式G—W—G中,貨幣所有者購買商品是為了將商品重新換回貨幣,交換的目的是為了再次獲得貨幣,即交換價值本身。

2、流通內容:資本流通公式G—W—G的兩端都是貨幣,貨幣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一般等價物,都是社會財富的代表。而貨幣所有者拿出貨幣購買商品的目的不是為了換取同等數量的貨幣,而是為了通過交換過程獲取更多的貨幣,在於價值的增值。即資本總公式准確形式為G—W—G′(G'=G+m), 馬克思將m稱作剩餘價值。

3、流通次數:貨幣購買商品重新賣出去換回貨幣的過程不是一次簡單的過程,而是不斷循環的過程。如果循環結束,貨幣就失去了增值的能力,不能再轉換為資本。資本只有在不斷的運動中才能創造更多的貨幣。所以這個公式的流通(運動)是無限次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