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融泡沫事件
荷蘭「鬱金香泡沫」的來龍去脈
雖然荷蘭的鬱金香聞名於世,但是鬱金香的原產地並不是荷蘭,而是地中海東岸的土耳其。引入荷蘭後,人們很快就被鬱金香攝人魂魄的美所折服。
那時候是16世紀,荷蘭人有著「海上馬車夫」的稱號,在運輸行業誕生了很多土豪,互相炫耀攀比的不良風氣頗為盛行。不過那時候物資畢竟匱乏,可以拿出來炫耀的東西實在不多,被炫耀最多的是豪宅和五彩繽紛的花園。那年頭也不像現在發個朋友圈就能實現遠程炫耀,房子主人必須巧立名目把人請到家裡來,以聚會的名義實現炫耀的目的。而美麗昂貴的鬱金香,就成了土豪們的「炫富神器」。
如此一來,業內人士都知道這種花很受有錢人的追捧,而且總是供不應求,從它出現那天起價格就一直在穩步上漲。幾年時間下來,一株普通鬱金香的售價竟能抵得上一個普通荷蘭人一個月的工資!
倒騰鬱金香的球莖逐漸變成了一門火爆的生意,只要想辦法買到一些,那它一定能賣出去,而且一定會賺錢。很快那些專門賺差價的中間商們出現了,他們從農民那裡購買鬱金香的球莖,然後加價賣給虛榮的有錢人。
那時候每個荷蘭人都有一個所謂的「同學」或者「同事」,他們的相似之處就是「通過倒騰鬱金香發了橫財」。在虛虛實實的傳聞影響下,荷蘭進入了全民炒花的模式,人們紛紛拿出自己和家人的存款,想方設法購買鬱金香球莖,然後等待合適的機會賣掉。紅火的市場和巨大的利潤甚至吸引了歐洲其他國家的生意人,他們提著現金流著汗擠進了荷蘭的花卉市場。
龐大的需求刺激著龐大的種植,可是植物終歸有生長周期,嚴重滯後於旺盛的市場需求,結果是買家太多花不夠賣。在龐大的需求面前,下一年的鬱金香開始被提前預定——只要和花農們簽下一紙合同,那麼這批鬱金香就是自己的了。看著合同的價值每天都在增加,躺著就能賺錢,合同的持有者夢里都能笑醒。
地里種的鬱金香就那麼多,現貨已經賣完,來年的貨也以合同的方式被賣光,誰能挽救那些嗷嗷待哺的買家呢?貪婪的目光齊刷刷地盯上了已經簽訂的合同,原來低價簽訂的合同現在可以加價出手變現,於是鬱金香交易市場變成了合同的交易市場,現貨交易市場華麗麗轉身變成了期貨交易市場。
一份合同從簽署的第1天開始,就開啟了它被賣來賣去不斷轉手的命運。沒多久花卉市場上出現了一些專門買賣合同的人,這些人對鬱金香毫無興趣,甚至連鬱金香長什麼樣都不一定見過,但是這不妨礙他們通過買賣合同來發財,這些人是職業的期貨炒家。
市場最瘋狂的時候是1636年的後半年,一株普通的鬱金香已經可以賣1500塊錢,這是一名普通荷蘭人10年不吃不喝的總收入;而對於那些名貴稀有的品種,價格高達7000塊,那幾乎是一名普通荷蘭人一輩子的收入。彼時彼刻的鬱金香,已經變成了一花難求的奢侈品。
可是鬱金香是一種花期只有4個多月的植物,繁殖能力也很強,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它註定會泛濫在荷蘭的大街小巷,所以它的昂貴是不合理的,它的價格早就超過了實際價值,鬱金香市場的繁榮不過是一個大大的泡沫。
這個顯而易見的道理380年前的荷蘭人也懂,而且那些倒騰鬱金香合同的人裡面,不乏既懂花又懂投資的全才。他們知道現在的價格非常不合理,但他們依然會前仆後繼殺進市場大肆收購,因為他們堅信這玩意兒的價格會一直上漲,不管自己以多高的價錢入手,總是有人以更高的價格買走。
到了1637年的春天,那些被轉手賣了無數次的球莖們終於熬到了被種到地里的時間,瘋狂的投資者們突然意識到了一個現實問題:自己手上這些價值連城的合同里交易的東西可是鬱金香的球莖啊,這玩意再過個把月就要被種到地里,到時候這個合同也就失去效力了——換言之,被種到地里就是鬱金香球莖的交易終點!
意識到這個問題後,那些把合同壓在箱底等著漲價的人開始拋售合同,原來還拿著錢搶合同的人突然停了下來——既然這么多人賣那這東西就不能買了,買了肯定虧呀!賣的人越多價格就掉的越厲害,價格掉的越厲害買的人就越少,於是鬱金香迎來了暴跌模式,泡沫終於撐到了破碎的那一刻。
短短的兩個月里,鬱金香一天一個跳樓價,平均價格跌去了90%。幾天前拿1000塊錢買的東西現在就值100塊,而且過兩天還會更便宜,想賣也賣不掉。同時,大家突然發現一些合同被轉手的次數多得嚇人,很多還是以欠債的方式達成的交易。於是每個交易者都在找上家討債,這又引發了一連串的債務糾紛。幾年前全國各行各業的人都拿著錢去倒騰鬱金香,現在鬱金香變得一文不值,這些人中大多數直接破產,沒有心情和能力繼續回到老本行,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動盪。(嘉嘉理小財)
B. 歷史上有哪些有名的金融泡沫
金融泡沫是指一種或一系列的金融資產在經歷了一個連續的漲價之後,市場價格大於實際價格的經濟現象。金融泡沫就是經濟上的宏觀調控不當, 過度的投資引起資產價格的過度膨脹,盲目追求經濟增長,使得國內投資規模急劇膨脹,導致虛假繁榮的一種假象。
歷史金融泡沫:
1634-1637 荷蘭的鬱金香泡沫
17世紀中期時,鬱金香從土耳其被引入西歐,當時量少價高,被上層階級視為財富與榮耀的象徵,投機商看中其中的商機,開始囤積鬱金香球莖,並推動價格上漲。1635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全民運動,人們購買鬱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並因此獲利。1637年2月4日,鬱金香市場突然崩潰,六個星期內,價格平均下跌了90%。鬱金香事件,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經濟,此事間接導致了作為當時歐洲金融中心——荷蘭的衰落。
18世紀初期的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
在荷蘭鬱金香泡沫迸裂80年後,在1719年又出現了著名的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這兩個泡沫的相同之處是:法國股票市場的價格和當年鬱金香價格一樣在很短的時期內大起大落。從1719年5月開始,法國股票價格連續上升了13個月,股票價格從500里弗爾漲到一萬多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法國股市從1720年5月開始崩潰,連續下跌13個月,跌幅為95%。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鬱金香泡沫的不同之處在於:荷蘭鬱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間的投機炒作,但是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有著明顯的官方背景。鬱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過是一種商品,牽涉到的人數有限,而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發生在股票和債券市場,把法國廣大的中下階層老百姓都卷了進去。從這一點來說,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現代特色。
英國的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是經濟學上的專有名詞,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脫離常軌的投資狂潮引發的股價暴漲和暴跌,以及之後的大混亂。1689年到1714年之間,英國政府因為打仗欠了1000萬英鎊的債務,英國政府找上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大量發行股票,換成鈔票。南海公司執行長羅約翰(John Law)使股價拉高,投資人見有利可圖,就爭相搶購,造成了當時的經濟泡沫
美國1929年股市崩盤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給人們燙上了關於股市崩盤的最深刻的烙印。那天,換手的股票達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許多股票售價之低,足以導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夢破滅。但回頭來看時,災難的發生甚至是毫無徵兆的。開盤時,並沒有出現什麼值得注意的跡象,而且有一段時間股指還非常堅挺,但交易量非常大。突然,股價開始下跌。到了11:00,股市陷入了瘋狂,人們競相拋盤。到了11:30,股市已經完全聽憑盲目無情的恐慌擺布,狂跌不止。自殺風從那時起開始蔓延,一個小時內,就有11個知名的投機者自殺身亡。隨後的一段日子,紐約證券交易所迎來了自成立112年來最為艱難的一個時期,大崩盤發生,而且持續的時間也超過以往經歷的任何一次。
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金融泡沫
日本的泡沫經濟是由於「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升值造成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出現大幅度升值,但真正對日本經濟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並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當時極度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C. 很多人說股票受市場影響如果金融機構推薦的股票沒人買它會漲嗎股市的泡沫是不是莊家做出來的
不管有沒有人推薦,但沒人買的股票肯定不會漲。股市的泡沫不一定是莊家做出來的,是題材,媒體,股評家,投資者共同「創造」出來的。
D. 垃圾股和金融股有泡沫嗎
有市場的地方就有泡沫,這個不是主導市場的主要因素,相反,市場是要控制泡沫的,就目前的中國市場,面臨世界的競爭和壓力,泡沫是正常的,關鍵是看是否在合理的范圍里,也就是說國家是否可以合理的控制經濟泡沫,只要泡沫能夠被國家控制,就沒有問題!
就現在的股市來說,泡沫是有的,這是事實,而且好像連買菜的大嬸都知道,這樣的情況可以說問題就不大。真正的泡沫經濟來臨的時候,絕大多數人是不可預知的,就好像是人人都喊狼來了的時候狼不回來,等到沒人喊了狼就可能真的來了。中國的股市裡好多的股民都抱著賭博心態,這本身就很不正常,所以要理性投資,要經過深刻的分析後再投資,不要跟風,不要盲從。有了理性積極的投資態度,可以說你做股票最起碼不會賠。
當然,對於垃圾股來說,特別是對於已經經過近期瘋炒的垃圾股,確實存在股價過高的問題,也可以說泡沫現象相對嚴重,而金融股在世界范圍內來看各項指標還是在正常范圍里的。
至於能不能撐到08年奧運,我個人對此持樂觀態度。
[以上言論都是個人感受,請理性接受]
E. 什麼情況下會產生金融泡沫
如果你細心留意的話,會發現如今大街小巷上,人們熱議的話題已經從以前的豆漿、油條轉移到股市、樓市上了。在我國,特別是城市裡,人們對於一些虛擬資產、金融資產的追捧一度達到空前的熱度。
這些因素最終都會導致上述的價值偏離,從而產生金融泡沫。2006年初至2007年10月那段時間,上證綜指由1300點左右一路狂飆至6124點,某些個股的股票價值甚至漲了數十倍。
按道理一個公司的股票價格主要由它的經營業績決定,而一個正常公司的年營業利潤率一般不超過50%,某些成長性較好的公司營業利潤指標也很少有超過100%的;然而,在這一年半時間里,這些公司的股價卻能夠漲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與實體經濟的發展情況相差懸殊。那麼,此時可以說,如此巨大的市值膨脹裡面充滿了「股市泡沫」。
F. 什麼叫金融資產泡沫
泡沫經濟: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與相關交易持續膨脹日益脫離實物資本的增長和實業部門的成長,金融證券、地產價格飛漲,投機交易極為活躍的經濟現象。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最後必定泡沫破滅,導致社會震盪,甚至經濟崩潰。
泡沫經濟可分為三個階段,既泡沫的形成階段、泡沫的膨脹階段、泡沫的潰滅階段。
泡沫(Bubble)一詞可追溯至1720年發生在英國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當時南海公司在英國政府的的授權下壟斷了對西班牙的貿易權,對外鼓吹其利潤的高速增長,從而引發了對南海股票的空前熱潮,由於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持,經過一段時間其股價迅速下跌,猶如泡沫那樣迅速膨脹又迅速破滅。其他早期的泡沫現象還有荷蘭的「鬱金香事件」,法國的「約翰.勞事件」。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各種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以及金融市場自由化、國際化,使得泡沫經濟的發生更為頻繁,波及范圍更加廣泛,危害程度更加嚴重,處理對策更加復雜。泡沫經濟的根源在於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偏離,即虛擬資本超過現實資本所產生的虛擬價值部分。
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是以有價證券(包括股票、債券、不動產抵押單)等形式存在的,能給持有者帶來一定收入流量的的資本;
現實資本(Actual Capital)就是以生產要素形式和商品形式存在的實物形態的資本。
在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的運動中不會出現泡沫,因為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的運動都是以實物形態流量為媒介,並進行和其相對應的流向相反、流量基本相等的貨幣形態流量。因此人們認為泡沫經濟產生於虛擬資本的運動,這也是泡沫經濟總是起源於金融領域的根源。此外,作為不動產的土地,其特殊的價格構成使土地資產成為了一種具有虛擬資本屬性的資產,同時金融業與房地產業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使得每次經濟泡沫的產生都必然伴隨著地產泡沫的產生。
泡沫經濟主要是指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而言的。所謂虛擬資本,是指以有價證券的形式存在,並能給持有者帶來一定收入的資本,如企業股票或國家發行的債券等。虛擬資本有相當大的經濟泡沫,虛擬資本的過度增長和相關交易持續膨脹,與實際資本脫離越來越遠,形成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正常情況下,資金的運動應當反映實體資本和實業部門的運動狀況。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機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機交易過度膨脹,同實體資本和實業部門的成長脫離越來越遠,便會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形成泡沫經濟。
[編輯本段]泡沫經濟與經濟泡沫的關系
泡沫經濟與經濟泡沫既有區別,又有一定聯系。經濟泡沫是市場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所謂經濟泡沫是指經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非實體經濟因素,如金融證券、債券、地價和金融投機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適度的范圍中,對活躍市場經濟有利。只有當經濟泡沫過多,過度膨脹,嚴重脫離實體資本和實業發展需要的時候,才會演變成虛假繁榮的泡沫經濟。可見,泡沫經濟是個貶義詞,而經濟泡沫則是個中性范疇。所以,不能把經濟泡沫與泡沫經濟簡單地劃等號,既要承認經濟泡沫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又要防止經濟泡沫過度膨脹演變成泡沫經濟。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經濟泡沫之所以會長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觀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決定的。一方面,經濟泡沫的存在有利於資本集中,促進競爭,活躍市場,繁榮經濟。另一方面,也應清醒地看到,經濟泡沫中的不實因素和投機因素,又存在著消極成分。
[編輯本段]泡沫經濟形成的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宏觀環境寬松,有炒作的資金來源
泡沫經濟都是發生在國家對銀根放得比較松,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的階段,社會經濟表面上逞現一片繁榮,給泡沫經濟提供了炒作的資金來源。商品經濟具有周期性增長特點,每當經過一輪經濟蕭條之後,政府為啟動經濟增長,常降低利息,放鬆銀根,刺激投資和消費需求。一些手中獲有資金的企業和個人首先想到的是把這些資金投到有保值增值潛力的資源上,這就是泡沫經濟成長的社會基礎。
日本從1955-1985年,完成了經濟起飛,進入了發達國家行列,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手中有了錢的日本企業和居民信奉「土地神話「,日本是一個島國,山地多,平原少。土地成為日本的稀缺資源。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和城市佔地不斷增加,同時,由於基礎設施建設等對土地投資的增加,地價特別是城市房地產價格具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然而,日本人將這種趨勢絕對化了,認為地價只會上升,不會下降,以至把房地產投資作為一種資產保值和增值的方式。他們開始製造土地泡沫,從80年代後半期開始,日本地價飛漲,投機者以升值了的土地作抵押,可以從銀行取得更多的貸款,然後再去尋求新的投機機會,於是有越來越多的資金追逐有限的土地,造成房地產價格的進一步上升。日本的銀行業是「土地神話」的忠實信奉者。80年代後半期,由於金融自由化、利率自由化的發展,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加劇,銀行的籌資成本趨於上升。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把房地產作為尋求高回報率的途徑,對房地產業的融資大幅度增加。若以1985年3月為基期,到1991年3月,銀行業的貸款量增加了60.6%,而同期對房地產貸款的增加量卻高達150.6%。銀行對房地產業的貸款余額由1985年3月 17.1萬億日元增加到1991年3月的42.8萬億日元,同期的房地產貸款在銀行全部貸款余額中的比重由7.2%上升到11.3%。進入90年代,「土地神話」同泡沫經濟一起破滅,以土地為抵押的貸款項目便成了難以消化的不良債權。
第二、社會對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缺乏約束機制
從歷次泡沫經濟的發展過程看,到目前為止,社會對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缺乏一個有效的約束機制。對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進行約束,關鍵是對促進經濟泡沫成長的各種投機活動進行監督和控制,但到目前為止,社會還缺乏這種監控的手段。這種投機活動發生在投機當事人之間,是兩 兩交易活動,沒有一個中介機構能去監控它。作為投機過程中的最關鍵的一步——貨款支付活動,更沒有一個監控機制。雖然貨款支付活動一般要通過銀行進行,但銀行只是收付中介,根據客戶指令付款,對付款的內容無力約束,加上銀行的分散性,起不了監控投機活動作用。政府是外在的,不可能置身於企業之間的交易活動之中。而且,政府還常常容易被投機交易所形成的經濟繁榮假象一時迷惑,覺察不到背後隱藏的投機活動,一直到問題積累到相當程度才得到發現。
日本土地泡沫發生後,從80年代中後期開始,日本全國范圍內都出現了城市土地再開發熱潮,土地價格隨之猛漲,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六大城市經濟圈的商業用地價格指數1985年比1980年上升了53.6%,1990年則更比1980年上升了525.9%。這期間,日本全國平均土地價格也上漲了1倍以上。日本約有一半的人擁有土地,約20%的人擁有土地繼承權。因而,隨著土地價格的上升,大多數日本人感到自己的財產在這幾年內增值了1-2倍。這一時期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不到6%,而金融資產價格、不動產價格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虛假上漲,使經濟逞現出虛假繁榮景象。1991年10月22日,日本經濟企劃廳的官員還在內閣例會上津津樂道日本經濟處於景氣狀態之中,幾天之後經濟形勢就急轉直下,企業破產事件大量增加
G. 金融危機時該買什麼樣的股票
不能買股票,而是買黃金!
H. 什麼是泡沫股
1.何為泡沫:一般的看法是,一種或一系列資產在一個連續過程中陡然漲價,開始的價格上漲會使人們產生還要漲價的預期,於是又吸引了新的買主。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過買賣牟取利潤,而對這些資產本身的使用和產生贏利的能力不感興趣。漲價之後便是預期的逆轉,接著就是價格的暴跌,最後以金融危機告終。對泡沫的定義,理論界尚未達成一致的意見,對它是否可能發生,也沒有一致的看法。何為泡沫,目前來說還沒有較為明確的數量化標准。
2.股市短期瘋漲,市盈利急劇攀升,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即產生股市泡沫。泡沫在詞典中的本意是聚集在液體中的氣泡。亦用來比喻人事的空虛或幻想。經濟學里的泡沫是指因投機交易極度活躍,金融證券、房地產等的市場價格脫離實際價值大幅上漲,造成表面繁榮的經濟現象。
3.證券市場本身的系統特性是根源
證券市場交易對象的虛擬化、符號化,使得股票市場上的各類投資者有了自由和充分的理由去根據自己的需要理解股票的價值。當股票市場的某些權威機構和人士對某隻股票做出了某種價值理解後,很容易得到市場的響應和認同,從而產生市場一致認同的偏離真實價值的理解價值,泡沫便產生了。
4.流動性過剩,大量資金流入股票市場
人民幣升值以及人們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大量國外資金流入股市,導致股價攀升。油價持續高漲,石油美元一直在全球范圍及新興市場尋覓投資機會,部分資本流入中國資本市場。日元利率低,日元的利差交易帶來了大量流動資金。中國國內儲蓄率居高不下,A股市場流通部分市值僅占儲蓄總額的10%。此外,由於經常賬戶順差不斷增加,中國的財富亦以每月超過20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官方外匯儲備總額現已超過1 5萬億美元。擁有如此巨額的流動性資金,股票市場存在出現泡沫的風險。
5.股票市場的體制不完善
首先,政府行為發生扭曲。一是政府對股票發行上市的嚴格管製取代了市場機制;二是股票交易管制不合理。其次,監管部門行為發生扭曲。一是監管行為扭曲,我國證券市場監管活動的行政化、短期化、隨意化造成了股票市場的大起大落,加大了市場的泡沫;二是制度執行不力。監管制度執行不力使投資者的利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從而使中小投資者行為取向短期化,加大市場主體的投機動機。
I. 金融風暴買什麼股票好。
你想投機嗎???
那好說啊
買銀行股
現在銀行股虧得很慘,如果你選的銀行股能活下來得話
那你就賺了
J. 歷史上有哪些有名的金融泡沫
回想一下2008年由美國引起的金融危機事件,雖然我國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積極應對,雖然沒有產生什麼較大的影響,但對一些人還是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失。因而,經濟的運作,最害怕的便是金融泡沫了,回憶歷史,又有那裡金融泡沫呢?
鬱金香泡沫
鬱金香泡沫是發生在16世紀的荷蘭,也是歷史上有記錄的最早的一次經濟泡沫。事件始末:16世紀的時候,鬱金香被引入了歐洲,從土耳其。人們因為很喜歡這種植物,17世紀的時候,一些罕見的鬱金香品種便被炒到了非比尋常的高價,於是引起了投機,人們開始瘋狂的購買,只是為了讓他值錢,結果可想而知。
金融泡沫對百姓的傷害是最大的,所以在經濟運行的過程中,我們更要尊重客觀規律,不能想著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