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勾股定理一般是用來計算什麼的,比如勾3股5,玄是多少怎麼計算的,一般是用來計算什麼的
就是為了三角測量
㈡ 勾股定理里的勾和股各是什麼意思
直角邊短邊為勾,長邊為股
下為勾和股的由來:
《周髀算經》中勾股定理的公式與證明
《周髀算經》算經十書之一。約成書於公元前二世紀,原名《周髀》,它是我國最古老的天文學著作,主要闡明當時的蓋天說和四分歷法。唐初規定它為國子監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經》。 首先,《周髀算經》中明確記載了勾股定理的公式:「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為句,日高為股,句股各自乘,並而開方除之,得邪至日」(《周髀算經》上卷二) 而勾股定理的證明呢,就在《周髀算經》上卷一[2] —— 昔者周公問於商高曰:「竊聞乎大夫善數也,請問昔者包犧立周天歷度——夫天可不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請問數安從出?」 商高曰:「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為句廣三,股修四,徑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兩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生也。」 周公對古代伏羲(包犧)構造周天歷度的事跡感到不可思議(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就請教商高數學知識從何而來。於是商高以勾股定理的證明為例,解釋數學知識的由來。 《周髀算經》證明步驟
「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解釋發展脈絡——數之法出於圓(圓周率三)方(四方),圓出於方(圓形面積=外接正方形*圓周率/4),方出於矩(正方形源自兩邊相等的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長乘寬面積計算依自九九乘法表)。 「故折矩①,以為句廣三,股修四,徑隅五。」:開始做圖——選擇一個 勾三(圓周率三)、股四(四方) 的矩,矩的兩條邊終點的連線應為5(徑隅五)。 「②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這就是關鍵的證明過程——以矩的兩條邊畫正方形(勾方、股方),根據矩的弦外面再畫一個矩(曲尺,實際上用作直角三角),將「外半其一矩」得到的三角形剪下環繞復制形成一個大正方形,可看到其中有 邊長三勾方、邊長四股方、邊長五弦方 三個正方形。 「兩矩共長③二十有五,是謂積矩。」:此為驗算——勾方、股方的面積之和,與弦方的面積二十五相等——從圖形上來看,大正方形減去四個三角形面積後為弦方,再是 大正方形 減去 右上、左下兩個長方形面積後為 勾方股方之和。因三角形為長方形面積的一半,可推出 四個三角形面積 等於 右上、左下兩個長方形面積,所以 勾方+股方=弦方。
㈢ 勾股定理為什麼說勾3股4斜5
3^2+4^2=5^2 (這里^2平方的意思)
勾股定理可以用三角形表示.上式中,5是斜角邊,3和4 分別是兩個直角邊.
上述的關系是一個事實.
㈣ 在勾股定律中,勾是3,股是4,那麼弦一定是5嗎
是
如果勾是3,股是4,那麼弦等於5。
如果勾是6,股是8,那麼弦等於10。
如果勾是5,股是12,那麼弦等於13
……等等。
而
32+42=52
62+82=102
52+122=132
即
勾2+股2=弦2
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具有這個性質呢?世界上許多數學家,先後用不
同的方法證明了這個結論,我國把它稱為勾股定理。
㈤ 勾股定理
不知道啊。。
㈥ 勾股定理里的勾和股各是什麼意思
勾股定理里的勾指的是直角三角形中較短的直角邊,股指的是直角三角形中較長的直角邊,還有斜邊叫弦
㈦ 只能說吧三角形勾股定理勾3股4玄5規律是什麼
他都可以用一條公式來判別,就是3的平方加4的平方等於5的平方。
㈧ 勾股定理哪裡是勾,哪裡是股甚麼是勾股定理,有甚麼可以表示
我國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較短的直角邊叫做勾,較長的直角邊叫做股,斜邊叫做弦。故此定理稱為勾股定理。
㈨ 勾股定理勾3股4弦5為什麼不能是2.3.4
勾股定理是a^2+b^2=c^2
這里的a=3,b=4,c=5
5是25開平方算出來的!如果你沒學過開平方以後就知道了,不用著急!
㈩ 勾股定理中什麼是勾什麼是股是誰提出的
中國最早的一部數學著作——《周髀算經》的開頭,記載著一段周公向商高請教數學知識的對話:周公問:「我聽說您對數學非常精通,我想請教一下:天沒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沒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麼怎樣才能得到關於天地得到數據呢?」
商高回答說:「數的產生來源於對方和圓這些形體餓認識。其中有一條原理:當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條直角邊『勾』等於3,另一條直角邊『股』等於4的時候,那麼它的斜邊『弦』就必定是5。這個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時候就總結出來的呵。」
從上面所引的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古代的人民早在幾千年以前就已經發現並應用勾股定理這一重要懂得數學原理了。稍懂平面幾何餓讀者都知道,所謂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相傳是古希臘數學家兼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於公元前550年首先發現的。其實,我國古代得到人民對這一數學定理的發現和應用,遠比畢達哥拉斯早得多。如果說大禹治水因年代久遠而無法確切考證的話,那麼周公與商高的對話則可以確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時期,比畢達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其中所說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個應用特例(32+42=52)。所以現在數學界把它稱為勾股定理,應該是非常恰當的。
在稍後一點的《九章算術一書》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規范的一般性表達。書中的《勾股章》說;「把勾和股分別自乘,然後把它們的積加起來,再進行開方,便可以得到弦。」
中國古代的數學家們不僅很早就發現並應用勾股定理,而且很早就嘗試對勾股定理作理論的證明。最早對勾股定理進行證明的,是三國時期吳國的數學家趙爽。趙爽創制了一幅「勾股圓方圖」,用形數結合得到方法,給出了勾股定理的詳細證明。在這幅「勾股圓方圖」中,以弦為邊長得到正方形ABDE是由4個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再加上中間的那個小正方形組成的。(這不能考圖也就把證明省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