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股票價格上升,企業會不會增加投資,為什麼
股票價格的上升和企業是否增加投資沒有太大的關系,主要要看增加的投資是否會給企業帶來新的利潤。股票價格是企業內在價值的外在表現。舉個例子,茅台,股價一直在漲,他並沒有一直增加投資吧
⑵ 價格上漲對於「消費者剩餘」「生產者剩餘」分別有何影響,對於合作總剩餘又有何影響呢
如果價格已經得到剩餘,可能是政治原因壟斷原因使價格上升。假如價格上漲,消費者剩餘減少,在非彈性區域內,價格上升生產者剩餘增加,總剩餘由於價格脫離最佳均衡價格所以會下降。
從總需求的角度來分析物價上漲的原因,物價上漲的原因在於總需求過度增長,總供給不足,或是物品與勞務的需求超過按現行的價格可得到的供給,因而一般物價水平上漲。總需求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支出和凈出口。
(2)股票價格上升對於消費者的支出決策擴展閱讀:
從總供給的角度來分析物價上漲的原因。供給就是生產,根據生產函數,生產取決於成本。因此,從總供給的角度看,引起物價上漲的原因在於成本的增加。
成本增加意味著只有在高於從前的價格水平時,才能達到與以前一樣的產量水平,即總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使國民收入減少,價格水平上升,這種價格上升就是成本推動的物價上漲。
⑶ 股票價格上漲對消費者行為有哪些影響
股市對消費的影響,傳統上往往被稱之為財富效應。這里的財富效應,是指由於金融資產價格――股價上漲(或下跌),導致金融資產持有人財富的增長(或減少),進而促進(或抑制)消費增長,影響短期邊際消費傾向(MPC),促進(或抑制)經濟增長的效應。其中,促進消費增長的效應稱之為正的財富效應,抑制消費增長的效應稱為負的財富效應。股市對消費的負面影響表現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狹義方面僅指股市下跌或者說持續下跌對消費的負面影響,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負財富效應。我們的分析,是從廣義層面來分析股市對消費的負面影響的。
⑷ 為什麼說股票價格上升而收益降低
你說的可能是二級市場買入價格對應的分紅收益.
假定公司每股分紅一元錢,你如果是以10元一股價格買入,分紅收益就是百分之十,如果你買進的價格是二十或者說你十元買進後漲到二十了,那對應的就是二十元投入獲得一元的分紅,收益在這個層面來說當然是降低了.
不過,如果你是十元買進而不是二十元買進的話,你是很樂意見到分紅收益率降低的
⑸ 股票價格上升了為什麼人們的支出會增加,屬於什麼效應
財富效應,人們的財富增值了,支出也就會相應增加.
⑹ 為什麼經濟擴張期債券的需求曲線右移幅度小些
第一章
1.1.在過去的幾年中,美國的通貨膨脹率是在上升還是下降?利率的走勢如何?
過去幾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下降,利率上升。
1.7.銀行基本的經濟活動有哪些?
答:銀行的基本經濟活動是接受存款並發放貸款。
1.11.股票價格的上升對於消費者的支出決策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答:股票價格的上升意味著消費者財富的增加,因此消費者更可能會增加支出。
第二章
2.6.如果你懷疑一家公司可能在明年破產,相比較而言,你願意持有這家公司的股票還是債券?為什麼?
答:在公司來年會倒閉的預期下,更願意持有債券,因為債券的支付要優先於股票,而持股人得到的只是最後剩餘的索取權。
2.12.:「在沒有信息和交易成本的世界裡,金融中介就不會存在」這種說法正確、錯誤還是不確定?解釋你的答案。
答:正確,如果沒有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人們互相貸款將沒有任何代價,這樣的話金融中介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第三章
3.11.假定一個研究者發現,在過去的20年中,美國經濟債務的總額比M1、M2、M3能更好地預測通貨膨脹和經濟周期。這個發現是否意味著,我們應當將貨幣定義為等於經濟中的債務總額?
答:不一定。雖然債務總量對通貨膨脹和產業周期的預測較M1、M2或M3更准,但在未來卻未必是一個較好的預測工具。在沒有理論支持的情況下,我們無法確信債務總量在未來是否仍能准確預測,所以我們不可以將貨幣定義為債務總量。
3.14.下列資產成分分別包含在哪類貨幣總量(M1、M2、M3)中:
a.通貨 b.貨幣市場共同基金 c.歐洲美元
d.小額定期存款 e.大額回購協議 f.可開具支票的存款
答:M1:a f
M2:a b d f
M3:a b c d e f
第四章
4.4.如果利率為10%,一種債券明年向你支付1100美元,後年向你支付1210美元,第三年支付1331美元。如果該債券以3500美元出售,其到期收益率是高於還是低於10%?為什麼?
答:1100/(1+10%)+1210/(1+10%)²+1331/(1+10%)³=3000(美元)
即可以得出到期收益率小於10%。因為只有當利率小於10%時所有現值的和才能達到3500美元,這樣才能大於收益率為10%時的現值3000美元。
4.9.有兩種1000美元的債券:一種期限為20年,售價為800美元,當期收益率為15%;另一種期限為1年,售價為800美元,當期收益率為5%。哪種債券的到期收益率更高?
答:假如1年期債券沒有利息收入,則該債券的到期收益率為(1000-800)/800=25%。由於1年期債券有利息支付,所以到期收益率必然高於25%。然而,對於20年期債券而言,由於當期收益率接近到期收益率(見教材),我們可以估計出該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近似為15%。因此,1年期債券的到期收益率應更高。
4.14如果抵押貸款利率從5%上升到10%,但是預期住宅價格將會從2%上升到9%,人們更願意還是更不願意購置住宅?
答:人們更可能的去購買房產,因為當購買房產時真實利率從3%*(5%-2%)下降到1%(10%-9%)。雖然此時抵押貸款利率上升了,但購房融資的實際成本降低了。此外,如果允許對支付的利息來抵免稅收,那麼人們會更願意買房產.
第五章
5.6.美聯儲減少貨幣供給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向公眾出售債券。運用供求理論說明該行動對利率的影響。這同流動性偏好理論得到的結論是否一致?
答:根據可貸資金理論,美聯儲向公眾出售債券,就增加了債券供給,使得供給曲線BS右移。供給曲線BS與需求曲線Bd相交於更高的均衡利率點上,使均衡利率上升。根據流動性偏好理論,貨幣供給減少使得貨幣供給曲線Ms左移,均衡利率上升。根據可貸資金理論得出的答案與根據流動性偏好理論得出的答案一致。
⑺ 簡述資本市場利率上升對消費者儲蓄決策產生的影響
利率上漲對消費者儲蓄決策的影響是()
A.增加儲蓄
B.減少儲蓄
C.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儲蓄
D.利率對儲蓄沒有影響
參考答案:C
⑻ 股票價格下降對於消費者的支出決策有何影響
股市對消費的影響,傳統上往往被稱之為財富效應。這里的財富效應,是指由於金融資產價格――股價上漲(或下跌),導致金融資產持有人財富的增長(或減少),進而促進(或抑制)消費增長,影響短期邊際消費傾向(MPC),促進(或抑制)經濟增長的效應。其中,促進消費增長的效應稱之為正的財富效應,抑制消費增長的效應稱為負的財富效應。股市對消費的負面影響表現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狹義方面僅指股市下跌或者說持續下跌對消費的負面影響,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負財富效應。我們的分析,是從廣義層面來分析股市對消費的負面影響的。具體而言,包括三個層面: (一)負財富效應 主要表現在:
1.通過減少居民實際收入影響消費。
投資者投資於股市,一方面獲得股票分紅收益,如果投資者屬於長期性的投資行為,且投資對象為績優股,這部分收益將是穩定的,可視為持久收入。另一方面,是溢價收益,即投資者因股價上揚所獲得的資本利得。這部分收益可能是暫時性收入,在大牛市中,也可能轉化為持久收入,當然,在熊市市場,情況相反。根據美Economic Indicator FEB 99公布,1995-98年,股票分紅率分別為2.56,2.19,1.77,1.49,且呈下降趨勢。在一個持續下跌的股市之中,這些分紅難以抵消股價下跌導致的財富縮水量。2000年以來,美國股市縮水市值達6萬多億美元,以每個平均3口之家計算,相當於每個家庭損失約7萬美元,以負財富的MPC 0.07計算,且由於消費者支出佔美國GDP的70%,「財富效應」對經濟增長的負影響顯而易見。
如果這個市場中股票期權計劃(ESO,也包括員工持股制)比較普及,股價大幅度下跌不但使員工報酬急劇減少,還可能使員工的未來期權成為一張廢紙,從而減少員工未來的收入。
2、通過弱化居民收入預期,降低市場信心,縮減消費。
股市被認為是經濟的晴雨表,股市的變動影響投資者對未來經濟和未來收入的預期,從而影響到消費者信心。
消費者在某一時期的收入等於暫時性收入加持久性收入,在某一時期的消費等於暫時性消費加持久性消費。其中,暫時消費與持久消費之間不存在固定的比率,與暫時收入也不一定存在比率,只有持久收入與持久消費之間存在著固定比率。如果股市達到一定規模,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持續下跌,則投資者得自於股市的損失將由暫時性損失轉化為持久損失,從而與消費支出的減少產生某種固定聯系。而股市投資者的消費下降所產生的示範效應,又帶動股市中的非投資者,進而降低市場信心。
一個信用體系發達的市場,股市繁榮在加速儲蓄向投資轉化的同時,由於使投資者未來收入預期向好,股票財富的急劇膨脹也促使他們更大膽地進行消費信貸。但股市下降乃至蕭條將產生相反的效果,投資者消費行為將更趨保守,從而減少了消費信貸,其所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將使社會消費支出與企業投資進一步減少。
而且,若股市大幅度下跌,則那些在繁榮時期以股票財富為抵押品所產生的消費信貸由於股票財富的大幅度縮水,而使他們陷入財務危機,表現為投資者、家庭破產增加。如到2002年9月30日,美國破產申請達近155萬,比一年前增加了7.7%,已超過上年破記錄的數據。2003年6月30日的過去12個月里,美國的個人破產申請案再創歷史新高,美國個人申請破產的總共為161.3萬多例,比此前12個月中的146.6萬多例增加了10%。
同時,銀行抵押品價值的大幅縮水,又使銀行陷入財務危機之中,並可能產生信貸危機,從而使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之中。
3、 通過惡化企業投、融資狀況間接影響消費支出。
股市持續蕭條帶來負的「財富效應」,因為蕭條的股市使持股者的財富減少,這種不好的示範效應使更多的公眾投資避免進入股市,從而推動股市進一步蕭條,企業也因此得以以更高的成本去籌資,或者難以從證券市場籌資,從而難以進行內涵式或外延式擴大再生產,反過來又降低了企業盈利水平,也減少了員工的收入水平。
(二)股市「擠占」效應。
股市上漲,對消費產生兩種效應,一是通過增加財富,對消費正向影響的效應,即股市的「消費效應」。一是因股市持續攀升而產生的賺錢效應對社會資金的巨大吸引力而減少儲蓄,以及使原本用於即期消費的資金轉化為股票投資;或者因股市長期下跌,投資者被套牢,使當前消費資金減少,即所謂的「擠占效應」(也有學者稱之為替代效應)。股市持續上漲時,投資者認為持有股票,或者投入資金買入股票的賺錢效應要比即期消費所得到的效用大,尤其是在目前的中國股市表現較為明顯。
在股市發展初期,擠占效應往往超過消費效應,此時股市對消費需求影響較小,甚至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當前消費。其主要原因在於,股票上漲帶來的賺錢效用超過了即期消費的效用。如有專家認為,我國股民即使買賣股票賺錢,其良好的示範效應會首先吸引消費者將現金投入到股市中去,而不是用來消費。當股市發展到一定階段,投資者富裕程度增加,未來收入預期向好時,消費效應開始超過擠占效應,股市刺激消費的作用開始體現。隨著股市的繼續攀升與投資者股票財富的不斷擴大,消費效應與擠占效應的差距愈來愈明顯。
以我國股市為例,股市的擠占效應是不容忽視的。我國股市一些投資者長期虧損或套牢,對消費的負面影響很大。據統計,1993-1999年以來我國股市中的投資者中,不盈利或虧損的投資者兩市年平均所佔比重達68%。2001年以來,不盈利或虧損的投資者年平均所佔比重高達80%,尤其是2001年7月以來,中國股市大幅度下跌,投資者股票財富亦大幅度縮水,到2003年7月底,90%的投資者被套牢,其對消費的「擠占」也越來越顯著。
(三)泡沫經濟效應。
以股市為代表的證券市場持續繁榮,使消費需求急劇膨脹,這種態勢又增加了企業的投資慾望,整個社會經濟表現為消費、投資過度膨脹。如果由此引起的急劇膨脹的總需求遠大於總供給所能承受的范圍,並且股市的持續攀升的示範效應,使許多本來屬於生產性的投資轉向股市,於是泡沫經濟出現了。
如果泡沫的形成過程是緩慢的,不易察覺的,供求缺口的出現將在整個經濟形態中產生持續的通脹,國家可能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提高利率,減少貨幣供給量進而減少銀行的貨幣信用,減少人們投資於證券市場的資金,抑制經濟過熱。
如果股市中積累的泡沫壓力過大,而國家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收效甚微時,此時某一因素如來自國外投機力量的沖擊,就會促使經濟運行內在機制用急性、突發性的形式來釋放壓力。這種方式便是金融風暴,或稱之為股災,接踵而至的是匯市、期市齊跌;不動產、動產縮水以及證券市場上原來虛報利潤和有欺詐行為或存在經營問題的企業接連破產,數萬億財富付之東流,社會消費支出大幅度減少,導致經濟衰退。即使人們的消費習慣可能使消費支出不變或只有輕微的下降(即「棘輪作用」),不會影響社會消費的絕對量,但會致使社會消費的增量減少,在「加速數」的作用下,使整個國家產出減少。
從歷史經驗來看,股市過度繁榮的之後往往出現蕭條,如上世紀20年代美國股市持續繁榮,其後而來的是經濟大蕭條,50-60年代的股市繁榮,其後而來的是70年代的蕭條。80年代日本股市狂熱,其後是90年代的長期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