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價格知識 » 日本央行買股票的歷史
擴展閱讀
ntt股票代碼 2025-08-12 09:11:45
長江汽車股票代碼是多少 2025-08-12 07:34:19

日本央行買股票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11-18 13:54:04

Ⅰ 中國人怎麼購買日本股票

中國人怎麼購買日本股票的方式如下:

1、在香港或者日本的證券公司開戶。

2、在國內購買投資日本股市的QDII基金。

日本股市開盤時間是東京時間9:00-11:00,中途休息一個半小時,12:30-15:00。
按照北京時間是上午8:00至上午10:00為早盤,中午11:30至下午14:00為午盤。

(1)日本央行買股票的歷史擴展閱讀

QDII,是「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的首字縮寫,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是指在人民幣資本項目不可兌換、資本市場未開放條件下,在一國境內設立,經該國有關部門批准,有控制地,允許境內機構投資境外資本市場的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投資業務的一項制度安排。

投資風險

1、市場風險

境外投資受到所投資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狀況、財政貨幣及稅收政策、社會法律法規等多種因素影響,而使得境外投資收益面臨不確定性。

2、行業風險

各國的經濟周期、產業政策、財政貨幣政策等因素對行業發展存在著重要影響,而且,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各個不同時期,不同行業的發展機遇和風險都不同,行業的盛衰變化對QDII業績有重要影響。

3、利率風險

投資受到各國金融市場利率波動而導致的收益率的影響,利率是各國中央銀行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變化會影響多個方面。

4、匯率風險

投資者在全球范圍投資時,最後取得的收益率不僅取決於按照當地貨幣計算的收益率,還受到外幣與本幣匯率變化的影響,在當前世界主要地區均實行浮動匯率的條件下,這種風險更大。

5、政治風險

國外政府對大量湧入的中國QDII非常警惕,擔心這些資金對該國企業構成威脅,可能會出一些政策限制投資行為。

Ⅱ 股票市場的歷史

股票簡介
股票至今已有將近400年的歷史,它伴隨著股份公司的出現而出現。隨著企業經營規模擴大與資本需求不足要求一種方式來讓公司獲得大量的資本金。於是產生了以股份公司形態出現的,股東共同出資經營的企業組織。股份公司的變化和發展產生了股票形態的融資活動;股票融資的發展產生了股票交易的需求;股票的交易需求促成了股票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而股票市場的發展最股票終又促進了股票融資活動和股份公司的完善和發展。 股票最早出現於資本主義國家。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誕生於1602年在荷蘭成立的東印度公司。股份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態出現以後,很快為資本主義國家廣泛利用,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企業組織的重要形式之一。伴隨著股份公司的誕生和發展,以股票形式集資入股的方式也得到發展,並且產生了買賣交易轉讓股票的需求。這樣,就帶動了股票市場的出現和形成,並促使股票市場完善和發展。在1611年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們在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就進行著股票交易,並且後來有了專門的經紀人撮合交易。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市場。目前,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成為最基本的企業組織形式之一;股票已經成為大企業籌資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亦是投資者投資的基本選擇方式;股票市場(包括股票的發行和交易)與債券市場成為證券市場的重要基本內容。 (1)股票是一種出資證明,當一個自然人或法人向股份公司參股投資時,便可獲得股票作為出資的憑證; (2)股票的持有者憑借股票來證明自己的股東身份,參加股份公司的股東大會,對股份公司的經營發表意見; (3)股票持有者憑借股票參加股份發行企業的利潤分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分紅,以此獲得一定的經濟股票市場的影響作用。 股票持有者憑股票從股份公司取得的收入是股息。股息的發配取決於公司的股息政策,如果公司不發派股息,股東沒有獲得股息的權利。優先股股東可以獲得固定金額的股息,而普通股股東的股息是與公司的利潤相關的。普通股股東股息的發派在優先股股東之後,必須所有的優先股股東滿額獲得他們曾被承諾的股息之後,普通股股東才有權力發派股息。股票只是對一個股份公司擁有的實際資本的所有權證書,是參與公司決策和索取股息的憑證,不是實際資本,而只是間接地反映了實際資本運動的狀況,從而表現為一種虛擬資本。

歷史:
1916年,孫中山與滬商虞洽卿共同建議組織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擬具章程和說明書,呈請農商部核准。1920年2月1日,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在總商會開創立會.2月6日交易所召開理事會,選舉虞洽卿為理事長。農商部終於在1920年6月批准在上海設立證券物品交易所,運作模式引用日本所,還聘請了日本顧問。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間還隔有汪偽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 1984年- 提出建立資本市場構想 1984年11月-中國第一股發行1萬股 1986年-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櫃台誕生 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 1991年7月-深圳證券交易所試開業 1991年8月28日- 中國證券業協會在北京成立 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取消股票交易價格限制 1992年8月10日-「810」事件 1992年10月12日-證監會正式成立 1992年8月-1994年8月-股市變冷 1994年7月30日-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發大漲 1996年12月-政策扼住股市漲勢 1999年5月19日-5.19行情爆發 1999年6月-多重利好促股市大漲 1999年7月1日-《證券法》實施打開潘多拉魔盒:從國有股減持到股權分置改革 2001年6月-國有股減持拉開序幕 2001年7月-國有股減持在新股發行中正式開始 2001年10月23日-證監會宣布暫停首次發行和增發股票時出售國有股 2001年6月-社保基金正式入市 2002年6月-國務院決定停止減持國有股 2002年12月-QFII制度正式實施 2005年4月30日-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正式啟動 2005年6月-利好齊發,股改行情啟動 2006年9月-股權分置改革已近收官 2006年下半年到07年10月16日-上證指數高達6124.04點,隨後隨著國際金融局勢急轉直下,美國次貸危機 ,世界第三大投行雷曼兄弟倒閉,中國股市特有的大小非現象使得上證指數一路下滑,至2008年10月28日上證指數跌至1664.93點,跌幅超70%。 2009年上證綜指年內上漲62.19%,個股漲幅甚至接近2007年的水平,股價創新高的A股有330多隻(不包括新股),占總數的20%,而股價回升到6000點水平的股票,占總數的50%。 2010年年初開盤指數既告不利,上證指數在最初上漲了一段之後,又於1月27日跌破3000點。

交易市場
股票的一級市場 一級市場(Primary Market)也稱為發行市場(Issuance Market),它是指公司直接或通過中介機構向投資者出售新發行的股票。所謂新發行的股票包括初次發行和再發行的股票,前者是公司第一次向投資者出售的原始股,後者是在原始股的基礎上增加新的份額 。 一級市場的運作過程 (一)咨詢與管理 1. 發行方式的選擇:股票發行的方式一般可分成公募(Public Placement)和私募(Private Placement)兩類。 2. 選定作為承銷商的投資銀行。 3. 准備招股說明書。 4. 發行定價。 (二)認購與銷售 具體方式通常有以下幾種:1.包銷 2.代銷 3.備用包銷 二級市場 二級市場(Secondary Market)也稱交易市場,是投資者之間買賣已發行股票的場所。這一市場為股票創造流動性,即能夠迅速脫手換取現值。 二級市場通常可分為有組織的證券交易所和場外交易市場,但也出現了具有混合特型的第三市場(The Third Market)和第四市場(The Fourth Market)。 第三市場 第三市場是指原來在證交所上市的股票移到以場外進行交易而形成的市場,換言之,第三市場交易是既在證交所上市又在場外市場交易的股票,以區別於一般含義的櫃台交易。 第四市場 第四市場指大機構(和富有的個人)繞開通常的經紀人,彼此之間利用電子通信網路(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CNs)直接進行的證券交易。 證券交易所 證券交易所(Stock Exchange)是由證券管理部門批準的,為證券的集中交易提供固定場所和有關設施,並制定各項規則以形成公正合理的價格和有條不紊的秩序的正式組織。 場外交易市場 場外交易是相對於證券交易所交易而言的,凡是在證券交易所之外的股票交易活動都可稱作場外交易。由於這種交易起先主要是在各證券商的櫃台上進行的,因而也稱為櫃台交易(OTC,Over -The-Counter); 場外交易市場與證交所相比,沒有固定的集中的場所,而是分散於各地,規模有大有小由自營商(Dealers)來組織交易; 場外交易市場無法實行公開競價,其價格是通過商議達成的; 場外交易比證交所上市所受的管制少,靈活方便。 二板市場 二板市場(the Second Board)的規范名稱為「第二交易系統」,亦稱創業板(Growth Enterprise Market),主要是一些小型高科技公司的上市場所,是與現有主板(the Main Board)相對應的一個概念。 二板市場的特徵: 1、前瞻性市場; 2、上市標准低 ; 3、市場監管更加嚴格; 4、推行做市商(Market Maker)制度; 5、實行電子化交易。

Ⅲ 1990年日本股市危機的具體情況是什麼

20世紀30年代以後的60年間,世界房地產領域基本上沒有出現大的波瀾,但進入90年代後,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再度震驚了世界,並由此引發惡劣轟動世界、撬動日本的90日本經濟危機 。

20世紀80年代後期,為刺激經濟的發展,日本中央銀行採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政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1985年9月,美國、聯邦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五國財長簽訂了「廣場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美元貶值後,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的房地產業,更加刺激了房價的上漲。從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價整整漲了兩倍。

受房價驟漲的誘惑,許多日本人開始失去耐心。他們發現炒股票和炒房地產來錢更快,於是紛紛拿出積蓄進行投機。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產價格已飆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當時,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到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一般工薪階層即使花費畢生儲蓄也無力在大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能買得起住宅的只有億萬富翁和極少數大公司的高管。

所有泡沫總有破滅的時候。1991年後,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從後果上看,20世紀90年代破滅的日本房地產泡沫是歷史上影響時間最長的一次。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即使到現在,日本經濟也未能徹底走出陰影。無怪乎人們常稱這次房地產泡沫是「二戰後日本的又一次戰敗」,把20世紀90年代視為日本「失去的十年」。

東南亞、香港房地產泡沫:香港業主平均損失267萬港元

繼日本之後,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房地產泡沫也是一次慘痛的經歷,而其中以泰國尤為突出。20世紀80年代中期,泰國政府把房地產作為優先投資的領域,並陸續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由此促生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海灣戰爭結束後,大量開發商和投機者紛紛湧入了房地產市場,加上銀行信貸政策的放任,促成了房地產泡沫的出現。與此同時,大量外國資本也進入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房地產市場進行投機性活動。遺憾的是,當時這些國家沒有很好地進行調控,最終導致房地產市場供給大大超過需求,構成了巨大的泡沫。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前的1996年,泰國的房地產業已處於全面危險的境地,房屋空置率持續升高,其中辦公樓空置率竟達50%。隨著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房地產泡沫徹底破滅,並直接導致各國經濟嚴重衰退。

Ⅳ 日本股市崩盤後,十多年了再也沒有回到歷史高點是嗎

是30年沒能回到39000,截止到現在日經指數也在20000左右。

Ⅳ 為什麼日本銀行可以持有公司股份中國不可以

因為體系不一樣。
中國銀行公司性質:國有獨資商業銀行
日本銀行公司性質:股份制中央銀行
中國銀行主營商業銀行業務,包括公司、個人金融、資金業務、資金國際業務和金融機構業務等業務。
日本銀行根據日本銀行法執行以下職能:
發行紙幣現鈔並對其進行管理
執行金融政策
作為政府銀行的同時,擔任「最後的貸款者」這個銀行的銀行角色
執行與各國中央銀行和公共機關之間的國際關系業務(包括介入外匯市場)

Ⅵ 東京金融市場的東京金融市場詳細介紹

進入20世紀,日本經濟向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金融業走上了集中的道路。東京金融市場的規模隨著海外市場和對外貿易的迅速擴大而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的金融資本高度集中,完全置於軍國主義政府的統治之下,資金首先滿足侵略軍軍需產業的需要,使東京金融市場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外匯市場的活動幾乎完全停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金融機構經過整頓,到50年代初期,東京金融市場恢復正常活動。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初期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東京金融市場也成為世界重要的金融市場之一。
金融機構 大體可分為中央銀行、民間金融機構、政府金融機構和外國金融機構。①中央銀行。即日本銀行,是日本金融機構的核心(見日本銀行)。②民間金融機構。有13家城市銀行(包括1家外匯專業銀行)、64家地方銀行、3家長期信貸銀行、7家信託銀行、69家相互銀行以及信用金庫、信用組合、商工組合中央金庫、農( 林、漁 )業協同組合、農林中央金庫等等。此外還有21家人壽保險公司、22家財產保險公司和短期資金公司、住宅金融公司、消費信貸公司等。民間金融機構是整個金融機構的主體。③政府金融機構。有進行貸款業務的日本開發銀行、日本輸出入銀行和國民金融公庫、中小企業金融公庫、住宅金融公庫等10家公庫。此外,還有吸收民間資金的郵局、資金運用部簡易保健年金等。政府金融機構的作用是從政策方面補充民間金融機構活動之不足。④外國銀行。在東京設立營業機構的有70多家。
特點 主要是:①間接金融佔主導地位。日本企業的外部資金主要是通過金融機構向資金供應者(個人和企業)籌措的,即個人和企業將多餘資金存入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將它集中起來提供給企業,因此通常稱為間接金融。間接金融在金融市場上約佔60%。直接金融指個人和企業通過在證券市場購入證券(主要是股票),直接向企業投資,它在金融市場上所佔的比重還不到5%。
②企業對外部資金的依賴程度大。
③民間大銀行經常發生超貸現象。民間銀行特別是承擔對大企業提供資金的城市銀行,對企業的貸款經常超過自己籌集的資金。
④金融機構之間資金籌集和運用不均。城市銀行用於貸款和有價證券投資的資金超過所吸收的存款和以發行債券籌集的資金,而其他地區金融機構的貸款和有價證券投資的資金則少於籌集的資金。城市銀行的資金不足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資金過剩通過短期拆放、金融機構貸款和票據買賣市場進行調節。
東京短期資本市場 有短期拆放市場和票據買賣市場,這兩個市場是金融機構之間對每天營業活動中發生的臨時性資金不足和資金過剩進行調節的市場。還有可轉讓的定期存單市場和附帶條件的債券買賣市場。政府的短期證券國庫券在市場上雖有買賣,但尚未形成單獨的市場。
①短期拆放市場。創始於1945年,是日本歷史最長的短期資金市場。在市場上,城市銀行是經常的拆進者,其他金融機構是經常的放出者。交易種類有當天借進、當天償還,第一天借進、第二天償還(如果拆進者不主動償還,放出者也不催收,可無條件延期)以及7天期的交易等3種。交易時由短期資金公司充當經紀人。
②票據買賣市場。1971年創設。具體做法是由資金不足的金融機構開出票據,通過短期資金公司在金融機構之間買賣。交易期限為1~4個月。日本銀行也參加短期拆放和票據買賣市場,通過本身參加交易調節市場資金的過剩或不足。
③可轉讓的定期存單市場。創設於1979年,是企業和各種非金融機構都可以參加的市場。創設目的在於適應企業和各種團體運用大額剩餘資金的特點,促進利率自由化,擴大短期金融市場調節金融的機能。定期存單每筆金額在 5 億日元以上,期限3~6個月。
東京長期資本市場 包括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日本發行和流通的證券有股票和公債(包括國債、公社公團債、地方政府債)、公司債(包括事業債、金融債)。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又都是由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構成的。東京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統稱證券市場)是規模僅次於紐約的世界第二大市場。
①股票市場。在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的公司約1400家。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會員證券公司為83家。
②債券市場。由於債券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均不十分發達,新發行的債券在很大程度上靠金融機構認購,個人通過證券公司認購的比重較小。因此,本來應該反映長期資金供求的債券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受短期金融機構資金頭寸變化的影響,很難形成適當的價格。
東京外匯市場 廣義包括外匯指定銀行與一般顧客間進行的外匯交易。通常僅指銀行同業間的交易市場。東京外匯銀行間交易市場的成員為外匯指定銀行、外匯經紀人和日本銀行。日本銀行作為大藏大臣(財政部長)的代理人參加市場,以政府外匯資金特別會計為後盾。視需要來干預市場交易,發揮調節作用,以防止匯價發生異常的大幅度波動,維持市場秩序。
東京美元短期拆放市場 1972年4月成立。在此之前,日本的外匯指定銀行間調節短期美元資金的過剩和不足,均在歐洲美元市場上辦理,東京美元短期拆放市場成立以後,基本上可以在國內市場上進行。美元短期拆放市場的成員和外匯市場相同。資金的流向是:城市銀行將從歐洲市場上籌集的美元資金和對外貿易中獲得的多餘美元資金在市場上放出,由為籌集外貿交易需要美元資金的中小銀行拆進。1980年末,交易余額為117億美元。 隨著日本經濟國際化的急速發展,金融市場的規模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Ⅶ 日本股市去年經歷了大起大落,這是引起人們理財意識的直接原因嗎

主要是去年以來,日本股市創下了歷史高點,所以不少投資者都開始進場,希望能夠分一杯羹。近日,日本媒體做了一份調查,調查顯示有40%的日本民眾的投資意願增強。該媒體表示,民眾對投資更加熱衷,主要是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民眾的收入極其不穩定,所以不少人希望在主業之外,尋找新的收入來源。在去年日本股市也達到了歷史的高點,資本市場的火熱,自然吸引了不少日本民眾參與其中,有數據顯示,去年一年,日本股市散戶參與的交易額增加了40%,這足以見日本個人投資者的熱情,而日本股市的大幅上漲,也吸引了更多日本投資者入市,預計今年日本投資者也會加快入市的步伐。

其實去年在疫情影響之下,全國的經濟雖然受到了影響,但資本市場卻一直都在向好,主要是各國央行不斷貨幣寬松,流動性大量注入到股市,甚至連比特幣市場都開始上漲。但也有相關人員表示,如果各國央行的貨幣寬松政策結束,資金出現緊縮,股市的泡沫很有可能瞬間破裂,風險還是非常大的。

Ⅷ 1990日本股市崩盤的原因(詳解)、過程

1990日本股市崩盤的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具體如下


  1. 利率太低,資金泛濫,引導失誤監管失控。

    1985年9月美英德法日五國財長聚會紐約的廣場飯店,就爭執許久的日元升值達成協議。之後一年時間里日元對美元升值一倍以上,由此對出口造成巨大沖擊。日本政府為了刺激國內經濟,完成外向型向內需型經濟過度,連續五次降低利率放鬆銀根,基礎利率跌至歷史最低點,貨幣供應量連續每年超過10%,1998年超過15%,造成市場上資金極其充沛。

    但是由於當時日本上下對日元升值和經濟轉型的困難認識和准備不足,大量資金並不如政府所希望的那樣流入製造業和服務業,而是流入容易吸納和「見效」的股市樓市,造成股市樓市價格雙雙飆升。1985年以後的4年時間中,東京地區商業土地價格猛漲了2倍,大阪地區猛漲了8倍,兩地住宅價格都上漲了2倍多。在此過程中日本政府並沒有採取有效措施引流資金和監管資金,而是聽之任之。


  2. 盲目擴大信貸,濫用杠桿作用。

    在資金泛濫的情況下,原本應該緊縮的信貸不僅沒有緊縮,相反進一步擴張,推波助瀾火上加油。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日本各大銀行將房地產作為最佳貸款項目,來者不拒有求必應。

    1990年危機已經一觸即發,但是銀行繼續大規模貸款。這一年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12家日本最大銀行向房地產發放貸款總額達到50萬億日元,占貸款總額的四分之一,五年間猛增2.5倍。尤其錯誤的是為了擴大杠桿作用增加利潤,日本銀行違反國際清算銀行的巴塞爾協議,將持股人未實現利潤當作資本金向外出借,造成流通領域里的貨幣數量進一步擴張。

    1991年日本銀行總貸款額達到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90%,而美國僅為37%。為了爭奪利潤和分享市場,日本上千家財務公司和投資公司等非銀行機構也不顧政策限制,躋身於房地產金融行業,直接或間接向房地產貸款,總額高達40萬億日元。可以說日本金融機構是房地產泡沫的最大鼓吹者和最後支撐者,為泡沫源源不斷輸送能量直到最後一刻。


  3. 投資投機成風,股市樓市連動,管理監督形同虛設。

    日本和香港完全一樣,股市和樓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種情況進一步加劇了泡沫的嚴重程度。當時日本居民從股市中賺了錢投資到樓市中去,從樓市中賺錢投資到股市中去。無論從那一個市場賺錢都十分容易,很多人所賺之錢比一輩子工作積蓄的錢多得多。股市樓市比翼雙飛,同創一個又一個「高度」。

    1985到1988年日本GDP增長16%,土地市值和股票市值分別增長81%和177%。1989年底日經指數達到歷史最高點近39000點,房地產價格也同創歷史最高。這段時間里,房價日長夜大,數月甚至數天價格又上漲了。人們千方百計從各個地方借錢投向房地產,炒作和投機成風,很多人辭去工作專職炒樓。人們用證券或者房產作抵押,向銀行借錢再投資房地產。

    銀行則認為房地產價格繼續上漲,由此作抵押沒有風險,所以大膽放款,造成大量重復抵押和貸款,監督管理形同虛設,資金鏈無限拉長,杠桿作用無限擴大。但是市場轉折後立即就形成「中子彈效應」,一個被擊破,個個被擊破。日本大公司也不甘寂寞,在炒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利用關系進行土地倒買倒賣,數量極大倒手率又極高,每倒一次價格就飆升一次。在此過程中政府很少的應對政策也嚴重滯後。大公司倒賣土地的情況一直持續到1992年政府增收94%重稅後才被迫停止。

    泡沫破裂後許多日本居民成為千萬「負翁」,家庭資產大幅度縮水,長期背上嚴重的財務負擔,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嚴重影響正常消費。日本銀行及非銀行機構的不良債務高達100萬億日元,最後成為壞賬的達到幾十萬億日元。倒閉和被收購的銀行和房地產公司不計其數,大量建築成為「爛尾樓」。建築業飽受重創,1994年合同金額不足高峰期的三分之一,國民經濟陷入長達十年的負增長和零增長。日本的沉痛教訓應該在中國房地產發展進程中引以為戒。

Ⅸ 解放前,購買日本股票,現在已經查明,被日本三菱UFJ信託銀行託管,請問如何兌換!

農業銀行基金名稱申萬菱信新動力投資有風險,投資人申購基金時應認真閱讀招募說明書。

補充
申萬菱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SWS MU Fund Management Co., Ltd)是由國內大型綜合類券商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Shenyin & Wanguo Securities Co.,Ltd.)和三菱UFJ信託銀行株式會社(Mitsubishi UFJ Trust and Banking Corporation)共同發起設立的一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
申萬菱信基金公司當前已擁有涵蓋貨幣型、債券型、混合型、股票型、指數型等從低風險到高風險產品的完善產品線

Ⅹ 誰能幫我找找,1985年到1990年的日本歷史。主要是經濟方面的,中國現在有點像那是的日本。

下村治(池田內閣)池田勇人(明治三十二年(1899)12月3日~昭和四十年(1965)8月13日)Ikeda Hayato 日本第58任、59任、60任日本首相(1960年7月19日~1964年11月9日)。昭和後期政治家,出身於廣島縣,東京大學畢業。大正十四年(1925)入大藏省。生平簡介
池田勇人
1947年任大藏省事務次官。1948年辭職,加入民主自由黨。1949年當選為眾議院議員,為吉田茂的得意門生,成長為政治家,1951的舊金山和會任全權委員.為吉田的左右手。任吉田茂內閣大藏大臣,因執行道奇路線實施均衡財政而出名。1952年任第四屆吉田內閣通商產業大臣,,因在十一月二十七日眾議院本會議上,就政府的中小企業保障對策中失言曰:[在現在通貨膨脹向經濟穩定轉向時期違反經濟原則而有不當投機的,就算有五間,十間倒閉也是無可奈何的.] 翌日,在野黨提對他的不信任案,結果在以鳩山一郎為首的反吉田派缺席之下,以二百零八票對二百零一票通過了不信任案,池田被迫辭職。在吉田被打倒後,池田留在自由黨內。1953年任自由黨政務調查會長,1954年任自由黨幹事長。1955年自由黨和民主黨合並為自由民主黨後,任該黨顧問。1956年12月任石橋湛山內閣大藏大臣。1957年任岸信介內閣大藏大臣,1959年任通商產業大臣。1960年7月岸內閣因安保斗爭完結後辭職後,宣布參選自民黨總裁,在恩師吉田的幫助下,得佐藤榮作之助,在第二次投票中以三百零二票對一百九十四票當選,組閣。開始了池田時代,
池田勇人
以"寬容與忍耐"為精神,推進國民所得倍增計劃和經濟高速增長政策,以減稅,社會保障以及公共投資三種為基本.致力經濟政策。他的經濟政策令自民黨民望高企,對外推行以繁榮經濟為目的的經濟外交和親美外交路線。在昭和三十五年(1960)的眾議院總選舉中,令自民黨獲得戰後最多的席次。他曾預言日美歐三極時代降臨.。昭和三十九年(1964)七月十日,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 以二百四十二票對一百六十票打敗佐藤榮作.九月九日因喉癌入病治療。出席十月十日於東京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典禮。他本不想辭職,但病情愈來愈嚴重,於是決定辭去總理職務,推薦同門佐藤榮作為繼承人.佐藤因此而能繼池田任總理大臣。一年後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編輯本段生平簡介
在經歷過60年安保斗爭(圍繞日美之間在1951年簽定的安全保障條約而發生的斗爭活動)後,池田勇人在溫存了日美安保條約,讓美國來負責日本的國防(這樣有失主權的問題,曾是安保斗爭的主旋律。但作為政治家,這種有失主權的問題也只能暫時打掉牙往肚子里吞。其實當今的不少國家在歷史上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只是程度不同)的情況下上台,提出了「重經輕政」的政策。池田提出,政治先放一邊,把經濟搞上去再說。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把國民收入的水平提高,重視發展經濟,提高生產力和生產率,提倡技術革新和創新活動。 池田勇人
1985年3月22日,池田勇人在中日關系中作出過重要貢獻。池田勇人從1960年7月到1964年11月連續三次組閣。在池田內閣期間,廖承志同志與高碕達之助先生簽署了發展中日長期綜合貿易的備忘錄,建立了寥高備忘錄貿易(在日本簡稱)。 自從「日台條約」簽訂到1972年「斷交」的20年時間里,日本與台灣的關系是在冷暖不均與左右搖擺中走過來的,基礎並不穩固。日本池田勇人內閣時期,對日台關系進行調整,即調整過於親台的路線而轉向與中國大陸友好,把施政的重點放在國內的經濟發展上,積極推進與亞洲各國的經濟關系;但是由於「日台條約」的存在,中日關系不可能有根本性的發展。
1960年,日本池田內閣宣布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在這個人口數字達到美國一半的國家發起了一場消費者革命,並成為了日本經濟起飛的基礎和轉折點。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標,實際國民收入增加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