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凱恩斯選股理念
凱恩斯十分重視投資者的選股。他認為,正確的投資方法是,將比較大的一批錢投資於自己比較了解的,並對其管理完全信任的.
視野要開闊,要把資金投到最具發展潛力的股票上去;消除完善心態,十全十美的股票很難找到,...
凱恩斯所推崇的選股理念非常貼切地體現了其尊重市場的良 好心態,"選股如選美"
❷ 根據凱恩斯理論,投資由那些因素決定,為什麼
凱恩斯在其經典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用了大量篇幅討論人們的心理對有效需求的影響(亦即人們通常說的行為金融學)。在凱恩斯的邏輯里,資本主義發生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從而生產過剩,爆發危機。為什麼出現有效需求不足呢?因為有三大心理規律影響人們的消費與投資:
1、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人們的收入增加可以刺激消費的增加,在收入增加的初期、中期,收入增加與消費增加成正比,即收入增加,消費增加,消費熱情較高,但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在中後期,收入增加的幅度大過消費增加的幅度,收入與消費不成正比,消費熱情減少。
2、資本(投資)的邊際效率遞減規律。與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相類似,投資初期、中期收益與投資比例成正比,投資收益較高,投資熱情高漲,中後期,投資比例不與收益成正比,投資收益率下降,投資熱情減少。
3、流動性偏好規律。所謂流動性偏好,就是人們在心理上,對持有現金存在偏好。人們心理上偏好現金是因為三個動機:(1)交易動機。方便日常生活開支;(2)謹慎動機。預防意外,存留現金;(3)投機動機。為了尋求更大的收益,留現金,以備隨時調用。
按照凱恩斯的分析,這三大心理規律的存在,使宏觀經濟在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無法得到平衡,其結果就會出現經濟危機。要解決經濟危機,就需要政府出面對經濟運行進行干預,增加全社會的有效需求,抵消三大心理規律對宏觀經濟的負面影響。
另外,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對人們的心理與投資的關系作了大量論述,歸納起來有兩個短期投機理論,一個長期投資理論。
1、選美理論
在股票投資操作中,凱恩斯將經濟學放在了次要地位,而將主要精力集中於心理學和行為學。他認為股票市場的運動不是基於價值,而是基於群體心理。凱恩斯用餐家報紙選美比賽的比喻通俗地表明了股票投資中分析和把握群體心理的重要性。他把選股比做報紙上的選美比賽:「報紙上刊出一百幀相片,有讀者從中選出幾名大家認為最漂亮的美女;誰的選擇接果若與其他參加競猜者之平均愛好接近,誰就得獎;在這種情形下,每名競猜者都不選他自己認為最漂亮的人,而選其他人認為最美麗的人。每個競猜者都持此想法,於是都不選他們本身認為最美麗者,亦不選選一般人認為最美麗者,而是運用智力,推測參與競猜者認為最漂亮者......」這樣的選美結果是,選出了「大眾情人」,選出了大多數參賽者都會喜歡的臉蛋。
這種理論用於選股,就是研究大眾的投資行為,從中獲利。其精髓在於「他人願支付乃一物之價值也」。
馬爾基爾(Malkiel)把凱恩斯的這一看法歸納為博傻理論。比如說,我傻,用高價買入高出其真實價值的股票,但我預計,還有人比我更傻,他願意用更高的價格買下我手中剛買入的股票,以此類推。
2、空中樓閣理論
凱恩斯認為,股票價格是虛擬經濟的表現,股票價格並不是由其內在價值決定的,而是有投資者心裡決定的,故此理論被稱為空中樓閣理論,以示其虛幻的一面。
他認為,股票價格雖然在理論上取決於其未來的收益,但由於長期預期相當困難和不準確,故大眾投資應把長期預測劃分為一連串的短期預測。大眾通過對一連串的短期預測,修改判斷,變換投資,以獲得短期內的相對安全,這些短期投資造成了股票價格的波動。
空中樓閣理論完全拋棄股票的內在價值,強調心裡構造出來的空中樓閣。凱恩斯認為,與其花精力估算並不可靠的「內在價值」,不如信心分析大眾投資未來可能的投資行為,搶先在大眾之前,買進或賣出。
如果說「選美理論、空中樓閣理論」是短期投機的理論基礎的話,那麼,凱恩斯的「長期友好理論」則是長期投資的理論基礎
3、長期友好理論
凱恩斯認為,世界經濟只會越來越繁榮,一路向前而不會倒退,人們生活水平總體趨勢向上,物價指數亦會越來越高。
按照凱恩斯的經濟不斷繁榮理論,經濟形式總體向好的方向發展,股市趨勢保持向上,股價指數總體趨勢不斷走高。因此,堅持「長期投資,長期持股,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原則,靠時間積累財富,從長線而言能穩定獲利。
❸ 約翰凱恩斯在經濟學上有什麼觀點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年),20世紀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人。少年時代就讀於伊頓公學。1902年進入劍橋大學專攻數學,1905年獲數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留校期間向馬歇爾和庇古學習經濟學。1906年底參加文官考試,被分配到財政部印度事務處工作。兩年後經馬歇爾的推薦,返回劍橋大學並講授金融學。1909年以一篇概率論的論文取得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院士資格。1913年出版第一部專著《印度的通貨與財政》,考察金匯兌本位制的職能,主張把印度的貨幣緊密地同英國的貨幣聯系在一起。由於此書的影響,使他於1913—1914年期間被任命為皇家委員會調查印度通貨和財政的委員,並於1915—1919年調任財政部擔任顧問。1919年以英國財政部首席代表的身份出席巴黎和會。會後,他寫成了《和約的經濟後果》(1919)一書,強烈反對向戰敗國的德國索取過多的賠款,認為讓德國支付巨額賠款不利於歐洲經濟的恢復。此書使他一舉成名,成為一位國際社會上頗有影響的政治經濟問題評論家。此後,他一方面執教和著書立說,出版了《貨幣改革論》(1923)、《貨幣論》(1930)和《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等一系列著作;另一方面,參與各種社會經濟活動。1941年以英國代表團團長的身份出席布雷頓森林會議,積極參與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工作。凱恩斯未曾受過系統的經濟學正規訓練,直到1936年所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下簡稱《通論》)中,他才最終創造出一個新的理論結構,第一次以系統的形式闡述自己的經濟學說。他提出了總需求不足、非充分就業均衡、不確定性、流動性偏好陷阱等新的理論概念,著重於對經濟總量的分析,用以說明經濟危機、長期蕭條和失業的現象,並且,進而一反新古典經濟學的自由放任傳統,提出了一套政府幹預的經濟政策主張。這些均被視為是對傳統理論的重大突破和劃時代的貢獻,並被後人譽為「凱恩斯革命」。
凱恩斯所處的歷史時期正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時期,而同時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的嚴重性和破壞性都是空前的,因此,凱恩斯所面臨的是就業問題,增加就業的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是增加生產,但當時經濟不景氣,企業不願增加生產,也就不可能增加就業量。於是,凱恩斯開辟了另一條道路,擴大總需求,以刺激總供給,從而擴大就業。
凱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則。所謂有效需求,就是總需求函數與總供給函數交點上的總需求數值。這一點之所以「有效」,因為它代表著符合企業主預期利潤最大化的就業水平。具體地,以N代表僱傭的工人數量(就業量),以Z表示產出量的供給價格,則企業的總供給函數為Z=Φ(N),意味著僱傭N名工人所必須達到的最低限度的產品銷售額與就業量之間的函數關系。類似地,以D表示企業主的銷售額,則總需求函數為D=f(N),意指預期人們為購買相應數量的產品願原意付出的總支出與就業量的函數關系。簡言之,對企業主來說,Z=Φ(N)是預期至少能收回成本並獲得正常利潤的最低總收益,D=f(N)是預期市場上對相應產量的總需求,兩者同為僱傭量的函數,因此,兩者一致時,就決定了實際就業量。只要D>Z,企業主就會設法擴大生產,就業量隨之增加,直到D=Z。這種使經濟達到均衡的社會總需求,就是凱恩斯所說的「有效需求」。因此,可以說,就業量決定於有效需求,那麼有效需求決定於什麼呢?
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決定於消費傾向和投資引誘。他認為,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有效需求一般總不足,或者說,在通常情況下的有效需求總不足以實現充分就業。原因可以從消費和投資兩方面來分析。其一是心理上的消費傾向。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的消費需求也會增加,但出於「預防不測事件」、「養老」、「子女教育」等主客觀原因的考慮,人們往往會把增量收入的一部分用於儲蓄,結果消費的增長即邊際消費傾向小於一,從而導致經濟體系中消費需求的不足。除非投資需求不斷擴大,以彌補邊際消費遞減所留下的缺口,否則就不可能增加就業量。其二是投資誘導問題。凱恩斯認為,投資的大小取決於投資引誘,投資引誘等於資本邊際效率與利息率的差額。為什麼昵?凱恩斯是這樣解釋的:「只有當資本邊際效率至少等於利息率時,資本家才肯進行投資,否則,如果資本邊際效率小於利息率,資本家便不會進行投資,而寧可把資本存放在銀行里,以獲取較高的利息收入。」所謂資本邊際效率,即新增加一個單位資本所預期的利潤率。凱恩斯認為在技術裝備和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社會投資的增加,資本邊際效率是會趨於遞減的。資本邊際效率為什麼會遞減呢?凱恩斯認為,當資本家對工廠設備進行新的投資時,他不僅要考慮現有設備的數量,而且還要對將來各個時期的競爭情況、有效需求和政治情況等影響收益的因素,作長期的預測;由於資本家對未來的預測缺乏信心,所以他們所預期的資本邊際效率常常偏低而不穩定。因此,由於資本邊際效率遞減這一基本心理規律的作用,社會對私人投資的誘惑力愈來愈小,從而使資本家階級不願意對社會進行投資,結果出現了社會投資不足的現象。另外,再從利息率方面來看,凱恩斯認為利息率是由貨幣的供求關系決定的,貨幣的供求取決於貨幣的數量,貨幣的需求取決於人們對貨幣流動偏好的心理狀態。所謂流動偏好,就是指人們對現金的偏好。人們手中如果擁有一定數量的現金,就可以滿足支付各種開支的需要,應付任何意外支出和進行市場投機活動。所以利息率取決於人們的流動偏好和貨幣數量。他認為,如果貨幣的需求不變,貨幣的供給增加,利息率就會下降。反之,貨幣的需求增加,貨幣的供給不變,利息率就會上升。總之,凱恩斯認為,由於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和流動偏好規律的作用,引起投資不足,從而使資本主義社會「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願失業」的存在。
基於上述觀點,凱恩斯認為,單憑資本主義的自動調節是不能醫治資本主義的失業症的,惟一的方法就是國家對經濟進行干預。他說:「要使消費傾向與投資引誘二者互相適應,故政府機能不能擴大,這從19世紀政論家看來,或從當代美國理財家看來,恐怕要認為是對於個人主義之極大侵犯。然而我為之辯護,認為這是惟一切實方法,可以避免現行經濟形態之全部毀滅。」因此,凱恩斯指出,必須放棄自由放任的傳統政策,運用財政與貨幣政策,實施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以確保足夠的有效需求,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凱恩斯提出的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按凱恩斯的說法,財政政策是通過改變國家的消費和投資的方法來改變國民收入的水平,有兩條途徑,即改變預算支出和預算收入,預算支出的增加或減少順次意味著國家投資和消費的增加或減少。另一方面,預算收入的增加或減少順次意味著國家投資和消費的減少和增加。實施貨幣政策的立足點在於國家可控制貨幣數量,而在一定的流動性偏好的條件下,貨幣數量的大小可以影響利息率的高低,而在一定的資本邊際效率的情況下,利息率的高低又可以決定投資量的多寡。當消費水平不變時,投資量的多寡又決定國民收入的水平。這樣一來,資本主義國家的宏觀經濟運行就能夠被穩定在充分就業的狀態,不會出現長期的失業,也不會出現長期的通貨膨脹。
作為為適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而產生的凱恩斯學說,其根本點在於為資產階級而服務,因此,他的學說仍有其局限性,如他用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均衡說明有效需求,而這兩者都是資本家心理預期的東西,前者包括資本家預期的利潤,後者是資本家預期的購買價格,因此,二者的均衡不過是資本家這兩種預期之間的均衡。這就在原來的庸俗力量上更加進了唯心主義的因素。實際上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危機和失業是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說危機和失業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這完全是一種現象的描述。正如馬克思指出:「認為危機是由於缺乏有支付能力的消費或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費者引起的,這純粹是同義反復。」除此之外,在他的學說中還存在著不少闡述不清晰甚至矛盾的觀點。但凱恩斯及其經濟理論對西方經濟學的影響是巨大的,其理論有許多合理的部分,並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凱恩斯的理論體系系統地創立了以決定國民經濟的根本因素為基礎的宏觀經濟模型。這一模型簡單,能夠控制,可以形成經驗公式,並與經濟政策問題直接相結合,從而促使關於政府作用的正統觀念發生了一場革命。在實踐中,凱恩斯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資本主義世界的宏觀經濟政策。
❹ 如何理解凱恩斯的炒股觀
凱恩斯的炒股生涯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失敗的,幾乎全「金」覆沒,後一階段是成功的,斬獲豐厚。在前一階段,他的炒股觀主要是基於傳統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具體說,投資買賣股票基於所謂「長期預期狀態」。凱恩斯認為,人們根據所謂「長期預期狀態」,推測未來收益,是出於兩種考慮,一是現有事實,二是未來發展。凱恩斯通過對當時流行的股票投資理論和自己實戰及其失敗結果的綜合分析和反思,得出三點結論,一是由於經濟的未來發展不可預測,據此預測股市行情便是非常不靠譜的事情;二是在一段長時期當中,投資之實際結果,極少與原來預期相符;三是決定股票價格的因素甚為復雜,有許多與未來收益無關系。凱恩斯進而指出:「從社會觀點看,要使得投資高明,只有增加我們對於未來之了解;但從個人觀點,所謂最高明的投資,乃是先發制人,智奪群眾,把壞東西扔給別人。鬥智之對象,不在預測投資在未來好幾年中之收益,而在預測幾個月以後,由因循成規所得市價有何變化。」凱恩斯拋棄了預測未來幾年的奢望企圖,而改為把握未來幾個月的行情走勢。
❺ 凱恩斯主義是什麼樣的東東它對股市有著什麼樣的幫助
財政政策,就是用擴大財政支出的方式,刺激疲軟的經濟
❻ 在凱恩斯情況下,這對產出和價格水平有何影響
古典經濟學是供給決定產出的,政府購買增加僅引起價格水平上升,對其他實際變數沒影響
凱恩斯模型中,需求決定產出,AD曲線右移,價格,產出,GDP上升,再根奧肯定律,GDP上升,失業減少,所以就業水平被改善了。
❼ 凱恩斯對經濟學的貢獻
凱恩斯一生對經濟學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一度被譽為「救星」、「戰後繁榮之父」等美稱。凱恩斯出生於薩伊法則被奉為神靈的時代,認同藉助於市場供求力量自動地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就能維持經濟的觀點,因此他一直致力於研究貨幣理論。
他的發表於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引起了經濟學的革命。這部作品對人們對經濟學和政權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凱恩斯發展了關於生產和就業水平的一般理論。
其具有革命性的理論主要是:關於存在非自願失業條件下的均衡:在有效需求處於一定水平上的時候,失業是可能的。與古典經濟學派相反,他認為單純的價格機制無法解決失業問題。
引入不穩定和預期性,建立了流動性偏好傾向基礎上的貨幣理論:投資邊際效應概念的引入推翻了薩伊定律和存款與投資之間的因果關系。
凱恩斯主義的理論體系是以解決就業問題為中心,而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觀點是:社會的就業量取決於有效需求,所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
當總需求價格大於總供給價格時,社會對商品的需求超過商品的供給,資本家就會增僱工人,擴大生產;反之,總需求價格小於總供給價格時,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資本家或者被迫降價出售商品,或讓一部分商品滯銷,因無法實現其最低利潤而裁減雇員,收縮生產。
因此,就業量取決於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點,由於在短期內,生產成本和正常利潤波動不大,因而資本家願意供給的產量不會有很大變動,總供給基本是穩定的。這樣,就業量實際上取決於總需求,這個與總供給相均衡的總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7)凱恩斯對股票價格的看法擴展閱讀:
一、人物生平
1883年6月5日生於英格蘭的劍橋,14歲以獎學金入伊頓公學(Eton College)主修數學,曾獲托姆林獎金(Tomline Prize)。
畢業後,以數學及古典文學獎學金入學劍橋大學國王學院。1905年畢業,獲劍橋文學碩士學位。之後又滯留劍橋一年,師從馬歇爾和庇古攻讀經濟學,以准備英國文官考試。
1906年以第二名成績通過文官考試,入選印度事務部。任職期間,為其第一部經濟著作《印度通貨與金融》(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1913)作了大量研究准備工作。
1908年辭去印度事務部職務,回劍橋任經濟學講師至1915年。
其間1909年以一篇概率論論文入選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院士,另以一篇關於指數的論文獲亞當斯密獎。概率論論文後稍經補充,於1921年以《概率論》(ATreatise on Probability)為書名出版。
二、主導理論
凱恩斯以前的主導經濟理論是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自由放任經濟學說,又稱傳統經濟學。這種學說是建立在「自由市場、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動均衡」的五大原則基礎上的,其核心是「自動均衡」理論。
認為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經濟都能通過價格機制自動達到均衡;商品的價格波動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資本的價格——利率的變動能使儲蓄與投資趨於均衡;勞動力的價格——工資的漲跌能使勞工市場供求平衡,實現充分就業。
因此,一切人為的干預,特別是政府幹預都是多餘的,什麼也不管的政府是最會管理的政府,應該信守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由放任的經濟原則,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只會破壞這種自動調節機制,反而引起經濟的動盪或失衡。
❽ 凱恩斯的主要經濟學觀點
消費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凱恩斯經濟學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有關消費經濟的論述,最早開始於西方。早期出現的馬歇爾的需求理論以及以凡勃侖為代表的消費理論曾涉及到消費關系的問題。資產階級經濟學者在對社會生產過程進行考察時,對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個人消費與社會消費的作用,消費行為與消費者主權,消費結構、消費水平和發展趨勢,消費政策等問題,都曾提出過各自的見解和論述。但消費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那時出現了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定」,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安東·莫里格安尼和布魯貝格的「生命周期假定」等理論。當時,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增長,生產技術和市場銷售方式都出現了較大的變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數量的增加,向企業家和經濟學家提出了一個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即怎樣才能使生產更適應市場需求,以減少商品滯銷增加企業的盈利。同時,在政府面前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即怎樣避免30年代大危機的重演,怎樣按照J.M.凱恩斯的主張調節和穩定資本主義國民經濟。在這種形勢下,他們為了加強對消費和投資變動前景的預測與研究,資產階級消費經濟學開始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發展起來。凱恩斯的經濟政策觀點的核心是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國家干預。凱恩斯所說的擴大政府職能,主要是指擴大政府調節消費傾向和投資引誘的職能。調節消費傾向,目的在於刺激消費。調節投資引誘,目的在於刺激投資。有效需求是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組成的,刺激消費和投資,就是刺激有效需求。凱恩斯還認為,政府最聰明的法是雙管齊下,一方面,由社會控制投資率,增加投資;另一方面,提高消費傾向,增加消費。不過,凱恩斯強調說,不能太著重於增加消費,而應著重於投資。刺激消費和投資,可以採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凱恩斯認為,僅僅依靠貨幣政策很難奏效,主要應當依靠財政政策。關於財政政策,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保持國家預算平衡的觀點,而是認為赤字財政有益。關於貨幣政策,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保持國內價格水平穩定的觀點,而是認為溫和的通貨膨脹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