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價格知識 » 高瓴資本最近買那些股票
擴展閱讀
海淀科技股票代碼 2025-09-14 09:56:53
浙江財稅股票交易 2025-09-14 09:51:20
股票交易員的職責 2025-09-14 08:54:23

高瓴資本最近買那些股票

發布時間: 2022-09-11 14:47:28

Ⅰ 高瓴資本都投資哪些公司

投資的企業包括:京東、騰訊 、位元組跳動、美團、Zoom 、寧德時代、隆基股份、星思半導體、百濟神州 、飛利浦家電、普洛斯、百麗國際、格力電器、藍月亮等。

高瓴集團成立於2005年,專注於長期結構性價值投資和產業創新,發現價值、創造價值。高瓴的投資人主要來自於全球性機構投資人,如:全球頂尖大學的捐贈基金、發達國家的主權基金、國家養老金、海外家族基金,以及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保險公司、上市公司等。

高瓴集團已成為跨階段、跨地域、跨行業的全天候投資人,包括高瓴創投、高瓴投資等核心投資板塊,堅定重倉中國,聚焦生命健康、硬科技、大消費、碳中和等投資方向。



投資理念

1.融匯中西的投資哲學: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長期結構性價值投資理念的堅定實踐者。長期結構性價值投資是相對於周期性思維和機會主義而言,核心是反套利、反投機、反零和游戲、反博弈思維。

3.研究驅動投資。價值投資最重要的標志就是研究驅動,對於一家專注於研究行業、研究基本面的投資公司,核心能力就是對商業本質的敏銳洞察。

4.長期主義: 長期主義不僅僅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價值觀。流水不爭先, 爭的是滔滔不絕。無論從事任何工作和事業,只要著眼於長遠,躬耕於價值,就一定能夠經受時間的考驗,找到迎接挑戰的端緒。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高瓴集團

Ⅱ 2020年,軟銀紅杉高瓴鼎暉開始「炒股票」

文丨柴佳音 馬慕傑

編輯丨王慶武

來源丨投中網

「在職場,我們似乎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個被邊緣化的是哪一個部門。」一PE機構投資總監林唐感慨稱。

入職五年,林唐所處的一級市場投資部從最初匯集各路名校人才、承包公司80%以上主營業務的明星部門,淪為了如今存在感極弱的「游兵散勇」。

「這大半年來,公司實在是募不到錢,在一級市場只投出了一個項目。但是,公司的營收卻並不難看,二級市場的好幾個部門都大賺了一筆。」林唐告訴投中網,在這樣的局勢下,公司創始合夥人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二級市場「炒股票」,「為了賺錢,不難理解。」

2020年,部分一級市場由募資難所傳導而來的寒意猶存,但二級市場的高光時刻已接踵而至:幾近瘋狂的造富效應幾乎無人不曉。

對於此般盛況,敏銳的一級市場投資者自然有所垂涎。於是,大踏步進場,便成為了那些以往低調淘金的VC/PE此時最合宜的姿態。

進軍二級市場,軟銀、紅杉、鼎暉、高瓴加碼

2020年10月,軟銀高管Rajeev Misra在線上會議中透露稱,軟銀願景基金將列出計劃,要在未來兩周內成立一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

SPAC又被稱為空頭支票公司,屬於公募型並購基金的一種。據了解,SPAC比其他並購基金募資能力更強,其投資者的退出更加簡單,只需在二級市場減持SPAC公司的股票即可。

實際上,近期軟銀在二級市場頻頻出手。美國證監會報告顯示,2020年二季度,軟銀斥資約40億美元購買了特斯拉、亞馬遜、Alphabet、英偉達、Zoom、拼多多等多家 科技 股,短期浮盈約40億美元。

在中國,踏足二級市場的VC/PE機構亦不少見。鼎暉投資、高瓴資本、紅杉中國、深創投、弘毅投資、九鼎投資等諸多VC/PE機構皆已在二級市場布局。

「鼎暉投資早在2006年起,開始通過關聯公司潤暉投資布局二級市場,二者都有相同頂尖的國際機構投資者作為LP持有共同的投資理念和研究方法論。」鼎暉投資告訴投中網,「潤暉投資是極少數在中國A股市場上,以國際超長線資金踐行價值投資的機構。」

潤暉投資設立後,獲得了包括全球頂級主權基金,國家養老金,捐贈基金,慈善基金會和家族辦公室的廣泛認可,目前管理規模超過80億美元。據悉,在過去的14年裡,潤暉投資取得了凈值增長10倍的優秀業績。

紅杉也在二級市場頻頻發力。外媒報道稱,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顯示,2020年8月,紅杉成立了紅杉中國公開市場投資基金(Sequoia China Equity Partners),這支擁有獨立團隊的新基金有著明確的使命,投資於二級市場、全球公開交易的股票。

此外, 2020年6月,紅杉資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向中國證監會相關部門申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資格審批》,成為首家申請QFII的國際知名創投機構。

深創投、弘毅投資、九鼎投資則選擇公募基金方式出擊。2014年6月,中國首家PE系基金公司紅土創新基金獲得證監會批復設立,深創投100%出資;同年7月,九泰基金獲得證監會批復設立,其大股東為九鼎投資。

2017年12月,弘毅遠方基金獲批,注冊資本為1億元,弘毅投資持股比例100%。這意味著弘毅投資正式進軍公募領域。此外,成立於2015年的金涌投資是弘毅投資旗下專事境內外二級市場投資管理的全資子公司。

誠然,如今二級市場紅利來臨之際,更多的一級市場投資者在通過參與上市公司的定增、收購等方式盡可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自再融資新規落地,被機構稱為「一級半」的定增市場迎來多家巨頭機構入場。如高瓴資本23億拿下凱萊英的八折鎖價定增,當天漲停板浮盈40%,開啟了「一級半」市場的瘋狂前奏。

近期,私募排排網調查顯示,超七成PE機構看好定增項目帶來的業績增厚機會,並認為相關定增產品有望享受3-6個月的政策紅利期。

定增市場火熱的同時,並購大潮亦洶涌而至。

2020年1月,高瓴資本豪擲超400億元入主格力電器,成為其新晉第一大股東。這一經典案例曾在彼時引起投資圈震動。

在泰合資本看來,2020年,相較此前每年鳳毛麟角的並購交易,新常態下的並購交易數量或將倍增。

投中研究院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7月,並購市場整體持續上升,交易金額受頭部大額案例的影響環比增長過半;僅在1個月內,共計31支PE基金以並購的方式成功退出,超1億美元規模完成並購交易31筆。

一並購基金創始人潘辛然對投中網表示,一方面,融資難、增長難等困境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小型玩家將「賣身計劃」提上日程;另一方面,疫情不斷催化的「二八效應」下,巨頭對於整合、延展的需求日益旺盛。

快錢誘惑?資產配置多元化

不過,在長期主義盛行的當下,「博短期」一度被視為無法登上檯面的「鄙陋」策略。

當然,也有投資人堅信,精準的短線戰術回報效率最高,「且本質上,短期生意也並不背離投資最根本的『高風險、高回報』的運轉邏輯。」

尤其在市場周期利好的行情下,當二級市場的企業價格比一級市場更低,短期投資收益率更高,通過各種方式將業務觸角伸向二級市場並有所為自然成為了那些一級市場的投資機構無可厚非的選擇。

14年前就布局二級市場的鼎暉和潤暉則有自己更長線的理解,回想當年潤暉投資設立的設立初衷,主要有三點,一是從企業的生命周期看,VC-PE-二級市場,涵蓋了企業的誕生、成長、成熟的各個階段,在投資研究上看,可以綜合的審視一個行業中不同企業的競爭動態,對行業的生態展開研究;二是從研究上看,PE在項目點上扎的深,二級市場則是對行業的持續跟蹤,緊扣行業脈搏,二者形成了立體的研究;三是從國際比較看,一二級市場的估值最終會趨於一致,更寬的覆蓋可以捕捉到更多的投資機會。

上述觀點,亦是一二級市場跨界投資之典型邏輯,在當下得以充分演繹。恰逢,2020年,二級市場迎來了繁榮時刻。

根據巨豐 財經 數據,2020年上半年,全球主要指數表現中,A股普遍較佳。其中,創業板指以漲幅32.5%位列第一,深成指、滬深300指數、上證指數位列全球主要指數漲幅前五。

這其中,表現最亮眼的無疑是醫葯行業。巨豐 財經 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醫葯行業以36.81%的漲幅傲居全市場,是唯一一個每個月都上漲的行業,也是唯一一個漲幅超過創業板的行業。

此際,諸多一級市場投資者開始摩拳擦掌。

不可否認,投資於二級市場,VC/PE有著其天然的優勢。「通常,在一級市場投資,基金內部一定會自上而下把投資賽道研究地透徹清楚,包括競爭對手、行業龍頭等。這種情況下,一級市場的基金更容易捕捉到大賽道的機會。」道彤投資創始管理合夥人孫琦表示。

眾海投資管理合夥人李穎同樣對投中網提到,一些知名機構對於趨勢的把握相對更准確,特別是在二級市場表現比較好的時期,投資機構也希望可以多元化配置資產。再者,市場本身充滿波動性,一二級市場聯動可能會帶來更長期的價值。

「壓力」使然?尋找價值窪地

一級市場的VC/PE湧入二級市場或許還有個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一級市場近年來愈發沉重的壓力。

資管新規出台以來,一級市場募資越發艱難,私募股權行業優勝劣汰加劇。投中研究院報告顯示,2020年受疫情影響,創業項目、投資機構全部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更多機構減緩投資節奏,「活下去」成為了VC/PE市場各參與主體共同的目標。

林唐直言,做二級市場其實也是一些老牌VC/PE在尋找出路。「一個有品牌有投研能力的基金,在二級市場募資會相對容易很多,因為二級市場基金投資門檻要低得多,發行門檻要低得多,發行渠道要暢通得多。」

那麼,主動也好,被迫也罷,當一級市場投資者選擇對二級市場進行延伸,又將對資本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

「價值挖掘會更充分,是毫無疑問的。」孫琦告訴投中網,「美國資本市場很早就是這樣,一二級互相流通,市場的價值被挖掘得更深。」

此時,投資人會發現,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尋找價值窪地都在變得愈加艱難:各家機構的雷達已對市場進行全面掃描,基本不留死角。

所以,孫琦相信,對於資本市場整體而言,一二級互相流通是件好事,市場的效率也將逐步提高。

但是,對於投資機構來說,在這樣價值挖掘更加充分的資本市場中,尋找投資機會的挑戰也在變得更大。

同樣以醫療領域為例。「2020年二季度有大量醫療股創了新高,而且還在不斷地創下 歷史 新高,這樣的二級市場走勢反過來對一級市場也有很大的刺激,我幾乎從未見過市場的爭搶如此激烈。」孫琦對投中網表示。

一醫療機構投資人吳寧嘉向投中網講述了這樣一個案例。2020年6月,國內一知名大型PE為了搶到一個即將IPO的醫療案子甚至放棄了深度盡調,在沒有完全了解項目基本風格的情況下就執意打出了子彈。而且,該知名PE全然不顧鎖定期三年的投資風險。

「從接觸到交割,一個月全部完成,這個速度簡直匪夷所思。」吳寧嘉告訴投中網,如此快速的流程背後,除了簡單的盡調外,投資協議也基本參照早期投資的條款報告。

事實上,這或許正是二級市場不同於一級市場的慣用打法——以更大的邏輯布局某個賽道,在大趨勢中抓住細分機會。

有投資人就直言,近年來,投資行業魚龍混雜,這實質與真正意義上的專業投資管理人的偏差較大。

「市場永遠是對的」,孫琦提到,「做投資的人最好不要去賭市場是錯的,不要站在市場的對立面。VC要盡早預判市場的大勢,PE也要在保有自我判斷的基礎上順勢而為,不要逆著潮頭,同時也要有所克制,有所警惕。」

一二級通吃,一場專屬於頭部基金的 游戲

一個殘酷且客觀的事實是,這場一級市場參與者掘金二級市場的 游戲 或將只屬於頭部機構。

換句話說,「二八法則」已然滲透到了私募股權基金行業的每一寸肌理。即使想換個打法,也得先評判基金自身是否真正具備了「橫跨一二級市場」的資格。

擴充團隊的首要條件自不必多說。要知道,二級市場與一級市場的投資策略、管理風格、研究體系等大不相同,因而,投資機構染指二級市場也並非容易之事。

正如李穎所說,二級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進入門檻頗高。在一級市場馬太效應愈發強烈的行業現狀下,大型投資機構可優先跨越多個階段布局一體化。

加之,在公募基金市場本身中,「強者恆強」的行業格局已橫亘多年,中小基金的日子也不好過。根據wind數據,2020年以來,95家公募基金高管發生變更,涉及人數達256家。與此同時,公募基金離職基金經理人數已達168人,不少中小基金面臨人才流失的困境。

某一級市場投資機構HR何朋娜告訴投中網,二級市場的基金經理有一部分流向了一級市場。當前,一級市場投資機構在招募投資經理或投後團隊時越來越看重對方的行研能力,而這也正是那些基金經理的優勢所在。然而,對於某些中小機構而言,配置擁有二級市場背景的人才卻實屬艱難。

「我們機構當時面試了好幾個二級市場的求職者,但均被對方拒絕了。說到底,還是機構體量太小,那些二級市場的人都想找一些有穩定LP支撐的大機構,至少不用發愁子彈的問題。」何朋娜稱。

「一級市場機構如果要向二級市場延伸,基金的體量、投研能力、品牌各方面都要能達到相當的層次。」孫琦對投中網表示,一家機構的品牌和投研能力越強,布局越廣,邁入二級市場的動力就會越強。這是因為,這些機構可以將一級市場的品牌和投研優勢帶到二級市場實現變現。

比如,某些頭部VC/PE擁有自己的二級市場團隊,完全可以自己操盤,不需要將二級市場的蛋糕分給合作夥伴。當這些機構投資的企業上市後,他們還可以在二級市場捕捉另外的機會。

不過,潘辛然也對投中網提到,雖然相對而言,只有頭部機構具備同時布局一二級市場的底氣,但不一定非要自己做,與第三方合作的形式也很常見。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一級市場投資者邁向二級市場的趨勢共識下,並不是每一家有條件延伸的機構都湧向了這股潮流。

甚至,可以說,大部分投資機構仍堅持專注於一級市場。

終歸到底,即便對於頭部機構,是否橫跨一二級市場做全域投資的根本依舊在於基金自身的定位,包括機構目標、價值取向等。就像孫琦口中的那樣,如果機構以資管定位要做全平台的服務,追求的是AUM(資金管理規模),那麼相較於一級市場,近兩年基金在二級市場的規模擴張相對容易很多。

但是,相對容易走的路亦非捷徑。「因為不同領域看似是有關聯性的,但是如果真去做,大家會發現一二級市場的團隊基因不一樣,文化也不一樣,還是有很大挑戰的。」孫琦表示。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林唐、吳寧嘉、潘辛然、何鵬娜均為化名)

Ⅲ 高瓴資本重倉的百濟神州闖A股,6年虧損124億,曾遭機構做空

文 | 楊萬里

又一家葯企巨頭擬回A股上市。

近日,百濟神州公告稱,預計將於2021年上半年在科創板上市。該公司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主要出於公司業務及戰略發展的考量」。

如果百濟神州成功登陸科創板,它將成為第一家同時在美股、港股和A股上市的本土葯企。

百濟神州在美股市場和港股市場表現較好,被資金追捧的原因是明星投資機構高瓴資本持股以及公司手握重磅自研產品。

然而,百濟神州也被外界爭議,主要是公司業績持續虧損,6年間累計虧損約124.6億元。業績虧損背後又與高研發投入有關。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9月,百濟神州曾遭做空機構狙擊。機構J Capital Research(美奇金)曾質疑公司造假,一度引發股價暴跌。

時隔一年後,如今百濟神州向A股IPO發起沖刺。按照以往規律,若上市大概率會被市場炒作。但沒有基本面支撐,估值也難以被「故事」支撐。

回顧百濟神州的上市歷程,公司於2016年2月份以24美元價格在美股上市,目前在美股累計漲幅超10倍。2018年8月,百濟神州又以108港元價格在港股上市,目前在港股累計漲幅超50%。

百濟神州被資金追捧的第一個原因是高瓴資本為公司股東。高瓴資本在資本市場的影響力不言而喻,大部分被重倉的個股皆受投資者追捧。

高瓴資本三季度美股持倉數據顯示,百濟神州位列其第二大重倉股。實際上,高瓴資本一直重金押注百濟神州,從2015年至今,連續8次不斷投資該公司。今年7月份,百濟神州定增1.46億股票,募集資金20.8億美元,高瓴資本就認購了不低於10億美元。

百濟神州被資金追捧的第二個原因是公司手握重磅自研產品。

目前,百濟神州已有兩款產品實現商業化,分別為PD-1葯物百澤安(替雷利珠單抗)和BTK抑制劑百悅澤(澤布替尼)。

百澤安於去年年底獲批上市,用於治療至少經過二線系統化療的復發或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今年4月,經國家葯監局的批准,該產品適應症擴展到尿路上皮癌(比如膀胱癌)。

三季度財報顯示,百澤安在華產品收入為4994萬美元,去年同期收入為零。這意味著,百澤安開始給公司帶來收入。

另一款產品百悅澤於去年11月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有 財經 媒體分析稱,它是 歷史 上第一個完全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得到美國FDA批準的抗癌新葯。

三季度財報顯示,百悅澤在華和在美的產品收入為1566萬美元,去年同期收入為零。同樣,百悅澤也開始給公司帶來收入。

有業內人士曾表示,百濟神州的研發能力確實強,百悅澤(澤布替尼)雖然銷售額並不高,但卻是第一個被FDA批準的中國抗癌葯,這也是支撐近兩年它股價大漲的重要原因。

百濟神州雖然是資本市場的明星公司,也一直被投資者爭議。外界聚焦點在於該公司處於持續虧損狀態。

美股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百濟神州歸母凈利潤虧損11.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3.7億元),同比增加約100.45%。

百濟神州對此表示,主要系臨床試驗費用和研發費用的顯著上漲。今年前三季度,百濟神州的研發投入高達9.39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1.5億元),超過A股葯企龍頭恆瑞醫葯逾20億元。

一般而言,創新葯企都以研發導向為主,「燒錢」是一大特徵,百濟神州正是符合。

在2014-2019年期間,百濟神州研發投入分別為 2186萬美元、5825萬美元、9803萬美元、2.69億美元、6.79億美元和9.273億美元,6年間累計投入研發費用約為20.5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4.4億元)。

高研發投入導致公司持續虧損。

在2014-2019年期間,百濟神州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1828萬美元、5710萬美元、1.192億美元、9311萬美元、6.738億美元和9.486億美元。合計看,百濟神州6年累計虧損約1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4.6億元)。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部分投資者更看重市場估值差異所帶來的收益,而並非業績成長所帶來的收益。因此,即使百濟神州處於虧損狀態,投資者仍然會追捧。

我們關注到,在2019年9月5日(美東時間),J Capital Research(美奇金)對百濟神州發布做空報告,直指百濟神州涉嫌偽造近60%的銷售額並捏造了超過1.54億美元的收入。

做空報告發布當日,百濟神州在美股大跌6.78%,市值蒸發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9.3億元)。

到了9月6日下午,百濟神州回應稱,該報告的指控「失實、毫無依據且具誤導性」。但是,當日百濟神州股價再次下跌7.95%。

作為明星葯企,如果百濟神州成功回A股上市,可能會被資金炒作。但投資者也得警惕「過山車」行情。此前,回A的明星葯企康希諾和君實生物已上演類似一幕。

康希諾上市首日,股價最高漲至477元,總市值一度突破1100億元。之後,在一個月時間里,其股價最低跌至249.23元,跌幅高達47.7%。截至周三收盤,康希諾股價為378元,依然未超過前期高點。

君實生物上市首日,股價最高漲至220.4元,總市值一度突破1900億元。然而,由於業績持續虧損以及被自媒體公開質疑,其股價已跌破70元,總市值不到600億元。

股價最終由基本面決定。市場現在之所以追捧百濟神州,是對公司未來看好。如果業績不能落地,再好的「故事」也難以支撐公司的估值。

百濟神州能否成功過會以及後市表現如何,我們將繼續保持關注!

Ⅳ 高瓴資本被深套的六家公司,你敢抄底嗎

高瓴資本被深套的六家公司,你敢抄底嗎?

第一家,格力電器。高瓴400多億入資格力,算上利息合計資金成本470億,想要回本格力股價至少要漲到55元左右,目前格力股價39元。

第二家,上海機電,電梯龍頭企業,高瓴在2020年三季度首次入資,2021年4月再次加倉,但目前依舊浮虧28%左右。

第三家,恆瑞醫葯,在2021年年中,高瓴斥資27.5億買入恆瑞醫葯4046萬股,截止今日浮虧高達38%。

第四家,廣聯達,國內領先的數字建築平台服務商,高瓴2020年六月底入資,隨之廣聯達股價拉了一波,但後面又進去了漫長的震盪下降期,至今還在成本價附近震盪。

第五家,公牛集團,2021年一季度,高瓴投資公牛集團21.2億元,約為1200萬股,合計占流通股的10%。15.74中間高瓴雖然賣掉一部分,但股價依舊位於成本價以下。

第六家,華大基因,2021年三季報,高瓴旗下天津李仁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最新入資華大基因403.71萬步,剛過去一個季度,高齡浮動盈虧近15%。

Ⅳ 新能源龍頭將繼續爆發:高瓴資本加碼,7000億外資入局

很多人都在觀望,新能源這條線究竟能走多長。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推測,未來一到兩年,市場的機會就在新能源,而新能源的機會就在中國。

高瓴資本披露了三季度的持倉,清倉減持特斯拉,並同時進入理想、蔚來和小鵬三家公司。這三家公司是我們國內新能源車的主力軍,發展勢頭迅猛。

張磊是中國人,重倉中國不足為奇。那其他國際資本是什麼態度呢?美國和加拿大的兩只養老金基金,規模加起來有7000多億美元,也在三季度增持了大量未來 汽車 的股票。國內新能源車的發展潛力,正在被世界認可。

按照規劃,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車的銷售比例將達到20%,國家推動新能源車的決心非常堅決。並非只有我們自己重視新能源的發展,歐美等西方國家的力度一點都不弱。今年英法德等主要國家對新能源車的補貼不斷加碼,銷量也出現了翻番式的增長。

在新能源車領域,我們有全球最大的市場,有完整的產業鏈,在未來的競爭中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各細分領域的龍頭公司,也將在這個過程中向前邁進,實現自己的升級。

先導智能,國內高端電池設備龍頭,是寧德時代、特斯拉、比亞迪等巨頭的核心供應商,行業地位較高。

新宙邦,鋰電池電解液龍頭,市場佔有率超過20%;客戶包括三星SD、松下、索尼、比亞迪、LG化學等知名企業;間接進入特斯拉、寶馬電動車產業鏈。

寧德時代,國內動力電池龍頭企業,連續三年全球排名前三位。公司專注於新能源 汽車 動力電池系統、儲能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致力於為全球新能源應用提供一流解決方案。

億緯鋰能,國內鋰原電池龍頭企業,並保持國際領先,消費類鋰離子電池在電子霧化器和可穿戴應用的細分市場行業國內領先;公司動力儲能電池的產能建設已經形成一定規模,擁有方形磷酸鐵鋰電池、圓柱三元電池和軟包三元電池產線。

恩捷股份,全球濕法隔膜龍頭企業,出貨量世界第一;公司生產的濕法鋰電池隔膜(基膜和塗布膜),主要運用於新能源 汽車 鋰電池製造領域及3C類產品;產能方面,力求在2020年達到28億平方米的規模。

特銳德,國內充電樁龍頭企業。公司主打產品為群充系統,單樁產品也有相應的研發。目前行業主流功率等級的直流充電樁公司均有生產和出貨。

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中公司僅為舉例,不做推薦。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Ⅵ 被高瓴資本清倉,阿里巴巴怎麼了

2月13日,高瓴資本在美國證監會SEC公布2020年四季度美股持倉情況。其中最大的變化是清倉了阿里巴巴,一股沒留。同時阿里巴巴的對手拼多多,成了高瓴資本第一重倉股。

在不少股民心中,高瓴資本是「神」一般的存在。

2019年高瓴入主格力電器,格力當時大漲50%;2020年買入光伏的兩大龍頭隆基股份和通威股份,出現了引領行情般的大漲。

那,清倉阿里巴巴,又傳遞了什麼信號?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四季度阿里的股價在創新高後迅速閃崩。在10月底觸及319美元的高點後迅速回落,一度跌至211美元,最大跌幅超33%。

阿里巴巴到底怎麼了?

2021年2月2日阿里巴巴公布了2021財年第三季度報告,也就是2020年的第四季度的財務報告。季度營收2210.8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7%,經營利潤490.0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

對於這樣大體量的互聯網巨頭,這個增長率應該是蠻亮眼的成績,但業績一經公布,阿里巴巴股票當天下跌3%。股票炒的是未來,我想高瓴資本也同樣關心的是阿里巴巴的未來。

我們細細拆解一下這個三季度財報:

從中可以看出有幾點問題:

1、阿里巴巴的基本盤淘寶天貓板塊的業績反應在「中國零售業務客戶管理」板塊增速是20%,並不亮眼。拼多多最新財報還沒出來,上季度的增長是89%。

2、增長最快的是「中國零售業務其他」板塊,這部分包括高鑫零售、盒馬、銀泰、天貓超市。增長快的原因是因為並表了高鑫零售的業務收入,要知道的是零售的利潤率是無法和互聯網服務相提並論的。而且因為並表阿里巴巴員工人數從上季度末的122399人增加到252084人,人數增加了一倍,這個人力成本增加的可是杠杠的。

3、餓了嗎和口碑板塊業務75億元人民幣營收,增長10%。美團2020年三季度營收354億元人民幣,增長28.8%,基本被碾壓。

4、作為電商直播的開創者,淘寶直播業務2020年GMV是4000億,並沒有完成年初5000億的目標。而競爭對手快手2020年前11個月電商業務GMV為3326億元人民幣,招股說明書里的數據還是可靠的。

5、報告中最大的亮點是雲計算和菜鳥驛站物流項目,均實現了50%以上的增長。

6、數字媒體及 娛樂 業務(優酷、UC瀏覽器、大麥、阿里音樂、阿里影業、阿里文學)僅僅增長1%。

這些還不是最主要的,作為互聯網的核心資源的用戶數量,增長的天花板已經近在咫尺。

經過雙11大促,用戶僅僅增長了2100萬,而且距離中國網民數量9.89億(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天花板越來越近。

另外,2020年,阿里巴巴最有價值的業務板塊螞蟻金服(阿里持股33%)上市受挫,在新的金融監管政策下,「小甜甜」秒變「牛夫人」。

看到這里,各位看官應該能夠明白高瓴資本清倉阿里巴巴的原因了吧。曾經打著望遠鏡也看不到對手的阿里巴巴,現在強敵環伺,發展瓶頸已經隱現。

當然馬老師是高手,我們且看他如何破局。

Ⅶ 高瓴資本持有贏時勝股票嗎

不持有。
高瓴資本持有下列股票:
泰格醫葯,凱萊英,葯明康德,博騰股份,愛爾眼科,凱利泰,金域醫學,迪安診斷,華大基因,甘李葯業,健帆生物,安圖生物,恆瑞醫葯,海正葯業,格力電器,公牛集團,良品鋪子,五糧液,水井坊,伊利股份,廣聯達,上海機電,通威股份,隆基股份,陽光電源,寧德時代,恩捷股份,長城汽車。

Ⅷ 高瓴資本投資哪些公司

高瓴資本投資過京東、騰訊、位元組跳動、美團、Zoom、寧德時代、隆基股份、星思半導體、百濟神州、飛利浦家電、去哪兒、百麗國際、格力電器、藍月亮等。


高瓴資本集團是一家專注於長期結構性價值投資的投資公司,由張磊先生創立。高瓴從創立之初起就定位於做具有獨立投資視角的長期投資者,受託管理的資金主要來自於目光長遠的全球性機構投資人,包括大學捐贈基金、養老金、慈善基金會、家族基金及主權財富基金等。



高瓴資本創始人介紹:


張磊,男,1972年出生於河南駐馬店市,高瓴集團創始人,中國人民大學校董事會副董事長,耶魯大學校董事會董事、亞洲發展委員會主席,西湖大學創校校董、創始捐贈人、發展委員會主席,西湖教育基金會理事,香港大學校董,未來論壇創始理事、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


張磊先生還擔任中國科協「科創中國」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科技創新投資顧問小組顧問委員、上海全球招商合作夥伴、天津市智能科技產業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深圳市決策咨詢委員會高級顧問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第一屆科技創新咨詢委員會委員。


並曾擔任2016年B20中國就業工作組聯合主席及2017年B20德國就業和教育工作組聯合主席、中美交流基金會董事、團結香港基金理事、香港金融發展局委員以及香港金融科技督導小組成員。出版有《價值》等。

Ⅸ 高瓴資本投資哪些公司

高瓴資本投資了京東、騰訊、去哪兒、滴滴、摩拜單車、愛奇藝、Airbnb、月亮、蔚來汽車、藍月亮、小鵬汽車、完美日記、公牛集團、華蘭生物疫苗、三生制葯、網路、攜程、Uber、百濟神州、美的、格力、中通快遞、美團、孩子王、摩拜單車、Grab、君實生物、信達生物、葯明康德、甘李葯業、美中宜和、惠每醫療等。

高瓴資本集團是一家專注於長期結構性價值投資的投資公司,由張磊於2005年創立,集團已發展成為亞洲地區資產管理規模最大、業績最優秀的投資基金之一。

從創立之初起高瓴資本就定位於做具有獨立投資視角的長期投資者,已在消費與零售、科技創新、生命健康,金融科技、企業服務及先進製造等領域內投資了一大批國內外優秀企業。

高瓴資本的投資理念有三方面:

一、守正用奇,源自老子《道德經》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一方面「守正」,也就是堅持高度道德自律和人格獨立,尊重規則、適應規則,「不逾矩」。在另外一方面「用奇」,也就是在規則范圍內,不拘泥於形式和經驗。

二、「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引申自《論語》。
世上的錢是賺不完的,我們堅守長期價值的投資理念,在風險與利潤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在市場上「恐懼」、「貪婪」的兩難抉擇面前保持平常心、謙卑心和敬畏心。

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記》。
高瓴資本一路走來,並沒有刻意宣傳和推銷過自己。專業、嚴謹的研究分析讓我們得以立足,長期價值投資哲學讓我們不斷超越自我。

Ⅹ 高瓴資本強勢入局一家高成長的龍頭公司

通威股份,國內光伏多晶硅和電池環節龍頭公司。公司2020年12月9日發布定增廣告,高瓴資本參與這次定增,認購5億元,發行價28元。這個是高瓴資本對新能源光伏產業的布局。 高瓴的長期價值投資就是不看一時得失,有能力去克服恐懼和貪婪,相信簡單的常識,堅持長期價值投資就是投入未來。一旦看好,長期支持,並參與到企業的創新和發展中,和企業共同成長。

通威股份預計,年產7.5GW高效晶硅太陽能電池智能工廠項目建設期均為1年,投產第一年產能達到90%,以後各年產能達到100%。公司表示,隨著光伏發電進入平價時代,全球新能源產業將實現快速發展。本次投資項目的建成運營將有效滿足行業發展帶來的需求增長, 進一步提升公司光伏業務各環節的市場佔有率,鞏固公司在光伏行業的優勢地位。

光伏行業 來說,根據國家能源局目前的測算情況,"十四五"新增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需求將遠高於"十三五",但是光伏行業整體上還是供大於求,不過真正有競爭力的光伏產品還是供小於求,因此 未來具有技術、效率和成本優勢的光伏公司是勝利者。

業務板塊 來說, 公司在光伏產業鏈硅料及電池片兩個環節均擁有最低成本的競爭優勢。 從硅料業務來看,公司目前的硅料需求好,公司是唯一一家上半年沒有減產的,也是唯一一家連續盈利的公司。從電池片業務來看,目前行業內能供給大尺寸的電池片只有通威和愛旭。公司在HJT技術研發上領先同行其他公司,而且研究HJT的團隊是以前的中微半導體團隊,因此是最有可能搞定HJT商用。

成長能力 來看,公司近三年營業收入增長率保持在20%左右,凈利潤增長率保持在40%左右,業績快速增長,但是公司業績增長不穩定。公司2020年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16.78億元,同比增長13.04%;實現凈利潤33.33億元,同比增長48.57%,實現扣非凈利潤19.13億元,同比下降8.30%。凈利潤增長主要是因為有公司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15.19億元。

公司在硅料和電池細分行業具有絕對的優勢,而且這兩個細分行業本身集中度低和發展空間大,因此未來公司成長空間還是很大的。公司明年總的盈利預期,硅料業務24到25億元,電池業務15到18億元,保守算起來總共52億以上。公司目前總市值1384億,如果明年總市值不變,那麼市盈率是26.6倍。

盈利能力 來看,公司近五年的毛利率保持在18%左右,凈利率保持在8%左右,凈資產收益率保持在16%,總資產收益率保持在7%左右,公司的盈利能力一般,主要是因為公司的電池片業務要先讓利,才能往矽片、硅料壓,哪個環節壓的多要看行業格局。矽片環節太集中,較長時間還會非常強勢,電池片業務處於弱勢,未來隨著電池片集中度提高,可能會改變這種局面。公司是非常擅長精益管控成本,這也是公司保持盈利能力和競爭能力所在。

盈利質量 來看,公司的現金收入比保持在77%左右,凈利潤現金比保持在100%左右130%,公司盈利質量還是可以,說明產品具有可持續競爭能力。光伏行業技術變革快,需要大量資本投入才能保持自己的技術和成本優勢,因此公司總的現金流情況不太好,需要不斷融資。公司在2020年到2023年需要投資520億到800億左右,公司自身的經營現金流可以提供350億到400億,其餘部分需要公司去融資。

光伏進入平價時代後,整個光伏產業鏈長期發展趨勢向好,行業整體需求保持中高景氣狀態。光伏行業龍頭公司業績的增長要遠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但是 光伏行業的龍頭公司需要不斷的投入資本到技術研發和項目建設,才能鞏固自己的龍頭地位。光伏龍頭公司雖然營業收入和凈利潤能夠保持快速增長,但是卻沒有真正賺到什麼現金。


#股票##A股##高瓴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