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博格華納將收購德爾福科技
1月28日,全球汽車零部件領先供應商博格華納宣布,已與德爾福科技達成最終交易協議,打造全球領先的動力公司,為輕型車和商用車製造商及售後市場提供服務。博格華納將以全股票交易的形式收購德爾福科技,後者的企業價值約為33億美元(包括債務),此次交易預計將於今年下半年完成。
根據協議,德爾福科技股東持有的股份每股可以兌換0.4534股博格華納股份。交易完成後,博格華納現有股東預計將持有合並後公司約84%的股份,德爾福科技現有股東預計將持有約16%的股份。新公司的總部將位於美國密歇根州的奧本山,博格華納總裁兼首席執行官FrédéricLissalde以及博格華納首席財務官KevinNowlan將擔任新公司的負責人。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B. 德爾福cd機怎麼樣
挺好的,口碑好,受大眾喜歡。
音質和音色相當不錯,聲音音量也比較大,使用起來動感比較充足。德爾福(Delphi)是全球領先的乘用車、商用車及其它細分市場的電子與技術供應商,在全球32個國家設有技術中心、生產基地和客戶服務中心。1993年,德爾福進入中國市場,在北京、上海、重慶、廣州、長春、白城、沈陽、煙台、蘇州、南通、武漢、蕪湖、成都等多個城市設立包括技術中心、生產基地以及客戶服務中心在內的20多個營運基地。德爾福屬於大眾檔次的車配、零件品牌。德爾福派克電氣公司成立於1890年,總部設在美國俄亥俄州沃倫,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線束系統製造廠商,世界500強企業。 目前,該公司幾乎為國內所有主要整車製造商供貨,包括一汽大眾、通用汽車、上海大眾、東風日產、奇瑞等。僅2006年度,該公司就獲得了12項重要客戶嘉獎。始終堅持「以德為先、福澤廣大」的企業發展宗旨和「質量穩定、價格合理、服務到位、用戶滿意」的經營理念經過十多年穩定的發展,現已成為浙江省建築外牆塗料企業之一,與新湖、綠城、寶業、中大、綠地等多家房地產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還與國外的塗料公司有著密切的國際技術和產品的合作關系。
C. 尋求:GM通用汽車公司案例分析
通用汽車公司資產重組案例剖析
hc360慧聰網 2003-07-30 14:21:03
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可以實現資產的最優配置,最終達到擴大生產規模,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目的。資產重組的方式可分為兼並(merger)、收購(acquisition)及解散(dissolution)、分拆(divoicement)、放棄(divestiture)五種形式,其中兼並與收購統稱為並購或購並(M&A)。一直以來,西方企業熱衷於通過資產重組,或並購、或分析、或放棄,以達到優化資源配製,增強競爭力的目的。特別是90年代以來,西方企業、金融界面對逐步一體化的世界市場,掀起了一股並購浪潮,以達到佔領市場、多角化經營和獲取高技術的戰略目的。
並購或分拆、孰優孰劣,並無絕對標准,需視企業戰略目標及市場情況而定。通過對通用汽車公司資產重組案例的剖析,我們希望能從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通用汽車公司資產重組案例剖析
通用汽車公司(GM)是一直位居「幸福500強」之首、遙遙領先於其它企業的美國最大公司。1995年其銷售額達到1680億美元,利潤額為69億美元,創下了GM及其它美國公司歷史最高紀錄。形象地說:即GM1995年底生產了860萬輛轎車和卡車,如果它們一輛接一輛,將排列成一條25000英里的汽車長龍,可繞地球一周。
這些銷售和利潤成績,是過去GM從來未能達到過的水平,它將來也很可能無法再創這樣的佳績了。目前這家全美最大企業正悄悄地、逐步地、小心翼翼地將自己分拆為四個部分。超過另一家一分為三的大公司--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
GM經營計算機業務的電子數據系統公司(EDS)、從事衛星與防禦系統業務的休斯電子公司(Hughes Electron--ics),及集中生產多種汽車零部件的德爾福(Deiphi)公司都將陸續從GM中分拆出去。導致GM分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GM50--60年代的輝煌時期以來,GM就投入多而產出少。其衡量資金運用效率的指標--資產回報率一路滑坡。從1965年的17%降到最近幾年的零以下,直到1995年上升到3.2%。GM的股票價格在過去的35年中僅僅上升161%,而標准普爾信用等級排名的前500家大企業的股價卻上升了900%。從1954年以來每年的「幸福500強」中榜上有名的113家公司中,GM表現平庸,它給股東的回報是最低的。
有時GM似乎將被它自身的龐大所壓垮。規模經濟一直是汽車工業的基本法則,GM1995年在美國銷售了310萬輛客車,卻虧了本。
GM的每一個健康的部分看起來都比其雍腫的整體更強些。GM的計算機業務,電子數據系統(EDS)已運用於商業零售;而從事衛生與防禦系統的休斯電子公司(HughesElectronics)也在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GM集中生產汽車零部件的德爾福(Delphi)子公司同樣如此。如果通用汽車公司分拆為四個部分的話,其股價將是原來的一倍半,GM的市值將比目前增加45%。風險在於:重新回到以汽車製造為核心的經營戰略可能使其永遠停留在落後的行列。GM將陷入低速增長的汽車工業的泥坑中,缺乏快速成長的高科技因素來幫助其順利渡過不可避免的周期性衰退。這個問題雖然困擾著所有行業,但對汽車製造業來說更為殘酷。
迄今為止,分拆的最初階段已經過去,GM正處在將EDS獨立出去的最後階段。EDS是由Ross Perot創建,於1984年被GM以25億美元收購的。EDS給GM帶來了高科技的思維,同時也為GM開發了一套獨立而統一的計算機系統。但是收購後不僅Perot本人與董事會之間存在沖突,在整個公司里,這兩種文化之間也到處充滿矛盾,它們從來沒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然而在對外業務方面,EDS有著驕人的成績。它為勞斯萊斯(Rolls Royce)、施樂公司(Xe--rox)及英國國內稅收局(Inland Revenue)開發出了復雜的信息系統。EDS1995年的銷售額為124億美元,盈利9.39億美元。
分拆的方案是:GM將它所持有的EDS股份轉讓給了獨立的GM養老基金。帶給GM股東的好處則是EDS將付給GM5億美元以換取自由。而且EDS還要背負起一個由GM帶來的沉重負擔:EDS必須履行其職責,負擔現在及以後幾十萬退休職工的退休金。
GM在1985年以52億美元收購了Hughes公司。GM希望先進的電子技術能幫助它製造出更好、更安全的汽車。但結果不盡如人意。Hughes確實開發出一些汽車裝置,但總的來說,技術轉化的收益微乎其微。「把GM和Hughes綁在一起並無協同作用,毫無經濟價值。」
與EDS一樣,Hughes的對外業務也有不俗的成績。1995年的營業額為147億美元,利潤11億美元。主要是向中國、日本及其它國家出售通訊衛星的收入,同時它也為五角大樓製造洲際導彈及其它武器。GM已向社會出售了手中持有的9600萬股Hughes的非普通股。根據最近一次交易的每股60美元的股價,GM在Hughes的76%的股份價值190億美元,這相當於現在GM整個市值的一半。
第三部分,即生產剎車、車燈、傳動器及其它幾百種汽車零件的Delphi公司。Delphi 1995年的營業額為264億美元,其中的四分之一來自與福特、本田、豐田及其它GM的競爭者的業務中,從GM分離出來後,Delphi將向這些客戶出售更多的汽車零配件。而福特及其它公司則很可能更願意向它們最大的競爭對手的供應商買貨。估計獨立出來後,Delphi的市值約60億美元。
GM願意丟掉Delphi還有另外一個原因。Delphi的產品價格高。如果Delphi從GM分拆出去的話,GM則可以自由地從世界各地采購所需零部件。卸掉了購買Delphi昂貴的零部件的包袱,則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它屬下的大量退休工人的退休及養老基金也隨之分離出去。
問題是:應當把Hughes和Delphi與EDS一道從GM分拆出去嗎?那麼留下來的GM的基本核心應該是:設計車輛和卡車,製造它們的動力部分和框架,並將它們用供應商提供的零部件組裝起來,然後,把這些汽車銷往世界各地。
回歸基本產業經營戰略的支持者們認為在自身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基礎上,海外市場銷售的快速增長,證明了致力於汽車的生產是使GM繁榮興旺以報答股東的最為可靠的途徑。斯美爾董事長甚至認為「增加股東權益的唯一途徑就是將上帝交給我們的事情做得更好--製造出更好的汽車。」
現實果真如此嗎?汽車工業是一個成熟、資本密集、高度周期化、長期以來被世界性的交通擁擠制約著的充滿激烈競爭的行業。GM在法國、義大利、韓國及日本的對手們被其國內的產業政策支持、保護起來。更為主要的是GM汽車一直佔有33%市場份額的主要市場--北美對汽車的需求在過去的十年中增加甚少,而且很難改善。每一個有駕駛執照的人已擁有一輛以上的汽車。美國市場趨於飽和,而歐洲也好不了多少。短期內,汽車行業是一個險惡、緊張的行業。
沒有人懷疑GM堅持改進其汽車生產的必要性,這使人感到確實應當將Delphi公司分拆出去。問題是GM現在全力投入的是發展前景相當暗淡的汽車工業,而不象AT&T致力於全球火爆的通訊業務。為什麼不盡可能抓住方興未艾的高技術產業呢?拉回EDS為時未晚,還應該牢牢控制住Hughes。
任何大企業都必須有著更高的目標,而不是僅僅為股東服務。「一個公司是一個有人格的,有活力的企業」,斯美爾董事說,「它不僅是資產的集合。管理的責任是使企業永遠充滿活力,這也是對股東的責任。」因此,GM永遠充滿生機的機會在於它的產品除了發動機和傳動器,還有計算機和衛星。
二、通用汽車公司資產重組案給我們的啟示
1、避免陷入「並購」=「搞活」的誤區,大不一定等於好。黨的十五大以來,通過資本經營搞活國有企業已成為人們的共識,「資產重組」越來越成為各界人士討論的焦點話題。各級各類企業都在積極探討資產重組,盤活存量資產,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這一重大課題。
目前在企業資本經營、資產重組的浪潮中似乎存在一個誤區,即談資本經營必並購,一哄而上進行並購,誤以為一旦兼並或收購,企業就能搞活。都搞企業集團,誤以為「大」等於「好」。實則不然。企業採取兼並、收購,還是分拆、放棄,均要視企業、市場的實際情況與企業的發展戰略而定,並購並非靈丹妙葯。通用汽車公司之所以逆潮流而動,選擇分拆,是因為分拆後的GM將更具活力。
2、並購不是單純為擴大規模,而應注意結構的調整。特別是對於一些夕陽產業,如鋼鐵、紡織、汽車等行業,除通過並購達到規模經濟之外,更應該考慮通過並購完成企業內部的結構調整,以獲取高新技術,給企業未來發展帶來新的動力。而不單純是簡單的擴大規模,或建立產品鏈。面對市場,具體對象,具體分析,該並則並,改拆則拆,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才是搞活國有企業的途徑。
3、並購論證和可行性研究要充分考慮到兼並完成後的企業的經營運作,考慮到不同企業文化之間的融合,特別是在企業跨國兼並,實施國際化經營時,更應注意這一問題。在企業的經營中,1+1不一定等於2。並購後兩個企業如不能較好地融合,可能遠遠達不到預期效果。
D. 美國德爾福公司的劫後餘生
日期:2006-11-21 10:04:21
就在幾個月之前,世界汽車零部件巨頭德爾福還因為股票狂瀉、利潤巨虧與信用等級下降而憂心忡忡,其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史蒂夫·米勒(STEVEMILLE)甚至發出「這樣下去維持不了多長時間」的哀嘆。然而,2005年10月8日德爾福公司在美國紐約市申請公司破產保護之後,威脅該企業的一系列債務及由此而產生的財務危機便暫時得到了緩解。目前,德爾福在全球的業務運營又恢復了正常。
一度稱霸全球汽車零部件行業
對於眾多的普通消費者,德爾福無疑是個陌生人,但在汽車業內,卻無人不知。
德爾福的前身是美國通用汽車的零部件集團(GM ACG),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888年。這家汽車零配件製造企業總共擁有19.2萬多名員工,2002年以274億美元的營業額在全球企業中排在142位。
在某種程度上說,德爾福的歷史就是通用汽車的歷史。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採取垂直整合的結構策略,從螺絲釘到發動機的所有部件都自己來做,從而創造了一個時代的輝煌。80年代末開始,由於受到日本汽車的沖擊,通用汽車決定放棄垂直結構,並逐步將利潤率相對較低的零部件部門分離出來。
1988年通用汽車成立ACG是零部件部門分離的第一步。此後,1991年巴騰伯格(J. T. BattenbergⅢ)先生作為通用汽車的常務副總裁(現任德爾福全球總裁),分管零部件部門。如何讓ACG獨立發展並成為與整車一樣賺錢的公司,是巴騰伯格當時面臨的主要任務。巴騰伯格制定了一個基本原則:除了為通用汽車提供零配件,ACG對外也要發展。同樣的,通用汽車也可以從ACG以外采購零部件。這樣貫徹下來,ACG部門的非通用汽車業務佔到總銷售額的10%至15%。1995年,ACG 更名為德爾福汽車系統,以一種更靈活的姿態立足於市場。
在不斷發展非通用汽車客戶的同時,巴騰伯格對ACG做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面對包含300多種產品的冗長生產線,巴騰伯格決定把不盈利的部門或者產品線,果斷地採取「關停並轉」原則(fix、close、sell),以便爭取在任何一個產品領域中都做到第一或者第二的位置。改革以後,德爾福只留下170多種在全球都有競爭力的產品。
在做減法的同時,德爾福也在做加法,以便在最需要的地方增強自己的力量。1997年底,德爾福將通用汽車集團原休斯電子旗下的德科電子收入囊中,加強其電子集成方面的競爭力,從而更好地做到系統整合。
完成內部改革後,1999年5月28日,德爾福作為一家完全獨立的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IPO上市,董事長是巴騰伯格。雖然上市時,德爾福還有80%的營業額是由通用汽車帶來的,但後來這個比例降到了65%左右。更重要的是,在資本上,德爾福已經剪斷了自己與通用汽車的「臍帶」。
如果說世界汽車工業的歷史是整車行業的一部橫向兼並重組史,那麼,配件行業全球最大的德爾福從通用汽車中分拆出來,則開創了汽車行業縱向分工的先河。
目前,德爾福仍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之一,世界500強排名第146位,除了發動機、變速箱、外殼、座椅、輪胎外,德爾福幾乎能提供其它所有的汽車零配件,其品種之全令所有汽車零部件公司側目。德爾福產品在全球汽車零部件市場佔有率高達15%-20%。有這樣全面的零部件產品線,德爾福任何一個小舉動,都會對整車生產企業產生足夠大的影響。
德爾福帝國非常龐大,目前在41個國家設了176家全資製造廠、42家合資廠、53個客戶服務中心和銷售代表處以及32個技術中心,是在中國就有11家生產型企業。
1994以後,德爾福在中國以年均24%的增長率快速前進;2004年德爾福在中國合並報表收入超過6億美元,中國市場始終是德爾福非常重要的增長點。
歷史包袱與整車庫存累及德爾福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進入2005年以後,德爾福開始從金字塔尖下滑,厄運連連。
先是保持多年的「霸主」地位失守。2005年初羅伯特·博世工業集團公布的2004年銷售額顯示,這家公司以329.3億美元的銷售首次超過德爾福公司(287億美元),成為世界汽車零部件製造商的新「霸主」。
接著是經營全面滑坡。2004年同期,德爾福還凈盈利1.43億美元,短短一年情形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德爾福2005年第二季度的營業收入僅為70億美元,較2004年下降5億美元,利潤巨虧3.38億美元,收入利潤雙雙跌破預期。消息傳出後,德爾福股票狂瀉12.1%,僅剩下4.36美元。此後,三家主要債券評級機構聯合調低了對德爾福的信用評級,原因是後者啟動了15億美元的循環信用透支,這種方法通常只應用於申請破產之前以獲得營運現金。
使德爾福最撐不下去的是德爾福、通用汽車、美國工會三者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1999年,德爾福從通用剝離出去時把龐大的配套企業照單全收,許多專業配套企業在公開市場競爭中顯得經營乏力,逐漸成為德爾福的包袱。內部一些經營困難的企業拖累了許多經營良好的企業,通過不斷清理變賣缺乏競爭力的部分資產也只能獲得局部的解脫。歷史和現實的內外多種不利因素促使有著龐大身軀的德爾福在資產平衡表上的數字顯得越來越難看。
此外,德爾福還不得不將員工們與通用原先簽訂的高工資合約一並接手,並准備一直延續到2007年9月。目前德爾福在北美有25000名美國工會工人,每個工人每年的成本是13萬美元,同時還要遵守美國工會的一系列規則,不能停工和削減員工。而德爾福面臨的是全球競爭,這樣使德爾福的運營成本居高不下。2005年整個第二季度,公司在那些「空閑」的小時工身上多支出了1億美元。
業內人士指出,德爾福的每況愈下決不是孤立的,面臨的挑戰是全行業性的,折射出當前全球汽配業寒氣逼人的現狀。
偉世通公司是福特公司最大的零部件供應商,在全球汽配業不景氣的情況下,它已經根據福特產量計劃調低自己的生產計劃,即便如此,其債信等級仍逃脫不了被降到垃圾級的厄運。為此,福特汽車集團不得不斥16億巨資拯救偉世通。無獨有偶,2005年5月17日,汽車地板和音響部件的關鍵製造商柯林斯阿克曼也走向了申請破產保護的境地,北美和亞洲汽車製造商同意其漲價自救,正是為幫助這個世界汽車地板和音響部件巨頭擺脫破產困境。
隨著上游企業包括通用汽車在內的整車廠庫存增加,汽車製造商紛紛減產,其股票開始下跌,同時引起了歐洲和美國整個股市的震盪。在紐約股票交易所里,通用、福特汽車股價下跌。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整車企業的不景氣直接導致美國各大零部件供應商股票的下挫,美國天合公司、德爾福公司、李爾公司的經營普遍受挫。這些使得歐美汽車零部件製造商不寒而慄,面臨破產的危險。事實上,從2005年年初開始,不斷上漲的原材料價格,已經使零部件廠商的利潤增長受到嚴重威脅,有的甚至做出了虧損的預計。在受到原料漲價威脅的同時,零部件廠商還要面臨著來自整車公司削減產量、要求其降價的壓力,兩頭受氣的零部件供應商們日子非常難過。
求援無望申請破產金蟬脫殼
「很簡單,我們已經失去了競爭力,這樣下去維持不了多長時間了。」史蒂夫·米勒無奈地說:「除非我們能在削減勞工成本上有所作為,否則破產保護將是不多的選擇之一。」
據國外媒體報道,如果三方能夠就德爾福勞動力成本削減問題達成一致,工會將允許德爾福為工人提供每小時14美元的報酬,幾乎是現在的一半;同時,德爾福希望能關閉表現不佳的工廠,並裁減4000名多餘的工會工人。如果三方在2005年10月17日前沒能達成一致,米勒表示,德爾福就將尋求包括破產保護在內的其它重組方式。
但觀察人士指出,米勒所提出的「破產保護」既不同於破產,也不同於其它許多國家及地區規定的破產清算程序。《美國破產法》第11章允許企業債務人在申請破產保護後繼續日常運營,以解決財務困難。企業現有的董事會和管理層將繼續留任,並在法院和股東的監督下運營業務。「破產保護」給企業一年的時間,一年以後如果企業覺得重組沒有完成,則可以申請繼續延長。「破產保護」以後工會權力明顯削弱,一些原來受到工會干擾的事情,現在企業就可以放手去做。因此此時提出「破產保護」可以看做為德爾福度過目前財務危機的緩兵之計。
摩根大通分析師Himanshu Patel將德爾福所謂的「申請破產保護」視為其對通用和工會發出要挾的「潛台詞」。德爾福目前可謂是腹背受敵,既面臨著勞動力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的歷史遺留問題,又受到北美市場嚴重滑坡的制衡。雖然北美地區產量的提高和銷量的改善將成為最終帶動德爾福走出困境的根本之道,但在短期內,這一狀況很難改善。米勒此次提出的與通用和工會就削減勞動力成本的談判可以被視作他目前唯一可以付諸行動的拯救方案,這一舉措可以使德爾福迅速甩掉包袱,為今後更加大膽的改革掃清障礙。
面對德爾福略帶「要挾」的求援,通用如何作為呢?
通用非常清楚自己與德爾福「唇亡齒寒」的關系,一旦德爾福進入破產保護,通用汽車公司的財務也將受到牽連。通用將不得不承擔部分員工的養老金成本,並花更高的價錢購買汽車部件,聯合汽車工會的退休員工也將面臨福利待遇的大幅下降,三方達成協議應該符合各自最大的利益。因此這並不是一個通用是否會幫助德爾福的問題,而是怎麼幫的問題。就在德爾福發表上述宣言之後,通用立即作出反應,准備出手拉一把瀕臨破產的德爾福。使其免於破產的危險。通用表示,它將考慮提供財政援助,重新安排德爾福的8.19億美元欠款,這筆款項是為曾在德爾福工作現又返回通用的工人退休時所准備的。
可是,通用現在自己的日子也並不好過,第二季度虧損了近3億美元,美國市場的持續萎縮使通用上半年的產量削減了11%,想拯救德爾福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如此,德爾福只好在美國密歇根州特洛伊市宣布,德爾福及其在美國境內的38家子公司已依據《美國破產法》第11章,於2005年10月8日在紐約市申請美國公司破產保護。德爾福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史蒂夫·米勒表示,「我們的全球業務營運,包括美國和非美國業務,將繼續進行,不會中斷。」德爾福的非美國子公司未列入申請范圍,將繼續經營。德爾福中國區副總裁蔣健表示,「我們的中國業務不會受到影響,中國市場的投資計劃和業務還會得到全球總部的支持。」
重組之路渺茫
現在德爾福申請破產保護之後,這些工人何去何從?他們的收入和福利將怎樣調整?這場勞資雙方的博弈才剛剛拉開序幕。據了解,德爾福已經與主要工會的代表進行了具有建設性的談判,但如果沒有通用汽車公司的協助或美國法院的干預,依然無法對集體談判協議作出必要的修改。「因為無法在法庭外解決美國業務的歷史遺留問題」,米勒指出:「我們認定,在目前流動資金狀況很強勁的時候通過第11章程序來解決我們在美國的成本結構問題,最符合德爾福公司的利益。」
圍繞申請破產保護,德爾福一系列動作可謂密鑼緊鼓。2005年10月,德爾福還向每個相關的工會提出一份建議,目的是讓勞動協議採納具有競爭力的勞動成本結構,以及處理掉不贏利、非戰略性的美國業務。另外,德爾福還計劃參照業內有競爭力的做法和轉型計劃,調整養老金計劃和健康及退休福利。
在提交自願性申請的同時,德爾福還提交了40多項「首日」動議,涉及德爾福的員工和業務營運、延續供應商關系、客戶處理、某些有待執行的合同、稅務和相關事宜、公用工程、留住專業人員和案件管理等事宜。在等待法庭對首日聽證會作出決定之前,破產法院會批准過渡令,就員工和業務運行、延續供應商關系和客戶處理提供臨時性的救濟。
另據德爾福汽車系統(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有關人士稱,德爾福可動用所有流動資金為美國境外的全球業務提供支持,協助保證為各全球業務部門提供充足的流動資金,德爾福計劃融資45億美元,以維持全球業務的運行,融資方式為債務融資,另有亞洲、歐洲和美洲的有約束和無約束信用融資額度或抵押融資,德爾福預計在2007年初至年中能夠完成其美國業務的重組。
不過,德爾福的如意算盤能否如願,還是一個很大的懸念。在日本汽車公司和高價油的影響下,美國三大汽車公司擅長的SUV和大型轎車市場已經受到巨大沖擊,而從通用和福特剝離出的德爾福和偉世通業務勢必受到巨大影響。在通用、福特與戴姆勒-克萊斯勒這三大汽車公司經營狀況持續低迷的情況,德爾福的重組之路勢必充滿艱辛。
E. 博格華納全資收購德爾福,是財大氣粗還是抱團取暖
?
點擊「在看」,與世界分享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F. 國際零部件企業2019年財報解讀:危機並行,行業加速整合
經濟萎靡、車市下行,這場寒冬依舊。受此波及,自進入2019年下半年開始,眾多零部件企業不得不下調各自銷售預期,紛紛尋找新的出路,一時間,業務轉型、組織調整、關廠裁員、抱團取暖等措施屢見不鮮。近日,已有不少國際零部件企業公布了最新財報信息,蓋世汽整理了其中部分企業的財報狀況,來看一看這些企業在過去一整年中,都有哪些收獲。
車市嚴寒,頭部企業也難言輕松
圖為:英飛凌財報截圖
英飛凌方面,據其在2月5日所發布的最新季度財報中顯示,2020財年第一季度(2019年10月-12月)收入同比下降2.7%,至19.16億歐元(約合20.9億美元),凈收入為2.1億歐元(約合2.3億美元)。其中,由於全球汽車消費需求的下降,汽車(ATV)收入同比下降2%,至8.3億歐元(約合9億美元)。
在大環境增速疲軟,兩者無論是從半導體領域還是汽車晶元領域,其業績表現均高於市場整體表現,而這也意味著行業正由自由競爭逐漸趨向寡頭競爭,大部分的利潤掌握在個別頭部企業手中,行業將加速整合。
據蓋世汽車了解,2019年,於半導體晶元領域而言最大的新聞莫過於英飛凌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簡稱:英飛凌)以每股23.85美元收購了賽普拉斯半導體公司,藉此,英飛凌或超過恩智浦躍居全球汽車晶元領域第一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英飛凌並購賽普拉斯的前幾日,恩智浦以1.76億美元收購了Marvell的WiFi連接業務,並基於此推出了新產品和解決方案,據恩智浦首席執行官RichardClemmer介紹,「隨著這類新產品的批量生產,我們預計將助力恩智浦實現長期增長」。
汽車晶元領域競爭日趨白熱化,誰也無法預測此後恩智浦、英飛凌之間孰強孰弱,唯有不斷進階,不斷擴展新業務、新領域,或才能在大環境日趨向下時贏得更廣闊的未來。
蓋世小結:日子難熬,在車市寒冬持續了十餘月後,早已成為汽車圈上下的共識。且在各企業的財報預期中均表示,2020年甚至於未來3-5年內,全球汽車產量都可能難有起色,目前發生在中國的肺炎疫情,正快速波及全球汽車供應鏈,或進一步加速汽車行業的整合。可正所謂,危機並行,2020年的開局不利,或刺激更多企業求新求變,以加速推動企業轉型,拓寬企業業務范圍,從而在未來市場競爭中贏的更大席面。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G. 因起火風險 福特在歐洲召回逾2萬輛插混版Kuga
?1,因起火風險福特在歐洲召回逾2萬輛插混版Kuga
【蓋世汽車】據外媒報道,在多起車輛起火事件之後,福特歐洲公司宣布召回6月26日前生產的所有插電式混合動力版Kuga車型。
(圖片來源:Motional)
該家合資公司於2020年3月成立,當時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表示,將共同出資16億美元以及4億美元的研發資源,以期在自動駕駛領域趕上競爭對手。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安波福也擁有該公司一半的股份,而且該合資公司的估值為40億美元。KarlIagnemma曾是自動駕駛初創公司NuTonomy的首席執行官,因NuTonomy被德爾福科技於2017年收購,便成為了合資公司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KarlIagnemma還表示,在拉斯維加斯、新加坡和首爾運營的自動駕駛車隊很快也會被重命名為「Motional」。
Iagnemma還表示,雖然公司名字是新的,但Motional團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致力於研發自動駕駛技術,從NuTonomy、德爾福、安波福,一直到現在的Motional,公司的工程師在新加坡啟動了全球首個自動駕駛計程車試點,並進行了首個橫跨紐約和舊金山的自動駕駛之旅。在過去兩年間,安波福與Lyft合作,讓配備了安全駕駛員的自動駕駛計程車在拉斯維加斯完成了超過10萬次的出行服務。
此次新冠疫情給很多自動駕駛汽車項目帶來了麻煩,美國以及其他國家的自動駕駛測試都暫停了數月。現在,專家們認為,對於有衛生意識的消費者而言,共享自動駕駛計程車可能更難部署。美國優步(Uber)和Lyft網約車業務也在面臨崩潰,似乎預示著自動駕駛開發商在說服乘客乘坐其汽車方面將面臨一些困難。
不過,Iagnemma有不同的看法。Motional於7月17至21日在網上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因為疫情,19%的受訪者表示對自動駕駛汽車更加感興趣,而且超過一半(56%)的受訪者認為自動駕駛汽車可以幫助解決出行挑戰。此外,四分之一(25%)的受訪者表示對定期體驗自動駕駛技術「很感興趣」,62%的人認為自動駕駛汽車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這與美國調查公司(SurveyUSA)與自動駕駛汽車教育合作夥伴(PAVE)在今年2月和3月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形成了鮮明對比。PAVE的成員包括自動駕駛公司Waymo、Cruise、ArgoAI、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SafetyCouncil)、反對酒後駕駛母親聯盟(MothersAgainstDrunkDriving)以及全國盲人聯合會。在它們的調查中,近一半(50%)的受訪者表示:「絕不會乘坐自動駕駛計程車或共享車」,而21%的人表示,不確定,五分之一的受訪者則認為自動駕駛汽車絕不可能安全。
因此,Motional將以「增量擴張」為目標,以打消公眾對自動駕駛汽車的懷疑。今年5月,Motional還與非營利組織DeliveringwithDignity合作,利用自動駕駛汽車在拉斯維加斯為困難家庭送餐。當被問及自動駕駛送貨是否對讓Motional產生商業利益時,Iagnemma則表示,這個用例「很有趣」,不過公司需要調整現有的技術。(來源:蓋世汽車?余秋雲)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H. 博格華納並購德爾福!零部件巨頭抱團過冬
▲博格華納總裁兼首席執行官FrédéricLissalde
博格華納預計,到2023年,合並後的新公司將產生約1.25億美元的運管成本協同效應。同時該交易預計將在完成後的第二整年實現每股收益顯著增長。
另外,博格華納還於當天宣布了一項股份回購計劃,該公司董事會已批准在未來三年內執行一項高達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9億元)的股份回購計劃。回購股票的時間及數量將根據市場情況、股價和其他因素而定。
二、博格華納收購德爾福科技意圖擴展電動汽車業務
2017年,德爾福汽車公司拆分為德爾福科技和安波福兩家公司,分家後德爾福科技繼續專注於汽車動力總成的業務,提供關於內燃機、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的動力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博格華納雖然以內燃機、變速箱聞名,但據國外媒體FutureCar報道,一直以來該公司都在通過向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動汽車生產配件來擴展自身的產品組合。
通過此次收購德爾福科技,博格華納將進一步增強其在電動汽車市場的地位。博格華納表示,這一交易將帶來諸多優勢,一方面將有助於擴大該公司在電氣電子產品方面的產品組合、能力及規模,另一方面有助於鞏固其在電氣推動系統領域的領先地位,並增強其在內燃機、商用車及售後市場業務方面的地位。
未來,雙方合並後的公司將推出覆蓋內燃機、混合動力和汽車電動系統的更全面的產品組合。
德爾福科技的聲明顯示,合並後的新公司未來將為客戶提供一整套的集成或獨立的電氣電子產品(包括高壓變頻器、轉換器、車載充電器和電池管理系統),及其他的產品。
在博格華納總裁兼首席執行官FrédéricLissalde看來,這項令人激動的交易與博格華納的平衡推進戰略一致,德爾福科技將帶來成熟的電氣電子技術,以及相關的人才資源,以補充博格華納的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動力系統產品。
同時,FrédéricLissalde還表示,「我們非常尊重德爾福技術在世界各地的團隊,並歡迎他們來到博格華納。我們相信,我們將能夠一起加快步伐,應對電動化的市場趨勢。」
結語:供應商巨頭抱團電動化趨勢不可逆轉
全球的汽車製造商、零部件供應商正在結成聯盟,以開發電動汽車以及自動駕駛汽車。
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車市寒冬下,汽車產業鏈玩家正面臨技術和財務負擔,與此同時各國政府也在施壓,制定更為嚴格的排放法規。
如今,博格華納與德爾福科技這兩家汽車零部件巨頭的交易,不只意味著車市寒冬下供應商同樣會抱團取暖,也直接印證了汽車行業電動化變革的必然趨勢。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I. 幕後巨頭再整合!博格華納229億元全資收購德爾福為哪般
近年來,從佛吉亞收購日本歌樂,到采埃孚收購威伯科,再到日立與本田合並零部件業務等事件,都說明零部件企業的大規模並購、合作還遠沒有結束。
在電動化領域,據市場調查機構HIS預測,今年全球新能源(混合動力、插電式、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的新車數量為597萬輛,預計到2025年將激增近3.5倍,達到2000萬輛,市場前景巨大。
這其中,電動系統的核心技術——電池、電機、電控技術成為眾多傳統零部件巨頭轉型的重要發力點。博格華納並購案成為最鮮明的例子。
分析人士認為,在新興市場以及新市場的營收潛力驅動下,未來電動車零部件市場的爭奪會進一步加劇,並將不亞於車企之間的競爭。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J. 博格華納用33億美元收購德爾福的意義在哪
作者簡介:朱玉龍,資深電動汽車三電系統和汽車電子工程師,目前從事新能源汽車電子化工作,10年以上的新能源汽車專業從業經驗,在電池系統、充電系統和電子電氣架構方面有較深的認識和實踐,著有《汽車電子硬體設計》,開設《汽車電子設計》公眾號。
從2019年開始,隨著汽車行業的格局變化,汽車零部件車企的分拆和並購一直很活躍。普遍的操作手法,是把面向未來的、科技含量比較高的電子和自動駕駛的業務與動力總成業務剝離,然後後進的動力總成業務給其他家並購。1月28日,美國電驅動與發動機零部件製造商博格華納宣布以33億美金全資收購德爾福科技。從通用汽車拆分的德爾福——經過多年的拆分,也完全把自己搞沒了,留下Aptiv以圖後計。
1)?博格華納的收購
我的理解,博格華納這樣的公司也要先收購再進行剝離。近幾年來,原來以機械產品為主的博格華納是通過外延的並購來解決問題的——
圖4?德爾福科技的股價
小結:
我是這么理解的,現在汽車行業面臨著全球性的出清,從就業層面來看,不管是供應商也好、汽車整車企業也好,都要尋求有附加值的業務。從降低現有產品成本的角度,中國的零部件企業會有一定的機會成長為比較大的玩家。而原有的車企和零部件商,一方面想著並購整合和拆分,然後把優質資產保留下來,剩下的那部分就被淘汰了。
文|朱玉龍
圖|朱玉龍網路及相關截圖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