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家寶藏總 尼古拉斯凱奇 介紹 華爾街的來歷是什麼
還介紹的是百老匯
華爾街的由來
華爾街起源於17世紀,當時那裡隸屬於荷蘭新移民。那塊被稱為新阿姆斯特丹的地方位於曼哈頓島前端,夾在兩條航運方便的河流之間,是易於停靠船舶的天然深水良港。因而,航海業發達的荷蘭看中了這一地點。
十年後,新阿姆斯特丹北部前沿被三角形柵欄「牆」所取代,它延續了910米,為的是防範新的敵人——英國人。
1664年,英國人和荷蘭人展開了一場海上爭奪戰,英國人成功地佔領了新阿姆斯特丹,「牆」沒有起到多大的防禦作用。1685年,英國人把這條街命名為「華爾街」(WallStreet)。英文單詞「Wall」是「牆」的意思。
華爾街臨近港口,地理位置重要,對於紐約商業金融活動具有特殊意義。在英國人統治時期,紐約迅速發展成為港口城市,並逐漸展現出一個國際大都會的雛形。
把華爾街作為市中心,是英國任命的紐約總督托馬斯·唐干做出的決定。他事先偷偷購買了臨近的大片土地,然後分成許多小塊待價而沽。1686年,華爾街開始大規模建設開發,他便順勢出售牟利。一些人也看出了門道,分別趕在華爾街區域地價飆升之前購入大量地產。在17世紀的最後十年裡,華爾街經過擴建改造,面貌煥然一新,原來老的木柵欄被拆除,基石用於建造市政廳,第一所基督教三一教堂也建造起來,從而拉開了華爾街空前但不絕後的序幕。
漢密爾頓計劃
華爾街居民當中,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最為著名。在合眾國早期歷史上,一些設計者們,不僅從無到有創建了美國,而且為未來發展指明了道路,漢密爾頓就是其中之一。漢密爾頓堅信,新誕生的國家不僅應該制定明確的憲法,而且還要相應地建立起制定和實施商業法規的有效運作系統。一位觀察家認為,漢密爾頓把自己看做喬治·華盛頓總統任期的聯邦總理,而不僅僅是一位財政部長。
當時,由於獨立戰爭的影響,美國的內、外債總額高達5400萬美元,其中包括嚴重貶值的面值4000萬美元的大陸幣,以及各州政府未償還的2500萬美元債務等。單債務利息一項就高達400萬美元,聯邦政府的年度稅收根本無力償付。
為擺脫困境,漢密爾頓實施了集資和還債計劃。他認為,應該將資金集中於商人、經紀人階層,並由他們對國家的未來進行風險投資。為贏得這些新生資產階級的信任,國家必須預先投資,而自己的計劃就是其中的一個步驟。
在實施計劃過程中,漢密爾頓首先開始發行新紙幣,用以取代大陸幣。其次,漢密爾頓又發行聯邦債券,募集了8000萬美元資金。債券買賣主要面向沿海商業中心地帶的券商和經紀人。
對於大陸幣面值可能重新恢復,華爾街經紀人早有預料。他們以十分優惠的折扣大量購進,用舊幣換新幣,再用新幣買政府債券。當曼哈頓南區普通投資者猶豫不決時,華爾街的經紀人不僅購入大批國債,還從南方各州買進了大批大陸幣,幾乎相當於美國債務總額的三分之二。
這樣,政府有錢了,經紀人持有了國家債券,不值錢的大陸幣退出了流通領域。可是,對於經紀人可以按極低的價格買進舊幣,然後等額兌換新幣,眾多舊幣持有者一無所知,做夢也想不到會出現這種情況,遭受重大損失。正是這種投機,導致了華爾街第一次金融丑聞的發生。
操縱市場的報應
1789年財政部成立的時候,漢密爾頓任命杜爾為助理部長。但杜爾只在這一職位上幹了七個月就提出辭職。
1790年12月,杜爾委託倫納德·布利克作為代理,去南卡羅來納州購買舊大陸幣。有證據表明,在布利克前往南卡羅來納州之前,杜爾已經開始投機交易了,當時他還在財政部任職。與他關系密切的商業合作夥伴,事先從他口中得知漢密爾頓計劃的消息,大多以很低的價格吃進大量大陸幣進行囤積。
杜爾不滿足於僅投機大陸幣,還與別人聯手在市場上秘密收購紐約銀行的股票,試圖取得控股權。紐約銀行是一家州立商業銀行,在漢密爾頓醞釀的金融大餐里,它是一道重要的基礎原料。因為合眾國銀行不屬於商業銀行,不能夠吸納儲蓄或開展借貸業務,所以漢密爾頓需要將一家信譽良好的商業銀行納入其中,以便保持金融穩定,進行必要的政府資金周轉。
杜爾認為這是一個賺錢的機會,便與華爾街一些著名人物一起,秘密開始股票收購的壟斷操作。杜爾的企圖開創了華爾街歷史上進行市場操縱的先河,其具體運作策略是:當股價低落時,盡可能地全部買進,然後消除壓低股價的負面因素,促使價格回升,再拋售手中的股票。問題在於,隨著壟斷者不斷買進,市場力量自然推動股價上漲,而這恰恰是壟斷者滿倉之前所極力避免的事情。為達到這一目的,杜爾在運作中巧妙地設計圈套,誘騙投資者相信一家新的銀行正在建立,將與紐約銀行展開競爭,致使紐約銀行股票價格大幅滑落。此後,杜爾竭盡所能吃進紐約銀行的股票。當用盡了所有資金和抵押的時候,他開始以2%-4%的月利率從紐約中央大街的廣大民眾中集資借錢。
1791年8月,漢密爾頓開始對杜爾產生了懷疑,提醒他不要進行與身份不符的投機生意,後來得知杜爾計劃拼湊一家新銀行,與紐約銀行展開競爭時,漢密爾頓勃然大怒,為避免其將整個國家建立商業信譽的宏偉計劃置於險境,漢密爾頓和紐約銀行合作,採取拒絕抵押的方式,阻止杜爾及其同謀染指紐約銀行。
紐約銀行不再為杜爾及其同夥提供進一步的貸款,杜爾的集資由於必須支付2%-4%的月利息,現金流一旦受阻,將產生致命的影響。這樣,杜爾的壓力驟然增大,災難發生了。
杜爾不得不被迫宣布無法履約付息。消息一經泄露,他們隨即遭到投資者的圍攻,但為時已晚,有人這樣描述當時的混亂情況:晚上人聲嘈雜、喧鬧紛亂,城市裡出現了暴民,聲討投機之父杜爾掠奪了所有財產,使他們血本無歸。暴怒的民眾試圖將他從監獄里揪出來,但被市長和行政官員制止了。由於令人詛咒的投機,這個城市一半人傾家盪產了。
梧桐樹協議
金融丑聞是導致《梧桐樹協議》簽署的重要事件之一。經紀人希望制定公共管理條例,規範金融市場,以便平息公眾的憤怒,同時將約束機制掌握於自我手中。
據說,在杜爾被捕一星期後,在《梧桐樹協議》簽署大約兩個月之前,一批經紀人於3月21日在克里賓館集會。根據《美國政府公報》報道:「商人和股票經紀人……任命了一個委員會,負責報告與商業交易運作模式有關的法律和法規,並研究他們的意見是否合適。」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樹木大多用來生火,曼哈頓街道上樹木貧乏,因而華爾街68號院這棵尚存的梧桐樹就格外引人注目,樹陰下成了良好的集會場所。1792年5月17日,24個經紀人在樹下召開會議,達成一項協定,協議具有中世紀行業協議的性質,它規定24個簽約者進行債券買賣時,彼此間享有優惠,以統一、固定的比率提取傭金:
我們,簽約者,作為買賣公共證券的經紀人,特此庄嚴承諾並彼此保證:在從今往後的交易中,無論對任何人,無論買賣任何證券,都將以不低於交易額0.25%的比率提取傭金,而我們之間彼此交易時,則相互磋商,給予優惠。
從此,會員專屬和固定最低傭金成為傳統和定製,延續並影響到以後的交易活動,直到 20世紀。《梧桐樹協議》簽約者的行為,也正是所有市場開拓者們夢寐以求的目標:設置壁壘,將自己和其他人隔離開來,以便實現市場壟斷;只有在方便可行的情況下,才允許其他人進入同一市場。
《梧桐樹協議》的簽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阻止政府對於金融市場的干涉。
「莊家」的出現
華爾街作為一個金融中心,在最初形成的兩年裡建章定製,為以後兩個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樣,華爾街培育了早期的券商。他們既是證券交易的受益者,也擔負著責任和義務。
無論如何,早期的華爾街迅速繁榮起來,並且很快出現了許多重要場所,容納商人們從事金融活動。其中第一場所當屬唐提飯店,唐提飯店由唐提投資機構建造,也因此得名,它不僅是一家飯店,更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招商引資載體。對於經紀人來說,集資的方式已經不算新奇。從販運皮毛,到買賣奴隸,他們曾經一度無所不為。經紀人作為中間人,從供貨商手裡購買商品。
在1790-1792年劇烈動盪時期過後,華爾街的證券交易停頓了近20年。 1812年對英戰爭爆發,政府又開始通過大量發行債券募集資金,華爾街隨即迎來新一輪投資熱潮。戰爭結束後發生了三起重大事件,將華爾街繼續推向前進: 1816年美國第二合眾銀行重新開張,注冊資金3500萬美元,其中2800萬美元向公眾出售;為造伊利運河,首批債券開始發行,總額達7000萬美元;成立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
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與《梧桐樹協議》簽約者聯盟一樣,都是會員制,但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成為一個行業協會,可以憑幾個經濟人的實力和影響,為華爾街確定證券價格。普賴姆被選為第一任主席,並且成為現代華爾街的偉大規劃者。
最早,普賴姆以銀行間的票據買賣積累財富,他以頻繁交易成為第一個「莊家」,並通過銀行控股,成為第一個私人銀行家。他放貸的利率,被稱為「普賴姆利率」。當時,由於受杜爾丑聞影響,證券交易行業十分蕭條。普賴姆是個革新家,通過對傳統交易去粗取精,他在自己的交易場所營造了安全、穩妥、賓至如歸的氛圍。
此後十年裡,競爭出現了,一方自詡為「官方」交易者,採取各種限制措施;另一方為外來者,認為證券交易不能包辦代替,不時發起挑戰,並聚集在馬路上開出了「路邊市場」。雙方爭來斗去,在法庭內外打起了官司,最終導致了法律、經濟等領域的新觀念的形成——即在一個自由市場體系中,自由應普遍存在,不應僅由一部分人享有這種特權。
羅斯福宣誓就職後不久,就請求國會支持銀行業立法。首先,禁止商業和儲蓄銀行投資股市證券;其次,建立銀行保險金保護儲戶利益。一家金融機構必須做出選擇:是致力於成為一家投資銀行,還是成為大型的、以客戶為主的商業銀行——銀行業的兩種功能間設置了防火牆。
金融大都會的再生
1835年12月16日是一個平淡無奇的日子,但發生了一場特大火災,夜晚火勢驟起,烈焰兇猛,以致連商業貿易大廈的大理石建築都毀於一旦。當大火終於熄滅的時候,原來的華爾街所剩無幾,一片廢墟。火災發生前,紐約共有26家火災保險公司,火災後,其中23家宣布破產。
盡管如此,華爾街的樂觀精神和無窮活力並沒有被摧垮。火災後僅四天,商業貿易就恢復正常營業。一年後,500幢新建築拔地而起或正在興建,一個更新、更好的華爾街如鳳凰再生般展現出來。
火災發生後的一段時間里,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失去了棲身之地,只好四處游動辦公,直到新商業交易大廈在原址重新建造。新大廈位於華爾街和交易場所、漢諾威街和威廉街之間,占據了整片城區。設計者艾賽亞·羅傑斯採用了當時普遍流行的希臘新古典風格,在面對華爾街一面,豎立了12根巨大的愛奧尼亞式立柱。立柱每根重45噸,來自馬薩諸塞州昆西市的一個採石場,都是由整塊的岩石切割打磨而成,使用特製的木筏通過河流向南漂浮運輸,抵達紐約後,用了40組牛群從港口運抵施工現場。新大廈的圓形大廳,可以同時容納3000個交易員來回走動,從事各式各樣的商業貿易活動。
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辦公地點設在「鮑德廳」,羅傑斯匠心獨具,把它設計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商業中心,採光、供熱、通風設施一應俱全,還帶有一個巨大的地下室作為金庫,擺放著鐵皮保險櫃,儲存各式各樣的股票、債券及商業票據。
「賣空」交易的引入
19世紀末20世紀初,華爾街許多偉大的人物都是從「路邊市場」開始職業生涯、發家致富的。他們在交易方法上革新、創造,發展了許多專業技巧。「不間斷交易」就是從「路邊市場」開始的。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每天只進行兩次交易,刻板不變,而「路邊市場」則不同,隨時可以進行交易。這樣,市場交易得以與瞬息變動的證券價格相適應,更趨活躍,市場交易額遠遠高於證券交易委員會。另外,在 「路邊市場」里,對某些特定企業或行業頗有研究的專家們,每天經常站在同一個地方,逐漸固定成習慣。長此以往,並經過發展演變,就產生了20世紀證券交易中具有顯著特點的「交易席位」和「專家」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最著名的操盤手是雅各布·利特爾,將證券交易中的賣空、買多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賣空意味著以特定價格賣出他並不擁有的股票,約定30天或60天後交割。他賭定屆時市場價格會有所下降,自己可以按照比約定價格低的價格買進,從而保證個人只賺不賠。
利特爾並非完全憑借預感、對市場趨勢的精確分析或者胡亂碰運氣,而是通過壟斷市場、散布虛假消息、利用他人幫助等手段,操縱特定品種的證券價格,使之向著自己的預期價位靠攏,以達到盈利目的。他最著名的一次成功操盤,是在19世紀 30年代中期。他通過囤積「莫里斯運河及銀行公司」的股票,隨即將股價從10美元成功地拉升至185美元,從而賺了個缽滿盆盈。
利特爾一夜暴富,又一貧如洗,一生至少經歷了三起三伏。直到1857年,金融恐慌最終使他傾家盪產,甚至剝奪了他從事金融交易的權利。據一位認識他的經紀人所記錄,利特爾本人結束操盤生涯後,在曾經享受國王般的待遇、備受尊崇的鮑德廳里,像鬼一樣出沒,進行五股這樣小份額的買賣,而恰恰同一隻股票,他曾經一度可以翻雲覆雨。
脆弱的金融體系
國家經濟造就了國家金融體系,信用票據毫無阻隔地從一個大洋流向另一個大洋。在政府和普通民眾的支持下,華爾街成了美國資本和金融市場的管理者。華爾街的股票交易成了國家金融市場平衡所依賴的杠桿。這一金融機構的頂層是華爾街新的代理人——私有投資銀行,它徹底改變了華爾街力量的對比,一躍成為19世紀最後25年中華爾街最重要的力量。
新興投資銀行中最強大的是J·P·摩根,摩根大廈就在華爾街和百老匯大街交匯處,摩根戰略性地把辦公大樓建在財政部大樓及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對面,暗示摩根最終掌控的國有及私有經濟領地——正如他既經營華爾街的鐵路債券,又經營賓夕法尼亞大道的政府債券那樣。摩根秉承了維多利亞時代銀行家的風范,他把誠信、聲譽和自律作為推進事業的核心准則。
穿著舊式的套裝和樣式古板的襯衫,摩根在華爾街總部里一張大書桌後面發號施令,管理由自己一手締造的金融帝國,經營鐵路運輸、黃金、石油和鋼鐵,這是美國新工業經濟的核心——這也是摩根的首選。
但是,這個國家忽視了一個警告:「用公眾的錢漫無目的地修路是不合理的。」 1865-1873年,美國鐵路里程增長了一倍;運輸能力的增大導致了價格戰,新興集團公司的運輸優惠也由此產生——鋼鐵業巨頭卡內基和石油業巨頭洛克菲勒都是摩根的客戶。危機的伏筆是托拉斯合並和兼並的過分泛濫,幾年中,有3000家公司因兼並而消失。在頂峰的1899年,資本總額達22.7億美元的 1200家公司被工業托拉斯吞並,這些托拉斯公司的名字在20世紀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標准石油、卡內基鋼鐵公司、聯合水果公司、全國餅乾和聯合碳化物公司。
然而,美國沒有管理流動資本擴張活動的中央銀行,貨幣供應的增長受到限制貨幣供應擴張的金本位制的控制。這種進退兩難的窘境,即經濟擴張繼續而貨幣擴張停滯的局面,在繁榮的遮羞布褪下時最終爆發。
風向標是不斷累積而無法兌付的國債,由此產生的第二輪投機使情況愈發加劇。結果,投資回報如同一個隊列,每一份獲取的收益都在遞減。華爾街大買家最先到達,中央大街的投資者永遠遲到,只揀到內部交易者盛宴後的殘羹剩飯,其收益之低可想而知。這種模式每次都要重復,從1792年第一次危機到最近20世紀末的網路泡沫,概莫能外。
戳破氣泡的事件是聯合銅業公司的垮台,該企業背後有摩根的支持,其領導人是信託公司的查爾斯·巴尼。當摩根拒絕巴尼的援助請求時,他舉槍自殺了,隨之出現其他自殺事件。市場的信心馬上崩潰,暴露出堂皇的金融大廈相當脆弱的根基。在之後很短時間,即1907年10月22日,摩根被迫從他心愛的圖書館出來,主持對美國的金融援救行動。
1907年l0月22日,美國財政部長喬治·科特柳,按摩根的安排投放 2500萬美元以穩定美國金融市場和平息外國投資者中對欠款延付的擔心。兩天後,為了避免迫近的國內金融動亂,紐約股票交易所主席H·托馬斯造訪摩根,告知他,經紀行的大面積破產迫在眉睫,除非摩根拿出2000萬美元堵住華爾街虧損的洪水。接到摩根的通知,一位又一位銀行家步入他的辦公窒,到當天下午,趕在市場閉市的三點鍾之前,他集資2500萬美元向經紀行放貸,這就實現了中央銀行「最後援助貸款方」的功能。
但他們並沒能立刻結束危機,在這期間,儲戶們排隊從銀行取錢,人數之多迫使城裡的警察像今天的麵包店一樣分發編號的紙條以維持秩序。10月28日,紐約市長請求摩根給予3000萬美元的緊急融資並獲得同意,這是摩根財團牽頭進行的四次金援,在僅僅一周之內聚集了總額達8000萬美元的資金,摩根拯救了華爾街、紐約和美國財政部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信譽。
構築「防火牆」
摩根去世的1913年,美國取得了兩個在金融改革之路上意外而又重要的進展。國會當年建立了聯邦儲備制度,從而解決了關於成立一家合眾國銀行的論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華爾街從1914年負債超過30億美元的凈債務人,變成了1917年向世界各地放貸50億美元的凈債權人。在其後的20年代,牛市吞沒了華爾街,汽車改變了美國人的活動方式,電話在家庭和工廠的普及加速了信息的傳播,美國似乎走上了一條持久繁榮的大路。當氣泡在1929年10月24日這個周四又一次破碎的時候,美利堅銀行倒閉了,這在象徵意義上成為大蕭條的導火索。恐慌第二天就蔓延到了證券交易所,拋售的浪潮打擊了股價,股價暴跌的結果,就是嚴重的通貨緊縮和經濟大蕭條。
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當選,對普通美國人預示了一場新政,而對華爾街則是新一輪監管約束。1933年3月,羅斯福宣誓就職後不久,他就請求國會支持銀行業立法,其法理基礎是「古老的真理」:那些經營銀行、公司和其他管理或使用他人錢財的機構是代表他人利益的託管人。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1933年)為普通銀行儲戶提供了協調保護。首先,禁止商業和儲蓄銀行投資於股市證券;其次,建立銀行保險金保護儲戶利益——聯邦儲蓄保險公司。一家金融機構必須從中做出選擇,是致力於成為一家投資銀行,還是成為大型的、以客戶為主的商業銀行——銀行業的兩種功能間設置了防火牆。
第一部管理華爾街證券市場的法律經國會通過——《1934年證券交易法》,該法的實質是透明度,憑借SEC(證券交易委員會)和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執法權的要求注冊和完全的信息披露,其現有權力擴大到管理新發行的證券。
1934年,羅斯福任命埃克爾斯擔任聯邦儲備銀行主席,他在這個位子上幹了14年。作為一個遠離華爾街地理和意識形態圈子的人,埃克爾斯正是民主主義者夢寐以求的人物:一個來自西北的堅定正直的銀行家,他改革了聯邦儲備銀行,以新的方式控制了貨幣政策。
20世紀30年代形成的監管制度一直執行到20世紀80年代,這半個世紀中美國經濟要比歷史上任何其他可比時期的增長更快,同樣,這也是華爾街惟一一個沒有發生重大或甚至輕微金融危機的50年。
㈡ 美聯儲收購國債為什麼能夠刺激信貸市場
簡單一點說就是利息低了,大家都去借錢了,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 (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Fed)負責履行美國的中央銀行的職責,這個系統是根據《聯邦儲備法》(Federal Reserve Act)於1913年成立的。這個系統主要由聯邦儲備委員會,聯邦儲備銀行及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等組成。
主要職責
1、制定並負責實施有關的貨幣政策;
2、對銀行機構實行監管,並保護消費者合法的信貸權利;
3、維持金融系統的穩定;
4、向美國政府,公眾,金融機構,外國機構等提供可靠的金融服務。
[編輯本段]聯邦儲備委員會
聯邦儲備系統的核心機構是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Board,簡稱美聯儲;它的全稱叫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即聯邦儲備系統管理委員會,也可以稱之為聯邦儲備系統理事會),它是一個聯邦政府機構,其辦公地點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 。該委員會由七名成員組成( 其中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位,委員五名),須由美國總統提名,經美國國會上院之參議院批准方可上任,任期為十四年( 主席和副主席任期為四年,可連任 ) 。
[編輯本段]美聯儲的基本職能
1、通過三種主要的手段(公開市場操作,規定銀行准備金比率,批准各聯邦儲備銀行要求的貼現率)來實現相關貨幣政策;
2、監督,指導各個聯邦儲備銀行的活動;
3、監管美國本土的銀行,以及成員銀行在海外的活動和外國銀行在美國的活動;
4、批准各聯邦儲備銀行的預算及開支;
5、任命每個聯邦儲備銀行的九名董事中的三名;
6、批准各個聯邦儲備銀行董事會提名的儲備銀行行長人選;
7、行使作為國家支付系統的權利;
8、負責保護消費信貸的相關法律的實施;
9、依照《漢弗萊。霍金斯法案》(Humphrey Hawkins Act)的規定,每年 2月20日及7月20日向國會提交經濟與貨幣政策執行情況的報告(類似於半年報);
10、通過各種出版物向公眾公布聯邦儲備系統及國家經濟運行狀況的詳細的統計資料,如通過每月一期的聯邦儲備系統公告(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11、每年年初向國會提交上一年的年度報告(需接受公眾性質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及預算報告(需接受美國審計總局的審計);
12、另外,委員會主席還需定時與美國總統及財政部長召開相關的會議並及時匯報有關情況,並在國際事務中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編輯本段]聯邦儲備銀行
聯邦儲備銀行區域由國會組建的作為國家的中心銀行系統的操作力量的12個聯邦儲備銀行,是按照1913年國會通過的聯邦儲備法,在全國劃分12個儲備區,每區設立一個聯邦儲備銀行分行。每家區域性儲備銀行都是一個法人機構,擁有自己的董事會。會員銀行是美國的私人銀行,除國民銀行必須是會員銀行外,其餘銀行是否加入全憑自願而定。加入聯邦儲備系統就由該系統為會員銀行的私人存款提供擔保,但必須繳納一定數量的存款准備金,對這部分資金,聯邦儲備系統不付給利息。
在柯林頓競選總統之前,美聯儲就已經運用貨幣政策這一「唯一桿桿」對經濟進行調控,即把確定貨幣供應量作為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並正式決定每6個月修訂一次貨幣供應量目標。l993午7月,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突然宣布,今後以實際利率作為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這是由於美國社會投資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量流動資金很難被包括在貨幣供應量之內。使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必然聯系被打破,因此以「中性」的貨幣政策促使利率水平保持中性。對經濟既不起刺激、也不起抑製作用、從而使經濟以其自身的潛在增長率在低通脹預期下增長,進一步考察。美聯儲是以實際年經濟增長率為主要標准作為調整利率主要依據的、全部政策安排以逆向思維為基本出發點。美聯儲認為、美國勞動力年均增長率為1.5%、生產率年均增長率為1%、因此,美國潛在的年經濟增長率認為2.5%左右,美聯儲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調控利率、使年經濟增長率基本穩定在2.5%左右。以解除通脹之憂。
[編輯本段]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簡稱 FOMC)。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是聯邦儲備系統中另一個重要的機構。它由十二名成員組成,包括:聯邦儲備委員會全部成員七名,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其它四個名額由另外 11個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輪流擔任。該委員會設一名主席 (通常由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擔任),一名副主席(通常由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擔任)另外,其它所有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都可以參加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討論會議,但是沒有投票權。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最主要工作是利用公開市場操作(主要的貨幣政策之一),從一定程度上影響市場上貨幣的儲量。另外,它還負責決定貨幣總量的增長范圍(即新投入市場的貨幣數量),並對聯邦儲備銀行在外匯市場上的活動進行指導。
該委員會主要的決定都需通過舉行討論會議投票產生,它們每年都要在華盛頓特區召開八次例行會議,其會議日程安排表每年都會向公眾公開。而平時,則主要通過電話會議協商有關的事務,當然,必要時也可以召開特別會議。
[編輯本段]美國聯邦儲備局介紹
美國聯邦儲備局(FED)為美國最高貨幣政策主管機關,負責保管商業銀行准備金、對商業銀行貸款及發行聯邦儲備券。FED共分三層組織,最高為理事會,其下是12 個聯邦儲備銀行和各儲備銀行的會員銀行。
美國聯邦儲備局以「獨立」和「制衡」為基本原則。在制衡方面,該局的七名理事(包括主席、副主席在內)悉由總統提名,並需經參議院同意。對於貨幣政策的決議,如調高或調低再貼現率,採用合議兼表決制,一人一票,並且為「記名投票」,主席的一票通常投給原本已居多數的一方。總統固然可以掌握理事與主席、副主席的提名,但一經參院通過,任期長達十四年,最多可能歷任五任總統。
至於獨立性方面,FED以人事獨立與預算獨立最為人稱道,除理事會之外,另外還設有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負責較長期的貨幣決策並依據外匯指導原 則、外匯操作之授權作業與外匯操作程序進行外匯操作。
由於美元在國際貨幣市場的強勢地位,美國聯邦儲備局在外匯市場的干預行動尤受匯市矚目。日圓因貿易順差而大漲時,日本央行如果要成功干預匯市,最好獲得美聯儲的協助和配合。
聯邦儲備局也是制定美國貨幣政策的首腦機關,1993年10月起,美國經濟景氣快速攀升,有引發通膨之虞,多虧當時也是現任聯邦准備理事會主席格林斯潘(Green Spain)在不顧民意及政治壓力下,連續七次調高重貼現率,使美國經濟軟著陸成功,免於通貨膨脹的威脅。
不算誇張地說,直到今天,中國可能也沒有幾個經濟學家知道美聯儲其實是私有的中央銀行。所謂「聯邦儲備銀行」,其實既不是「聯邦」,更沒有「儲備」,也算不上「銀行」。多數中國政府的官員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是美國政府發行著美元,實際情況是,美國政府根本沒有貨幣發行權!1963年肯尼迪總統遇刺後,美國政府最終喪失了僅剩的「白銀美元」的發行權。美國政府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須將美國人民的未來稅收(國債),抵押給私有的美聯儲,由美聯儲來發行「美聯儲券」,這就是「美元」。
[編輯本段]美國聯邦其他
許多年以來,究竟誰擁有美聯儲一直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美聯儲自己總是支吾其詞。和英格蘭銀行一樣,美聯儲對股東情況嚴守秘密。
眾議員賴特.帕特曼(WrightPatman)擔任眾議院銀行和貨幣委員會主席長達40年,在其中20年裡,他不斷地提案要求廢除美聯儲,他也一直在試圖發現究竟誰擁有美聯儲。這個秘密終於被發現了,《美聯儲的秘密》一書的作者尤斯塔斯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研究終於得到了12個美聯儲銀行最初的企業營業執照(OrganizationCertificates),上面清楚地記錄了每個聯儲銀行的股份構成。
美聯儲紐約銀行是美聯儲系統的實際控制者,它在1914年5月19日向貨幣審計署(ComptrolleroftheCurrency)報備的文件上記錄著股份發行總數為203053股,其中:洛克菲勒和庫恩雷波公司所控制下的紐約城市國家銀行(NationalCityBankofNewYork),即花旗銀行前身,擁有最多的股份,持有30000股;JP摩根的第一國家銀行(FirstNationalBank)擁有15000股;當這兩家公司在1955年合並成花旗銀行後,它擁有美聯儲紐約銀行近四分之一的股份,它實際上決定著美聯儲主席的候選人,美國總統的任命只是一枚橡皮圖章而已,而國會聽證會更像一場走過場的表演。
保羅.沃伯格的紐約國家商業銀行()擁有21000股;羅斯切爾德家族擔任董事的漢諾威銀行(HanoverBank)擁有10200股;大通銀行(ChaseNationalBank)擁有6000股;漢華銀行(ChemicalBank)擁有6000股;這六家銀行共持有40%的美聯儲紐約銀行股份,到1983年,他們總共擁有53%的股份。經過調整後,他們的持股比例是:花旗銀行15%,大通曼哈頓14%,摩根信託(MorganGuarantyTrust)9%,漢諾威製造(ManufacturersHanover)7%,漢華銀行(ChemicalBank)8%。
美聯儲紐約銀行注冊資本金為一億四千三百萬美元,上述這些銀行究竟是否支付了這筆錢仍然是個謎。有些歷史學家認為他們只付了一半現金,另一些歷史學家則認為他們根本沒出任何現金,而僅僅是用支票支付,而在他們自己所擁有的美聯儲的賬戶上只是幾個數字的變動而已,美聯儲的運作其實就是「以紙張做抵押發行紙張」。難怪有的歷史學家譏諷聯邦儲備銀行系統既不是「聯邦」,又沒有「儲備」,也不是銀行。
1978年6月15日,美國參議院政府事務委員會(GovernmentAffairs)發布了美國主要公司的利益互鎖問題的報告,該報告顯示,上述銀行在美國130家最主要公司里擁有470個董事位置,平均每個主要公司里有3.6個董事位置屬於銀行家們。其中,花旗銀行控制了97個董事席位;JP摩根公司控制了99個;漢華銀行控制了96個;大通曼哈頓控制了89個;漢諾威製造控制了89個。
1914年9月3日,紐約時報在美聯儲出售股份的時候,公布了主要銀行的股份構成:紐約城市國家銀行發行了250000股票,傑姆斯.斯蒂爾曼擁有47498股;JP摩根公司14500;威廉.洛克菲勒10000股;約翰.洛克菲勒1750股;紐約國家商業銀行發行了250000股票,喬治.貝克擁有10000股;JP摩根公司7800股;瑪麗.哈里曼5650股;保羅.沃伯格3000股;雅各布.謝夫1000股,小JP摩根1000股。大通銀行,喬治.貝克擁有13408股。漢諾威銀行,傑姆斯.斯蒂爾曼擁有4000股;威廉.洛克菲勒1540股。
從1913年美聯儲建立以來,無可辯駁的事實顯示了銀行家們操縱著美國金融命脈、工商業命脈和政治命脈,過去如此,現在仍然如此。而這些華爾街的銀行家都與倫敦城的羅斯切爾德家族保持著密切聯系。
不為人所知的聯邦咨詢委員會
聯邦咨詢委員會是保羅.沃伯格精心設計的一個秘密的遙控裝置來操控美聯儲董事會。在美聯儲90多年的運作中,聯邦咨詢委員會非常出色地實現了保羅當年的構想,幾乎沒有人注意過這個機構和它的運作,也沒有大量文獻可供研究。
1913年格拉斯議員在眾院大力推銷聯邦咨詢委員會的概念,他說:「這裡面不可能有什麼邪惡的東西。每年(聯儲董事會)與銀行家的咨詢委員會談四次,每個成員代表自己所在的聯儲地區。我們還能比這種安排更加保護公眾的利益嗎?」格拉斯議員自己就是銀行家,他沒有解釋或提供任何證據來表明銀行家在美國的歷史上何曾保護過公眾的利益。
聯邦咨詢委員會由12家聯儲地區銀行各推選一名代表組成,每年在華盛頓與美聯儲董事會的成員會談四次,銀行家們向美聯儲的董事們提出各種貨幣政策的「建議」,每名銀行家都代表本地區的經濟利益,每人都有相同的投票權,在理論上簡直無懈可擊,但在銀行業激烈殘酷的現實中卻全然是另一套「潛規則」。難以設想一個辛辛納提的小銀行家和保羅.沃伯格、摩根這樣的國際金融巨頭坐在一個會議桌前,向這些巨頭提出「貨幣政策的建議」?這兩個巨頭中的任何一個隨便從口袋裡摸出一張支票劃上兩筆就足以使這個小銀行家傾家盪產。事實上,12個聯儲地區中的每一個中小銀行的生存都完全取決於華爾街的五大銀行巨頭的恩賜,五巨頭有意地把和歐洲銀行的大筆交易化整為零交給自己的在各地的「衛星銀行」去辦理,「衛星銀行」為得到這些高回報的生意自然更加俯首帖耳,而五巨頭也擁有這些小銀行的股份。當這些「代表各自地區利益」的小銀行們和五巨頭坐在一處探討美國貨幣政策的時候,不需要太多的想像力就能知道探討的結果了。
盡管聯邦咨詢委員會的「建議」對美聯儲的董事決策沒有強制約束力,但是華爾街五巨頭每年四次不辭勞苦地跑到華盛頓不會是僅僅和聯儲的幾位董事喝喝咖啡。要知道,像摩根這樣身兼 63個公司的董事職務的超級大忙人,如果他們的「建議」得不到任何考慮,而他們仍然樂此不疲地來回奔波,那實在是奇怪之極了。
債務美元是怎樣「煉成」的
作為非金融專業的讀者,可能需要反復閱讀以下的內容,才能完全理解美聯儲和銀行機構的「造錢過程」。這是西方金融業最核心的「商業機密」。
由於美國政府沒有發幣權,而只有發債權,然後用國債到私有的中央銀行美聯儲那裡做抵押,才能通過美聯儲及商業銀行系統發行貨幣,所以美元的源頭在國債上。
第一步,國會批准國債發行規模,財政部將國債設計成不同種類的債券,其中一年期以內的叫做T-Bills(TreasuryBills),2-10年期的叫T-Notes,30年期的叫T-Bonds。這些債券以不同的頻率在不同的時間里,在公開市場上進行拍賣。財政部最後將拍賣交易中沒有賣出去的國債全部送到美聯儲,美聯儲照單全收,這時美聯儲的賬目上將這些國債記錄在「證券資產」(SecuritiesAsset)項下。
因為國債由美國政府以未來稅收作為抵押,因此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可靠的資產」。當美聯儲獲得了這一「資產」之後,就可以用它產生一項負債(Liability),這就是美聯儲印製的「美聯儲支票」。這是「無中生有」的關鍵步驟。美聯儲開出的這第一張支票背後,沒有任何金錢來支撐這張「空頭支票」。
這是一個設計精緻和充滿偽裝的步驟,它的存在使政府拍賣債券時更加易於控制「供求」,美聯儲得到借錢給政府的「利息」,政府方便地得到貨幣,但又不顯露大量印鈔票的痕跡。明明是空手套白狼的美聯儲,在會計賬目上竟然是完全平衡的,國債的「資產」與貨幣的「負債」正好相等。整個銀行系統被巧妙地包裹在這一層外殼之下。
正是這一簡單而至關重要的一步,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不公正。人民的未來稅收被政府抵押給私有中央銀行來「借出」美元,由於是向私人銀行「借錢」,政府就欠下了巨額利息。其不公體現在:
一,人民未來的稅收不應被抵押,因為錢還沒有被掙出來,抵押未來必然導致貨幣購買力貶值,從而傷害了人民的儲蓄。
二,人民的未來稅收更不應該抵押給私有中央銀行,銀行家們在幾乎完全不出錢的情況下,就突然擁有了人民未來稅收的承諾,這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
三,政府憑白無故地欠下巨額利息,這些利息支出最終又成為人民的負擔。人民不僅莫名其妙地被抵押了自己的未來,而且現在就要立刻交稅來償還政府欠私有中央銀行的利息。美元的發行量越大,人民的利息負擔就越重,而且世世代代永遠無法還清!
第二步,當聯邦政府收到並背書美聯儲開出的「美聯儲支票」後,這張神奇的支票又被存回美聯儲銀行並搖身一變,成了「政府儲蓄」(GovernmentDeposits)並存在政府在美聯儲的賬戶上。
第三步,當聯邦政府開始花錢,大大小小的聯邦支票構成了「第一波」貨幣浪潮湧向經濟體。收到這些支票的公司和個人紛紛將它們存到自己的商業銀行賬戶上,這些錢又變成了「商業銀行儲蓄 」(CommercialBankDeposits)。此時的它們呈現出「雙重人格」,一方面它們是銀行的負債,因為這些錢屬於儲戶,早晚要還給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它們又構成銀行的「資產」,可以用於放貸。從會計賬目上一切都還是平衡的,同樣的資產構成了同樣的負債。但是,商業銀行在此開始藉助「部分准備金 」(FractionalReserveBanking)這一高倍放大器,開始准備「創造」貨幣了。
第四步,商業銀行儲蓄在銀行賬目上被重新分類為「銀行儲備」(BankReserves)。此時,這些儲蓄已經由銀行的普通「資產」,一躍為生錢種子的「儲備金」。在「部分准備金」體系之下,美聯儲允許商業銀行只保留其 10%的儲蓄做「儲備金」(一般而言,美國銀行只保留相當於總儲蓄額的 1%到 2%的現金和8%到9%的票據在自己的「金庫」里,作為「儲備金」),而將90%的儲蓄貸出。於是,這90%的錢就將被銀行用來發放信貸。
這裡面存在著一個問題,當90%的儲蓄被貸款給別人之後,原來的儲戶如果寫支票或用錢怎麼辦?其實,當貸款發生的時候,這些貸款並不是原來的儲蓄,而是完全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來的「新錢」。這些「新錢」使銀行擁有的貨幣總量比「舊錢」立刻增加了90%。與「舊錢」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新錢」可以為銀行帶來利息收入。這就是「第二波」涌到經濟體中的貨幣。當「第二波」貨幣回到商業銀行中時,就產生了更多波次的「新錢」創造,其數額呈遞減趨勢。當「第 20幾個波次」結束時,一美元的國債,在美聯儲和商業銀行的密切協同下,已經創造出了 10美元的貨幣流通增量。如果,國債發行量及其創造貨幣的餘波所產生的貨幣流通增量大於經濟增長需要時,所有「舊錢」的購買力都會下降,這就是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當2001年到2006年,美國新增了3萬億美元國債時,其中相當部分直接進入了貨幣流通,再加上多年前的國債贖買和利息支付,所造成的後果就是美元劇烈貶值和大宗商品、房地產、石油、教育、醫療、保險價格的大幅上漲。
但是,大多數增發的國債並沒有直接進入銀行系統,而是被外國中央銀行,美國的非金機構,和個人所購買。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購買者花的是已經存在的美元,所以並沒有「創造出」新的美元。只有當美聯儲和美國的銀行機構購買美國國債時,才會有新美元的產生,這就是美國能夠暫時控制住通貨膨脹的原因。不過,掌握在非美國銀行手中的國債,遲早會到期,另外利息也需要半年支付一次(30年國債),這時,美聯儲將無可避免地造出新美元。
[編輯本段]美聯儲的性質
美國建國雖然才短短200多年,但光光是貨幣史,講起來就可以無窮無盡。經濟學大師米爾頓·弗里德曼的經典著作《美國貨幣史1867-1960》,洋洋灑灑800多頁,也只講了個歷史片段的概要,可見經濟和貨幣歷史的復雜。
美國建國之後的1791年,在當時的財政部長、天才式人物漢密爾頓的強烈支持下,第一個中央銀行成立,但是這家央行在20年後就消失了。隨後成立於1816年的第二家央行,也在1836年在當時的總統傑克遜的反對下消失。從那以後一直到1913年的80來年間,美國的經濟是在沒有央行的情況下運行的。
缺少了央行,就無法動用適當的貨幣政策調節經濟,並且,沒有了最後的貸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金融系統也更容易出問題。試想一下,如果世界各國缺少了央行,本次危機中破產的恐怕將遠遠不止雷曼兄弟這一家。1836年後美國經濟,正是處在這種不穩定的狀態下。到了1907年,蔓延的危機把美國的金融系統推向了崩潰的邊緣。好在當時的金融巨頭摩根(J.P. Morgan)及時出手,憑借一人之力,扮演了央行的角色,挽救了整個系統。
自此之後,美國政府和國會更加感覺到建立一家央行的必要。國會在1913年通過了聯邦儲備法案(the Federal Reserve Act),並由威爾遜總統簽字通過成為正式法律。聯儲法案授權組建中央銀行,美聯儲正式誕生。這是判斷美聯儲是否是私有機構的第一個事實:從成立之初,美聯儲就是一家由國家立法成立的機構。
但是,美聯儲確實有私有機構的假象。整個聯儲系統,由處於核心的聯儲委員會(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和12家位於全國各地的分行組成。這12家分行,由當地的私有商業銀行參股組成,一看之下,聯儲分行很像股份公司。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又需要從美國的歷史講起。
筆者在以前文章中提到過,美國的誕生,是13個原英國殖民地互相妥協的結果,因此,這個國家的基因中充滿了各方利益的妥協。決定向英國開戰是各個殖民地妥協商議的結果,憲法的誕生和國家的成立是獨立後的殖民地投票妥協的結果,參議院和眾議院的設置是妥協的結果,用選舉人團制度、而不用大眾選票多寡來選舉總統也是妥協的結果。聯儲法案的產生,自然也是一個妥協的結果。
1836年後,美國的銀行業相對處於一種自由狀態,遍地都開起了銀行。到美聯儲成立以後的1920年,美國的銀行數量還高達3萬來家,比全世界其他國家加起來的數量還要多。這些銀行,自由自在了80來年,如何能輕易接受中央政府的監管?
在美國,一個法案要通過,是需要來自各地的參議員和眾議員投票同意的,不向各地利益妥協的法案,就無法獲得通過。每家銀行都有各自的參議員和眾議員作代言人,如果沒有大多數的議員同意法案,聯儲系統就會難產。於是,就像在憲法中設計出選舉人團制度一樣,聯儲法案也設計了一種向各地銀行妥協的制度。
為了兼顧分布各地的私有銀行的利益,法案把美國分為12個區並成立12家聯儲分行。分行由當地銀行參股,分行的董事會由參股銀行投票選舉,並且,參股銀行還可以每年獲得分紅。這一系列規定,都是為了兼顧地方利益。從這些規定來看,美聯儲系統確實帶有私有的假象。
但是法案的條款遠不止這些。聯儲的最高權利機構是位於華盛頓的聯儲委員會和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前者的7名委員全部由美國總統任命,其中包括委員會主席。FOMC是聯儲的利率決定機構,由12名委員組成,其中,7位聯儲委員會成員是FOMC的常任委員,在投票表決的時候佔有絕對多數的優勢。FOMC的另5名委員由聯儲分行主席輪流擔任。需要指出的是,分行主席雖然由各參股銀行推選,聯儲委員會對分行主席的任用有最終的否決權。
由此可見,雖然聯儲法案向地方利益作了妥協,但是聯儲系統的核心權利仍然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上。更重要的是,入股銀行雖然能分得紅利,但是,法案限定紅利的利率為每年6%,聯儲多餘的收入,需要統一移交國庫。另外,凡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只有政府機構才能在網站上以GOV結尾。
以上說明,第一,美聯儲是妥協地方利益後才得以成立的機構,也的確有股權私有化;第二,聯儲形式上是私有股份公司,但從根本上受美國政府控制,可以認為是美國的中央銀行;第三,聯儲法案規定,美聯儲的責任是維護經濟正常運行並保持價格穩定,也是在為私有公司服務,法案同時保證,聯儲的運作獨立於政府,目的是使得政府無法控制央行的貨幣發行和貨幣政策,以保證貨幣和金融制度的相對獨立。(需要說明的是美國貨幣發行實行「發行抵押」的制度,通過提供100%質量合格的抵押品使聯邦儲備券的發行成為具有充分擔保的經濟發行,同時又不以事先規定的限額為依據,具有相當的彈性。美國貨幣發行制度的最大特點是獨立性極強。)
㈢ 壓力山大漢密爾頓的主要經濟思想是什麼
當時美國財政混亂,國庫空虛,債務負擔沉重且沒有歲入,信用瀕臨崩潰。漢密爾頓在任期內提出的財政經濟綱領不僅使美國結束了財政混亂狀況,而且確定了其經濟發展的方向。漢密爾頓作為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其經濟思想為美國帶來深遠的影響。在《關於公共信用的報告》、《關於國家銀行的報告》和《關於製造業的報告》中提出了一系列財政經濟綱領,不僅結束了當時財政混亂局面,而且確定了美國早期經濟的發展方向。
漢密爾頓首先著手處理債務問題。漢密爾頓認為,一個國家要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借到資金並且在有利條件上進行借貸,最根本的是建立良好的信用,而證明良好信用的唯一辦法,是由政府承擔所有舊的債務。1790年1月14日,漢密爾頓向國會呈交了《關於公共信用的報告》,旨在通過政府做出償債的姿態使國內外資產者對聯邦政府產生信賴感,以吸引新的投資,同時通過承擔州債以削弱州權,使國內投資者擺脫狹隘的地方觀念,把自己的前途和美國政府的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報告中,漢密爾頓指出新政府要誠實對待他的債權人。隨著債券的償還,政府的信用就會得到恢復。他堅決要求按票面價值承認和償還全部債務——外債、內債、州債以及欠下的全部利息。聯邦國會對於償還外債並無分歧,但在是否按票面價值償還內債的問題上引起了爭議。擁護漢密爾頓償債計劃的一方主要是北部的商人、金融家和政府債券的投機者,反對的一方主要是南部人。由於交通及通訊的落後,在償債計劃的消息到達南部的時候,他們手中的債券已經被北部的投機者廉價收購。雙方開始激烈的辯論,即償債時要不要對債券原持有者和現所有者實行區別對待。漢密爾頓堅決反對任何種類的區別對待,他指出,區別對待使債券失去憑證的作用,包含著對信用的違背。與此同時,雙方辯論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聯邦政府要不要承擔州債。漢密爾頓認為政府承擔所有的州債,可以避免全國范圍內征稅的混亂,也是吸引各州及民眾效忠聯邦的有力措施。1790年6月20日,國會通過了漢密爾頓「承擔州債的法令」。政府信用的恢復,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也為漢密爾頓財政經濟政策鋪平了道路。有人稱關於公共信用的報告「是美國財政史上有深遠意義的文件之一」。「它是第一份由一位美國政治家精心創作的關於資本與信用新制度的作品,這個新制度是被18世紀的英國所發展的。它為以後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廣闊的基礎。」
漢密爾頓關於新政府的經濟計劃沒有停留在融資國債和承擔各州的戰時債務上。美國按照漢密爾頓展望的資本主義的模式正常運行「還缺乏兩個基本條件:一種適當的流通媒介和一個國家銀行」。1790年12月,漢密爾頓提交國會一份關於國家銀行的報告,目的是吸引國內外投資,擴大國家的流動和生產成本,穩定通貨,同時通過政府股息擴大償債資金。這個報告實質上是公共信用報告的延續。漢密爾頓借鑒英國銀行業的經驗指出,在政府和國家銀行之間理所當然的存在著一種密切利益聯系。國家銀行發行的紙幣是全國流通的法償幣,可通過銀行單據增加流通媒介,擴大流動資本,為工商業提供信貸,同時國家銀行是政府資金的主要存儲機構,在緊急情況下提供資金上的幫助。在銀行的管理上,漢密爾頓提出董事會負責的原則,股東們按擁有股份數額的比例來選舉董事會,沒有政府任命的代理人,其基本原則是,銀行處於私人而不是政府的指導下。漢密爾頓關於國家銀行的思想,體現了他一貫倡導的原則,即國家銀行建立在政府與私人聯合信用的基礎上,政府執行監督的權力,而實際的經營管理委託於代表私人股東利益的董事們;同時又體現了他將銀行與政府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高明的財政戰略思想。華盛頓於1791年2月15日簽署了銀行法案。美國銀行迅速為全國經濟發展發揮了自身價值。它藉助紙幣為國家提供流通媒介,銀行信貸成為刺激資本主義企業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向政府貸款,劃撥政府資金,幫助財政部操作外匯,使聯邦政府成為最大受益者。
對於漢密爾頓來講,重建公共信用,為工商業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使美國有不依賴於別國自立的能力。經過精心准備,1791年12月5日,他向國會呈交了《關於製造業的報告》,提出發展製造業的計劃。報告中漢密爾頓對於發展製造業的重要性、如何克服發展製造業的困難及心理障礙、美國製造業的狀況以及促進製造業發展應採取的措施進行了分析和論述。建國初期,美國是小農經濟佔主導地位的國家,全國9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漢密爾頓從世界范圍內來考慮,認為美國要在日益有限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裡生存,就必須建立嚴密的經濟體系,而一個國家「不僅富足,而且一個國家的獨立與安全都是極大地與製造業的繁榮聯系在一起的。」雖然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發展製造業存在困難,如勞動力缺乏、勞動力昂貴、資金短缺,但是可以實行勞動分工,以婦女和兒童補充勞力不足,通過銀行吸收外資以彌補資金短缺。另外,要對製造業發展採取保護關稅的政策,「保護是一個武器,不是一種原則」,禁止原料出口,對原料進口免徵關稅,用補助金和獎勵金制度鼓勵創辦新的企業,政府協助國內道路、運河等方面的改善工作等。漢密爾頓建議政府應吸引商人投資製造業以及保護「幼稚產業」。他認為美國商人完全停留在商品交換和運輸這樣既舒服又獲利的領域,政府應引導他們向高贏利且政府扶持的領域冒險。然而,報告再次遭到南部人的反對,同時由於英國工業革命和歐洲戰爭的影響,國內外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國內外條件都不成熟,以致於這成為漢密爾頓所有報告中唯一一份沒有被國會通過的報告。但他為美國未來發展所描繪的藍圖及憧憬卻在未來幾十年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份報告成為19世紀30年代後人們熱切研究的文件。因為工業革命的興起促使人們回過頭來從報告中尋求幫助和指導。
漢密爾頓經濟綱領的實施取得顯著成效。首先,通過國債制度的建立,沉重的戰債得到解決,公共信用重新確立起來。到1794年底,舊國債已全部還清,同時發行了總額為63054936美元,年利為6%的新國債。美國在歐洲的信用也很快恢復。1791年2月,財政部駐阿姆斯特丹代辦威廉﹒肖特報告,荷蘭銀行家表示願意向美國提供上百萬弗羅林的貸款,從而使美國在這里的信用出現了新的轉機。其次,建立起全國統一的關稅制度和稅收制度。合眾國銀行的建立,進一步完善了信用制度。1790年12月,漢密爾頓提交增收消費稅的報告,為聯邦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全國統一的關稅與稅收制度,結束了過去各州不同稅則和以關稅為武器展開商業競爭的局面,為商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更為重要的是為聯邦政府提供了有保障的財政收入。第一銀行的建立使政府獲得穩定的資金來源,政府的財政狀況有了好轉。從合眾國銀行當時具有的職能來看,它是現代中央銀行的雛形。最後,漢密爾頓財政政策的實施,以發行國債、股票為契機推進了美國金融業的變革,揭開了美國金融史嶄新的一頁。隨著財政金融狀況的改善,股份公司大量出現,進一步促進了證券市場的形成。紐約和費城逐漸成了證券交易中心。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美國第一銀行的建立、國債和稅收制度的實行、股份公司的涌現和證券市場的形成,標志著美國的金融革命初步完成。漢密爾頓吸取英國的經驗,用短短十餘年的時間便將西歐和英國經過上百年才形成的財政金融制度在美國初步建立起來,這不能不說是金融史上的創舉。這對聯邦黨時期美國的經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對商業和航海業的發展。福克納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從某種意義上說,漢密爾頓的政策取得了立即的和令人驚嘆的成功。他不僅為未來的後代擬定了一些計劃,還為他自己的時代建造了一座安寧宮。以1790年為起點,繼續了四分之一世紀,美國開始了一個擴張和繁榮發展的非凡時期,這是美國的第一個或許是最大的非凡發展時期」。
漢密爾頓的經濟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一,漢密爾頓是一個國家主義者,他的財政經濟政策與聯邦主義密不可分。如在公共信用的報告中,漢密爾頓提出,「一個民族的債務,如果不是過度的,對我們來說,就將是一個民族的幸事。債務將是我們聯盟的一種強有力的粘結劑。」在製造業的報告中,他展望了這樣一個前景,即北方的船能將南部的原料運到北部的工廠加工,南部可享用北部生產的工業品,這樣南北都不用再依靠橫跨大西洋的貿易。南北按各自的習慣生產各自的產品以達到互為補充。通過製造業將南北部從經濟上緊密聯系在一起,消除地區主義的差距,最終達到政治上的聯盟。可以說,漢密爾頓在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國家主義者。第二,漢密爾頓是一個極其注重現實需要和講求實際的資產階級政治家。他的改革財政金融體制的措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隨著美國獨立後面對的實際問題逐步形成的,反映了美國當時建設國家和發展經濟的實際需要。漢密爾頓不刻板的拘泥於某種經濟理論或某位經濟學家的思想,而從美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來考慮或發生轉變。如在發展製造業的過程中,政府應採取保護和扶助的措施即國家干預,這似乎體現了重商主義的思想,但同時他也強調保護政策只適應於發展工業的初期。他參考英國發展工業的經驗,也不十分推崇斯密的自由放任主義理論,因為《國富論》發表時英國已經開始工業革命,而美國在18世紀末基本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背景不一採取的措施理應不一。第三,漢密爾頓的財政經濟政策不只是使聯邦度過一時的危機,而是與其建國主張「工業立國」聯系在一起的,具有長期發展目標。在他的三個報告中,漢密爾頓不僅提出整頓財政的措施,還提出加快工業化以推進美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措施,他的財政經濟綱領是一個旨在美國全面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綱領。在建國問題上,漢密爾頓主張美國順應西歐工商業興起的歷史趨勢,以工商業立國,盡快發展商業、製造業,促進航海業,迅速改革農業地位,使美國成為能與歐洲各國在美洲抗衡的工業強國。美國建國後經濟發展的總體方向大體上是按漢密爾頓的思想演進的。所以說,他的經濟思想遠遠超過了同時代人,他的財政經濟政策實際上構成了美國社會經濟史上一場深刻的變革,為美國現代化指明了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漢密爾頓推行的政策和採取的手段,是建立在維護金融資產階級、大商人和國家利益基礎之上的。在他看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那些敢於冒險把私人財富投資於政府債券的人是思想開明的人,把他們的利益與政府的利益結合起來並給予保護,會使他們成為政府的朋友。可見,漢密爾頓是在有意扶持商業和金融資產階級,使其從他的政策中獲得巨大利益。他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忠實捍衛者。
㈣ 1837年美國經濟恐慌原因
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貴金屬由聯邦政府向州銀行的轉移,分散了儲備,妨礙了集中管理;英國銀行方面的壓力;儲備分散所導致的穩定美國經濟機制的缺失等等。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2-01-0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㈤ 漢密爾頓是怎麼解決美國成立之初的國債問題的
漢密爾頓經過殫思極慮,提出了四點解決辦法,這構成了他日後財政改革方案的雛形。其內容包括:第一,政府應組建集中掌握財政權的財政部門,建立國家預算,並主管一切財政事務;第二,政府和國會應有決定征稅的權力,確定徵收土地稅、人頭稅、消費稅的稅額,以使國家財政獲得固定的財源。第三,向歐洲各國爭取貸款,吸引各國商人到北美經商、投資,以緩解資金不足的困難;第四,建立將公共信用與私人利益結合起來的銀行,以提供大量穩定的貨幣。
㈥ 美國投資銀行業務案例
2000年12月31日,美國第三大銀行大通曼哈頓公司(the Chase Manhattan Corporation)兼並第五大銀行摩根公司(J.P. Morgan & Co. Incorporated)一案終於塵埃落定。由於兩家金融機構的顯赫地位和交易金額的巨大,使得它被視做銀行業並購的又一典範案例,並使得諸如銀行「大就是美」(Big is Beautiful)、「強強合並」以及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業務互補等命題似乎更無懈可擊。然而,本文對這一案例的細節研究表明,事情遠非如此簡單。轟動過後,對這一案例作進一步深入的剖析和跟蹤研究,有助於我們從中得到切實有益的啟示,並真正把握全球金融服務業變革的邏輯、趨勢與未來挑戰。
一、舉世矚目的銀行兼並
2000年9月13日,大通曼哈頓公司正式宣布與摩根公司達成了兼並協議。雙方交易的條件是,大通將按照9月12日的收盤價,以3.7股去交換摩根的1股,交易價值高達360億美元。12月11日,美聯儲理事會以全票通過批准了這項兼並計劃,並發表聲明:「美聯儲認為,在競爭及資源集中方面,該項兼並對大通和J.P.摩根直接競爭的銀行業市場或其他相關的銀行業市場而言,都不會造成重大不利影響。」12月22日,雙方股東大會順利通過了兼並計劃。12月31日,兼並正式完成。新組成的公司取名為J.P.摩根大通公司(J.P. Morgan Chase & Co.),新公司的股票已於2001年1月2日在紐約股票交易所開始交易。
據測算,新公司的收入將超過520億美元,利潤高達75億美元,擁有9萬員工,6600億美元總資產,成為位於花旗集團美洲銀行公司之後的全美第三大銀行集團。這筆交易還使其位列全球投資銀行前列,與摩根斯坦利添惠、高盛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並駕齊驅。新公司的總部仍將設在先前兩家公司共同的所在地紐約市。原摩根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道格拉斯·沃納將出任新公司的總裁,而原大通總裁威廉·哈里森(Willam Harrison)則成為銀行行長兼首席執行官。新公司的業務除了包括原摩根公司擅長的金融咨詢、商業貿易以及債券發行外,銀行抵押貸款、保險銷售等方面的業務則是大通銀行的強項。沃納表示,兩家銀行的大規模合並是旨在組建一個全球范圍的銀行集團,這將有利於雙方在業務上展開互補,預計新組建的公司將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二、兼並背後的故事
(一)贏家和輸家
從交易結果來看,這項交易導致摩根推動了獨立性。在新董事會13個席位中,摩根只佔了5席;從交易的過程看,大通的計劃是基於戰略的考慮,而摩根只是被動地接受並放棄了主權。
表1:近幾年大通並購情況一欄表
時 間
兼並或收購的對象
交易價格
1995年
化學銀行
100億美元
1999年
美國投資銀行Hambrecht & Quist
13.5億美元
2000年4月
英國投資銀行 Robert Fieming 集團
77.5億美元
2000年9月
J.P. Morgan
360億美元
資料來源:根據各有關報刊整理
(二)大通的策略
大通—摩根案安全的真正特色的價值,首先反映在媒體鮮為報道的大通發展策略上。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點,我們不妨對大通和摩根的歷史以及兼並的背景作一下簡單的回顧。
1、大通的發展歷史
大通的歷史可追溯到18世紀未。1997年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和艾倫·伯福米德(Aaron Burrformed)在紐約成立曼哈頓公司,當時的目的是為紐約提供自來水,後改為銀行。1877年,J.湯普森取林肯政府財政部長S.P.蔡斯(Chase:漢譯「大通」)的姓創辦了大通國民銀行。1929年J.D.洛克菲勒奪得控制權,次年,將其並入自家的公平信括公司,名稱仍沿用前者。1955年,大通國民銀行與曼哈頓銀行合並組成大通曼哈頓銀行,資產額達到70億美元。1965年參加聯邦儲備系統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1969年成立銀行持股公司——大通曼哈頓公司,大通曼哈頓銀行則為其主要子公司。截至1999年底,大通的資產總額達4061億美元,成為美國第三大銀行,在1999年全球500強排名第二十三。
2、兼並背景
近年來,大通已連續進行了幾次具有轟動效應的並購:1995年收購了化學銀行,並在接下來幾年建立並發展了自己的投資銀行業務;1999年買下了西海岸的投資銀行Hambrecht & Quist---一家專門為高科技公司提供首次發行股票(IPO)服務的公司;2000年4月,收購了英國的投資銀行羅伯特·弗萊明集團(Robert Fleming);5月,大通又購買了Beacom集團;9月大通宣布兼並摩根,交易金額達到大通曼哈頓所做一毓並購中最大的一筆。
大通為何要頻頻進行如此大規模的並購活動?是為了擴大規模,以求「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ll)嗎?或者為了實現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的「完美結合」嗎?筆者提醒人們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就規模而言,如果說是在20世紀80年代,商業銀行所關切的目標的確是資產規模與市場份額,然而這往往導致資產的盲目增長與不計效益的市場份額,這一擴張式發展模式的結果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近75%的成員國經歷了嚴重的銀行業問題。因此,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商業銀行業的戰略目標已被重新定位,效率與收益已成為銀行所追逐的首要目標,然後才在此基礎上追求資產規模和市場份額。從著名的《銀行家》雜志對1999年世界大銀行的排名表來看,即便是一級資本占第一位的花旗集團,也並非追求資產規模的第一位,而是致力於改善資本回報率、資產利潤率和成本/收益比等收益和效率指標。大通的一級資本在世界排名第五位,資產規模排名第20位,但其平均資本利潤率排在第78位,資產收益率排在第151位,成本收益比為55.04%。從下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這些才是大通兼並行動最關注的指標。
第二,就業務而言,大通在並購投資銀行的同時,已開始大力收購投資銀行的同時,已開始大力收縮其商業銀行零售業務。2000年9月初,大通宣布出售旗下的Manhattan信用卡公司以及它在香港地區的零售銀行業務,盡管信用卡業務是大通的一大特色,盡管在1999年底,大通在香港的零售銀行業務盈利高達8400萬美元,資產凈值達2.73億美元(對「資產規模論」的再一次否定),大通仍然果斷放棄。由此可見,大通的戰略原則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其用意非常明顯:希望專注於批發業務,而並非刻意追求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的所謂「完美結合」。
實際上,大通並購投資銀行的一系列行動,是一場根本性的股票價值革命。大通並購之舉的最大壓力,來自大通收購化學銀行後股東乃至管理層對大通銀行股票市場價值的嚴重不滿。1998年,大通的股票雖然上漲了33%,但市盈率(PE)僅為15,而美國地區性銀行達到21,其他中心銀行也為19左右。表2的數據進一步顯示,在過去的5年中的任何時候,美國銀行業的PE值都低於S&P500種股指;而在美國銀行業股票價格最高時,大通的PE值仍位居未端。形成成上述差距的最重要原因是,在「新經濟」和投資銀行業備受青睞的時代,投資者對「商業銀行」概念的興趣已大打折扣,而將資金投向具有前者背景的公司。在過去的5年中,投資銀行業最高的PE值達到了34.18,最低的為11.80,均高於商業銀行的對應值。盡管幾年來大通一直度試圖通過自建方式進入投資銀行業務領域,但與老牌的投資銀行相比,大通微不足道,特別是在利潤率最高的股票承銷業務上,大通都遠遠落後(參見表3和表4)。因此,大通銀行要提高其市場價值,必須進行脫胎換骨的改變,在這方面,花旗集團(Citigroup)已作出了典範,它在華爾街已被視為一家金融服務公司而非傳統的商業銀行,因而頗受投資者的青睞。
表2:大通公司的股票PE值對比(2000年8月25日)
PE值
大通公司
同業平均值
同業最高值
同業最氏值
S&P500
當日
12.5
12.6
114.2
0.4
35.6
5年來最高值
20.4
22.8
28.8
20.4
49.4
5年來最低值
10.6
9.4
10.6
8.4
16.7
㈦ 美聯儲一旦開啟加息,A股會受到怎麼樣的影響
美聯儲加息,對於A股而言,美聯儲加息的影響較為復雜,它會在某種程度上對A股構成整體性沖擊。不過美聯儲的這種外部沖擊,並不能決定A股的最終走向。A股的前進之路,最終還是要「靠A股自己走出來」。
一、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美聯儲是美國一家私有的中央銀行。美聯儲是美國聯邦債務的最大持有者,美聯儲對股東構成嚴守秘密,負責履行美國的中央銀行的職責。這個系統是根據《聯邦儲備法》於1913年12月23日成立的。美聯儲的核心管理機構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二、聯邦儲備系統由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聯邦儲備委員會和12家分布全國主要城市的地區性的聯邦儲備銀行組成。傑羅姆·鮑威爾為現任美聯儲最高長官(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美聯儲從美國國會獲得權力,行使制定貨幣政策和對美國金融機構進行監管等職責。
三、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為美國的中央銀行,與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相比,美聯儲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誕生的比較晚。歷史上,美國曾多次試圖成立一個像美聯儲這樣的中央銀行,但因為議員及總統擔心央行權力過大,或央行會被少數利益集團綁架而沒有成功。這種擔心主要是由美國的國家形態所決定的。
四、建國之初,美國是由一些獨立的州以聯邦的形式組成的鬆散組織,大部分的行政權力主要集中在州政府,而非聯邦政府。因此,成立中央銀行這樣一個聯邦機構的想法會引起各州的警覺,他們擔心聯邦政府想以此為名來擴大自己的權力范圍。
五、美國的第一任財政部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在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向國會提議成立一個全國性的銀行。主要負責幫助美國各州發行債券,以逐步償還獨立戰爭時期累積的債務。另外,該銀行還可幫助保管財政部的存款及處理其他聯邦政府財務上的收支。漢密爾頓的這個提議當時遭到了強烈反對。反對者主要擔心這三個方面:其一、這樣一個全國性銀行比其他銀行有更多競爭優勢,會造成它在私營銀行業務上的壟斷;其二、該銀行超出美國憲法規定的聯邦政府許可權;其三、成立全國性銀行會削弱各州政府的權力。盡管漢密爾頓力排眾議,於1791年在費城成功建立了這樣一個銀行——美國第一銀行(TheFirstBankoftheUnitedStates),但國會只批准第一銀行經營20年。20年後,必須獲得國會批准,第一銀行才能繼續存在。
㈧ 紐西蘭漢密爾頓有中國銀行嗎
紐西蘭漢密爾頓沒有中國銀行
目前中國銀行在紐西蘭同時設有中國銀行(紐西蘭)有限公司和奧克蘭分行兩家機構,漢密爾頓暫時無中國銀行。
㈨ 美國股市是從哪年哪月哪日開始的
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於1811年由經紀人按照粗糙的《梧桐樹協議》建立起來並開始運營,從此有了美國股市。
美國股票市場和股票投資的200年的發展大體經歷過了四個歷史時期。
1、第一個歷史時期是從18世紀末到1886年,美國股票市場初步得到發展。
2、第二個歷史時期是從1886年——1929年,此一階段美國股票市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的情況非常嚴重。
3、第三個歷史時期是從1929年大蕭條以後至1954年,美國股市開始進入重要的規范發展期。
4、第四個歷史時期是從1954年--,機構投資迅速發展、美國股票市場進入現代投資時代。
(9)漢密爾頓銀行的股票價格擴展閱讀:
1811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標志著嚴格意義的美國證券市場真正形成。1850年代,華爾街成為美國股票和證券交易的中心。
1790年,當時的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大規模發行債券直接導致了證券市場的活躍。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戰爭時期,美國聯邦政府為軍費融資,證券市場得到空前發展,股票發行也迅速增加。
1860至1870年,鐵路股票在美國大量上市,出現了鐵路股票泡沫,使美國證券市場開始從過去的債券市場向股票市場轉化,但1886年以前的大部分時間里,美國證券市場以國債、地方政府債和企業債券的交易為主,19世紀的後幾十年股票市場才開始迅速發展起來,並成為華爾街的主角。
㈩ 貨幣戰爭1
這本書是一位老教授推薦的,他當時展示了他的寶貝——從民國時期開始的錢幣,糧票等,真的讓我大開眼界,當時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有中央人民銀行統一印發錢幣,所以你可以發現基本一個地區就會出現一種錢幣,在新中國初期還出現了各種糧票,那麼是基於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現象呢?也許從這本書得到答案。
這本書的書評很難寫,一開始我是不願意寫的,但是我又好像分享一下這本書,那麼也許你們可以當成一篇讀書筆記來看吧,後面還會有貨幣2-5。
第1章 :羅斯柴爾德家族:「大道無形」的世界首富
作者說過這么一句話「一個從事金融行業的人,如果從來沒有聽說過羅斯柴爾德的名字,就如同軍人不知道拿破崙,研究物理學的人不知道愛因斯坦一樣令人不可思議」,但是我作為一位金融專業的人也的確不知道這個家族,還特意上網路搜索相關資料,也就寥寥無幾,有名程度還不如花旗,匯豐了。
這個家族銀行創始人是梅耶,他有5個兒子,老大阿姆斯洛鎮守法蘭克福總部,老二所羅門到維也納開辟新戰場,老三內森悲派往應該主持大局,老師卡爾奔赴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根據地,並作為兄弟之間的信使往來穿梭,老五詹姆斯執掌巴黎業務,他們創建了一個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銀行集團,他們的目的就是掌握每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權。
打一個例子:拿破崙的滑鐵盧與羅斯柴爾德的凱旋門,1815年滑鐵盧戰役無疑是一場關系著歐洲大陸命運的重要戰爭,如果拿破崙取得勝利,法國將成為歐洲大陸的主人,如果威靈頓公爵打垮了法軍,那英國將主導歐洲的大國均勢。而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戰前就建立了自己的戰略情報收集和快遞系統,內森在拿到最新的戰役消息比威靈頓公爵的信使回來早了一天時間,就是這一天時間讓內森狂賺了20倍的金錢,也成為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在大家都拋售英國債券的時候(都以為拿破崙贏了),他以低價大量買入,從而主導了美國日後的公債發行,英格蘭銀行被內森完全控制。
英國的公債就是未來政府稅收的憑證,英國人民向政府交納各種賦稅的義務,現在變成了羅斯柴爾德銀行向全民變相征稅。英國政府的財政支出是靠發行公債來募集的,換句話說,英國政府因為沒有貨幣發行權而必須向私人銀行借錢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兮都是以金幣結算的。當內森手裡擁有足夠龐大的英國公債的時候,他實際上操控著公債的價格,左右著整個英國的貨幣供應量,英國的經濟命脈被緊緊捏在了羅斯柴爾德家族手中。其他幾個國家先後也類似英國那樣被羅斯柴爾德家族掌控,所以他們可以說是真正控制整個歐洲的王。
第2章 :國際銀行家和美國總統的百年戰爭
美國作為一個新興國家,那麼他們的一切都是重新塑造,這是國際銀行家們所不願意看到的,如果他們難以取得國家的發行貨幣權,那麼他們將難以掌控這個國家,所以引發了一系列國際銀行家和美國總統戰爭,還延續了一個世紀。
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克遜曾說過「如果美國人民最終讓私有銀行控制了國家的貨幣發行,那麼這些銀行將先是通過通貨膨脹,然後是通貨緊縮,來剝奪人民的財產,直到有一天早晨當他們的孩子們一覺醒過來時,他們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家園和父輩曾經開拓過的土地」。
他的死對頭,美國私有中央銀行制度的主要推動者——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助力於美國第一個中央銀行(私人擁有80%股份,美國政府只擁有20%)於1791年成立,20年有效期,後來這銀行演變成大通曼哈頓銀行。
跟著這個歷史時間軸可以看到這場圍繞私人中央銀行與美國總統的戰爭:
1791/2/25年美國第一銀行成立
1811/3/3關門
1812年爆發英美戰爭,持續三年,就為了達到美國政府債台高築,最終1816年麥迪孫總統同意美國第二銀行誕生
1835/1/8,安德魯·傑克遜總統否決了美國第二銀行延期天,並把所有政府儲蓄從第二銀行賬戶轉到各州銀行,並還清了最後一筆國債,這是歷史上美國政府唯一一次將國債降到了零。
1835/1/30安德魯·傑克遜總統被刺殺
歐洲各國銀行停止美國貸款,特別是收緊美國的黃金貨幣供應量(以前的貨幣發行量是連接著黃金儲存量),所以美國陷入嚴重的「人為」貨幣流通量巨減的經理,引發了「1837年恐慌」「1857年恐慌」「1907年恐慌」。
美國第九任,第十任,第十二任總統都接連神奇地死去了,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思想「不支持建立中央銀行與支持獨立財政制度」。
美國南北內戰爆發,林肯採取了政府自己發行貨幣的新方法,叫「綠幣」,打破了以往政府必須向私人銀行借錢並支付高額利息的慣例,這種貨幣完全沒有金銀等貨幣金屬做抵押,並在20年裡提供5%利息。
1863年《國家銀行法》,批准國家銀行發行美國的國家貨幣。這代表這些銀行以美國政府債券作為發行銀行券的儲備金,實際上將美國的貨幣發行和政府債務死鎖在一起,政府將永遠不可能還請債務。
政府直接發行貨幣還是政府發行債券而銀行發行貨幣這一點造就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不公平——人民被迫向銀行家們間接繳稅。
國際銀行家們距離最終目標——一個完全控制美國貨幣發行的私有中央銀行只有一步之遙。
第3章 :私有的中央銀行
美國聯邦儲蓄系統就是徹徹底底的私有制中央銀行,總統任命,國會審核,獨立人士任董事,銀行家做顧問。銀行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試《美聯儲法案》贏得了民眾的好感,銀行家通過美聯儲操縱著美國金融命脈、工商業命脈和政治命脈。
第4章 :「一戰」與大衰退:國際銀行家的「豐收時節」
可以說沒有美聯儲,就不會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只為了貪婪的銀行家們大發橫財。
當戰爭達到關鍵時刻時,為了得到更多的金錢,英國正度宣布將對英國公民所持有的美國債券的利息收入征稅,美國人立即賤價出售了這些債券。英格蘭銀行很快堆滿了美國債券,英國政府立即就他么的美國代理人摩根公司將這些美國債券在華爾街足額出售,美國投資者對蹦的債券接受度自然很高,很快30億美元的債券變了現,英國又得到了一筆巨款來支撐戰事。但是,英國對美國累計了100多年的債權人地位也隨之煙消雲散了,從此,英美之間的債券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作為戰敗國將喪失了13%領土,賠償320億美元的戰爭賠償,外加每年5億美元利息;出口產品被徵收26%的額外費用,喪失所有海外殖民地,陸軍只能保留10萬人,海軍助力戰艦不得超過6艘,不得擁有潛艇、飛機、坦克或重炮等攻擊性武器。這是《凡爾賽和約》內容,但那也是給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的種子。
「剪羊毛」是經濟術語,在我上一篇書評上有提到過,華爾街通過這種手段掠奪國家農民的財富和摧毀農業地區拒絕服從美聯儲的中小銀行,國際銀行家也在通過這個方法掠奪了德國、英國和美國的財富,並把凱恩斯「廉價貨幣思想」變成銀行家最新的財富收割機。
第5章 :廉價貨幣的「新政」
凱恩斯「廉價貨幣思想」披露了通貨膨脹的實質:在沒有金本位的情況下,將沒有任何辦法來保護(人民的)儲蓄不被通貨膨脹所吞噬,將沒有安全的財富棲身地。這就是那些福利統計學家激烈反對黃金的秘密。赤字財政簡單地說就是沒收財富的陰謀,而黃金擋住了這個陰險的過程,塔充當著財產權的保護者。
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名字應該不陌生吧,但鮮有人知道他被銀行家賦予歷史使命——廢除金本位。要徹底拔出黃金在貨幣中的地位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個過程分三步走:第一步就是廢除黃金在美國國內的流通與兌換,羅斯福發布行政命令,停止了黃金兌換;第二步是在世界范圍內廢除黃金的貨幣功能。1944年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所建立的美元兌換體系(dollar exchange standard)取代了黃金兌換體系(gold exchange standard)實現了第二步;第三步尼克松總統在1971年完成。
第6章 :統治時節的精英俱樂部
凱恩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設計之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建立是為了確立美元的世界貨幣霸權地位。國際銀行家廢除金本位的理想也分為三步走,羅斯福在1933年廢除了傳統的金本位體系,這是第一步。在國際流通市場中,外國美元持有者仍然可以將美元兌換成黃金,而布雷頓森林體更進了一步,用美元兌換取代了黃金間接兌換,即各國畫筆與美元掛鉤,美元與黃金掛鉤,只有外國中央銀行才能拿美元兌換黃金,黃金進一步被擠出了貨幣流通領域,字詞,廢除金本位完成了第二步。這兩個機構不僅玩「政策設計」和「操作流程」,凱恩斯還構思出更「精彩」的概念——特別提款權,則是「紙黃金」,就是賦予某種貨幣永不「貶值」,它等同於黃金,但是不能兌換成黃金。第三步就是1971尼克松宣布中止黃金與美元的關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又被賦予新的使命:「幫助」發展中國家進行「全球化」。全部是按照統一「葯方」來治療:第一葯方是私有化,更准確說是「賄賂化」,授援國領導人只要同意賤價出讓國有資產,他們將得到10%的傭金,全部付到其個人在瑞士銀行開立的秘密賬戶上;第二葯方是資本市場自由化,就是資本自由流入來爆炒房地產,股市和外匯市場,在危機來臨之際,資本只是自由地流出,導致亞洲金融風暴和拉丁美洲金融危機等。而這時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伸出魔掌,把利息提高到30%、50%、80%,那麼只會無情地催毀房地產市場,破壞工業生產能力,吸干社會多年積累的財富;第三葯方是市場定價,當半死不活的情況下,他們還把食品,飲用水和天然氣等必需品價格升高,那麼最終結果只能是引發暴亂,那最好的結果就是資金像受驚的鳥兒四散奔逃,留下一片極其低廉的資產等待著早已垂延三尺的國際銀行家的血盆大口。第四葯方是自由貿易,類似於鴉片戰爭,例如「知識產權」,以那麼高的產權費和關稅來支付西方國家制葯廠所生產的品牌葯品,無異於「將當地人民詛咒致死,而他們並不在乎」。
第7章 :誠實貨幣的最後抗爭
肯尼迪總統是最後一位為誠實貨幣戰斗的總統了,保衛白銀還是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成為肯尼迪和國際銀行家斗爭的焦點,這嚴重剝奪國際銀行家對美國的大部分影響力,這最終導致了他的遇刺身亡。
約翰遜上台後,廢除了白銀券的發行,同時大量拋售白銀儲備,最終終結了白銀貨幣。
里根確信只有恢復金本位才能挽救美國經濟,直接觸犯了國際銀行家的進去,最後里根遇刺,打碎了回復金本位的最後希望。
尼克松關閉黃金兌換窗口,以美聯儲為首的西方工業國在掙脫了黃金這一束縛後,開始了前所未有的信貸擴張時代。
第8章 :不宣而戰的貨幣戰爭
戰爭系統不僅是一個國家作為獨立政治系統存在的必要因素,對政治穩定也是必不可少的。沒有戰爭,政府統治人民的「合法性」就會出現問題。戰爭的可能性提供了一個政府能夠擁有權力的基礎。歷史上不勝枚舉的例子表明,失去戰爭威脅的證券,最終導致了權力瓦解,這種破壞作用來源於個人利益膨脹、對社會不公的怨恨,以及其他解體因素。戰爭的可能成為保持社會組織結構的政治穩定因素,它保持了社會階層分明,保證了人民對政府的服從。(鐵山報告)
1973年中東戰爭:美元反擊戰。為了應付令人頭痛的失去黃金支撐的美元頹勢,重振美元信心,奪回主導權。
1987年9月,世界野生環境保護委員會公布了「丹佛宣言」,實際是「第二個馬歇爾計劃」,讓109個債務國的1.3萬億美元的債務進行再貸款,將債務轉到世界環保銀行賬上,債務國永瀕臨生態危機的土地做抵押,那麼債務延長和得到新的軟貸款。被國際銀行家圈出的發展中國家的「生態土地」遍布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佔地球陸地面積的30%。但是這就類似現在社會的套利貸,一開始你只需要還一些,而且對國家經濟會有一些刺激,但是面對如此大的債務,最後還是還不上的,那麼最終的屬於本國的風水寶地也會易主,例如巴西的亞馬孫雨林地區。
金融核彈:目標東京。1985年9月,國際銀行家開始出手。美英日德法5國簽署了《廣場協議》,目的是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有控制的」貶值,而那時候日元升值。但是1987年10月,紐約股市崩盤,美國不斷給日本施壓,日本銀行繼續下調利率,最後跌至2.5%。大量廉價貨幣產生,不斷湧向房地產和股市,一個巨大金融泡沫繼而產生。
鑒於當時日本金融實力不容小覷,所以國際銀行家使用了金融核彈:股票指數期貨,這是賭一個清單上的上市公司的未來股票價格走勢,買賣雙方都不擁有,也不打算擁有這些股票本身。股票市場玩的無非就是信心二字,大規模做空股指期貨必然導致股票市場崩盤。
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騰飛,股市,房地產市場都在蒸蒸日上,讓日本人產生空前的優越感,他們不相信股市,房價會下跌,所以當時高盛、摩根等一系列投資銀行手握大量現金與日本保險公司進行「股指認沽期權」,雙方賭的就是日經指數方向:如果指數下跌,美國人賺錢,反之則相反。
1989年12月29日,日本股市達到最巔峰,日本指數沖到38915點,1990年1月12日,美國交易日突然出現「日經指數認沽權證」這一新的金融產品,有丹麥王國的信譽,該權證立即在美國熱賣,大量美國投資銀行紛紛效仿,日本股市就全面土崩瓦解,從最初波及到日本銀行和保險,最終到製造業。從1990年算起,日本經濟陷入了長達十幾年的衰退,日本股市下跌70%,房地產連續14年下跌。
在國際銀行家的調教下,索洛菲從20世紀90年代起在世界金融市場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金融風暴。為了讓亞洲貨幣對美元嚴重貶值,同時刺激亞洲對美元的需求,國際銀行家發動了亞洲貨幣絞殺戰。例子可以查詢一下泰國和韓國。
第9章 :美元死穴與黃金「一陽指」
最早的金匠銀行家提供的是純粹的「金幣存放業務」,賺取的是託管費,後來他們不滿足於此,所以出現投資儲蓄,這區別在於儲戶們將對存在他們那裡的金幣(money)將失去所有權。這對應的銀行券則是「欠條+許諾」,銀行券發行的數量多於銀行實際的金幣擁有量,是部分儲備,這天生具備風險性和通貨膨脹性。1913年以來,不分儲備的美聯儲「劣質美元」開始在市場上驅逐全額儲備的真金白銀「優質美元」,最終在20世紀60年代成功廢除了白銀美元,並在1971年砍斷了黃金與美元的最後關聯,從此,部分儲備金制度終於完成了壟斷。
首先要弄清楚,美國政府沒有貨幣發行權,只有發債權。債務美元的煉成
第一步:國會批准國債發行規模,財政部將國債設計成不用種類的債券(T-Bill、T-Notes、T-Bonds),這些債券以不同的頻率在不同的時間里,在公開市場上進行拍賣。財政部最後將拍賣交易中沒有賣出去的國債全部送到美聯儲,美聯儲照單全收,這時美聯儲的賬目上將這些國債記錄在「證券資產」項下。2、國債由美國政府以未來稅收作為抵押,因此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可靠的資產」,當美聯儲獲得了這一資產後,就可以用它產生一項負債,這就是美聯儲印製的「美聯儲支票」,這種支票是沒有任何金錢來支撐這張「空頭支票」,也正是這樣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不公平:
1.人民未來的稅收不應被抵押,因為錢還沒有被掙出來,而且抵押未來必然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從而傷害人民的儲蓄;
2.人民的未來稅收不應該抵押給私有中央銀行,銀行家這是典型空手套白狼;
3.政府平白無故簽下巨額利息,這些利息最終還是變成人民的負擔。
第二步:當政府收到面聯儲開出的美聯儲支票後(美元),這張支票又被存進美聯儲銀行,賬目是「政府存款」。
第三步:當政府需要用錢的時候,大大小小的美聯儲支票(美元)就會湧向市場經濟體,這是第一波貨幣浪潮。之後收到這些支票的公司和個人又紛紛把支票(美元)存入各個商業銀行個人賬戶上,商業銀行利用「部分儲備金」這一高倍放大器,開始准備「創造」貨幣了。
第四步:那些儲蓄在銀行賬目上被分類為「銀行儲備」,美聯儲允許銀行保留10%,90%可以用來放貸。那麼就有一個問題:當90%的儲蓄被發放貸款,那麼當儲戶需要用錢怎麼辦?
其實當貸款發生的時候,這些貸款並不是原來的儲蓄,而是完全無中生有地被創造出來的「新錢」。這些「新錢」使銀行擁有的貨幣總量比「舊錢」立即增加了90%。與「舊錢」不一樣的是,「新錢」是可以給銀行帶來利息的。這是第二波貨幣浪潮。當第二波貨幣回到銀行時,會產生第三波...不斷創造新錢,其數額呈遞減趨勢。
當「第二十幾個波次」結束時,1美元國債,在美聯儲和商業銀行的密切協同下,已經創造了10美元的貨幣流通增量。如果國債發行量極其創造貨幣的餘波所產生的貨幣流通增量大於經濟增長所需,所有舊錢購買力就會下降,這就是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
從本質上看,部分儲備金制度加上貨幣體系是長期通貨膨脹的元兇。
第10章 :謀萬世者
總所周知,誰能壟斷某種商品的供應,誰就能實現超級利潤。而貨幣是一種人人都需要的商品,如果誰能壟斷已過的貨幣發行,誰就能擁有無法限量的賺取超級利潤的手段。這就是數百年來,國際銀行家要絞盡腦汁、處心積慮、無所不用其極地謀取壟斷一國的貨幣發行權的原因。最終目的是壟斷全世界的貨幣發行權。並且金本位,銀本位的消失,那就類似孫悟空脫離了緊箍咒,那麼可以肆無忌憚地發行,那隻會導致高的嚇人的資產通貨膨脹。
當今世界經濟的根本問題之一,就在於沒有一個穩定而合理的貨幣度量衡,從而導致政府無法准確測算經濟活動的規模,公司難以正確地判斷長期投資的合理性。當人們計算投資股票、債券、房地產等的投資回報的時候,幾乎無法核算真正的投資回報率,因為難以估算貨幣購買力的縮水水平,那人們對財富的任何長遠規劃喪失了安全的參照物。
債務,債務,還是債務!!!
人們去貸款只有一個欠條,但是債務的產生的同時卻無中生有「創造出了」錢,這些錢被銀行系統資本化了,這些增發的貨幣實時推高了全社會的平均物價水平,尤其是在自查領域。銀行貸款相當於一下子透資了人民未來30年的收入,將未來30年的錢拿到今天一起發放,如此海量的貨幣投放,房價、股市、債市豈有不爆漲的可能?
以GDP增加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恰如以體重增加為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看起來越來越胖的人,真的就健康嗎?GDP看似增長得很快,但是那些都是債務拉動的,那隻會引發很多慢性疾病。
1. 經濟高血糖——通貨膨脹,尤其是資本通貨膨脹。導致產能過剩,重復建設嚴重,極大浪費了市場資源,價格戰產生,壓低消費價格。
2. 經濟高血脂——貨幣變得不稀缺。人們會覺得越來錢越來越多,但是可以做的投資越來越少。
3. 經濟高血壓——擁擠的債務貨幣增發則使得經濟血液粘稠,沉澱在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大量資金使得經濟血管更加阻塞。
4. 最後導致經濟心臟受損——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資源。
呼!!!累啊!!!!
終於把這本書寫完了,感謝寫上這篇讀書筆記,我第二次閱讀這本書,讓我對貨幣這種習以為常的必需品的「成長」歷程有更清晰的思路。以羅斯柴爾德家族開展的國際銀行家們的一系列舉措,都是為了掌握國家的貨幣發行權,當他們有發行權,那麼就可以為了肆無忌憚地滿足自己無休止的「私慾」,正是因為我國的貨幣發行權是掌握在國家政府手中,所以中國才會發展得那麼迅猛,因為人們交納的稅不用交那無休止的利息,而是大部分都用於投資國家建設中。
金銀是世界上最誠實的貨幣,因為它們是可以度量的,也可以抗通脹的,這就是控制孫悟空(債務貨幣)的緊箍咒。這也就明白為什麼國際銀行家可以不折手段,動用一切辦法把金本位、銀本位廢除。
中國的歷史是圍繞皇權而展開的,但是西方的歷史的是圍繞貨幣而開展的,所以看完這本書有點明白為什麼說資本主義是多麼地邪惡,使財富就聚集在個別人或家族手中,其實權力是凌駕一切的,政客和富商在唱紅白臉,最後傷害的只有老百姓的利益。
在這分享最新的一個暴亂新聞,是發生在我們覺得很繁榮,很富裕,很浪漫的法國之都,巴黎。
12月1日,「浪漫之都」巴黎火光沖天,而導火線是5毛錢,柴油稅沒升增加6.5歐分。
對法國民眾來說,燃油稅是一次持續的疼痛。在過去的12個月里,法國的柴油價格隨著政府稅收政策的調整,已經上漲了23%。在法國中南部的蓋雷鎮,人民對於「入不敷出」四個字更有體會。在這個法國貧困的鎮上,火車站狹小的停車場停滿了飛起的汽車——人民並非不想開,苦於沒錢保養。
以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分為三種階層:工薪階層,中產階層,富人階層,而經過07年次貸危機後,如今中產階級已經沒有了。在過去40年中,法國稅賦顯著增加,如今高達國內生產總值47%,幾乎創下歐洲的記錄。對於對每日為吃喝犯愁的工薪階層來說,物價上漲,生活成本提高,冰箱里越來越空,現在還要增加稅收,無疑雪上加霜。有錢人越來越有錢,沒錢人會越來越沒錢。
那麼為什麼法國還要這樣徵收那麼多稅呢?真的如馬克龍所說那樣「為了保護環境,造福下一代」嗎?我覺得並非如此簡單,回歸本質,也就是資本家的貪婪,貨幣發行權在私人中央銀行手中,那麼為了還上龐大的利息,只能不斷壓榨人民的利益。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