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交易知識 » 怎麼計算股票每日交易交鍵點
擴展閱讀
各大城市股票代碼 2025-07-11 01:52:13
徳交所股票代碼 2025-07-11 01:50:43

怎麼計算股票每日交易交鍵點

發布時間: 2021-06-20 12:37:56

1. 股票交易點是怎麼算的

比如你買了1萬塊錢,千分之三,就收30塊手續費,然後你股票翻了一番,賣出賣了2萬塊錢,千分之三手續費就要收60.

2. 股票中的點是怎麼記算的

(1)個股上漲下跌的所說的點就是指漲跌幅; (2)指數的計算,出自上海證券交易所 上證指數系列均以「點」為單位。 1. 基日、基期與基期指數 基期亦稱為除數 上證180指數是1996年7月1日起正式發布的上證30指數的延續,基點為2002年6月28日上證30指數的收盤指數3299.05點,2002年7月1日正式發布。 上證50指數以2003年12月31日為基日,以該日50隻成份股的調整市值為基期,基期指數定為1000點,自2004年1月2日起正式發布。 上證紅利指數以2004年12月31日為基日,以該日所有樣本股的調整市值為基期,基期指數定為1000點,自2005年1月4日起正式發布。 上證綜合指數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日,以該日所有股票的市價總值為基期,基期指數定為100點,自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發布。 新上證綜指以2005年12月30日為基日,以該日所有樣本股票的總市值為基期,基點1000點,自2006年第一個交易日正式發布。 上證A股指數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日,以該日所有A股的市價總值為基期,基期指數定為100點,自1992年2月21日起正式發布。 上證B股指數,以1992年2月21日為基日,以該日所有B股的市價總值為基期,基期指數定為100點,自1992年8月17日起正式發布。 分類指數以1993年4月30日為基日,以該日相應行業類別所有股票的市價總值為基期,基期指數統一定為1358.78點(1993年4月30日上證綜合指數收盤值),自1993年6月1日起正式發布。 上證基金指數以2000年5月8日為基日,以該日所有證券投資基金市價總值為基期,基日指數為1000點,自2000年6月9日起正式發布。 2. 計算公式 上證指數系列均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公式計算 上證180指數 上證成份指數以成份股的調整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指數 = 報告期成份股的調整市值 / 基日成份股的調整市值 × 1000 其中,調整市值 = ∑(市價×調整股本數),基日成份股的調整市值亦稱為除數,調整股本數採用分級靠檔的方法對成份股股本進行調整。根據國際慣例和專家委員會意見,上證成份指數的分級靠檔方法如下表所示。比如,某股票流通股比例(流通股本/總股本)為7%,低於10%,則採用流通股本為權數;某股票流通比例為35%,落在區間(30,40 )內,對應的加權比例為40%,則將總股本的40%作為權數。 流通比例(%) ≤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70,80] >80 加權比例(%) 流通比例 20 30 40 50 60 70 80 100 上證50指數 上證50指數採用派許加權方法,按照樣本股的調整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指數 = 報告期成份股的調整市值 / 基期× 1000 其中,調整市值 = ∑(市價×調整股數)。調整股本數採用分級靠檔的方法對成份股股本進行調整。上證50指數的分級靠檔方法如下表所示: 流通比例(%) ≤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70,80] >80 加權比例(%) 流通比例 20 30 40 50 60 70 80 100 上證紅利指數 上證紅利指數採用派許加權方法,按照樣本股的調整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指數 = 報告期成份股的調整市值 / 基期 × 基期指數 其中,調整市值 = ∑(市價×調整股數)。 調整股本數採用分級靠檔的方法對成份股股本進行調整。上證紅利指數的分級靠檔方法如下表所示: 流通比例(%) ≤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70,80] >80 加權比例(%) 流通比例 20 30 40 50 60 70 80 100 綜合指數與分類指數 上證綜合指數與分類指數以樣本股的發行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指數 =報告期成份股的總市值 / 基期× 基期指數 其中,總市值 = ∑(市價×發行股數)。 新上證綜指採用派許加權方法,以樣本股的發行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指數 =(報告期成份股的總市值/基期)×基期指數 其中,總市值 = ∑(市價×發行股數)。 基金指數 基金指數以基金發行份額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指數 =報告期基金的總市值 / 基期× 基日指數 其中,總市值 = ∑(市價×發行份額) B股價格單位 成份股中的B股在計算上證B股指數時,價格採用美元計算。 成份股中的B股在計算其他指數時,價格按適用匯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每周最後一個交易日的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折算成人民幣。 3. 指數的實時計算 上證指數系列均為「實時逐筆」計算。 具體做法是,在每一交易日集合競價結束後,用集合競價產生的股票開盤價(無成交者取昨收盤價)計算開盤指數,以後每有一筆新的成交,就重新計算一次指數,直至收盤,實時向外發布。其中各成份股的計算價位(X)根據以下原則確定: 若當日沒有成交,則 X = 前日收盤價 若當日有成交,則 X = 最新成交價。 信息披露和動態 關於調整上證180、上證50和上證紅利指數樣本股的公告 2006-12-11 上證紅利指數未來投資價值分析 2006-08-01 上證紅利指數的編制方法 2006-07-31 海外紅利指數簡介 2006-07-31 紅利的價值 2006-07-31 上證紅利指數歷史實證分析 2006-07-31 彰揚回報孕育價值 2006-07-31 關於臨時調整指數樣本股的公告 2006-07-06 關於上證180、上證50指數有關補充規則的公告 2006-07-03 關於調整上證180指數和上證50指數樣本股的公告 2006-06-12 滬市上市公司最新行業分類 2006-06-06 關於調整和補充滬深300指數規則的公告 2006-04-14 關於上證180、上證50指數樣本股調整的公告 2006-04-13 關於調整和補充滬深300指數規則的公告 2006-03-24 上證180、上證50指數樣本調整補充規則的公告 2006-03-07 關於發布新上證綜指的公告 2005-12-20 關於調整滬深300指數樣本股的公告 2005-12-20 關於調整指數樣本股的公告 2005-12-12 上證180、上證50、上證紅利指數調整樣本股 2005-12-12 >>更多 指數的修正 1. 修正公式 上證指數系列均採用「除數修正法」修正。 當成份股名單發生變化或成份股的股本結構發生變化或成份股的市值出現非交易因素的變動時,採用「除數修正法」修正原固定除數,以保證指數的連續性。修正公式為: 修正前的市值 / 原除數 = 修正後的市值 / 新除數 其中,修正後的市值 = 修正前的市值 + 新增(減)市值; 由此公式得出新除數(即修正後的除數,又稱新基期),並據此計算以後的指數。 2. 需要修正的幾種情況 新上市--凡有成份股新上市,上市後第一個交易日計入指數(上證180指數除外)。 除息--凡有成份股除息(分紅派息),指數不予修正,任其自然回落。 除權--凡有成份股送股或配股,在成份股的除權基準日前修正指數。修正後市值 = 除權報價×除權後的股本數+修正前市值(不含除權股票)。 匯率變動--每一交易周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該日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修正指數。 停牌--當某一成份股在交易時間內突然停牌,取其最後成交價計算即時指數,直至收盤。 暫停交易--當某一成份股暫停交易時,不作任何調整,用該股票暫停交易的前一交易日收盤價直接計算指數。若停牌時間超過兩日以上,則予以撤權,待其復牌後再予復權。 摘牌--凡有成份股摘牌(終止交易),在其摘牌日前進行指數修正。 股本變動--凡有成份股發生其他股本變動(如內部職工股上市引起的流通股本增加等),在成份股的股本變動日前修正指數。 修正後市值 = 收盤價×調整後的股本數+修正前市值(不含變動股票)。 停市--A股或B股部分停市時,指數照常計算;A股與B股全部停市時,指數停止計算。

3. 股票的買點跟賣點的基本計算方法

一、買進的時機

1、股價已連續下跌3日以上,跌幅已經漸縮小,且成交也縮到底,若突然變大且價漲時,表示有大戶進場吃貨,宜速買進。

2、股價由跌勢轉為漲勢初期,成交量逐漸放大,形成價漲量增,表後市看好,宜速買進。

3、市盈率降至20以下時(以年利率5%為准)表示,股票的投資報酬率與存入銀行的報酬率相同,可買進。

4、個股以跌停開盤,漲停收盤時,表示主力拉拾力度極強,行情將大反轉,應速買進。

5、6日RSI在20以下,且6日RSI大於12日RIS,K線圖出現十字星表示反轉行情已確定,可速買進。

6、6日乖離率已降至-3~-5且30日乖離率已降至-10~-15時,代表短線乖離率已在,可買進。

7、移動平均線下降之後,先呈走平勢後開始上升,此時股價向上攀升,突破移動平均線便是買進時機。

8、短期移動平均線(3日)向上移動,長期移動平均線(6日)向下轉動,二者形成黃金交叉時為買進時機。

9、股價在底部盤整一段時間,連續二天出現大長紅或3天小紅或十字線或下影線時代表止跌回升。

10、股價在低檔K圖出現向上N字形之股價走勢及W字形的股價走勢便是買進時機。

11、股價由高檔大幅下跌一般分三波段下跌,止跌回升時便是買進時機。

12、股價在箱形盤整一段時日,有突發利多向上漲,突破盤局時便是買點。(想了解更多,可訪問華股財經網)

二、盤中買點的選擇

1、開高走高,回檔不破開盤價時買進(回檔可掛內盤價買進),等第二波高點突破第一波高點時加碼跟進(買外盤價)或少量搶進(用漲停價去搶,買到為止),此時二波可能直上漲停再回檔,第三波就沖上更高價。

2、開低走高,記住最好等翻紅(由跌變漲)超過漲幅1/2時,代表多頭主力介入,此時回檔多半不會再翻周,若見下不去,即可以昨日收盤價附近掛內盤價買進。 3、底部形成突破頸線壓力時,買進。無論開高走低或開低走低只要有底部(W底、三重底、頭肩底、圓形底等)形成,逢突破頸線壓力時,代表多頭主力抵抗直至護盤成功,開始往上拉抬,此時突破一定量大勿追,待其回檔時,最好(多半)不破頸線,此時是最佳之買點。特別注意,開低走低,雖然底部形成,但畢竟屬弱勢,最好等其突破頸線亦能翻紅,回檔時不再翻黑時才買進,否則,亦有騙錢、誘多之可能。

4、箱形走勢(開高走平,開平走平,開低走平)往上突破時,跟進。當日股價走勢出現橫盤時,最好觀望,而橫盤高低差價大時則可采高出低進法,積少成多獲利。但應特別注意,出現巨量向上突破箱頂價時,尤其是開高或開平走平,時間又已超1/2時,此時即可敲外盤買進或搶進。至少有一個箱形上下價差可賺。而若是開低走平,原則上僅是一弱勢止跌走穩盤,少量介入跟進試試搶反彈,倒不必大量投入。(想了解更多,可訪問華股財經網)

三、賣出時機

常見的賣出信號分析如下:

1、在高價出現連續三日巨量長黑代表大盤將反多為空,可先賣出手中持股。

2、在高檔出現連續3~6日小紅或小黑或十字線及上影線代表高檔向上再追價意願已不足,久盤必跌。

3、在高檔出倒N字形的股價走勢及倒W字形(W頭)的股價走勢,大盤將反轉下跌。

4、股價暴漲後無法再創新高,雖有二三次漲跌大盤有下跌之可能。

5、股價跌破底價支撐之後,若股價連續數日跌破上升趨勢線,顯示股價將繼續下跌。

6、波段理論分析,股價自低檔開始大幅上漲,比如第一波股價指數由2500點上漲至3000點,第二波由3000點上漲至4000點,第三波主升段4000點直奔5000點,短期目標已達成,若至5000點後漲不上去,無法再創新高時可賣出手中持股。

7、股價在經過某一波段之下跌之後,進入盤整,若久盤不漲而且下跌時,可速出手持股。

8、股價在高檔持續上升,當成交額已達天量,代表信用太過擴張應先賣出。

9、短天期移動平均線下跌,長天期移動平均線上漲交叉時一般稱為亡交叉,此時可先出手中持股。

10、多頭市場RSI已達90以上為超買之行情時,可考慮賣出手中持股。空頭市場時RSI達50左右即應賣出。

11、30日乖離率及為+10~+15時,6日乖離為+3+5時代表漲幅已高,可賣出手中持股。

12、股價高檔出現M頭及三尊頭,且股價不漲,成交量放大時可先賣出手中持股。

4. 股票多少點是怎麼計算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是將樣本股票每日收盤價之和除以樣本數得出的,即:世界上第一個股票價格平均——道·瓊斯股價平均數在1928年10月1日前就是使用簡單算術平均法計算的。

現假設從某一股市采樣的股票為A、B、C、D四種,在某一交易日的收盤價分別為10元、16元、24元和30元,計算該市場股價平均數。將上述數置入公式中,即得:

股價平均數=(P1+P2+P3+P4)/n =(10+16+24+30)/4 =20元。

(4)怎麼計算股票每日交易交鍵點擴展閱讀: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雖然計算較簡便,但它有缺點:

它未考慮各種樣本股票的權數, 從而不能區分重要性不同的樣本股票對股價平均數的不同影響。當樣本股票發生股票分割派發紅股、增資等情況時,股價平均數會產生斷層而失去連續性,使時間序列前後的比較發生困難。例如,

上述D股票發生以1股分割為3股時,股價勢必從30元下調為10元, 這時平均數就不是按上面計算得出的20元, 而是(10+16+24+10)/4=15(元)。這就是說,由於D股分割技術上的變化,導致股價平均數從20元下跌為15元。

5. 股票交易所的點數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上證綜合指數:

上證綜合指數是上海證券交易所編制的,以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的全部股票為計算范圍,以發行量為權數的加權綜合股價指數。該指數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準日,基日指數定為100點,自1991年7月15日開始發布。該指數反映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A股和全部B股的股價走勢。其計算方法與深綜合指數大體相同,不同之處在於對新股的處理。
上證綜指的計算,當有新股上市時,一個月以後方列入計算范圍。

深證綜合指數:

深證綜合指數是深圳證券交易所從1991年4月3日開始編制並公開發表的一種股價指數,該指數規定1991年4月3日為基期,基期指數為100點。綜合指數以所有在深圳證交所上市的所有股票為計算范圍,以發行量為權數的加權綜合股價指數,其基本計算公式為:即日綜合指數=(即日指數股總市值/基日指數股總市值×基日指數),每當發行新股上市時,從第二天納入成份股計算,這時上式中的分母下式調整。
新股票上市後「基日成分股總市值」=原來的基日成分股總市值+新股發行數量×上市第一天收盤價

當某一成份股暫停買賣時,將其暫時剔除於指數計算外,若有成份股在交易其間突然停牌,將取其最近成交價計算即時指數,直到收市後再作必要的調整。對於除權除息,由於保持總市值不變,因而指數保持不變。深證指數因編制採用的是先進的加權指數法,且抽樣廣泛,代表性強,不僅具有長期可比性,而且能正確反映股價運動的總趨向。

股票每天有漲有跌,當上漲股票佔全部權重比例較大大盤就會上漲,反之就下跌。影響大盤指數漲跌除了全部股票的大多數上漲或下跌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權重較大的股票,也就是總股本較大的公司,比如:600028中國石化占上證綜指的10.92%,他的上漲與下跌會影響滬綜指的走向。

6. 一隻股票的點數怎麼計算

股票點數,即股票價格指數,是運用統計學中的指數方法編制而成的,反映股市中總體價格或某類股價變動和走勢的指標。

股票指數的計算方法 :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是將樣本股票每日收盤價之和除以樣本數得出的,即:世界上第一個股票價格平均——道·瓊斯股價平均數在1928年10月1日前就是使用簡單算術平均法計算的。

現假設從某一股市采樣的股票為A、B、C、D四種,在某一交易日的收盤價分別為10元、16元、24元和30元,計算該市場股價平均數。將上述數置入公式中,即得:

股價平均數=(P1+P2+P3+P4)/n =(10+16+24+30)/4 =20(元)

7. 怎樣計算股票當日買入與賣出量

內盤是指是指以買入價進行的交易,也就是說買方把價格標在那裡了,賣方急著賣,就把股票賣了。外盤相反,是以賣方價格成交。內外盤哪個多,可看出股票最近情況。內盤多在理論上說明股票不大行,賣的比較多、比較急。外盤多則說明最近股票不錯,買的比較多。當然,這只是理論上,像你說的這只股票,多出876手不能說明什麼。

8. 股票的點是怎麼計算的

上漲下跌了多少個 百分點

百分點來計算。

9. 如何計算股市點點數

股票指數即股價平均數。但從兩者對股市的實際作用而言,股價平均數是反映多種股票價格變動的一般水平,通常以算術平均數表示。人們通過對不同的時期股價平均數的比較,可以認識多種股票價格變動水平。而股票指數是反映不同時期的股價變動情況的相對指標,也就是將第一時期的股價平均數作為另一時期股價平均數的基準的百分數。通過股票指數,人們可以了解計算期的股價比基期的股價上升或下降的百分比率。由於股票指數是一個相對指標,因此就一個較長的時期來說,股票指數比股價平均數能更為精確地衡量股價的變動。

1. 股價平均數的計算 股票價格平均數反映一定時點上市股票價格的絕對水平,它可分為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修正的股價平均數、加權股價平均數三類。人們通過對不同時點股價平均數的比較,可以看出股票價格的變動情況及趨勢。

(1)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是將樣本股票每日收盤價之和除以樣本數得出的,即: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P1+P2+P3+…+ Pn)/n 世界上第一個股票價格平均——道·瓊斯股價平均數在1928年10月1日前就是使用簡單算術平均法計算的。

現假設從某一股市采樣的股票為A、B、C、D四種,在某一交易日的收盤價分別為10元、16元、24元和30元,計算該市場股價平均數。將上述數置入公式中,即得: 股價平均數=(P1+P2+P3+P4)/n =(10+16+24+30)/4 =20(元)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雖然計算較簡便,但它有兩個缺點:一是它未考慮各種樣本股票的權數, 從而不能區分重要性不同的樣本股票對股價平均數的不同影響。二是當樣本股票發生股票分割派發紅股、增資等情況時,股價平均數會產生斷層而失去連續性,使時間序列前後的比較發生困難。例如,上述D股票發生以1股分割為3股時,股價勢必從30元下調為10元, 這時平均數就不是按上面計算得出的20元, 而是(10+16+24+10)/4=15(元)。這就是說,由於D股分割技術上的變化,導致股價平均數從20元下跌為15元(這還未考慮其他影響股價變動的因素),顯然不符合平均數作為反映股價變動指標的要求。

(2)修正的股份平均數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有兩種: 一是除數修正法,又稱道式修正法。 這是美國道·瓊斯在1928年創造的一種計算股價平均數的方法。該法的核心是求出一個常數除數,以修正因股票分割、增資、發放紅股等因素造成股價平均數的變化,以保持股份平均數的連續性和可比性。

具體作法是以新股價總額除以舊股價平均數,求出新的除數,再以計算期的股價總額除以新除數,這就得出修正的股介平均數。即: 新除數=變動後的新股價總額/舊的股價平均數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報告期股價總額/新除數 在前面的例子除數是4,經調整後的新的除數應是: 新的除數=(10+16+24+10)/20=3,將新的除數代入下列式中,則: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10+16+24+10)/3=20(元)得出的平均數與未分割時計算的一樣,股價水平也不會因股票分割而變動。 二是股價修正法。股價修正法就是將股票分割等,變動後的股價還原為變動前的股價,使股價平均數不會因此變動。美國《紐約時報》編制的500 種股價平均數就採用股價修正法來計算股價平均數。

(3)加權股價平均數 加權股價平均數是根據各種樣本股票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加權平均計算的股價平均數,其權數(Q) 可以是成交股數、股票總市值、股票發行量等。

2.股票指數的計算 股票指數是反映不同時點上股價變動情況的相對指標。通常是將報告期的股票價格與定的基期價格相比,並將兩者的比值乘以基期的指數值,即為該報告期的股票指數。

股票指數的計算方法有三種:一是相對法,二是綜合法,三是加權法。

(1)相對法 相對法又稱平均法,就是先計算各樣本股票指數。再加總求總的算術平均數。其計算公式為: 股票指數=n個樣本股票指數之和/n 英國的《經濟學家》普通股票指數就使用這種計演算法。

(2)綜合法 綜合法是先將樣本股票的基期和報告期價格分別加總,然後相比求出股票指數。即: 股票指數=報告期股價之和/基期股價之和 代入數字得: 股價指數=(8+12+14+18)/(5+8+ 10 + 15) = 52/38=136.8% 即報告期的股價比基期上升了36.8%。 從平均法和綜合法計算股票指數來看,兩者都未考慮到由各種采樣股票的發行量和交易量的不相同,而對整個股市股價的影響不一樣等因素,因此,計算出來的指數亦不夠准確。為使股票指數計算精確,則需要加入權數,這個權數可以是交易量,亦可以是發行量。

(3)加權法 加權股票指數是根據各期樣本股票的相對重要性予以加權,其權數可以是成交股數、股票發行量等。按時間劃分,權數可以是基期權數,也可以是報告期權數。以基期成交股數(或發行量)為權數的指數稱為拉斯拜爾指數;以報告期成交股數(或發行量)為權數的指數稱為派許指數。 拉斯拜爾指數偏重基期成交股數(或發行量),而派許指數則偏重報告期的成交股數(或發行量)。目前世界上大多數股票指數都是派許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