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史上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成立在哪裡
1918年,我國第一家由中國人自辦的證券交易所成立,它就是北洋政府時期的北平證券交易所。北平證券交易所仿照西方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有資本金20萬元,股份金額100萬元,交易經紀人60人,並裝有北
京各銀號的直通電話,以通行情。該所地處北洋政府的首都,又因當時幣制不統一,市場流通的貨幣十分龐雜,致使交易一度十分活躍。1928年,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後逐漸冷落,後於1939年停業。
2. 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是在什麼時候開業的當時證券交易所叫什麼名字
1918年6月6日,北京證券交易所開業,這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
早在1892年,西人設立了上海股份公所,1906年,又設立上海眾業公所,從事證券、物品交易。但那隻是外國人辦的交易所。
光緒末年,梁啟超首倡組織交易所性質的股份公司,未獲批准。其後,袁子庄等人再度奔走呼號,主張開辦證券交易所。
1916年,孫中山為籌措革命經費,聯合虞洽卿等人呈請農商部,要求在上海開辦交易所,北京政府卻以證券、物品不能同時交易為借口,拒絕批准。後經多方努力,北京政府才最終應允國人自辦證券交易所。
開張的北京證券交易所由原交通系頭領梁士詒創辦,資本10萬元,主要經營債券、股票,同時兼做外幣生意。兩年後,上海等地交易所陸續創辦起來。
3. 北京證券交易所的使命
新三板一系列新政策要出台,很多機構開始關注新三板的掛牌公司,新三板備案材料已經開始向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報送。申銀萬國一位新三板投行人士也證實了新三板備案材料轉向了該公司。以前掛牌公司一直在中國證券業協會備案。新三板的備案從證券業協會交接轉移到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手中,中國證券業協會場外市場工作的相關人員也並入該公司。從2012年9月份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注冊成立後,一直在正常運行,公司一直在正常開展掛牌公司材料的備案工作。」
新三板掛牌和融資分離,可以先掛牌後融資,也可以在掛牌前先私募融資,掛牌手續比較簡便靈活;而IPO採用上市和融資同時進行,2012年10月市場低迷,新股發不出去,800家公司排隊上不了市,構成「堰塞湖」。
謝庚資本市場的創新要服務於實體經濟,為130萬中小企業和新興產業服務,三板市場定位為主板的孵化器,更具有包容性,不設退出制度,交易制度也有別於主板,要對實體經濟廣覆蓋,改變整個經濟體過度依賴銀行間接融資的局面。
資本市場改革試驗區
謝庚是證監會系統具有改革意識的一位官員,曾經任股改辦主任,承擔過股權分置改革的工作。2012年11月18日,謝庚首次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總經理的身份亮相北京金融街論壇時提出,新三板存在制度設計的問題,交易效率低,但他表示不會採用滬深交易所的競價交易模式,將採用適合中小企業的協議轉讓或做市商交易模式。
2012年第四季度證監會放寬了券商自營和基金專戶投資的范圍,明確可以進入新三板股權轉讓市場,券商的風險資本杠桿也調高了,監管層為做市商推出掃清了政策障礙。三板市場的掛牌制度、交易制度、定向融資和並購重組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創新和政策也將在年底出台。
終結老三板十年亂局
《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督管理辦法》2013年開始施行,解決老三板歷史遺留問題也邁出關鍵性一步。與創業板產生的億萬富豪相比,由退市公司和兩網公司組成的老三板投資者是不公平制度的最大受害者。張資源是一位老三板投資者,早在2002年股票被退市之後一直在研究三板市場的有關法律和政策,已經成為精通政策和法律的專家。
「非上市公司監管辦法的正式施行標志著老三板十年亂局結束了,老三板投資者一直沒爹沒娘,長期流浪在外,現在父母終於把他領回來了。」張資源說,「過去無人管理的老三板重新回到證監會統一監管,投資者利益會得到更好的保護。」
2001年,證券公司代辦股權轉讓系統正式成立,當時是為了解決退市公司和兩網法人股公司的股權轉讓問題而設立,這就是老三板的來歷;2006年,為支持建設創新型國家,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公司納入證券公司代辦股權轉讓系統進行股份報價轉讓,為區別於老三板,被稱為新三板。
這個時候,代辦股權轉讓系統裡面就有了兩種法律性質不同的公司,新三板是原始股東組成的非上市非公眾公司,而老三板屬於股東已經超過200人的非上市公眾公司。但是,新三板發展是熱火朝天,一些企業定向增資,並完成轉板,而老三板沒有關於融資和並購重組的任何政策支持。
從2013年開始,退市制度和恢復上市制度的一系列標准和規定出台,退市公司達到再上市條件不用證監會審批,而是直接向交易所提出恢復上市申請,從制度上杜絕了再次產生新的不公平和歷史遺留問題。
4. 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成立時間
1918年6月6日,北京證券交易所開業,這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
5. 中國第一家證劵交易所成立在哪裡
1918年6月6日,北京證券交易所開業,這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
早在1892年,西人設立了上海股份公所,1906年,又設立上海眾業公所,從事證券、物品交易。但那隻是外國人辦的交易所。
光緒末年,梁啟超首倡組織交易所性質的股份公司,未獲批准。其後,袁子庄等人再度奔走呼號,主張開辦證券交易所。
1916年,孫中山為籌措革命經費,聯合虞洽卿等人呈請農商部,要求在上海開辦交易所,北京政府卻以證券、物品不能同時交易為借口,拒絕批准。後經多方努力,北京政府才最終應允國人自辦證券交易所。
新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是上海證劵交易所,1990年11月26日在上海成立,同年12月19日開業。
6. 為什幺北京沒有證券交易所
北京是行政中心,代表的是社會主義,而證券交易所怎麼說也是資本主義的產物,你把資本主義的產物開在天安門前,多丟我我社會主義的面子,哈哈 僅供娛樂。
其實有一點我覺得是 中國的經濟大多集中在南方,上市公司中很大部分都是來自南方的公司,南方有這個基礎,設在深圳更加方便,這是地利。
中國的改革開放以深圳特區為代表,深圳趕上了 這是天時。
上海 咱就不用說了 民國時期就是東亞經濟地區,而新中國更是雄心壯志的要把上海建設成為像紐約那樣的國際金融城市,所以 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我本以為會設在北京)紛紛設在上海。北京就是大文化,上海就是大金融,這是國家的決定。
7. 證券交易所成立的條件
設立證券交易所由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審核,由國務院決定。申請設立證券交易所應提交申請書、章程和主要業務規則草案、擬加入會員名單、理事會候選人名單、場地、設備及資金情況說明和擬任用管理人員的情況說明等文件。
根據《證券法》相關規定:
第九十五條 證券交易所是提供證券集中競價交易場所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法人。
證券交易所的設立和解散,由國務院決定。 (見上面所述)
第九十六條 設立證券交易所必須制定章程。
證券交易所章程的制定和修改,必須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批准。
第九十七條 證券交易所必須在其名稱中標明證券交易所字樣。其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使用證券交易所或者近似的名稱。
第九十八條 證券交易所可以自行支配的各項費用收入,應當首先用於保證其證券交易場所和設施的正常運行並逐步改善。
證券交易所的積累歸會員所有,其權益由會員共同享有,在其存續期間,不得將其積累分配給會員。
8. 為什麼不在北京設立證交所
當初不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是因為擔心過多的資本市場進入會不利於首都經濟的穩定,據說是北京要在未來15年內設立中國第三家證券交易所,但是具體的時間還是不明的。
9. 北京證券交易所的介紹
1918年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時,1927年新政府定都南京,公債發行中心也隨之南移,北京的證券交易所便日趨冷落,1950年1月30日,北京證券交易所舉行了開業典禮,重新掛牌營業。2013年1月16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成立,至此中國證券交易所「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經形成——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北京(場外)證券交易所。
10. 為什麼首都北京沒有證券交易所
原因很多,但也很簡單,最早是上交所開業,但最早是決定深交所開辦並成立,因為那時改革開放才十年,誰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所以就丟到深圳去,反正那裡是用來試驗的,失敗了也有借口,後來看到可以搞了,馬上就在上海搞起來,這就是為什麼上交所成立比深交所晚,但開業更早(還有一點是國家要求深圳給上海讓步,不然也不會推遲了兩三年才正式營業),而且藍籌股很多都在上交所上市
至於說為什麼北京沒有交易所,更簡單,已經有兩個了,還要第三個嗎?,其實對中國來說,一個交易所足夠了,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城市,經濟也是最好的,又是長三角的金融中心,理所當然能成立交易所,深交所完全是撿到的,誰讓他當時是被鄧老欽點的開發地區,本來是用來做實驗的,誰知道居然會大獲成功。
能明白么?北京沒有交易所不是條件不行,而是以前的領導人根本就不看好交易所能成功,畢竟當時全國上下都只知道計劃經濟,上交所是條件好決定的,深交所是狗屎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