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跪求一篇華爾街紀錄片觀後感
《華爾街》系列紀錄片觀後感(2010-10-08 08:10:57)轉載標簽: 財經美國華爾街資本市場創業板雜談
昨天一口氣看完了10集的紀錄片《華爾街》,然後就有寫些東西的沖動。雖然我本身學的不是經濟金融方面的專業,以後可能也不會去華爾街謀職,但華爾街一直是非常吸引我的一個概念。相比於中國的股市,華爾街給美國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起伏的股票交易市場,更多的帶來了一種模式,一種利用資本市場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人們通過追逐自身利益的過程在客觀上以非常高的積極性做成了一件非常有利於全社會的大事情,而不是通過政府拍板從全國人民的財富中強行拿出一部分來干政府認為正確的事情。這樣的模式的好處在於實際上這個決策過程更加地民主化了,如果項目能夠籌集足夠的資金,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項目被足夠多的人認可了。而且通過華爾街的參與,不僅國內人民的財富能夠幫助政府來做事,國外的資本也能通過資本市場流入國內,幫助本國進行建設,這也是一種創新。
以連接美國五大湖和哈德遜河的伊利運河為例,本來紐約州時任州長德威特·柯林頓希望通過財政部撥款七百萬美元、在十年之內建成的巨大水利項目,被財政部拒絕了,於是他轉而求助華爾街。與政府官員猶豫不決到最終拒絕柯林頓的建議相反,華爾街的經紀商們想方設法幫助柯林頓實現這一提案在議會中的通過,因為如果他們幫助柯林頓成功籌集這700萬美元,那麼按照當時的傭金率1%,他們就可以得到7萬美元的收益。最終由於工程的確過於巨大,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工程分期進行,華爾街發行伊利運河的分期債券,通過向全社會集資的方式成功地為伊利運河的工程籌集到了大量資金,當伊利運河一期在投資100多萬美元卻能夠得到每年25萬美元的收益的結果公示之後,伊利運河的債券成為了整個資本市場追逐的金融產品。甚至在當時的世界金融中心倫敦,伊利運河債券都是炙手可熱,最後十年的工期由於資金的重組被整整縮短了兩年,伊利運河也為美國東西部運輸節省了三分之二的時間和四分之三的運輸成本,極大地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美國後來的發展更加離不開華爾街,有了之前的成功案例,美國後來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棄了政府籌資的方式。正如同美國開國元勛、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說過的「國債,如果不太多的話,將是一種對國家的恩賜。」,一定程度的工程債務對於整個工程的建設來說也是一種恩賜,因為這種融資方式從某種程度上給出了一個承諾:只要工程的確在長遠利益上有利可圖,那麼就能夠保證資金鏈的穩固。因為工程債券作為一種金融產品,是可以進行實時買賣的,不同於國家投資,在投資之後很多年可能才會獲得相應的回報,購買債券的人可以隨時通過資本市場將手中的債券套現,所以只要之前的工程表現良好,債券受到市場追捧,那麼投資下一期債券的資金就會有了保證。美國在19世紀末出現的石油大王、鋼鐵大王、鐵路大王等巨大財富和企業的擁有者身後都是華爾街的摩根財團,而摩根個人的資產也不過六千萬美元,卻能夠幫助卡耐基實現個人財富超過四億美金,幫助洛克菲勒突破十億美元大關,這完全是華爾街的融資手段所表演的魔術。在這種資本力量的帶領下,美國逐步從一個剛建國就背負六千萬美元(當時的天文數字)債務的窮國,發展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體。
華爾街的魔術不僅在於為政府籌資,納斯達克——很多科技企業的夢想之地,也為新經濟中大量中小企業的創業提供了一個融資的平台。從1971年納斯達克第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開始,它已經幫助微軟、思科、google、ebay等眾多今天耳熟能詳的高新技術企業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而中國的網路、攜程等互聯網企業也在納斯達克登陸,品嘗到了國際金融市場給初創企業帶來的資本力量。而在這一切的背後,是源於納斯達克本身的寬松環境,公司只要過了12個月的存活期,就能夠在納斯達克上市。在此之前,其他的上市要求都極其嚴格,甚至說苛刻,對於初創企業幾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國內的上市要求最低要有連續三年的盈利)。而正是納斯達克這樣一種全新的交易平台的出現,讓美國再一次在全球高新技術競爭中佔得優勢。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雖然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體系,有了自己較為完善的資本市場,但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國的股市尚有不足,並沒能夠承擔一個國家加速發展的最大源泉,我們還是太依賴政府投資、吸引外資投資。我們的資本市場也沒能夠給創業公司帶來真實的好處,雖然有了創業板,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並不成功,最後很多高新企業還是選擇去國外上市,避免被國內的較為盲目的投資帶來的波動所干擾。雖然中國的經濟實力在這三十年有了飛速的提高,但是與此對應的制度建設和文化觀念轉型並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們需要一個健全成熟的投資市場,同時我們也需要民眾形成投資的理性,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風。雖然現在的股市又一次沉寂了下去,沒有了前幾年的狂熱。但以史為鑒,當年美國的互聯網泡沫破碎後的幾年,美國的資金大量湧入房地產行業導致房地產的價格飛漲,最後一連串的投機行為最後導致次貸危機,全球金融恐慌的歷史尚未過去很久,中國卻初現這種端倪。很難說歷史是否會在中國重演,在房產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不知道又會讓中國的經濟受到怎樣的拖累,如果這個泡沫永遠不被抹去,對於中國經濟的長遠來說是否是一種更大的傷害?
雖然華爾街有很多不成功,甚至很多人覺得非常黑暗,但作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對最為完善的資本市場之一,華爾街的歷史值得我們去研究,其經驗也值得我們去學習,當然還有更多的教訓值得我們去反思。未來世界經濟的中心必然會轉移到亞洲,無論是上海、香港,抑或是新加坡,可能會逐步取代紐約成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個時候,我們又將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讓我們國家的發展突破現在的模式,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是值得我們這些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們關注和思考的。
㈡ 華爾街觀後感
[華爾街觀後感]
今天偶爾看到同學的空間,內面有20部大學生應該看得電影,瀏覽了一番,真是自己從來都沒看過,所以就先看了第一個《華爾街》,看到他們匆忙的生活,我真的是很同情他們,他們確實是我們羨慕的對象,但是看到這樣的場景我更多的是害怕,這樣的生活應該是不是與我的,我不能承受這樣的激烈的生活,節奏實在是太快了,真的是適者生存,沒有力能就是失敗者,就要被淘汰,而掌握這種節奏的不是我們心中的上帝,而是有錢人,戈德和蓋,還有後期之秀巴德,一面是朋友一面又是敵人,如果你不是個聰明人,你連做他們的玩物都沒有資格,沒有人願意將自己的金錢和時間浪費在沒有價值的人身上,他們要的是結果不是過程,無論你用什麼過程,只要你能達到他們的目標就可能就有在繼續下去的機會,但是這樣的機會不是每個人都有的,也不是美國人都能合理的利用這樣的機會,這樣的機會更不是長久的,你也不一定就是永遠的贏家,什麼都是有可能的,尤其是成功,我們都很想成為贏家,成為龍頭,但是你是否有這樣的資本,你是否有這樣的膽量,你是否能夠抓著這樣的機會,在你有這樣的機會時,你是否在在明明知道自己只不過是玩物時還是講繼續,不知道這是不是需要很大的膽量和勇氣,我很佩服蓋,他的智慧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他的心很手辣也是我不得不佩服的,但是有人說多個徒弟就是壞掉師傅的一條生路,真是很不錯,巴德的
成長讓我們見識到這一點,但是巴德的理智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不要總是靠別人,還是自己創造些東西吧,魚是短暫的,而捕魚之術才是收益不窮的,每天都會有很多的一夜之間成為富翁,但是也有很多人霎間破產,不知道是世界無情還是人無情還是世界就應該這樣循環,但是我知道只要是沒有能力,只要是不得人心,那就不會長久的成為霸主,華爾街觀後感,觀後感《華爾街觀後感》。
〔華爾街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㈢ 電影華爾街1觀後感
[電影華爾街1觀後感]這幾天正在處理股票買賣的事情,觸景生情,抽了幾個晚上的時間把電影華爾街1和2看完了,電影華爾街1觀後感。華爾街1是上世紀80年代的經典老片,之前在電視里看過,不過沒有看全,而且時間也很長了,這次就算是溫習吧。華爾街2是新片,1080p高清版本下載也有很長時間,這次一起看完,寫點感受。華爾街1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年輕的底層股票經紀人Bud,不甘於平淡的生活,一心想通過結識大人物飛黃騰達。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機遇下,他終於結識了金融大亨Gekko,Bud通過獲取內幕消息和充當間諜幫助Gekko賺取了不少的錢,同時自己也獲得了金錢、房子和美女。Gekko也教會了Bud如何利用股票賺錢,其對孫子兵法非常推崇,將孫子兵法融入到股票和公司的經營中。過快獲得的財富,讓Bud感到了迷失,開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同父親和同事的關系也沒有之前那麼融洽了。為了拯救父親所在的航空公司,Bud建議Gekko收購航空公司,並提出了一系列的拯救計劃,但在說服父親(工會的負責人之一)時雙方產生了嚴重的意見不合,觀後感《電影華爾街1觀後感》。後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Bud了解到Gekko收購航空公司的真相,不是為了拯救這家公司,而是為了將公司清盤變賣,獲取更大的利益,而罔顧航空公司眾多工人的利益。Bud父親因為心臟病住院對他產生了很大的觸動,發達後結識的女友也因為他要同Gekko決裂而離他而去,這些都使Bud幡然悔悟。他同航空公司的人一起設局使Gekko收購航空公司失敗,並損失了大量金錢。但也因為Gekko揭發了他從事非法金融交易而被捕,影片的最後,Bud在同Gekko見面時偷錄了Gekko自述犯罪的證據,將之送入了監獄。影片展示了股市內線交易的內幕,但主要應該是用來質疑現代人面對金錢誘惑而普遍出賣靈魂的道德問題。其中Gekko的扮演者邁克爾·道格拉斯的演出氣勢逼人,把金融騙子的陰險和貪婪演繹的非常到位,並因此獲最佳男主角金像獎。影片抨擊了為了獲取金錢而不擇手段的道德觀,提倡了踏實努力拚搏奮斗的價值觀,揭發了資本的貪婪、無恥和陰險,影片最後Bud父親的那句話可能反映了影片的主旨"找份工作,踏踏實實地去掙錢,而不是整天想著買賣別人的財產"。對其中的幾個情節印象深刻:1)股票交易所中採用了計算機操作,不過買賣還是通過電話進行溝通。這些現在看是很原始,不過在當時卻是比較先進的技術了,而且自己是從事計算機行業的,高中時接觸過那種老式的計算機,286或386,看著黑白或單色屏幕很有親切感。2)股票交易所中的同事也是形形色色,互相幫助的朋友、滿口哲理的老股票經紀人、唯利是圖的老闆。〔電影華爾街1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㈣ 華爾街 讀後感
觀《華爾街》後的隨想
一、《華爾街》綜述
現實世界裡,華爾街是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一條大街的名字,是英文「Wall Street」的音譯。全長不過500多米,街道狹窄而短,從百老匯到東河僅有7個街段。1792年荷蘭殖民者為抵禦英軍侵犯而建築了一堵土牆,從東河一直築到哈德遜河,後沿牆形成了一條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後拆除了圍牆,但名字卻保留了下來。
後來這里雲集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投資銀行、政府和市辦的證券交易商、信託公司、聯邦儲備銀行、各公用事業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美國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財團開設的銀行、保險、鐵路、航運、采礦、製造業等大公司的總部,成為美國和世界的金融、證券交易中心。所以,現在人們一般常把華爾街作為壟斷資本的代名詞,壟斷資本從這里支配著美國的政治、經濟。華爾街成了美國壟斷資本、金融和投資高度集中的象徵。
影片以華爾街金融危機為契機,以證券市場為中心,梳理兩百多年來,現代金融來龍去脈,探尋、發現資本市場興衰與經濟起伏的規律,為決策者提供依據,為資本市場的實踐者提供鏡鑒,為大眾提供關於資本市場的啟示。同時,也為中國人全面理解華爾街,全面理解美國,甚至全面理解現代金融與一個國家崛起的關系,提供最有益的幫助。這是中央電視台深入華爾街,在歷史坐標中,對資本市場的一次莊重表達。
二、華爾街對於美國的意義
華爾街對於美國的意義,或許我們可以通過這樣一組數據來有一個直觀的感受。根據美聯儲的數據,2006年底,美國股市規模大致是20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150%。美國債市的規模大致是27萬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207%。所以兩者之和相當於美國GDP的350%。因此很多人把華爾街比作一個金融帝國,或者說它富可敵國,這個比喻應該說不為過的。
華爾街誕生的兩百多年裡,從《梧桐樹協議》,美國的南北戰爭,美國的重工業化,一戰中資本的迅速擴張,19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到《聯邦證券法》,《證券交易法》頒布實施,再到20世紀美國經濟轉型,引領新一輪的經濟浪潮。可以說,華爾街是美國經濟的一個縮影或象徵。
這些是宏觀意義上的,具體上,我們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實例來看。
從1890年到1930年40年左右,美國發生了兩件很重要的事情,一個就是美國的重工業化。在19世紀的末,美國經濟快速地進入了重工業化的階段,1860年的時候,美國的大部分的鋼鐵都是進口的,但是到1900年的時候,美國的鋼鐵產量就已經超過了英國、法國、普魯士、俄羅斯,歐洲列強的總和。這個可以稱之為奇跡的跨越是怎麼實現的呢?那就是在很多鋼鐵公司出現之後,它就迅速地通過資本市場上市來融資,發行債券,實現擴張,所以很快它就超過了歐洲列強。
此外還有一件事情,1901年的時候,當時華爾街的領袖人物摩根通過重組,組建了一個新的鋼鐵公司,它的資本達到了14億美元,而當年美國聯邦預算的支出只有5.25億美元,足見當時華爾街對於美國經濟的影響力。在隨後的一戰中,美國沒有參戰,卻就成為了一戰的受益者。華爾街的這個融資渠道,使得美國可以放大這個經濟獲益的成果。例如說美國杜邦公司,它4年完成的軍火合同,相當於戰前平均每年軍火合同的276倍,其他的公司也實現了類似的擴張。在華爾街的推動下,美國在世界舞台上開始崛起。1900年的時候,美國的經濟總量超過了英國,1913年的時候,美國人均GDP超過了英國,成為了世界第一強國。
華爾街依託於美國經濟,服務於美國經濟,從一條非常普通的小街成長為了美國乃至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成為了美國資本市場的代名詞。紐約從北美一個不是很起眼的一個小城市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美國從一個不毛之地,成長為全球的最大經濟體。
三、給我們的啟示
通過《華爾街》這部記錄片,通過央視解讀的資本市場,我想我們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首先華爾街在美國經濟崛起過程中,或者大國的競爭中,扮演非常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美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從運河的興起,鐵路的興起,到重工業化,到後來的高科技產業,甚至它的南北戰爭,無論是和平時期還是戰爭時期,它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見,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是相互相乘的,我們在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同時也應該注重虛擬經濟體的發展,並規范化。
其次我們可以看到華爾街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美國歷史上,它經過兩次重大的調整,一次就是說它意識到上市公司沒有真實的信息披露,市場是要出現崩潰的,不可能長期發展,於是進行革命,修正了這一點。後來它發現,一個缺乏政府監管的市場,也是非常不穩定的,隨後就是進行了大量的金融改革,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是付出了沉重的社會代價。
所以我們要善於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積極修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錯誤。
我國作為一個還不成熟的經濟體,還有很很長的路要走,但同時正因為我們起步和發展的晚,就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可以少走許多彎路,不斷吸收外國先進的經驗對我們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希望有朝一日,我國也出現一條世界級的金融街。
㈤ 華爾街2觀後感
這個你都網路啊 牛 我覺得你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寫觀後感 別人寫的不能代表你自己啊
㈥ 跪求 電視劇《華爾街》的觀後感 3000字左右
昨天一口氣看完了10集的紀錄片《華爾街》,然後就有寫些東西的沖動。雖然我本身學的不是經濟金融方面的專業,以後可能也不會去華爾街謀職,但華爾街一直是非常吸引我的一個概念。相比於中國的股市,華爾街給美國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起伏的股票交易市場,更多的帶來了一種模式,一種利用資本市場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人們通過追逐自身利益的過程在客觀上以非常高的積極性做成了一件非常有利於全社會的大事情,而不是通過政府拍板從全國人民的財富中強行拿出一部分來干政府認為正確的事情。這樣的模式的好處在於實際上這個決策過程更加地民主化了,如果項目能夠籌集足夠的資金,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項目被足夠多的人認可了。而且通過華爾街的參與,不僅國內人民的財富能夠幫助政府來做事,國外的資本也能通過資本市場流入國內,幫助本國進行建設,這也是一種創新。
以連接美國五大湖和哈德遜河的伊利運河為例,本來紐約州時任州長德威特·柯林頓希望通過財政部撥款七百萬美元、在十年之內建成的巨大水利項目,被財政部拒絕了,於是他轉而求助華爾街。與政府官員猶豫不決到最終拒絕柯林頓的建議相反,華爾街的經紀商們想方設法幫助柯林頓實現這一提案在議會中的通過,因為如果他們幫助柯林頓成功籌集這700萬美元,那麼按照當時的傭金率1%,他們就可以得到7萬美元的收益。最終由於工程的確過於巨大,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工程分期進行,華爾街發行伊利運河的分期債券,通過向全社會集資的方式成功地為伊利運河的工程籌集到了大量資金,當伊利運河一期在投資100多萬美元卻能夠得到每年25萬美元的收益的結果公示之後,伊利運河的債券成為了整個資本市場追逐的金融產品。甚至在當時的世界金融中心倫敦,伊利運河債券都是炙手可熱,最後十年的工期由於資金的重組被整整縮短了兩年,伊利運河也為美國東西部運輸節省了三分之二的時間和四分之三的運輸成本,極大地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美國後來的發展更加離不開華爾街,有了之前的成功案例,美國後來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棄了政府籌資的方式。正如同美國開國元勛、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說過的「國債,如果不太多的話,將是一種對國家的恩賜。」,一定程度的工程債務對於整個工程的建設來說也是一種恩賜,因為這種融資方式從某種程度上給出了一個承諾:只要工程的確在長遠利益上有利可圖,那麼就能夠保證資金鏈的穩固。因為工程債券作為一種金融產品,是可以進行實時買賣的,不同於國家投資,在投資之後很多年可能才會獲得相應的回報,購買債券的人可以隨時通過資本市場將手中的債券套現,所以只要之前的工程表現良好,債券受到市場追捧,那麼投資下一期債券的資金就會有了保證。美國在19世紀末出現的石油大王、鋼鐵大王、鐵路大王等巨大財富和企業的擁有者身後都是華爾街的摩根財團,而摩根個人的資產也不過六千萬美元,卻能夠幫助卡耐基實現個人財富超過四億美金,幫助洛克菲勒突破十億美元大關,這完全是華爾街的融資手段所表演的魔術。在這種資本力量的帶領下,美國逐步從一個剛建國就背負六千萬美元(當時的天文數字)債務的窮國,發展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體。
華爾街的魔術不僅在於為政府籌資,納斯達克——很多科技企業的夢想之地,也為新經濟中大量中小企業的創業提供了一個融資的平台。從1971年納斯達克第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開始,它已經幫助微軟、思科、google、ebay等眾多今天耳熟能詳的高新技術企業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而中國的網路、攜程等互聯網企業也在納斯達克登陸,品嘗到了國際金融市場給初創企業帶來的資本力量。而在這一切的背後,是源於納斯達克本身的寬松環境,公司只要過了12個月的存活期,就能夠在納斯達克上市。在此之前,其他的上市要求都極其嚴格,甚至說苛刻,對於初創企業幾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國內的上市要求最低要有連續三年的盈利)。而正是納斯達克這樣一種全新的交易平台的出現,讓美國再一次在全球高新技術競爭中佔得優勢。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雖然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體系,有了自己較為完善的資本市場,但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國的股市尚有不足,並沒能夠承擔一個國家加速發展的最大源泉,我們還是太依賴政府投資、吸引外資投資。我們的資本市場也沒能夠給創業公司帶來真實的好處,雖然有了創業板,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並不成功,最後很多高新企業還是選擇去國外上市,避免被國內的較為盲目的投資帶來的波動所干擾。雖然中國的經濟實力在這三十年有了飛速的提高,但是與此對應的制度建設和文化觀念轉型並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們需要一個健全成熟的投資市場,同時我們也需要民眾形成投資的理性,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風。雖然現在的股市又一次沉寂了下去,沒有了前幾年的狂熱。但以史為鑒,當年美國的互聯網泡沫破碎後的幾年,美國的資金大量湧入房地產行業導致房地產的價格飛漲,最後一連串的投機行為最後導致次貸危機,全球金融恐慌的歷史尚未過去很久,中國卻初現這種端倪。很難說歷史是否會在中國重演,在房產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不知道又會讓中國的經濟受到怎樣的拖累,如果這個泡沫永遠不被抹去,對於中國經濟的長遠來說是否是一種更大的傷害?
雖然華爾街有很多不成功,甚至很多人覺得非常黑暗,但作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對最為完善的資本市場之一,華爾街的歷史值得我們去研究,其經驗也值得我們去學習,當然還有更多的教訓值得我們去反思。未來世界經濟的中心必然會轉移到亞洲,無論是上海、香港,抑或是新加坡,可能會逐步取代紐約成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個時候,我們又將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讓我們國家的發展突破現在的模式,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是值得我們這些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們關注和思考的。
㈦ 《華爾街》觀後感,500字左右。
華爾街的歷史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紀錄片《華爾街》提到華爾街的歷史長達三百多年,與美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很大的聯系。我想主要談下華爾街經歷了三次戰爭,因為這三次戰爭在華爾街發展的歷史上有很大的影響。我認為在三次戰爭前期和後期給美國經濟所帶來的歷史性意思也是寫不完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正反兩面的,及時在某個時期美國曾一度繁榮但是有繁榮就必有衰退。歷史的發展是我們不可改變的。是很多問題積累在一起的爆發,我們不能回到過去重新選擇,所以在美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它所付出的代價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我們要善於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積極修正預防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錯誤。
華爾街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在國際金融業占據顯赫地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看完這個十集的片子讓我受益良多,華爾街帶給我的震撼是巨大的。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關於資本市場的啟示。作為一名學習金融的大學生,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必須更加懂得金融市場的運作和金融的價值。
資本這個詞在這兩集中出現的次數尤其多。每周,每天,每時,每刻,資本都在不停息的流動。華爾街是美國資本市場和經濟實力的象徵,它早已不是一塊印第安人的土地,也不是荷蘭人的一道牆而是一張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網。華爾街人也完全成為了貪婪而奮斗的人。
我們可以借鑒它的過去,吸收許多經驗教訓。雖然,地理上的華爾街非常小,但在真正的意義上,華爾街是美國的資本市場乃至金融服務業的代名詞。這條街上的聯邦廳曾是美國第一屆國會的所在地,首任總統華盛頓就是在這里宣誓就職的,如今大門前聳立著華盛頓像以紀念此事。不過華爾街作為政治中心只是短暫的一瞬,而作為金融中心卻一直輝煌奪目,經久不衰。
參考網路文庫http://wenku..com/view/660587345a8102d276a22f6f.html
㈧ 求一篇關於金融市場學的《華爾街》觀後感!
是電影還是紀錄片? 如果是紀錄片《華爾街》的話 我可以發些材料給你 我也在寫觀後感~
給我郵箱~
㈨ 《華爾街操盤手日誌》讀後感二
[《華爾街操盤手日誌》讀後感二]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他找到的這份工作是由美國"思必得"交易公司提供的,《華爾街操盤手日誌》讀後感二。公司對他提供培訓,培訓後,他就要在此工作2年以上。沒有底薪只有提成。工作范圍就是炒美國股票。由於美國股票可以做空又可以T+0,所以很類似我們的期貨市場。用美國公司的錢炒股票有很多優勢:第一,因為是替證券公司炒股票,所以沒有手續費,有些時候平進平出,還能賺到一些平台的返點。第二,因為是體證券公司炒股票,所以風險有控制。比如思必得公司有兩個風險控制機制:1、不持有倉位過夜。,每天收盤前平掉所有倉位,第二天從零開始。第二根據操盤手盈利能力設定每個操盤手一天最多可以賠多少錢。如果超過上限,當天就必須暫停交易。第三,美國市場可以多空雙向交易。能工作空,除了給操盤手提供另一種賺錢的方式之外,也使得操盤手更有可能用比較客觀的眼光看待市場。而在中國股市,只能單邊做多,這就會讓交易者本能的期望股價上漲。這種期望股價上漲的本能願望,即使在明顯的下跌通道也是如此。第四,因為是替證券公司炒股,所以會受到嚴格的培訓和管理。之所以"思必得"公司要在中國而不是在美國招收學員,是因為中國的人力成本相對便宜。在"思必得"公司培訓的第一節課,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節課"堅決止損"。想想我虧得20w,不管哪一筆,只要我當時能有堅決止損的概念,現在絕不可能手裡只剩這么點錢了。600084虧了1w多,600811也虧了將近1w多等等,還有其他的一些股票,讓我一直難忘。市場不認學歷,只認實力。實力除了包括資金實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操盤手個人的情緒控制能力、意志力、專注力、判斷力、行動力、學習能力、適應能力等軟實力。在交易生涯的前三到五年,把注意的焦點集中在磨礪自己的意志和提升自己的交易技能上,是一件十分明智的事情。而堅決止損正是提高自己軟實力的必要途徑。堅決止損有如下好處:1、主動控制風險,避免自己損失不斷擴大;2、節約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便於捕捉下一個機會;3、增強自信心和勇敢果斷的精神,讀後感《《華爾街操盤手日誌》讀後感二》。4、可以防止小概率時間對我們造成致命的傷害。交易是一個冒險的游戲,對於操盤手來說最寶貴的就是敢於冒險,並善於控制風險。止損不堅決使得許多操盤手不能有效的控制風險,也因此而不敢去冒險,這就大大降低了自己的盈利能力。有人說長期投資,比如可口可樂,可是要知道,和可口可樂同時代發行的股票,現在還剩多少呢?如果你選擇的是別的股票呢?所以不要相信公司。再好的股票,也要用止損作為保護傘。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堅決止損,那麼,他就永遠都不會被套,更不會在一隻股票上賠得傾家盪產。對於操盤手來說,有兩個重要的資本,一個是賬戶上的資金,另一個就是心理資本,包括自信心、希望、樂觀和韌性。心理資本可以是個正數,也可以是個負數。當心理資本是一個負數時,最終的交易業績也必然是一個負數。也就是說,一個操盤手的心態扭曲,缺乏自信心、希望、樂觀和韌性,那麼他最終肯定是要賠錢的。具體表現為:一、缺乏自信心--優柔寡斷、猶豫不決、自我懷疑、膽怯、不能採取行動;二、缺乏希望--喪失動力、沒有交易的願望和激情、缺乏創造性和想像力;三、缺乏樂觀--悲觀消極、軟弱消沉、缺乏鬥志、畏難退縮;四、缺乏韌性--脆弱、煩躁易怒、挫折感強、難以從挫折中復原。操盤手必須把交易當做是一種"人生修煉",做交易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重要的是為了通過"修煉"讓自己變得更加自信,充滿希望,樂觀積極,富有韌性。當一個操盤手"修煉"成功時,他不僅擁有金錢上的成功,而且也會擁有巨大的心理資本,擁有強大的心靈力量,去應對人生中各種的挑戰,進而獲得一個真正成功的人生。堅決止損這一行動本身就可以增加操盤手的心理資本。首先,因為操盤手可以堅決止損,所以在交易中,他不會感到失去控制,就不會感到緊張和焦慮,從而損耗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其次,堅決止損,會幫助操盤手樹立自信心,進而增加其他方面的心理資本。堅決止損後,我們應該這樣思考問題:1、做每一件正確的事情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2、到了止損位就要止損,而在止損的時候你沒辦法預知接下來的股價怎麼走,如果不止損,損失可能更大。所以不能有被洗出去的感覺;3、止損出來後,上一次交易已經結束,自己隨時可以在建倉,坐下一筆交易。從上起來看,能否做到堅決止損,不僅僅是悟性、決心和意志的問題,更取決於交易者本人對止損的感受如何。很多人對堅決止損後產生的損失感到痛苦,為了迴避痛苦,他就會迴避止損。而能夠做到堅決止損的人把"不能做到堅決止損作為一種痛苦",把"能夠做到堅決止損"當成一種快樂。這樣他在堅決止損時,就不會感到痛苦。
〔《華爾街操盤手日誌》讀後感二〕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㈩ 我們上證券實訓課老師讓我們看華爾街紀錄片,然後叫我們寫一篇2000字的實訓報告,也就是觀後感,求高手幫
財經美國華爾街資本市場創業板雜談
昨天一口氣看完了10集的紀錄片《華爾街》,然後就有寫些東西的沖動。雖然我本身學的不是經濟金融方面的專業,以後可能也不會去華爾街謀職,但華爾街一直是非常吸引我的一個概念。相比於中國的股市,華爾街給美國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起伏的股票交易市場,更多的帶來了一種模式,一種利用資本市場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人們通過追逐自身利益的過程在客觀上以非常高的積極性做成了一件非常有利於全社會的大事情,而不是通過政府拍板從全國人民的財富中強行拿出一部分來干政府認為正確的事情。這樣的模式的好處在於實際上這個決策過程更加地民主化了,如果項目能夠籌集足夠的資金,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項目被足夠多的人認可了。而且通過華爾街的參與,不僅國內人民的財富能夠幫助政府來做事,國外的資本也能通過資本市場流入國內,幫助本國進行建設,這也是一種創新。
以連接美國五大湖和哈德遜河的伊利運河為例,本來紐約州時任州長德威特·柯林頓希望通過財政部撥款七百萬美元、在十年之內建成的巨大水利項目,被財政部拒絕了,於是他轉而求助華爾街。與政府官員猶豫不決到最終拒絕柯林頓的建議相反,華爾街的經紀商們想方設法幫助柯林頓實現這一提案在議會中的通過,因為如果他們幫助柯林頓成功籌集這700萬美元,那麼按照當時的傭金率1%,他們就可以得到7萬美元的收益。最終由於工程的確過於巨大,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工程分期進行,華爾街發行伊利運河的分期債券,通過向全社會集資的方式成功地為伊利運河的工程籌集到了大量資金,當伊利運河一期在投資100多萬美元卻能夠得到每年25萬美元的收益的結果公示之後,伊利運河的債券成為了整個資本市場追逐的金融產品。甚至在當時的世界金融中心倫敦,伊利運河債券都是炙手可熱,最後十年的工期由於資金的重組被整整縮短了兩年,伊利運河也為美國東西部運輸節省了三分之二的時間和四分之三的運輸成本,極大地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美國後來的發展更加離不開華爾街,有了之前的成功案例,美國後來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棄了政府籌資的方式。正如同美國開國元勛、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說過的「國債,如果不太多的話,將是一種對國家的恩賜。」,一定程度的工程債務對於整個工程的建設來說也是一種恩賜,因為這種融資方式從某種程度上給出了一個承諾:只要工程的確在長遠利益上有利可圖,那麼就能夠保證資金鏈的穩固。因為工程債券作為一種金融產品,是可以進行實時買賣的,不同於國家投資,在投資之後很多年可能才會獲得相應的回報,購買債券的人可以隨時通過資本市場將手中的債券套現,所以只要之前的工程表現良好,債券受到市場追捧,那麼投資下一期債券的資金就會有了保證。美國在19世紀末出現的石油大王、鋼鐵大王、鐵路大王等巨大財富和企業的擁有者身後都是華爾街的摩根財團,而摩根個人的資產也不過六千萬美元,卻能夠幫助卡耐基實現個人財富超過四億美金,幫助洛克菲勒突破十億美元大關,這完全是華爾街的融資手段所表演的魔術。在這種資本力量的帶領下,美國逐步從一個剛建國就背負六千萬美元(當時的天文數字)債務的窮國,發展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體。
華爾街的魔術不僅在於為政府籌資,納斯達克——很多科技企業的夢想之地,也為新經濟中大量中小企業的創業提供了一個融資的平台。從1971年納斯達克第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開始,它已經幫助微軟、思科、google、ebay等眾多今天耳熟能詳的高新技術企業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而中國的網路、攜程等互聯網企業也在納斯達克登陸,品嘗到了國際金融市場給初創企業帶來的資本力量。而在這一切的背後,是源於納斯達克本身的寬松環境,公司只要過了12個月的存活期,就能夠在納斯達克上市。在此之前,其他的上市要求都極其嚴格,甚至說苛刻,對於初創企業幾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國內的上市要求最低要有連續三年的盈利)。而正是納斯達克這樣一種全新的交易平台的出現,讓美國再一次在全球高新技術競爭中佔得優勢。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雖然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體系,有了自己較為完善的資本市場,但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國的股市尚有不足,並沒能夠承擔一個國家加速發展的最大源泉,我們還是太依賴政府投資、吸引外資投資。我們的資本市場也沒能夠給創業公司帶來真實的好處,雖然有了創業板,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並不成功,最後很多高新企業還是選擇去國外上市,避免被國內的較為盲目的投資帶來的波動所干擾。雖然中國的經濟實力在這三十年有了飛速的提高,但是與此對應的制度建設和文化觀念轉型並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們需要一個健全成熟的投資市場,同時我們也需要民眾形成投資的理性,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風。雖然現在的股市又一次沉寂了下去,沒有了前幾年的狂熱。但以史為鑒,當年美國的互聯網泡沫破碎後的幾年,美國的資金大量湧入房地產行業導致房地產的價格飛漲,最後一連串的投機行為最後導致次貸危機,全球金融恐慌的歷史尚未過去很久,中國卻初現這種端倪。很難說歷史是否會在中國重演,在房產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不知道又會讓中國的經濟受到怎樣的拖累,如果這個泡沫永遠不被抹去,對於中國經濟的長遠來說是否是一種更大的傷害?
雖然華爾街有很多不成功,甚至很多人覺得非常黑暗,但作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對最為完善的資本市場之一,華爾街的歷史值得我們去研究,其經驗也值得我們去學習,當然還有更多的教訓值得我們去反思。未來世界經濟的中心必然會轉移到亞洲,無論是上海、香港,抑或是新加坡,可能會逐步取代紐約成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個時候,我們又將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讓我們國家的發展突破現在的模式,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是值得我們這些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們關注和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