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代码百科 » 好日子股票代码
扩展阅读
股票交易100手出现 2025-09-02 18:43:08
汇银控股集团的股票代码 2025-09-02 17:43:33
股票10个交易日是几天 2025-09-02 17:09:08

好日子股票代码

发布时间: 2023-07-11 14:28:38

⑴ 新股上市第一天是不是都会涨

新股上市第一天不一定都会涨。讲到打新股,很多人肯定都是一下就联想到了前一段时间的东鹏特饮吧,一上市就接连涨了十多个涨停板,算下来中一签可赚22万,简直就是打新界的新宠儿。打新股咱们是看着很赚钱的样子,你知道这该怎么去打吗?那中签率又怎么去提高呢?所以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好好讲讲关于打新股的那些事儿。
那么大家在听我讲之前呢,把这个福利先来领取了--机构精选的牛股榜单新鲜出炉,这么好的福利一定不能错过哦:速领!今日机构牛股名单新鲜出炉!
一、新股申购什么意思?需要什么条件?
1、什么是新股申购?
当企业希望上市时,大多会面向投资者售卖数量可观的股票,其中部分股票会发售在证券账户上,能通过申购的方式买入,另外申购的价格往往低于上市第一天的价格,
2、申购新股需要的条件:
计划参加新股申购需要在T-2日(T日为网上申购日)前20个交易日内,日均手持最少1万元以上市值的股票,才能满足申购摇号的要求。比如说我想参加8月23日的打新,计算的第一日就从8月19日开始算,往前倒推20个交易日,这就是说7月22日起,自己的账户里股票市值要维持在1万元以上,才有得到配号的可能,所具有的市值也会逐步变高,能够获得配号的数量也会加大。只有当分给自己的分配号处于中签区段内,才能申购中签的那部分新股。
3、如何提高打新股的中签几率?
从长远来看,打新中签和申购时间是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假如希望提高新股的中签可能性,以下的一些做法可以用作参考:
(1)提高申购额度:如果前期持仓的股票市值越多,取得的配号数量也就越多,那么中签的几率就会越高。
(2)尽量开通所有申购权限:如果是资金量较大的朋友不妨均匀持仓,干脆一次就把主板和科创板的申购权限都给开通。那么这样的话,不论是什么情况下新股都可以进行申购,这样可以增加中签的机会。
(3)坚持打新:不论是哪次打新股的机会都不能错过,还是由于中新股的概率相对较小,所以坚持摇号是有必要的,相信总会有机会轮到自己。
二、新股中签后要怎么办?
通常,如果新股中签的情况下是会有相应的短信通知,在登录交易软件时,还会收到弹窗提醒。
在新股中签之日,我们要保证16:00以前账户里有足够缴纳新股的资金,不管资金来自银行,还是来自卖当日股票都可以。直到第二天,倘若看到自己账户里面有新股余额,那么此次打新成功。
太多的朋友想打新股却老是和最佳时机擦肩而过,总是错失调仓时间。证明大家真的缺了一款发财必备神器--投资日历,相关内容的获取可以通过点击下方链接:专属沪深两市的投资日历,掌握最新一手资讯
三、新股上市会怎么样?
如果不出意外,新股进行上市的时间是从申购日算起8~14个自然日内。
就拿科创板和创业板来说,在上市的前5天跌幅限制是不会设置的,到了第6个交易日开始就受到限制了,日涨跌幅限制为20%。而主板新股上市首日的涨跌幅限制不得高于发行价的144%且不得低于发行价格的64%。发行价倘若是10块钱/股,则14.4元/股只能是当天最高的价位,5.6元/股是最低下限,按照我多年的跟踪查看,主板新股上市第一天通常涨停,后期连板数量高于了5个,
对于什么时间卖新股,那得要看个股的实际情况及市场行情综合分析。要是新股上市当日出现破发还伴随着不断下跌,上市当天就卖掉比较好,可以有效避免损失。
因为科创板和创业板新股涨跌没有受到限制,防止出现股价下跌的情况,假如小伙伴中签了,在上市的第1天就可以直接选择卖出。另有,倘若股票是持续连板的,当遇到开板的时候,最好最安全的做法就是立即卖出,落袋平安。
其实炒股最终还是要看上市公司的业绩状况,没办法判定一个公司到底是不是好公司或者分析不到位的人有很多,导致买股不准亏损,有个免费的诊股平台要推送给大家,把想要查询的股票代码输入,即可看你买的股票到底好不好:【免费】测一测你的股票到底好不好?

应答时间:2021-09-01,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⑵ 一个股票的问题

这也就是典型的概念炒作!涨的时候,你买不到,等可以买到了,几乎就是头部区域.

在2007年以来的21个交易日中,都市股份(600837)无疑是本阶段涨幅排行榜前列的有力竞争者。截至昨日,公司因海通证券借壳而连续涨停14天,其股价从2006年10月13日5.80元的收盘价一路飙升至22.01元,累计涨幅高达279.48%。
花无百日红,该股轻松涨停的好日子似乎快到头了。2-1,该股早盘一度打开涨停,收盘时仍然站在涨停位上,还有478.69万股的买盘,但成交开始放大,换
手率高达28.69%。在2007年有交易的14天里,都市股份成交量除在1月12日和本周三、四超过万手外,其余11天均在5000手以下,因此昨日34万手的成交量可谓是巨量。
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显示出其筹码开始松动,持股者逐渐获利了结,周五可能会打开涨停。这位人士还提出,海通证券2006年未经审计的净利为6.5亿元,合并完成后公司股份将增加到33.89亿元,每股收益还不到0.2元,按昨日收盘价计算,2006年的市盈率已经高达100倍。
来自交易所的公开信息显示,昨日都市股份买入前五位的席位没有一家机构,倒是有天一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以及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其中天一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还出现在公司的卖出席位的第一位上。此外,据公司去年三季报披 露,前十大流通股东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持股数量不多,集中度较低。其前十大流通股东合计持有826.23万流通A股,分别占总股本.31%、流通A股7.07%。一位长期从事经纪业务的营业部总经理表示,机构投资者之前搜集到筹码的机率不大,现在还在高位踊跃接筹的基本都是抗风险能力强、善于在刀口上舔血的游资。上述营业部总经理表示,周五长江证券拟借壳的S石炼化将复牌,券商概念股可能再次集体躁动,不排除部分游资因此而“火中取栗”。

也有象600200,连续跌停的,一般就是庄家出货所至!

江苏吴中(600200)以连续跌停成为跌幅榜上的“明星”。
对于其间的原因,被相关人士更多的冠以庄家强行、紧急出货,而与该公司业绩和生产经营状况无关。“相对于近日跌幅较大的另一只股票,在消息面利空不断的情况下,也没这么跌,不是庄家出货还能是什么?”一位市场人士面对记者的疑惑如是说。
股本扩张11.47倍
2006年10月20日,继华泰证券澄清借壳传言后,被称为“江湖最后一只庄股”的江苏吴中股价就开始了跌停表演,即使是该公司25日发布公告称“公司目前的生产、经营及管理情况正常,没有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也未能阻止其股价迎来第四个跌停。对于江苏吴中股票的连续跌停,有投资者认为江苏吴中股价已呈超跌状态,有的投资者认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也有业内资深人士则认为“庄家在出货,而且很急”。
历史数据显示,公司自1999年上市以来,净利润在2001年达到高位后就呈明显下降趋势。不过有意思的是,公司在股本扩张方面则是甚为慷慨,送转股5次,股本扩张倍数高达11.47倍,高居两市上市公司前列。就近期看来,江苏吴中就分别在2005年12月1日和2006年9月7日进行过两次10送5股的高送股方案。此外,2005年从2001年末以来,江苏吴中户均持股均在2万股以上,在2002年末、2003年第一季度、2003年中、2005年末、2006年第一季甚至超过了3万股。
业绩表现平平
江苏吴中董秘许良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反复表示,公司生产经营正常,三季报将会如期披露,全年业绩受行业不景气影响可能表现不佳,但还不至于较2005年出现太大的变化。对于股价表现,许良枝称,这纯粹是二级市场的行为,公司会积极关注,及时做好相关信息的披露工作。

⑶ 股市里公司更名是利好还是利空

即非利好也非利空,而是看公司的高层想要获取更多资金的别有用心

更名有很多原因,比如【凯乐科技】主业是生产塑料产品的,比如茶品,杯具,板凳,奶瓶等。但是在后来因为2012年【白酒板块】强势,于是公司立刻像更名叫【黄山顶】并且企图收购该酒的买断产品后,在吸纳更多的资金。

所以说,名字只不过是看公司怎么用,把名字改叫白酒的,是因为白酒当时强势吸纳的资金最多。也等于做了一个无形的广告宣传

另外还有【熊猫烟花】本来是做烟花炮竹的,结果因为最近两年【互联网金融】概念强势吸纳资金比较多,于是他就想通过改名【熊猫金控】声称自己是做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于是一下子荣6元涨到现在的40多元(当然还会继续涨,因为停牌要补涨的)

这里说明,大家改名,不是什么利好,也不是什么利空,而是公司高层管理希望在股市里用最低的成本吸纳最多的钱。

美国和欧洲日本等国家的融资成本为7%,非常便宜,

中国的融资成本是20%,几乎是美国的三倍,比如你发1亿股票,要付给证券公司7%的股息,然后要在付13%的钱给证监会,这样一来,为了用更低的成本将自己股价推高,然后在高股价的时候卖出一部分股票套现,就能将为自己公司套现更多的钱。

有些公司根本不用更名或者什么概念来套现或者推高股价,而是直接请操盘手一起互相高价买卖推高后然后自己在卖出。

⑷ 股票更名公告在哪查

1、股票更名时一般都会在相关的证券网站、门户财经网站等网站上公布相应的更名事宜,而且股票更名一般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只要关注该股票,就会了解到更名的信息和公告了。比如,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合并后,更名为”中国中车“,这个过程历时8个月。
2、股票更名的好坏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如果是它自己改自己的名字,那么它原先是好股,现在改名以后还是好股;如果原先是坏股,那么现在还是坏股。
②如果它原先经营不善,或者长期亏损,现在被另一家公司收购了,那么无论收购它的公司有多么强大,改名以后,一般来说,公司只能过上几天好日子,最终还是回到亏损。
③如果它原先是好公司,现在被另一家公司收购了,而另一家公司自己经营自己的都不咋地,还收购别人,那么,收购----改名以后,公司会走向亏损。
④如果它原先是个好公司,而现在收购它的公司是新成立的,或者刚成立1~3年的,或者3~10年的,那么,无论收购它的那个公司多么强大,收购----改名以后,可能走向亏损或者勉强维持。
⑤如果它原先好,现在又有一个比他更好的公司收购它,那么收购----改名以后,公司会更好。

⑸ 推荐几只股票

转发:中金公司,最后一只恐龙走向何方?

2009年1月22日星期四,鼠年年末。农历新年气息渐浓,在国际贸易中心28层工作的中金公司(CICC)投行部(IBD)员工们已经不再像往常那样忙碌,大家在谈论着春节假期的出游计划、牛年的工作规划和08年公司几近腰斩的收入……当然,最热门也最敏感的话题还是当日下午即将发放的08年年终奖金(Bonus)。
管理层、特别是公司总裁朱云来(Levin)和IBD Head丁玮在不同场合已经给所有人不止一次的打了预防针: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承销收入下降大半、08-09年度公司人数膨胀一倍,大家都要降低对Bonus的预期与公司共度寒冬……但对那一帮刚刚经历了07年公司收入达到6亿美金、IBD年薪超过华尔街一流投行的投资银行家(Banker)们来说,对即将到手的Bonus仍抱有极高的期望。毕竟,这是一年辛苦忙碌工作的成果。按照Levin的说法计算,即使人均收入下降75%,即使只获得相当于07年25%水平的Bonus,也还是可以接受的。况且,Levin也提到公司管理层要做出表率,以身作则,如果真的能够与外资投行的管理层降薪力度持平,员工们的收入水平将还是很可观的……
即使做了如此充分的心理准备,Banker们拆开Bonus信封时,几乎没有人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Bonus仅相当于07年的5% ~ 10%!对于一年加班时间以千小时计算的Bankers来说,与普通行业最直观、最容易区分也最引以为傲的差别就是年终高额Bonus。而CICC的Bonus也是其区分其他境内证券公司,自诩与境外投资银行摩根(MS)、高盛(GS)、瑞银(UBS)等为伍的特殊资本。08年年终奖金的大幅降低,是否意味着这一只中国本土的金融恐龙从此将摘下“一流国际投行”的王冠,归于平凡?加之08年金融风暴的洗礼, Banker这个高傲、自私、贪婪却又承载着无数年轻精英血汗和梦想的职业是否就此在中国境内消失,我们不得而知,但CICC今年年终的无奈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确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一、 自欺欺人的全业务(Full Service)投行
作为CICC的掌舵人,Levin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Full Service”,也就是向客户提供包括承销、兼并收购、财务顾问、资产管理、证券经纪、研究咨询的全方位服务;同时借助强大的研究能力,以自有资金为支点,借助杠杆进行私募投资和股票、债券等其他有价证券投资。
因其特殊的合资身份和其他种种问题,CICC在证券经纪、证券自营和直接投资这3个目前资本市场最赚钱的领域一直无法取得与其直接竞争对手(如中信证券)相当的地位。在07年到08年上半年A股市场风起云涌加之资产价格大幅飙升的过程中,CICC错过了资本盈利的大好时机。后知后觉的管理层选择08年疯狂扩张各项业务却又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寒冬,所谓亡羊补牢却作茧自缚。此外,因政府换届等众所周知的原因,Levin的影响力也被大大削弱,大型国有企业把CICC当作“客户”给予关照的情况已经很少见到了。绝大部分换届后的地方政府也不再将Levin + CICC作为特殊选择,直接竞争无疑导致了收入的进一步降低。
2008年初,MS欲出售CICC股权一案,因管理层强势的干预和金融危机造成的估值大幅缩水,至今未有定论。金融危机迟早将成为过去,但是管理层的实际控制却并未因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任何松动的迹象,只要CICC的股权问题一天不得到妥善的解决,Full Service终将是一纸空谈。而CICC也将继续依赖其IBD的承销、财务顾问和资产管理等穷途末路或羽翼未丰的收入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08年CICC债券自营收入超过10亿人民币,几近公司收入的一半。而这些收入竟仅由不足10人的小团队直接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惊喜。但仔细分析,这种情况是建立在08年基准利率大幅波动的基础之上,而CICC的交易头寸也受制于其资本不足,使这种收入更多的只是一种安慰,反而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公司盈利能力的下降和09年的严峻形势。
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扩充资本实力,而从2004年就甚嚣尘上的CICC上市至今仍遭搁置。股权归属、激励计划、上市方案等等问题当然存在,但最直接的障碍还是信息披露,或者说,是收入披露——所有员工的收入披露。在08年年底,一个表现出色的分析员(本科第一年毕业生)收入可以轻松超过1,000,000RMB,一个卓有贡献的VP(年纪低于30岁,毕业4-5年)可入账10,000,000RMB,而那些资深的董事经理们一定会为马明哲事件而暗自窃喜:老马管理20万人,年薪40,000,000RMB引发如此多的争议,而CICC超过两位数的高管年薪远远高于这个数字。如果这些数字出现在CICC 2007年年报上,将具有何等爆炸性的效果? 2008年度对基层员工的大幅降薪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管理层的巨额高薪。要知道,在股东弱势又无需信息披露的情况下要求高管抑制自身的欲望确实是强人所难。从这层意义上说,CICC的管理层在2008-2009年的金融寒冬当中,要比华尔街的那群大佬们们幸福的多了。

二、 投资银行文化之痛
在CICC IBD 的Banker中间,流传着这样一种有趣的说法:中信、银河、国信等中资证券公司被称为“本地券商”,MS和GS等公司被称为“外资投行”。其实,除了国别,这两类机构的内涵并无二致,区别的产生,更多的来源于一种尊敬,尊敬“外行”们悠久的历史、高贵的血统、咋舌的高薪甚至还包括那些真材实料同时也目空一切的精英。同时,这种区别也透露出一种归属感,毕竟,CICC对外一贯是以“投行”自居的。
CICC 08年IBD收入大幅缩水,虽然全年实现股本融资509亿,债券融资2215亿,兼并收购金额489亿。但是IBD的收入仅为5亿左右,粗粗算来,承销的佣金比例不足0.2%。这个数值大大低于0.5~1%的行业标准,主要的原因在于:
1、债券收入占比过高,这也反应出08年承销市场的普遍情况。相比承销费比例相对较为丰厚的股本融资,债券融资的承销费率要低的多。许多超过100亿元的大型债券融资项目当中,承销费收入竟不足千万,费用比例以万分位计算。这不仅仅是CICC的尴尬,也是08年境内证券公司需要共同面对的窘境。
2、多家券商分食使得本就微薄的承销佣金更加可怜。除大型国企IPO外,中小型企业IPO、后续股本发行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融资项目类型中,CICC早已风光不再。平庸的销售力量、高高在上的承销费率预期、羸弱的资本承诺实力使得CICC不再是企业的第一选择,在很多承销项目中,CICC的承销费用分成已经大大低于中信、中银国际等竞争对手。
3、新兴业务瓶颈明显,在成熟资本市场中,兼并收购业务和固定收益类新产品承销是IBD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在CICC IBD的收入版图中,兼并收购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境内兼并收购业务必须面对境内企业股权结构固化、行政审批严格等硬伤,而受制于国际服务能力的不足,跨境业务中CICC也很难争取到足够的优势。但最为致命的是境内企业对兼并收购服务的认同程度非常之低,毕竟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公平交易而不是像融资服务那样“空手套白狼”无本万金。许多兼并收购项目成了免费服务或是客户关系维护。这种情况在CICC尤其常见,将兼并收购作为IPO融资的“添头”听来好笑确是近期多数项目的真实写照。而曾经走在ABS等固定收益类新产品开发前沿的CICC也无法改变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对这些产品的反思,新产品开发和承销工作基本停滞。

三、 境内投资银行走向何方
投行也好,券商也罢,说的都是立足于境内外证券市场的服务机构,并无高下之分。在华尔街,投资银行因超强的盈利能力和高端的服务姿态为从业人员赢得了打工皇帝的美誉。这个行业交织了太多梦想、荣耀和批评,他深深的根植于美欧(不是欧美,在欧洲,这种老美的东西总不是那么淋漓尽致)商业文化中,发挥着潜移默化却又无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对于那些刚刚毕业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或者工商企业的行业专家来说有着难以名状的魔力。但是,这一切的根源都是那一份似乎与个人日常工作并不成正比的、极高的年薪而已。没有了Bonus作为底座,再漂亮的奖杯都将会无处摆放。
除CICC之外,境内的投行(至少听起来似乎比券商好听些,先这么叫着吧)其实并不具备这些光环,原因很简单,薪水不那么诱人。
过去10年,以MS、GS、UBS为代表的外资投行再加上一个如日中天的CICC几乎垄断了所有的巨型海外IPO项目,这些项目也是境内投行业务利润最为丰厚的部分。随着大型国企上市浪潮的逐渐褪去和IPO项目竞争的日趋激烈,CICC的好日子也在一步步远离人们的记忆。在未来2年内,除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银行等屈指可数的3-5个大型IPO项目外,CICC的传统优势项目将彻底消失。寒酸的中小型IPO,风险极大、CICC因资本实力弱而无法承担的后续发行,债券承销,兼并收购等“二三流”项目能否满足CICC这只史前巨兽的胃口,答案将逐渐揭晓,而09年年初的Bonus信封,似乎为故事的结局暗藏下一个并不隐晦的伏笔。
在华尔街,投行们 “卖力赚钱”的IBD早已沦为客户关系维护的纽带、而非主要收入来源,直接和间接“用钱赚钱”的资产管理(Asset Management)和交易(Trading Desk)成为盈利的主要手段。虽然金融危机对这种疯狂的资本行为敲响了警钟,但投行的盈利模式并没有回到100年前依靠IBD佣金的时代,而是在对整体的业务模型进行完善和调整,进一部扩充资本实力,为几年后更加疯狂的反攻倒算埋下种子。
更加本质的问题在于,中国商业文化的力量远远强于所谓的“投行文化”和其他任何一种外来的商业文化。所有的外来行业,想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必将打上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烙印。这种中国商业文化包括股权问题、政府问题、社会结构甚至风俗习惯。
CICC,这只孤独的恐龙,面对如此恶劣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和大而无形的文化环境是否走到了辉煌生命的尽头?一个薪资水平向 “国内券商”看齐的CICC是否还是国内外一流学府传说中的那个令人神往的圣地?时间将给出答案,相信我们不用等待太久。

⑹ 600010资金流向,000100资金流向查询,如何分析个股资金流向呢

资金流向查询主要看很多方面,要仔细分析,在网上看到的这篇文章写得很清楚~可以看看

一、资金流向理论介绍
1.“资”本主义
投资者进行股票分析时经常使用的是三个基本指标,价格、成交量和时间。大部分投资者都会在以上三个指标的基础上进行衍生、归纳,根据自己的性格和习惯和喜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加上对所投资企业的基本面和整个市场环境变化的分析,从而最终对一只股票做出自己的投资评价。
但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大多数时候,股价的涨跌规律超出了他们可以判断、理解和把握的范围。大盘指数涨了,为什么我的股票还不涨?手里的股票该持有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进场才稳妥?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和正确的投资理念,这些都是一个个诱人亏损的陷阱。
聪明的投资者们发明了各类分析方法,目的都是希望能尽力看清股价变动的本质,探求股价变动的内在动因,以期达到提前预判股价的走势的目的。
“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清楚讲明白的,往往不是真正的大道理。常用的证券技术分析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无论是价格K线,还是成交量,或是结合了对时间因素考虑,都无法真正揭示股价涨跌的秘密。
在基础指标中,成交量被普遍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变量因素。因为从主力资金运作的角度来看,成交量的变化比价格变化的成本要高,就是说成交量的变化比价格的变化更能真实的反映股票运行的轨迹。每一笔成交量的背后都是真金白银的交换,股价涨跌的下面,掩盖着的是资金的滚滚洪流。
资金,才是影响股价波动的最主要原因!
在对明细分笔成交数据进行统计的基础上观察资金的流向,才能发掘股价涨跌的内在动因并提高对未来预测的准确性。

2.揭密资金流向
简单的说,资金流向就是股市中的资金主动选择的方向。
从量的角度去分析资金的流向,即观察成交量和成交金额,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在实际操作中是有方向性的,买入或卖出。传统分析软件中的总成交量和内外盘之比由于仅仅是简单的买卖盘汇总,粒度太粗,很难据此看出资金的流向,更无法看出机构资金的动向。
对资金流向的分析,首先要区分出各类成交资金的性质和意图,即首先是判别出它是买、是卖还是对敲;其次量化其属性,区分出它是属于支配性的主导资金,还是从属性跟随资金。因此,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将买单和卖单加以区分,并根据单笔成交量的大小将主力资金和散户资金加以区分,就可以很好的将机构资金的动向展示给投资者。
根据目前中国沪深交易所提供的成交数据,将主动性买盘视为资金流入,在任何一个股票软件的分笔成交数据中,用红色的B来表示。主动性买盘代表有场外资金愿意以比当时成交价更高的价格来买入股票。
将主动性卖盘视为资金流出,用绿色的S来表示。主动性卖盘代表有场内资金愿意以比当时成交价更低的价格来卖出股票。
部分交易指令的价格正好同时匹配时,这部分成交量没有买卖标识,可视为中性盘。中性盘在总成交量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将一只股票每日的主动性买盘以及中性盘之和,视为资金流入,将主动性卖盘的汇总之和视为此股票当日的资金流出。

但这样的统计方式也存在着误差。一是开盘前的集合竞价和收盘前的集合竞价都汇总成一笔来显示、因此成交量数值相对较大。二是除了上交所的LEVEL 2行情之外,目前上交所和深交所提供的分时成交数据属于快照式的报价,提供的是以6秒为单位的行情快照、6秒前这一时刻的委买和委卖前5档、以及6秒切片之间的最后一笔成交价和6秒钟内总的成交量。每笔分时成交里面,实际上是几笔甚至几十笔成交的累加。这在显示交易细节方面明显存在不足。并不能完全精确的反应场内外资金力量的博弈。
LEVEL 2数据的购买和使用存在着很高的资金壁垒,因此目前即使使用LEVEL 2行情,其精细的成交数据也主要是用来进行即时的盘口分析。由于资金流向分析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一种分析方式,因此对于普通的行情数据,只要采取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计算和归纳,所得到的分析结果放在某一天或者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体来看,并不会影响对资金流向方向的判断,因此可以作为投资的重要参考因素。
资金流向的判断无论对于分析股市大盘走势还是对于个股操作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影响和决定市场趋势和股价涨跌的不可获缺的必要条件之一。
从每日两市的机构资金净流量数据中,可以获知当日大资金是净流入还是流出。假如大资金一直在持续流入,拿稳股票,等着享受坐轿的快乐。如果多日来大资金流入不断减少或者持续流出,意味着好日子到头了,该适当了结离场了。因此,从两市的大资金进出状况,投资者即可以决定自己的投资策略,当资金稳定流入时,短中长皆宜,差别只是个股涨幅大小而已,当资金开始有撤退迹象时,中长线开始止赢,短线交易最好快进快出。
在证券市场中,每次中级以上行情的启动与逆转,都存在着一些不争的事实和前兆规律。以大盘阶段性底部反转启动为例,就存在着一条比较清晰的资金运作的主线。 机构资金开始流入的时间,是市场新一轮行情启动的起点,而机构资金开始流出的时间又是市场反转的起点。只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