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白描写庐山的诗句是
有两首:望庐山瀑布水二首⑴ 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⑵。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⑶。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⑸。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⑹。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⑻;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⑼。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⑽;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⑾。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⑿。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⒀,遥看瀑布挂前川⒁。 飞流直下三千尺⒂,疑是银河落九天⒃。[1-2]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作品注释 ⑴庐山:又名匡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在庐山区境内,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江湖水气郁结,云海弥漫,多蝇岩、峭壁、清泉、飞瀑,为著名游览胜地。 ⑵香炉峰:庐山北部名峰。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如香烟缭绕,故名。南见:一作“南望”。⑶三百丈:一作“三千匹”。壑(hè):坑谷。“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 ⑷歘(xū):歘忽,火光一闪的样子。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隐若:一作“宛若”。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 ⑸河汉:银河,又称天河。一作“银河”。“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⑹造化:大自然。 ⑺江月:一作“山月”。“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 ⑻潈(zōng):众水汇在一起。“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 ⑼穹(qióng)石:高大的石头。 ⑽乐:爱好。乐名山:一作“游名山”。益:更加。闲:宽广的意思。 ⑾无论:不必说。漱:漱洗。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此指山中清泉。还得:但得。一作“且得”。尘颜:沾满风尘的脸。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 ⑿谐:谐和。宿:旧。宿所好:素来的爱好。“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 ⒀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⒁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⒂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⒃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3-4] 作品译文 其一 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 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 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 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 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 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 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 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 我本来就最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宽广。 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 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 其二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4-5]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6-7]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题作“望庐山瀑布”。[8]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第一层从正面描写瀑布的主体实景;第二层从虚处更深更细地描绘瀑布;第三层,从上下四旁来烘托瀑布之动态。最后一层先擒后纵,收束得自然平易。首二句交待“望庐山瀑布水”的立足点和所“望”的方向。接着十四句用各种形象从不同角度形容瀑布的壮伟气势和诗人的赞叹。所谓“挂流三百丈”,“初惊河汉落”,亦即第二首的“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意,但不如后者的简练和生动。末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面。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五古正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韦居安《梅硐诗话》亦谓此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并认为“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 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五言古诗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七言绝句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像[9]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10] (概述图片来源[11])
『贰』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为什么被评为千古丽句
我去过武汉的黄鹤楼。听导游讲,李白看了崔颢的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赞叹不已,自叹不如,但又有不甘。恰好一个机会,他的好友孟浩然乘船从益州去扬州游玩,途径黄鹤楼,于是就有了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前面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就像白话。类似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作为全诗的铺垫。好的诗歌就是这样,让读者能够非常自然地进入其设定的场景中。这里面没有生硬拉扯,也没有拖泥带水,而是直接了当,转入主题。
烟花三月,这四个字,让人想入非非。烟花三月,一方面指“清明时节雨纷纷、花红柳绿宴浮桥”那种细雨蒙蒙的自然景观,另外一方面,扬州,在当时,就是个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或许李大诗仙也有这样的暗示。当然,诗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只有诗人自己清楚。我们都只能是猜测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就是从黄鹤楼看长江的景观了。崔颢描写的江面是烟波,是愁绪。而送别,自然要看得更远。一直看到碧空的尽头,看到天际的尽头。在流逝的江面上,江与天,融为一体了。孤帆、碧空、天际、长江。我们感受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离别的情愫?从此天各一方,何时才能相见?
但这种离愁,与崔颢的愁绪相比,显然是不同的。那是辽阔、豁达的胸怀。这也是大诗人李白的胸怀。碧空尽、天际流,高远、宽阔!我想到了李白的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于落魄中见气魄,于离愁中见辽阔,这就是李白,旷世诗仙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众所周知,这是诗仙李白的名句,这句话字面意思浅显易懂,一眼就明白什么意思。打眼望上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花繁锦盛、柳絮朦胧的韶光三月里,我最好的老朋友即将远行,于是,我们挥手告别。
你看,时间是春暖花开的三月,这个季节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花儿鸟儿争相绽放自己的美好。比起大多数送别诗,李白写的这首送别诗并没有像其他诗人词人那样,铺陈的全部都是幽婉伤感的字句,字句之间皆是伤感,并非如此。
比起那些生死缠绵、幽幽婉婉的送别诗,这首诗相对而言更加充满了意境,把离别的情绪剪成有下次再见的场景,以繁华三月的景象告诉老朋友,我们的离别不要那么伤感。
这一点,也体现出诗仙李白个人豁达开朗乐观的精神态度,在李白的世界观里,他浪荡不羁,他潇洒落拓,他自由自在,所以,他并不会把离别铺陈的那么伤感,他认为这是男人之间的一个小插曲,应该果断一些。
所以,结合李白的个性而言,这一句诗其实值得推敲,既有平淡洒脱的意味,也有扬州迷离的风光意境,所以成为众口相传的名句。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被蘅塘退士选入《唐诗三百首》,并评前两句是千古丽句。
为什么呢?下面小说楼跟大家一起精读一下李白的这首千古句篇。
诗题一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元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后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写下此诗。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往,到。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即好友孟浩然。西辞:黄鹤楼在扬州之西,故曰「西辞」。烟花:繁花盛开,花气如烟,泛指繁花浓丽的春天。
好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繁花浓丽的阳春三月下往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孤舟,指代,以帆代舟。唯见,只见。碧空:碧蓝的天空。尽:孤帆的踪影消失。
好友乘坐的孤舟,踪影消失在碧蓝的天空下,只见长江流水,在天际奔流。
这首诗,从写法上来讲,第一句写出了送别的对象——「故人」孟浩然,送别的地点——「黄鹤楼」;第二句写出了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送别朋友的去向——「扬州」;三四句则写送别的场景,并将诗人的 情感 寓于其中。
这些都是诗歌鉴赏题里的答案,这首诗是写的层次分明,感情含蓄,但这并不是这首诗成为经典的原因。
讲真,送别诗中技法高超者恒河沙数,这首诗能成为经典,是因为诗中有他人所不能及的一种风流气度。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从「西辞」二字可以看出,这两句是孟浩然的视角。
看,孟浩然辞的是黄鹤楼,这里曾有仙人乘鹤而去,下的是扬州,那里的繁华艳丽之乡,风流荟萃之地,而他下扬州的时节,又是阳春三月,此时繁花似锦,春光明媚。
这两句里,意象明丽,所以被编选《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孙洙评为「千古丽句」。
李白用这样的千古丽句,将孟浩然的扬州之行渲染得风流艳丽,在这风流艳丽的行程中,孟浩然的风流气度也就突显了出来。这样的千古丽句,配「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真是贴切。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四句转到了李白自己的视角,李白一直目送孟浩然离开,直到孟浩然的船消失在天边,只剩下不断奔流的长江流水。
这两句写景,景中无疑寓含着李白的 情感 ,有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有惜别之情,但你很难说这 情感 是悲伤的,是惆怅的,因为这两句诗的意境非常开阔。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远去的故友,他的深情如在滔滔江水, 情深而不伤,意厚而不悲,别得深情而潇洒,这就是李白的风流气度。
李白的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分别从好友孟浩然和自己的视角,展现出两位伟大诗人的风流气度,表达出了两位伟大诗人非同一般的友情,从而也让这首诗展现了与别的送别诗不同的气格,使得这首诗从写法、用语到意境再到气质,都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明代朱谏在《李诗选注》中评道:「此诗词气清顺而有音节,情思流动而绝尘埃,如轻风晴云,淡荡悠扬于太虚之间,不可形迹而模拟者也。白于浩然,可谓知己,率尔而发,莫非佳句,譬之伯牙遇子期,而后有高山流水之操也。」
答者:谢小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子,出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被蘅塘退士评为千古丽句。
这个句子为什么被评为千古丽句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景物明丽。
故人,指诗人李白的老朋友孟浩然,他也是著名的大诗人。老朋友要到扬州去,诗人李白前来送行。一送一辞,画面感觉是明丽的。老朋友孟浩然于黄鹤楼与诗人李白辞别,经长江,顺流直下,前往扬州。黄鹤楼,滨临长江,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而得名。诗人崔颢题诗在上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白曾路过黄鹤楼,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景物怎样?是否也称得上明丽?沿途长江,浩浩荡荡,值此烟花三月,不无明丽。到了扬州,有道是:“春风十里,纸醉金迷,富贵乡,烟花地。”这景色明丽吧?更值得称道的,烟花三月,山明水秀,鸟语花香,鱼跃鸢飞,莺啼柳巷。这景色是不是堪称明丽呢?
二、人物明丽。
此句中,涉及几位人物。李白、孟浩然二位是鼎鼎有名的大诗人,光彩照人,熠熠生辉。他们二人身后,还有个题诗于黄鹤楼上的大诗人崔颢,他还是李白钦佩的大诗人。此刻,他在黄鹤楼上注视着两位,吟咏着那千古不朽的题诗。其声朗朗,其音远播。这人物的画面是否也够明丽呢?
三、音韵明丽。
大家不妨效仿古人,读一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再品一下该句的韵律。我想,你不难发现,该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读来有如行云流水,诵之如同高山飞瀑。如此明快之美,是不是可谓明丽?
四、意蕴明丽。
通常的送别诗词,多缠绵悱恻。例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你看这个句子,可有这些意味?没有吧?意蕴极其明丽。
以上几个原因,第一个较重,后三个虽轻,但缺了哪一个恐难成其千古丽句。
实话说真讨厌这种问好在哪里、为什么好的问题。你读来锦心绣口,心中忍不住暗暗记诵,还不能说明它好吗?非要解释解释,真真无趣。
何谓丽句?
丽句便是说很漂亮的句子。
你见了漂亮姑娘,非要问人家为什么漂亮,你叫我怎么回答?
你非要我夸一番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来证明她漂亮?
若樊素口不及,小蛮腰不如呢?
李大爷要是见了你这问题,只怕酒杯一扔,冷笑一声:我欲醉眠卿且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我觉得重点在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上。从读了这首诗之后,三月要叫烟花三月,到扬州去必须要在三月烟花时节,还一定要用下这个字,不能说到扬州,不能说去扬州,就要下扬州。
黄鹤楼在扬州上游,乘船顺江而下,当然是下扬州。
阳春三月,柳絮堆烟,花开烂漫,胜过云霞,所以有烟花三月之称。
在暖风里,在烟云里,乘船顺江而下,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那又是何等的赏心悦目。
再想想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那又是何等的悠闲自在。
最要命的是下扬州啊,那是春风十里,纸醉金迷,富贵乡,烟花地。
你说美不美?
你说这不叫丽句,还有什么可以叫做丽句?
古龙笔下的三月江南是这样的:
现在正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群莺乱飞的时候。一阵带着桃花芳香的春风,正吹过大地,温柔得仿佛象情人的呼吸。
绿水在春风中荡起了一圈圈涟猗,一双燕子刚刚从桃花林中飞出来,落在小桥的朱红栏杆上,呢喃私语,也不知在说些甚么。
······
刚从千里冰封的北国,来到风光明媚的江南栏杆上的燕子被马蹄惊起,又呢喃飞入桃花深处。
烟花三月下扬州,可不就是古龙说的这种感觉?
诗是发自肺腑的,读来心有所感,似有所悟,触动你的心弦,让人眼前有了一副场景一幅画,便是佳句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拱手作别疑在眼前,挥袖而去已在心头,那是个暮春的傍晚,夕阳的光让那天的风也温暖了。
渡头的喧嚣,风里的花香,还有浩浩荡荡的大江。
船已经走了,你还要问什么呢?
--------丸---------
文:祁门小谢
不是前两句而是“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被誉为“千古丽句”。这是而立之年的李白送别比他大一属的孟浩然到扬州所写的送别诗中的一句,全诗摘录如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的意思很简单,写景喻情,不表。
但以在下愚见,后两句比之前两句更胜一筹,也更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开阔了全诗的视野,促使了这首言简意深的诗成为送别之作的名篇。历代评价此诗持这种说法的屡见不鲜,也是主流观点,而蘅塘退士孙洙把“烟花三月”这句评为“千古丽句”也自有其道理。
单单说下这“千古丽句”, 这句总让人不自觉的想起“春风十里扬州路”这句。 戏言之这两句堪称“孪生姐妹”,不分伯仲。 这句究竟“丽”在何处?简言之就是“烟花”二字,可谓全句的“句眼”。 去掉这两字,那前两句与这首诗的标题并无二致,就是孟浩然与诗人在黄鹤楼辞别然后到扬州去。
李白送别孟浩然正是天下太平“开元盛世”,繁花似锦的盛世,花团锦簇的三月,而李白这位“风流天下闻”的老兄正好去当时的繁华中心扬州,而风流不羁的李白虽“身不能往心向往之”的情绪在这句中溢于言表。
在天下名胜地送好友去天下繁华处,而且正是李白一生中最快意潇洒的时刻,这种欢快的情绪与通常意义上的离别有着强烈的对比,而这种强烈的对比正是“烟花”这两字所注入的。这两字既明写“三月”这个季节,更在暗中隐隐突出了“扬州”这个目的地的风流繁华,在全句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种“一箭双雕”的手法运用的神乎其技,如“蝴蝶穿花”般地盘活了整句的“精气神”,其蕴含的欢快的、欣然的 情感 基调呼之欲出,所以这句被誉为“千古丽句”也并不为过。
《送孟浩然之广陵》背后,隐藏着李白这位诗仙一生的心结。李白的诗,在当代就被众星捧月一般地推到了天下。杜甫称他“白也诗无敌”;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他自己也以大鹏自喻,在诗歌的世界里完成不将世人放在眼中。但就这是这样一位诗人,依然栽过跟头——李白喜欢游山玩水,当他前往黄鹤楼时,正准备大写一挥写下一首为后人传唱的诗篇时,却发现黄鹤楼上已经有一首诗了。
黄鹤楼本是天下名楼,有文人题诗并不奇怪,早在李白到来之前,黄鹤楼的墙壁上已经如弹幕般写满了诗。但是这首诗不一样:它居然让李白一时不敢下笔,因为写得实在太精彩了。这首诗,就是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纵然天纵英才,但在这首诗面前,也一时失了锐气。先贤在上,李白绞尽脑汁尽力写了一首《黄鹤楼》,依然自愧不如,最终无奈地写上了十四个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的眼光没错,崔颢的《黄鹤楼》在后世公认为七律第一,这一次豪放不羁的李白输得心服口服。但他是李白,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这可是有着青莲剑歌的李白啊!于是终于在一个阳春三月,他写下了《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可以了。有这二十八个字,黄鹤楼上我李白可以跟你并列崔颢第一了。后人将这首七绝称为千古丽句,除了认可这首诗之外,也有将其与崔颢的《黄鹤楼》并称于世的心理,“黄鹤楼”三个字,从此也有了不同的内涵。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首先从整首诗的角度来说,这首诗好在末二句,而不是前两句。四句均以送客之人口中道出,前两句叙事,点明“辞”和“下”,三句一转,末句留白,化用曹植“爱至望苦深”诗意,怅别之情,尽在言外。
有的诗有好句但是全篇不太好,有的诗全篇很好,但是没有出奇的佳句,李白这首诗好在“有句有篇”。不仅是第二句好,第三句第四句更是气象开阔,余韵深长。
千古丽句准确的说是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之所以是丽句是因为用了“烟花”这一意象形容美丽的春天,特别是分手之处是曾有神仙往来、名士契阔的黄鹤楼,目的地还是令人向往的古扬州 。
隋朝开通大运河之后,古扬州渐渐富甲一方,成为东南经济中心与交通枢纽。孟浩然在这个“烟花三月”的季节,从黄鹤楼下泛舟东去扬州,一路上饱览大好河山,留下诗人怅望江天,思念之情含着向往之情如流水而不绝。
这首诗据说写成于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正是整个唐朝最美好的时代。送别之词,从李白的口中道出,不见愁苦,却是雄壮而浑厚的盛唐气象。这是盛唐诗与中晚唐诗的区别。
另外这首诗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用的“人”字出律,成为被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中少见的一例。《唐诗三百首》中的五言绝句有古体诗有近体诗,七言绝句除了李白这首和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折腰外,几乎都是标准的近体诗。
李白诗多不受拘束,七律不严格合律的居多,但五律相对工整,佳作也远远多于七律。李白最强的是各类古体诗。李白诗难学不可学,学不好学成四不像,所以学诗的多学杜甫。
@老街味道
若是喜欢诗词的朋友,遇到自己喜爱的惊艳的句子,往往读一遍就可以背诵上来。李白的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有这个魔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被评为千古丽句,除了写的好以外,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跟另一首千古名诗一争高下的意味。
大家提起黄鹤楼,想到的最有名的一首诗却不是李白写的,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崔颢的《登黄鹤楼》,这诗更是被后人推崇为七律之首的地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传说,李白见了这诗都叹服,还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可能是真的,因为李白确实写过一首十分类似的诗:《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看看,无论是行文结构还是读起来的意境,是不是跟前面那首很像。然而,李白虽说感叹崔颢写的黄鹤楼诗好,他自己却经常写关于黄鹤楼的诗,未尝没有一较高下的意思。可以举一些例子,李白绝对是对黄鹤楼念念不忘。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在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江夏送友人》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邕之武昌》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江上吟》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这里只是举了一部分例子,李白对黄鹤楼的偏爱可见一斑。可是在这么多描写黄鹤楼的诗句里,最妙的还是《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前两句是一个动作描写,却带出来了出行之美,令后人对扬州心驰神往。后面两句的意境可以说跟崔颢那首不相上下,而且更加豁达,在写黄鹤楼诗里,崔颢那个是七律第一,李白这诗就是七绝第一。
李白写了这么多关于黄鹤楼的诗,终于有一首无论行文还是立意,跟崔颢那首可以说不分伯仲,各擅胜场。同样是千古名篇,有两句被评为千古丽句,也就不足为奇了。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江淹·别赋
唐·高适《别董大》
——北宋·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
——元·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汉魏之际·曹植《赠白马王彪》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北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北宋·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有错漏,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