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全球里哪间公司的股价最高有多高是巴菲特的公司吗
伯克希尔-哈撒韦 NYSE,2015年10月2日的股价是:195500.00美元。
简介:
1.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由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创建于1956年,是一家主营保险业务,在其他许多领域也有商业活动的公司。
2.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是一家控股公司,拥有附属公司,从事了一些多样化的业务活动。本公司从事保险业务。伯克希尔还拥有并经营一些其他业务,从事各种活动。 2011年12月30日,医用防护公司(MedPro)完成对普林斯顿保险公司的100%收购。普林斯顿保险公司总部设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提供医疗保健的专业责任保险机构。在2011年期间,益美大厦品牌(Acme)收购詹金斯砖公司(位于阿拉巴马州的砖制造商)的资产。2011年9月,伯克希尔收购路博润公司(Lubrizol)。 2011年6月,本公司收购韦斯科金融公司。公司在2012年6月,媒体综合集团公司向伯克希尔(公司的子公司)出售63日报和周报。在2012年7月,伯克希尔公司的路博润公司收购利普泰SA公司。
2. 巴菲特巴菲特历史上持有过哪些股票
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
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购下435万股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
2006年6月,巴菲特宣布将一千万股左右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股捐赠给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计划,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慈善捐款。
(2)华顺顿邮报股票代码扩展阅读
巴菲特清仓IBM索罗斯增持金融股
13F数据显示,巴菲特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第一季度在美股市场上的持仓规模达到1889亿美元,市值仅比前一个季度减少了22.2亿美元。经历了美股2月份的大幅波动,巴菲特不为所动,只是稍许减仓。
值得注意的是,在持有IBM股票七年后,巴菲特选择了彻底放手,上季度还持有的200万股IBM股票已一股不剩。分析人士认为,巴菲特投资IBM的时机并不好,这一笔投资并不能说是成功的“巴菲特式”投资。
3. 纽约先驱报的发展历史
1846年5月,由《纽约先驱报》、《纽约太阳报》、《纽约论坛报》、《纽约商业日报》、《快报》、《纽约信使及问询报》联合组建美联社。
1848年,纽约六家报纸:《纽约先驱报》、《纽约太阳报》、《纽约论坛报》、《纽约商业日报》、《快报》、《纽约信使及问询报》的代表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在纽约成立两个合作性新闻搜集机构。第一个是“港口新闻社”,另一个是“纽约报业联合会”(未成型)。
不同于19世纪另外三大通讯社(哈瓦斯社、路透社、沃尔夫社),港口新闻社是合作性质的组织,不以赢利为目的,一切费用由各家平均分摊。
1966年,《纽约先驱报》老板惠特尼宣布与《华盛顿邮报》老板凯瑟琳·格雷厄姆建立伙伴关系,成立合作联盟,目标是“赢得巴黎”。借助格林厄姆的雄厚财力。
60年代,《纽约时报》国际版创办,在亏损数百万美金之后,开始觊觎《国际先驱论坛报》欧洲版。
1967年5月,老亚瑟·苏兹伯格关停了《纽约时报》国际版,与惠特尼和《华盛顿邮报》一起共管《先驱报》,各占1/3股份。他们改称其为《国际先驱论坛报》。
截至90年代初,惠特尼已向《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出售其持有的《论坛报》所有股票,欧洲传媒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10年前,《金融时报》进入欧洲市场,《欧洲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报》、CNN及其它媒体紧随其后。从90年代中期开始,来自其他日报的激烈竞争及每年数百万美元的亏损使《论坛报》遭遇严峻挑战。
90年代中期,在成功拓展国内市场后,苏兹贝格迫切需要甩开《华盛顿邮报》老板、世交格雷厄姆家族,畅通无阻开拓世界市场。1997年,戈尔登和苏兹伯格从父辈手中接管《纽约时报》,成为新管理团队中一分子。戈尔登说,从那时开始,他们一起讨论全面接管《论坛报》的可能性。
2001年,84岁的凯瑟琳.格雷厄姆去世。《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开始向《论坛报》管理层施压,两报经营理念迥异。为维持这个优秀新闻平台,《华盛顿邮报》愿意接受适度亏损。而《纽约时报》恰恰相反,声称如果《论坛报》继续赔钱,将停止投资。
2002年,《纽约时报》时任执行总编雷恩斯开始与苏兹伯格密谋接管《论坛报》之事。他们先是购买了《华盛顿邮报》持有的《国际先驱论坛报》50%的股份,进而完全控制了这份立足巴黎的报纸。
4. 请教:当年《华盛顿邮报》评出的有史以来最好的10本投资书籍是哪些
1.“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
2. “漫步华尔街”Burton G. Malkiel 。
3. 彼得林奇的《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4. “怎样选择成长股”,菲利普 A. 费舍尔。
5. “你永远需要的唯一投资指南The Only Investment Guide You'll Ever Need”,安德鲁·托比亚斯 (Andrew Tobias) 着。
6. “华尔街行之有效What Works on Wall Street”,James P. O'Shaughnessy。
7. “股市长线法宝Stocks for the Long Run”,作者 Jeremy J. Siegel。
8.“巴菲特投资之道”,小罗伯特·G·哈格斯特罗姆
9. 傻瓜投资指南 David 和 Tom Gardner
10.“与天为敌”,彼得·L·伯恩斯坦 (Peter L. Bernstein)。
5. 巴菲特所持股票的代码
A股一只都没有,主要在美国。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大都会、GEICO、华盛顿邮报......
没有美国帐户买不来。
6. 巴菲特公司股票代码
巴菲特公司股票代码是:BRKA,BRKB,在NYSE上市。
巴菲特旗下的投资公司名叫:伯克希尔·哈撒韦。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由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创建于1956年,是一家主营保险业务,在其他许多领域也有商业活动的公司。其中最重要的业务是以直接的保险金和再保险金额为基础财产及灾害保险。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设有许多分公司,其中包括:GEICO公司,是美国第六大汽车保险公司;General Re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四家再保险公司之一。
(6)华顺顿邮报股票代码扩展阅读:
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NYSE:BRKA,NYSE:BRKB)唯一总部位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玛哈的多元控股公司,旗下掌管多家子公司。
伯克希尔的经营核心为保险事业,包括物业、意外险、再保险、及特殊类保险。该公司过去廿五年来,以日益雄厚的资本及微乎其微的负债,平均每年为股东创造25%以上的价值成长。
伯克希尔旗下拥有许多截然不同的事业,则逐渐转为企业全数股权的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业务通过在公司占有股份来实行,这些公司包括:美国特快邮递公司、可口可乐公司、联邦家庭贷款抵押公司("Freddie Mac")、Gillette公司、华盛顿邮报公司。
7. 华盛顿邮报历史
1877年斯蒂尔森·哈钦斯创办了《华盛顿邮报》,1880年该报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
1905年《辛辛那提探询者报》的拥有者购买了《华盛顿邮报》的多数权。1933年由于经营不善《华盛顿邮报》几乎倒闭被拍卖。新的买主重新建立了报纸的信誉和经济状态。
1954年《华盛顿邮报》购买了它在华盛顿特区的主要竞争者而成为华盛顿特区的唯一日报。1981年它的另一个主要竞争者《华盛顿星报》关闭。
2001年《华盛顿邮报》的零售价格从1981年最初的25美分增加到35美分。
2004年《华盛顿邮报》获得18项普利策奖。
《华盛顿邮报》的辉煌历史
在整个80年代,《华盛顿邮报》公司不仅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还因为获得普利策奖而在新闻界赢得了世人的瞩目。今天,《华盛顿邮报》公司已经拥有了大量的新闻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总额已经远远超过了50亿美元。《华盛顿邮报》公司最主要的企业包括《华盛顿邮报》,它在这个世界上最主要城市之一——华盛顿中已经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报纸。《华盛顿邮报》的每日发行量大约为78.5万份,《星期日》的每日发行量大约为110万份。
《华盛顿邮报》的零售价格从1981年最初的25美分已经增加到2001年的35美分。
《华盛顿邮报》公司还拥有华盛顿州的艾弗雷特《先驱者》报。
在最近几年里,《华盛顿邮报》已经在利润和股票市场价值方面超过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公司利润的一半来自于《华盛顿邮报》的发行,除此以外,公司还拥有《新闻周刊》,拥有310万订户的《新闻周刊》,在美国国内发行量仅次于最大的竞争对手《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公司在1961年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新闻周刊》。《新闻周刊》在1995年的经营利润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数字,到1997年,经营利润达到了3800万美元。
《华盛顿邮报》公司目前拥有大约6000名雇员,还拥有6家电视台:底特律的WDIV/TV4电视台,迈阿密/福特劳德代尔堡的WPLG/TV10电视台,(与麦雷迪斯公司交换得到),奥兰多的WCPX电视台,1998年为了纪念凯瑟林·梅耶·格雷厄姆而更名为WKMG电视台,(与麦雷迪斯公司交换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之后)和杰克逊维尔的WJXT/TV4电视台。《华盛顿邮报》公司还在1994年以2.5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休斯顿的KPRC-TV电视台和圣·安东尼奥KSAT-TV电视台。此外,公司还拥有一个有线电视网,这个有线电视网是1986年以3.5亿美元的价格从资本城公司购入的,当时他们已经拥有大约36万名用户。巴菲特是所有这些交易的中心人物。《华盛顿邮报》公司有线电视一台的有线电视台在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通过收购,他们的用户已经达到了大约75万(同时还拥有23.9万名数字有线电视用户)。目前有线电视业务的利润水平远远超过当初收购的水平。
《华盛顿邮报》公司拥有斯坦利·卡普兰公司(现在被称为卡普兰教育中心),公司当时是从创始人斯坦利·卡普兰的手中,以3300万美元的价格购入了这家公司。卡普兰以前常常说,自己名字之间的字母H代表着“更高的得分”。他在2001年发表了自己的自传《测试版》。卡普兰公司负责为学生提供各种注册资格考试和入学考试,包括目前非常盛行的学习能力考试。通过这项交易,卡普兰获得了马萨诸塞州剑桥大学的克里姆森和布朗协会,这家公司由学校拥有,帮助那些有特殊需求的雇主寻找、面试和选拔高素质的雇员。卡普兰还拥有旧金山的斯考尔公司,这家公司主要为幼儿园到12岁之间的儿童提供课后教育服务。斯考公司目前已经更名为斯考@卡普兰公司,公司在全国各地设有教育中心。卡普兰公司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位年轻的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乔纳森·格雷尔。《华盛顿邮报》公司1996年的年报把乔纳森·格雷尔称为卡普兰公司最年长的总裁。他当时只有32岁。
卡普兰公司在2000年对网络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开发,开办了一个新的网站KaplanCollege.com,公司通过这个网站为用户提供九个专业的500门课程。
卡普兰还在2000年以1.77亿美元的现金收购了奎斯特教育集团。乔纳森·格雷尔说,他在这场收购战最激烈的时候,曾经给格雷厄姆打了一个电话,格雷厄姆对这一报价表示同意。过了一会,格雷厄姆又和巴菲特通了电话,争取到董事会的认可,这项交易就这样成交了。2001年,卡普兰收购了加拿大财务分析学习论坛。
《华盛顿邮报》公司还拥有考斯传媒公司28%的股份,考斯传媒公司主要发行《明尼波利斯星星论坛》,其他一部分已经在1997年出售给麦克兰奇公司的资产。同时,《华盛顿邮报》公司与《纽约时报》分别拥有《国际先驱论坛报》一半的股份,这份报纸在巴黎发行,并在世界各地的8个城市同时印刷,主要是转载《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代》的报道,报纸在全世界180个国家发行。《国际先驱论坛报》的发行量大约为24万份。
此外,《华盛顿邮报》公司还控制着洛杉矶-华盛顿邮报新闻社一半的股份,这个新闻社为世界各地50个国家的768家客户提供新闻、专访和评论。
1992年3月,《华盛顿邮报》公司收购了加瑟斯伯格·加塞特公司80%的股份,这家公司是加塞特报社的母公司,他们目前在马里兰州发行了39份周刊。这些周刊的综合发现量大约为60万份。
《华盛顿邮报》公司还在当地的军事基地发行了一系列周报,其中包括在保龄空军基地的《光束》、美国空军学院的《三叉戟》,以及沃尔特·里德军事医疗中心的《星条旗》。
在2001年初,《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加塞特公司,还收购了马里兰州艾尔克顿切萨皮克出版公司的《南方马里兰报》。
目前,在《华盛顿邮报》公司所有的赢利业务中,伯克希尔拥有总计为18%的股份,已经远远超过了巴菲特在1973年通过第一次收购所拥有的10%的股份。在这几年里,随着《华盛顿邮报》公司不断地进行股票回购,巴菲特的持股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8. 华盛顿邮报的历史沿革
1877年(丁丑年)斯蒂尔森·哈钦斯创办了《华盛顿邮报》,1880年该报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
1905年《辛辛那提探询者报》的拥有者购买了《华盛顿邮报》的多数权。1933年由于经营不善《华盛顿邮报》几乎倒闭被拍卖。金融家、美联储前任主席尤金·迈耶在破产拍卖会上买下了《华盛顿邮报》。
1946年菲利普·L·格雷厄姆在与凯瑟琳结婚后于这一年开始主管该报,次年成立华盛顿邮报公司。
1954年《华盛顿邮报》购买了它在华盛顿特区的主要竞争者而成为华盛顿特区的唯一日报。1981年它的另一个主要竞争者《华盛顿星报》关闭。
1961年收购《新闻周刊》。
1963年菲利普·L·格雷厄姆开枪自杀;他的妻子凯瑟琳·格雷厄姆成为华盛顿邮报公司董事长。
1971年凯瑟琳·格雷厄姆带领华盛顿邮报公司上市,每股股价为26美元。
1972年《华盛顿邮报》首发文章,称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在水门大厦的办公室遭到非法闯入。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之后的详细报道对时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1974年的辞职起到关键作用。
1973年沃伦·巴菲特首次购买华盛顿邮报公司股票。
1980年《华盛顿邮报》发表了珍妮特·库克所写的有关一名8岁儿童吸食海洛因的文章,随后获得当年的普利策奖。但在被曝光该报道的主人公为虚构后,评委会收回了该奖项。
1984年华盛顿邮报公司以4500万美元收购了斯坦利·H·卡普兰教育中心。
1986年华盛顿邮报公司以3.5亿美元从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买下了服务35万用户的有线电视系统,成为美国第20大有线电视公司。
2001年《华盛顿邮报》的零售价格从1981年最初的25美分已经增加到35美分。
2004年《华盛顿邮报》获得18项普利策奖。
2008年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孙女凯瑟琳·韦茅斯出任《华盛顿邮报》的出版人。
2010年该公司以1美元的价格将《新闻周刊》卖给西德尼·哈曼。
2013年8月5日,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将旗下《华盛顿邮报》在内的报纸业务以2.5亿美元出售给贝佐斯,结束格雷汉姆家族四代人对该报业的掌管。《华盛顿邮报》将改名,新名字还未公布。
2013年11月18日,老牌企业“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更名为格拉汉姆控股公司(Graham-Holdings-Company),原因是旗下主力报纸《华盛顿邮报》已经转让给了亚马逊掌门人贝索斯。
2013年11月27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前东家格雷厄姆控股公司(Graham Holdings),把该报位于华盛顿下城的总部大楼以1.59亿美元出售给卡尔地产(Carr Properties)公司,预计2014年3月底可以完成交易。
华邮将继续寻找新的办公地点,而在2015年9月之前,估计则将继续租用总部大楼。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2013年10月以2.5亿美元完成对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收购,之后将华盛顿邮报公司易名为格雷厄姆控股公司。早在收购前,华邮就在寻找新的办公地点。
2013年11月29日老牌企业“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更名为格拉汉姆控股公司(Graham-Holdings-Company)宣布,改名从11月29日生效,该公司在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代码,也将从WPO修改为GHC。
9. 英语的问题
在过去一年的大部分损失,德意志银行经理建议股东出售股票。华盛顿邮报遵守已经阻止了问题,只有通过改变其业务的一部分,教育其测试和应试教育服务公司现在带来了至少一半的收入。
10. 谁有股神巴非特的介绍,最好全面一点的,谢谢
一个追求财富的梦想,一种把握投资的技能,成就了巴菲特“股神”的地位。
——题记
他是股市中唯一被称为神的人;
他是创下32年投资0亏损纪录的人;
他是11岁第一次购买股票,白手起家缔造一个千亿规模投资帝国的人;
他也是迷到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被其誉为唯一一个真正懂得美国资本市场奥妙的人,他就是沃伦·巴菲特!
充满风险、瞬息万变的股市投资,在巴菲特看来,是如此的简单,简单的背后是百炼钢化绕指柔的技巧。
方向比速度重要
1998年5月,67岁的巴菲特在华盛顿大学商学院与学生对话时,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成功就是获得了你想得到的东西,而幸福就是追求你想得到的东西。当你们走出校门时,我建议你们去为敬仰的人做事,这样你将来就会像他们一样。”这段话是巴菲特对自己经历的切身体会。
巴菲特17岁进入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学习企业管理。大四时,他读到了格雷厄姆的《智能投资家》,如获至宝,于是大学一毕业,他便投身格雷厄姆的门下。
格雷厄姆被称为“投资证券分析之父”,其投资理论的精髓,就是强调对一系列企业实质投资价值了解的重要性。他告诉巴菲特,投资者的注意力不要老放在行情显示屏上,而应放到发行股票的公司。投资者应了解的是公司营利、资产负债情况及未来发展前景等,只有透过上述分析,才能发现或计算出一只股票的“真正价值”或“内在价值”。他认为投资者之所以能够在股票市场上获利,是因为他们发现并买进了低于其真正价值的股票。
格雷厄姆“严禁损失”的投资哲学,更成为日后巴菲特奉行的准则。巴非特进而将其概括为自己恪守的法则:第一条法则是切莫蚀掉老本。第二条法则是,永远记住第一条法则。
巴菲特自称有两位精神之父,除了格雷厄姆之外,另一位就是菲力浦·费希尔。费希尔主张投资成长率高于平均水准、利润相对成长以及拥有卓越管理阶层的企业,应尽可能地获取企业的第一手信息。
巴菲特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仅仅停留在老师的理论上,他还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建立了自己的投资理论和原则。“以真正价值为选择投资对象的标准,而非以是不是热门股作为投资选择的标准。”他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不在乎每日的市场行情。他认为:一旦看到市场波动而认为有利可图,投资就变成了投机,没有什么比赌博心态更影响投资。
据《商业周刊》统计,四十多年来,无论经济繁荣与否,巴菲特持有的股票总体表现是出色的,即使是在前几年亚洲金融风暴波及全球时,巴菲特仍然以其稳健的风格,成为全球投资者竞相仿效的楷模。对于尚处于喧哗与骚动中的中国市场,人们急需巴菲特秘诀。
向“股神” 学招
招式一: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当很多投资者认为“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时候,巴菲特却认为,投资者应该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因为他觉得: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决策次数少的成功率自然比投资决策多的要高,就好像独生子女总比多子女家庭所受的照顾多一些,长得也壮一些一样。“股神”尚且认为自己由于自身精力和知识的局限,很难对很多的投资对象有专业深入的研究,更何况是普通投资者呢?
招式二:生意不熟不做
中国有句古话叫“生意不熟不做”,巴菲特也有一个习惯,不熟的股票不做。2000年初,网络股高潮的时候,巴菲特却没有购买。那时大家一致认为他已经落后了,但是现在回头一看,网络泡沫埋葬的是一批疯狂的投机家,巴菲特再一次展现了其稳健的投资大师风采,成为最大的赢家。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一项投资前都要仔细调研,自己没有了解透、想明白前不要仓促决策。比如现在大家都认为存款利率太低,应该想办法投资,觉得不投资就难过。其实巴菲特告诫我们“有些投资热潮,不参与可能比参与更好。”他强调一个投资目标,就是先求保本。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稳定增值的条件。
招式三:长期投资
有人曾做过统计,巴菲特对每一只股票的投资没有少过8年的。巴菲特曾说“短期股市的预测是毒药,应该把它摆在最安全的地方,远离那些在股市中的行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资人”。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却是相反的例子,许多人追涨杀跌,到头来只是为券商贡献了手续费,自己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不妨算一个账,按巴菲特的低限,某只股票持股8年,买进卖出手续费是1.5%。如果在这8年中,每个月换股一次,支出1.5%的费用,一年12个月则支出费用18%,8年不算复利,静态支出也达到144%!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可以这么说:不少成功者往往是因为长抱不动,而不少失败者往往是因为经不起不断买进和卖出的诱惑。
招式四:逆向操作
中国有一种爱拚才会赢的文化,巴菲特提到,如果想要在股市赚钱,你必须在别人非常贪心的时候非常害怕,在别人害怕的时候贪心。所以投资的时候,第一,你要常常跟自己的天性对抗,因为天性常常会带领你到一个错误的投资决策。第二,你要常常去体察周围的环境。当你感受到环境愈来愈贪婪时,就要勇于说“no”;反之,你要勇于说“yes”。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是一种新时代的减压哲学,何仿让减压投资创造我们未来中长期的财富及幸福人生。
如果一个好的品牌是一只好的股票的话,你从“股神”的秘诀里可看出了品牌经营的秘密所在?
巴菲特是金融史上最伟大的人,至少我是这样认为。
他是唯一一位靠股市成为亿万富翁的美国人。
我们要讲金融奇才,肯定要从他讲起。
巴非特的父亲是一个股票经纪人,巴非特从小就有机会在父亲的办公室里玩。
巴非特8岁的时候曾劝14岁的姐姐买一家名叫"城市服务公司"的每股38元的的股票。不久股票下跌到27元,姐姐担心自己的全部积蓄化为乌有,每天责怪巴非特不该让她上当。后来股票回升到40元,巴非特赶紧卖掉姐姐的股票,付掉1美圆手续费后,他自己赚了5美圆。但是这家公司的股票紧接着已涨到200美圆一股。从这件事,巴非特得出两个教训:
1、 投资什么不能都听别人指挥;2、 为客户投资可以,但不应该在投资的当时向客户每事必报。
后来,巴非特读了格莱姆写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深受启发,于是决定拜他为师。
格莱姆的投资方法以企业本身的价值为基准,只要股价低于企业的真正价值就行了。格氏认为市场迟早会认识到企业真正的价值而抬高股价。
巴非特跟着格莱姆学习了三年,毕业后又跟着他干了两年。巴非特25岁那年,格莱姆退休,他只好回到家里,那时他个人资产14万美圆。
回家后他组织亲友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但他对他的亲友说:就象外科医生在动手术时不能和病人谈话一样,他不想多费口舌解释,他与他的投资者约定,在投资者收回资本及相当于6%的年利后,其余的利润,投资者得四分之三,巴非特得四分之一。从1956年到1969年的13年里,巴非特使投资年收益率达到30%。
巴非特投资的灵感来自阅读大量的公司年度财务报告,金融新闻和专业杂志。他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前景产品和企业经理人员使用资金的能力,对企业进行分析,判断企业的内在价值,然后估计企业将来可以赚多少钱,来确定企业股价应该为多少。
股价过高时,他不投。1969年,美国股市过热,巴非特找不到适当的投资机会,于是决定卖掉累积了十三年的股票,把钱退还给投资者。一下子,他的亲友中有50个人成了百万富翁。
1973年美国股市低落,巴非特又重新人场,基本上次次成功:
1973年,他以1060万美圆买了9%的《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到1989年,这些股票已价值48600万美圆。
1974年,他以4500万元买下了一家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到1989年,这些股票已价值14亿美圆。
1983年,他以6000万元买下了价值8500万元的一家家具公司。
1986年,他以5亿美圆购买了18.7%的美国广播公司的股票,到1986年底,这些股票已价值价值8亿美圆。
1989年,他以10亿美圆购下可口可乐公司6.3%的股票,到这年年底,这些股票已价值18亿美圆。
巴非特认为大多数企业是不值得投资的,股价一般都太贵,但少数优秀的企业股票偶尔也会很便宜。巴非特把企业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一般商品型企业,一种是特殊商品型企业。一般商品指消费者总是能买得到的商品,如马铃薯,铁矿石,咖啡之类,如果商品的价格提高,更多的商品就会生产出来,商品一多,价格就下跌,商品的高价格会无限止地吸引竞争者制造商品,只道无利可图为止。特殊商品指独此一家生产这种产品,他人没有能力竞争。一个大城市的日报(报纸作为一种商品)是最好的例子。巴非特喜欢的就是这类特殊商品的企业。
巴非特认为一个优秀的投资对象,必须有如下七个特征:
1、 企业有特殊商品性质,产品成本上涨后能提高售价而不至于失去客户2、 企业经理人员对本行的热爱几乎到了狂热的程度。
3、 企业的业务不宜过于复杂,太难管理,以至于限制了管理人员选择的范围。
4、 利润不应是帐面数字,应是现金利润。
5、 企业的投资收益率高。
6、 企业股价低,债务低。
7、 决不卷人有毛病的企业。优良的企业也有便宜的时候,那时你投资下去要比购买有问题的企业再加整顿容易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