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兼并与收购的内容简介
本书共有8篇文章。《并购大师的经验之谈:参与研讨会的CEO如何实施成功的并购策略》内容涉及公司收购与自身成长之间的权衡,并购形式的最新发展以及公司并购的成功之道等方面。《善意并购的艺术》讨论了成功的并购者是如何实施并购策略的。《你是否为一项并购付出得太多?》进一步分析了公司并购的价格和时机问题。《股票还是现金:并购中买卖双方的利益交换》为并购双方董事会进行交易方式的决策过程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同时也提供了SVAR和SPAR两种分析工具,帮助并购双方对股东股份置换时的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项并购可以挽救吗?》通过一个虚拟的并购案例和市场人士为当事人所做的个案分析,指出整合两家不同经营风格与企业文化的公司所应作出的种种努力。同样,《谁留下,谁离开?》也采用了虚拟案例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公司合并时解决人事问题的途径,其中的“选秀会”策略值得很好体味。《使交易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通用电气财务公司如何发挥并购的效益》则通过对通用电气财务公司并购历程的考察总结了发挥并购整合价值的四条宝贵经验。此外,公司发展的“财富之轮”开创者模型更被奉为并购实践的经典模式。最后,《整合管理者:特殊时期的特殊领导者》通过五个并购实例指出了整合管理者在公司整合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并且告诉我们胜任这一特殊工作所应具备的素质,即迅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灵活借助外部专家的咨询能力,消除公司之间文化与感知上的差别。
本书的出版在引入了国外成熟完善的并购理念的同时,也必将拓展我们的并购思路,推动国内并购活动的蓬勃发展。国内公司的管理与决策人士将从中领会公司并购的领导艺术,而由此生发出的生活智慧对一般读者也是裨益良多。
丹尼斯·凯利(DennisCarey)斯潘塞·斯图尔特公司(SpencerStuart)副总裁,美国高级人才服务公司(U.S.BoardServicesPractice)常务董事。凯利先生专门研究美国主要公司对董事长以及首席执行官的聘用问题。同时他还是公司高科技业务的成员之一,沃顿商学院董事会的共同创办人,几家上市公司的主管,美国仲裁协会的仲裁人之一以及《董事和董事会》的编辑顾问。凯利先生就公司治理、首席执行官继任以及企业战略等问题在《麦肯锡季刊》、《董事和董事会》、《挑战:经济事件》、《华尔街日报》以及《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了很多文章,其著作《继任的执行官》2000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公司的合并标志着最近5年来两种最为重要的商业趋势的融合。首先是互联网的兴起,其次就是并购活动的再次振兴。目前,并购活动再次高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互联网惊人的投资。并且,现在所有的迹象还在表明这种趋势只会继续增强。基于这种背景,一个由业界资深人士组成的研讨小组对并购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他们曾在亚利桑那的斯科茨代尔(Seottsdale)聚会,资助者就是这一成立于1999年,由对并购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感兴趣的CEO们组成的研并购丈师的经验之谈:参与研讨会的CEO如何实施成功的并购策略讨小组。与会者来自像Teligent这样的互联网新兴企业,巴罗达(Baroda)这样的风险投资公司,荚林(MerrillLynch)和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这样的金融机构,以及好事达保险公司(A11state),蒂科国际公司(TycoInternational),史克必成公司(SmithKlineBee-cham),罗姆-哈斯公司(RohmandHaas),VF,皇冠瓶盖封蜡公司(CrownCork&Seal),休斯空间通信(HughesSpaceandCommunications)等公司。与会者进行了热烈与坦诚的交流,会议对如下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为何大多数的并购行动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进行而是陷入了失败?如何提高并购成功的可能性?如何规划这一过程中的细节?在企业并购与自我发展之间如何权衡?怎样看待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为何每个人都想进入兼并后企业的董事会?诸如此类的问答将在下面一一展开。
⑵ 新手该怎么样去学会炒股呢需要什么辅助的软件么
炒股用的辅助软件,直接用证券公司的软件就可以。至于怎么炒股,建议你用彼得林奇的方法来选择股票和投资。
13年实现管理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到140亿美元,累计投资回报率达到2700%,平均年报酬率达到29.3%——无疑,彼得·林奇(Peter Lynch)成就了麦哲伦基金(Magellan Fund)的收益神话。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是乔丹之于篮球,邓肯之于现代舞蹈。在创造出空前辉煌业绩的时候,彼得·林奇却在1990年选择急流勇退,成为华尔街“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基金经理”。
成功的背后是什么呢?
首先是超出常人的勤奋。他每天6点15乘车去办公室,晚上7点15回家。 在他退休之前,他只度过两个长假,其中的一个:去日本,用5天时间考察当地公司,然后去曼谷考察及观光,最后去英国,用3天时间调查。
林奇不是技术分析的理论派,而是靠调查研究的实践派。他每天都会在午餐见一家公司,每月走访40-50家公司,一年走访五六百家公司,阅读近千份年报。另外,林奇还是最早调查海外公司的基金经理,比如他发现Volvo时,连瑞典的分析师都没去过它的工厂,后来林奇仅在这只股票上就赚了7900万美元。
其二是超出常人的投资理解和悟性。他把投资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让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1982年彼得·林奇大举建仓艾科卡领导下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股票、80年代末重仓持有储贷行业股票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找到一个好的公司,只是投资成功的一半;如何以合理的价格买进,是成功的另一半。彼得·林奇在评价股票的价值时,对资产评估和公司盈利能力评估、公司业绩的成长性三方面都很关注
当然,在众多股票种类中,中小型成长股是他最偏爱的股票种类。“想赚钱的最好方法,就是将钱投入一家中小成长公司,这家公司近几年内一直都出现盈利,而且将不断地成长。”在林奇看来,中小型公司股价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一个投资组合里只要有一两家股票的收益率极高,即使其他股票赔本,也不会对整个投资组合的业绩产生很大影响。而抓住这些中小成长股的关键是,要确定该公司的扩张期是否走到头了,能否抓住“最后的机会”。为此,他还发现了“72原则”,那就是用72除以年投资回报率,等于资产翻1倍需要的年数。比如,投资回报率25%的公司,其资产翻倍的时间差不多为3年;
其三却是异于“专家”的投资方法和哲学智慧。林奇在沃顿商学院才真正开始着手研究股票,而他当时所选修的课程并非数学、财会等自然学科,而是历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等社会学科。因为林奇已经意识到,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历史和哲学在投资决策时显然比统计学和数学更有用。
林奇的投资智慧还在于“纤毫小事中觅先机”,从日常生活中发掘有潜能的股份。林奇会留意妻子和女儿的购物习惯,当发现妻子所购买的“莱格斯”牌紧身衣有可能成为一种走俏商品时,他便当即买入了生产这种紧身衣的汉斯公司——不久,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上涨了6倍。华尔街是个非常紧张的工作环境,华尔街工作者经常使用一种溃疡药“泰胃美”,而林奇看到的是“泰胃美”背后的10倍成长股——美国史克必成制药公司。该公司在1976年上市,其股价从1977年的每股7.5美元上涨到1987年的每股72美元,上涨了近10倍。
在林奇看来,投资法宝并非得自华尔街投资专家,普通投资人一样可以按照常识来战胜股市。
⑶ 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的发展前景
公司由高素质的生产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确保了生产的顺畅和品南的优秀。我们竭力为员工创造最好的工作条件,组织各种业余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公司发展历程:
1989年,美国的史克公司和英国的必成公司两大医药集团宣告合并,从此,销售额稳居全球前20位的史克必成公司正式诞生。
新成立的史克必成公司挟原来两大企业的优势,业务发展十分迅速。另外,在SB总部,公司拥有自己的基因科学实验室,配备杰出的专家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从事人类基因科学的研究和开发。史克必成公司仅疫苗一项,目前每年为170多个国家生产7亿多剂,全世界每一秒钟即有20多人次接史克必成生产的疫苗。
史克必成是世界第三大非处方药公司,每天投入250万英镑进行新药的开发和研究,在2000年研制新药的时间已控制在2000天以内,对于以往开发一种新药需要10到20年时间是一个巨大飞跃。
据海外新闻媒体报道,最近,英国高等法院日前批准了葛兰素威康与史克必成两家制药公司的合并计划,从而为组建世界最大的制药集团消除了最后一道障碍。根据合并计划,两家公司的股票将不再以各自公司名义上市交易,而将以“葛兰素史克必成公司”的名义自本月27日开始交易。获得英国高等法院的批准是两家公司合并计划中的最后一道审批程序。今年5月份,合并计划获得了欧盟委员会批准。前不久,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又批准了这项计划。这项合并计划总值为720亿美元。合并后新公司的营业收入将达250亿美元。
⑷ 彼得·林奇的选股策略
先可以肯定的告诉您,中国确定有这样的人,只是大家低调不公开而已,想跟庄做看加我
首先是超出常人的勤奋。他每天6点15乘车去办公室,晚上7点15回家。在他退休之前,他只度过两个长假,其中的一个:去日本,用5天时间考察当地公司,然后去曼谷考察及观光,最后去英国,用3天时间调查。
林奇不是技术分析的理论派,而是靠调查研究的实践派。他每天都会在午餐见一家公司,每月走访40-50家公司,一年走访五六百家公司,阅读近千份年报。另外,林奇还是最早调查海外公司的基金经理,比如他发现Volvo时,连瑞典的分析师都没去过它的工厂,后来林奇仅在这只股票上就赚了7900万美元。
其二是超出常人的投资理解和悟性。他把投资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让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1982年彼得·林奇大举建仓艾科卡领导下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股票、80年代末重仓持有储贷行业股票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找到一个好的公司,只是投资成功的一半;如何以合理的价格买进,是成功的另一半。彼得·林奇在评价股票的价值时,对资产评估和公司盈利能力评估、公司业绩的成长性三方面都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