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雷蒙德牵引车报C81码故障原因
可能是传感器传递的信号错误,这种情况手首一般是传感器自身故障或线路故障,或控制逻辑错误,即控制单元接收到的信息互相冲突,无法执行,这时也会存储故障码,但这时显示的故障部位就不一定是准确的了,需要我们根据相关部件的控制逻猜薯迹辑进行分析判断。
通过解读故障代码,大多能正确识别故障可能发生的原因和部位,但也会出现判断失误,造成误导。实际上故障代码仅是一个是或否的界定结论,不可能指出故障的具体原因,想要准确判定故障部位,还需根据发动机的故障征候,进一步分析和检查才能做到。
2021年1月19日,在纽约格林—雷蒙德公司推出了RaymondCourier3220自动牵引车。雷蒙德Courier3220牵引重量高达15,000磅,将视觉穗并引导技术与重型牵引能力相结合,进一步扩展了雷蒙德的端到端内部物流物流解决方案。这款车型以低间隙拱门作为标准设计,使其易于在低悬挑结构区域内行驶。随着牵引能力和坡道坡容量的增加,这种AGV为室内牵引应用提供了卓越的生产率。
❷ Raymond是啥意思
Raymond是英文中常见的男子名。名字寓意为强有力的保护者。
英 [ˈreɪmənd] ; 美 [ˈreɪmənd]
n:雷蒙德(男子教名,亦作姓用,源于古日耳曼语;昵称Ray)
来源语种:法语、罗曼语
名字含义:
强有力的保护者,昵称Ray 强有力的保护者,昵称Ray 从日耳曼名字Raginmund,组成的元素ragin“建议”和mund“保护者”。
诺曼人以Reimund的形式向英国介绍了这个名字。它由几个中世纪(大多是西班牙)圣徒,包括圣雷蒙Nonnatus,助产士和准妈妈的赞助人,和圣雷蒙的Peñ搏轿腔afort,牧师的赞助人。
相似的英文名还有:
Raimund雷蒙德、Rajmund雷蒙德、Ray瑞雅、Raya拉亚、Rayan拉扬、Rayanna蕊安娜、Rayburn雷伯恩、Raychelle蕊歇尔、Raye雷伊、Rayen瑞恩
例句:
1、.
父母想让雷蒙德接受最好的教育。
2、What'snextisI'.
接下去会是我和雷蒙德一起去参加最后的狂欢派对。
(2)雷蒙德股票代码扩展阅读
以Raymond为名的名人事例:
1、Eric Steven Raymond
埃里克·雷蒙,即埃里克·斯蒂芬·雷蒙,是一名程序员,《大教堂与市集》的作者、《新黑客词典》("Jargon File")的维护人、著名黑客。雷蒙最初被认为是黑客文化的历史学家以及人类学家,1997年以后,被公认为是开放源代码运动的帆察主要领导者之一。
雷蒙管理着30多个开源软件以及10多个主要的FAQ。他还是重要的作家和weblogger。他是INTERCAL编程语言的主要创作者之一,还曾经为EMACS编辑器的发展作出贡献。雷蒙还是Fetchmail程序的作者。最近他还编写了一个最初用于Linux内核设置的设置程序。
雷蒙的名言,“足够多的眼睛,就可让所有问题浮现。”(Given enough eyeballs, all bugs are shallow),对开放源代码运动影响很大,这亦即是著名的林纳斯定律。
2、Raymond Davis Jr.
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1914年生于华盛顿,1942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系名誉教授。他因为在天体物理学,特别是“探测宇宙中微子”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4的奖金。
戴维斯通过ν+ 37Cl → 37Ar + e-反应来探测中微子的,他的实验装置是一个埋在胡姆斯塔克(Homestake)1500米深矿井中的装有615吨C2Cl4液体的大容器。当中微子与液体中的37Cl碰撞而放出电子时就转变为37Ar,只要探测到37Ar 的存在,就能证实中微子的存在。
戴维斯持续了30年时间,才探测到约2000个中微子。
戴维斯和小柴昌俊在“探测宇宙中微子”方面取基衫得的成就导致了中微子天文学的诞生;贾科尼在“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样导致了X射线天文学的诞生。
❸ 股票作手回忆录:我是如何在半个月里输掉30个亿
2015年8月10日,上海浦东新区川沙新镇的一栋别墅楼里,刘杰行动迟缓地翻出房产证,准备变卖他的家产。窗外透析出的阳光,折射在他身上,显示出这样一出场景:一张皱纹纵横的脸上写满倦意,白了大半的头发也似乎在诉说岁月的无情。
从一名普通新闻记者做起,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投身股市,一路沉浮跌荡,暴富破产,终在2007到2008的一年里,实现了三十多亿的财富。岂料今年五月底,股市暴跌到六月初,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这位亿万富豪却将这三十多亿败得精光,并欠下2000多万的外债,如今需要靠变卖房产来偿还他所欠下的债务。
股市的跌宕起伏,仍在继续;而这位曾经的强者,却再也没有力量走下去。
强者的游戏1992年5月21日,是刘杰永远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1.08%]收盘于1266点,一天之内狂涨105%。在不到两年前的(1990年)12月19日,刘杰把在报社积蓄了6年的5万块全部买入了上交所仅有的8支挂牌股票。这表明在这一天,不计算每支股票各自盈亏,刘杰将收获10万余元的硕果。一年多挣了从前六年的钱,这让刘杰感觉眩晕与难以置信;“天降馅饼”一般的惊喜,也让他有些难以自处。而新闻记者的理性,则让他迅速做出判断:卖掉所有上涨股票。云诡波谲,涨跌难测,这是股市历来的属性;见好就收,是唯一顺应市场发展之举。
卖掉了所有上涨的股票,刘杰获利近20万。交清其余下跌股票的保证金,忆苦思甜,刘杰久久难以平静。
几年前,以“杨百万”为首的投机分子倒卖国库证券、有价证券及倒买倒卖邮票,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响当当的人物,这让刘杰又馋涎,又羡慕。在当时,安分守己的刘杰,厌倦了枯燥工作的波澜不惊,却也不敢轻易将积蓄拿来冒险——这也是当时中国人的普遍心理:利用中外国度信息高度不对称,进行市场投机倒把,或许会让自己名利加身,但更可能让自己倾家荡产。它是属于强者的游戏。
而上交所8支股票的诞生,就不一样了。当时,股票在中国是一个混沌初开的资本市场,倒卖国库券等赚黑心钱的内幕丑闻已被曝光,按照历史发展秩序,这预示着炒股将是一次充满活力的金融变革。
杨怀定的果敢,赚得富甲一方,成为“杨百万”,早将刘杰的心戚戚焉涤荡无存;错过了曾经的契机,面对新的资本诱惑,刘杰更不甘再次缺席。做新闻的明锐与果决的判断,终于兑现成了他这次理想与行为的双重胜利。
到1992年,资本市场上的股票越来越多,而且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在1991年7月3日开业。这是个难以用言语形容的美妙前景,初尝甜蜜收获滋味的刘杰开始飘飘然,不安于室的斗兽之心终于战胜安分守己。他辞去了记者工作,除了生活开销,他将所有资本全部投入股票的买入。
就这样,刘杰通过不断的低价买入高价卖出,实现滚雪球一般的财富增长,资产迅速积累超过百万,成为“刘百万”;如果不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或许刘杰会认为,整个中国的资本市场都被他玩弄掌中。
偶像效应在为期2年的金融风暴摧残震荡下,东南亚及香港都陷入罹难般的经济衰退,中国却因为经济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在这场灾难下逃过一劫。不幸的是,刘杰却没逃过:他购买了香港恒生,因为香港要在当年回归,他以为历史会再次给予他财富的宠幸。
截止1998年8月初,恒生指数一路跌至6600多点,若不是大陆几支股票的勉力支撑,刘杰将会倾家荡产,并欠下一屁股债。他终于明白:历史就是另一个股市,并非那么循规蹈矩,那么有迹可循。这个强者开始变得胆小,一千次胜利的虚荣心膨胀,也不足以抵消这次失败带给他的胆战心惊。他开始退出了股市风云的龙争虎斗,沉淀下来观察行情与阅读股票书籍。在这期间,他知道了华尔街神话人物:杰西·利弗莫尔。
“一生的伟大,一身的疯狂”,十个字道尽了这位股市天才数次暴富、破产的传奇人生;而他身上最具传奇性的闪光点,便是每次股市大崩溃之后,他成了唯一赚钱的人:从1907年赚100多万美元,到1929年超过1亿,每次华尔街遍地哀鸿日,便是这位投机者洗劫屠城时。而这其中的奥秘,完全在于两个字:卖空。
卖空——靠交保证金来卖出利润高于保证金90%的不存在的股票,在此之后再买回,从而抵消买卖——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操作方式,再一次点燃了刘杰狼一样的如炬眼光。他开始明白除了国库券、邮票,资本市场的任何交易都能投机倒把。他决定做回强者,继续玩这盘远远没有完结的游戏。
2000年的美国科技股泡沫,很快实现了刘杰的第一次卖空计划。被高估的雅虎、亚马逊等科技网站的泡沫,最终都成为这位投机者的囊中财富。美国骗局被拆穿,收获物质财富的同时,他又收获了另一个股市精神偶像:沃伦·巴菲特。
1940年,杰西·利弗莫尔因在1931到1933年之间悖逆市场规律,落得自杀的结局;巴菲特则不一样。从1956年成立投资公司开始,这位股市神话人物无一败局,其关键在于:巴菲特是一个有价值投资原则的人。他的原则,是大量买入被市场严重低估、稳定而具有长远前景的股票,然后长期持有,直到这家公司发展的动力消失为止。
至此,刘杰的股市战略布局已然形成:左手买,右手卖,一退一进。一边效仿巴菲特,大量买入低价潜力股;一边效仿杰西,卖空泡沫大的股票。无论进退,无论股灾或盛景,他都将成为受益者。
而后面几年的两次大事件,都应证了偶像效应的正确性。2003年,他买了中石化,这支股,他一直持到了2007年。这一年,中石化已由2003年的2元涨到了16元,后来几个月直接超过29元。他依靠这一支股票,赚了1400%。
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股价暴跌。刘杰在股市下滑中不断卖空高价股票,当99%以上的人都陷在叫苦不迭中,刘杰银行卡的数字却成倍递增。
一次“三年不鸣”,一次市场投机,刘杰赚了三十多个亿,俨然成为中国版“华尔街的贼”。只不过,普通的贼都是昼伏夜出,而他则招摇过市。他太强大了,强大到虚荣心爆棚,强大到他自以为能操控中国股票市场。
权力的终结刘杰的性格,相对于巴菲特,更像杰西。他们都有狼的贪婪。其实贪婪更符合人性。从街头褴褛,到办公室的稳定,再到坐拥过亿的财富,再加上日益娴熟与丰富的经验积累,那么,这个人还会是一个知足的人吗?恐怕有一点这样的想法,也会觉得羞愧吧。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直持续到2015年初。这一次的阵痛与震荡,股市一直在地平线上下不到一厘米处波动。而就在这几年里,刘杰出手了。因为没有可卖空的好股,他把90%的资产全部压在了低价A股上,放长线钓大鱼。
时间最终没有辜负他的苦心孤诣,近7年后的(2015年)5月27日,这一天,成了全中国A股股民的狂欢,30多位股民成为了亿万富豪,刘杰也位列其中——如果他的贪婪不被放大,如果他能见好就收。
当天夜晚,刘杰辗转难眠。他又把美好愿景寄托给了历史的规律,他想:按照历史发展,股市很有可能继续上涨……对的,一定会涨!然而第二天,他收到的,却是天要收他的一纸裁决。
28号,股市暴跌突至,500多支跌停股中,竟有超过一半是刘杰所持股。上天并没有给他苦苦等待后的“应有回馈”,上天只是延迟了对他的惩罚与死期。
除开200多支跌停股,其余下跌的2000多支A股中,也包含了刘杰的一大半。刘杰开始无比恐慌、不甘心甚至失心疯。一阵内心挣扎后,他决定继续观察走势,他要玩这最后一把游戏,是生是死,就在这最后一把。
但从之后的股票走势可以看出,老天不愿再给他机会,不愿再姑息这个金融市场破坏者。从28号开始,股市下跌一直不曾停过,刘杰的股票也戏剧性地滑得最快,刘杰也戏剧性地在银行与交易所疲于奔命——他的所有资产都砸入了跌破买入价的股票,而这些股票还在持续下跌。
借了几百万填坑,刘杰的朋友也无能为力;没有办法再填剩余的坑,刘杰破产了,这次,是真的倾家荡产了。这最后一把游戏中,他终于丧失了一切:权力、财富、神话缔造、不可一世,他成了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7月的一天,途经上交所大厅外,刘杰目光游离,眼神涣散,他终于失去了狼的贪婪。他想不明白:为什么曾经兵不血刃攻城拔寨,换来的却是满目凄凉?他想不明白:为什么历史为何总是出人意料,让人捉摸不透?
他想不明白:其实哪儿来那么多兵不血刃,屠城的背后,早已聚集了无数群起而攻的目光。历史也并非不无规律,它的规律是公正:欠下的血债,必定要用更多鲜血来偿还。
尾声:东山再起再次见刘杰,是五天以后(8月15日)。上海的三座别墅早已被他变卖抵债,如今他租在一个破旧宾馆里,里面除了一张床、一张书桌,再无其它像样的东西。
此时他正坐在宾馆大厅,捧着一本雷蒙德的《东山再起》在看。可能正看到精彩处,他的眼里又放出了光。不愿打扰他的生活宁静,我进去后,又退出来,便匆匆离开了。
❹ 什么是金融资源 基础信息和定义介绍
金融资源,是指金融领域中关于金融服务主体与客体的结构、数量、规模、分布及其效应和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系列对象的总和或集合体。
基础信息
基本含义
金融资源这一词条在实际部门和学术研究中出现频率比较高,但它的含义怎样科学规范,却少有研究。也许不需要御搜学究式的规范,只要大体认同就行了,则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作为资金的货币和能够流通的证券,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与政府之间接受信用也能够称作金融资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够作为经济发展的要素,能够带来增值。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必须掌握资源,其中包括金融资源;金融资源的配置状况与经济宏观调控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除了政策法规外实际上掌握着两种资源,即货币资金和土地。因此,分析研究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状况是有意义的。
金融格局
现阶段,我国的金融格局仍然是国家或者政府掌握金融资源,这不仅表现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有政策性银行占领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绝大部分(70%以上),而且表现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也是国家或政府控股。它们的业务活动不仅受政府监管,而且受政府指挥,有人说监管部门接二连三地发文件具体指导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简直成了银行的“业务总监”。在这种状况下,全国金融系统的业务操作乎拆橡“全国一盘棋”。金融资源的分配呈现为“要紧都紧,要松都松”,基本上没有原则。
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归根到底是我国的金融制度性质和体制设计决定的。我国金融制度体制改了这么多年,改了什么呢?改变了机构设置,改变了名称,但性质没有变,机制没有变,也就是说国家或政府统一掌握金融资源的性质没有变,按级别运作的一套机制没有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负责人既是老板,更是官员,既要完成利润目标,更要完成政府目标,甚至在有些情况下,放弃自身追求利润的目标,首先服从大局需要。有人说,在我国没有真正的商业银行,因为它不完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实际,可以讨论。但有一点能肯定,在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完全按“商业化”运作,也不可能完全按商业化运作。换句话说,完全按“商业化”运作,要有个过程。
在实际中,非商业化运作的表现是:贷款失误,不是按市场原则去处理,而是要受到政府、上级处分;对民营经济发生业务带来的风险大于对国有经济发生业务带来的风险;对国有经济贷款收不回来,能够大事化小,说得清楚,平安无事,而对民营经济贷款收不回来,就涉嫌贿赂,而要追究责任等。这种做法,虽然少见,但它有力地证明:在国家或政府掌握金融资源的条件下,商业岁旁银行的经营还没有完全的自主权。
执政之基
为什么在我国,国家或政府掌握金融资源的状况改不了,不能改?概括地说,是保国有经济。因为国有经济(包括国有控股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换句话说是“执政之基”。我国国有经济的形成除了没收国民党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绝大部分是基于国家财政投资。多少年来国家投资项目注重建设资金到位,缺乏运营资金配套,使得国有企业缺乏流动资本。流动资本靠银行贷款,大多数企业,负债率都很高。应当说这种状况改变不了,首先是理论上的误导:银行为国家积累资金;其次是投融资制度的严重缺陷。实际情况是国有经济和国有控股经济负担过重以及其他众所周知的原因,赚不到钱或赚不到更多的钱,甚至严重亏损,而在这种状况下又不让它们破产,要让它们生存下去,要让它们继续维持和发展,使得国有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一直处于困境状态中。为了解除国有企业所处的困境,只有靠外部援助,包括外部融资,而外部融资,主要靠银行,不仅靠银行贷款,而且靠股市,曾记否,当年权威人士曾明确提出:要让国有企业的股票优先上市作为缓解企业困境的重要渠道,说白了就是“上市圈钱”。靠外部救助、融资保生存不破产、保发展续业绩,而在“包袱”又未减轻的状况下,亏损继续,在企业继续亏损的状况下,上市股票价值趋跌,融资贷款难以偿还,造成大量的金融不良资产,也就在所难免了。可以说,在国家掌握金融资源的状况下,政府为了维持发展国有经济,使得金融与经济胶合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成也金融,败也金融”。在这里我们有理由做这样的预言:如果保国有经济的制度不改革,国家掌握金融资源的局面难以改变,则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也不容乐观。
资源分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在我国金融成了国有经济的“钱袋”,不仅企业缺钱找银行,政府缺钱也找银行,银行成了填补资金缺口的“蓄水池”,似乎这个“蓄水池”不会干竭。其实这个“蓄水池”的量是有限的,因它所积蓄的资源主要是“老百姓”的钱,“老百姓”的钱来自“老百姓”的货币积蓄,在老百姓的货币收入有限从而货币积蓄有限的情况下,要银行成为资金缺口填补的蓄水池,只有增加货币供给,发票子,导致货币贬值。
当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老百姓投资没有回报,老百姓的经营也没有回报,股市连续下跌,老百姓投资股市没有赚钱,而是总体亏损。在这种状况下,人们为什么仍然向银行存款,使银行存款继续增长呢?通常的解释是为了安全,其实仅此解释是不够的,比较全面的合理解释是:(1)老百姓的趋利性弱,求安全性强;(2)对货币的隐形贬值不觉察(因为存款未成为现实的购买力);(3)有额外货币收入,可弥补。有人说当前我国进入了负利率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负利率不利于储蓄转化为投资,不利于人们的选择,不利于金融产品创新,不利于金融市场发展,不利于金融业的运行,可是在我国这样的负面影响呈现得不明显。怎么解释,应当说与国家或政府掌握金融资源的条件下,能够不按市场价格去配置金融资源,能够无视利率在配置金融资源中的作用。这表明:我国现阶段金融资源的分配仍然基本上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并且可以不讲效益。
金融相关率
人们在研究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时,常常以金融相关率(rpe/GDP)去表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其实“m2/GDP”能够表明什么,不能表明什么,需要研究。金融相关率FIR(Financialinterrelationsratio)是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提出的,戈斯认为“金融理论的职责就在于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明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从而形成金融发展”。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状况要以金融结构去衡量,金融结构是一国的金融上层结构。一国的经济基础体现在拥有的国家财富中,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体现在金融相关率上。戈德史密斯设计出的计算FIR的基本公式的内容并不简单,但人们为了简化,便以m2/GDP去代表。这样的公式:
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的市场化程度。
也就是说,通过FIR考察当家庭、企业、政府的资金短缺时,多大程度上需要外部融资,多大程度上靠内部融资。外部融资靠发行债券和银行借款,如发行债券和银行借款占国民产值的比率越高,表明储蓄与投资的分离程度越显著,而二者的分离程度越显著,反映融资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市场化与货币紧密相连,经济货币化意味着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的关联程度和对市场的依存度,所以经济货币化的金融解释,其含义应当是融资的市场化。而融资市场化的程度反映金融业的发展,所以,FIR与其说是表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不如说是表明金融业的发展程度。经济的发展与融资的市场化相关。
其次,经济发展与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相关。
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决定于供求,而供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率。当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上涨时,意味着利率下跌,利率下跌,有利于投资,投资扩大使国民产值增长;相反,当利率上升时,金融资产市场价值下跌,利率上升,不利于投资,投资缩减,使国民产值降低。所以,概括的说,这种相关性是:资产价格——利率——投资——经济等这组经济变量的互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变量的互动(包括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取决于人们的心理预期。从这个意义上说,FIR反映了人们的心理预期的变动,比例趋高,反映人们的心理预期“利好”,金融工具作用于有形财富的力度增大,相反,力度缩小。可以说,FIR是人们的一个信心指数。
第三,要表达的是金融资源的利用程度。
这些年来,我国m2/GDP的比值持续上升,其数值已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有人由此认为我国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迅速提高,其实,这只是一个认识误区,m2/GDP值的迅速提高,难以真实地反映我国经济货币化的程度,相反,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浪费,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个指标,即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这个指标的分母是GDP的增长,分子是资本增长,也就是投资,其含义是增加1元钱的产出,要增加多少投资。如果m2/GDP的值以增量表示,并假定吨的增量转化为投资,则金融相关率与增量资本产出率的含义趋同。我国m2/GDP的值大约在5—8之间,即增加1元的GDP,要增加5—8元的投资,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值一般保持在1—2.5左右,这表明我国投资效率低下,金融资源的配置并不节约,而是浪费。
效用最大化
总体上看,中国经济与金融运行都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一方面是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是农村、中小企业等经济领域仍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一种有益的思路,是从促进金融资源的供求均衡着手,探索实现金融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的路径与原则。
金融是现代经济中最具魅力而又变幻莫测的领域,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存续基矗进入2007年,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外资银行的进入、农村金融的放开等重大事件,使金融问题成为最吸引眼球的话题之一,而中央政府也把金融改革重要性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毋庸置疑,在二十多年的市场化进程中,中国金融发展之路是迅速而杂乱的,亟待改革之处也是千头万绪。
非均衡特征
失衡特性
总体上看,中国经济与金融运行都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这表明资金融通机制确实存在问题。而在城乡、地区、企业之间,金融资源配置也体现出种种结构性失衡。从金融资源的需求来看,这种失衡主要包括三方面。
居民方面
其一是对居民的金融资源供给失衡。我们常常羡慕美国人的富裕,因为美国人能获得空前丰富的金融产品,以此在时间和空间上最大化自己的福利。对于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来说,社会福利的不断提高是目的,金融资源对居民的可得性是重要手段。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民可获得的金融资源有限,表现在可用于个人投资、理财、经济便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极其匮乏。此外,政府金融政策对居民的重视也有所不足,如在股市改革、金融产品设计中,仍然偏重企业和政府的利益,其结果就是金融应带来的财富效应严重不足,个人难以分享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好处。强化居民利益导向的金融改革与政策选择,才能使金融具有更多的现代服务特征。
企业方面
其二是对企业的金融资源供给失衡。首先从整体上讲,企业生产还缺乏稳定的长期信用供给。在工业化中后期,规模经济和产业升级都使企业往往需要大规模长期投资,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还是主要依靠“短存长贷”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来满足。对此,有两方面问题不容忽视。一方面是需要有专门的长期信用银行,为长期投资提供稳定的金融支持。这种长期信用银行往往有政策性特征,受到特殊政府支持,如开发性银行、住宅储蓄银行等。我们知道,当前的政策性银行改革是以商业化转型为主线,在此必须注意避免政策走极端,因为保留和发展一套政策性金融体系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从公司债券开始发展企业融资产品。各国经验表明,公司债券是企业成长中的重要融资来源。债券市场监管与企业债规模,都无法满足企业的基本需求。尽快理顺机制发展公司债,才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并为其他创新奠定基矗另外就是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农村企业的金融供求不足。对此,一个重要切入点是创新机构。健全的金融体系需要多样化的机构,银行也要有不同规模和业务领域,在不同层面上进行金融资源配置。农村金融领域放开了,这是一个重要起点,今后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发展各类民间金融机构。
地方政府
其三是对地方政府的金融资源供求失衡。在快速城市化时期,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加上现有政府政绩考核机制,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自然很大。由于税制体系不完善,以及没有发债权,地方政府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卖地或者用各类投资公司来获得建设资金。前两种途径会受到中央政府调控政策约束,而通过投资公司采取信托、证券化、项目融资等各种手段来筹集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经济秩序混乱和金融风险积累。应该说,这种金融失衡不仅会影响当前经济稳定,而且会通过影响城市化进程而产生深远的负面后果。我们坚持认为,尽快赋予地方政府以发债权,使地方隐性负债得以显性化,总是利大于弊。此外,应针对城市化需求,发展多样化的城市投融资产品,包括正确看待打包贷款在内的结构金融产品。
加强有效供给
从金融资源供给来看,应该同时加强间接金融资源与直接金融资源的有效供给。
一则,促进信贷资金配置的优化,需要多方面配套改革。除了制度和政策因素,从技术的角度看,有必要在规范和调控信贷一级市场的同时,尽快发展和完善信贷二级市常在发达国家,信贷资产转让非常普通,已成为银行资产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客观上使信贷资源在高速流动中获得更好的配置效率。我国自2002年开始批准银行同业信贷资产交易,信托、财务公司也逐渐介入,但总体上交易规模有限、资产质量不高,很多交易仅仅是基于规避监管的目标。从长远来看,逐步建立起规范的全国性信贷资产二级交易市场,无论对银行改革还是间接金融结构优化来说都是有益的。
二则,增加直接金融资源的有效供给,除了继续发展传统的股票、债券等市场之外,加快各类金融衍生品创新也是必要的。我们要强调的是,金融创新应同时关注体制内和体制外创新。首先,当前国内金融创新的一个典型特点是政府主导,在金融机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足、金融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政府主导创新体现出成本低、效率高的特征,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合理性。这种政府主导创新通常集中在银行业市场,因为该市场包括了银行、保险等最大的资金主体,同时又吸纳证券公司、投资基金、财务公司乃至众多法人企业。除此之外,政府还应给与体制外的民间金融创新以更大空间,因为民间自主创新毕竟是金融自由化的源泉,如私募基金、合作建房融资等理应获得更多宽容。
❺ 埃里克·史蒂文·雷蒙德的个人名言
雷蒙德的名言,“足够多的眼睛,就可让所有问题浮现。”(Given enough eyeballs, all bugs are shallow),对开放源代码运动影响很大,这亦即是著名的林纳斯定律。
❻ 微软总部在哪
总部地址
微软源迅公雹雀此司
微软的方式之一
雷德蒙德,华盛顿州98052-6399
美国
电话:岁凳 ( 425 ) 882-8080
电子传真: ( 425 ) 706-7329
全球网站: http://www.microsoft.com
谢谢
❼ 雷蒙德.罗必凯的生平简介
雷蒙德·罗必凯(Raymond Rubicam 1892~1978),人们称其为广告业中的"政治家"。
他不仅是20世纪最出色的文案之一,还是率先创立研究机构、信托基金、分红制度的广告业
第一人。"拒绝平庸"(resist the usual)是他鼓励员工的信条,也为他不平凡的一生做了
最佳注脚。他创立的扬罗必凯公司就从一家只有一间办公室的公司发展到世界第三大广告公司。
1974年,罗必凯进入广告名人堂,次年进入广告文案名人堂。
天才的梦想
1892年6月16日,罗必凯出生于纽约Brooklyn,是8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父亲是个经济类记者,
母亲为一本杂志写诗。罗必凯的写作天分可能就源自这里。父亲去世后,无拘无束的生活使他在
学校成了"问题小孩"。8岁起,小罗必凯开始零星做事,15岁时找到一个船员助理的全职工作就
停止了学业。
接下来的8年,他做过无数的工作,他学习并幻想成为一个作家,欧·亨利是他的偶像。他决定
周游全国,更深入地了解人性。他在Germantown小镇,做旅馆侍者、剧院引座员、电影放映员、
销售员,然后用赚来的钱去了一次费城。返回费城后,雷蒙德开始仿照欧·亨利的风格写短篇小说。
他曾经希望学习法律,但大学费用实在太高昂,所以就梦想当作家。他把自己写的两篇小说送给
当时有名的一位作家莫里斯(Gouverneur Morris),莫里斯认为他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但最好
先停止写作,等成熟一点再说。罗必凯对指导了他一年的莫里斯万分感激,自称得到了"所能给
一个完全陌生人的最慷慨的帮助"。
当罗必凯想结婚的时候,他希望找一个比12美元周薪多一点的工作。为了使婚后生活富裕点,同时
兼顾写作的喜好,罗必凯走进了广告业。
以A开头的广告公司
罗必凯按照当时流行的风格写了两个广告: 一个是照Ring Lardner风格创作的烟草广告,一个
是李普曼(Walter Lippmann)风格创作的摩托车广告。
然后他从一本电话簿里列出广告公司的名单,选中了Armstrong广告公司。原因很简单,这个广告
公司在名单里以"A"开头,而且是排在A底下的第一家。
罗必凯揣着文案来到这家公司。接待员接过他的作品,让他改天再来。此后,罗必凯每天都到公司
休息室等待老板的召见,这种滋味让他刻骨铭心,后来他写道: "我坐在一张长椅子上,现在想想
都能感觉到那种坚硬和冰冷。到第九天快结束的时候,我终于忍无可忍,给老板写了一封愤怒的信,
强烈要求马上给我一个面试。"
这封信奏效了,老板兴冲冲地跑到休息室,手里还挥舞着信说: "你做的广告不怎么样,不过这信
写得还挺有水平。"
罗必凯被雇佣了,在这家公司一呆就是3年。他不断学习智威·汤逊的广告作品。他为Girard cigars,
Blabon linoleum和 Victor Talking Machines创作的文案颇受好评。
把两个词凑在一起
1919年,罗必凯来到了艾尔(N.W.Ayer & Son),当时美国最大的广告公司。仅4年,他就成为最出色
的文案。他还把在Armstrong工作时的同事约翰·扬(John Orr Young)介绍到公司。艾尔公司或许
\是第一个既给别人做广告,又为自己商业出版生意做广告的公司。它的第一个广告出现在1870年,
持续了很多年。从1919年开始,"艾尔屋"广告出现在周六邮报上。虽然许多艾尔的文案人员都
创作过不同的案例,但没有一个能超过罗必凯。他创作的"门口的陌生人"、"没带烙印的动物和
从没被采摘的苹果"都堪称经典。
施贵宝(Squibb)至今还在使用70年前罗必凯在艾尔公司时创作的口号。"我努力想创作一些有效的
广告语,我白天黑夜地思考这些问题,吃不好睡不香,办公室和家里铺满了写满标题的黄纸条。
有一天凌晨两点,我看没有希望想出什么好主意来,就准备上床睡觉了,收拾黄纸条的时候,无意
中看到以前写的各种标题,两个独立的词跳入我的眼睛: 一个是无价之宝,另一个是荣誉和正直。
突然灵光一闪,我把两个词凑在一起,‘每个产品的无价之宝就是制造者的荣誉和正直'。这个
口号后来就永远成为施贵宝广告的一部分,出现在它所有产品标识上。"
1922年,艾尔公司的创办者去世,广告界还和1916年罗必凯刚进入时没有太大变化: 仍旧是追求
销售,广告客户只想做更大广告,依托纸媒体大规模的发行。然而罗必凯认为说什么和怎么说远远
比单纯追求数量重要,"销售的方法应该是让受众先阅读,让他阅读的方式是多说点与他相关的事,
少说你自己和你的产品,让受众了解他自己,然后告诉他,你的产品如何能够满足他的需要。"
他的理论被称为"间接文案" (indirect approach),至今还是广告创作的一个核心技巧。
尽管公司在罗必凯的帮助下,一年的收入就增长了50%,但公司还是跳过他,任命了一个年长、
社会关系多、能力却平平的人担任文案总监,罗必凯决定离开公司。
为"最差的产品"做广告
1923年,罗必凯和约翰·扬用5000美元的资金在费城成立了扬罗必凯公司(Young & Rubicam)。
那年春天,罗必凯30岁,扬37岁。
罗必凯信任创意人员,把更多重点放在技巧上,少了许多夸夸奇谈。公司有一个开放友好轻松的
氛围,经常在大厅或是走廊上就展开讨论。罗必凯宁肯拒绝希尔公司300万美元的Pall Mall香烟
业务,也不愿更换创意队伍。
6个月后,通用食品(General Foods)成为他们的第一个大客户。在谈判当中,通用食品经理问:
"如果我们给你一个挑选的机会,你会选择为哪种产品做广告?"罗必凯回答说: "你们卖得最差
的产品。"
这就是POSTUM,罗必凯公司为它设计的案例由于创意和执行的优秀获得哈佛奖,被评为该年度最引
人注目的案例。POSTUM的销售额也在一年之内大幅攀升。通用把其它好几个产品也给了他们,罗必凯
公司迅速作为创意公司走红。在广告竞争高度激烈的年代,罗必凯公司拥有很多知名品牌客户,
而且有增无减,取胜的秘诀就是创意。
1926年,公司在麦迪逊大街285号租了几间屋子,从费城搬到纽约。随着业务的扩展,公司后来几乎
占据了整个25层。罗必凯开始扩张投资,雇佣了一个优秀的文案天才和一个艺术总监,同时还邀请
纽约著名的销售规划专家Samuel Cher加入,组织领导自己的专业队伍。
比竞争对手更了解市场
罗必凯认为,"应该尽所能比你的竞争对手更了解市场,文案和美术人员再把这些信息用想象力
和人类洞察融入广告" 。罗必凯把他的信念付诸实践。他雇佣盖洛普博士(George H. Gallup),
当时是西北大学的教授,来领导1932年的市场研究部。在受众选择、偏好、阅读、广播收听习惯等
方面的研究一直有新方法领先。几年后,公司还雇佣大卫·奥格威管理普林斯顿的受众研究。
有了研究的保障,公司着手大规模的广告探索,结果证明是有效的。在广告界第一次利用漫画的幽默
就是一个例子。用画面解释广告,连续的系列广告赋予广告新的可读性,"第一段落要精干短小"、
"标题长度不超过11个单词"、"长篇文案里小标题的运用"都是盖洛普的发明。盖洛普相信,消费
态度的研究必须先于创意工作。在他的研究天才的帮助下,公司第一个通过电话科学采样来测量国内
广播听众,第一个测量听众中能够相信产品广告的百分比,在受众测试方面一路领先。
公司还第一个用戏剧的方式把商业融入节目中,制作大量广播节目。在广播的黄金年代,大多数美国
人都收听他们的节目,比如《杰克·本尼》直播节目、《高露洁别墅聚会》、《通用食品烹饪学校》
等。罗必凯做了大量的研究去了解人们喜欢收听什么,不喜欢什么。
罗必凯公司是第一个允许员工拥有股份的公司,在罗必凯退休的时候,38个员工拥有82%的股票,
同时也是首先在1942年联邦法律下采用股份分红基金制度的公司之一。
52岁时,罗必凯退休。曾经使他成为伟大文案的创意能力使他同样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由于他卓越
的管理才能,公司没有因为他的退休受到任何明显影响。
❽ 谁能帮我找一些IT业界历史上的有名有影响离的电脑公司吗
听我给你掰老故事:
IBM,即International Bus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成立于1914年,截止2002年底拥有雇员315889人,总资产965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IT公司。
最近四年收入状况
1999年:833.34亿美元
2000年:850.89亿美元
2001年:830.67亿美元
2002年:811.86亿美元
纳斯达克股票代码:IBM
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创立于1911年,最初它只是一个生产计时器、穿孔卡、统计
分类机、称量器具等产品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1924年改为现在的名字。几十年来,
IBM公司在小沃森称之为“信念的力量”的鼓舞下,力求尽善尽美的服务,终于使之成为
当今美国最大的电子公司,并在计算机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一)老沃森时代
IBM公司的实际创业人,是被列为美国企业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托马斯·沃森(老沃森)
。他对公司的早期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老沃森对公司的最重要贡献,是为IBM公司
奠定了一个基调,培养了独特的企业风格。在很早的时候,他就提出了公司经营三方针
:为了顾客的利益;为了员工的利益;为了股东的利益。这实际上成为使他一生事业成
功的坚定信念。
老沃森的管理风格属于家长式,在公司中他简直就是“上帝”,跟他的意见不一致就等
于是“犯罪”。但是,在管理思想上,老沃森却颇具独创精神。
老沃森系推销员出身,他工作艰辛,曾经失业,因此十分了解一般工作人员的最严重困
难是职业保障。为此,IBM公司制定了职业保障政策,采取了美国少有的终身雇用制。这
一政策获得雇员们的衷心拥护,并大大促进了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和对工作的献身精神。
为避免雇员由于经理人员的偏袒或个人好恶而受到不公平待遇,在老沃森的倡导下,IB
M公司推行所谓“开门政策”,公司雇员有所不满,可随时向公司最高领导反映,这最终
成为公司中一种正规的制度。这种政策本身,便会对管理人员产生一种温和的影响。随
后,在IBM公司的工厂中取消了计件工作,工厂里的第一线管理人员并不保留零件生产资
料,雇员的成绩根据其对公司的总体贡献进行评定。所有这些政策,充分发挥了公司全
部雇员的精力和才能,显著提高了雇员的士气和工作效率,也给公司本身带来了勃勃生
机,对公司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沃森的经营思想,是力求使公司在各方面的工作都尽善尽美。他希望并且要求所有雇
员在任何工作中,都应该有杰出的表现。他经常告诫公司人员:“订出完善的目标而未
能达到,总比订出不完善的目标而轻易达到为佳。”正是由于公司敢于负担看来是不可
能完成的任务,敢于做他人认为不能做到的事,才使IBM公司脱颖而出。1914年,IBM公
司只有雇员1200人,年营业额300多万美元;到1937年,公司的规模扩大了10倍,人员增
加到1万,营业额达到3000万美元。1945年,IBM公司终于发展成为本行业中规模最大的
公司。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计算技术的强烈要求,1944年,IBM公司曾在人力、财力上支持哈
佛大学的艾肯研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部可进行四则运算的全自动继电器计算机。差不多
就在同一时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克利和埃克特在陆军的资助下,也在研究采用
电子管的电子计算机。1945年底,一部划时代的电子计算机一一埃尼阿克诞生了。
在事业发展顺利的公司里,人们习惯于认为自己的判断总是正确的。当时,没有人预见
到计算机的无限前景,一般人认为世界上只需要四五部计算机就够了,老沃森也未能免
俗。当莫克利和埃克特自己开办的公司经营失利,二人联袂相投IBM公司时,竟遭到老沃
森的拒绝。1950年,他们的公司被兰德公司收购。翌年,第一台民用计算机尤尼瓦克便
移交美国人口普查局使用,并率先开辟了计算机商用市场。这一事件使得IBM失去了一些
老主顾,也使IBM公司落在了对手的后面。
面对这一巨大的挑战,老沃森的长子小沃森(也叫托马斯·沃森)面对现实,提出了研
制新计算机的对策,老沃森果断地采纳了儿子的建议,并挑选出一名最优秀的行政人员
负责这一任务。1952年,IBM推出了每秒运算16000次的701型大型计算机,随后又陆续推
出了702、704和705等一系列电子管计算机。1956年,IBM公司便又远远超过了对手。也
是从这时起,开始了1956—1973年的小沃森时代。
(二)小沃森时代
小沃森生于1914年,年轻时就读于私立学校和布朗大学。那时他就是一个很有思想的青
年。1937年,大学毕业的小沃森作为普通推销员进入IBM公司,很快便成为公司的一名得
力推销员,并荣幸地加入了公司的“百人俱乐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驾驶私人
飞机1000小时经历的小沃森志愿参加了空军,曾获中校军衔。这段军队生活的锻炼,培
养了小沃森的冷静头脑和坚定不移的性格。
复员回到公司后,小沃森晋升很快,1946年成为董事,1952年出任总裁。1956年老沃森
去世后,小沃森成为公司首席执行委员、公司最高领导人,成为IBM公司的第二代首脑人
物。
小沃森继承了父亲的优良经营思想,并把这些思想总结为IBM公司之所以获得成功的三条
信念:
1.尊重个人在IBM公司的管理工作中,这一点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保障每个人的职业,
尊重他们的人格,并注意培养他们。
2.尽善尽美地为顾客服务“IBM意味着服务”,是IBM公司最成功的广告。公司通过提供
最佳的服务以获得良好的信誉。
3.尽最大努力做好工作这是使得其他两条信念得以有效贯彻的力量所在。
另一方面,面对周围新的挑战,小沃森在坚持贯彻企业“信念”的同时,大胆地对公司
进行了改革。
过去,IBM公司还是一个较小规模的企业,产品品种的改变也比较缓慢,公司实际上只由
几个行政人员管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经历了急剧的变化,带来了大批的新
技术、新产品和新的市场,公司的规模也有了迅速的扩大,以往的由一人作出决定的集
权式结构显然不能应付。因此小沃森认识到,必须从根本上变革公司的管理结构,以适
应新的形势。
1956年底,小沃森召集了公司的100名左右最高级人员,在弗吉尼亚州的威廉斯堡连续举
行了三天会议,会上作出了从中央集权式经营转为分散经营的重大决定。当时的报纸幽
默地报道说:“会议开始时,公司总部还像一块岩石,到大家出来时,公司便散开了。
”
在IBM公司的历史上,这是一次划时代的会议。会议决定公司组成六个独立经营的事业部
和一个世界贸易公司,所有这些部门都有相当大的独立自主性。组织结构分散的目的,
是把业务部门分成多个较易管理的单位,以确保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地方作出决策。公司
还组成了审查各部门长期计划和重大决定的管理委员会,其成员是董事会主席、总裁以
及6名其他最高级行政人员。同时,小沃森在自己周围聚集了一批专门人才,负责向管理
委员会提供咨询和建议。其中有通晓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家,有运筹学家,还有由优秀
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专家团,他们作为公司的神经中枢,积极地开展工作。
1958年,小沃森又进行了另一项大胆的改革,即在IBM公司的工厂中取消了小时工资制,
使IBM公司的每一名职工都纳入薪金制,从而取消了蓝领职工与白领职工之间的最后一项
差异,这件事对于公司人员的意义,可与二战后所做的任何革新相比,它给公司带来了
任何其他方法都不可能代替的良好人际关系和高昂的士气。
每当面对重大的挑战,小沃森始终表现出现代企业家所必须具备的巨大魄力和冷静头脑
。20世纪60年代初,公司又遭到其他计算机公司的巨大挑战,同时本公司内部由于机型
不统一,也存在着自相竞争等严重问题。对此,有人提出了通用360系列计算机计划,但
全面实施这项计划需投资5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研究原子弹的费用,由一家公司承担确
实存在很大的风险。公司内部对此意见分歧,讨论再三决心难下。面对这种情况,小沃
森果断地起用了坚强不屈、经验丰富的副总裁利阿森领导这一计划。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
,1964年终于向世界宣布了计算机史上划时代产品——IBM360系列计算机研制成功。自
此,世界计算机界无不向IBM看齐,完全巩固了IBM公司在计算机领域的统治地位。
1971年,小沃森因心脏病发作病倒后退居执委会主席,1973年又根据他亲手制定的60岁
退休的规定从领导工作岗位上完全退了下来。
(三)不断开拓
由于小沃森的努力,为IBM公司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0世纪70年代
后,IBM公司又陆续开发了370系列、303x系列和4300系列计算机,对世界计算机界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IBM公司的成功,特别是360系列计算机的成功,使公司产生了自满情绪,因此只
注意了大型通用机的研制、生产,而忽视了小型机、微型机的市场潜力,使公司的事业
遭到侵蚀。但IBM公司毕竟有它的传统,自1980年起,它又在各个领域努力开发新产品,
积极提高生产自动化能力,公司又向前迈出了巨大的步伐。
1981年,IBM公司进入个人计算机市场,并开发了16位机,率先进入微型机的高级机时代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IBM公司便超过了同行业中的苹果、坦迪等先驱公司。目前,在
世界个人计算机市场上,它已掌握了30%的市场占有率。
IBM公司短期内在个人计算机领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六点:
1.设计先进公司从1981年进入微型机市场,即首先采用16位微处理器,从而大大提高了
产品性能。
2.公开软件公司一反以往保密的做法,及早公布产品规格,使一般软件公司都能据此编
写软件,这样做十分有利于产品的推广、使用,并且能够以本公司产品为基础,形成软
件标准。
3.多渠道销售公司除自销外,还通过百货公司、零售公司多方推销。
4.自动化生产公司重视高度自动化工厂的建设。在生产线上,大致每45秒即可生产一台
计算机。
5.杀价进攻在产品供不应求时即主动大幅度降价,以提高竞争能力。
6.采取风险管理给公司内个人计算机开发小组以极大的自主权,公司只提供充足资金,
很少进行干预,从而大大促进了开发小组的工作积极性。
1984年,IBM公司从业人员已近37万人,年销售额达460亿美元,在美国最大的500家制造
公司中名列第5位。目前,全球约有150家较具规模的计算机公司在竞争世界市场,仅IB
M一家就占有市场的50%,在美国和世界计算机市场中,IBM公司始终雄踞盟主地位。
(四)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战略调整
1.精减组织。1986年至1991年,IBM在世界范围内裁员6万人。
2.集中经营范围。IBM卖掉了许多非计算机经营项目,复印机分部于1988年卖给柯达公
司,与打字机、键盘、个人打印机相关的企业于1991年卖给克莱顿一杜彼利埃公司,RO
LM电讯公司分两次于1988年和1992年卖给西门子公司。
3.调整结构,扩大分公司自主权。1991年,公司投入30亿美元改建费用,重新调整它的
9个分部,各分公司自主经营。
4.扩大战略联盟。20世纪90年代,IBM各系统集成包括许多主要战略联盟,其中有西尔
斯、王安及苹果等公司。1991年,IBM与德国西门子和日本东芝合资开发分离记忆集成块
。IBM还拥有价值1亿美元的法国布尔集团公司的股票。1991年,IBM多媒体集团与时代—
沃纳公司就一个可行的电视—计算机联机项目进行合作开发。
(五)收购莲花公司
1995年6月,IBM以35.3亿美元成功地收购莲花计算机发展公司,写下了现代商业史上极
其精彩的一笔。有人形容IBM的收购计划为“如同时钟里发条与齿轮般的精确”。莲花公
司是仅次于微软、NOVELL的世界第三大计算机软件制造厂商,一旦IBM的收购引起莲花公
司的反感,就有可能演化成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伤元气的“官司”。按道理莲花公司必
然动用包括引用反托拉斯法在内的一切可行的手段实施反收购,然而IBM的收购计划居然
在短短的一周之内变成现实,个中缘由,耐人探究。
1.密网早就撒向对手。IBM的精明之处在于,它所选择的收购对象有一个致命弱点,莲
花公司的章程中允许直接从股东手中吸收股份。1995年6月5日,IBM公司董事长杰斯特纳
宣布了收购莲花公司的计划。事实上在此之前,IBM的智囊团和决策层就已经精心编织了
一个网。5月12日,杰斯特纳召集IBM决策人物,通报公司计划收购莲花公司的重大决定
。
早在1995年初,IBM资深副总裁约翰·汤普逊已经多次与莲花公司的董事长克姆曼齐秘密
讨论过双方合二为一的可能性。IBM需要莲花公司最成功的软件产品,而莲花公司欲一举
实现其众多的软件开发计划,却又苦于财力不足。4月初,IBM公司财务长杰罗米·约克
等带领10名高级研究人员对莲花公司的软件产品与IBM自己的软件系统接轨展开了深入细
致的研究;与此同时,IBM把第一波士顿银行和CSM律师事务所的金融家和律师请来,让
他们参与制定收购计划,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收购行动做出无懈可击的安排。
2.储备巨资,志在必得。在5月12日的会议上,IBM的决策者们认为,不能与莲花公司长
期磨下去,克姆曼齐很可能会在IBM的对手中选择合作者,并以此为筹码与IBM讨价还价
。按惯例,如果以收购股票的方式收购上市公司,收购者必须根据该上市公司目前的股
票价格,并在此价格基础上制定出包括溢价部分在内的收购价格。当时莲花公司的上市
价格为每股近30美元。IBM根据公司的现金存量,把收购的溢价率定为100%。因此IBM把
收购价格定为每股60美元。为此,IBM准备了105亿美元的现金。尽管有人认为IBM的收购
价格定得过高,但IBM决策层有着自己的意图。从收购计划公布开始,就以高价位向其他
竞争对手传递信息,即IBM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以此逐出所有的潜在的竞争者。实际上I
BM最后收购的价格是每股64美元。而且IBM的法律顾问——CSM律师事务所为收购计划制
定了应付莲花公司反收购的诉讼文件等,真可谓滴水不漏。
3.交互网络传递信息。最令IBM担忧的是NOTES软件的设计者雷蒙德·欧兹尔,若他对I
BM的收购计划表示不满,必将使IBM的收购计划功败垂成。经过分析推测,杰斯特纳认为
欧兹尔的主要兴趣与IBM一致,即NOTES的前景,若IBM收购莲花公司后,能在资金上对开
发NOTES有所支持,欧兹尔何乐而不为?另外,IBM巧妙地利用交互网络(INTERNET)将
收购的信息传递给大多数莲花公司的职员、股东及合作者(在美国,公开与被收购对象
的职员联系是非法的),以此了解莲花公司职员对收购的反应。6月5日,在杰斯特纳向
世界公布IBM收购莲花公司消息时,莲花公司主要部门的反应都很正常。6月6日—6月11
日,杰斯特纳与克姆曼齐进行多次协商、洽谈。6月11日中午,IBM全体董事再次通过电
话聚到一起,杰斯特纳郑重宣布:IBM收购莲花公司成功。
❾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有哪些
美国最权威的报纸有:
1、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创刊于1889年,以超过200万份的发行量成为美国付费发行量最大的财经报纸。这份在美国纽约出简中哪版的报纸,着重在财经新闻的报道,其内容足以影响每日的国际经济活动。《华尔街日报》的读者主要为政治、经济、教育和医学界的人士,金融大亨和经营管理人员以及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其中包括20万名的董事长、总经理。美国500家最大企业的经理人员绝大部分订阅此报。
2、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有时简称为“时报”(The Times)是一份在美国纽约出版的日报,在全世界发行,有相当高的影响力,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由于风格古典严肃,它有时也被戏称为“灰色女士”(The Gray Lady)。它最初的名字是《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是亨利·贾维斯·雷蒙德和乔治·琼斯。
3、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是美国西部最大的对开日报,其影响与地位仅次于《拦码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被称为美国的第三大报。《洛杉矶时报》于1881年12月4日在洛杉矶创刊,属“时报-镜报公司”,财政上受控于美洲银行财团,与摩根财团也有关系。该报平日出100多版,星期日常在200版以上,发行量经常保持在100至150万份,成为美国仅有的几家销路在百万份以上的大报之一,而其广告登载量为全美报纸之冠。
4、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英语:The Washington Post)是美国华盛顿最大、最老的报纸。1970年代初通过揭露水门事件和迫使培漏理查德·尼克松总统退职,《华盛顿邮报》获得了国际威望。位于美国首都,尤其擅长于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2016年4月18日,《华盛顿邮报》团队获2016年普利策奖国内报道奖。2016年进入美国发行量前10名。美国当地时间2018年4月16日,荣获2018年度普利策奖调查性报道奖。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世界品牌500强》榜单,华盛顿邮报排名第490。纽约每日新闻报是美国最大的大众化报纸,发行量居美国日报前列。它创办于1919年,当年热衷于黄色新闻,在20年代的美国刮起了一场"小报旋风"。1929年经济危机以后遭到舆论抵制,这方面有所收敛,但仍然倾力于报道地方新闻、社会新闻和种种软新闻。即使是重大国际新闻,也要从"人情味"上做文章。网站配合报刊,免费阅览,还可以免费搜索1997年至今印刷报纸刊载的全部材料。
❿ 什么是黑色星期五
星期五和数字13都代表着坏运气,两个不幸的个体最后结合成超级不幸的一天。所以,不管哪个月的十三日又恰逢星期五就叫“黑色星期五”。
1970年4月11日阿波罗13号航天器在佛罗里达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一些人指出几乎是灾难性的阿波罗13登月使命证明数字13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
在西方人看来,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在这天,有些人会因为恐惧而下不了床,还有些人会拒绝乘飞机,买房子,甚至购买胜券在握的股票。而如果星期五与13号重合,那就是特大倒霉日了。因为在这一天人们不会像往常一样乘飞机或做生意,商业损失可达8到9亿美元。他估计在美国这种恐惧折磨着几千万人民。
德塞是一名民间传说史学家,他也是《恐惧和乐趣》的作者,他说对于黑色星期五的恐惧在远古就根深蒂固了。星期五和数字13都代表着坏运气,两个不幸的个体最后结合成超级不幸的一天。
德塞把对13的恐惧追溯到一个有关12位神在他们的天堂瓦尔哈拉殿堂进行宴会的挪威神话。没被邀请的洛基是宴会上的第13位客人,他到达那儿之后,便让黑暗之神Hoder用带有槲寄生尖端的箭射击快乐喜悦之神Balder。Balder死了,整个地球都陷入了黑暗和哀伤之中。从那一刻起,数字13便成了不祥之兆。
在圣经中也涉及到不吉利数字13,背叛耶稣的传道者犹大是最后的晚餐中的第13个客人。同时,在古罗马,传说中聚集了12组巫婆,而第13个被认为是恶魔。
纽瓦克特拉华大学数学和科学教育资源中心的科学家托马斯·费斯勒说,数字13遭遇如此不幸是由于它的位置在12之后。按照费斯勒的说法,数字科学家认为12是一个“完全”的数字,一年12个月,黄道十二宫,奥林匹斯山12位神,赫拉克勒斯12劳方,以色列12个部落,以及耶稣的12位传道者。而超过12一点点,13就“稍微超过‘完全’一点点”,这个数字就变的不安定。
对13的恐惧在现在仍然很强烈,根据德塞的调查,80%的高楼没有第13层,很多机场漏过了第13扇门,医院和旅馆通常没有房间号13。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街道,门牌号12和14之间是12.5。在法国闻名的十四行诗社交名流中,他们曾经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宴会的第14位客人就可以摆脱一种不幸的命运。
至于星期五,它是知名的基督徒耶稣被迫害的日子。有些圣经学者认为伊芙诱惑亚当食禁果也是在星期五。或许最重大的一种信仰,是认为该隐在13号的星期五杀害了亚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