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三板一天两起乌龙指是怎么回事
在3月9日,新三板一天之内出现两起乌龙交易。上午10:58左右,宁波水表(834980)出现两单高价买单:挂1970元/股,而转让方式为协议转让的该股票,当天在此时间点之前并无交易,报价系统仍显示前天收盘价的21.91元/股,因此市场分析买方原本是想挂19.70元/股的买单,不料忘记输入了小数点而闹出了如此乌龙交易。
新三板交易制度不完善、尤其是协议转让方式的存在,是乌龙交易不断出现的根源。
也正是因为新三板交易制度上存在较为复杂的漏洞,有深谙此道的投资者,还专门开启机器监控的方式盯紧二级市场的乌龙挂单进行捡漏,据闻还获益颇丰。
业内人士也呼吁,只有新三板交易制度完善了,才能真正从源头上降低乌龙交易发生的概率。
『贰』 光大乌龙指致沪指拉升5%,“乌龙指”是什么
8月16日沪指盘中惊天逆转,权重股瞬间暴涨,多只股票涨停。盘中沪指一度飙涨愈5%逼近2200点,史上未见,这些都源于光大证券自营盘70亿的乌龙指。上交所确认是光大系统问题,驳回光大交易作废申请。
【乌龙指是什么?】
股票中的“乌龙指”是指股票交易员、操盘手、股民等在交易的时候,不小心敲错了价格、数量、买卖方向等事件的统称。
【“乌龙指”是否可以撤销?】
上海证券交易所官方微博“上交所发布”发出重要公告:“本所今日交易系统运行正常,已达成的交易将进入正常交收环节。”
上交所发布的今日交易正常交收公告,意味着即使光大证券存在“乌龙”操作,但交易的盈亏结果已具有不可逆传的有效性。
民事行为的有效与否主要是考察的是行为的行为后果(除了法律规定的无效或者可撤销),比如买卖行为指令是否发出;不像刑法有时候打击的思想活动,比如盗窃,可能盗窃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刑法打击一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一百二十条也有相关规定。第一百二十条:按照依法制定的交易规则进行的交易,不得改变其交易结果。对交易中违规交易者应负的民事责任不得免除;在违规交易中所获利益,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因此,光大证券的乌龙指是不可以撤销的。
【盘点国内外股市“乌龙指”】
历史上国内外曾出现了多起“乌龙指”交易,这些“乌龙指”使得有人赚了大钱,也使得有人血本全无。
国际“乌龙指”
2005年12月8日:日本瑞穗证券“乌龙指”
2005年12月8日,瑞穗证券公司一名经纪人接到一位客户的委托,要求以61万日元(约合4.19万人民币)的价格卖出1股J-Com公司的股票。然而,这名交易员却犯了个致命的错误,他把指令输成了以每股1日元的价格卖出61万股。
2006年1月19日: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交易报价系统技术故障
2006年1月19日美国各主要财经新闻网站显示出错误的股价变动信息,造成约1500只股票出现报价错误。尽管19日报价系统恢复正常,但受影响股票的错误价格变动数据仍在美国主要财经网站上出现,从而对依赖网上财经信息进行交易决策的投资者产生误导。
2010年5月6日:美国交易员“乌龙指”按出美股9.11
2010年5月6日下午2时47分左右,道琼斯指数从10458点瞬间跌至9869.62点,与前一交易日收盘相比,下跌了998.5点。到2点58分,道指又回到10479.74点。这是道琼斯指数历史上第二大单日波幅。
国内上市公司“乌龙指”
2007年3月8日:海尔认沽现“乌龙指”
股民820元变成56万2007年3月8日,南京一股民以1厘钱的价格买到收盘价近0.70元的海尔认沽权证 ,资金瞬间从820元变56万,一天炒出了700倍的收益。
2007年10月16日:南玻A股东减持股票现"乌龙指" 未产生收益
南玻A发布关于股东买卖公司股票的公告,公司股东在减持公司股票过程中现“乌龙指”。南玻A于2007 年10月16日买入4400股,成交价格为26.422元/股,2007年10月16日卖出10000股,成交价格26.407元,上述交易行为未产生收益。
2007年10月23日和2008年3月13日:渝开发两次“乌龙指”
渝开发控股股东两次曝出“乌龙指”事件,违反了不得在卖出后6个月内又买入公司股票的规定。操作人员误将“买入股票”作为“卖出股票”。
2008年9月22日:广电运通二股东卖股票摆乌龙
广电运通股东梅州敬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在9月22日减持公司股票过程中,因操作失误将“卖出”股票操作为“买入”股票,出现短线交易的情形。但由于买卖股票亏损2.37万元,没有向公司上缴违法收益。
2008年10月20日:上海仪电“乌龙指”卖出飞乐音响股票
2008年11月19日飞乐音响发布公告称,第一大股东上海仪电10月20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买入本公司股票298000股,当日卖出11463股。其中卖出飞乐音响股票的交易行为系工作人员实际操作失误引起,上海仪电无意出售该部分股票。
『叁』 重大利空是乌龙,仍需警惕这些股!
扶贫利空解读有误
这几天股市重挫,与其说是受美股大跌拖累,不如说主要是市场对管理层《IPO扶贫意见》的恐惧。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只强调贫困地区连续三年缴税达2000万元的企业,“即报即审,即审即发”,而没有强调上市标准。遂使市场大多数人,包括多数媒体舆论,没有去看《意见》全文,便得出了股市将出现贫困地区劣质企业大量上市的印象,产生极大的恐惧。
其实,人们都忽视了《IPO支持扶贫意见》中的一段重要的内容:
“对贫困地区企业的各项审核事项坚持”三公“原则,坚持标准不降、条件不减,确保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如果证监会对贫困地区企业上市,真能不执不扣地坚持这个承诺和原则的话,那么,就可消除这几天绝大多数投资者对“即报即审,即审即发”八个字所产生的是变相搞注册制、让劣质企业随便上市的担忧和误解,在全面解读后,便可将这一“重大利空”的主体内容加以排除。
1、每年交税2000万元,等于说每年利润2亿元,这样的企业,在现在2900多家上市公司中,也算上乘,在“标准不降、条件不减”前提下,让它们上市,也无可非议。
2、《意见》只是规定,贫困地区合格企业只是可以插队,优先上报、审核、发行、上市,这对其他排队几年的企业来说,不公平。但对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说,谁先上市,都一样。
3、市场担心的是,为了兼顾各方利益,管理层很可能不得不双管齐下,加快上市节奏,对二级市场增加供给压力,造成股价中枢的下移。关键是,管理层能否真正做到“确保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4、由于现在每月2批、28家新股上市,已经是去年大牛市5000点时的扩容节奏。如果今后也能不超过这个数量,对股市的威胁并不很大。如果在此基础上继续加码,则股市难以产生大行情,指数难有较大起色,只能是结构性的个股行情。
虽然,这些利空仍然存在,但解读舆论(包括本人原先的解读)所谓重大利空的主干部分,已不复存在,利空不是想象的那么大。这对投资者来说,多少得到一些宽慰。相信市场会慢慢消化,对《意见》作出客观的评述。
需重点警惕这四股
雷曼股份(300162)
减持数量:1708.51万股
套取现金金额:3.21亿元
雷曼股份9月7日晚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李漫铁9月7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1708.51万股,占公司股本总数的4.88%。此次减持均价18.8元/股,减持金额3.21亿元。公司8月20日曾披露,李漫铁计划自9月6日至12月31日减持不超过2900万股。受到利空消息影响,雷曼股份昨日创出近半年来的新低,报收18.20元,跌0.44%。
值得关注的还有,雷曼股份8月19日晚间发布公告,鉴于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公司与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的标的公司深圳市华视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全体股东运行了重新商议,公司决定终止收购华视新文化100%的股权并撤回申请文件。
雷曼股份还表示,由于华视新文化在广告传媒领域的优势对公司体育传媒业务能够产生协同互补效应,基于公司高科技 LED 及体育双主业发展战略及交易双方的合作意愿,经公司与本次交易的交易对方华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视传媒”)协商,公司拟以现金方式收购华视传媒持有的华视新文化49%的股权。
皇氏集团(002329)
减持数量:4385万股
套取现金金额:8.44亿元
皇氏集团以8.44亿元暂居9月份以来“减持榜”榜首,减持股份为4385万股。其中,皇氏集团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黄嘉棣9月2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累计减持公司股份共计40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78%,套取现金金额7.71亿元;9月6日,皇氏集团董事徐蕾蕾通过大宗交易减持385万股,占总股本0.46%,套取现金金额7314.14万元。皇氏集团9月2日晚间发布实际控制人减持相关公告后,9月5日公司股价大跌4.58%。
皖江物流(600575)
减持数量:14450万股
套取现金金额:5.87亿元
9月5日晚间,皖江物流发布了一则并不太寻常的减持公告。该公告披露,皖江物流股东“西部利得皖流2号资产管理计划”(下简称“皖流2号”)在9月2日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了其所持有的14450万股皖江物流股份,减持目的为收回投资获取收益。
大宗交易信息显示,该笔大宗交易的成交价为4.06元/股,成交总金额为5.87亿元。不寻常之处在于,该笔股份系西部利得一年前从彼时皖江物流二股东芜湖飞尚港口有限公司(简称“飞尚港口”)处受让所得,彼时的受让价格为4.11元/股。也即持有一年之后,“皖流2号”高买低卖,亏损722万。
“类似的资管计划是不会亏损的,接盘方是利益相关方的可能性很大,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下一步有其他运作计划。”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西部利得基金还有“西部利得皖流1号资产管理计划”持有皖江物流3.41亿股,而根据披露的减持计划,这部分股票也将在6个月内减持。
通鼎互联(002491)
减持数量:2856万股
套取现金金额:6.80亿元
通鼎互联9月1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通鼎集团有限公司合计减持公司2856万股,占比2.38%。此次减持后,通鼎集团持有公司股份4.73亿股,占比39.46%。通鼎互联9月4日在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本次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减持计划已完成并已承诺自2016年9月3日起一年内不再减持公司股份,该减持计划完成后,公司控制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并未发生改变,不会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
业内人士表示,大股东减持一般是利空,投资者最好还是谨慎回避。如果减持后股价有所上涨,可能是减持方为了获得较高的减持价格而借利好大炒特炒;也有可能是减持到了末期,市场压力减轻。但这种情况很少,投资者最好不要冒险。
『肆』 8·16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的事件经过
2013年8月15日,上证指数收于2081点。
2013年8月16日,上证指数以2075点低开,到上午11点为止,上证指数一直在低位徘徊。
2013年8月16日11点05分,多只权重股瞬间出现巨额买单。大批权重股瞬间被一两个大单拉升之后,又跟着涌现出大批巨额买单,带动了整个股指和其它股票的上涨,以致多达59只权重股瞬间封涨停。指数的第一波拉升主要发生在11点05分到11点08分之间,然后出现阶段性的回落。
2013年8月16日11点15分起,上证指数开始第二波拉升,这一次最高摸到2198点,在11点30分收盘时收于2149点。
2013年8月16日11点29分,上午的A股暴涨,源于光大证券自营盘70亿的乌龙指。
2013年8月16日下午13点,光大证券公告称因重要事项未公告,临时停牌。
2013年8月16日13点16分,光大证券董秘梅键表示,自营盘70亿元乌龙纯属子虚乌有。
2013年8月16日13点22分左右,有媒体连续拨打光大证券多名高管电话,均显示关机或未接通。
2013年8月16日14点23分左右,光大证券发布公告,承认套利系统出现问题,公司正在进行相关核查和处置工作。有传闻称光大证券方面,下单230亿,成交72亿,涉及150多只股票。就此,市场一度怀疑乌龙事件操作者为光大证券葛新元的量化投资团队。事发时葛新元在外,不久即辟谣称事件和光大富尊葛新元团队没有任何关系。
2013年8月16日14点55分,光大证券官网一度登陆不能,或因短时间内浏览量过大以致崩溃。
2013年8月16日15点整,上交所官方微博称,今日交易系统运行正常,已达成交易将进入正常清算交收环节。
2013年8月16日16点27分左右,中国证监会通气会上表示,“上证综指瞬间上涨5.96%,主要原因是光大证券自营账户大额买入。”“目前上交所和上海证监局正抓紧对光大证券异常交易的原因展开调查。”
2014年2月19日,光大证券原策略投资部总经理杨剑波诉证监会一案已被法院正式受理。
2014年8月5日,包巨芬等投资者诉光大证券内幕交易责任纠纷一案在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庭审持续至近18:00,在最后阶段,审判长认为控辩双方都存在责任,建议庭外调解,如调解不成再择日宣判。
2014年12月2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法院判决驳回杨剑波诉讼请求,杨剑波当庭表示上诉。
2015年10月7日晚间,光大证券发出提示性公告称,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于支持或部分支持原告诉讼请求的一审判决,该公司将依法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原告律师团队还梳理了多达171只个股在内的索赔股票清单。
2015年12月24日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就郭志刚等57人分别起诉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涉及“816事件”民事赔偿纠纷案做出判决,令光大证券共计赔偿原告损失425万元人民币。
『伍』 jcom股票乌龙事件最后怎么处理的
jcom股票乌龙事件最后处理方法是大规模买入jcom股票。2005年12月8日,瑞穗证券公司一名经纪人接到一位客户的委托,要求以61万日元(约合4.19万人民币)的价格卖出1手jcom公司的股票。然而,这名交易员却犯了个可怕的错误——他把指令输成了"以每手1日元的价格卖出61万股"。如此操作致使jcom公司的股票迅速暴跌。等到瑞穗证券意识到错误时,交易已经完成。为了挽回错误,瑞穗不得不大规模买入jcom股票,这又带动该公司股价快速上升。
『陆』 乌龙指的介绍
股票中的“乌龙指”是指股票交易员、操盘手、股民等在交易的时候,不小心敲错了价格、数量、买卖方向等事件的统称。
『柒』 高盛“乌龙指”与骑士资本的巨亏为何如此相似
高盛的不当的期权交易酿造了近1亿美元亏损。 这起华尔街“乌龙指”事件让人想起1年前另一宗重大交易错误时间:做市商骑士资本算法程序的导致了4.5亿美元损失。 高盛的“乌龙指”源于用来追踪客户购买期权投资需求的交易系统发生了故障;骑士资本的巨亏源于其交易程序故障错误的“买高卖低”。这两期交易事件凸显了华尔街依赖的高速交易软件的“天网战争”能够在瞬间令市场陷入混乱。 在周二高盛的案例中: 原本用来追踪客户购买期权投资需求的交易系统发生了故障,向纽交所、纳斯达克和CBOE发出了交易指令。 价指令指向包括摩根大通和Kellogg在内的股票和ETF相关的期权,影响的合约手数约为400,000 手,其中部分交易指令的价格以默认价格发出,这与当时的市场价格相差甚远。 而骑士资本的程序错误最终最终导致这家曾经的华尔街最大做市商破产。不过高盛则表示错误“并没有对该行的财务状况造成实质性损失”。 高盛拥有华尔街最复杂高端的交易技术闻名,而随着在制造最快最强软件的军备竞赛愈发激烈,错误也随之发生。 Lev Lesokhin是一家名为华尔街提供风险可视化技术的公司,他认为华尔街的银行并没有对他们的交易软件真正能力有足够的认识, 他说: “大多数IT程序都有死代码,它们只是挂在代码库中,一般不会被活模块调用。但是如果你没有做结构性的监督,你是不会知道是否会有新的活模块去调用这些死代码”。 在骑士资本的案例中,活代码调用了这些死代码,并导致错误交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