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都知道满清八旗很威风,那么地位最高的是哪一旗
就比如著名的辅政大臣鳌拜,晚清时期的两江总督尹继善,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的钦差大臣伊里布,乾隆时期平定金川之乱、回民起事、苗疆起事的将领福康安,抗击英法联军的蒙古王爷僧格林沁亲王,他们都是来自于镶黄旗。
可见军事上皇帝也还是信任镶黄旗这些根红苗正的自家人。
可是,镶黄为什么比正黄地位高呢?
原来这是因为,努尔哈赤在晚年时候,把正黄旗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统领。
他自己手里就只保留了镶黄旗,后来也没有要回来。
从此以后历代皇帝也都沿袭这种制度,毕竟努尔哈赤是他们的老祖宗,而满清也是最看重老祖宗的的规矩的,因此镶黄旗就比正黄旗地位还要高成为八旗之首。
清代入关前编入八旗的“旗人”与不在旗的民人受到完全不同的待遇。
入关后,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汉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
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而八旗制度也就此没落了。
B. 八旗铁骑大队人马,为何曾被小股土匪吊打
大家都知道满清的八旗铁骑是很厉害的,我们对他的印象大概都是打胜仗的是比较多的,他们失败是很少的。但是呢,他们还是败给了几个土匪。因为他们轻敌了,而且别人也确实是有这个能耐能对抗一下。
那么你想要去当土匪,你肯定是有一定的战斗力。所以当时候遇到了很轻的军队的时候最少十几个土匪是一点也不害怕,反而冲上去将他们打了一顿。也就是这样,大名鼎鼎的八旗铁骑败给了12个人的土匪小队。
C. 清朝八旗兵待遇优厚,一个小兵都比县令工资高,为何战斗力很一般呢
就是因为他们的工资实在是太高了,但是八旗军队的行军制度却不适应这样的环境,倒是贪腐滋生,而且这样的工资一到手谁还愿意去打仗立功呢,只要混吃等死就好了吗。这些曾经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战士就这样变成了一帮什么也不干,只会侵蚀大清的蛀虫,比的不再是战功,不再是骑马射箭,而是看谁更会享受。
先看看人家的工资,坐粮就是基本工资,精兵就是一个月4两,还有6000斤粮食,还有绩效2两,一个月差不多就是四五万的工资,而且什么事情都没有,一天除了吃就是睡,地位还比汉族士兵高出很多,这样的部队能不堕落嘛。
D. 满清八旗骑兵的战斗力,在多尔衮领导后期如跳水式下滑,这是为什么
乱世出英雄,多尔衮之后天下太平,自然是实力开始下滑了
E. 所向无敌、藐视汉军的八旗铁骑为什么江宁一站中遭遇惨败
1659年,郑成功率领大军战舟山,取道长江而上,从东、西两侧包围了江宁,17万大军连营83座,江宁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
崇明岛守将是苏松总兵梁化凤,听说江宁被围,即刻率三千人马星夜兼程来援。梁化凤跟郎廷佐里应外合,夜袭郑成功连营,大获全胜。郑成功损失惨重,被迫退守厦门,所占州县得而复失。
郑成功本有十足的把握拿下江宁,只可惜他骄傲轻敌、过于高估自己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威慑力、错误判断形势
此后,郑成功集团元气大伤,无力再举北伐,转而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以此作为新的抗清根据地。
后记
江宁解围之后,清廷仍将江宁巡抚蒋国柱锁拿进京,严加痛惩。提督管效忠削去一切职务,籍没家产发配为奴,从此消失于史籍。满洲协领(正三品)兼巴图鲁费雅住、札尔布;佐领当都、巴尤、布达什一律立即绞杀,家人和家产充公。佐领喀福纳、查都、拖辉、布颜、希佛讷被革职为奴,鞭一百,家人和家产充公。(均见《清世祖实录》卷133)
江宁驻防满兵一共不到20个协领及牛录佐领,除去前后战死约10个(包括后来的解围战),幸存者又被绞死5名协领和佐领,革职为奴5名佐领,可见整个驻防满军基本打光了。
F. 军工股当中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下面控股的上市公司分别有哪些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辽通化工(000059) 北方国际(000065) 北化股份(002246) 长春一东(600148) 光电股份(600184) 北方股份(600262) 中兵光电(600435)
凌云股份(600480) 晋西车轴(600495) 北方创业(600967) 江南红箭(000519) 安捷利实业(08298)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
【西仪股份】 【东安动力】 【天威保变】 【中原特钢】 【长安汽车】 【ST轻骑】 【建摩B】 【利达光电】 【江铃汽车】 【中国嘉陵】
朝韩冲突事件属于局部冲突,范围小,规模小,影响有限。
G.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八旗军哪去了
八旗的兴衰 清军入关, 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清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八旗官兵因此获得一部分旗地。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后多迫于生计被典押出去。清统治全国以后,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清王朝虽采取了种种措施,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陷于贫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近代史中屡战屡败的八旗军 八旗驻防之制,早在清入关之前即已实行。入关之后,八旗驻防制度更有重大改进,使之在全国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主要形成以下几条驻防线:运河驻防线(京师、德州、京口、杭州)、黄河驻防线(德州、开封、西安)、长江驻防线(江宁、京口、荆州、成都)、东南沿海驻防线(杭州、福州、广州)、此外还有京畿驻防线、关外驻防线、塞外蒙古编旗驻防及甘肃新疆驻防线等等——清廷根据旗民分治的原则,在驻防地为旗人筑城别居,或者在城内划出一角令旗人居住,通常称之为“满城”。
八旗军在近代战争史中可以说得上是屡战屡败。
一.与洋人作战
1.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满清军队防守的广州(为八旗驻防点),被道光帝任命为“靖逆将军”的满清宗室奕山无力作战,向英军求和,交纳了“赎城费”六百万银元。此后,英军又攻克了八旗军驻防的乍浦、镇江,接着进逼八旗军驻防的南京,屡战屡败的满清不得不议和,在南京与英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克了八旗驻防点广州、后进占八旗驻防点天津、再侵入八旗驻防兵力最雄厚的北京,清咸丰帝逃往热河。在此期间,满清政府不得不又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
3.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朝鲜后,渡过鸭绿江侵入满清老巢东北,多次在野战中击败满清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吉林将军长顺率领的八旗军,而且还攻占了一系列的八旗军在东北的驻防据地,计有:凤凰城、金州、海城、岫岩、熊岳、盖州、牛庄、营口、辽阳、鞍山等地。满清由于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除了若干丧权辱国的内容外,还含有割让东北的辽东半岛,后经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放弃占领东北的辽东半岛,但仍向满清索取赎金。
4. 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八国联军攻陷了八旗驻防兵力雄厚的天津及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西逃,八国联军又陆续攻陷了八旗军的驻防地山海关、保定、张家口等,在此期间,沙俄还单独出兵侵占了满清的老巢东北,至此,满清八旗军颜面丢尽,之后,屡战屡败的满清政府不得不又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
二.与太平天国作战
太平天国起义后,太平军先后攻克八旗驻防要地有南京、镇江、沧州(曾屠城)、杭州、乍浦、汉中等处;包围但没有攻克的有开封、天津、西安等。
在太平天国、捻军、洪门、回教等一系列反清战争中,八旗驻防的乌鲁木齐、伊犁曾被伊斯兰教徒(有外国分裂势力介入)攻陷、八旗驻防的广州亦曾被义军围困、八旗驻防的西安曾被捻军围困。
清廷从各地调动了大批八旗兵参与围剿太平军,例如在咸丰三年春,满清建江南、江北两大营于大江南北,以围困天京。
江北大营由满清钦差大臣琦善节制调遣各路清兵,计马步兵一万八千人,值得注意的是,江北大营之将领士兵,大多数为满洲人,其后增援的尚有蒙古兵。而江南大营最初由向荣统率,据《李秀成自述》指出江南大营围困天京时曾经“有满兵数千、汉兵二、三万之众”。单从江南、江北两大营的八旗兵力来看,满清显然是下了血本的。
遗憾的是,满清的寄以厚望的江南、江北两大营在太平军不断的反攻下先后惨败、最终崩溃了。此后,咸丰帝不得不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节制大江南北各路清军,从而把消灭太平天国的希望寄托在曾国藩的湘军之上。
三.与捻军作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廷命 僧格伦沁亲王为钦差大臣进剿捻军,僧格伦沁率军一万人(其中八旗马队3500人、步队2000人;绿营5000人)。后,由于首次作战失败,再从直隶古北口及内蒙古等地抽调八旗马步队2300人及绿营1500人增援(此时僧格伦沁部队八旗马步队为7000人左右、绿营9000人左右)。
在四年的征战中,僧格伦沁部队中的八旗名将恒龄、副都统格绷额、伊兴额、总管伊什旺布等先后战死;侍郎瑞麟因战败被革职、富克精阿、精色布库等将领因怯战被军法处斩。由于连年征战、损兵折将,到1864年著名的高楼寨之战前,据说僧军能战者仅余1300人。
1864年在著名的高楼寨之战中,僧格伦沁部队全军惨败,僧格伦沁本人战死,虽然清廷没有公布其被歼总数,但统计此战前重新得到补充的僧格伦沁部队共1.36万人,战时损失约7000人,其中马队近2000人(还有一种说法,僧格伦沁部队此役共有3万人,损失1万人,其中马队6000人)。
清廷这支嫡系军队覆灭后,自此不得不专依靠汉人的湘淮军。
四.辛亥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中,八旗兵驻防的南京、镇江、杭州、乍浦、福州、广州、荆州、成都、西安、伊犁等都先后失陷(其中有一些驻防点由于八旗兵放弃抵抗,而被革命军兵不血刃拿下的、也有一些驻防点的八旗兵由于反抗而被革命军血腥镇压,例如西安)。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东北后,东北三省的政要在是否“独立”还是继续拥护满清小朝廷的问题上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最后的折中办法是把东北三省代表清廷的“黄龙旗”降下来,更换了“黄色旗”,产生了所谓的“国民保安会”,分别由东北三省原来的总督、巡抚担任会长。虽然尚未算正式“独立”,却也在世人面前暴露了满清无力量控制东北三省的事实。
清未,八旗军早已经军政久弛、岁以为常了。就以绥远驻防的八旗为例,计八旗二十佐、二千马甲、七百步甲、六十三弁,其中染鸦片烟毒的约十之六七。暮气沉沉,这样的军队自然不堪一击,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下,清帝不得不宣布退位(实际在辛亥革命时,革命军并没有将八旗军视为主要对手,而是将袁世凯的北洋军视为主要对手。当然,也有部分八旗军改练成新军,例如京师八旗曾挑选部分兵丁交袁世凯仿照北洋常备军的形式训练,编入后来被称为禁卫军的陆军第一镇及陆军第六镇中,不过此军名为禁旅,而将校却都是袁世凯的部下,实无异袁的私军)。
——注:文中所述的八旗军在近代战争史中被侵占的驻防点及结局均引自各类公开出版的通史(例如: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中国军事史大事记》等)。
八旗军与太平天国作战时,江北大营的兵种的记载来源于台湾“三军大学”编的《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十八卷第一三八页(大陆军事译文出版社86年版)。
江南大营的兵种的记载来源于罗尔纲编的《李秀成自述原稿注》一三九页(中华书局82年版)。
僧格伦沁部队的人数及被歼人数来源于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捻军史》(郭豫明著)之二七一页、三七零页、三七一页所引的朱学勤等著的《方略》第八十四卷第三十页;及《国瑞奏档》、《薛福成日记》(《捻军史料丛刊》第三集,第二九二页);佚名的《山东军兴纪略》也透露高楼寨之战后,新捻军“新得官马四五千”(《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之四第九六页)。
绥远驻防的八旗的例子来源于罗尔纲先生的《晚清兵志》(中华书局)一七七页所引的光绪三十年九月庚寅贻彀奏(见《光绪东华继录》卷一八九页)。
禁卫军的内容来源于罗尔纲先生的《晚清兵志》(中华书局)二一八、二一九页所引的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兵部奏的《筹议变通武备章程谨拟办法》(见《光绪政要》兵部练兵处陆军部卷六)、宣统元年陆军部奏(见《皇朝续文献通考》卷二四零页)、同年训练禁卫军大臣贝勒载涛等奏(见同上书卷二七零)、宣统二年谕(见同上书卷二百六)、宣统三年七月壬子谕(见《宣统政记》卷三八)、同年命冯国璋充禁卫军总统旨(见《皇朝续文献通考》卷二七零页)。
在人们的口语中,谈到清朝八旗制,常常会听到汉军、汉八旗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人,在明朝时期,由女真民族首领努尔哈赤统率,逐渐强大,于1616年建立了后金国。努尔哈赤把自己属下的部民,按旗编制组成军队,先是四旗,即四种颜色的旗子。后来,人数增多,变为八旗,这便是八旗的由来。满族人都编入旗内,都称为旗民,也称为在旗的。由于满族全部编入旗下,所以,便出现了凡满人都是旗人之说。但旗人并不都是满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努尔哈赤、皇太极势力增大后,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编入旗内,统归八旗管辖,被称为蒙古八旗。后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努尔哈赤把征服的蒙古族人编成五个"牛录",隶属于满洲八旗。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把蒙古五牛录扩编成两个蒙古旗。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又把两旗扩编成八旗,至此,蒙古八旗出现了。
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大量汉人被掠为奴,编入满洲八旗之内,成为家内奴或拖克索(农庄)内从事生产的奴仆。同时,为扩大兵源,从为奴的汉人中抽出一些壮丁(规定每20人抽一人当兵),其所需马匹器械由20名汉人共同出钱购买。其壮丁家为汉军户,对汉军户有优厚待遇,比如,可以全家迁入努尔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信任。
皇太极即汗位后,改变努尔哈赤对汉人的政策,不再把被征服地区的汉人编入满洲八旗人家为奴,编庄别居,减少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对这些汉人,由投降过来的原明朝官员或后金提拔的汉人官员来管理。
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二月,明朝辽东总兵毛文龙被袁崇焕处死,其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率军从山东登州前来辽东投奔后金。皇太极对他们来投非常重视。当他们来到沈阳城郊时,皇太极在浑河岸边亲自迎接,行满族特有的抱见礼,可以说是非常之举。为与满洲八旗有别,命孔、耿所部使用白镶皂旗帜,即白旗镶黑边,受皇太极直接统辖。这是第一次出现打着有别于满洲八旗旗帜的汉军。汉人既然可以编成军,皇太极决定自己建立汉军,下令从所属的满洲八旗的汉人壮丁中每十名抽出一名,组成一旗汉军,这是皇太极组成汉军的开始。随着军队的发展,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即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大清的第二年,又分汉军旗为两旗。又过五年,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把汉军扩为八旗。至此,汉军八旗正式出现,成为清朝三军之一。所使用的旗帜和满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由于汉军编成八旗,所有旗下成员都是旗人,也称汉军旗人。因此,应说旗人是由满、蒙古、汉三族人组成的,而不能说旗人都是满人。
H. 明末八旗兵的战斗力为什么会这么强,几乎打赢了所有的硬仗
我们在看关于清朝时期电视剧或书籍的时候,会经常看到关于明末八旗兵的故事,他们是一批战斗力非常强的一支军队,并且几乎都是场场战胜,令人敬畏。可是,明末八旗兵的战斗力为什么会这么强,使得他们几乎打赢了所有的硬仗?
通过八旗这一组织形式,建州各部也得到真正统一起来,使不同区域和部族的成员建立起了对整个建州政权的忠诚,同时避免了除爱新觉罗外的其他家族在某支军队中影响力过于膨胀以致尾大不掉的问题。其三,他们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军事地理环境。综合上述,可以得出八旗之所以战斗力强,是因为他们的组织架构基本和他们的建军思想,并且努尔哈赤主要是将目光放在建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