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的航天实力排名世界第几
世界上真正低调的是中国。
世界上航天技术第一名是美国,第二名是俄国。没有争议。
大推力火箭技术,第三名是欧洲。中国和日本并列第四,日本的技术更先进,中国的技术更成熟,可靠性和可用性更高。日本的技术非常先进,但是系统工程水平很差。如果长征五号能够及时投入使用,则中国可以甩开日本,综合水平可以和欧洲并列。印度上不了台面。
卫星应用技术各有所长,印度的资源卫星比中国领先。通信卫星日本强。科学卫星,气象卫星,军事卫星中欧领先。卫星定位系统,中国的北斗已经投入使用,欧洲的伽利略还在图纸上,日本和印度还在想象中。中继卫星是为载人航天服务的,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也没有这方面的技术。返回式卫星只有中美俄。第四名是印度,但是基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近地空间测控技术中欧领先,各有各的优势。日本差距非常大,印度差距更大。
深空测控能力欧洲领先,中国落后一点。日本和印度几乎完全依赖别国。
深空探测能力欧洲领先,中国有差距,日本第三。印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载人航天技术相关的所有领域,中国领先。欧洲可能有能力在五年内上天,其他国家还很遥远。
反卫星技术。中美俄三国至少还要垄断10到15年。
发射场建设和发射能力,中欧并列。
总的来说,中国应该是和欧洲并列第三。
2.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什么时候发射的
人造地球卫星是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卫星或卫星。通信及广播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和导航定位卫星,都是开发相对于地面的高位置空间资源的航天器,这类航天器一般又称为应用卫星。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服务的人造卫星,是当今世界上发射最多、应用最广泛的航天器。
卫星技术与多种科学技术的交叉和渗透,产生了一些新技术,如卫星通信、卫星气象遥感、卫星导航、卫星侦察等,这些技术统称为卫星应用技术,卫星应用技术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综合效益十分显著。航天技术主要通过卫星应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和国家实力。卫星应用系统是航天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深入众多的应用部门发展成为应用部门的新技术系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已先后发射了约5000多个人造航天器,其中绝大部分是人造地球卫星。我国在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质量超过了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和,这说明我国卫星技术的起步水平高。
通信卫星系统
通信卫星具有通信距离远、容量大、信号质量好、可靠性高和机动灵活等优点,因此在远距离通信、数据网络、电视教育、数据采集、电子邮件、政府行政管理、应急救灾、远程医疗、航海通信、个人移动电话等各种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颗在赤道上空定点的地球同步卫星可覆盖地球表面40%强,数颗同步通信卫星和地面站即可组成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目前全世界约有近300颗同步通信卫星,这些通信卫星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80%的国际通信业务,已形成每年数百亿美元的最大的航天产业。例如,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卫星已发展到第8代,在轨的卫星有17颗。国际通信卫星8号载有44台转发器,具有可控C频段点波束,可提供3个电视频道和112500路数字话音。
近年来出现了近地轨道移动通信卫星星座。如铱星系统是共有66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在技术上非常先进,但话费太贵(3美元/分钟),结果铱星公司破产了。但这个趋势仍在发展。
对地观测卫星
对地观测卫星的种类很多,如资源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侦察卫星等。星上装有各类遥感设备(如相机、辐射计、雷达等),收集来自地球的陆地、海洋、大气层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辐射信息。然后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以识别物质的性质和状态。这种观测方式的视野广阔,不受地理位置和国界的限制,可以迅速获取大面积、甚至全球性的动态变化的信息。空间遥感在几天内完成的工作量如果用航空遥感需几个月,用人工勘测则需几年,甚至不可能完成。空间对地观测的宏观性和及时性使许多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导航卫星
导航卫星不受天气的限制,可以为卫星、飞机、导弹、船舶、车辆、人员进行导航。导航卫星网由数十颗卫星组成,也称为导航卫星星座,具有全球覆盖能力。导航卫星按导航方式不同可分为测速和测距卫星,根据卫星运行轨道的高度可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导航卫星。
目前世界使用最多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美国的GPS系统。它采用时间测距定位原理,可对地面车辆、海上船只、飞机、导弹、卫星和飞船等各种移动用户进行全天侯的、实时的高精度三维定位测速和精确授时。
GPS系统是由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的24颗卫星组成的星座。GPS卫星的轨道高度为20000km,星上装有10-13高精确度的原子钟。地面上有一个主控站和多个监控站,定期地对星座的卫星进行精确的位置和时间测定,并向卫星发出星历信息。用户使用GPS接收机同时接收4颗以上卫星的信号,即可确定自身所在的经纬度、高度及精确时间。
GPS系统的军用定位精度<10m,民用定位精度<100m。美国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广泛使用了GPS系统。
俄罗斯也有类似的系统,名叫GLONASS系统。但由于俄经济困难,且卫星寿命短,星座不能保持足够数目,影响了其正常功能。
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也属于导航卫星星座,可能将在最近几年发射升空。
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展
截至2001底,我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8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不同卫星又组成各种不同的空间(卫星)应用系统,已初步形成了3个卫星系列——实践号科学实验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对地观测卫星系列。另外,北斗星导航卫星系列正在形成。
实践号科学实验卫星
科学实验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的卫星,主要利用在实际太空环境下考验卫星技术中的新方案原理、新技术和新仪器设备,以便为后续的实用卫星做技术储备。中国自1971年3月3日成功发射实践一号卫星以来,已经发射了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实践四号、实践五号。其中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是以一箭三星方式发射上天的。
东方红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系统
1984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通过东方红二号,一举实现了覆盖全国的信号传输,解决了军用通信和远洋船只的通信问题,彻底改变了边远地区通信落后的状况。
1988年发射的东方红二号甲是我国首次研制成功的实用通信广播卫星,有4个C波段转发器,可以传输4路彩色电视信号和2400路双向电话。通过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全国有几亿人通过数千个地面接收站收看电视节目,大大改善了我国的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条件。
1997年发射的东方红三号是我国新研制的一种中容量广播通信卫星,有24个转发器,工作寿命为8年。这颗卫星改善了我国的国际通信以及西部边远山区的通信状况。目前东方红三号的服务舱部分已设计成公用平台,加上不同的有效载荷即可组成各类功能的卫星。
到目前为止,我国先后成功发射了6颗通信卫星,对国民经济和国防事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卫星电视广播已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远程教育方面,我国目前有5000多个卫星电视教育台,接受远程教育的人数有2000万。
3. 积极发展航天技术,扩大航天技术应用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航天技术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航天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高技术群,荟萃了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的许多最新成果。航天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进步。
其中包括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以及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的研究与发展,同时各种卫星应用技术、空间加工与制造技术、空间生物技术、空间能源技术大大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当代,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而航天工程作为当代高新技术的集大成者,成为各个发达国家争夺的科技制高点。
(3)北斗航天卫星应用科技集团股票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直接的体现为科技的竞争,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成为各国制定科技战略的共识。由于航天工程对国家地位、军事、科技、经济和人民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世界各种都投入巨资进行对其进行研发。
中国也提出了载人航天和嫦娥登月计划,积极推动建立国际空间站以及北斗全球定位系统,在2012年中国航天器发射次数首次超过了美国,同时加大了在航天领域技术教育和民用研究机构的投资。
世界各国都在扩大航天产业的规模,加大对航天工程的投入力度。这不仅仅是因为航天技术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更重要的是航天技术对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4. 1.航天技术在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中的应用(成就) 2.这些成就有何作用
一、航天技术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在发展生产力方面起先导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航天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高技术群,荟萃了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的许多最新成果。航天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中包括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以及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的研究与发展,同时各种卫星应用技术、空间加工与制造技术、空间生物技术、空间能源技术大大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促进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水平
航天技术的直接应用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还将发挥保护人类、保护地球的重要作用。卫星气象观测能获取全球范围昼夜连续的气象资料,为气象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气象和气候信息,改变了传统手段观测的落后状态,使现代气象学进入到以全球大气为研究对象,以气象卫星为主要观测工具的新阶段。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地球资源勘测,为大面积普查提供了经济、有效的新手段。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矿产石油资源普查、农作物产量估计与病虫害预报、土壤与森林资源调查、洪涝灾害与森林火灾监测、海洋与水利资源调查、地壳活动监视、地质分析与地震预报、环境监测、地图测绘、城市规划等。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可以为地面人员、陆上车辆、海面舰船、空中飞行器以及天上卫星和宇宙飞船等目标提供全天时、全天候、连续、实时的高精度定位和测速信息。载人航天、空间站、天体探测与地外资源开发技术又为人类的未来开辟了美好的前景。
航天技术的直接应用,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卫星通信技术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电话、电报、传真、数据传输、电视转播、卫星电视教育、移动通信、数据收集、救援、电子邮政、远程医疗等上百种服务,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产业
航天技术作为高科技前沿,其产业化依赖于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传统产业的支持。航天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有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航天技术的发展将牵引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航天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可以直接或经过二次开发后在传统产业中进行推广、应用和移植;航天技术的管理方法、通用软件、人才和设备优势也可以为传统产业借用,极大地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
二、我国航天技术及其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从1956年至今,我国航天技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成功发射了15种类型、近50颗人造地球卫星和3艘试验飞船。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有12种型号,具有发射低地球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等多种轨道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截至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8次发射;其中对外发射成功22次,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送入太空。从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6次发射成功。
从“东方红”卫星上天到“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空间技术通过空间应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民用航天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最近几年,我国卫星应用蓬勃发展,民用卫星已广泛应用于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现已建立了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普查、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微重力试验、空间科学研究等卫星应用系统。
(一)卫星遥感
我国有600多个单位、近万名科技人员直接从事卫星遥感研究、试验和开发应用工作,初步形成一支领域广泛、专业基本配套的卫星遥感应用队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遥感中心等单位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数据,使卫星遥感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国土资源调查与开发、农业资源规划和估产、森林草原监测和保护、环境灾害监测与评估、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等方面的应用迅速发展。
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数万米地物照片和其它卫星获得的地物信息,经国家经济和科研部门处理分析后,从中获取到许多用其它手段得不到或难以得到的资料,为国家进行国土规划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利用返回式遥感卫星照片,国家有关部门曾组织进行了京津唐、塔里木盆地、黄河三角洲等7个区域的资源和环境调查,各有关单位开展了其它方面的多项专题应用。实践表明,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照片具有视野宽阔、信息量丰富、直观性好、清晰度高、能提供宏观和实用性强的第一手普查资料等特点,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
中国已建成能接收各类(光电型、雷达型)资源卫星数据的遥感卫星地面站。利用该站发布的数据,各部委和各省市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国土整治和规划、土地利用和普查、农作物估产、地质勘探、重大灾害评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在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之际,遥感卫星地面站根据卫星获取的微波遥感资料,对灾情最严重的地区进行了全天时、全天候的监测,为抗灾、救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于1999年发射的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卫星,已成为中国卫星资源的一个新的数据源。
中国发射了4颗“风云”1号和2颗“风云”2号气象卫星,现已建立了由北京气象卫星资料处理中心和北京、乌鲁木齐、广州3个气象卫星资料站组成的具有国内外兼容性的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该系统为中国的天气预报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实时云图。尤其是气象卫星系统的业务运行,大大提高了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每年减少经济损失几十亿元。
(二)卫星通信
过去近20年,我国卫星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全国共有卫星通信地球站71个。近年来,VSAT通信发展较快,已在邮电、金融、气象、新闻、交通、石油、水利、电力等几十个部门建立了120多个专用网,终端约2万多个。在卫星广播电视方面,开通了47套电视节目和70多路语音广播,使我国卫星电视和广播覆盖率达90%以上,卫星广播电视教育使我国3000多万人利用这所“空中”学校接受了教育和培训。
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进步,使广播和电视传输的落后状况得到明显改观,促进了通信事业的现代化以及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
(三)卫星导航定位
卫星导航定位在我国的应用迅速发展。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已开始为公共汽车、出租车安装GPS指挥监控系统。我国有数万条渔船装备了GPS接收机。毫无疑问,智能交通是一个大规模的潜在市场。卫星导航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测绘的各个方面。GPS的应用必将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增长的热点之一。
2000年,“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并完成双星组网。我国自主建立了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这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实用星基定位导航系统,将对我国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是现今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和组织,也是世界上少数拥有进行空间微重力实验手段的国家之一。如今,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正迎来一个大跨越发展的春天。21世纪头10年,又发生了中国航空航天史的两件大事:在航天方面,,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圆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在航空方面,2007年2月,对国计民生的意义不次于“两弹一星”的大飞机项目正式立项,还有最近倍受国人瞩目的“嫦娥一号”、“神七”等等……这些成就必将大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增大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航空航天事业对国家的重要性无与伦比,航空航天事业对国家,从军事国防上讲,具有中流砥柱的地位。从国防意义上讲,在现代战争中,空战已经占据着主导地位。像军用飞机、导弹、航母这些衡量着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的重要指标,和国家的航空航天技术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历史上,航空航天技术的每一项突破几乎都源于军事目的。比如“两弹一星”,对于弹和星,应该结合起来看,如果火箭中的卫星换成了核弹头,就成了洲际核导弹了。为什么新中国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要上“两弹一星”工程?这正是为了拥有中国自己的核武器。同样,拥有航天火箭的发射能力,是一个国家拥有核威慑能力,远程核打击能力的前提条件。现代战争,是以海陆空天为一体的,立体复杂信息化战争。拥有制空权,制天权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因此,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和国防力量。
4 航空航天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军事应用联系紧密,相互促进。 航空武器装备是空军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航空武器装备包括战斗机、战斗轰炸机、强击机、轰炸机、预警飞机、电子战飞机、军用运输机、军用无人机、武装直升机、空中加油类特种飞机和机载武器等。航空武器装备的作用是对敌空中力量进行空战,夺取和捍卫制空权;对敌人地面、海面军事目标进行攻击;执行侦察、通信和预警指挥任务,空中电子战任务以及各种战斗支援和保障任务。航空武器装备是空军战斗力的物质基础。 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其间发生的局部战争,初步显示了空中力量对战争的重大影响。朝鲜战争是喷气式战斗机的第一次大规模作战使用,空战和空中打击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越南战争后期,美军使用包括 B— 52在内的各种作战飞机对越南北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进行了“地毯式”轰炸,给北越方面造成了巨大损失,实现了美国的所谓体面撤退。在 1967年 6月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空军在三小时内使埃及空军几乎全军覆没,同时还严重打击了叙利亚、约旦和伊拉克的空军目标,在短短的 6天内就达成了其预定的战略目标。英阿马岛战争和 1986年美国对利比亚实施的“外科手术式”空中打击,都进一步确立了空中力量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1991 年的海湾战争是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标志,空中战争的雏形在这次战争中第一次、 展现出来。在 42天的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对伊拉克的空中打击占了 38天,基本上靠空中作战就达到了取胜的目的。 8 年后的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仍然选用了空中打击方案,历时 79天的战争完全由空中力量进行,使得科索沃战争成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空中战争。这次战争具有一些新特点,无人驾驶飞机被大规模使用,为提高空中打击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准精确和精确制导武器占据了总投弹量的绝大部分。 “ 9. 11”事件后,美国发动了针对阿富汗塔利班政府的反恐战争,依然是借助空中打击力量。这次战争中,无人驾驶飞机第一次向目标发射了武器,标志着无人航空作战平台的概念已经进入了实战阶段。 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美国还是以隐身战斗机和远程巡航导弹轰炸巴格达郊区的军事和政治目标拉开战争的序幕。 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随着战争目标朝着政治化方向发展,空中力量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影响越来越大。未来的战争势必围绕空中打击来进行,谁拥有更强大的空军,谁将在未来战争中取得主动权。 卫星侦察具有面积大、速度快、可定期或连续监视一个地区、不受国界和地理条件限制等优点,已成为当今作战指挥系统和战略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军用通信卫星、军用导航卫星、军用测地卫星和军用气象卫星都可直接应用于军事。由侦察卫星、军用通信卫星、军用导航卫星以及空中预警和指挥飞机构成的系统,是国家现代防务系统的神经中枢。只需在普通炸弹上安装一个卫星制导装置,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就能极大地改善常规炸弹的轰炸精度。其他航天器可作为太空武器平台,在未来的制天权争夺中发挥作用。 2007-12-28 21:47 回复 ☆猪的骄傲☆ 37楼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已对国民经济的众多部门产生了重大影响。 航空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的结构。空中运输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快速、方便、安全和舒适的旅行手段,国际航班已经取代了远洋客轮,成为人们洲际往来的主要工具,密切了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往。国内航线的航空运输在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已经可以和铁路运输相抗衡,而且加快了发展中国家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发展。通信卫星和大型客机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两个重要支柱。航空在工农业方面的应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如飞机广泛用于空中摄影、大地测绘、地质勘探和资源调查,还可用于播种施肥、除草灭虫、森林防火和环境监测与保护等。 航天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相结合开创了许多新的商业途径,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典型的例子是卫星通信,这种方式具有距离远、容量大、质量好、可靠性高和灵活机动的特点,已经成为现代通信的重要手段。 20世纪 80年代初,通信卫星就承担了一半多的国际电信业务和几乎全部的洲际电视传输业务。在我国,通信卫星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得以实现,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民听到了广播,看到了电视。卫星导航技术除军事用途外,利用其全天候、全球和高精度的优势,广泛地用于船舶导航、海洋调查、海上石油钻探、大地测绘和搜索驾救等民用领域。气象卫星提供的高精度气象预报,对预防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有着非常积极 的作用,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其他测地和海洋卫星已成为普查地球和海洋资源的最迅速、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还能协助监视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等。 航空航天技术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的管理方式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转移,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十分可观的间接经济效益。 航空航天为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航空技术为人类提供了从空中观察自然界的条件。航天揭开了从太空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的新时代。通过航天活动获得的有关地球空间、行星际空间、太阳系和宇宙天体的丰富信息,更新了人类对地球、行星和宇宙的认识,推动了天文学、空间物理学、高能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空间实验室的特殊环境,可以被用于开展许多在地球上无法完成的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工作。 航空航天产品是附加值很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就航空产品而言,美国 F— 16战斗机 1 kg 质量的价格是 1kg白银价格的 20倍,相当了 1kg黄金的 25%,远高于船舶、汽车和计算机的单位价格。如果按美国 B— 2A战略轰炸机的价格来算,飞机空重 50 oookg,单价 20亿美元,折算单位价格为黄金的三倍。 航空航天产业已经成为部分发达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造业中,航空航天业对美国的贸易平衡贡献最大,每年达到 21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美国航空工业是美国国防工业的核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航空工业部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重视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把航空航天工业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
5. 北斗航天刘贵生简历
北斗航天卫星应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法人为刘贵生
6. 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哪些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卫星技术的一系列重大成就
1965年8月,中国开始实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计划,经过5年的努力,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卫星的重量、跟踪手段、信号形式、星体温控等超过其他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平。“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两弹一星”国家重大高科技工程的圆满完成。
“两弹一星”工程的伟大成就,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如果60年代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实施“两弹一星”工程,使中国的国防实力有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20世纪70至80年代中期,中国卫星技术实现一系列重大突破,应用卫星技术取得多项重大成就。1971年3月,第一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实践一号”发射成功,卫星在轨正常运行8年多,远远超过设计要求,这在当时国外卫星中是少有的。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了返回式遥感卫星,在空间正常运行三天后成功返回地面,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美国和前苏联的返回式卫星经过多次失败才获得回收成功,中国返回式卫星首次飞行试验就回收成功,并获得有价值的遥感资料,这是一项重大成就。1984年4月,成功发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并准确定点东经125度赤道上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首次发射的试验通信卫星就具有实用性,正常工作超过设计要求达三年多,创造了世界通信卫星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纪录。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中国卫星技术又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连续取得多项新成就。1988年9月,第一颗极轨试验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自主研制和发射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7年5月,中等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发射成功,并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卫星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同期国际上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该卫星的研制成功和投入业务应用,标志着中国在通信卫星领域跨上了一个新台阶。1997年6月,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发射成功,完成了各项试验任务。1999年10月,发射成功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即以中国为主、与巴西联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卫星正常工作达3年零10个月,超过2年的设计寿命要求,而且首次发射即提供了有效应用。这标志着中国传输型遥感卫星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空间遥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卫星研制取得了31次飞行试验的成功,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2000年10月和12月,两颗“北斗一号”导航试验卫星分别发射升空并正常在轨运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研制和发射导航卫星的国家,“北斗一号”也是世界上首次建立的双星导航定位系统。2002年5月,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发射升空,结束了中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分别发射了与欧洲空间局合作研制的“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卫星,成功地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实现了中国空间探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007年5月,中国基于东方红四号平台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完成了在轨交付,实现了中国整星出口零的突破。“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设计寿命15年,输出功率达万瓦级,其综合能力是“东方红三号”卫星的20倍以上,卫星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同类通信卫星的先进水平,卫星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了新的大跨越。
目前,中国已形成返回式遥感卫星、“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风云”气象卫星、“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资源”地球资源卫星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等6个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各类卫星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水平。此外,近五年来中国与国外联合研制或独立研制了多颗微小卫星,在微小卫星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跨越
载人航天是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代世界高新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992年中国启动的载人航天工程,是继“两弹一星”之后的又一国家重大高科技工程,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立以来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大、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最高的航天工程。1999年11月,“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发射并回收成功,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之后又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3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为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中国首位航天员成功地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树立了又一座里程碑。2005年10月,“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了“两人五天”的载人航天飞行,首次进行了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又一个重大成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性突破和连续成功,是中国航天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它的主要任务是作为空间交会对接目标,完成交会对接试验;保障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的工作和生活;并初步建立能够短期载人、长期无人独立可靠运行的空间试验平台。中国神舟八号飞船在2011年11月1日升空后,已在11月3日凌晨与神舟八号成功进行第一次对接。组合飞行12天之后,2011年11月14日20时,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第二次交会对接成功。
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的核心部分是研制“神舟”载人飞船。中国研制载人飞船起步较晚,始终坚持高起点、瞄准高目标,攻克了一批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采用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一步跨越美俄40年历程,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载人飞船。“神舟”号载人飞船整体水平达到或优于国际上第三代即最新一代载人飞船的水平,并具有自身特色。它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舱构成,可容纳3名航天员,返回舱直径达2.5米,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间最大的飞船。返回舱返回后,同国外废弃轨道舱的作法不同,轨道舱可留在轨道上数个月,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中国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实现了高起点、高效益和跨越式发展。
深空探测技术的历史性突破
深空探测是中国航天活动继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大领域。2004年中国启动了月球探测工程,该工程是新时期启动的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之一。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实施,即一、二、三期工程,分别为绕月探测;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月面采样返回。中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核心部分是研制“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实现地月转移和环月飞行,对月球进行环绕探测。“嫦娥一号”是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虽然研制工作比国外起步较晚,但是坚持高起点,瞄准当今国际深空探测技术前沿。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在充分继承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了探月轨道设计、制导导航与控制、远距离测控与通信、卫星热控和有效载荷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嫦娥一号”卫星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当今世界同类月球探测器的先进水平。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国深空探测技术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取得又一历史性跨越。
7. 北斗航天卫星应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北斗航天卫星应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于2011-04-12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刘贵生,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
法定代表人:刘贵生
成立时间:2011-04-12
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110115013768986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十八区22号楼五层(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