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操是什么时候要刺杀董卓的
三国演义里有一段曹孟德刺杀董卓的描写,写到曹操借了司徒王允的七星宝刀前去刺杀董卓,没想到被识破,情急之下假装献刀,然后又假装试马,骑马出城逃走。这一段写的惊心动魄,后人也为曹操的机智勇敢而称奇。但是我认为曹操刺杀董卓之事不可信。
因为谁都知道曹操号称奸雄,最擅长装模做样骗取别人的信任,设计除掉他厌恶的人,比如“梦中杀人”之事和借扰乱军心杀掉杨修等,所以曹操决不是一个拍案而起,拔剑而出的莽夫,而且他也清楚即使杀死了董卓他也必死无疑,作为一代奸雄,自然不会愿意成为别人的争权夺利的棋子,更不愿成为这场斗争的炮灰,相反他应该是想借行刺董卓之机炒做自己,使自己成为天下闻名的红人,而且站在了正义的一方,捞足政治资本,为自己的以后回乡起兵树立一面正义的大旗。王司徒的寿宴之上人多嘴杂,大家在一起也就敢发发牢骚,最多“批斗”一下董卓,说董老板太不够意思了。曹操却站出来说我们不如把董老板“做了”吧。在座的人谁不震惊,都认为这小子脑袋是不是坏掉了,要杀董卓还敢这么高调。曹操在王司徒的寿宴上扬言要去刺杀董卓,并借了王司徒的七星宝刀。试想如果曹操真的要去刺杀董卓,那可是掉脑袋的事,他敢在寿宴上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出来吗?谁敢保证参加寿宴的人中没有董卓的线人?既然是行刺,只要是锋利的匕首或短刀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王司徒的七星宝刀。所以我认为曹操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去行刺董卓,而实际是真真去献刀,然后逃离京城,回到家乡扬言自己刺杀董卓不成,又要起兵讨伐董卓,必然会有天下英雄慕名来投,同时发动各路诸侯讨伐董卓,也会得到各路诸侯的响应,又有他的“发小”袁绍背后支持,一定能够成功。他这样做了,也取得了他预想的结果。他起兵时,慕名来投的天下英雄数不胜数,并且也得到了当地富商卫弘的支持(相当于现在的风险投资),尽出家资置办衣甲旗幡,四方送粮食者不计其数。可见这块金字招牌何等重要。曹操招募的英雄豪杰胜过任何起兵人,包括自称皇叔的刘备和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的袁绍,以至于几十年后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感叹蜀中无人时,魏国仍然是人才济济。只有一点是曹操没有想到的,曹操刚刚献了宝刀,逃出京城,刺杀董卓的“计划”就被董卓的线人告了密,反而弄假成真董卓认为曹操真有行刺之嫌,一怒之下,发出通缉令,重金悬赏捉拿曹操,使得曹操险些丢掉性命。以董卓飞扬跋扈的脾气当然是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况且他也知道天下想杀他的人很多,已有伍孚行刺在前,自然深信不疑。
曹操为何要反董卓而去?曹操原来跟随何进,在何老板手下并不太受重视,反而在消灭阉党之时,曹操提出“只擒贼首放过其他”,还被何进嘲笑“太监的孙子(曹操的父亲过继给大太监曹腾作了养子)不忍对太监下手”。而何进死后,董老板进京掌权后,觉得曹操是个人才,对他器重有加,曹操可以自由出入董卓府中,已经成了董卓的亲信。但是嗅觉敏锐的曹操已经发现强大的董卓势力已经汲汲可危。董老板自己胸无大志,只顾花天酒地、吃喝玩乐,而且脾气暴虐、喜怒无常,下面高管如吕布、李儒之流,个个贪污腐败、挥霍无度,这个企业要不是靠着国字头的背景和垄断行业的地位,早就破产了。即使这样各地的反对声音不绝于耳,这样下去关门倒闭是迟早的事。曹操的内心中一直有一股创业的冲动,苦于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品牌。与其董老板手下等着失业,还不如自己乘现在管理混乱,拿走企业的金字招牌和核心技术,跑回老家,自己成立公司,然后抢董老板的市场。他知道这个外强中干的国字头垄断企业在竞争面前不堪一击,很快就会轰然倒塌。曹操得手后,逃回老家,拿出自己的带回的驰名商标和核心技术,得到了他父亲的大力支持。老爷子也很伟大,他说:既然我们有这么过硬的品牌和技术,我们就要往大里做,把家里的全部资产投进去还是不够,那你就去找卫弘卫老板那里要点风险投资,另外可以发行点股票,只要资助我们一些粮食的都可以算做我们的小股东。有了父亲的支持和卫老板的投资,公司迅速发展起来。他又联络自己的“发小”袁绍,请他联络各地的私营中小企业组建集团公司,共同对抗董卓的国字头垄断大企业。在曹操的精心策划和一步步实施下,董卓最终内部瓦解了,曹操也一步步得到了天下集团的控股权。
曹操七星宝刀刺董卓本身就是自己精心策划的炒做噱头,曹氏集团的成功运作,也给我们后人很多借鉴。
2. 跟随曹氏20年的许褚最后为什么比不过跟随曹操3年的典韦
众所周知,曹魏集团一直是最强盛的,曹操手下更是猛将如云,许褚就是一个例子。那么,跟随曹氏20年的许褚最后还比不过跟随曹操3年的典韦?
典韦是一员猛将,许褚也是。典韦没有功成名就,许褚则是得以封官加爵,这些都让曹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许褚没有典韦厉害,实际上不是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寿终正寝,你说是不是?没有人愿意横死街头!你觉得典韦厉害还是许褚厉害?
3. 从刘秀到曹氏,颍川豪族为何能跻身权力核心,延续上百年而不衰呢
作为当时的传统豪强,颍川豪族自然凭借声名远扬的政治威望、较为强大的实力和明智的布局规划成功挤进了曹氏集团的核心圈子。而颍川豪族当中的出色者如郭嘉、荀攸则更是深得曹操赞赏,为颍川豪族之后的地位上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
作为一个存在并延续了上百年的地方豪强,颍川豪族在整个东汉无论是社会还是政治当中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情况,固然有东汉本身的特殊性,但颍川豪族内部不断的人才诞生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他们作为颍川的代表,即便并未刻意帮助本地谋求利益,但他们的一言一行却已经成为了颍川最好的招牌。当然,在坐拥全国大量资源的情况下做到这点其实也不足为奇。
4. “冢虎”司马懿为何能击败曹氏集团夺得天下
天时地利人和一应俱全,老天要预兆着要改朝换代了。
先说自身原因,司马懿本身。就算接触历史不多的人,一提起司马懿也知道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隐忍低调,通俗点说就是非常能装孙子。司马懿是谁,是具有经天纬地之才,谋略思想都能与三国最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比肩的。但是你看看他在刚开始都干了些什么,一心只是帮助曹丕争夺储位,从来不在曹操面前显露自己的才能。这就是能忍,如果不是他抓住了曹丕这条线,等曹操一死他的结局也就能看到头了,就算曹丕用他,两个人也不会好到被曹丕称作“四友”,留作顾命大臣的程度。那以后的谋划也就无从谈起。
更不用说曹爽都欺负到司马懿头上来了,他还在装孙子装病不上朝,小儿子司马昭说爹咱不忍了干他娘的,还被司马懿骂做废物。
但是与此同时,他阴养三千死士散落民间,待高平陵政变时一朝而发诛杀曹爽。司马懿本人的可怕之处就在这里。
再说外部原因,因为曹丕上位时的阴影,他非常不相信自己的宗亲力量。所以上位后不断虚弱自己的亲戚们直至最后成了光杆司令,待到曹睿死后曹芳上位整个曹氏家族除了曹爽没有别人还在朝中任职。
这也就导致了司马懿政变时曹家人不敢也不能反对,这也是司马懿夺得天下的外部原因。
5. 曹操刺杀董卓的真正动机是什么
在正史中,并没有这件事情的记载。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个桥段。那个时候,因为董卓极为残暴,竟然土杀百姓,欺辱后宫宫女等,所以,天下志士都要攻击董卓。
所以,虽然得到董卓的信任,但曹操心中也是反对董卓。所以,拿了一柄宝刀,前去刺杀,但偏偏董卓醒来,结果,曹操就说是献上宝刀。
应该说,反应了曹操的机智。
真实的历史上,应该没有发生这件事情,不过,安排在三国演义中,却也合理。开始的阶段,曹操也是忠心汉室。后来,地盘越来越大,自然有了其他的心思。
在汉末的时候,曹操并非一开始,就决定取而代之。
6. 曹操曾经只身行刺过董卓吗
三国演义里有一段曹孟德刺杀董卓的描写,写到曹操借了司徒王允的七星宝刀前去刺杀董卓,没想到被识破,情急之下假装献刀,然后又假装试马,骑马出城逃走。这一段写的惊心动魄,后人也为曹操的机智勇敢而称奇。但是我认为曹操刺杀董卓之事不可信。
因为谁都知道曹操号称奸雄,最擅长装模做样骗取别人的信任,设计除掉他厌恶的人,比如“梦中杀人”之事和借扰乱军心杀掉杨修等,所以曹操决不是一个拍案而起,拔剑而出的莽夫,而且他也清楚即使杀死了董卓他也必死无疑,作为一代奸雄,自然不会愿意成为别人的争权夺利的棋子,更不愿成为这场斗争的炮灰,相反他应该是想借行刺董卓之机炒做自己,使自己成为天下闻名的红人,而且站在了正义的一方,捞足政治资本,为自己的以后回乡起兵树立一面正义的大旗。王司徒的寿宴之上人多嘴杂,大家在一起也就敢发发牢骚,最多“批斗”一下董卓,说董老板太不够意思了。曹操却站出来说我们不如把董老板“做了”吧。在座的人谁不震惊,都认为这小子脑袋是不是坏掉了,要杀董卓还敢这么高调。曹操在王司徒的寿宴上扬言要去刺杀董卓,并借了王司徒的七星宝刀。试想如果曹操真的要去刺杀董卓,那可是掉脑袋的事,他敢在寿宴上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出来吗?谁敢保证参加寿宴的人中没有董卓的线人?既然是行刺,只要是锋利的匕首或短刀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王司徒的七星宝刀。所以我认为曹操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去行刺董卓,而实际是真真去献刀,然后逃离京城,回到家乡扬言自己刺杀董卓不成,又要起兵讨伐董卓,必然会有天下英雄慕名来投,同时发动各路诸侯讨伐董卓,也会得到各路诸侯的响应,又有他的“发小”袁绍背后支持,一定能够成功。他这样做了,也取得了他预想的结果。他起兵时,慕名来投的天下英雄数不胜数,并且也得到了当地富商卫弘的支持(相当于现在的风险投资),尽出家资置办衣甲旗幡,四方送粮食者不计其数。可见这块金字招牌何等重要。曹操招募的英雄豪杰胜过任何起兵人,包括自称皇叔的刘备和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的袁绍,以至于几十年后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感叹蜀中无人时,魏国仍然是人才济济。只有一点是曹操没有想到的,曹操刚刚献了宝刀,逃出京城,刺杀董卓的“计划”就被董卓的线人告了密,反而弄假成真董卓认为曹操真有行刺之嫌,一怒之下,发出通缉令,重金悬赏捉拿曹操,使得曹操险些丢掉性命。以董卓飞扬跋扈的脾气当然是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况且他也知道天下想杀他的人很多,已有伍孚行刺在前,自然深信不疑。
曹操为何要反董卓而去?曹操原来跟随何进,在何老板手下并不太受重视,反而在消灭阉党之时,曹操提出“只擒贼首放过其他”,还被何进嘲笑“太监的孙子(曹操的父亲过继给大太监曹腾作了养子)不忍对太监下手”。而何进死后,董老板进京掌权后,觉得曹操是个人才,对他器重有加,曹操可以自由出入董卓府中,已经成了董卓的亲信。但是嗅觉敏锐的曹操已经发现强大的董卓势力已经汲汲可危。董老板自己胸无大志,只顾花天酒地、吃喝玩乐,而且脾气暴虐、喜怒无常,下面高管如吕布、李儒之流,个个贪污腐败、挥霍无度,这个企业要不是靠着国字头的背景和垄断行业的地位,早就破产了。即使这样各地的反对声音不绝于耳,这样下去关门倒闭是迟早的事。曹操的内心中一直有一股创业的冲动,苦于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品牌。与其董老板手下等着失业,还不如自己乘现在管理混乱,拿走企业的金字招牌和核心技术,跑回老家,自己成立公司,然后抢董老板的市场。他知道这个外强中干的国字头垄断企业在竞争面前不堪一击,很快就会轰然倒塌。曹操得手后,逃回老家,拿出自己的带回的驰名商标和核心技术,得到了他父亲的大力支持。老爷子也很伟大,他说:既然我们有这么过硬的品牌和技术,我们就要往大里做,把家里的全部资产投进去还是不够,那你就去找卫弘卫老板那里要点风险投资,另外可以发行点股票,只要资助我们一些粮食的都可以算做我们的小股东。有了父亲的支持和卫老板的投资,公司迅速发展起来。他又联络自己的“发小”袁绍,请他联络各地的私营中小企业组建集团公司,共同对抗董卓的国字头垄断大企业。在曹操的精心策划和一步步实施下,董卓最终内部瓦解了,曹操也一步步得到了天下集团的控股权。
曹操七星宝刀刺董卓本身就是自己精心策划的炒做噱头,曹氏集团的成功运作,也给我们后人很多借鉴。
7. 曹操如果赤壁之战身死,谁会成为曹氏集团核心
赤壁之战是发生在公元208年,到209年结束,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死,那么当时的曹魏集团会是怎样的情况呢?问题不是谁会成为曹氏集团的核心,问题是曹氏集团还会不会存在。
从内部来看,曹操新逝,主少国疑,忠于汉室反对曹家的大有人在,但曹家兵权在手,算是最大的势力,尽管如此,要稳定内部,仍需要相当的能力和胆识 。而曹丕则是唯一一个能稳定局面的人,如果顺利的话,曹丕刚会成为曹氏集团的核心人物,如果曹丕搞不定内部势力,或者内部势力分裂的话,则曹氏集团也会逐渐瓦解灭亡。
8. 曹洪是曹操版的糜竺,在曹氏集团中的地位怎么样
曹氏集团的宗亲中,曹洪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记载中他给人留下了贪财好色的形象,同时在曹操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他也并未参加过多的战役,晚年还差点被曹丕杀了,在一些影视中的形象更是腐朽无能,贪恋权位之人,个人觉得,曹洪在某种角度上来看,就是曹操版的糜竺,虽然后来他功劳并不亮眼,但是曹洪早起对曹操的贡献,是曹氏集团中无人可以比拟的。
《三国志.鲍勋传》太尉锺繇、华歆、镇军大将军陈群、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等并表「勋父信有功於太祖」,求请勋罪。帝不许,遂诛勋。
当时众多大臣为鲍勋求情,但是曹丕已然将其斩杀,曹丕是那种动了杀心就不会停手的人,但是对曹洪,曹丕显然是恐吓的成分更多,为的就是震慑曹洪,毕竟他在宗亲集团中有很高的地位,曹丕是考虑到自己死后,自己儿子曹叡能否平稳继位的问题,压制住曹洪,打压他的势力,可以稳固皇权,同时曹叡继位后,也是再度启用曹洪,显然曹丕这是给曹洪一巴掌,之后让自己儿子有机会给曹洪一颗糖吃,让曹洪对曹叡心存感激啊,妥妥的都是曹丕的套路。
纵观曹洪的一生,可以说他出道即巅峰了,他在曹操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虽然个人作可能有些问题,且能力不足,但是在曹氏集团中依然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9. 曹氏集团曹智勇被抓
天网恢恢蔬而不漏…出来混的迟早要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