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散户的长园股票可以直接卖给格力集团吗
不可以,收购兼并或重组都是整体操作,集团公司一般都是打包收购,不会零售、收购某一只股票。但上市公司有可能会在二级市场上回购本公司股票。
Ⅱ 董明珠又增持3万股格力股票是真的吗
格力电器公告称,董明珠于2017年5月8日,通过竞价交易增持格力电器股票3万股,成交均价31.76元/股,耗资约95.28万元。
据媒体统计,算上这次的分红金额,“董明珠时代”,格力电器累计分红超过363亿元。而董明珠本人也在历次的分红中获得了超过2亿元的收入。
Ⅲ 格力集团各持多少股
2015年二季报:
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持股54812.78万股,占总股本18.22%。
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持股25438.39万股,占总股本8.46%。
其他股东持股都不足2%。
Ⅳ 长园集团股票能不能长期持有,请高手帮忙分析下
长园集团不建议长期持有,短期股价还没有调整到位,多关注中字头的股票
Ⅳ 长园集团股票从开市到现在股价最高多少
长园集团600525
上市日期:2002-12-02
发行价:7.6
2007年6月18日盘中最高价59.85为该股上市以来最高价。
Ⅵ 格力电器这只股票2021年怎么一直往下跌呢
格力电器优秀么?毋庸置疑,空调行业这么多年NO.1可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其实对格力电器天花板的质疑,一直都没有断过,十多年前就开始了,然而结果如何?市场不断被打脸,格力电器的业绩总是超出市场预期,就我所知道的的投资人中,许多人在格力电器上赚了许多倍。
我们看格力电器的K线图,就知道它多么牛!
而且投资格力电器的风险极低,为何?正是因为市场总是觉得格力电器空调到天花板了,所以给的估值一直很低,买入的风险极低,赚企业业绩增长的钱就足够可观了。
那今年是不是和以前不一样呢?我觉得可能不同了,格力电器喊了这么多年的天花板,也许真的到了,而格力电器并没有其它支撑其继续成长的业务。这也正是当前格力电器与美的集团估值出现这么大差异的根本原因。
Ⅶ 格力电器三次股份回购豪掷240亿抄自己的底,为何股价仍未走出下跌通道
股价仍未走出下跌通道主要原因:1.格力业绩不及预期,这两年转型遇到困难,不被机构看好;2.格力估值并不低,这个业绩并不能够支撑现在的市值;3.回购股份并不能够代表股票就会上涨,股票上涨需要市场认可,否则都是昙花一现。
格力电器公告,截至2021年8月31日,公司第三期回购计划已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回购公司股份2.5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2288%,最高成交价为56.11元/股,最低成交价为42.90元/股,支付的总金额为124.69亿元。
从半年报披露的数据看,空调业务依旧是格力最主要的营收来源,上半年格力空调收入671.94亿元,同比增长62.57%。上半年美的暖通空调业务营收764.08亿元,同比增长19.33%。
虽然营收增长,但两家企业空调业务的毛利率都有所下滑。格力空调的毛利率为29.79%,下滑了2.26个百分点;美的空调业务毛利率20.85%,下滑了3.35个百分点,格力领先美的近9个百分点。
Ⅷ 股东增持的股票有哪些
你说的应该是上市公司大股东或上市公司增持的股票吧,有这些:格力电器,美的集团,还有因定增停止了增持的京新药业以及海澜之家等等。
Ⅸ 格力多少亿收购长园
十多天后,董明珠将迎来格力电器董事长换届选举的大考。
近2个月,围绕在格力身上的关注就没有停歇。
先是宣布不分红,让格力电器(000651.SZ)市值一天蒸发270亿;后董明珠又提出要用500个亿“死磕”芯片,惊呆一批小股东。
发现,长园集团是1986年由中科院创立,专业从事电动汽车相关材料、智能工厂装备、智能电网设备的研发、制造与服务的科技公司,而董明珠此前入股的珠海银隆主要产品为电动汽车、新能源客车、纯电动公交等新能源汽车,两家公司在业务上的确有所重合。
格力“母子之争”
此次拟收购长园集团股份的主体为格力集团,为上市公司格力电器的母公司。
由于收购范围与董明珠投资领域有所重合,因此市场将其看作新一轮的格力公司的“母子之争”。
其实,格力电器与格力集团的纷争,早已有之。
2003年10月底,一篇《格力进军厨具市场》的文章被广泛转载,市场上弥漫着“格力电器”多元化的声音。
但随后,风云突变,格力电器发表公开声明称,部分公司在媒体刊登的专题报道中,借用“格力电器”和“格力空调”的品牌和良好形象来宣传自己及产品,严重误导了广大投资者和消费者,是一种对格力电器品牌的侵权行为。
这里的部分公司,不是别人,正是格力集团下属企业珠海格力小家电。直到2005年12月,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才签署了无偿转让商标的合同。
而在这个过程中,格力集团多位高官落马。格力电器趁势用1.48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格力集团持有的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小家电有限公司等公司的股权。
纷争并未结束,此前格力集团曾提出要将格力电器卖给外资空调企业开利集团,引起了格力内部的强烈反抗。甚至董明珠也公开提及“没有我就没有格力,没有格力也没有我。”
更明显的是,在2012年5月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格力集团推举了4位董事候选人,但却未能通过股东大会审议,最终落选董事会。这也意味着格力集团对格力电器的控制进一步减弱。
2016年11月,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一职,仅在格力电器任职。
而此次格力集团拟收购长园集团,进军格力电器曾看上的新能源车领域,无疑把“母子之争”的猜想进一步放大。
家电产业观察家刘步尘曾对媒体表示,出现这种集团收购对象和子公司业务方向出现重合,说明格力集团和格力电器的沟通出现了问题,格力集团在计划进行这次收购时,根本没考虑格力电器和董明珠的感受。
就本次收购是否涉嫌新一轮的“母子之争”联系了格力电器董秘,对方表示求证问题请联系市场部,但转接后无人接听。
长园或成银隆“替补”?
除了备受关注的母子之争,此次格力收购长园集团的时间节点也是颇令人玩味。
就在5月15日,长园集团宣称收到格力集团的要约收购后不久,董明珠的另一位新能源“宠儿”——珠海银隆却被媒体频频曝出“大面积减产”、“多地停工”、“员工出走”等负面消息,引得外界纷纷猜测,董小姐的造车梦是不是要“黄了”。
要知道,当初为了收购珠海银隆,董明珠自己可是下了血本。回想2016年,董明珠极力看好珠海银隆,想要通过上市公司收购其股权,却并未得到股东们的支持。
最终,豪气云天的董明珠一怒之下自掏腰包,并找来万达的王健林助阵,才一举拿下珠海银隆,带领着疑似格力高管开始了新能源造车之路。
时隔一年多,这笔曾一度被董明珠看好的生意,从2018年起却开始“出乱子”。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初银隆新能源实现纯电动客车产销量3189辆,累计增长2228%,市场份额为3.6%,年销量全国排行第七。截止2017年,公司还在全国建造了8大产业园基地,全球建立了5个研究院。
但快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的财务危机也不小。先是2018年1月10日,有网友和媒体曝出供应商在珠海银隆门口拉“我们要吃饭!我们要生活!请银隆还钱!”讨债横幅的照片。
接着同月又被《财经》报道、以及当地一家自媒体曝出其通过拆卸、更换车辆电机,更改车辆大架号一系列运作,将1辆车变成2辆车,以此骗取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专项补贴。
就连珠海银隆内部人士也曝出公司被收购以后,部分业绩来自于格力方面提供的供应商资源,以及格力品牌的背书。
可见即便如今的珠海银隆不似外界揣测的那般“不行了”、“要黄了”,但至少从这些已有信息看出,珠海银隆的运营确实出了状况,而且根据此前珠海银隆方面的公开回复,公司目前确实在调整阶段。
而反观长园集团这几年的业绩,则比较亮眼。
2017年度报告显示,公司2015年—2017年营业收入分别达41.6亿元、58.5亿元和和74.3亿元;扣非净利润为4.8亿元、6.4亿元和11.4亿元,经营性现金流也均为正值。从2016年起公司总资产更是连续达到百亿规模以上。
抛开“母子之争”不谈,在一片珠海银隆的负面消息声中,格力集团的收购是否在为董小姐的造车事业找“新替补”,成为了市场热议的话题。
不过,长园集团董事长许晓文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长园集团与珠海银隆之间没有合作,董明珠也没有参与格力集团与长园集团的谈判。而长园集团证券事务部工作人员则对表示,公司与格力之前有过业务上的合作。
Ⅹ 格力举牌长园集团为何不涨
因为股价与业绩不同。有些企业,他的业绩虽然增长了,但并非是主营的业绩增长。有可能是做了投资,或是处置了资产,导致了当年的利润增长。因为这种增长是不具备可持续性的,你今年投资赚了,不代表你明年投资还能赚,今年处置了资产,不等于明年还有资产可处置。所以这时候他的业绩增长,就会被打折扣。
虽然业绩也是一直有增长,但是股价却并不像业绩那样,呈现同样的增长。这是因为这类股早期像已经透支了未来几年的业绩,像近些年新上市的新股,发行时便定价18至23倍的估值进行发行上市,上市后猛炒一波涨个五六倍,有的涨了七八倍十来倍,直接就把估值抬高到了七八十倍至100多倍。对于这样的高估值,未来得连续增长多年才能消化得了回归修复至正常合理价值。并非是业绩没增长,而是你价格已经提前透支了未来的价值。 对于这种动辙就被抬高到近百倍估值的股,若是按每年业绩增长50%去算,得要连续增长四至5年以后,才能够对应得上当前股价的价值。若是其中有一两年业绩增长不及预期,这种修复的周期还会拉长,最终要么股价下跌至合理估值,要么拉长周期等待业绩增长至配得起估值。
虽然业绩的增长是主营收益,但是并非常态化的增长收益。而是周期性引起的提价,导致的利润增长,对于这种增长,也是不具备可持续性,只能是周期波动,最后股价也仍然会回归原有的价值。像沧洲大化,方大炭素,就是受到产品周期性涨价,带来的业绩增长,在17年3季度股价进入高点后,尽管4季度和18年业绩仍然保持着增长,但是股价却开始逐步回落。直到19年周期回落,产品毛利大幅下降,业绩直线回落谷底,股价也一路新低。对于这类周期性的纯靠提价带动业绩,而不是市场自身正常需求带动的业绩增长,并不具备可持续性。所以他们的业绩带有较强的波动性,对应他们的估值,也总是会时高时低,在周期低谷时,PE估值就会显得非常高,而进入景气周期峰谷时,PE估值就会显得非常低,以至于一些新人经常会被迷惑骗至山顶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