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继蔚来后,绿驰也“绑”上地方政府,造车新势力今年怎么活下去
未能实现量产的绿驰汽车终于“卖身”,河南省政府成了新“靠山”。
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成为了绿驰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大股东,持股比例60%,认缴金额20.2亿元。而河南国投的大股东,为河南省经济技术协作集团公司(持股65%),后者的实际控制方为河南省人民政府(100%持股)。
任何时候都是这样,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背靠地方政府或许才是“活下去”最好的选择。
而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在没有品牌优势的情况下,新势力能做的就是不断提高产品力,放低姿态,先有属于自己的“造血”功能,再去考虑高端二字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② 河南国资入主绿驰汽车,是“挣扎求生”还是“无奈出局”
2019对于造车新势力们来说是一个转折之年,随着补贴的退坡,消费者购买电动车的积极性下降,许多造车新势力厂家在交付出货之间,就已经出局。如果说从2016年开始是造车新势力一拥而上的的黄金时期,那么2019年开始就是由盛转衰优胜劣汰的转折之年。
回看绿驰的发展路径,与众多所谓的“PPT车厂”有着许多共性的问题。融资稀少甚至没有,但谈起发展前景却是动辄几十亿投资,产能几十万,世界各地都要建厂。此次“卖身”河南国投,或许是绿驰汽车在大环境之下的无奈选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③ 绿驰汽车出让控股权,终成造车新势力第一位出局者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只要站在风口之上,猪都能飞起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就在几年前,在国内诸多利好政策的扶持下,造车新势力风起云涌,一时风头无二。几乎每家新势力车企都在PPT里畅谈如何颠覆现有的汽车行业格局,那些数十上百年的品牌在他们眼里都像纸老虎一样"吹弹"可破。
没想到这么快风口就过去了。整体车市持续低迷,国家扶持政策滑坡,造车新势力们举步维艰。
就在近日,曾经是造车新势力一员的绿驰汽车,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迫不得已,绿驰汽车选择"卖身"续命,出让60%的股份给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国投)。据悉,此次股权变更已经完成。河南国投已经正式入主,并拥有控股权,成为绿驰汽车的实际控制方。随之而来的,公司名称亦由绿驰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更名为绿驰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驰汽车)。
据媒体报道,"中国汽车观察"也向长安汽车相关人员求证接下来双方代工合作的进展,但长安汽车对此消息不予置评。
事实上,造车新势力的生死淘汰赛已经吹响倒计时的铃声。绿驰汽车在关键的融资进度、技术研发、生产资质以及交付运营方面,都无实质性突破性成绩。这不仅仅大大晚于竞争对手,更是让自身陷入生死边缘。
更重要的是,大众、广汽、长安等传统燃油车的强手转型新能源的速度非常快,技术相对成熟的新能源车型已经快速上市,同时国家新能源政策补贴却大幅退坡,这些因素让绿驰汽车的处境更是艰难。
尽管河南国投携资入场,但绿驰仍可以说是造车新势力中第一家"出局"的企业,因为绿驰的核心团队的解散,也因为迄今为止,绿驰仍未有真正的量产车上市,更遑论未来要面临的生产、交付以及运营难题。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④ 出资20亿元 河南国投变绿驰汽车大股东
新能源补贴和投资热潮在2015年左右催生了一大批造车新势力,但由于近年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这些“新生儿”已经进入了“淘汰赛”阶段。日前,绿驰汽车完成了新的股权变更,将控股权出让给了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河南国投)。
此次交易完成后,绿驰汽车迎来一系列新变化。公开信息显示,首先,公司名称由绿驰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变更为绿驰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其次,注册资本由约13.47亿元变更为33.66亿元(河南国投认缴出资金额约20.2亿元),企业类型由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变更为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最后,由深圳九州汇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深圳九州)100%控股变更为河南国投认持股60%,深圳九州持股40%,河南国投成绿驰汽车实际控制人。
提及绿驰汽车,大多数人会稍显陌生,因为这是一家自2016年8月成立起声量就不大的新创车企,2018年1月发布首款轿跑概念车和首款量产SUV产品。按照规划,绿驰汽车首款量产车将于2020年下半年上市,由长安汽车的原长安铃木第二工厂代工生产。此外,绿驰汽车还计划投资55亿元在江西九江建立年产20万辆新能源车的生产基地,但该项目于2018年6月签约,截至目前仍未有实质性进展。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⑤ 河南国投成绿驰汽车最大股东
从2018年开始,国内车市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下滑情况。进入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国内本就低迷的车市变得愈发冷清,这对所有市场参与者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尤其是对造车新势力而言,它们比以往更接近被淘汰的门槛。
为了“活”到最后,造车新势力一直在寻求多方力量的支持,有些车企想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还有些车企想得到地方政府帮助……来自企查查资料,绿驰汽车日前发生股权变更,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河南国投”)已正式入股绿驰汽车并持有60%的股权,成为绿驰汽车最大的股东。
与此同时,绿驰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也更名为绿驰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为“绿驰汽车”)。
需要指出的是,此前曾保持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于去年7月开始下滑。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景气、疫情以及资金困境,是目前大部分造车新势力不得不面对的三座“大山”,它们会改写新能源市场格局。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⑥ 绿驰汽车被国资收编,这家造车新势力的有何价值所在
近日,一条工商变更信息坐实了之前的传闻,造车新势力之一的绿驰汽车已经被河南国资收购。
说到绿驰汽车,估计很少有人了解,毕竟这家车企实在是太过“低调”了。但要说到它的创始人王向银,相信汽车圈里无人不知,作为前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华泰汽车集团总裁,王向银于2016年成立了绿驰汽车,但自创立伊始,绿驰汽车便难言好运。
对河南国投来说,收购绿驰汽车意味着可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培育自己的本土车企,从汽车的设计到生产、销售,其产业链极为宽广,如果运营得当,对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税收问题颇有好处。在绿驰汽车之前的产品宣传上,车身及车内无线充电、NFC虚拟钥匙及指纹解锁、L2.5级自动驾驶技术等是其亮点,这些亮点和其背后的技术实力也许是河南国投看中绿驰汽车的价值所在。
前有安徽政府扶持蔚来,现有河南政府收编绿驰,当地方政府与汽车产业结合起来,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让我们静观其变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⑦ 漩涡中的造车新势力:高管出走、被收购,下一个出局者是谁
2019年很难,2020年更难。造车新势力对此或有更深的体会。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被大力推广,以智能化、电动化为噱头的造车新势力经历过疯狂的冒起阶段,多达上百个品牌先后出炉。不过,残酷的汽车市场已给它们上了一课。融资困难、亏损扩大、量产交付推迟、生产资质不下来,被绊住脚的造车新势力面临着市场加速洗牌。
不凑巧的是,2020年,造车新势力的处境更为艰难。近期,造车新势力中人才流动加快,高管出走情况暴增。且部分品牌资金链断裂,亏损扩大等负面消息层出不穷。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01
高管回流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留不住人才?
财大气粗的造车新势力在前几年掀起了一股“挖角”潮。为了弥补研发、销售、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手握巨额融资的新品牌将目标瞄准了传统车企,以高薪厚禄将一批汽车人才挖走。包括奥迪、宝马、奔驰等跨国巨头的高管,以及国内合资企业的高管等等,都先后成为造车新势力的高层。
这一做法无可厚非。造车新势力相比传统车企确实有很多不足,而在汽车行业浸淫已久的人才能够帮助其快速补齐短板,以便整体的运作和发展更为顺畅。不过,造车新品牌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融资困难等问题日渐显露,也使得一些高管在近段时间“回流”至传统行业。
造车新势力蓬勃发展,给汽车行业带了新的冲击,这本是一件好事。但造车新势力高管离职潮初现,传统车企人才回流,“新与旧”的对抗似乎高下立现。更别提迟迟处于PPT造车阶段,仍未有实质进展,在出局边缘的部分新品牌,可以说,它们另一只脚还未踏入造车领域。轱辘哥预测,未来造车新势力中仅有目前已成长为头部企业的几个品牌能够存活下来,其余尚未上岸的,恐怕都是昙花一现罢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⑧ 河南国投控股绿驰汽车,造车新势力“淘汰局”开打
市场的持续下行,加上疫情的影响,造车新势力的日子也变得更不好过。
2018年6月,绿驰汽车曾对外宣布,未来将会推出名为CC、M、S的三个平台,以半年推出一款新车的速度投放新产品,并于2019年6月上市首款紧凑级SUV车型。2019年5月,绿驰汽车曾与长安宣布合作,但至今却没有了下文。此外,绿驰汽车的B轮融资也迟迟没有消息。无奈之下,绿驰汽车只能与河南国投签下“卖身契”。
作为造车新势力中首家“卖身”的企业,绿驰的此番境遇也让很多人开始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造车新势力的淘汰局似乎已经开打。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